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从《人物》注意到了这个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大概是电影里最让人难过的描述了。
电影本身讲得很丰富,底层人物在疫情期间的无力,中年女性所面领的职业危机、职场骚扰,还有子女和家庭之间的问题等等,一切都让人感到emo。
里面有个老头说了一句话,问他明天的希望是什么,他说,我希望明天不会睁开眼睛。
对很多人来说,生命也许没有那么珍贵,生活太难了,难到让人觉得活着本身就是种难以承受的负担。
正义大多数时候只会在电影中从天而降,现实中很多人就那样默默消逝了。
日本街头,一位中年女性半夜惨遭他人杀害。
经过调查发现,死者的身份是流浪汉。
她白天有时打零工,有时在流浪。
到了晚上,便在车站一带休息。
这么一个与世无争的人,究竟得罪了何人,让她在睡梦中殒命。
而背后又有何种隐情,让这段故事一度冲上舆论风口呢?
今天咱们就来讲讲这部真实事件改编,治愈也致郁的电影:《在公交站台直到天明》
三知子白天在咖啡店经营自己的手工首饰,晚上则在饭店打工。
同时打两份工,虽然不说大富大贵,多赚一点钱也挺好。
可三知子的生活,并不算特别舒服。
家里有卧病在床的长辈,最近即将进养老院。
前夫以三知子的名义,透支了好几张信用卡。
工作上男领导仗着自己总部有个爹,突出一个贼双标。
面对男同事讲女员工荤段子,老哥唯唯诺诺;借职务之便,给亲朋好友免单说来就来;看到一位菲律宾小时工收集客人的剩菜炸鸡,想拿回家给孙子加餐,他重拳出击。
对了,此公也不是对所有女员工都出重拳。
面对年轻的女员工,他则会威逼利诱,以转正等借口,试图对其性骚扰。
就这种脑瘫领导,怎么都该赏他捡两年肥皂,让他知道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不过看在钱的份上,加上好歹还有女店长罩着,三知子忍了。
但是,坏景不长,更坏的事情来了:2020年,新冠疫情大爆发。
这一段的影响,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我就不赘述了。
总之,由于第三产业受到了巨大冲击,三知子被餐馆开除。
同时,她卖手工饰品的咖啡厅关门谢客,她的摊位自然也无了。
三知子工作没了、摊位没了、员工宿舍也没了。
由于疫情的破坏力过强,她想找新工作极其困难。
没有收入,什么买房租房都是扯淡。
而因为一堆历史遗留问题,三知子跟家里人关系非常微妙。
况且,回家也需要大笔的钱赡养不待见她的父母,所以回家并不会改变什么。
不过,这会儿三知子还有一根救命稻草。
餐馆虽然炒了三知子,但她作为十年以上工龄的老员工,总部特批了一笔30万日元(合人民币1.5万)的遣散费。
然而,就这么一根救命稻草,竟然还让男领导贪污了。
走投无路的三知子,只能选择流落街头。
刚开始,三知子还有点积蓄,虽然晚上睡车站非常狼狈,起码有口饭吃。
但随着积蓄见底,三知子的生活一落千丈。
吃饭睡觉都没着落,肆虐的疫情更是个要人命的东西。
如果说有什么“好消息”,那就是她“不是一个人”。
在三知子流浪的区域,还有很多情形类似的流浪汉。
大家白天瞎逛找饭辙,晚上就在车站,或者自己搭建的棚户房里休息。
运气好了,赶上有救济组织赈灾,还能吃上口热饭。
流浪久了,三知子也交到了不少新朋友。
其中一部分人非常悲观,只盼着明天死了算逑。
不过,里面也有两个相对积极的朋友。
一个是曾经揭露日本财团丑闻的阿婆,另一个则是曾因不满日本政策,扔过炸弹的阿公。
前者因为替他人担保,导致自己被银行清算;
后者则是行动过于激进,逐渐被日本社会抛弃。
三人结伴流浪,没事聊聊天,有食物就一起分享,偶尔也会聊起自己的过往,讲述自己的迷茫。
这么日复一日,算是度过了最难的一段时间。
随着日本政府的躺平,社会开始逐渐恢复。
服务业重新起步,可深耕服务业多年的三知子的生活却并没有变好。
因为跟同样失业的小年轻、壮劳力相比,年龄偏大文化也不太高的女性,在日本这个极度男权的社会,又是疫情肆虐的客观环境里,实在没什么竞争力。
日子越来越难过的真知子,只能去垃圾堆里找吃的。
正所谓厕所大了,放什么屁的都有。
在一众流浪汉饥寒交迫的时候,总有几个闲出屁的“媒体人”搁那煽风点火带节奏。
一开始,还是“经济学家”们常说的什么懒汉、没上进心啥的。
说着说着,竟然直指流浪汉就是需要清理的“社会病毒”。
有一说一,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说法,多少是有点不负责任。
说屁话的人,恰完大米估计就忘了。
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一位看着就不太聪明的宅男,看到这些信息后,犹如提壶灌饼。
他要“消灭这些病毒”!
