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惜的一部剧,它本该可以做到更好。
前半段三十分钟节奏拉满,每个人物出场个性鲜明,黑色幽默拉到极致,配合大东北破败,有种独特的戏谑感。
弱点总的来说有二。
一拍摄1、镜头语言单一,且重复。
2、镜头氛围感欠缺,人物镜头单薄不丰富。
3、几乎全是静态的,没有动态。
二剧本1、剧本有很大的硬伤,结构上最多是二级循环结构,这么长的片子不做到四级根本不够看。
2、因为循环结构太少,就无法拉扯出核心冲突,就不会有节奏变化,没有节奏变化就显得很呆很墨迹。
3、魔幻元素表达太过生硬,且单一。
4、没有灵魂归宿的空洞,人物没有归宿,故事没有归宿,大东北没有归宿,导演也没有归宿,连同观众也没有归宿。
其实没有归宿也是一种归宿,只是团队自个都没想明白这些。
如果重做这部剧,剧的核心词应该是孤独和挣扎,而不是荒诞,荒诞只是表达方式。
孤独的表浅是城市的落寞、衰败,芸芸众生的艰苦,其次是表达的孤单,个体生理的孤单,深层次是爱而不得和信仰崩塌的孤单。
因为孤单所以挣扎,挣扎到后面,一无所得,爱而不得,求而不得,直到失无所失。
因为孤独所以挣扎,因为挣扎所以更加孤独。
然后……迷失……魔幻……发癫……归寂……或者……新生这样剧情会有明显的推动感,层次分明,节奏变化,内核清晰。
基督徒母亲线如果是条隐喻线,如何不把它改成,后面其他人发现基督徒只是疯了,他母亲实际上是把他抛弃了,而不是找不到了,他接受不了开始自我编排各种走失细节。
矛盾点就是要不要戳破这个谎言,也就是接不接受这个现实。
答案肯定是戳破,接受,再新生,改掉了口吃。
和尚线由骗,做铺垫,他的善意和嘴硬,到自我认知,到机缘巧合做了四处苦修化缘的真和尚。
胖警察对女房东的长久暗恋,爱而不得,到爱而发疯,自毁。
自毁可以安排在小舞厅里面,歌老旧欢快,人寥寥无几,还是有些岁数的人,没有年轻人。
他得到了女房东的回应。
房东护林员需要做铺垫他对树木被投做了许多的准备,然后因为老婆的事情,顾此失彼,最终丢掉工作。
他和老婆大吵一架,两人都几近崩溃。
最后主角若干年后遇到了做小生意的两口子,不富裕拮据,但有盼头。
传单小伙,只有一个出路,离开本地,成了富商。
结尾的结尾,基督徒是个脏兮兮的疯子,和尚在监牢里,胖警察嗑药死了,老出租房里只有失业孤单的护林员,传单小伙成了传销小伙。
主角成了那个唯一成功的保安。
本片以一个落败的北方乡村为背景,聚集了一批充满着荒诞行为的群氓,互相斗争而相互团结。
影片剧情、演员演技、场景设置、色彩等充满着粗糙感,但是却又十分有力,犹如一般粗狂的钝刀砍下来。
片中所有人活着都是十分不易,正如那个警察在闻着香皂后入睡后醒来所说的轻松和愉快,似乎只有在这时才能卸下现实生活从而活在梦里。
在这样一个资源匮乏、无法产生增量的生存环境里,只有适者生存的法则,靠着“大鱼吃小鱼”,相互之间看谁更狠、更狡诈才能在这个环境之中生存下来。
但这样的环境,也就造就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状态,好人变坏,坏人变得更坏,从而出现了都是坏人的环境。
正如影片中两个打劫的兄弟所说:“现在骗子怎么这么多,弄得大家一点余地都没有。
”这种感觉有点像人类开始返祖,动物性逐渐占据了思维的主要地位,人类已经越来越像动物了。
这种黑色、这种荒诞,让人无法展颜,只能是一份沉重。
聚边缘群体,东北在地性,犯罪类型元素,黑色幽默,相对松散的大情节框架包含一些小情节且影片构建了一个极具形式感的与现实具有差距,但却在景观上具有现实性的故事发生场景。
大情节是大勇骗人后被警方追查的事件,但影片并没有聚焦在该事件本身的戏剧性前提上,并且没有将主旨寄托于该事件的戏剧结构完整性上,虽然这个大情节结构仍然具有完整性,及两名警察因为机缘巧合追查到他们后一个意外身亡,另一个被半胁迫着放弃追查。
