《哺乳期的女人》。
5分。
毕飞宇编剧、杨亚洲导演,余男、陶泽如、邬君梅主演作品。
这个创作团队的阵容,理论上应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好片,很遗憾,这部片完全失去了故事内核,导演可能醉奶了。
陶泽如饰演的老爷子独自带着孙子旺旺生活在船上,旺旺的妈妈外出打工,多年未回,而爷爷年岁已高,眼看即将进入老年痴呆症行列。
一晚,余男饰演的即将临产的孕妇莫名闯入船内,产下孩子。
这给原本平淡无聊的爷孙生活瞬间制造了许多麻烦和乐趣,兴奋与烦恼——老爷子一心惦记着邬君梅饰演的老人院院长情人,而旺旺始终惦记着哺乳期的奶。
故事的设置是巧妙的,但当它发展到与小镇淳朴的民风相碰撞时,这个本子就失去了演绎的意义。
几个那么好的演员,在片中只能干着急的沿着自己,和角色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
很多人(包括我)会感觉前半段很不怎么样,但千万不要把后半段拉下。
前半段很乏味,剧情的衔接很生硬,主要表达了小孩子对母爱和女人的渴望和缺少方法造成的焦虑,后半段表现了当坦诚相待的时候性的方面被弱化,母爱被强化,后来被人撞见,爷孙俩羞愧难当,仿佛被世间的种种束缚住了,并且越来越紧,让俩人感到窒息,裸奔把衣服象征世间的束缚抛弃开了。
最后老人对女人说咬我,就是把女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很巧妙的把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心理状况展现出来了。
没有看完,膈应人,为了这部电影特地注册了豆瓣来差评。
感觉这部电影和小说搭不上边,女主角完全没惠嫂在我心中的淳朴、善良、充满母性的农村妇女样子,简直莫名其妙。
一个孕妇不声不响跑到船上,她不怕有坏人吗,这什么诡异的剧情,合理吗?
旺旺作为一个母爱缺失的七岁孩子,演的也不像七岁。
影片里朦胧的处理手段,本来母爱是圣洁的,这么一搞,油腻又令人不适,到底想表达什么。
留守儿童老人的主题我觉得也完全没体现好。
电影和小说除了名字,简直就是两模两样。
文:赵猪当下中国电影界最流行的一个词叫IP,大概意思说的就是那些在网络上或者生活中,有极大传播价值的内容,比如网络小说,比如游戏,比如流行歌曲。
这几年不少热门电影也确实是由大IP改编而来,所以这就更直接推动了中国电影界对大IP的热衷。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的中国电影,当年也曾经流行过一种IP,但是显然算不得什么大IP,那就是名家的小说!
其实不止是中国,在世界范畴,小说和电影之间一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很多世界名著至今都经常被改编成电影上映。
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名著变成了流行小说,再进一步,流行小说变成了畅销书。
真不知道,是因为现在的电影人越来越没文化了,还是说他们觉得观众越来越没文化了。
《哺乳期的女人》改编自著名作家毕飞宇曾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从某个程度来说,这才是中国文学界的大IP,不过对于当下的普通观众而言,它的知名度确实不高。
这又让我想起,张艺谋导演早期的作品,从《红高粱》、《菊豆》、《活着》一直到《有话好好说》等等,都是改编自《小说月报》上的优秀作品,别的不说,至少在电影的故事性上来说,当年的张艺谋都远胜如今,这其中原著小说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
说起杨亚洲导演,前不久刚播放完的《嘿,老头》让人印象非常深刻,散文化的叙事,关于老人以及父子关系的平常化但却隽永的主题,琐碎但是动人的细节,使得这部情节并不强烈,情感也不浓烈的电视剧备受好评。
这其实也是杨亚洲导演一贯坚持的风格。
《哺乳期的女人》更是把这种叙事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现实主义之中又带有几分荒诞魔幻的故事,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母性三者之间的碰撞,一个关于成长和当代中国社会族群断层的现实状况互相映照的故事,体现出杨导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注,以及深厚情感。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第五代导演普遍向商业电影低头的当下,杨亚洲导演依然坚持着最初的理想,用浓淡合宜,写意化的影像语言,富有寓意的表演,来讲述一个或许早就被人司空见惯的故事,令人钦佩之余,更多的是感动。
金黄的稻田,金黄的油菜花田,陈旧的破船,四溢的乳汁和因此带出的女性、母性形象,在稻田、油菜花田裸奔的孩子和老迈的身躯,种种意向恍如让人回到了第五代导演最鼎盛的时期,写意的画面反映出的是对于中国社会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都不曾改变过的某些基本属性,反思、反抗的精神蕴藏在平淡的叙事之中,振聋发聩!
