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部戏算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历史剧了。
无论是从情节的安排上,还是人物的刻画上,还是演员的阵容上,这都算是经典的一部电视剧。
很喜欢里面的东方朔,因为有了陈道明的出演,东方朔才被演绎得栩栩如生,简直就是旧三国里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一样,未出挂摊就已知道朝廷的形势。
通过测字这个幌子一次次地为皇帝解除危机。
在太后面前,丝毫也不畏惧权势,隐忍那么多年,一直在等待皇帝成功亲政的契机。
在退隐江湖前,还能把对天下的建议整理成不同的册子给皇上留下,真是忠心耿耿到极致的一个人。
即使皇帝误会,即使太后可能会触发,他还是依然故我我坚持自己的理想。
这种信念,这种气节,这种人品,不是谁都有的。
很欣赏东方朔和念奴娇的默契爱情。
两个芳心暗许的人,不用什么言语,也不需要任何表达,仅仅靠猜测就可以知道对方的意思,之后一直为对方考虑,等待。
这么古典而伟大的爱情,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有了。
陈道明把东方朔演活了,可以说,陈道明是这部戏最大的一个亮点。
我丝毫不能想象如果没有了陈道明的出演,这部戏会褪色到什么样子,也许依然有历史的沧桑,但却没有骨子里的经典。
从某种意义上说,看大汗天子是看东方朔的。
当然,也不能磨灭掉其他人的出色演技。
比如:稚气中一直成长的刘彻皇帝,黄道明演得还是不错的,比起还珠格格的萧剑,黄道明成熟了很多,也大气了很多,演技更为娴熟了。
从他身上,我看到了皇室的复杂,皇帝的无奈,皇帝的仁性。
里面的窦太后,平阳公主,李广将军以及秋蝉,李陵,郭舍人都是我很喜欢的角色。
抛开人物自身的褒贬不言,他们的演技也是没得挑的。
尽管里面的张汤和灌夫也是不错的人物,但是我一直很不喜欢他们两个,也许是因为最后他们的做法太让人寒心,为了自己的生命而不惜杀害身边最亲近的人。
也许,这是历史的局限,也是人物的悲哀,但是我一直不敢苟同这样的人性。
学史可以明智,从这部戏里可以学到很多很多,尽管它是虚假的,本身已经带了很多虚构的情节,多了很多演义的影子,但是不可否认,在很多方面,这部戏还是很成功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最精彩的也就是第一部了,第二部第三部都没有第一部的味道了。
这部剧基本还算满意,戏说能拍成这样,很不错了。
这部剧主要讲述的是刘彻如何登上皇位并从其皇祖母那里夺得实权的故事。
东方朔,历史上确有此人,本文只说剧中的他,早期可谓怀才不遇,载着竹简到了长安无人举荐,最后心灰意冷地回到厌次摆了个卦摊,不知该说是刘彻幸运还是他幸运,刘彻刚好去了厌次,并因算卦结识,不敢说东方朔很神,只能说他瞻前顾后、料事如神,其实如他所说,测字算卦就是一种根据前事联系现在最后推算出来,只是知道了后面会发生何事相应地提出解决办法才是最重要的,东方朔就像是在自己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成竹在胸,片尾曲“一只闲云中的野鹤”大概说的就是他,处变不惊,最后功成身退。
他与念奴娇的感情也是一大亮点啊,前期表现得波澜不惊,也只是不想辜负了念奴娇啊,他跟念奴娇吐露心迹那段台词还不错,像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我躲不掉你了,那我就热情地拥抱你,两人可谓是相知相依。
琴瑟和鸣,好生般配。
念奴娇,刘彻最初心动的女子,敢爱敢恨,身负家仇,委身教乐坊亲近仇家,寻找机会报仇,她是最懂东方朔的人,她是最先道破东方朔心事的人,没有她,东方朔好多事情都可能办不成。
大气、有胆识、机智过人并且爱自由,注定是不会爱上刘彻愿意跟随东方朔退隐江湖的。
刘彻,前期可以说有点傻白甜,也难怪,毕竟是早年就被立为太子,没有太子之争,比较单纯。
用人方面还算佩服他:英雄不问出身,唯才是用。
也算是个有抱负的君主,只是,他能夺得实权,很大程度上他肯请教高人,愿意听他人指点。
平阳公主,在我看来是剧里最让人心疼的一个人物。
我挺喜欢她的,她在先皇发丧的大殿上为他弟弟说的话铿锵有力,汉朝前期的女子都很强悍啊。
她早年丧夫,自己的弟弟好不容易做上皇帝了,却要被逼着去和亲,为帮皇帝保卫长安,她丧子,这样一个女子,我见犹怜啊。
还好老天待她不薄,遇到了自己想要嫁的人,死前能见到心爱之人并死在他怀里。
太皇太后,经营三朝,七老八十了,依旧不甘寂寞。
说得好听是要照顾自己窦家人,无非是想把权利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何要立梁王为皇帝?
