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印度剧情片《印度女孩》,豆瓣评分7.3,IMDb评分7.0,于2022年3月18日引进国内上映。
“爱拼才会赢”的电影版释义。
板球版的《摔跤吧!
爸爸》,剧情非常像,任何看过《摔跤吧!
爸爸》的观众再看本片都会联想到《摔跤吧!
爸爸》。
同样女性体育励志题材,同样有个支持女儿的爸爸,同样是不屈不挠的女儿。
只不过项目是板球,爸爸不是教练。
还有一个区别是,《摔跤吧!
爸爸》改编自真人真事,而《印度女孩》则非如此,这一点令人《印度女孩》剧情的可信度有所降低,毕竟在印度这个男权社会中女人从事男人运动是很艰难的。
但是《印度女孩》的剧情设计走的是真人真事的模式,尤其是高潮戏世界比赛的赛事日程,几乎会令观众以为看到的是真实的。
虽然本片故事不是真实的,但是励志基调不变,我想到了经典励志歌曲《爱拼才会赢》,现实中绝大多数人拼搏后并不会像女主这样心想事成,但是电影的戏剧化不会让拼搏成为泡影,因为那将使观众丧失现实中的信心,但是现实中只有拼搏才有希望,不拼搏就连希望都不会有。
板球这个运动对中国观众很陌生,可以说是棒球垒球运动的变形。
板球运动在印度电影中多有体现,不过专业以板球为题材的电影,本片是我看过的第一部。
本片是南印度电影,我们之前看过的多数印度电影是电影业发达的北印度电影,本片中的对白也不是我们常听到的那种印度语,而是泰米尔语。
泰米尔语不像印度语那么摇头晃脑。
本片有可能是国内引进的第一部南印度电影。
歌舞是印度电影的标配,本片有歌无舞,有多首穿插于剧情中的歌词与剧情有关的歌曲,上半段的插曲太多了,充时长,干扰了剧情的紧凑感。
中文片名起得太大了,就像《印度合伙人》一样(原名叫《护垫侠》),其实叫做《板球女孩》就可以了,中文片名不要动不动就”印度这印度那“的。
《印度女孩》观影记录:感叹于印度电影的内容深度,形式表达、电影语言的运用,是那么的到位。
也许有人认为,印度电影土,没有欧美大片那样modern,但我却认为印度电影是有在表达一些深刻内容的。
如《印度女孩》表达的:女性的平等权利、强权富贵下自卑人生的突破、社会精英对底层的压榨 、农业的可贵、底层人民的梦想与坚持。
而其中女儿的板球梦和父亲的农业梦形成两条线索,交织相容,形成双倍影响,贴切且互相深化。
而在电影情节的构思之上,这部电影的起承转合是那么地自然,其中三个小危机:女儿的落选与父亲土地大旱、女儿国家队倍受欺压与父亲的在土地大旱背景下的艰难求生、而女儿临上场的兴奋与父母被银行抄家时的绝望形成鲜明对比,却在最后一刻女儿的演讲中形成完美闭环。
而用警察局中讲故事回忆的叙事方法,更是在尝试突破第四堵墙,台词也非常好,镜头语言和音乐虽略有夸张,但却和情感表达十分吻合。
印度电影有点东西😀
继《摔跤吧,爸爸》后又一部振奋人心的印度佳作!
一个关于印度贫困女孩蔻茜突破性别、出身及社会给予的种种偏见与阻挠,站上赛场坚守热爱逐梦逆袭的故事。
每一个女孩都是独立且自由的个体,打破枷锁,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又是被印度电影骗眼泪的一天。
而且印度电影的音乐节奏真的很容易带动人心很值得一看,强烈推荐!!!