小童星林浩的表演成熟得令人可怕,童真和成年人的狡黠在同一张脸上反复闪现,表现出这个时代扭曲的发展速度。
而始终不变的,则是代表母性的余男以及她那代表生命之源的乳房!
堪破大IP的虚妄之后,或许电影的本质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文本和主题这些最基本的元素上来。
找一些真正具有文学价值,对现实社会更有意义的文学作品,进行开发改编和推广,或许是中小成本电影更有意义的一条道路!
在中国城市化道路的进程中,有那么一批人,看似成熟,其实满怀寂寞,看似成长,其实内心孤独。
他们的父母,可能在异国他乡,用自己精彩的青春去创造更多的财富,但是,他们所亏欠给亲人的,是一辈子都不可能弥补的创伤。
《哺乳期的女人》改编自著名作家毕飞宇的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以敏锐的视线关注了改革开放后,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而产生的大批留守儿童的命运。
这种关注最基层小人物命运的作品,总能带给人很多莫名的感动。
这部电影虽然还未上映,就已经囊获了国内外多个电影节的大奖。
这种现实主义的作品用最温情的方式解读现代农村所被遗忘的孤独。
在影片里,有一段简短的字幕,大慨意思是,中国乡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已经突破6100万。
这当然不是一个小数目,他们的成长牵动着全国亿万家庭的生活。
而《哺乳期的女人》恰恰就是用一个名叫旺旺的小男孩撕开了不能被我们所忽视的这种现实问题。
关注留守儿童,这部电影用了一个最独特的方式来解读,旺旺在电影里的所有镜头几乎都是把外套上的帽子套在头上,有很多时候仅仅是个背影,他的每一次奔跑,呐喊,就是在引起他人的关注。
他看上去比同龄人成熟很多,但内心又是极其敏感和脆弱的,所以当他在床上看到爷爷为陌生女人接生孩子的时候,瞬间勾起了自己的恋母情节,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母爱的伟大从这一刻才真正的从梦幻带回现实。
所以,我们一般人很难去理解这样的孤独。
当乳汁喷溅出来,陌生女儿隐约间洗澡时的身材摆动,都让这个本来看似过着平淡日子的男孩从内心里更渴望得到母爱的滋润,所以才会有了拥抱,有了咬乳,有了更多所被人忽视掉的又看似很简单平凡着的感动。
同样,在留守儿童的背后,还有一批留守老人。
老人和儿童,一个特别奇妙的组合,这绝非我们微博上搞笑的图片对比,什么老人带孩子和父母带孩子的区别。
要知道,在当下社会,很多农村的老人带着孩子的孩子是一份什么样的孤独,他们再爱也无法代替父母。
而当他们老去的时候,是不是也更需要有一份爱在身边。
当旺旺爷爷老年痴呆后在敬老院被陌生女儿拥抱的那一刻,又有多少心醉涌上心头。
杨亚洲的作品向来都是以情打动人的,很多作品都是笑中带泪,透露着朴实的情感,又充满着人文情怀。
这一次,《哺乳期的女人》也没有例外,那些每每被放慢的动作,被定格的镜头,被疯狂音乐覆盖的寂寞,被狂风暴雨淋漓的孤独,都时时处处体现着这种意味深长的期待。
余男没有太多的台词,她更像是一个孤独的替身,生活的大城市里,但又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她知道孩子是谁的,但又不知道该去把孩子送给谁!