自己的儿子比较好控制。
可惜啊,可惜对东方朔太过相信亦或对自己太过自信才会疏忽大意,说实话,当她瞎了被大家骗的时候,挺心疼她的,何苦呢?
最后弄得如此凄凉。
刘彻从太皇太后那里夺得实权,这部剧基本也就结束了,但是,夺得实权就要加强皇权,诸侯分封,皇权名存实亡,于是推恩令来了,淮南王造反了。
刘陵,淮南郡主,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刘陵比其父还要渴望权力,然而她还是太过自信了,各个诸侯都不甘寂寞,怎么可能请得动他们帮忙攻长安,她注定会失败。
美如蛇蝎啊,说的就是她吧,早为自己的野心谋划,坑死了皇帝两个结拜兄弟。
其实也不能说是她害死了张固和郭德仁,张固嫉贤妒能,他这种性格迟早会出事,郭德仁也是他自己的性格使然,如陈皇后卫子夫同样的衣服事件,念奴娇跑调拿卫子夫顶包事件,如果换成别人,早就死了,郭德仁可以说是始终都没有认清他和刘彻终究只是君臣关系。
这部剧人物个性都很鲜明,各有特色。
妆发简单大方,符合时代背景。
最喜欢的就是剧中的服装了,系带收腰。
剧情也是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让人欲罢不能。
戏说能拍成这样,可以说很用心了。
当然,这部剧也有槽点。
台词没怎么用功啊,一听到“妈妈”“男朋友”“女朋友”这些词,我就出戏啊。
时间线也有点混乱,厌次东方朔给看病取名的不是后面的霍去病?
那前面看病那段意义不大啊。
剧中前头有人说陛下就位一年多了到后面念奴娇却和东方朔说“今天是咱俩认识一周年”,也许霍去病那个问题,故意巧妙地弄错,既然一开始就“胡说八道”,不足为信,那么这部剧的很多东西也就不必太当真了。
因为b站虫哥说电影今天讲到这部剧,我又想到这部剧了。
我很喜欢这部剧,虽然有史实瑕疵,但其他部分的完成度很不错,在我看过那么多历史古装剧,我会给7分,加上童年滤镜就8.6分吧(十分制)我很喜欢这部剧,这部剧里的黄晓明颜值演技都挺在线,我到现在都爱听《守业更比创业难》,而且这部剧各种美人和帅哥。
这部剧里面主要讲了刘彻的事业与感情,事业不多说了,大家都学过历史。
讲感情,与奶奶姐姐的亲情,与念奴娇、卫子夫、阿娇的爱情。
在亲情里,他一直对奶奶有期待的,可是到最后奶奶都没给他那份慈祥,都给了自己的小儿子;姐姐人特别好,一直支持他,所以在姐姐这里,他多少喜欢对姐姐撒娇和恃宠而骄……在爱情里面,他的设定颇有点“多情公子”的感觉,估计从小接触的都是奶奶妈妈姐姐,他喜欢沉稳美人的姐姐类型――念奴娇,“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对阿娇也是有情的,但是总带点童年玩伴的感情,会吵吵闹闹,会亲亲热热;他是真的对不起阿娇,既然许下承诺就做到呀。
对卫子夫则是有些特殊的,会因为对她说了不敬之语立马向她认错道歉,不把她当宫女下人,也会因为别人把她当下人看待而生气。
这个卫子夫绝对是白月光了,是那种让人很舒服的长相,说不上天香国色,但绝对让人心旷神怡,与刘彻和弟弟卫青的互动很有爱,刘彻为她梳妆画眉的画面我一直记得。
当年我还专门记了演员的名字――王灵。
她和吴美衍的长相都属于那种让人忍不住怜惜的。
第2部换成宁静来演卫子夫,我真的一时无法接受,宁静的大女主长相与当年尚显青涩的黄晓明真的不怎么有cp感,或者说黄晓明hold不住宁静的气场。
也非常喜欢秋蝉,刘怡君真的太可爱了,她太适合演刁蛮、任性、聪明、可爱、心地善良的小女孩了,是少有的明明叽叽喳喳却不会令观众厌烦的,比如庞飞燕。
秋蝉和李陵那种小情侣的感觉演的太棒了,颜值也搭!