这位大聪明越想越痛快,他走上街头,密切关注流浪汉们的行踪。
很快,他盯上了每天在车站休息的三知子。
看着渐渐睡去的三知子,大聪明从路边捡了块砖头,就要对三知子下手。
千钧一发之际,三知子工作餐厅的女店长,突然一声断喝,吓跑了大聪明。
原来,自打三知子离职之后,作为朋友的女店长,就一直在关注三知子的去向。
当发现男领导贪污遣散费之后,她替三知子据理力争。
同时,还拿到了男领导职场性骚扰和做假账的证据。
一通操作之后,女店长成功为店里员工争取了权益。
不过,估计是得罪了上面的权贵,也可能是受不了总部乌烟瘴气的环境,女店长做完以上工作后便辞职跑路。
此次出现,本来是给三知子送钱的,没想到阴差阳错救了她一命。
如今,两位丢了工作的前同事四目相对。
好了,以后流浪有伴了。
至此,《在公交站台直到天明》的故事告一段落。
看上去,这是一个girl help girl的温馨结局。
可令人唏嘘的是,如开头所言,现实世界三知子的原型大林三佐子女士,惨遭大聪明杀害。
当然,也可能是女店长救了三知子一命,不算艺术加工。
只不过在镜头之外,另一位与三知子有类似命运的可怜人,被大聪明杀害。
*三佐子生前照片如果只看真实时间,这件事的原委并不复杂。
由于疫情影响,日本服务业遭受重大打击,三佐子女士被迫下岗流浪。
而杀害三佐子的大聪明吉田,是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精神不太正常的死宅。
他不希望三佐子出现在他的视线范围,曾试图塞点钱让她离开,但三佐子予以拒绝。
于是,惨案发生。
杀完人之后,大聪明在法院开庭前选择跳楼自杀。
让原本就荒诞的事件,又蒙上了更深的一层阴影。
明面上看,不管电影还是现实,都在指向疫情对社会的破坏。
但细看之下,疫情只是一颗火星,一切的症结还在于社会问题。
如果大家看过诸如《哆啦A梦》、《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作品,应该不难发现,里面“妈妈”这个角色,都是全职太太的形象。
一方面,这是剧情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反应当时的日本社会状态,所谓“男主外,女主内”。
只不过,那会儿日本的经济环境还不错,单职工有能力养活一家人。
随着经济不景气,底层大众的生存压力激增,而女性,尤其是年长女性的生存压力更甚。
自此之后,说是社会惯性也好,时代弊病也罢。
总之,生活压力大了,大家都要开始工作了,然而社会环境却并没有发生变化。
所以,当现实世界的三佐子去世后,在日本引起舆论大哗。
大量日本女性站出来表示:“她也是我们”。
往小了说,伴随城市化到来的“原子化社会”,赚钱是刚需中的刚需。
那么诸如我们常聊的“未育歧视”、“职场性骚扰”、乃至在男女均可从事的行业公开拒绝女性等职场积弊,应当如何处理。
往大了说,当整个社会的阶级断层越发明显,也越发固化。
底层城市居民的生活、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应该如何保障?
底层民众的权益,又应该如何合理伸张?
不管是现实世界的三佐子,还是电影世界的三知子,之所以能得到很多人共情,原因可能就在这里。
在她身上,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你不能说电影里的三知子不努力,她打了两份工。
哪怕因为没有工作流浪在外,也试图靠继续制作工艺品过活。
可她不止权益受到损害 ,还差点被个脑残打死。
我个人觉得,一句简单的“社会达尔文”,或如个别风凉话爱好者口中的所谓“多做自我反省”并不能定义三知子的境遇。
毕竟客观现状就那样了,她也得活着。
该怎么健康的活下去,这个问题在片中近乎无解。
除此之外,阿婆提到的财阀丑闻,阿公聊到的政治丑闻。
一方面,这是讽刺日本政坛。
另一方面,日本利益集团的胡搞乱来,不说是日本社会问题的始作俑者,也算是没少推波助澜。
这一点,相信爱看日韩犯罪片的小伙伴,应该都能理解。
整体看下来这部电影见微知著,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日本社会的参考资料。
不过,由于三知子的结局修改成大团圆,她流浪的过程也没有给到特别多的直观表现。
及片中阿公、阿婆给到的零碎信息,并未进行深挖。
以上种种,导致本片的评分不算太高。
所以,如何评价电影本身,可能需要见仁见智了。
那今天就先聊这么多。
喜欢的小伙伴别忘了点赞、关注!