她的出现,是另一种孤独的表现,是那些的大城市里生活着的年青人,和他们的梦想一样,剩下的除了钱,只有孤独。
余男的性感就在于她的一言不发,她的眼神,她的怒吼,她所不被了解也不可能被人知道的内心。
用恋乳窥视留守儿童的孤独和寂寞,宣泄出来的全是人情味,温情,感人,在这个繁华浮躁和充满欲望的年代,还能否换醒我们最本真该有的爱。
一个有趣的事,擅写女性和弱势群体的作家毕飞宇,正在被打上“猎奇”的标签。
无论是《玉米》系列,或者在《推拿》里,毕飞宇独有的魔幻风格都被放大了。
在他的笔下,女性 总是更容易落在被伤害的地位,结果是他总是更容易被当做贩卖苦难的作家。
在《哺乳期的女人》里,无论是毕飞宇的小说或者杨亚洲的电影,“猎奇”都从一个标签变成了一个主题。
留守儿童、哺乳期的女人和空巢老人,一群弱势身份的人凑到了一起,又加上了母爱和不伦恋的暧昧线索,很难不让人想多了一寸。
这是一个关于“性”的故事,缺失了母性的孩子,从女性到母性的女人,因寂寞而求爱的老人,所有人都因为“少年咬了女人的乳房”而陷入了人生风暴。
毕飞宇提供了故事,也提供了历史叙述。
这是一个挺宏大的命题,在毕飞宇的故事里,个人的历史是空旷的,女性个人的历史则更是如此。
毕飞宇很喜欢把女性放置在被任意言说的地位上。
在杨亚洲的电影里,余男扮演的母亲就是一个被言说的女人,她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大片的空白。
不同于主旋律的留守题材们,毕飞宇和杨亚洲都无意放大孩子的贫苦。
没有母乳吃的旺旺,在物质上也并没有过分困苦, 母乳之于旺旺并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上的一种空缺。
我们从来知道,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余男的母亲身份之于旺旺,是一个多维度的角色。
与其说少年旺旺痴迷于女人的身体,倒不如说他是依恋女人身体带来的安全感。
我有点佩服毕飞宇和杨亚洲,无论是影像上或者是题材上,国产片的尺度又向前一小步。
无论是毕飞宇的小说,亦或是杨亚洲的电影,《哺乳期的女人》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留守儿童题材,他们的野心不局限于此。
在小说里,毕飞宇会随意提到旺旺“掏鸡鸡玩”,在电影里,杨亚洲则会用更直白的方式去拍少年性意识的觉醒。
少年和女人的关系,性是绕不开的。
在电影里 余男扮演母亲,让少年来“咬我”,英文字幕则更为直白打成“Do you what me?
”你看,性在这里甚至不是暗示,而是大咧咧地被讨论的。
要知道,猎奇和喜剧,会冲淡现实带来的压力。
在《哺乳期的女人》里,那些被刻意放大的“猎奇”,杨亚洲有意让它们变成被言说的一部分,有着无穷尽解读的可能性。
无论是毕飞宇,或者是杨亚洲在故事上的刻意,我都把它们理解为一种“典型”。
在他们看来,无论是旺旺消失的父母,或者是每天回家却 捧着手机的父母,都是一种典型。
《哺乳期的女人》关注了留守儿童、弱势女性、空巢老人,但它进入的方式是令人意外的。
少年对女人乳房的迷恋,在性意识之外,更有爱的缺失。
它很直白,但也真实。
文/满囤儿如果你看完《哺乳期的女人》后有些地方没看懂,千万别觉得不好意思。
因为本片正应了那句老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并且本片达到了意会的至高境界,堪称意会领域的终结者,解读专家的噩梦。
大量非写实的镜头,在本片中都有着很深的意会空间。
每个人看过这些镜头,意会出的层次和角度可能也都有一定的偏差。
因此,《哺乳期的女人》其实是一部很好的交流契机。
大家看过后,可以把自己意会到的东西进行分享,一起来拼凑出主创们的倾诉。
还记得当初《见龙卸甲》上映后,无论是故事讲述还是角色塑造,都饱受诟病。
可是当时一个朋友却力挺李仁港,他的理由是“李仁港的片子不是好电影,但是却非常电影。
”他的意思是李仁港运用了大量的场面戏、动作戏、特效戏,并对造型、道具、武器进行了专门的设计,从而实现了视觉上强劲的冲击力,以至于观众即便不喜欢故事和人物,也会因为视觉上的新奇而想着“随便看一眼”。
不过,这其实是对“电影化”的一个商业误解。
《见龙卸甲》只是商业上的“非常电影”。
谈到电影的定义、电影语言的历史形成,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其实《哺乳期的女人》可比李仁港的作品电影多了。
杨亚洲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学导演的。
他曾做过4年外科医生,后来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表演。
之后他才从做黄建新的副手开始转导演。
也许是外来的身份,使得他对镜头语言的运用有着很清醒的认识。
我们刚刚在荧屏上看了他导演的《嘿,老头!
