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木当影象慢慢的褪成黑色,那首不转弯的《盛夏光年》在耳边肆无忌惮的蔓延开来,我知道,一场青春的酝酿终于可以化茧成蝶,给属于我的等待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到底,为了那些不能放弃的,我们究竟放弃了什么?
”最初时,开始听它的原声唱片,这一行字写在唱片的封面,从左到右,简简单单的排列开来,却不偏不倚正中我那颗还流淌着青春血液的心。
他,叫余守恒,恒星的恒;他,叫康正行,行星的行。
老师说:地球就是行星,行星是绕着恒星打转的,所以恒星就是我们的太阳。
只是,这样的旋转,行星和恒星之间却没有交集。
台湾真是一个盛产青春的地方。
当年的侯孝贤带着自己的《恋恋风尘》,轻轻触碰着那些正在爱情橱窗前徘徊已久的年轻的心;当年的罗大佑给台湾民谣写上了浓重的一笔,青春的旋律和歌词开始成为一碰即醉的感伤怀念;那个名叫九份的小镇,那些足以让音乐人为它写下音乐的咖啡店是否依然安静;那条名叫淡水的河流,那些足以让吴老师以此为名的河流水是否依然清澈......不管这些“当年”和“现在”如何的更迭,不管这些“是否”和“依然”如何的猜测,我们都真是幸福,因为那些曾经流淌着青春的流金岁月,因为那些此时想来仍旧刻骨铭心的回忆,因为身边那一句不转弯的盛夏光年。
那张原声碟做的真是漂亮。
五月天注定要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狂放而不羁的一笔,抛开了内地摇滚如积百年怨气的歇斯底里,他们从遥远的1997走来,当初这些初出茅庐,渲染着青春的音乐人,一晃已经给自己的乐团打上了30岁的旗帜。
这群命中注定的人们,摇滚终将从生命的初始延续到末端,因为他们从来就是为爱而生的;1976,当脱拉裤和四分卫已经慢慢失去记忆,他们“子曰三十而立,我说我还是摩登少年”的个性依旧,这个同样是成立在盛夏的乐团,十几年的光阴,分分合合,却走的洒脱。
《LATE SUMMEROF 1976》中的70年代,《耳机里的新浪潮》中的80年代,这群70年代的生人,在青春已经过期的年代,摇滚着——听那个名叫阿凯的男人就这样唱着:我并不想成为谁的指南针,也许你该学着相信自己的方向感; 浊水溪公社终于加入到盛夏光年的行列,满心欢喜,正如唱片所说“ 一张小小不过一张手掌的CD,怎么框的住浊水溪公社那么屌的乐团,若非现场同High;你要如何用自己最原始的本能来选择你要站那边......",真是一语中地;自然卷奇哥,永远是那样的憨憨的,可爱至极,这个喧哗的年代需要奇哥的音乐,需要他拨弄吉他的姿态,那张《C`est La Vie 2.5-资源回收》真是好听。
当年的《蓝色大门》,已经让青春后知后觉了一回,隐藏在大门背后的窥探就在”告诉我一个你的秘密“中慢慢的从模糊变得清晰。
海边的沙滩,敏感的对话,1976的现场是不是都会在若干年后的某个时刻,只能留下单薄的躯壳。
四年之后,陈正道携着《盛夏光年》的手,走到我们身边,它说:羞涩,感伤,嫉妒,懵懂 ;青春,永远都是那样蠢蠢欲动,像盛夏午后晕眩的阳光,再也回不去的一光年……”依旧是台湾特有的乡间小路,依旧是那片标志性的大海,依旧是那些从小一起长大的懵懂少年。
烂熟于心的场景和氛围,信口便可说来,但为何当影象随着黑场的一次次过度,心中仍有莫名的思绪蔓延开来,充满浑身的细胞。
原来,我们都是不能拒绝青春的,那些模模糊糊的记忆,那些朦朦胧胧的影子,是不是会在影象和音乐响起的那一瞬间,被残酷的暴露在烈日之下,赤裸裸,一丝不挂。
守恒说:我们真的长大了,人长大了,真的什么都变了。