我们明天继续。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阿翟
1、我本来不太想写影评,但实在是因为电影的结局太出乎我的意料了,以至于我想给这个故事正本清源一下。
把电影给它披上的温情外衣扒掉,把底下的血色曝露在世人的面前!
我原以为,电影既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尊重事件的真相应当是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唯有如此,才能纪念在此事件中受伤的人以及给事后知道的人以警醒。
这个发生在大流行病爆发岁月中的案件曾经登上了日本国内外媒体的的头条,因为一个无辜的女人被另外一个无知的人以无厘头的的原因给杀害了。
闻之丧胆的疫情、大疫之年底层民众的痛苦以及弱者之间的自相残杀,给这起案件披上了浓浓的悲剧色彩。
其实,弱者在社会大动荡的时候生存机率是极低的,弱者不仅会被社会强壮的个体当成垃圾一样抛弃,而且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弱者之间也会互相之间残杀,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末期,一旦丧失了社会秩序,人口数量就急剧下降。
书本上记载的是减少的数字,但在现实中都是一个一个面目鲜明的个体。
2、日本这个真实案件中是一个中年女流浪者因为疫情的原因,失去自己的工作和住所,只能拖着一个行李箱,每天晚上坐在一个小公交车站的座椅上直到天明。
据报道,这位女士年轻时也曾经幸福过,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上过女子短期大学,组建过家庭,但后来离婚了。
疫情爆发前同时在打几份零工, 那时虽然辛苦,但日子还过得下去,有工作有住处。
可是疫情来了之后,经济受到影响,有一些工作没有了,她的收入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失去了住所。
面对困难,人只能咬着牙努力活下去,这位女士也是如此,她依然在努力打零工,在底层挣扎地生活。
因为住所,她每晚在夜色深沉之后才会到一个小公交车站,在那里的座位上坐到天明。
她也是有自尊的,在公交车还在运行的时候,她宁可在其他地方等着,只到末班车的离开。
可是她就连像这样卑微地活着,也碍了边上一个家里蹲男子的眼。
这男人一直观察着这位女士,认为像女士这样的无家可归者,污染了他生活的环境,妨碍了他的生活。
他认为,她只是社会的垃圾,早就应该清除。
讲真,一个女人,无家可归,无人可求,每天深夜就在公交车站的座位休息一下,就占了这么一点公共的资源,就引来了杀身之祸。
还有这么离奇的原因么?
还有比这还要惨的故事吗?
即使参加秋香太师家门和唐伯虎比惨大赛,谁也比不过她吧!
在一个深夜,那个男人趁着女士熟睡,用布包着砖头击打她的脑袋,把她给打死了。
3、电影里故事则没有这么惨。
板谷由夏是大美女,虽然美女到了中年,也会人老珠黄,不过风韵犹在。
像这样的美人,在现实中是落不到此种田地的。
如果安藤樱演的《百元之恋》就比较丧,写实,主要还是安藤樱不是大美女,她虽然来头大,但长相真的很一般。
当然让安藤演,年纪对不上,板谷由夏相对来讲已经不是那样让人眼前一亮的女演员了。
此外,电影还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不知道电影中烧鸟店里的店长、经理现实中是否有其人,不过有这些朋友、同事的存在,女主的人生并没有那么悲惨,不过就是短期陷入困难,只等困难过去,电影里的女主还能挣扎出来的。
最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改编就是结尾。
烧鸟店的店长来找女主给她送钱,及时阻止了变态男子杀害女主的行为。
这画风实在不对,让我对于电影想要展现的主题变得有疑问了。
编导,你是想要对逝者表示同情呢,还是想控诉造成这一惨剧的社会现实呢?
日本的新闻界对于日本女子陷入贫困有不少讨论并且寻求政府对于这一现象给予救助,让社会和政府来帮助那些走不出贫困的女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义。
但电影的结尾把悲剧改成喜剧,这个是讴歌友情吗?