该影片对主旨的表现在于人物关系的建构以及人物本身的塑造上,在关系上呈现出一个极具等级压迫的社会,局子里上级压迫下级,局子压迫社会一般,社会上骗子也压迫普通人,大骗子压迫小骗子。
在这个人物关系上,该影片构建了五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对他们具体动态人物关系的变化的表现底层人相互依存又相互迫害的矛盾关系,事实上影片将他们看作一类底层人。
小情节主要体现在一个点就是伪装成家里有人生病的老婆婆以卖金手镯的名义实际上是引人入梦,然后有两个打手出来勒索财务。
大勇原本想抢走金镯子离开,但是却被黑吃黑教训了一顿,同样被黑吃黑的还有假和尚。
这个情节本身具有较强的自我意义,但与整体的捉拿大勇的大境界无关,但是促进了大勇与贾和尚两人关系的变化,使两人走在了一起作案。
在视听上影片的主要特点是对破旧荒废的老居住区的景观的表现,影片运用了大量空镜头展现近乎无人区一般的被废弃的村庄的建筑以及各种破旧的生活用品的细节,以此来塑造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与故事的主旨,成为一种互文关系。
另外在影像上影片经常使用对称性构图,框架式构图,使影片在视觉上形成一种规整感,而这种构图方式与影片荒诞不经的故事本身形成一种反差,它的使用增强了影片的冷幽默属性。
然而情节上我有一些不理解的地方,比如那个基督徒为什么最后要介入一个跟他无关的杀人事件中,以及他们为什么非要处理一个跟他们无关的警察的尸体,第二个问题也许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的内心有关。
3.1分。
耿军导演一贯的叙事和影像表达风格,对于幽默的把控很克制,荒诞感和东北工业城市衰颓后的景象都延续自《镰刀锤子都休息》。
看完电影你可能都不知道电影要表达什么,没关系,导演给大家留下来可作设想的空间和余地有很多处,有时候一部电影不需要所谓的中心思想,你看到的只是导演在某一时刻掠过脑海的一抹印迹,或者只为了把一些即将消失在世间的实体通过载体加以记录,而故事只是附着在这一实体之上的表象。
这时代,我们有太多来不及去形成记忆,转瞬间就会消亡的事物,导演像是在与时间赛跑,在时代吞噬掉实体之前,将目之所及进行即兴捕捉。
你看到的,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
但它作为实体又被永久得保存下来,重新有了定义,这一点很珍贵。
有幸在线下看到这部电影,导演也在映后和大家畅聊。
一位影迷向导演提问说他看不出这部电影要表达什么,到底是表达人与人的错位,还是要表达人与社会的错位,还是什么别的错位。
这位影迷说话的表达方式像极了影评人。
我呵呵一乐,心想导演其实压根就没想表达很多很深刻的东西,你可倒好,不解读了出来一些莫须有的东西就觉得这部电影不行。
导演回答说,他很不喜欢小时候语文教育那种一定要把一篇文章弄出一个中心思想来,而且导演和影评人完全是两种职业,导演的思维就是这样,不会为了深刻而深刻,也不会讨好影评人的喜好,就是想到什么就拍什么,剧本写得也比较随意,凭着感觉走。
影迷边听边摇头,貌似对导演的想法很不认同,我心里嘲笑着这位影迷朋友,你呀,还是太年轻了。
当然我也不老。
当然也不怪他,八成都是让影评人给带跑偏了。
周六耿军导演的讲座+放映。
开篇看得出黑色幽默色彩,时间有点长,节奏有点缓慢,中途还是小睡了一会儿。
在我看来艺术是给自己的。
耿导在最后也这样说,电影是拍给自己的,但是电影会找到你,你也会找到电影。
有位曾经下放东北的阿姨说,可能无法从专业角度讲电影,但是看到那些熟悉的景象、声音。
这就够了!