当年如果不是老师的安排,当年如果小正行毅然的拒绝,如果慧嘉出现的再早一点,是不是一切就不是今天的状态。
对啊,长大了,什么都变了,年龄,样子,连同我们还没成熟的青春。
最后一场戏,他对他说:我是真的喜欢你......泪水蔓延,在盛夏的午后,灰飞湮灭......那个秘密就这样在“好朋友有什么不能说的”酝酿中,猛然间从隐藏在最底下的匣子中,肆无忌惮的蔓延开来。
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会如此寂寞和中途被绑票的,只,是你不经意的遭遇,虽然这样的遭遇会让你措手不及。
1976唱到:抱紧彼此取暖的时候,记得忘记他,忘记记得的他……当正行义无返顾的说出那个秘密的时候,他是不是也想到了这样藕断丝连的忘记。
谁的青春不麻烦,那些已经走过青春的,或者正在青春路上征程的人们,注定都会有着属于自己当年或现在的悲欢离合。
坚定的是,我们都没有转弯,冬去春来,不久,将又是一个不转弯的盛夏光年。
村上春树说,世界上原来有三种人,男男,男女,女女。
他们天衣无缝,他们完美无缺,他们要么平和要么直接。
那是上帝所不允许的快乐,于是他将他们生生拆散,只剩纯粹的女和男,孤独在世间寻找自己遗失的另一半。
但是有谁能够确定,那另外的一半,是男还是女呢。
每个人都是雌雄同体,所以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埋藏着同性爱的基因。
那种爱很原始,那种爱很纯粹,那种爱很自然。
有些人把爱藏了一辈子,也有人选择诚实勇敢。
盛夏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它就像是被放肆挥霍了的青春,它代表了最原始的冲动和激情,它是强烈的,它是直接的,并且伤人伤己。
喜欢电影的名字,也喜欢电影里少年的名字,一切都结合的那样完好。
盛夏是行星和恒星距离最近的时候,但是再近也得用光年来计算。
他们是不同世界的人。
但是这么多年来,他们始终是彼此唯一的朋友,他们一直一直在一起。
他们都是不完整的,但是他们加在一起就是满分,拥有了彼此,便拥有了整个世界。
王家卫说,原来人寂寞的时候,都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守恒是因为寂寞而爱,正行却因为爱而寂寞。
所有的人都害怕寂寞,所以需要找个人来陪着,就是这么简单。
在一起的时间久了,彼此越来越相互依赖,形成了无可救药的习惯。
阿信说,没有谁能将爱情划界限。
我想他是对的,真正的爱不需要定义,也不计较结果,一切都在时光中自然而然。
可是他又说,我需要爱的慰藉,就算那爱已如潮水。
潮起终究潮落,所以,离开你的我,不论过不久,还是会寂寞。
爱和孤独,也许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有人的地方,就有孤独;有孤独的地方,就会有爱。
人们有时候享受孤独,但是更多的时候,他们害怕寂寞。
所以陈绮贞说,喜欢一个人孤独的时刻,但不能喜欢太多。
所以,趁我们还年轻,快卸下那些搭配好的伪装,放弃所谓规则,放肆全部的自己,放纵的去爱吧。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对,现在,我要我疯,我要我爱,就是,现在。
可是他又说,一万首MP3一万次疯狂的爱,灭不了一个渺小的孤单。
这是我所听过的,最放肆也是最悲伤的一首歌。
余守恒:你有种和人家上床,却没种承认喜欢他,太孬了吧。
人家鼓起多大勇气跟你表白,正经八百地,声情并茂地,你不回应就算了,还故意吊人胃口,康正行都转身走了,你又忽然叫住,说什么你也有个秘密,你看清楚没有,从他眼里分明流露出一种光线,那光线叫做希望,你懂不?