寄希望普通人可以在不公面前站出来救助朋友和同事?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真的是编导你想多了。
动荡的年代,普通人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就不易了;一点微薄之力也只能保住自己的家人!
4、我原以为如欧美、日本这样的西方国家是自由的,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拍什么就可以拍什么。
但这段时间发生不少事情还是刷新了我的认知。
所谓的自由,还是有边界的!
只是这个边界,某些国家是双标而已。
于某国就是美丽的风景线,而于某国则是暴民的叛乱。
1.惊悚首先,这部片子给我的最深刻印象是“惊悚”。
我想谈论一下惊悚的定义。
或许,是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开始。
阿加莎是我最早认真看的侦探小说家,对于已经从小跟比我大好几岁的表哥看过德州电锯杀人狂,翻表哥的《看电影》杂志了解过奇奇怪怪电影的我,我不觉得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有惊悚的元素在。
但看完这部电影,我想或许是每个时代人们对惊悚的感受不同。
在阿加莎的时代,大英帝国的余晖仍在,世界仍保持一种古典的秩序,甚至是狄更斯笔下伦敦的贫民窟(社会改良)和福尔摩斯里秘密结社的阴谋(以另一种秩序代替现有秩序),一种希望和秩序是存在的。
在这个世界里,基督教的善恶观是普遍的道德原则,蛇的欺骗和该隐的谋杀作为人类起初的两幢罪行,是最大的罪。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克里斯蒂的小说里和剧集里人们看到谋杀为什么会如此震惊:“Murder! It's a murder!",而我们意识不到“谋杀”有什么可怕的。
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里惊悚的来源。
(同时联想到《英国式谋杀的衰落》,但我没读过。。
我好希望自己能达到能写出《论麦克白中的敲门声》的水平。。
)另一种是以推理、感官刺激引发的惊悚。
比如无人生还(阿婆作品里惊悚程度比较高的)、八面埋伏。
这部片子是另一种,我不知道怎么定义,说心理的太宽泛了。
我称之为大和民族民族性的惊悚。
就是那两段:1.三只子去找猫,然后和养猫老头聊天。
在看到“找猫”的时候,我凭借我自以为的敏感,我以为这是一个“救赎”的信号,加上和“老人”这个形象的聊天,我以为是再普通不过的“知心姐姐”情节。
但没想到在养猫老头祈祷的时候,在三知子问他在祈祷什么,老头说:“祈祷自己看不到明天的世界”。
2.“小千,你对炸弹感兴趣吗?
”、肚肚钟。
我无法具体描述我感受到了什么,是一种空无的、non-hopeless-nor-hopeful的惊悚。
(Btw为什么我看很多短评给我的感觉是他们看的版本删掉了最后的“肚肚钟”?
)2.其次是一些精巧的设计,有一些可能不是有意而为之,可能是剧本在创作过程中自然达到的,但作为观众的我看完整部电影还是觉得很精巧。
比如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的对比。
在三知子刚和炸弹老头聊完,刚好碰到了公园大妈,给她送了一大袋卫生巾。
这里或许有男性和女性形象的对立。
女性——帮助、体贴,男性——暴力、改变。
还有最后小千在公交车站找到三知子时,小千的形象和施暴男形象的对比。
三知子从制作首饰到制造炸弹,首饰和炸弹的转变、对比。
还有一些画面,可能导演在拍摄过程中没有赋予这个造型/动作更深的含义,但这些造型和动作确实让我想到古典雕塑和油画里的人物形象。
所以就见仁见智。
圣母玛利亚3.棱镜这部片子在情节和对话里自然地反映了很多其他社会议题,并且没有给我突兀的感觉。
Social activity,politics,职场性骚扰、女性议题、Covid-19,社会对流浪者的看法。
如果就本片拍摄技巧或剧情安排而言,《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一片着实有些平庸。
并不复杂的故事,不够漂亮的演员,平静如水的运镜,就像绝大多数日本剧情片一样,四平八稳到过分。
但就这样一部中规中矩,甚至有些枯燥的电影,却时刻提醒我们关于2020年之后由于疫情所改变的社会生活。
面对病毒的肆虐,所有人都无法独善其身,而社会底层,那些需要微博收入维持生计的民众,则是最悲凉的。
片中女主角人到中年,虽膝下无子却上有老母,需要和哥哥共同支付赡养费用。
