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所有打动人心的电影一样《摇滚芭比》主角hedwig的身影和歌声,在看完很多天过后,依然在历历在目心中心中挥之不去,每天早晨起来一定会听一遍电影中的主题曲origin of love,这真的是一首温暖的不能够再温暖的歌,尤其是歌曲的最后一节,last time i saw you 那里开始,就好像是一场真爱的开始,不是一见倾心,而是一见如故,你的痛苦我完全能够体会,因为,那些痛曾今也发生我身上,和快乐不一样,痛苦往往是根本不能与他人分享的,所以一个真正懂你的人往往不是那些懂你的快乐的人,而是那些知道你什么时候会难过伤心的人。
电影中触动人心的不仅仅是那些hedwig唱的歌曲,还有她本身,她就像出水的莲花,花瓣上面露珠晶莹,斜斜的阳光洒下来,五彩斑斓从angry inch到被黑人老公抛弃,到被以为自己找到另一半tommy再次抛弃,hedwig从来没有绝望过,有点像《令人讨厌的松子》中的松子虽然每次被打倒过后能够调整好自己满血复活然后从新开始,hedwig更高人一等的是她不管如何渴望爱,但是她从来没有成为爱的奴隶,无爱就不能活下去,这种事情在hedwig从来没有发生过,她永远掌控的主动抢(这是我爱她的原因)她不管遇到什么,她都像一个芭比一样骄傲精致地活着,通过自己的摇滚音乐来讲述她的故事,她的坚强,她的信仰。
从小就在烤箱里面如痴如醉地听着电台摇滚,小时候在心中播种下的种子是多么重要一切的遭遇和苦难都注定hedwig是一个不一样的人,她就是一个在何时何地都可以浑身散发光芒的可人儿,从小的摇滚熏陶让她整个人都散发着跟摇滚本身一样,不可毁灭,反而能够爆发无穷的生命力,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她本省就从来没有被打倒过,像一朵永不凋谢的妖艳的可以滴出鲜血的玫瑰,她在舞台上的每一句歌声,每一个步子,每一次摇摆,每一次疯狂都深深触动着我,因为那才生命应该有的样子!
电影最后,hedwig全裸走上大街的时候,无助,孤单,但是她却始终都是她自己未曾改变。
我看到这一幕的感受是她终于完全的接受自己了,那可恶的angry inch 背叛自己的人 过去所有的伤痛 fuck them all。
下一秒她一定会依然娇媚鲜艳地在舞台上尽情摇滚。
看完这部影片,最强烈一个直感是:这个导演+演员+编剧+摇滚歌手是个惊世天才!
浑身上下散发出令人惊讶惊叹惊恐的魅力与才气。
于是赶紧搜索他的相关信息,当我看到他生活照的时候,马上会心一笑:果然是个相当闷骚的人,一脸温和的洒满阳光的笑容,干净的短发,白净的脸庞以及清澈的双眼。
谁能够在一部电影当中如此老道霸气的演活一个变性未遂充满屈辱与愤怒的摇滚歌手?!
乔纳森梅耶?
杰克布莱克?
马克沃尔伯格?