这个片子,艺术水平很高。
黑色幽默中充斥着对东北黑土上错误政治与迷惘人们的讽刺。
反映一幅存在于共和国长子身上的“文革”。
如果你是一个东北人或者你了解建国后东北的发展史。
看完此片后,你一定会热泪盈眶。
电影开篇,锣声一声声的回荡在东北的残垣断壁上。
破败的景象似乎诉说着它们昔日的强盛与繁荣。
锣声阵阵,如同一声声敲响的丧钟。
这丧钟敲给残存于这片土地上苟延残喘的人们,也敲给这昔日繁华,如今死去的东北黑土。
跟着时代潮流的骗子张志勇提着一提包的香皂走在路上行骗。
香皂如同一张给你画好的大饼。
它散发着幻想的甜美,闻起来让人觉得轻松+愉快。
被骗时充斥着美好。
幻想散尽,你的钱被掏走了。
而在这个地方这个时代,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行骗,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被骗。
人的贪婪是无穷无尽的正如同梦到“天热,口渴,外面的女人穿着裙子,好像暖和的南方。
” 而没有跟上时代的骗子仍然保守着自己以往的行骗套路,却没人吃这一套。
骗子代表着编织着大饼的梦,“穷生奸计,富长良心”。
曾经的梦已经无法用“善良”沉睡贫瘠的百姓。
而新的大饼却可以利用百姓的“贪婪”掏空他们的钱财。
而在这片已经死去的土地上活着,无论新骗子还是老骗子都有了“焦虑感”和“危机感”。
是啊,即使再高明的骗子,又怎么从贫困的百姓身上骗得了利益呢?
那谁能获利呢?
片中告诉你了,骗已经不好使了。
得抢。
小二这个角色,是我认为全片最讽刺的角色。
他是一个虔诚的但愚蠢的基督徒。
他很愚蠢的坚定着自己的信仰。
他非常贫瘠,生活在残垣断壁中,近乎愚蠢的坚定着自己的信仰,寻找着“母亲”。
如同一个“弃子”一样!
他的母亲是谁?!
他在找谁!!
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母亲”哪去了!
怎么就找不到了!
而他的“救世主”又哪去了!
对啊,母亲哪去了?
救世主呢?
怎么都不见了?
片中最艺术的镜头就是“基督”与“佛”的对比。
真信仰者与假信仰者的碰撞。
坚定信仰者,在阴冷之中念着自己的“信仰”,而假的信仰者,在温暖之中连一句有关“信仰”的佛经都年不出来。
在冰冷的大雪,残酷的断壁中,真信仰者仍然近乎愚蠢的大喊着他的“基督”。
而打着信仰招摇撞骗的人,却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如果我跟你信基督,但是骗人,我们是朋友吗?
” “不是” “如果我不信基督,但我不骗人,我们是朋友吗?
” 真正的信仰者什么都没说,夹给打着信仰旗号招摇撞骗的人一块自己最喜欢的鱼。
而假信仰者自行惭愧,默默的离开了。
“护林员”看护了一辈子的“树”。
“树”代表着工业。
正如片中所言:“长一棵树要几十年,这棵树6米高,这么粗。
怎么突然就没了呢?
”是啊!
东北的工业,几十年,那么大!
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而偷走它,并“分尸”的人又是谁呢?
它的“尸首”又哪去了?
获利者是谁??!!
如果你是一个东北人,看完这里,你一定心如刀绞!