本身又因为一段极度失败(预示女主人生的困境)的婚姻而不得不赔偿巨额债务。
乐天知命的她和其他几位同龄人在一间餐厅打短工,既要遭受上司的冷暴力,又因为各种问题无法摆脱现状,单调麻木的生活周而复始,做手工项链成了她唯一的,能够脱离俗世生活的内容。
疫情到来,她们被公司扫地出门。
没钱住宿舍,没钱供养母亲,没钱购物,从不断缩减生活开支,到最后不得已去翻餐厅的垃圾桶,那一刻她的尊严荡然无存,真成为前任店长口中的“流浪狗”。
平铺直叙,却直指人心。
政府也在尽力帮助一些衣食无着的人。
可对于有知识,有尊严,有一定能力的人,如主人公这样的中年人,实在不愿寄宿街头,沦为乞讨者。
拎着箱子,与外界断绝联系,衣着体面在公交站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哪怕只有一张椅子,也能够与幕天席地的人有所区别。
这或许是她最后的倔强。
影片结尾,前任副店长及时出现,吓跑了坏人,还给她送来迟到的救济金。
音乐响起,影片结束。
似乎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有好人有好事,温情脉脉中,光明的结局给主人公以活下去的勇气。
可现实中,大林三佐子被人打死在公交站。
疫情期间,我看到好多家熟悉的店铺关门歇业,老板损失惨重,员工失去工作机会。
新闻里一个武汉的单亲妈妈,平日里靠卖气球来维持生计,封控期间,她房租都交不起,孩子和她怎么吃饭呢?
我见过一个年纪很大的老太太想去超市买菜,可没有健康码,保安很为难无法让她进入超市,双方都很痛苦。
来往路人行色匆匆,也不知道能做些什么,毕竟这种事不是一件两件,疫情之下已成常态。
我又想起上海封控期间,那些求职无果,被迫露宿街头的人,他们也和大林三佐子一样。
是靠附近居民的救济,自媒体的发酵,才换来更多关注,才有了后续的帮扶。
《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作为一部寡淡如水的剧情片,回顾了疫情下日本最底层民众的痛苦和无奈。
通过各种细节表现还原了一个本该有些许尊严的人,是如何一步步沦落到没有尊严可言的心路历程。
除了疫情问题外,影片同样注重社会层面的反思。
如社会就业环境对中老年人的区别对待,如职场霸凌和性骚扰,如举国之力申办奥运会的热情,如社会偏见以及老龄化之下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淡漠。
影片中偶尔闪现的东京奥运会符号,与现实中主人公的悲凉形成鲜明对比,究竟是大力扶持民生工程,让大家有尊严活着重要,还是国际形象的面子重要?
花钱多多,民众却不得实惠,有意义么?
影片中出现了安倍晋三和菅义伟日本两任首相的画面,虽镜头不多却也把社会矛盾和问题所在抛给了上层。
毕竟国民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在政府制定政策下谋生的,关心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国际形象等等都没错,但社会公平和底层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更应该受到重视。
大国尊严与民众福祉应该是相生相伴的,并不冲突。
民众生活,尤其是底层民众生活状况的改善,更能体现国家尊严,彰显国际形象。
影片结尾归于光明。
大林三佐子死后,公交站被媒体和民众围堵。
许多人远道而来为这个素昧平生的人哀悼献花。
大家都在想,到底为什么她会被杀,为什么她要沦落街头。
许多和她一样的中年失业者向媒体记者说。
她,就是我们。
有人在疾切的呼吁改变点什么,但是那个厉害的武器让世界只能在如今这种格局中不断沉沦着。
没人敢随易动弹,真正站出来为正义出头了,国际纷争就跟菜市场吵架似的,小名小节处,给你表演表演他们的正义,不才是现世政治舞台的真实模样吗。
寻常人家,听官老爷们说点官话打点官腔,国与国之间来点踢皮球的把戏,听大V们聊点无关痛痒的政治正确。
最后被侵犯的还是最弱的人家,然后惨剧后大家默哀了一下,或者让你看看他们严惩了行凶者,所以量刑是跟着舆论走的,所以事情发生后抚平民愤就好了。
有人偏要强调说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平。
那些暗地里一门心思以权谋私的,嘴上那套听起来可是多么的敞亮。
这表演功底绝对是到位了的。
戏子误国,谁才是主角呢?
就,继续这么卷着吧,反正谁也拿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摸鱼咯,反正大道无为,大的不作为不被发现就继续yue着。
不然又能怎么样呢?