他们的演出都相当出色,但是在John Mitchell面前,太过耀眼纷呈的光芒恐怕会将前者遮蔽些许。
很明显,这部精致细腻的影片是导演竭尽全身心血的伟大结晶。
全片色彩强烈饱满,但又温润宜人,不是刺激视觉的搭配而是一种高度和谐的全色彩展示。
孔雀蓝眼影和金属红唇色,即便不动声色,眉宇之间也是无尽的悲凉与无畏,这是主人公赫德韦格最经典的妆容,一抹腮红跟镁光灯之下的闪粉不仅让我联想起“红颜薄命”四个字儿。
赫德韦格带着改造失败的身体,勇敢的走在大街上,寻找属于自己的路。
这一路,历经人心艰险,世态炎凉。
那些“正常”的人们,初次见面就用排异的作呕的或者猎奇的眼神打量他,当他在舞台之上完全绽放的时候,恣意狂烈的将所有关于自己与世界的真相撕裂开来给你们所有人看,这些人立刻在他强大的小宇宙之下别过头去,甚至连直视的勇气都没有。
而这两者的互动关系,又与他的妆容相呼应,极致的耀眼的蓝代表忧伤与沉寂、漂浮,极致的闪亮的红代表炙热与出挑、放射。
而我们的主人公,正以这副性别不明的身体,逐渐走向矛盾重重到无法调和的两个极致。
片中所有音乐都由斯蒂芬·塔斯克 Stephen Trask 所作,但凡看过影片的人都会被原声深深震撼。
音乐电影中的音乐多半分段落展示出主人公的人生,此片并不例外。
例外的是所有歌词的思想之深与信息量之大,力道之强劲,旋律和声之悦耳,风格流派之纯正……与赫德韦格时而妖冶绽放,时而忧伤沉静的歌声舞姿交相辉映,令人无比惊艳,牢牢抓住我们所有人的各种感知,心肝脾肺肾,每一个毛孔,每一簇发梢……看到最后你会发现,影片其实讲述了一个关于通过缺失,找寻自己的艰难过程,而且远远不止这些。
当所有人的真面目正式展现在主人公眼前的时候,他终于看清了所有的疑惑,于是也终于能够真正的撕去所有表象的外皮,坦诚的对待自己。
那一刻的他,清浅的脸庞,深沉的眼窝,幽蓝的泪光,凌乱潮湿的短发,苍白纤细的身躯,是片中最美丽的形象。
知道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什么感觉吗?
压抑。
我甚至都没有全部看完,那种很低沉的感觉让我不得不停止。
我又去健身房健身,没摆脱。
可以找了温柔的歌,听Sam Smith,还是没摆脱。
我连刷淘宝买买买的兴致都没有了。
Oh god I hate this movie. 于是我仔细想了一下原因,这只是一部LGBT电影,也不是《狩猎》、《超脱》那一类至郁系的,为什么这么大魔力。
然后,我好想体会到了,我这其实是害怕,不是压抑。
为什么害怕?
电影主角在自己的人生里是个及其极端的人,他的眼神透露出来的只有偏执。
我是个敏感的人,害怕极端,就跟害怕那些连环杀人狂或者恐怖的小丑一样。
这就是原因。
再想,不对啊,有才华的人一般都比较极端,为什么其他人没有让我有害怕的感觉(我这里说的害怕是潜意识里面的害怕,讨厌,不想看到)。
比如林夕,对爱偏执到那种地步,可我看他的脸,感受到的也只有温柔跟怜惜啊。
所以,我又细想。
我觉得是女主太强大了。
强大到她可以支撑自己走过充满这么多悲剧的人生。
自信的眼神跟肢体语言后掩盖的是无数的创伤。
这种power让我害怕。
我欣赏的是柔美,是小情绪,是安静,是脆弱,是对世界的爱和善意。
而女主完全相反。
所以,我害怕,不想看到。
再者,还有一个原因的就是,女主的妆容,确实是我比较怕地类型,看着太惊悚了,这是个人审美原因。
她的眼影,唇色,眉毛,皱纹,发型,都会在我做噩梦的时候出现在我脑海里。
以上。
说到这肯定有人在心里给了我几百个白眼了。
我最后要说的是,我说的所有都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都是感性地。
我一句话也没有在理性地剖析这部电影。
一句话,充满特色跟狂想,其他的好在哪,其他人说了那么多我就不在赘述了。
是部有特色的好电影,但是女士,实在是吓到我了。
我这么敏感,将来会是个好艺术家。
跟我一样感觉的朋友,请让我看到你们的双手。
我看别的电影经常会拿起手机看个微信,但看这部的时候,我完全没有这个想法。
by thinking of how fat iam how week iam how dirty iam,i always feel hot because desire like my hopeful ladydress , why there are so many dancing cloud over sky ,stop your basder,i hate angry hand, fire inside body stomach lip ear and tear ,tear so scalding cant fall down, golden colour burn me terrible,sleep washcloth,cloth full of my hate,something wrong,all thing wrong in head