结果你说了一堆有的没的,还那么大嗓门吼了一句,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朋友!!
好吧,如果我是康正行,我可以自行YY一下,因为我表白前说了嘛,“接下来这个秘密,也许你听了就不想跟我做朋友”,你听了,你知道我喜欢你了,还执意做我朋友,你如此执着地对我不离不弃,我勉强就当成你也喜欢我吧,何况你跟我床上还蛮搭调的。
可惜啊,我不是康正行,康正行比较没种,他听了你的话就断定自己被out了,接下来他估计会找个地方猫起来,哭个昏天黑地,肝肠寸断,这个时候你肯定满世界找他,然后你们在某处相遇,空白十秒,然后紧紧相拥,然后你把他扑倒在地,蹂躏一场,拍拍土说,你真的是我最好的朋友!
他又伤心地泪奔而去,你又追,然后再跑再追,然后就拍不完了哎。
所以电影在那里打住,是明智的,导演一定是发现趋势不对,赶紧撤摊,来不及收拾了就遮块大布,上书:开放式结尾!
你说你,余守恒,全世界多少女人,比你笨的有的是,非招这么一个不好惹的。
这姑娘,高中就抓着男生去开房,教人家怎么做爱,猛啊。
更猛的是,她很快就判断出康正行的性取向,然后立刻勾搭了你。
我把她对你的挑逗看成纯属裹乱的行为,就算她有七分喜欢你,那她对康正行呢?
她好歹为他痛哭一把,明确了那是失恋,喜欢他至少也是八分吧。
所以,她在更喜欢康正行却得不到他的前提下,退而求其次,委身于你,骑驴看骡子,这样一石二鸟之计,真让我大呼过瘾。
而你傻了吧叽的还真以为自己喜欢她呀?
其实你是错认为康正行喜欢她,所以你爱鸟及鸟了,这个女人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你本来清晰的情感路线,混淆了你的判断,以至于你真正喜欢的男人问你,选她还是选我时,你懵了,你完全搞不清楚,你想你们三个是掰不开的花卷儿,裹在一起挺好的。
其实,有这个女人什么事啊?
趁早撂一边儿,哪凉快哪栽去,她肯定能生根发芽,立即找棵树攀上。
好,这下就剩你们两个了,你单身,他也单身,你们在一起可以做哥们,也可以做情侣,或者两个都做,本来同性爱发展的始初就是同性友情,只是后来这友情的概念被社会抛弃了,所以你们爱怎么着怎么着,没人管得着,你可以楼着他说,你是我最爱的人,也可以拍他肩膀说,嗯,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这个时候我就不会锤你了,因为我相信你是神志清醒的,而不是大脑错乱后随机滚出的字符。
总之,余守恒,你想理清自己的感情,就得把多余的横枝乱杈剪掉,能扔多远扔多远,然后再看看眼前,是不是你朝思暮想的,是的话就别左顾右盼了,赶紧压好!
不是的话就不是吧,那就是我说错了,白让你剪了那堆杈子。
其实,你喜欢谁关我啥事?
我看我是知心大姐当惯了,走到哪里都爱管闲事,我还是收拾收拾,洗菜做饭去吧。
这片子的名字觉得美。
也许没有比夏天更适于表现那一段纯情的时光。
把焦点转向的是,两个男生。
《情书》那样懵懂的情怀还在吗。
还有谁会用漫长的时光去守候。
爱情早变作正大光明的一个,如同康正行对杜慧嘉说,当我马子吧。
就是这般简简单单,决不拖泥带水。
还可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只关乎同性。
逝去的古典情怀。
于是这一次导演带我们从两个男生的恋情上去找回。
可不都是一样?
男与女,男与男,女与女。
我们相信感情的真挚是一样的。
所以不苛求它是否“正常”。
不是吗,很多看起来正常的,有多少扭曲的成分在。
唯其真挚,我们敬畏。
无法告白的痛苦与磨折,小孩子一般的吃醋,一个拉不回另一个,就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完成这青春的锤炼,一个随便跟个男人开房,一个骑摩托被撞翻。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游戏?