核武时代后期会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
我们这辈是已经看不到那一天了,谁相信还有什么下辈子投个好胎这种说法。
或者被教导着把主因归咎于自己的弱者,被侵犯就被侵犯了吧,死了就死了吧。
余华回答不了的是,活着干嘛呢。
电影温暖美化处理的结局正好是对这个怠政世界的完美讽刺。
赞同隔壁讲的,她就是刺杀安倍的那颗炸弹。
下一轮,又是谁在哪里挨过长夜直到白色黎明?
等了很久,《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终于出熟肉资源了。
全球疫情结束,没想到是日本人首先拍出了疫情影响下的弱势群体的生存危机。
知道这部电影,是由于今年2月份它被列入日本#2022年电影旬报十佳电影榜单#第三名,之后有个在日本的华人发的微博:
https://share.api.weibo.cn/share/370018815,4865027662153467.html?weibo_id=4865027662153467电影看完有点失望,完全没有当时第一次听说这件事的时候震撼。
可能是女主角看上去太体面了,哪怕流离失所,和流浪汉为伍,似乎也还是过着有尊严的生活。
甚至她在公园和老年流浪汉们为伍,还玩起了去警察局扔假炸弹的恶作剧。
不了解真实的流浪生活是什么样的,但电影里所展现的,显然不是一个女人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黑暗丧意,而是带着郊游感觉的积极感。
所以和悲剧的现实相反,电影女主角最后得到了一个happy ending的结局,也就不让人意外了。
现实当然残酷得多,受害者64岁,年轻时也貌美如花,但一辈子没有好好安排,阴差阳错,最后60多了还是孑然一生,靠打零工过活。
疫情来临的时候理所当然的失业,没有收入,也就没有住所了。
从新闻内容看,她努力做到了体面,不给人添麻烦,但就这样一个连过夜都不愿意去那些能遮风挡雨的24小时营业的地方给人添麻烦的人,最后却无声无息的被一个精神有障碍的人砸死在了公交车站。
很多人会想起2022年在上海电话亭住着的那个女人,我曾经为她写过一篇文章浦东被封第39天,两位神奇女性当时给她的定义是“一个平和的、内心坦荡的、穷苦但自由的人。
”《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的女主角有点这个意思,现实中的大林三佐子可能也是,只是运气不好,遇到了神经病。
针对这部电影,看到了太多诸如孤独死或者老无所依之类的营造单身焦虑的文章,但我觉得,大家可能都误解导演了。
导演的态度显然还是很积极的,所以女主角失去收入后的流浪生活根本看不到什么狼狈,反而有一种冒险感。
最后那位女店长带来的girls help girls的桥段也是满满的正能量。
相比较这位大林三佐子被害,可能那位男性凶手的心理状态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社会议题。
毕竟,在公交车过夜的人不会伤害社会。
但手里扛着石头随时准备砸死看不顺眼的人,这种人才是社会不安定分子,需要定点关爱。
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2020年11月16日黎明时分64岁的大林三佐子被人在涩谷附近的巴士站打死了。
这是大疫情背景下的日本底层人士的生活,女主就是芸芸众生,渺渺百姓的我们。
全片非常真实贴近生活,没有一点虚的全是真情实感,涉及到很多社会尖锐议题,有痴呆父母的照顾、偿还贷款、女性职场性骚扰、大龄打工人的未来、新冠时代下的工人何去何从、流浪汉的生存价值、炸弹客的崛起史等,话题是够尖锐但不够深入,只是贴近生活点到为止,让人悲愤不平又无能为力。
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女主有手有脚为了生存也要一直不停的去面试去应聘啊,不能就这样随波逐流,有时候面子该放下就要放下,你可以保持尊严但首先要保证生存,去找店长推荐的工作,去找哥哥借宿几晚,去找朋友救济一点都是生存,而不是一个人死撑着,甚至流落街头翻垃圾桶,还要提防变态宅男,最后窝窝囊囊的死掉。
“在大疫情背景下,你无法生存就要学会改变,你改变不了世界,改变不了社会,你唯独可以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改变了的社会,接受新冠与之共存。
”
给现实意义打三分,丢掉的两分我想辱骂导演。
真的没必要美化结局,现实是不会因为你的美化而改变的。
请真实地揭露他们的现状!