无论是书还是电影,标题一向是我入坑与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直译是“海德薇和愤怒的英寸”,一下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事先还查了一下百度百科,发现除了“爱情”和“摇滚”,它还有“变性”这个关键词——于是我马上点开了正片。
虽然现在已是二十一世纪,许多牵扯到“性”的话题仍透着一股浓厚的“禁忌”气息。
而我不得不得说,沾染了“禁忌”色彩的作品真他妈诱人。
首先是电影的拍摄手法。
因为时间跨度的问题,电影中大量地运用了倒叙式蒙太奇——先从"Angry Inch"的某一次日常演出切入,交代了主角Hedwig的身份和生存环境:一个自称“来自东柏林的、身材窈窕的大娘炮”的变性人,在一个只能在小餐馆演出的、没什么名气的乐队里担任主唱,同时作为一个“举世不顾”的曲作家,正在起诉由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剽窃了自己作品的“摇滚偶像”,而胜诉的风向明显并不向着他……伴随着开场那段夺人耳目的摇滚演奏,席卷而来的巨大的信息量一下子将人冲击得几乎晕头转向——随后镜头一转,在昏暗的光线下,万籁俱寂的时刻,Hedwig的声音作为旁白响起,娓娓道来自己的身世:他的父亲是一个美国大兵,在Hedwig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侵犯了他;他的母亲是一个东德女人,赶走了他变态的父亲,之后一直跟他睡在同一张床上直到26岁……然后风格迥异的音乐再度响起,又是一次现场演奏,中途还穿插了一段段画风奇特的动画。
那些如同出自孩童之手般稚嫩而又毫无拘束的笔触和作者精心打磨出来的的歌词水乳交融,天衣无缝。
正当人惊诧于站在音乐艺术面前的Hedwig竟是如此毫无保留的纯洁和赤诚之时,随之而来的又是他甩不脱的回忆——整部电影几乎就是在乐队演奏和Hedwig对往事的回忆之间反复穿插,这种手法不仅没有造成视听混乱,反而无比生动地描绘出了Hedwig如何由一个渴望自由的摇滚少年Hansel,在世界历史大环境的影响下,逐渐长成了现在这个胯间仅剩一英寸、与社会世俗格格不入的浮世畸零人的进化图谱。
他的欢欣与无奈,他的彷徨与坚强,还有他那从未因岁月蹉跎而有分毫改变的、真诚对待自己的倔强,牢牢地掌住了观众的心。
其次是造型和色调。
仿佛为了顺应摇滚深入人心的那种如火山喷发、雷霆震响的印象,影片就连开头的字幕动画都是充满娱乐性的张扬色彩。
"Angry Inch"的成员基本都是造型乖张,而主角Hedwig自不必说,假发、妆容、服饰,从头到脚都彰显着浮夸和另类,仿佛一颗燃烧自我生命的火种那样不甘黯淡——这或许也是他对自己的遭遇和这个世界表达愤怒的一种方式。
而Hedwig的回忆却是充满着悲伤的冷色调,那段压抑而忧郁的过去,仿佛他小时候吃惯了的那种寡淡无味的小熊软糖。
电影的主色调基本就是昏黄和灰蓝,阴沉沉的光线压下来,无声地诉说着Hedwig的命途多舛。
最后是演员。
妈的,看电影看了十几年,第一次见识到什么才叫货真价实的全才,“自编自导自唱自演”没一样落下的。
JCM的声线丰满动人,对台词和表演力度的把控恰如其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念旁白时流露的那种的叙事感没有任何矫揉造作,非常自然和谐(有些台词还整段整段的押韵真是要了人命了);许多镜头也是敢想敢拍,无拘无束,让人感到“这才是电影该有的样子”。
对于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这部作品,我想说用“惊艳”这个词来形容真不过分,它在形式上糅合了戏、乐、动画、服装和造型设计,在内容上涵盖了摇滚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性别认同文化,是一场饕餮盛宴,也是一次成功的电影试验。
在开头我说"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这个标题作为片名没头没脑,现在回过头来,“Hedig”和“the Angry Inch”其实就是电影最重要的两条线索:“Hedwig”意指“Head Wig"(假发)。