影片中,护林员在找树,信仰者在找妈。
两个人都在寻找。
找寻着自己失去的东西,他们,失去的是什么?
两个警察,代表了体制。
同样也代表了政府。
抓不到贼的警察在面对百姓时表现出了无比的强势。
正如同当年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强权。
让你“轻飘的”比划比划,你就得“轻飘的”来两下。
警察尝了“香皂”甜美,发现这是个好东西。
他并没有去抓捕利用香皂行骗的人。
反而利用这种套路为自己谋利。
表达了,体制内的人,也是人。
他们也有欲望。
体制发现,这玩意真好于是去“护林员”家,打算用”香皂“与自己的强权迷惑护林员的”老婆“。
护林员说:“你敢动我老婆,我就弄死你。
” 而护林员老婆”陈静“代表了什么呢?
她代表了护林员最后所剩无几的利益。
也代表了工人所剩无几的利益。
而在面对体制强权之下,他又不得不打自己22个”耳光“。
而后,树,全都没了。
护林员也不用再护他的”林“了。
他也不需要找树了。
那天骗子们和护林员一家吃着面条,信仰者也是。
骗子和警察是发小。
他们”师出同门“。
最后把酒言欢。
而在利益最高峰时,警察”死了“。
体制的利益也死了,跟死去的工业一样。
变成了”物件“。
另一个警察拿着寻人启事交集的寻找着自己的”同事“。
也代表了体制在找寻着自己的昔日的利益。
体制把寻人启事递给了信仰者说:“你贴这个”。
信仰者把自己的寻人其实交给了警察说:“你帮我贴这个。
”这是体制和信仰者直接的碰撞。
“你找利益,那我问问你,我的母亲呢?
” 最后,警察发现了自己死去的同伴,开枪,吓回了离散的众人。
所有人都说:“我不想死。
”或者说“我要活着。
”所有人都面向了警察,面向了体制,拿起了锄头和镰刀时,警察怂了。
体制从当初的强权,不可一世,服软了。
最后,所有人都在桌子上吃着饺子。
警察邀请4人来派出所门口当看门的,一个月700,3个月转正1200.体制妥协了,给出了养活这些残存与这片黑土之人的生存办法。
为体制服务。
所有人或妥协,或不妥协,他们烧掉了死去体制利益的”尸体“。
仿佛烧掉了一个物件,仿佛他从来都没出现过。
而所有人吃饺子的时候。
信仰者蜷缩在沙发,在风雪中痛哭流涕!!
母亲的人,给出了答案。
而这答案..... 片尾,胖警察向着镜头开枪,枪指着镜头,也指着屏幕前的我。
他被烧了,但他真的死了吗?
又是一天清晨,锣声阵阵,依然回荡在这片残垣断壁之上。
太阳又一次升起。
它仍然敲着丧钟,敲给这片死去的黑土大地。
敲给仍在土地上苟延残喘活着的.....人。
好深刻的一个题材,前几天看了东北虎,演员好多都一样,挺有意思的,尤其眼睛不太好的骗子。
凑字数吧,看了才知道有意思。
为什么必须要写140个字,我不理解,那就都是废话吧,那个香皂有意思。
闻下四个面四个味道。
反正闻完睡得挺香就行了,不然总失眠。
还有就是和尚也挺苦逼的,挨揍又被晕。
轻松加愉快,有意思,太有意思了
攝影很「傳統」,沒有取巧,如此「紀錄」東北,沒落的重工業基地,想起貝歇夫婦的「冷面攝影」和那些肖像一樣的水塔照片,想起張克純的《北流活活》和黃河,想起陳榮輝的《聖誕工廠》和工人,然而在攝影已經不是特權的今天,這樣的手法是不稀缺的,更像是在尋找一個「選題」,只不過這個選題是被拋棄的、淡去的東北,它是一種需要被關注到的記憶,而這種記憶又是稀缺的。