刘冠翔也特别帅,我吃他俩的颜,以至于看完剧后看史书当时一时间我都无法接受历史上他投降了,第2部秋蝉和李陵也没有在一起,幸好换人演了,不然太悲伤了。
这里面的阿娇也挺可爱的,表面的任性、固情,其内在却是禀烈和刚性。
又她和馆陶公主的互动超级可爱,第2部的李夫人也是这个演员演的,然后我最无法接受的是《鹿鼎记》里,她演九难师太,而当年的老搭档演韦小宝。
《活佛济公》里面的庄红杏也是她演的。
念奴娇和东方朔的感情也很棒,上晓天文下通地理的智者与一代才女,灵魂伴侣的感觉,贾静雯和陈道明老师竟然挺有cp感,剧里念奴娇和东方朔他们在海边散步的画面我一直都记得。
贾静雯的大眼睛真令人心醉,陈道明老师一看就很有文化的感觉,明明那么诡异深沉很容易会被诠释成装X的角色,被他一演就让人信服。
卫青和平阳长公主的姐弟恋也很令人感动。
我真的太爱这种灵魂伴侣的感觉了。
还有张汤与郡主刘陵,势均力敌又相爱相杀,互坑最强👍郡主真的太飒了!
干练、果敢、坚毅、潇洒,富有心机、心狠手辣。
郭舍人也令人印象深刻,全剧就属他最护着刘彻。
我记得郭的母亲是刘彻的奶娘,因为是太子的奶娘,却没能喂儿子一口奶……有点悲情。
窦太后实惨,被黑的太狠了。
我知道今年因为《中餐厅》黄晓明被黑的挺惨,还有“明学”,但是其实我到现在都很喜欢黄晓明,就因为《大汉天子》、《风声》、《暗香》、《精忠岳飞》、《无敌县令》里面的天龙太子(因为帅)、《夜宴》与《赵氏孤儿》、《神雕侠侣》中16年后的杨过(我觉得这里他诠释地挺好)等带来的滤镜,希望他好好挑剧本吧,真想演总裁的,咱演个《暗香》那样的真的可以,阿远真的棒。
汉武帝刘彻为太子时,结交了布衣之交张汤、灌夫、李陵、郭舍人等。
一群年青人自视为太子党,怀着建功立业的共同梦想。
而刘彻祖母窦太后却因维护窦氏外戚家族既得利益,千方百计欲废掉太子刘彻,让小儿子梁王取而代之。
黑幕重重,罗网向刘彻一伙撒来。
刘彻身处险境而不自知,沉湎在青春的爱情追求中。
而刘彻偶尔相识的奇人东方朔,几次指点迷津,使他们屡屡有惊无险、逢凶化吉。
最后使刘彻棋先一着,登上皇帝宝座。
汉武帝少年登基,依靠东方朔和太子党们排除了窦太后等后宫势力。
汉武帝奋发图强,又内平叛乱,北胜匈奴,结束了只靠和亲维持屈辱和平的七十年汉朝历史,把汉朝推向最强盛的峰巅。
汉武帝也经历了几次结果不同的爱情:誓以金屋藏娇的皇后陈阿娇因刁蛮被废;他一见钟情的念奴娇却拒他千里,最后嫁给东方朔;他喜欢的秋婵姑娘也与李陵两情相悦,结为夫妇。
只有丫头出身的卫子夫,历经磨难,成为他的一代贤后。
而卫子夫的兄弟卫青,以及内甥霍去病,则成为赫赫名将,将匈奴彻底赶到沙漠之北。
汉武帝环顾四海,所向已无敌。
他的太子?