Hedwig第一次戴上假发是为了变装成女人,如此才能与他的爱人结婚、到柏林墙的那头去寻找他梦寐以求的自由,为此他还付出了承受变性手术的代价;可变性手术失败了,那仅存的一英寸成了他不男不女的证明,但他没有因此崩溃,因为他终于和他的爱人抵达到了墙的另一头;可他的爱人不久便抛下他走了,这时Hedwig戴上了一头夸张的假发,开始组建乐队,用他热爱的摇滚来宣泄自己难以纾解的情绪,这段时期他遇见了他的第二个爱人,Tommy,他被Hedwig的独特和在音乐方面的才华所吸引,Hedwig没有因过去的挫折筑起心防,坦然与Tommy相爱,可结果Tommy也只是个怯懦的凡人,他在触碰到Hedwig的那一英寸时退缩了,面对Hedwig的质问与责难,他只会找蹩脚的借口逃离而不肯正视现实——埋藏在Hedwig心底的怒火终于如同不可遏制的火山熔岩一般喷发了。
胯下的一英寸是他精神上永远的伤痛,是他这辈子都无法摆脱的枷锁,仿佛一个烙印在了他灵魂深处的笑话——这要换了一般人可能会绝望至死吧,但Hedwig的举动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他组建了新的摇滚乐队,乐队名干脆就叫“Angry Inch”,大胆直白得仿佛在向世间的偏见宣战似的。
他在自己的歌里毫不掩饰地抒发来自“一英寸”对这个庸庸世俗的愤怒和嘲笑。
他甚至还由自己出发,在音乐中探讨自我、性别和爱等永恒的主题,落落大方、问心无愧,诚如是。
电影的最后,Hedwig摘去了假发,卸去了一身浮华,裸身沐浴在夜晚的月光中,仿佛又重新变回了当初那个在东柏林的废墟上晒太阳的少年——但失去了的终究无法挽回,他不过是跟自己达成了和解。
他将继续穿行在茫茫的黑夜中,嘴里哼唱着“Do-do-Do”,一往无前。
一如他当初写下的那句歌词:And I ain't never, I never turning back.
My Rating: 8.2一部匪夷所思的音乐影片。
一个东德少年Hedwig,沉溺于与美国大兵的同性之恋。
为了爱情,更为了自由,经历了一次不成功的变性手术,终于和大兵一同来到了美国。
不想大兵很快移情别恋,Hedwig绝望中只能从音乐中去寻找慰籍。
偶然间他邂逅了青涩少年Tommy,只可惜不完整的Hedwig命中注定难以拥有完整的爱情。
他曾经绝望地寻求机会报复背叛他的Tommy,却在最后得以感悟。
当一切喧嚣归于沉寂,他赤裸着在黑夜中走向远方......《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其实改编自Broadway的歌舞剧,所以影片的结构并不严密,有点歌舞剧的那种随性,不过倒是突出了音乐在片中的作用。
几首歌曲的叙事性很强,完全就是主人公一生的写照。
片首主题曲《The Origin Of Love》伴着那段动画,让我想起迷笛时候崔健的现场表演了,不过比起老崔的那个鸡蛋的创意,《The Origin Of Love》的寓意可就深刻得多了。
歌词取材于柏拉图《飨宴篇》,大概就是所谓的柏拉图式爱情的出处吧,“真正的爱情是诞生于不变的灵魂之中,爱上心灵之美的人才是爱上了永恒”。
影片的音乐有着明显的Glam Rock的色彩,主人公几乎每一幕都要化妆换装,把阴柔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不断地在片中像Lou Reed,David Bowie等人致敬。
比较让人吃惊地就是影片里演员性别的错位,饰演Hedwig的John Cameron Mitchell自然不用多谈,片中那位胡子拉碴的老兄(有点像《大话西游》里的瞎子...)居然是女性,真是惊为天人。
John Cameron Mitchell真是个天才,居然可以自编自导自演自唱,褪去假发的他扮相有点像Placebo里的Brian,真是够阴阳人的。
顺便说一下,片中扮演Tommy的演员Michael Pitt几年后在《Last Days》里成了Kurt Cobain...很意外。
现在在欣赏该片的OST,的确很出彩......影片我给7分,音乐我给9分。
Hedwig他曾经是个男孩,后来他为了他的幸福,选择变成个女孩,但最后他变得不男不女,连人妖都不是开场,他在舞台大吼大叫,晕头转向,他是否想把自己打扮成茧后重生的蝴蝶?
可他看起来更像一个大扑了蛾子,丑陋怪异愤怒的不知所谓,不只是巧合还是必然,沉默的羔羊中那自以为是易装癖的BT也爱蛾子,他爱蛾子的蜕变,Hedwig也是这样么?