在所謂大時代的向榮敘事裡,需要有人挖出它的背面,這就是我理解的大部分意義。
裡面的一些隱喻是我喜歡的,但沒辦法,只能隱喻。
拿著一隻假槍賣迷魂肥皂的騙子、偽裝成和尚的騙子、找媽媽的基督徒、迷奸婦女的警察、被偷樹的護林員,產生了一個十分刻意的故事,故事沒問題,框架也完整,用上述的東北為背景,這裡的人「退化」成動物,野性、人性、虞詐,騙與被騙,光禿禿地暴露,如同沒有一點綠色遮蓋的冬季北方。
哪怕是幾個人圍坐在一起吃素面,看起來也像幾隻野貓排排坐吃貓糧,動物性十足。
就這麼多沒有了,電影當然是不夠深刻,就像在一張設定好的畫布背景上貼一些紙片人,一起演一齣畫皮戲,實際並不那麼「輕鬆愉快」,沒有人能完整說清楚那裡的故事,即便再立一個王進喜,也無法代表。
它是深沈的,是一直在變厚的痂,摳掉一點,流一點血,然後又快速結痂。
我之所以喜歡,是覺得總有人要感受到這種瘙癢,然後去撓開看看,每個擁有攝像頭的人都可以試著去這樣做,哪怕是非常微小的切面。
手机打字,随手写想到哪说哪儿,有点语无伦次,抱歉了,有些不方便编辑。
有人说完成度不高,其实还行了,感觉讽刺也好,黑色幽默也罢,某些地方已经很大胆了,不能做太多展开可以理解,不过审,限流都是小事,扣个帽子那完蛋了。
全片的中心思想都交代清楚了。
闻过迷魂香皂的,都轻松+愉快。
那个失眠的被劫的简直是对症下药,估计被抢的那点钱比看医生性价比还高。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里的人们都活得很压抑,焦虑危机感,根本就是都有执念,闻了香皂被迷晕了,反而能得到短暂的解脱。
那么信仰是解药吗?
可能是,但信仰能照进这里不太现实。
和尚很假,作为对比,找妈妈的那位基督徒就是真的吗?
他也不是,他在生活中有仪式感,循规蹈矩,还能引经据典熟读圣经,却在得知假和尚是骗子之后和他划清界线,不愿意接纳浪子回头的假和尚。
导致本可迷途知返的假和尚去和香皂哥组了队,成了犯罪团伙。
假和尚郁闷得发泄呐喊还在香皂哥之前,而且犯罪从骗到劫升级加重了。
要知道其他片场信基督的无不高大上,或者各种装比范,这里面偏偏选了个长相有点二且粗鄙贫困的来做代表,他背圣经给人一种背船销语录的荒谬感。
这里谁也没有信仰,谁也也没有号召力。
要知道香皂的主人,一个以骗为生的坏蛋住在一个屋檐下都没有对女人动歪心思,而代表正义的胖警却一直想着拿香皂当法宝使用。
最后喝醉随手吃了自己的头孢寄了。
有人说他们报警根本不至于怎样,根本不用去毁尸灭迹,简直是自己找事,罪加一等。
那你看到后面那个警察随便开枪了吗,他说他故意打歪的,还留了一手,那个假和尚差点就寄了。
这里要有道理讲的话,谁还去担那个风险?
片尾那段阴间滤镜伴随着飘散的絮状雪花,几个年纪稍长的角色都迷惘地走着,然后已故的胖警还对着屏幕前开了枪,那是一种传递和质询。
接近尾声之前,胖警寻人启事上写了40岁,这个年纪仍然被大个半级的同事拿来试药,可见他也过得浑浑耗耗毫无希望。
你是否日子过得轻松加愉快?
能不能轻松加愉快?
哪怕短暂地轻松加愉快?