跟自己玩,还是跟对方玩。
被折磨是否就是青春该有的底色。
刚好有个他。
就变作了对象,陪绑,还要美其名曰,爱情。
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
看那种躲闪、怀疑、自责,看一个人百般折磨自己,看客常常津津有味。
痛苦是美的。
事后你才会知道。
可不他们就演绎了一场爱情?
还是不明白余守恒为什么要爱康正行,记得有说,一看到他,就知道他与众不同。
就为这?
也不明白康正行为什么要爱余守恒,也许是因为自小顽皮无人理睬的孤独。
也许只是,想爱就爱了。
那一场床戏,倒更像个终结,做个了断。
导演不肯给他们一个出口。
记住的是什么呢。
是结尾处的大海。
在画面的上方,人要低一点,这样的大海,不断翻卷着波浪,一拨又一拨涌来,冲击着的,不只是身体,也有灵魂。
那年夏天,不宁静的海。
就以这海给青春作结,我竟以为你们是那样的幸运。
海是永恒的,还有你们的青春,同时定格。
最后海边的那一幕守恒对正行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真的觉得这是对于守恒来说最真挚的爱的告白,而不是一张朋友卡。
当然从正行的角度来说,可能没有比这句话更让人伤感的了。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真的太困难了。
很多人说守恒的感情是在友谊和爱情里徘徊这一点,我认为守恒其实根本就没有理解爱情。
他回忆说当他想起一个人的操场,现在还有些怕那种感觉。
守恒根本就没有长大,这一点,原作里最明显,其实电影里面想处理却没有处理好。
电影里,结局守恒躺在床上说人长大了会变那些话,而摘录原作里的结局:「你知道我第一次来台北,是什么时候吗?
」 「嗯?
」惠嘉轻声。
「是我小学的时候,四年级的户外教学,到市立天文馆。
如果不是因为那天的户外教学,我就不会和正行变成一辈子的好朋友了……」守恒继续说,说那天他很皮,一直拉一个刚转学来的女生的头发,一直拉一直拉,那个女生非常生气,她突然转过头来,要打他,但她突然就失去平衡,整个人往后仰,摔在他们全班正在参观的太阳系的模型上。
守恒说他知道他闯大祸了,学校赔了不少钱,那个女生后来再也没有来上学,听说又转走了,守恒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他本来就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小孩。
也因为这件事,守恒的妈妈决定带这个不断惹麻烦的小孩去看医生,诊断出他过动,容易high的毛病。
「妈妈一定把这件事告诉老师了,所以,有一天,正行来了,他说要做我的朋友。
我知道,他是被老师派来的,我一直都知道,所以我决定要作弄他,我要把他拖下水,我要让班长跟我一样被处罚。
我做到了,我让正行成绩退步,跟我一起被罚,上课的时候把桌椅搬到操场中央,可是,正行却也变成最好的朋友,从此以后,做什么事,我都要拉着他去──你知道吗?
正行真的是我最好的朋友!
」 这一段真是读得我唏嘘不已,一个人如果理解爱情,他怎么能做到和最好的朋友上完床第二天早晨开开心心和昨天才分手的前女友说昨天和我睡觉的你的前前男友真的是我最好的朋友的?
对于那些说原作守恒最后发现自己爱的是正行才和他上床的,我感觉我们读的原作好像不太一样?