我不喜欢这个,但我却被感动,我讨厌它总是在我陷入难过的时候,突然一声巨响打破你的回忆和幻想,是的,每当我们回忆往事时,总是显得平静,即使发生的当下我们疯狂,恐惧,失去控制,但是在不久的以后,我们回忆起那时,总是感觉平静,仿佛我们在看谁的电影,正如我刚刚做的‘妈,耶稣最伟大。
’母亲狠狠打了儿子的头一下‘不准你再提那个名字。
’‘可是耶稣为我们的罪孽而死。
’‘希特勒也是。
绝对权利是腐败的。
’东柏林肯定对那一夜竖起的柏林墙有着特殊的情感,经历过的人肯定对那围墙对他们的影响津津乐道。
人们总是对自己曾经历过的苦难有着情结与骄傲,虽然这并不是人们选择的结果他一路旅行,在平凡的餐馆演唱暴烈的歌曲,听众有无力的老人 循规蹈矩的妇女 看不惯人妖的壮男,他总是歇斯底里,他总是妖艳,他总是自我介绍让别人知道,仿佛自己并不在乎,可他从未卸掉那浓烈的妆,金色的发,和暴露了过多肉体的裙最后,他卸掉了妆,还原了深色的短发,露出了他那男人的胸膛,他说 他曾被人切割成碎片,但现在他把它们缝合,他想干什么?
他为什么这么说?
他想告诉大家,他好了,他不在意了他想告诉自己,他好了,他不在意了也许承诺 不过因为没把握Tommy 一个摇滚巨星 一个电动迷 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在他未成名前更像一个在温室成长的花朵 一个世事不懂的孩子 被一首歌打动一个懵懂的少年,总是深得沧桑历练老女人的欢心。
而这样一个女人,对少年始终都具有女神般的吸引。
两个人当然在一起了,最后当然,分开了Tommy说我妈大概在找我后来 Tommy成了摇滚巨星,唱着他抄袭的歌后来 他们又遇见了 在寻找妓女的陋巷后来 他们旧情复燃了 当他在在亲他时 他是难过的 是心碎的后来 Hedwig因祸得福又成名了 在酒吧 有观众等着他演唱 我想他会不会问 我从未改变 你们为何又来爱我可是 他可能确实不招人爱最后那些来看他的人最终走开了他听着自己的歌 从自己爱的人口中唱出他依旧干净他依旧遍体鳞伤他听见他对自己唱你历尽沧桑 却总做异乡人如果这个世界让你找不到安静的理由那么 就对他咆哮吧然后一丝不挂安静的离开
曾经半夜,有一好友问什么是摇滚精神.我当时愣了.他不是听摇滚的,我更不是.他说,摇滚精神是对于现实的一种控诉,控诉着社会,控诉着自己.为着只为认清与理解自己.不说这才华横溢的卡梅隆.就说这电影带给我的"触感".确实是"触感",因为这电影不仅是在听觉上的一次遨游,更是一次实实在在摸得到的体验.我摸得出Hedwig那弱小与坚强的心,摸得出他愤怒与悲伤的内里.一生中寻找着被砍开的那一半,跌跌撞撞.我们只想交融为一个圆,可总是不能融合.在面对爱时,我能付出多少.
为什么我不能变得完整?
为什么找不到另一个我?
我疯狂的渴望着什么,另一个我的出现消解我的孤独,我渴望达到至高的状态,希望生命充盈我的全身。
为什么摇滚这么有力量?
唱摇滚的人却如此痛苦?