》,紧接着就在银幕上看到了他导演的这部《哺乳期的女人》。
对比两部作品,我们会发现,他对电视语言和电影语言,都有着熟练的掌握,并且认知明确。
在他的电视剧中,我们看到的大都是直白的电视语言,即便是我丈母娘这样的观众都能捕捉每一处信息,绝不会滥用电影语言来装逼。
同时,在他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大都是意会的电影语言,即便是每年要看300多部电影的影迷和电影从业者,也无法捕捉100%的准确信息,绝不会用电视语言的狗血来敷衍了事。
这是从电影以艺术为本性诞生之初所流传下来的语言,是尚未被金钱和娱乐所污染的电影语言。
为了不破坏读者在观看本片时的意会体验,我不想介绍本片的故事梗概。
同时也为了增加读者的意会体验,我却不得不介绍下本片的改编原著。
原著是《推拿》作者毕飞宇的短篇小说,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小说叙述了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潜在的原生状态,说不清道不明。
毕飞宇自始至终都不点破这种朦胧的境界,才为改编电影留下了如此多的意会空间。
毕飞宇的“心灵叙事”结合杨亚洲的电影语言,《哺乳期的女人》看来又将是一位拿奖专业户哈。
《哺乳期的女人》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小说,毕飞宇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当然是被改变了无数次的经典代表《推拿》。
所以观众大概可以想象出毕式作品的风格,他擅长聚焦社会边缘人士,无论是盲人按摩师还是留守儿童,他善于洞察他们身上所隐藏的社会独特性,进而深入挖掘,引发共鸣。
每个小人物都有隐藏内心的无奈,这种无奈是代表着某种阶层的群体性无奈。
毕飞宇的独特性加上杨亚洲的平民化, 《哺乳期的女人》注定是一部不一样的电影。
留守儿童跟空巢老人的话题已经喊了好多年,而这也的确是当下农村最突出的问题。
因为工作原因常年不回家,每次回到村里,似乎只能看到蹲在村中心的街边晒太阳的老人。
年轻人出外打工已然成为谋生的重要手段,而孩子往往成为年轻人努力奋斗的“拖油瓶”……于是身边出现了太多这样的情况,父母想要挣更多的钱让孩子过好日子,而孩子终日守着爷爷奶奶过着大人眼中的“幸福生活”…...那么他们的内心感受可曾有人真正理解过?
《哺乳期的女人》中,林浩饰演的留守儿童旺旺,通过对母乳的好奇,准确而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她对于母爱的向往。
而且个人认为,电影所要表达的绝非仅仅是留守儿童,还有一个更加隐藏的问题就是“隔代教育”的问题。
都说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所以毋庸置疑,最了解孩子心思的只能是自己的父母。
老人带孩子,他们奉行的大多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原则,让孩子吃饱穿暖塞给他们自以为喜欢的玩具就是表达爱意最好的方式。
那么实际情况是这样么?
旺旺的举动给了世俗看法一记响亮的耳光。
从未吃过母乳的旺旺看到惠嫂每次哺乳时的情景,都为之陶醉、为之忧伤、为之神往,而最后在奶香的诱惑下,旺旺终于按耐不住咬了惠嫂的乳房。
这对于一个孩子或许是无意识的行为,却引起全镇的轩然大波。
爷爷当然是对这种行为不理解的,所以惩罚在所难免,然而余男饰演的母亲惠嫂,却散发出了母性特有的光辉,她也许对自己的感情迷茫,但却笃定的认为旺旺不过是个没有长大向往母爱的孩子。
片中三位主演的表演都是电影加分项。
陶泽如饰演的旺爷代表了所有“有心无力”的老人,他爱孩子,却始终无法摆脱世俗的眼光,虽然给与了很多却并未真正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
女人一旦有了母性就会变得柔软,所以余男饰演的惠嫂,观众将看到在《敢死队》跟《战狼》里从未见过柔软和温暖。
抗震小英雄林浩,以十三岁的年龄饰演七岁儿童准确把握旺旺丰富的内心变化,让观众看到一个活的对母爱充满渴望的孩子。
城市化进程依旧再快速推进,更多年轻人削尖脑袋在冲向大城市,这是社会发展现阶段的真实情形,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愈发凸显。
经济看似繁荣了,社会看似进步了,但是人内心最原始情感诉求却变得越来越淡漠。
或许这就是《哺乳期的女人》存在的意义,以小见大的反射当下社会现实问题,看似淡淡的乳香却引发情感的惊涛骇浪。
(文/小义大道)导演杨亚洲执导的电视剧《嘿,老头》刚播完没多久,现在还被黄磊和王雪键饰演的那对父子感动着暖着,现在他和杨博联袂执导的电影《哺乳期的女人》又要上映了。
变成大银幕后的作品,风格上完全不同了,没有了电视剧里的热热闹闹,没有了家里家常的小家子气。
老人、孩子、女人就足以支撑全篇,演母亲的余男全篇几乎只有两三句台词,导演的镜头也是充满了诗意。
那满山满沟的油菜花诉说着世界的繁华与落寞,满山满沟的红头巾写满了人言可畏。
“无需多言,全靠意会”是这部影片的精髓,如中国山水画般的写意,但说传递出的“语言”却是充满力量足以刺痛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心。
老人、孩子、女人是影片的核心也是电影仅有的几个演员,每个人身前身后却都是长长的故事。
老人是位船夫,独自抚养孙子长大,被确诊为老年痴呆症;孩子从小由爷爷抚养长大,母亲在小时候就跑了,表面上自立自强,内心却渴望着母爱;女人则是影片的重中之重,导演为她的出现塑造了极其神秘及可怖的场景,画着大红嘴唇一见面就开始生孩子,自个生完孩子就能在油菜地里狂奔。
这让当今做个月子要花几十万的明星产妇作何感想。
随后,薄帐后喂奶的动人场面引人瑕想,余男在其他电影里所释放出的性感,在此处都化作了母爱,那种大无边且深不可测的母爱!