一部关于女性崛起的片子。
在印度女权依旧低下,这部电影打破枷锁,向世俗宣战,与摔跤吧爸爸有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的音乐元素是印度电影不可缺少的,这部影片的音乐运用的恰到好处,画面的定格和镜头的运用都非常精妙。
内容上,反应了血淋淋的现实社会,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实的故事更能打动人心,带动人们进入电影当中,可谓是一篇佳作。
印度真是个谦虚的国家…从电影看,印度要面对的问题有很多,农村落后,农民贫困对比起我国之前每年都将“三农”问题摆在首位,感到党的正确领导对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是多么重要!
感觉国家的发展进程总有相似,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会相似,我国善于总结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也是我国发展迅速的原因!
印度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在落后地方仍和他们的宗教一样根深蒂固,法治基础不够牢固,片中调侃警察的形象,也与电影积极欢乐的基调相称观念思想对女孩自由权利的禁锢,其实反过来也是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片中女主最后带领全队为国争光,也是在倡导两性机会平等,以及展现女性的职场和社会地位的潜力。
“只有胜利者才有权利发声!
”…女儿最后的胜利,背后却是农村父母倾尽所有甚至倾家荡产,还要顶住流言蜚语的压力,强大坚定的信念下才换来女儿成功的机会,对比令人发指!
且不论故事之外没成功的有多少…机会成本太高,扼杀人才。
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让我联想到了国足。
片中国家队这么烂,一个队伍里面都有阶级观念,连队员都不能平等团结,更不说选拔和培养机制腐败问题。
但至少,印度敢承认。
整个过程都充满着浓浓的父爱,家庭的支持对子女的发展尤其重要。
印度小女孩蔻茜因为热爱板球的父亲看印度板球赛失败流泪,而立志打板球。
她从每天看男生打球,为男生捡球,偷偷在家练习,到与村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抗争,争取母亲的认同,凭着热爱与天赋进了国家队,在教练的鼓励之下,最终取得了最佳运动员,获得国家250万卢布和一套房子的奖励。
一部很励志的印度电影,生在土地贫瘠的印度女孩,也能凭着热爱与执着的追求,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女性、贫困、励志、追梦,相比于《摔跤吧,爸爸》,同样的元素,这次导演的野心更大,把内容引向了另一组更沉郁的基调:贫困、阶级,以及农民问题。
据统计,中国的农村人口截至2020年已减少至5.1亿人,占总人口36.11%。
中国仍在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
那么印度呢?
——农民超过9亿,占总人口66%!
农业构成了印度产业的基石,农民更是最常见的社会身份。
女主角蔻茜正是来自泰米尔邦的一个农民家庭。
作为家中独女,蔻茜本应务家、务农,然后在成年礼后结婚生子,成为下一位折于烟火的“印度妈妈”。
偏偏她有一个爱看板球的父亲,偏偏她更偏爱父亲。
女主角很早就萌发了与传统印度女性形象决裂的反叛精神。
即便没有爱上板球,她也厌恶她的母亲,一位恪守妇道、面朝黄土的妇人。
故事的前半段其实堪称“老套”,仍然是贫困父亲全力托举天才少女,挤入男性领地的故事。
精彩其实在后半段。
随着蔻茜进入国家队集训,电影基本告别了性别议题,一路往批判社会不平等的方向疾驰。
蔻茜发现,国家队不以实力论短长,而以阶级论高低:板球协会主席的女儿理所应当是队长,高种姓女生晋级无忧,而来自泰米尔邦的蔻茜连讲泰米尔语都是过错。
这种窝囊的日子重创了蔻茜的板球梦想,她开始消沉,放任。
另一边,父母唯有贷款卖地才能勉强供起蔻茜的训练费。
此外,一场旱灾就能轻易带走农民所有心血。
村子里农民接连喝药自杀,银行步步紧逼还债,政府还在打消极牌。
资本家与贫困扼住了农民的喉咙。
蔻茜成为了一个希望的象征:农民的孩子能冲破阶级藩篱,站上国际舞台吗?