从学日语以来一直觉得日本的“他人に迷惑かけない”是一种很棒的美德,但当我真的试图去了解贫困人群现状之后感觉到这种所谓美德何尝不是她们贫困现状的又一层枷锁。
明明应该归于制度和政府、社会价值观的问题,是什么让她们在即使已经丧失做人的基本尊严的生存都难以为继的生活里还是选择背负“责任自负”这种沉重的压力继续挣扎前行。
电影还是美化太多了,她们携手炸毁政府的结局跟现实相比完全就像童话。
“你在许什么愿?
” “希望明天可以不用再看见这个世界”。
很难忘记这句话。
但看了调查却发现更多的贫困人群其实背负着家庭或债务的责任被裹挟在想死却要活着,于是只好麻木的情绪里度过痛苦的一生。
贫困的连锁让人根本看不到希望……而就算已经这样,他们还是在想着“不能给他人添麻烦啊”大林三佐子一直在替前夫还债没有存款,意外失去工作后流落街头的处境难道真的只是个例吗?
面对铺天盖地回归家庭的宣传,毫无思想准备地步入未知的家庭,担负可能一不小心就让自己坠入深渊的责任是理性的吗?
责任自负论真的应该出现在不应该是丛林法则的社会里吗?
我还是觉得一个让人一步都不能行差踏错的社会是没有未来的,作为东亚发达国家的前辈,我们步上日本后尘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在这之后女性要如何自处呢?
女主是一个白天做手工首饰,晚上在居酒屋打工的独身女性。
居酒屋的工作提供住宿,所以她即使拮据也在努力生活。
她会帮前夫还债,替哥哥分担母亲的养老,还会尽可能的帮助同事,经营自己爱好的事业。
她看起来干净体面,热心招人喜欢。
然而突如其来得疫情让生活急转直下,被辞退无工作无住所的她只能流落街头,和公园的老人为伴,夜晚在公交车站度过。
故事的灵感来自日本真实事件,64岁的大林三佐子在公车站被打死了。
不管是关于大林的描述开始对施暴者的描述都让人非常的痛心,甚至掀起了“她就是我”的运动。
这些都是在电影上映前很多宣传中所提到的。
而电影的呈现并不像现实那么沉重,反而在故事的结尾出现了反转,充满了很多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
不管是电影还是现实,女主的身份和她最后的状态都是大家一直讨论和充满疑问的。
她有亲人但不联系,她流浪但又要在公车站睡觉,她拎着行李,保持体面,不求助不接受救济…她好像有很多心事也有很高的心气,不愿被看轻又无力面对生活。
所以才会让很多人觉得“她就是我”。
这部电影从创作上来说是有遗憾的,不考虑真实事件的话,很多情感不太能触达观众。
虽然结尾好像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和希望,但是远没有大多数日本电影拍摄的动人和震撼。
日本的电影工业是成熟的,优秀的电影作品也很多,这样的现实题材其实应该是可以有更震慑人心的力量。
电影想要表现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一些职场霸凌性骚扰,流浪汉的现状,公共设施,经济高速发展等等吧,但片子又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去展示,就显得有些遗憾吧。
在一个社会洪流下,可能有很多很多人在被冲散,淘汰,但面对这些无可改变的环境,很多人都失去了原本的生活,这也是大家最心碎也最痛心之处。
啊?
见鬼了,这导演拍到一半发现自己是真的不会拍然后发疯了。
啊 太了不起了。讲“疫情致困”群体!底层互助、女性互助。 都特别细微,从体面的劳动者到一无所有、尊严的一点点剥落。虽然作为人物塑造,男经理承担了所有的“坏”,复合型人渣:职场性骚扰+霸凌、歧视外籍劳工、侵吞劳工的补偿金。而事实中惨死街头的女性也被女性友人救起。
真实事件震撼,电影质量也过硬,但是解决处理的太low了,强行美化升华这么一个沉重的题材,毫无意义
旬报No.3。整体来说不咸不淡,乱杂杂的,故事讲得不是太好。前半部分很一般,没什么想象力的叙述,尤其是经理这个角色非常败笔。后半部分还行,很敢嘴的老头子就像是长谷川和彦的《盗日者》里老掉的样子,炸弹变成了闹铃,真让人心碎得感慨啊。另外很羡慕日本的电影环境,能这么轻松的嘴zz,还能评上个旬报十佳。
1.5,莫名其妙。把真实事件大幅简化成了疫情环境下不幸个体的不幸遭遇,而导演最终在流浪汉的台词中,表达的其实是对于高速发展之后空虚感的不满,将大林三佐子的遭遇作为自己政治泄愤的工具,毫无真诚可言。
知道导演想讲什么,但是什么都没讲好,结尾太烂了
多么一出人间悲剧,竟变成无脑励志剧。这种毫无底线创作,是日本电影的耻辱。
今天的愿望是,不用看到明天的世界。
意外地看了一部很接近现实轨迹的电影,疫情下的社会描写不要过于现实,影片呈现的视角虽然很小,但揭示的女性的困境直击灵魂,漂泊在城市的异乡人,做着随时可能被人给替换的工作,没有太多的积蓄,没有依靠,非常写实,另一方面,充斥在工作中的性骚扰,女性地位低,又是另一个值得反思的话题,影片中的洗碗工来自菲律宾,从她的视角所展现出来的日本文化很多元的一面,但同样也反映出即便如此还是无法避免本国人与外族人的差别对待
如果已经有现实的被讨论的透彻的基底在那儿了,再拍成如此强调还原的剧情片还有什么意义?就为了给一个不同的结局吗?