原作没有任何这方面的暗示。
原作里彻头彻尾没有出现守恒关于爱情的感想。
原作结尾的氛围甚至是有些轻快的,但我不认为这是因为守恒明白了爱情接受了他和正行的关系,而是因为他知道正行和惠嘉还是会和他在一起。
我想这是原作比电影高明的地方,最终还是没能互相理解,所以轻快,电影却着重表达这种不理解的沉重。
正行对守恒的爱,是明确的爱情,所以他将“至爱”定义成情人、爱人,这是他希望在和守恒的交往里得到的结果,然而换来一句“朋友”,心碎。
很多人对守恒误解的地方是,守恒对爱情的重视是彻彻底底低于他口中的“朋友”的。
他在和正行的关系里是希望不被冷落,不会寂寞。
这是朋友的范围,所以他将“至爱”定义为最好的朋友。
当他知道正行因为他和慧嘉的关系不开心冷落自己时,他毫不犹豫地提出分手。
这两个人真没毛病。
他们的挚爱都是对方。
“我是真的喜欢你”,“你真的是我最好的朋友”,两句宣告对方在自己心底地位的告白,讽刺的是对方都不明白。
想要和一个人永远在一起的心情,不是单纯出于荷尔蒙的冲动,真的非常珍贵。
为什么要退而求其次追寻所谓的爱情呢?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我觉得有些爱会让爱情都黯然失色,因为这种感情就像是贯穿整个生命的刻痕,那个人不是爱人,而是以朋友形式出现的命运之人。
所以我相信,其实守恒爱正行,胜过正行爱他,正行希望他成为爱人。
而正行却是守恒的命运之人。
并且守恒对正行的需要是确确实实超越了爱情的。
正行面对这种关系提出的是:“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这是典型的恋爱心理不说了,而守恒却是无论如何都要挽留正行,就在那个夜里证明了。
换位思考,你想象一下你现在最好的朋友,你愿意为了挽留你最好的朋友不离开你而和他上床吗?
不说你不爱他吧,就算你不确定你对他的感情,我相信也没什么人选后者。
如果选了后者,那不正是证明希望他不要离开的心情,已远远超过对爱情的保留。
三个人的名字暗示了他们在三角关系里所处的地位:恒星,行星,彗星。
慧嘉是彗星,最终会离开;正行是行星,围绕着恒星旋转;而守恒是恒星,具有最大的吸引力。
也许行星可以去另一个的轨道。
而恒星却是不能动的,因为一切都在那个夏天被注定,那个蜻蜓就像小型轰炸机的操场,那个一个人的操场,他燃烧自己发出光亮,希望那颗行星不要离开自己,希望自己不再寂寞。
比想象的好看很多,除去童年的整个片段。
关于最年轻时候的爱情故事果然还是要在夏天发生才最炽烈。
两个年轻人并肩而卧,男生却轻声问:怎么开始啊?
观众也同样轻声的笑,原来都是这样啊,受到最初的诱惑就忍不住离开自己人生的轨道,然后第一步却还不知道怎么开始。
果然,还没有开始,康正行就后悔了,他有点愤怒,好象是对自己愤怒,有点内疚,却不是为了自己临阵脱逃而冷落的女生感到内疚。
杜慧嘉因为被正行拒绝,居然寻根究底、无师自通得看懂了连当事人还懵懂无知的复杂情事。
越是水泼不进、固若金汤的关系,她越要硬生生地插进入,也许为了那一夜拒绝的报复,又也许为了太孤独,她也需要如此不离不弃的关系。
表面看来,康正行竭力地维系过去的关系,继续做他的好学生,做守恒的好朋友。
平静表面之下,早已方寸大乱,出轨何其容易,回到过去的轨道却已经无门,所以大学联考失常也在常理之中,而这一次,正行的整个人生节奏被完全打乱。
而他、余守恒、杜慧嘉三人的关系也更加波折。
与正行暗自的百转千回不一样,守恒的感情实际上要强势地多、明显地多。
在慧嘉还未介入他和正行之间时,他就表现出更强的依赖与霸道。
而慧嘉无声无息的出现,也被守恒第一时间就嗅出了威胁的味道。
他挑衅、斗气、无理取闹,都是在防备自己失去正行。
为了防备,所以与“敌人”要近距离对峙。
太近,他却也爱上了“敌人”。
为了安慰哭泣的“敌人”,他吻了“敌人”,把原本亲密的两人关系变成拥挤的三人关系,由不得他不乱、她不乱、他们不乱。
正行进退两难,守恒无知无觉,只有慧嘉稳扎稳打,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像一颗最尖锐的钉子要锲入木头一样,执拗地、没有阻力地锲入两个男生中间,再得意地宣告自己的存在,使得两个男生的感情,有她不能维继;维继却不能无她。
年轻的狡黠带着冰冷的残忍,也含了三分暧昧。
她把这两个男生的照片一前一后,一正一反地晾在冲影室。
孰真孰假,她自己也不知道吧?