旺旺从小没有得到过母亲的温暖,余男身上散发的母性深深的吸引着他,也唤醒着他内心对于母亲的渴望。
为余男铺好河边的路,特意为她采了新鲜的油菜花……这些都是一个孩子质朴的表达,这份表达让人感动也惹人落泪。
六七岁的年纪他本该早起穿好校服,高高兴兴的去上学,放学后有爸妈接送,督促他作作业,接着洗澡睡觉。
可是残酷的生活让他变成了如此的模样,如此懂事如此早熟。
当他用低微的声音求抱抱;擦上余男的口红问她:我擦了你就喜欢我吗?
隔着玻璃深深的吸吮;都让我们意识到,他还只是个孩子,渴求着一点母性温暖的孩子。
关于妈妈,他没有太多的回忆。
现在很多在城市打拼的父母都把孩子丢给老人带,觉得自己赚更多的钱给孩子过最好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事实上,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来自父亲母亲的爱,这种爱谁也无法取代。
它来自血缘发自于人性深处,爱与陪伴对孩子们来说,远比漂亮衣服和玩具重要。
孩子性格的培养也远比物质的满足更为重要。
假设旺旺从小有母亲的陪伴,他大概不会穿着黑色衣服带着帽子到处行走,看似很酷实则是自卑和不自信。
假设旺旺有母亲的陪伴,他的鸡与鸡蛋也许会被呵护,这是他的心爱之物,是他的伙伴和依靠,可爷爷那里懂!
孩子需要更为细腻的爱与呵护,那颗心灵才能成长并强大。
当然,被爷爷带大的旺旺所拥有的那份自强自立的性格仍值得称赞!
再来说说爷爷,陶泽如将这个空巢老人演绎的入木三分,他是我眼里的演技派。
尽管在看管孩子上不怎么在行,但对于旺旺的爱是细微处见真情,看到旺旺和余男两人渐生感情,他铁下心来赶走余男,只为不为孙子那颗幼小的心灵再受抛弃之伤。
知道自己患上了老年痴呆,就四处找人想要把旺旺拖付给其他人。
最后的结局无疑是温暖的,人可以与天斗与地斗,碰到病魔就不得不屈服,旺旺反哺让人温暖,余男的回归让人暖心。
《哺乳期的女人》并不适合夏天这燥热的氛围,但值得你慢慢细细品味,没有热闹场景,没有太多台词,却仍然说尽了世间冷暖!