只用了原型的事件,电影改编了很多,完全没有真实事件本身的震撼,失望。还不如之前的纪录片。
相当糟糕的剧本,完全看不到对个体人物的关注与同情,就只是抒发愤青的政治抱怨,如果你们拍电影的都不去理解这些人,还有谁会关心他们
7/10。现在回想,最有意思的竟是哑火炸弹那一段,高桥伴明将长谷川和彦《盗日者》里的自制炸弹做了再加工,把开关送到今日的女性手中,开了一个不好笑的玩笑。五十年过去了,喷薄而出的愤怒归于沉默,但总有一天会重新爆发。不喜欢最后刻意的希望结局,大大稀释了真实案件下的复杂情感。2022年旬报将《惠子,凝视》列为第一名,《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列为第三名,我想是因为它们都在凝视疫情下具体的人。
中规中矩的剧情片,却平静真实地展现了当下日本社会中女性、乃至底层的生活现状,努力生活着却依旧很惨,不得不让人想起《东京贫困女子》一书;背后女主人公悲剧的命运让人唏嘘,电影结尾的美化处理,徒增一点安慰而已
导演关注的根本不是现实,只是借花献佛,趁此机会念念老套←经如果你真的觉得此事没什么“社会深意”,那说实话,你还不如换个题材,不去拍这件事情、以此来表达那最基本的、对逝者的尊重。如此厚颜无耻的改编现实去达成你的政治主张,这无异于是在别人的葬礼上蹦迪!还在映后说什么“把自己这代人观点传达给主人公”,不是你们这代人带来的混乱还不够多吗?自我感动的战斗了这么多年,有什么改变吗?还传达给主人公,电影里的主角在现实中已经死了,要不你自己下去亲自传达罢!
2023.0301电影很短但想讲的东西很多,疫情期间底层人生存的艰难、女性职场性骚扰…对比原型事件,没想电影的结局是好的,创造出女二这样有温度的角色,也弱化了一些悲凉感。不想计较是什么审核的原因,人那边也不存在这个问题。纵然改编理想化了,但更改了结局可能是寄托一种希望吧!电影有时本身就是美化现实的工具。人总爱在一件事情发生后各种哀叹惋惜,但其实很多悲剧之前某一瞬间如果可以给予一些关注与帮助可能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不要总是“她死后,人们才开始爱她”。
本来是很好的社会性话题,结果拍成这样也是服了,充满了刻板印象的坏男人、好女人之类的悬浮叙事,把普遍性问题变成了个人问题。编剧和导演完全没明白大家为什么会如此愤慨和共情那个在公交车站被杀死的女人,因为她没有离奇的遭遇,只是一个想要努力生活下去的普通人被这个社会绞杀而死,人人都可能是她,没有做错任何事,却被认为是没有剩余价值的耗材被轻易地抛弃了。
非常棒的電影,從到頭尾都只是在表達苦難,沒看出一絲一毫的歌頌。疫情真的改變了人心,心寒。去翻了片子所基於的真實事件,更覺得這樣藝術化的處理難能可貴,讓人感動。
我就记得《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是现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已经看得让人想死了,结果现实事件残酷百倍。人和人之间被权利离间,家园、健康、生命被夺走,我们都看不到希望。电影看到一半收到消息朋友跟我说她离职了以后找不到房子住月底就要搬出宿舍的事。她说:一定是上帝在锻炼我的抗压能力吧。屏幕里国会大楼炸开花。我说:是啊,只能这么想了,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