幸运的是,新来的男教练敢对特权说不。
撕掉特权名单,蔻茜的自信又回来了。
她顺利地进入国家队名单,代表印度出征2018世界杯。
印度电影一贯喜欢“大喜大悲”的对比。
在蔻茜满怀喜悦踏上国际舞台之际,家却没了。
银行把房子搬空了,蔻茜父母只能在一抔黄土边抱头痛哭。
板球、旱灾,掏空了他们所有家底。
贫困布下了天罗地网,但夫妇两偏要要撕开个口子,蔻茜这下成了唯一的希望——赢了,就能有丰厚的奖金。
夺冠过程不必细说,自然是热血沸腾。
最后,蔻茜成为了比赛MVP,获得了银行50万卢布的奖金,滑稽的是,恰恰是银行推平了她的家。
面对镜头,她向全世界发出了叩问:为什么让人吃饱饭的农民反而最受鄙夷?
9亿的农民是被社会遗忘了吗?
讽刺的是,电影似乎提供了一个很美好的结局:蔻茜获得了印度政府数百万卢布的奖励。
但农民问题呢?
电影就此哑言,进入了欢快的片尾曲。
蔻茜的叩问仍在我脑海中回荡,但在电影中却就这样拂去了,有些怅然若失。
当然,电影的缺点很明显。
首先,剪辑不流畅,甚至有断裂感。
画面与音乐有时戛然而止,女主的成长节奏也有些头重脚轻。
其次,导演野心太大了,这个电影的体量其实装不下这么多元素。
性别,贫困,阶级,世纪三大难题同时出现,又选择以轻松、励志电影作为载体,导演显然应付不过来。
有人生在罗马,有人深陷沼泽。
这部电影不应止于励志(特别点名一些宣发机构,一直打“励志片”旗号,那也太肤浅了)。
一、意识的转变有时候我想我喜欢看电影是因为电影有魅力,但是今天看《印度女孩》我突然觉得要对自己以前的想法给予否定,因为我突然意识到电影的魅力归根到底仍然是人的魅力。
我爱人,但是又不经常见到“人”,所以会更渴求人的存在,而电影能让我看到真正的人,我也进而会因此感到满足和高兴。
二、“人”《青蛇》里法海入世,立于闹市戏台、以半神之身观红尘混杂污秽,感叹了一声“人”,随后清台浊起,生嗔生怨,一番历劫。
我想我,或者与尘世丝缕相连的大家,可能也偶一因事触发多多少少像法海那样感叹过人,而这一次我不由自主再次想起这一幕,想起那单字的感慨,原因在于蔻西妈妈的那句话。
三、“想要什么东西,光说是不够的,要拼了命地去抢”——母女的和解《印度女孩》这个电影中母亲的角色和现实中大多数女孩儿母亲的形象可以说完全一致。
1.畏惧人言与潜在危险蔻西的母亲担心不对女儿与男性一起玩耍的行为加以约束将导致女儿受到更严重的伤害。
这个伤害实质性地来自男人、来自女人;来自纯粹的恶意者,也来自不开化的人;但更严重的可能来自潜在的影片中未表现现实中却从不缺乏的男性对女性的狩猎。
2.错误的守护方式由于担心与对女儿的维护,不擅长表达情感的,一向以“恶狠狠”面目为生存之道的母亲在对待女儿时,顽固、不通达的特质表现得更加淋漓,她认为只要施加畏惧,女儿便可以远离板球、远离被人污蔑的困境。
当然,这种想法幼稚而不可行。
男性早已惯熟通过污蔑女性进而将女性赶出一切与其竞争领域的鄙陋手段;而从未被教导思考或者一生只想简单过活的女性也听男从男,从受害者转变为男性帮凶,开始对同性施加伤害。
面对这些人,你想退一步海阔天空,最后只可能发现自己连展翅的空间都失去。
唯一的破解之方就是“胜者才有话语”。
3.正确的道路与成为真正的母亲母亲在劳作,从来都是发言者的她,因为女儿在和男性一起训练板球而不断地被共同劳作的人攻击,攻击自己的女儿,如何如何不像话,如果是自己女儿就要如何如何惩治,真是弱者的言语集,不敢对抗让自己丧失人权的敌人,却要剿杀本可成为同伴的队友。
母亲终于忍不住了,于是将女儿的板球包拎出来,指桑骂槐,一是骂嚼舌根的女人;二是骂受到打击就开始失去精气神的女儿。
母女也因此和好。
虽然影片不像《勇敢传说》那样花篇幅让母女相互理解,但是当母亲张开羽翼给女儿以支撑,真正的母女关系才呈现与稳固。
这也是整个影片最让我感动的点。
我看到了人,也看到了血脉与继承。
我所讲的继承是人类进化之路上经验的传递,母亲在这次冲突和交流中不仅成为了真正的母亲还教给了女儿人生路上最重要的东西——“想要什么,光说是不够的,要拼了命地去抢。
”四、不足之处——爱能造就一切,但是因为爱而做出的选择是否可以完成自己?