谈起毕飞宇,喜欢文学的朋友对他感觉一定不陌生,曾经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等多个奖项的他,是当代优秀的小说家。
那么提到小说,就不得不提影视,在如今这个时代,小说总能跟影视挂钩,强IP改编成影视剧是一种趋势,而毕飞宇的作品顺其自然也被卷入其中,《哺乳期的女人》是他非常人性化的一部作品,把视角定格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主题上,题材现实,总能发人深省。
毕飞宇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并不是第一次,之前的一部作品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那就是《推拿》,由娄烨导演并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的一部佳作,毕飞宇总是能把这些弱势群体不断放大,放到我们的眼界中,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就是一部作品的影响力,让你脱离新闻联播,真正全面的认识这个世界。
总说一部电影该留下点什么,好莱坞大片为你带去了感官刺激,喜剧为你带去欢乐,而这类电影,则值得你去深深思考。
电影的主人公是由金鸡奖影帝陶泽如和影后余男饰演,这两个人的演技可以让你深切的感受到什么叫戏入骨髓。
陶泽如饰演的旺爷将一个淳朴的船农形象饰演的很细致,无论是举手投足,还是一颦一笑,从他得知自己身患老年痴呆症之后,开始演技大爆发。
余男本身的迷离的眼神和性感的厚嘴唇就是让人冲动的砝码,冷艳是她的特征,而在母爱上的阐释,她拿捏的也很精确,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把一个哺乳期的女人饰演的很具有故事性。
老人女人都有了,剩下的就只有孩子,从看到旺旺这个孩子的第一眼,我就知道他曾经是汶川地震的英勇少年,没想到这几年都长这么大了,我一直不支持好好的孩子经过一场灾难后逐渐步入娱乐圈,所以观影时一直带有主观色彩,演技虽真实,但不过多评价。
电影自始至终没有交代余男饰演角色的名字,最后字幕的演员表里出现的都是“女人”,其实里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符号,一个代表社会现实的群体,旺爷代表了空巢老人,旺旺代表了留守儿童,而余男则代表了留守的哺乳期妇女。
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可能觉得这三类人离我们很遥远,但他们真实且存在着。
怎样解决每一个人遗留下的问题,是个难题,也是我们一直取药思索的事。
说实话,越是这种反应社会现实、比较深沉的电影,越是不会受市场的待见,这是爆米花市场所必然存在的现象,像最近的《闯入者》就已然碰过壁,但我们确实需要这类电影的存在,需要像贾樟柯、王小帅之流去拍更多更深刻的电影,需要这些人去点醒我们生活之外到底还有什么,需要这些作品去升华我们内心深处的灵魂。
(文/柯笔)
余男演的不错
中国导演的文艺片水平肯定不低,但怎么都是这神神叨叨的样子,难怪国产恐怖片那么烂,原来导演都去拍剧情片了,套上个社会话题却没有从中发展故事,而是整了个出于留守儿童没奶吃,痴呆老人没人养的母性呼唤,转型期真是不好过啊!
影片展现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哺乳期的女人,三个在社会中属于弱势群体的人,面对生活困境和情感饥渴时的状态。旺旺和旺爷脱掉身上的衣服,赤身露体奔跑在田地里,想要挣脱住传统观念的束缚,可是一群说风凉话看热闹的女性却一直追着他们往他们身上披上代表着传统伦理道德束缚的衣服,很让人窒息。导演很喜欢在片中运用慢镜头,可是如果没有用那么多慢镜头而是在旺旺和旺爷奔跑时使用慢镜头,那这场冲破世俗的重场戏就显得更震撼了。
画面美
因为有点没有懂。2年级男孩与人母的恋爱。
完全没看懂,讲的啥意思?缺失儿童和空巢老人,可哺乳期的余男起到了什么作用?疑惑。
不能为了文艺就把脑袋挖个洞给人看。
磨磨唧唧。磨磨蹭蹭。遮遮掩掩。莫名其妙。还他妈说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你他妈怎么不想想如何解决广大人民寡妇和光棍的性压抑问题?
还行
文艺片不是很好看
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就是到最后也不知道演的是啥!
观众不喜欢,我想大概是因为电影很压抑的原因。其实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还是值得分析一下的,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造成一种逼仄压抑的效果,朦胧的玻璃和雨水,也暗示人物的扭曲心理。油菜花很美,这样的纯环境,很有特色。当然,电影也有很多不足,大概是人物形象不够饱满。
不知道这部影片要表达什么,是导演功力不够,还是怕过不了广电审核。这电影交给金基德拍就好了。
演得好 拍得诡异
那闹心的高铁摩擦铁轨的声音真是贯穿头尾,我不太明白为啥最后那出生的女孩小女孩就这样莫名其妙没了,也没交代清楚.
发生着的现实在电影里塞的太满了,一两个食材还好,或者食材之间味道匹配也行,不然就成乱炖一锅了
适合全年龄段男性意淫的魔幻主旋律MV。
无非是留守老小单亲小娃痴呆老汉这些社会问题的累计
其实感觉还可以啦,余男确实很有味道,不漂亮,但是有味道
很奇怪的剧情,和留守儿童硬扯关系。。余男出现我就看呆,太性感了,肉香四溢。演员都好,败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