凭着她熟稔得找出正行房门的钥匙,凭着她照的守恒熟睡的照片,双重暧昧的两面,几乎都不露破绽。
可是,她像沙磨砺蚌一样的存在,暴露了。
不是按照她所预定的时间和方式暴露的。
于是正行在自暴自弃的混乱中让守恒做“二选一”的游戏,守恒愕然,对于自己最爱的两个人,从来就不是游戏,而他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取舍。
守恒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作为那个多动、孤独、无助的孩子,多年过去,一切并没有本质的改变,他拥有的两个爱人足够充塞他的整个宇宙,削减他的半个宇宙?
怎么行呢。
于是,守恒要抱紧正行,以亲密无间来缓解自己害怕失去正行的恐慌。
而正行却在翌日,顺理成章地报复了慧嘉,“你可不可以答应我一件事,不管发生什么事,你们都要好好在一起。
”真是于不动声色之中无比辛辣的暗示:不是“不管发生什么事”,而是终于发生很多事,而这些事都需要你杜慧嘉一一亲眼看清,即使你们今后在一起,也始终有我正行在其中,所以你们是无法真正“好好”在一起。
慧嘉第一次流露出溃败的倦意,她以为她掌握了事情的全部走向,却不知道自己也在旋涡之中,只能朝一个未知的方向无限逼近。
她听着守恒将过去娓娓道来,流出的泪终于含了悲伤。
原来,在更早的童年,他们三人已经齐齐碰过面,而她也早早就命中注定地介入这两个男人的生命中。
原来不是夏天,而是命运决定的。
还是孩子的正行,头上顶着“67”,和守恒一同站在讲台上,忍受人生最初的侮辱。
别的孩子都无比惶恐,只有承受了更多羞辱的正行,平静地忍耐。
原来,这个心甘情愿的表情居然是全部的答案和真相。
爱,就是,心甘情愿,命中注定。
每个人生都不应该孤单。
如果当时的我勇敢地说不愿意,那么现在的我到底会多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呢?
《盛夏光年》一个半小时娓娓道来的故事;一段从童年带进青春的友谊;一种由友谊交织升华的感情;一次表白与坦白激烈的交锋;一部透着淡淡的绿色青涩和蓝色感伤的电影。
这就是友谊与爱情在盛夏光年中的盛放,有欢乐与感动,有坦白与分享,有压抑和奔放,有微笑和泪水。
全部的关系始于海边的一所小学,守恒是好动的学业和人缘都不好的淘气小孩,而正行是安静爱学习的乖小孩。
有一天老师希望作为班长的正行可以帮助刚刚吓走转学女生佳惠的守恒,慢慢影响他成为和自己一样的乖小孩。
一种本由师命所致的关系带来的却并不完全是所预料的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友情愈发坚固,但也有了微妙的变化。
一直到高中,正行都如行星般环绕在恒星般的守恒身旁,互相关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直到有一天,同样寂寞的转学女生惠嘉,像彗星一般闯进了两人原本平静的生活。
嘉惠在追求正行的过程中发现他喜欢守恒,并答应为他保守秘密。
守恒在关注正行与嘉惠关系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嘉惠。
正行因为对守恒的感情没有考上大学,而守恒和嘉惠则考上了大学并成为男女朋友。
正行一直为他对守恒的感情而烦恼,试图逃避。
在他知道守恒与嘉惠关系之后,他更是疏远守恒,并尽力撮合两人。
但他没有想到,守恒对他却有不可割舍的感情:酒醉后的迷情,酒醒时透过嘉惠表达的依恋和海边痛苦的坦白。
这种感情已经超出友情,但是否并非爱情?