前几天有人聊这个,我才想起来,我忘记给它影评了。
一般来说,有闪光点的电影,我多少会留点记录,纯当日记,雁过留声。
电影的节奏很是缓慢,如果我当初不是比较放松,可能10分钟就不看了,那时候,才一个香皂的小场景。
我知道它有一些影射的东西,但我懒得分析了,如今分析流影评,早就过分300%了,无限深入,无限隐喻,无限拔高,没啥意思。
于是我就不考虑了,影射就影射吧,反正电影又不能解决日子问题,日子通常能跟电影有点类似,但日子对人的束缚性更强,远不是讽刺电影一两个馊主意能解决的。
——所以吧,知道它影射很多就行了。
打分也是这个道理,它每个角色和过场,都影射了一些东西,很多,很频繁,我还没看腻,那就说明量多管饱,足够了。
4星对得起它。
====但问题也很严重====它光讽刺了,影射了,但逻辑有问题啊。
结局太离谱了。
一边白天就去埋人,一边就贴告示寻警察?
好,你说寻警察是几天后的事儿,那么,好几天了,为什么白天埋人?
好,你说埋人是当天的事儿,那么为什么当天就寻警察?
====结局没那么难懂,分三段,很简单====1.活警察开枪场景,四人都回来了。
骗子+和尚分别拿了镐子和铲子 ,是有杀人心的。
傻子是为了继续找妈。
守树人是因为懦弱,蹲牢也比死了好,毕竟有家庭,而且他也不是凶手。
活警察怂了。
2.活警察说,保安试用,转正1200,之后镜头就是,傻子坐着念叨母亲,应该是没参与,骗子+和尚浇油,守树人点火,三个人都参与了毁尸灭迹,应该都应聘去了。
——突出一个容纳黑暗的人,能活,傻子因为没参与黑暗,所以老样子,等死。
3.天飘雪,夜里,死警察闭眼走路,骗子+和尚+守树人,闭眼走路,死警察开枪,两枪。
——这里绝对不是什么正义审判。
首先夜里,死警察在前,就说明是死结局。
另外三人闭眼,既可以是死,也可以是被迷晕了。
其次死警察开两枪,明明三人,只开两枪,而且警察也不是三人杀的,不存在报仇,说明有俩人因死警察而死,联想到之前,骗子+和尚,是拿起镐子和铲子的,必然是活警察开枪打死了这两个敢反抗的。
于是结局很简单了——傻子没什么好说的,活警察没动他,一个傻子有什么好较真的。
还能对自己安慰“我不杀好人,我心善”。
——骗子+和尚是真死了,迷晕了,活警察开枪杀的,这俩人有凶念,敢动手,活警察要绝后患。
——守树人也是迷晕的,但没死,因为他懦弱,可以替代死警察被使唤拿捏。
====这个电影其实对我最大的触动,是女人化妆====第一眼,租房镜头,女人还真不丑。
6分吧。
第二眼,香皂+和尚+守树人+女人,吃面。
我特么是不是看错了,女人挺丑啊,眼睛小,眉毛浅,整个大脸空白太多。
第三眼,警察强迫女人闻香皂,我屮,我是不是又看错了,这女人现在能打7.5分啊。
====卧槽,大变活人?
====要说,我也不是看得少,但我身边真没化妆前后差距这么大的。
虽然各大视频站都有UP化妆视频,能看出没化丑,化了好看,但成品妆多少都是带最大美颜的,总有假假的感觉。
但这部电影,小成本,不会刻意搞那些玩意儿,前后场景连贯,在其他角色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这化妆前后,那是实打实的变啊。
我宣布个事儿,化妆,特别是女人化妆,真的是一门艺术,不单纯是技术。
7分吧东北的黑色幽默,但没有一贯的嘈杂喧闹,充满哲思的克制在东北话的讲述下反倒格外分裂。虽说独立电影难免粗糙了一点,但这部确实还是缺少了一些电影质感的东西。
整个一干瘪+别扭,6分不能。这还是前作短片的容量和密度呐。往里加面加水啊,干嘛便秘一样揉成了死疙瘩?俩骗子一傻子俩警察这干嘛?一根筋特扁平的人物,对口相声一般尬编的台词,没头没脑也就谈不上有何隐喻。生憋百来分钟,还不如二手玫瑰片尾曲唱得明白有味。
我仍未知道那个声音性感的儿子到底是牛志国还是谭博,就算知道了,又有什么用呢?