生命疯狂的向上生长,却因为遭遇不断地被打压,我的心就像柏林一样一分为二,一半自由,一半规训。
自由的那部分渴望一种保护让我重拾对成长不确定的安定,规训的那半部分又渴望遇见无上的自由。
但我自知我的懦弱,我承担不了绝对的自由,没法应对无条件的放纵,可偏偏我又不能忍受枷在身上的规训。
也许音乐真的能救人,在酒醉的时候唱出自己的郁结,歌唱像是个祭祀仪式,我手舞足蹈地放纵着,一边祈求上天,一边安定自己的内心。
歌曲结束,电影散场,还是依旧要面对内心的郁结和社会的压力,但幸好从别人那里偷来一点点力量,我好像一点点地感觉到了重生。
远在地球还是扁的时代 云是人造的山高得直抵云霄 有时比天还要高地球上出现的人像个大桶 有两对臂 有两对腿从一个大头凸出两张面孔 于是他们可以四处张望可以一面阅读,一面谈话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真爱 当时还没有出现爱的根源当时有三种性别一个像两个男人 背对背黏在一起 他们叫太阳之子跟他们外型差不多的是大地之女她们像两个女子合二为一然后是月亮的子女 像叉和羹的合体他们一半是太阳,一半是大地 一半是女,一半是男诸神对我们的力量与不羁愈来愈忌惮雷神说:我要用锤头锤死他们 像我锤死巨人一样不过电神说:让我出手吧 我要用剪刀似的电光剪下去 像我剪断鲸鱼的腿一样 像我把恐龙剪成蜥蜴一样然后他抓起电光 笑着说:我要从正中把他们一分为二于是天上乌云遍布云团变成火球 火球化为电光 从天上劈下来 像闪亮的刀锋一插 插入太阳之子肉体中然后是月亮,然后是大地某位印度神把伤口缝合成一个洞 插入我们的肚中用来题型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奥西里斯与尼罗河诸神大师法力 召来飓风 吹散我们 呼风唤雨 卷起巨浪 冲走我们假如我们不听话 会再斩我们 斩得我们剩下一条脚拐着走 一只眼去看东西上次见到你的时候 我们刚刚一分为二你在望着我 我也在望着你你对我来说 既熟悉又陌生你脸上有血 我眼中有血不过从你的神情 我确信,你灵魂深处的苦楚 也是我灵魂深处的苦楚那种直插心脏 贯穿心脏的苦楚 我们称之为爱我们相拥相抱 设法合二为一那是个又冷又黑的晚上 是许久之前的事朱比特强壮的手 塑造的悲剧我们就这样变成孤独的两脚动物那就是爱的根源
自爱和自我发现,喜欢这部片对LGBT的表现,不卑不亢,JCM真的美。一向不算喜欢musical的浮夸,但这里的音乐的确打动人,摇滚乐引用自然,表现形式也有可爱的纯真。好想看这个的舞台呀
要远离妖片
让我哭成这样的片子果断应该给五星,Glam Rock的故事怎么能都那么伤。最后Hedwig腰上的刺青合二为一,赤身裸体地向着远方的黑暗走去。历尽沧桑,几度沉浮,曾经一次次地认为被这个世界爱过,可结局仍旧是被仓促的抛弃。他能选择的道路只有离开,孑然一身。
John Cameron Mitchell 原来是毛蛋之家里基佬们的命名之源,我一开始还以为这片儿是擦姐演的
i had a dream. won't deny.
“我的故事,一首一首唱给你听。”
情节和人物光怪陆离,原创配乐里满载了华丽摇滚的奢靡味道,其中的人性却很真实。有爱慕权力也有向往自由,有才华横溢也有色令智昏,有互相伤害也有互相取暖,有背叛的丑态也有和解的温情,还有导演哥哥的背面全裸。
歌是真好听,没啥对话,除了歌曲就是独白
[摇滚芭比]并不是一出音乐剧,它是一场演唱会,一场show。这不是最容易搬上银幕的一类作品,但John Camaron Mitchell做了不错的选择,毕竟这几乎是个One Man Show。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当故事进展到别人那里失去了音乐时,电影就沉落了,让人不禁希望大家赶紧闭嘴开唱。男主本人贡献了极佳的反串表演。
故事挺感人,拍得一般般。和《冥王星早餐》、《丝绒金矿》差不多类型的片子,摇滚,异装癖,同性恋神马的。主角的化妆倒是很像《洛奇恐怖秀》。很囧的是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居然一直把inch看成了itch......
一般般 故事比较感人 但拍出来只能说凑活 歌词不错 但不好听 三星吧 毕竟自导自演自编自唱不容易
有点儿难以接受这类风格的电影~
很奇怪 非常喜欢 我们都只是需要那么一场绚烂的爱情与燃烧
前六寸,后五寸,愤怒的一寸。这种前卫的音乐,变性人的生活,实在欣赏不了
在中英文字幕都木有的情况下,顽强地意志力与猥琐的猎奇心支持我把这片看完,然后久久陷入了痴呆。。。
导演你真强!给你十朵小红花戴上。
什么鬼。不反对LGBT,但是这拍的是啥啊,甚至还不如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Queer Classic- -Incredible Mitchell!
好尬啊天呐
音乐不错,变装题材抢眼,可作为电影没看完,主演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