在青春正浓的这个夏天,又有怎样的词可以形容他们三个人之间的感情呢?
81年出生的导演陈正道很会讲故事,也很善于控制节奏。
他营造的画面略带有岩井俊二的影子,特别是田间赛单车那一段,三个人不同的心思通过眼神和表情得到恰到好处的表现,而注重细节的场景设计、意味深长的肢体动作和富有表现力的眼神让影片的每一处画面都很立体,也很真实可信。
另外几个精彩的场景包括医务室、篮球比赛后、去接酒醉的守恒回家还有最后打架的一段。
当然,也许结尾并没有把三个人的故事讲完,但是该说的话都没有保留地说了,所有的可能性都始于也止于一句“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最好的结局就是留有想象,似乎一切的一切都能定格在这一个盛夏光年。
寂寞的恒星永远有行星的陪伴,行星围绕恒星是因为被恒星所吸引,但恒星何尝不被行星所吸引呢?
彗星的邂逅固然美丽,但短暂的光芒能否照亮恒久的孤独呢?
一个真相,用秘密封闭,埋藏在害怕寂寞的土壤里,用整个青春去培育,竟长成郁郁葱葱的友谊。
一个秘密,用理智压抑,堆砌进害怕表白的心墙里,用刻意疏远去逃避,却愈表露出渴望亲近的心迹。
恒星与行星,彼此吸引,但却只能保持距离,公转自转,静看时间推移,由轨道决定的关系,只能接近却无法亲密,用光年标刻的欣赏和感激,只待彗星经过,始在瞬间星辉里激烈地传递心意。
日本台湾的很多影视作品都能让我有深深的感慨,住在能随时看见海的地方真好。
《盛夏光年》,很早以前看过介绍,忘了那时为什么没看。
在朋友的电脑上看到有,于是,拷完《两小无猜》,就随手也拷了。
看完后终于想起来,当初虽然这部片子评价还行,但因为是男同片,就有点意兴阑珊。
就如同我知道《蓝宇》是部好电影,下载后点看了几个镜头,觉得还蛮恶的,就给删了。
之前有整片看完的有床戏的男同电影应该只有《春光乍泄》吧,在那段迷王家卫的日子里。
忘了《断臂山》《王的男人》里是否有床戏了。
《霸王别姬》?
隐晦得都能在国内公映了,绝对清白干净。
话说除了很久没看男同电影,同样的,也很久没看纯纯的电影了。
《两小无猜》应该不算咯,它的纯纯心照不宣地隐藏在那些天马行空的疯疯后面,自然是我比较钟爱的类型。
有些很老套的桥段,表演当然也无法和梁张相提并论,尤其是女男一角,导演绝对是让他从骨子里往哀怨女人来诠释,很脸谱很单薄很没有层次感,而且很多时候那副噘着“性感”厚嘴唇的纠结模样还真是让我蛮想吐的。
男男的突然转型也很无厘头,之前的铺垫以及之后的呼应都只能让我理解他的孤独,他对唯一好友的珍爱,那,与女男的春宵一度就只是为了安抚女男既而继续友情?