兄弟们,却下场悲惨。
张汤自尽,郭舍人斩首,灌夫赐死,李陵蒙冤,平阳公主平叛牺牲不求闻达和高位的东方朔,却功成身退,远走高飞。
汉武帝形影孤单。
在他最成功的时候,却也是最孤单的人。
他传奇而英雄的青年时代一去不返。
常相忆的只是那些同生共死的伙伴,以及无处寻觅的爱情。
卫青——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自汉高祖刘邦“白登之围”之后,汉朝的历代统治者在匈奴问题上一律采用以卑辞厚赂、曲意和亲为主干的消极防御国策。
到汉武帝时期,汉朝人民似乎对匈奴产生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畏惧心理。
这种畏惧心理直到卫青千里奔袭,火烧龙城才被克服,汉朝人民自此才认识到匈奴人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这是卫青参与并独立领导的第一次战役,自此他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卫青二字开始以一个将军而不仅仅是一个外戚的身份出现在史书中。
我个人是不赞成从文人的作品中来解读武将的,文人之间尚且存在“文人相轻”的现象,更何况其在境遇坎坷,孤愤难平的心态下对武将的评价呢!
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对卫霍的记载除去对战争场景的描述无异于一篇流水账。
我个人更欣赏武将的评价,他们经历过战场,经历过战争,经历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这样基于自己真实经历的评价或许更加真实与客观。
唐太宗时镇国将军李靖评价卫青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奇兼善者如孙武、卫青、诸葛亮廖廖数人耳。
”宋时,岳飞评价其说;“将之典范,吾当效之。
“又云:“战法革新破匈奴,卫青始。
”由此可见其军事才能、战略战术之高明。
卫青的战略战术自成体系,灵活多变。
其中河南之战中的战略迂回,侧翼奇袭;漠北之战中的长途奔袭,捣敌腹心,更是卫青一生中杰出军事指挥艺术的辉煌之作, 也成为中国乃至战争历史上的经典范例,甚至沿用到近现代。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拉开了二战的序幕。
而早在2000多年前,卫青奇袭龙城之时就已经运用了这种闪击战的理论。
而盟军反击德国时,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所运用的大纵深战役论正是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卫青高阙之战提炼出来的。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有这样一段摘自汉武帝诏书的一段话:“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获首虏二千三百级,车辎畜产毕收为卤,驱马牛羊百有馀万,全甲兵而还。
”这段话中有这样几句话是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的:驱马牛羊百有馀万、全甲兵而还。
毛泽东曾经评价说卫青擅长以战养战。
我是完全同意这种看法的,连年征战使得漠北之战后马匹消耗殆尽,而这种虚耗之所以没有在卫青频繁出征的元朔年间显现出来,国库充裕是一方面原因,而另一方面应归于卫青的以战养战的长远战略目光。
那么,“全甲兵而还”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这是一场压倒性的胜利,意味着没有人员损伤,意味着卫青的运筹帷幄。
为将者有五德:仁、义、智、勇、严。
只得勇者可小胜,如李广。
兼得智、勇、严者可为将才,如霍去病。
只有五德兼备之人方可为帅才,如卫青。
说起卫青是不得不说李广的,《史记》问世之后,人们每读 《李将军列传》 时,大都会深深地被太史公倾注在李将军身上深沉、真挚的感情所打动不少,诗人为此在诗中对李广的将才与战功作了夸张性的讴歌。
而同时,因为李广之死。
王维在《老将行》里写出的那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曾经让我无数次怒不可遏,上天不会垂惜无准备的人,没有一系列的统筹准备工作卫青又怎么可能一生无败绩!
一个向来咏叹田园风光从未经历过沙场的人有何立场因为感于自己的出身,惑于自己的生不逢时便抹杀前人的功绩呢?
