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童年不可磨滅的陰影,Alice 和 Mattia 變成兩個孤獨的靈魂,無法向人靠近。
在一個派對上,這兩個靈魂終於遇上了,只是他們能否擺脫孿生質數的命運,衝破隔閡,真正走在一起?
【質數的孤寂】(The Solitude of Prime Numbers) 改編自意大利作家 Paolo Giordano 的暢銷小說《質數的孤獨》(La Solitudine Dei Numeri Primi),是一個關於孤單與愛人的故事。
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 Alice 和 Mattia 的成長歷程,感動了萬千讀者。
將這個故事改編成電影,似乎是理所當然。
可是在電影版中,原著的動人之處卻蕩然無存。
導演將原本順序寫成的故事重組,製造懸念與驚慄,不錯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因為看少一分鐘都會跟不上),但是故事的主旨卻在重構時失落了。
一個沒有主旨的故事,哪能給觀眾留下印象深刻?
讀過原著的朋友,一定會發現編導的不少敗筆。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那段關於質數的描述,竟然是在婚禮上由新娘子讀出!
在這個故事中,質數可是「孤單」的同義詞啊,新娘子怎會在婚禮上說那種話?!
另外 Alice 寄給 Mattia 的明信片,沒料到竟會變成那個樣子的。
要做一張符合小說描述的明信片,真有那麼難?
沒讀過原著的朋友,看電影時應該會有另一番感受。
但栗很懷疑,若沒讀過原著,有多少人可以跟得上電影那些跳到人頭暈的劇情?
今趟真是極之差的觀影經驗,看一齣形神俱失的改編作品,想嘔。
我比较偏爱这样的结局,其实没有人规定他们非要在一起,即使他们互相纠缠了一辈子,即使没有其他人可以代替他们在彼此心中的位置,他们依然可以只是彼此静静地守望。
他们是孪生质数,彼此相邻,却又永远相隔一个偶数,他们彼此孤独着,却又在一起相互疗伤。
原来,难舍难分,依然可以孤独。
这部电影的确不太好懂,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看到40分完全没懂电影在讲啥。
往后的日子它却总是让我魂牵梦绕,只好先去看原著了。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下面列出几个细节希望能帮大家进一步了解这部电影。
1.男主小时候在派对上把妹妹卡米拉弄丢了。
2.女主经常在滑雪的时候想上厕所。
3.丹尼斯(电影中的小胖子)是个同性恋,喜欢男主。
4薇奥拉只有过一次性行为,并且结束后那个男生松开了之前紧牵着的手,走开了。
电影有给男女主牵紧双手的镜头和薇奥拉的表情。
原著中说这个动作让薇奥拉想起了那件屈辱史。
5女主的纹身是紫罗兰,薇奥拉在意大利语中正是紫罗兰的意思。
所以女主才会想让薇奥拉看她的纹身,才想让男主毁了那个纹身。
6原著中接女主丈夫之口交代了,身体得不到充足的食物甚至会导致不孕,原著里也有女主绝经的情节。
7女主是因为看到了男主妹妹才给男主写信的。
8.女主是受雇摄影店的摄影师。
这就是她能不受邀也能去薇的婚礼的原因。
9.原著里男主的妈妈希望男主离开自己的视线。
10.原著里是因为女主跟男主说自己要结婚,男主才果断去留学的。
男主是数学博士,原著作者是物理学博士。
原著中有一些涉及到物理学知识的(易懂)内容描写和情节。
下面说一些我个人的观点1.(个人认为)正是因为女主经常在滑雪是总是想上厕所,并且在最后一次滑雪时把不小心把便便排到了裤子里进而导致了意外,导致了女主对食物的厌恶。
2.正是因为薇奥拉对女主的欺凌愧疚,再加上女主的守信让她更加愧疚,薇才会转变对女主的态度。
3.正是因为女主的不孕才有了电影中丈夫“出轨”,女主去超市偷吃东西(为了受孕)和双方离婚的情节。
---想到再补充。
电影的立意很独特:质数只能被1和他自己所整除,他们是特殊的数字,多疑又孤独,数字中有更特殊的数字,他们是“孪生质数”,就是距离很近的质数,几乎彼此相邻,比如11和13、17和19,可是孪生质数无法亲密接触,因为总是有一个偶数挡在了他们中间。
女主角因为滑雪事故而成为瘸子,男主角因为小时候的贪玩和小心眼丢失了妹妹,他们两者很像,当男主角后来在德国孤独地做学术时,我真为他感到难过,而女主角则在意大利颓废地活着。
男主角找到女主角时,我真心为他们感到高兴!