影片表达着爱,父母之爱,血脉之爱与女男之爱,爱贯穿影片始终,也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
比如小女孩儿因为父亲爱板球而选择板球,进而在人生的前半排除种种压力与影响做相关训练,最后还进了世界杯,并夺冠,还在之后进行了振聋发聩的关于民生与政治的拷问,这当然是很好的结局,只是为满足他人行进的人生,即使很不错,但是你来人世一遭自己的体验呢?
对自己的完成呢?
爱当然可贵,可是要因为爱而舍弃完成自己吗?
五、音乐这个影片中所使用的音乐频率都比较不错,正向且积极,即使偶有悲伤却不选择萎顿,我也很喜欢。
[抱拳]推荐大家去影院看印度女孩,励志片一向是印度擅长的。
突出主题:赢才能让世界听到我的声音。
全村的希望,代表国家队参加比赛,让更多人看到自己,最后的感想振聋发聩,农业是立国之本,作为农民之女,颇有感触[爱心]剧中有趣的灵魂~女主父亲,三观正,有格局,他平等式、鼓励式教育,保护了蔻茜的独立、顽强、自由的个性,每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和挑战,离不开父母、队友、伯乐,还有对手和逆境[抱拳]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比《摔跤吧爸爸》差太多。
结构太松散,叙述不紧凑,铺垫不充分。
故事虽简单却做的不精致。
尤其最后的点题:女孩得到世界冠军以后,说的是关于印度的农业问题。
这个转折有点尴尬,作品想把主题从一个女孩的奋斗引向对印度农民农村关注度的升华,想法很新颖的(不是老套的单纯表达父爱和励志),这种思考格局很大,但没有衔接好,真实而不有效。
作品真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却是:在面对女儿“叛逆”选择的时候,作为一个父亲敢不敢会不会能不能做出充分理解和信任,当所有的人都不看她的时候,父亲坚定的支持和无私的奉献,就成了女儿最大的情感动力。
怎样准确判断子女真正可能成才的天赋和优势,然后帮助她们在逆境中树立强大的信心,最后去战胜自己,证明自己?