清代王夫之以“陈余以违李左车而丧赵, 武侯以沮魏延而无功。
”的实例进一步证明卫青临时调开李广是出于社樱、民族利益的考虑, 是“宁使天下为广流涕, 而弗使天下为汉之社樱, 百万之生灵痛哭焉”的果断措施。
而李广的从弟李蔡随卫青出征, 有战功, 照样论功行赏,由此可见,卫青并非嫉贤妒能、公私不分之人。
《史记.汲郑列传》中有这样几句记载: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
"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由此可见卫青待人接物的平和。
当然,这种风格,从好的方面讲,是“顾大局,能谦虚”,平易随和,谨言慎行;但是,从贬义的角度看,也是有“圆滑、曲意逢迎”之嫌的。
不过,想到汉武帝的刻忌凉薄,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卫青要尽可能的“圆滑,恭行“人臣奉法遵职”的准则,以求得君臣相安了。
曾有人对我说过:“卫青的处事风格就像是水母,让你的怒火无处着力,他会用很委婉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谏言。
这也是卫青死后,汉武帝决策失误一个原因。
“西汉自卫青主持北国战场后, 在历次战役中损失可说减轻到最少程度 , 在史笈上没有发现因其指挥失当而造成意外损失的记载。
而卫青的处事之道对汉武帝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元封五年卫青薨逝,汉武帝之后的过失被放大。
以李广不得专征单于为憾的观点,可说是历史上形成的传统偏见。
可惜这种见解, 既不符合卫青、李广两人军事才能的实际情况, 亦不符合汉匈双方斗争的历史事实。
历史的结论是立功无天幸, 败绩非数奇。
元封五年 (前 106 年),大将军卫青病逝,谥号为烈侯。
在上古文献中 “烈”是光明、显赫,有宏伟、 浩大之意。
以此表彰了卫青军功卓越、 不平凡的人生之旅。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特意提到卫青去世之后,西汉王朝 “竟不复击匈奴者”。
这里固然有汉朝缺乏马匹,以及受到其他地区战争的压力,使得西汉无暇顾及对匈奴的军事活动。
然而,卫青的去世与西汉王朝对匈奴军事活动的巨大变动,不可能只是一个巧合。
这一现象从侧面说明,卫青对西汉国防以及军事活动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第一部的结局,李陵都和秋蝉在沙漠相遇重逢了是大团圆收尾的。
结果第二部开头先把李陵的名字改成李勇,然后再说李勇一直留在大漠没有回来,秋蝉去大漠一直没找到李勇。??
那第一部的结局是个什么鬼?
你在搞笑?
第一部他俩在结尾明明在沙漠中见到了,然后相视一笑,是大团圆结局好吗!!!
也是,李陵和秋蝉好结局关李勇什么事?
于是第二部开始大刀阔斧建立平行宇宙,除了李陵改成李勇,还把张汤改成张固,东方朔改成东方慧。
所以大家第二部开始,完全不用把第一部的剧情代入到后续的剧情里,因为你会发现导演一点都不尊重第一部的粉丝。
第二部很多设定和第一部互相背刺。
还有不知道为什么,现在重温第一部的时候,平台上大结局的时候东方朔和念奴娇出去隐居钓鱼的那一幕没有了。
第一部前半部主要讲和窦太后斗,这个窦太后的演员真的是小时候的童年阴影,长的就很像很凶的老奶奶。
感觉就像本色出演一样令小孩子的我害怕。
但是刘彻这边有东方朔,东方朔简直是全剧的大外挂,算无遗策。
有东方朔帮忙斗赢太后真的轻轻松松。
刘彻当上皇帝之后。
剧情就开始虐了,刘彻身边的太子团兄弟组开始分崩离析。
刘彻就和个疯子一样,对于自己的结拜兄弟没有一丝一毫的感情,犯了错,从来不去查的。
都是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
郭舍人太蠢,一直帮造反的淮南王说好话导致被张汤利用栽赃嫁祸。
刘彻也是查都不查就下杀令;李陵投降匈奴这件事,别人帮忙说话,不说摆事实,好歹也是讲道理。
他也是和易怒症患者一样大喊:李陵你太不争气了!
然后和求情的人反驳:我自己兄弟我能不了解吗?
用你求什么情?
弹幕上纷纷飘过吐槽:你自己兄弟你真了解吗?