真好!
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讲2个具有童年阴影的人在今后生活中相遇,感受到了彼此间似有似无的联系,并减轻了彼此的孤独感的故事。
看完后,觉着整体的电影氛围让人觉得有点窒息。
原本以为是个悬疑片,原本以为前面的人物和故事(例如爱丽丝的好朋友菲奥娜)都是为后面做铺垫,哪知那只是两位主角的“孤独”的衬托。
这是听同学介绍的电影,第一次感觉这是我看过的最让人喘不过气的电影,但还是一个人静静地把它看完了,合上电脑我还是忍不住回想,有的镜头对我来说太有震撼力,也太压抑,但仔细想想,却又陷进去,直到看了很多遍之后才觉得多次的沉默也许是这份爱太沉重了,也注定很少有人懂。。
小说是看了一个开头,倒是没有我讨厌的外国小说的翻译腔调。
可是电影好像除了演员的长相还满意之类的还真是没其他的感觉,片尾曲轻松好像和电影本身相关的,反正我也没听懂词
质数,也称素数。
在所有比1大的整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别的因数,这种整数叫做质数。
这种间隔为 2 的相邻质数,它们之间的距离已经近得不能再近了,就象孪生兄弟一样,称为孪生质数。
Alice和Mattia便是如此。
Mattia身上的疤痕,是他心里的追悔伤痛。
Alice那个噩梦般的早晨,让人看了震惊的动画片情节,不想喝的牛奶,不想出门的雾天,憋着不能去厕所的痛苦,风里迷失在雪坡的无助……是他们人生的缘起。
伤痛伴随着一生。
两个质数,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靠得那么近,确实很孤独很压抑的电影,看得我压抑到嘴巴泛起惶恐的味道,压抑致死背景音乐是该片压抑情绪的源泉七年后男人回来找女人那几分钟,一小段激扬的乐曲终于让我感觉有点豁然开朗殊不知,最后那一吻,他的“孤独”随着画面的暗淡下去在我脑海挥之不去话说我本身二十出头的小伙,朝气蓬勃,差点被这部电影给活活掐死了我变了,是不?
整个电影如果拍成一个忧郁的文艺片,没准能更好看些,这需要画面要更好看,更重要的是——需要更好听的音乐。
可它烂就烂在用个悬疑片的音效,还不好好讲故事!
如果我没看过书,我真不知道能不能看懂这前因后果。
尽管有大明星,还是糟践了啊!
这个奇怪的意大利电影。
内行人说“极好的运用了光影、角度、剪切、表演。诗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外行人,如我,想说的就是“怪怪的两个人,很郁闷很细腻的片子。”
前半段用很现实的台词讲述主角们如何成为孤独的质数;后半段直到结尾又用极少的台词,或者更多的用镜头语言表现出这种孤独,有点压抑;片子从视觉,听觉强化这种孤独感的手法很成功
两个孤独的人,两颗孤独的心,唯有彼此给予温暖
忧美的前戏,可惜早泄
依然是传统的意式风格。总觉得电影版比起原著还是略显单薄
孤独得一踏糊涂。长大后的Alice没有小时候好看。
最深的默契,一言不语,只是懂得。
估计是我浅薄吧,真心看不懂……
大哥 小孩儿长大了也找俩长得像的演员演好不好 小时候瓜子脸长大变国字脸? 我tm直到最后才把男女主角和小时候对上号 导演滚回小学重上美术课
少数的令我自己感动到哭的爱情电影。
囧。小说的印象太深刻了。电影。。。
表现孤独为何配这种一惊一乍的ost?宛如惊悚片,气氛完全不对。
剪辑的非常奇怪,我觉得如果没看过书,可能根本看不懂这在说什么。重点应该放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是两人在爱丽丝家穿婚纱和礼服的那段一定不能省。而且薇奥拉的部分拍的莫名其妙,前后根本就没有交代清楚原因。唯一的亮点是选角,幼年和少年时期的爱丽丝,少年和青年时期的马蒂亚,长得确实非常像。
人生注定是孤独之旅,在某个时段,不管是长是短,能够彼此相伴都值得珍惜。对于“漫长而苦难”的人生,有个人彼此救赎、化解苦难,是莫大的幸运。
这么乱剪一气真的好吗?
还是看小说吧
混乱,希望是电影本身不佳,否则连书都不敢看了
@李毛毛爱打滚 我巨失望巨失望!糟践这本子了!
导演没看原著?
何为纠结,这就是纠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