这才是我们做父亲应该思考的……
不错,觉得不好的,有本事你让某地也拍点这样的片子啊?你让某地电影里也可以获奖的时候痛斥社会啊
电影频道;男女同队打球还是很少见的,后面进国家队,再到比赛,叙述得就有点唐突了;对于板球的计分方式还不太了解呢
好看,但不如摔跤
整体还行吧,没有跳舞环节,歌曲也是很洗脑了,最后的发言很棒,吃饱永远是第一要务嘛
感觉不够聚焦在“女孩”上,球队内的霸凌和腐败还能算是竞技片的常规操作,但教练的前史没什么必要(反而影响了节奏),女主遇到的有些挫折太刻意(霸凌她的人突然示好两人冰释前嫌???),训练的部分反而不多(像mv)导致女主的“强”没有扎实的依据,女主的高光时刻也很少(加上我不懂板球就更没有爽感或者热血感),女性主义的内容像在喊口号有点尴尬,以及真正的重点似乎是三农问题。
故事有些老套路,还是印度励志风,不过剧情本身还是挺有看点的,而且阿三片到最后都会将主题进行升华,这部也不例外,所以感觉其中的教育意义还是蛮好的。整体来说,中规中矩,但又不失亮点,还算不错。
现在我对上院线印度电影的信心都远大于国产电影。2018年片子2020年过审,删了20多分钟(据说是歌舞)后,2022年上线到现在还没出评分。体育运动、父女、亲情、励志、贫穷、底层逆袭……这样的题材很难不让人和“摔跤爸爸”相比。然而你发现没有,那时的世界已和今日截然不同了!疫情也好国际形势也好。电影本身,因为是阉割版还挺明显肯定会影响情绪,歌舞就是印度人表达情感抒发带动情绪和电影叙事煽情很重要的一部分不是删了不影响剧情就无所谓!即便又套路,即便知道结局,看到最后失去家园的老父亲和板球赛场上拼搏的女儿以至最后蔻茜的获奖感言,还是感动流泪了。性别歧视、社会问题,起码人家可以说出来拍出来,祖国万岁!一眼看出老父亲是巴霍巴利王里那老奴。百老汇电影中心MOMA万国城店3号厅17:25场。1人包场了。
电视上看的。这片刚开始看5分钟的时候还觉得是不是能超越《摔跤吧爸爸》,再看了一会儿发现果然是错觉。国内版有删减,不知道具体删了哪懒得找原片了,但就我看到的内容来讲,节奏很成问题,而且平白直叙的地方太多。并不是说要为了戏剧性而牺牲真实性或者刻意制造冲突,但至少要让人觉得有看点,这方面我感觉没做到。也不是完全没有亮点,女主妈妈被村里人说闲话后转为怒而支持女儿这场戏,还有教练不让寇西上场是为了在重要比赛中当杀手锏这场戏,这两个地方包括其他一些片段拍的还是可以的。但片子总体上还是差了一股劲,还有就是这片是2018年上映的,而现实世界的2018年第六届女子T20板球世界杯中,最后是澳大利亚获得了冠军。
男女性别对立,农村城市对立,农民和银行家对立,不是一部纯粹的热血体育片
俺悟了!每个正在学农学/打算学农学的女孩都应该去看这部电影!这哪儿是讲的板球,这是农业复兴!!!“每个人都会夸赞做出美味佳肴的厨师,但是却忘了这背后辛勤劳动的农民。祖国万岁。”片尾在电视机前看比赛时妈妈一直望着爸爸让我有些感动,总会为一些绝美爱情而动容。“小时候我第一次看板球是在爸爸的脸上看的”,妈妈看板球也是在爸爸脸上看的呜呜盖丽特好美!但是我竟然在演员表里面找不到她!生气!
导演的短板非常明显。所以他只能在高潮部分开始拍MV,而且这个电影想说的太多了,导致没一个部分都没说到位。
带闺女看,只能看国语的,翻译的好差……不推荐去电影院看,最后还是很燃的
为什么一直没有评分
喜欢女主的长相,力量也是一种美,尤其那种不爆破不张扬的力量。
一个农民的坚持,的确值得肯定,但是女儿的成功不能掩盖父亲老好人且不实行技术改革的古板造成的失败
…滑稽
印度人是因为用棒球棍打不到棒球才玩的板球?
说这个话 不会被和谐吗 (狗头)
前半部分是山寨版的摔跤爸爸只配5分,后半部是点到为止的社会批判勉强可以7分,取个平均数打6分。
和摔跤吧爸爸同题材 但还是很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