想要文艺拍不出来,想要搞笑也拍不出来,想要的越多,得到的就要越少。
我尽力了 没有一处在我的审美上 把尴尬当美学 实在看不下去
1005|71/100除了节奏太慢、文本太薄之外其实还行,二手玫瑰那首片尾曲已经给我洗脑两天了。
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中国式农村小资情怀,全片极力营造不搭噶感,去戏剧化的表象下,台词又很舞台,不实在,端着。
还停留在拿东北小品台词装生动,妄图以这种接地气的形式闯世界。怎么那么多投机所谓文艺片导演啊
两头跑那段可笑死我了
歪哦卡姆 图东北
骗子这么多,弄得大家一点余地都没有,优秀的作品,非常真实,一种特别现实的荒谬感,大量的留白尽在不言中……面对可能的栽赃陷害圈套,淡淡的一句,这是证据,不能留下
很好但看不到希望的垃圾电影
鹤岗啊,鹤岗
完全沒有內容,只有慘澹的老梗跟自以為好笑的台詞,拿宗教出來卻只是裝可愛工具,乏善可陳的腳色,為慢而慢的節奏。除了攝影,一無可取之處的電影。無法離場又睡不著。
凋零的东北,荒凉的小镇。当人们无法正常通过合作劳动来创造价值,就只有依靠行骗来进行财富掠夺。这个过程,便是社会面人性和文明丧失过程。是信仰的崩塌,是信任的崩坏。
一盘东北斗兽棋,耿军镜头里的东北伤痕叙事,是充分消化、酒过三巡以后打的几个饱嗝,真个悲到深处反而彼此笑了。电影还是走耿军擅长的人物关系路线,信仰与骗子是第一个丢出的话题,在一片苍茫大地上,骗子只能互相骗,那被骗可不就是一股轻松+愉快的黑色幽默么,一盘斗兽棋上,几个人想方设法逗闷子,变换着立场与关系,明明都是骗子,彼此博君一笑。找个人就像找棵树,倒在雪地上人也就那么过去了,属于环境的黑色幽默也时时刻刻提示着“东北”的意义。护林员和小二是斗兽棋的两端,一个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天使,一个是敢怒不敢言的伥鬼。不过影片后半段随着制服的加入,讨论的内容开始偏移,那几枪开的也是让人浮想联翩了,但对电影而言却丢了聊了一半的天儿,人物的意义也开始模糊了。其实当然并不幽默,但幽默起来才有意思,才有诗,不是么。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在「佛魔」两极是「同行」朋友的语境下,假的《僧侣》被《东北虎》施舍了一口饭。然而,这段「私人」交情实在禁不起「人民群众」推敲。非常遗憾,东北文艺创作者似乎只能将「最后一公里」衰落的图景符号化、奇观化——投「西方」观众所好,以「东北文艺复兴」之名出现在「南方」观众的视野里。影片的讽刺意味恰恰不是源于作者想要让我们看的「香皂」泡泡,而是影片把一种被「南方观众/中产阶层」长期忽视的「基层」现实与江湖骗子抢占市场的「犯罪」手段和分散注意力的「叙事」技巧宿命般嫁接在了一起,以幕后操纵者熟悉又意想不到的方式暴露在阳光之下。于是,衰落的东北成了「小品」演员表演的「实景」舞台,引诱不在东北出生和死去的人消费、回味和忏悔——在《轻松+愉快》之后,以「掏钱」的方式赎罪。
很有风格,很幽默!
有种东北考利斯马基的感觉,一样极简的镜头语言,一样冰冷,一样残酷,但又多了几分幽默。为“穷山恶水出刁民“找到了现实依据并进行了深层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