非常没有说服力。
我只能把这段床戏看做是为了床戏而床戏了。
(后来上网翻了些影评,居然有达人就这段床戏给出了N种解释,看来应该是我不了BL微妙的心理了。
)相对来讲,唯有纯女让我比较认可,全片仅有的两处让我心动了的段子也都和她有关。
一个是在翘课的台北,对着城市夜空声嘶力竭的一声狂吼,还未意识到自己真正取向的女男犹豫了一下,跟着一声狂吼。
我不由得想到了《机器人之恋》,呵呵,在你想疯的时候,有人毫无保留的陪你疯,确实是颇能让人心里暖暖,眼角湿湿的。
另外一个是在女男家中,纯女坐在床沿静静地聆听昨夜与女男翻云覆雨后的男男的独白,这段多少有点在赚眼泪,不过,在纯女潸然泪下的时候,我确实多少还是为她错综复杂的感受小小地悸动了一下。
当男男说出那句颇不符合他性格的“台北很难看到海”,基本就预示着这故事八成是要在海边收尾了。
呵呵,日本台湾这些小岛导演的通病,这个陈正道也没有例外,浓浓的看海情结。
好吧,我承认,我很爱这情结,也让我再次感慨一下,住在能随时看见海的地方,真好。
No One Wishes To Be Lonely,Neither Do We?没有人应该是孤独的,我们呢?
打开了我的心门,走进了我的生活,却为何又一再逃离我的视线?
我逃离,因为我喜欢上了一个不该喜欢的人;我逃离,因为我喜欢上了你喜欢的人;我逃离,因为我喜欢上了两个人;原来我们都只是喜欢上了喜欢彼此的两个人。
我逃离,因为我不知道这是友情还是爱情;我逃离,因为我获得了爱情却不想失去友情;我逃离,因为我拥有的友情和爱情让我成了第三者;原来我们都只是徘徊在友情和爱情间无法权衡。
我爱你,你却不明了;我爱你,我却不明了;我爱谁,我都不明了。
为何你要打开我的世界?
为何你要走入我的生活?
为何我充当了那把钥匙?
爱情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爱情触手可及却又似水中月镜中花,爱情处在三岔路口。
两种情感的碰撞,三种心声的抵触羞涩,感伤,嫉妒,懵懂青春,永远都是那样蠢蠢欲动像盛夏午后晕眩的阳光再也回不去的一光年……
喜欢一个人,无论开始的理由是孤单,或者后来的理由是习惯。
其实都很简单,只是因为你是你,而我喜欢的,只是你。
带着青春的阳光和记忆的味道,温温柔柔的吹过来,不徐不疾,就那样暖暖的软软的吹着。
然后,你便醉了,醉在你自己的回忆里。
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的青春,所以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那风的巢穴。
盛夏光年就是12月份的海风,台湾的12月气温还是暖暖的,风,咸咸的潮湿的,有着海水的味道。
整部片子的颜色都是淡淡的,甚至可以说有些低沉。
因为这不是一段快乐轻松的青春爱情,它更多的是种忍耐,是退让,是压抑,是让人无能为力的欲罢不能。
每次看关于青春的故事里,总能找到那一点点似曾相识。。PS:每个人都是寂寞的,真的。。。。
同类型看多了,就来倒扣一分
是一部比较进步的同志片了
我知道不可以同时拥有
拍不出那种韵味
真实到触碰内心的神经。不喜欢同性恋的那部分,删掉后15分钟。
女主的角色实在是突兀,为Drama而Drama。但是小受的心理刻画很触动。
康正行,我们两个加起来正好是100分。
一个太寂寞 一个是老GAY 片尾刮起了一阵清新风
电影远逊于原著的失败改编。结尾并没有交代清楚。他说,我真的喜欢你;而他回答,其实我一直知道,小时候你是被老师派来做我朋友的。我去,原来台湾电影也爱这么答非所问的跑火车...
单薄了些。或许是我观影的心态有问题。
甜甜的青春记忆
快进的没看懂,二星给画面和名字
渣攻
无感……
这结局……
我不知道,可能是最近看了太多同性恋的东西有点恶心,又或者是台湾电影不适合我。
我真的不晓得导演想说什么!不是因为阿信的插曲我才不会看~这不是在拍MV!
断断续续看完的,其实张孝全很有味道,但是太魁了。
《蓝色大门》也是只有3星,所以给你2星不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