连司马迁东方朔都知道李陵肯定不会投降,这件事肯定有问题。
但是刘彻就像疯子一样,就要把李陵投降的事盖棺定论,谁都不准求情。
还大发雷霆把替李陵说话的司马迁给打入大牢,并判处死刑。
按照汉朝法律,死刑可以通过缴纳罚金或接受宫刑免除。
司马迁因家境贫寒无法缴纳罚金,同时为了完成《史记》的撰写,最终选择接受宫刑。
历史上,确实有这件事。
但是改编成影视作品编剧能不能动动脑子?
历史上的刘彻和李陵又没结拜兄弟,那他不信李陵也没问题。
电视里,他和李陵是拜把子的兄弟,结果就这?
遇见你真是李陵的服气啊、能不能学学你儿子在第三部的时候的表现啊?
你儿子第三部拜的兄弟那都是真的肝胆相照的。
说明刘彻你真的不配有李陵这种兄弟。
东方朔也通过刘彻杀郭舍人,给李陵定叛国罪以及阉司马迁这三件事,彻底看穿了刘彻这个人 性情凉薄才决定归隐离开皇帝身边的。
刘彻的太子团成员除了刚才说的郭舍人、李陵之外。
还有张汤和灌夫。
张汤中了淮南王女儿(刘陵)的美人计,淮南王希望他也参与造反。
可是他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把刘彻的推恩令提前泄露给了刘陵而已。
其他原则上的事情全部都站在刘彻这边帮皇帝,在淮南大军兵临城下之际。
张汤的选择很奇怪,他把自己勾结淮南王的证据全部嫁祸给了郭舍人,把自己摘的干干净净。
你以为他是坏的?
结果他为刘彻拼命守城。
在城上甲胄不离身日夜不睡,还利用自己和淮南王勾结的身份,揪出了内奸。
为抵抗淮南王的军队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怎么看都是一个双面间谍,假装参与淮南王谋反,好知道消息更好的帮助皇帝。
甚至最后,刘陵在天牢看到张汤都忍不住骂:你居然死保你的皇帝,出卖了我留在城里的奸细。
可见张汤始终还是忠于皇上的。
他唯一做坏的事情可能就是害死了郭舍人吧。
后来皇帝听到他和淮南王女儿在监狱里的对话之后刘彻也有意要放张汤一马。
于是出去和身边的人说,别和张汤说他来过。
未曾想被张汤自己发觉,于是自尽了。
还有最后一个灌夫,这个人又是编剧经典没有逻辑的乱写。
前面40集灌夫人设都没崩,在大结局41集的时候,好端端说这个人怕死,不派援兵去救李陵,还谎报军情说李陵投降了。
然后刘彻把他处死。
真的莫名其妙,前面大家都是兄弟关系那么好,灌夫明明是一个很勇敢的人,为了兄弟都可以去死的人设。
后面灌夫到底有什么理由突然变的胆小如鼠,然后还对自己的结拜兄弟李陵见死不救并且还诬陷他投敌的?
这人设是精神分裂了吧?
编剧就是单纯的想把太子党成员全部写死。
但是发现写完郭舍人、李陵、张汤之后不知道怎么写灌夫了。
于是脑门一拍,有了,我让灌夫出卖兄弟不就好了吗?
一想到自己写的那么牛逼,忍不住轻哼了起来。
其实狗屁不通,人物性格上的转变没有任何逻辑可言。
无非是仗着灌夫是配角,没有一个固定的人设而已。
比如编剧你敢把主角刘彻的人设从彻头彻尾的一个莽夫+易怒症患者。
突然写成诸葛亮一样的人物吗?
肯定会被人骂角色塑造的前后不一。
但是配角就不会有这种人设监工了。
大汉天子三部曲,第一部是青年刘彻,第二部是中年刘彻,第三部大汉天子是老年刘彻。
你说皇帝的三个阶段人变来变去也就罢了,灌夫在第一部才间隔几年时间啊?
刘彻第一部从头到尾也就是一个青年状态而已。
灌夫就突然性格大变了?
我看不是他性格大变,而是编剧该吃大便了
《大汉天子》是宝石影业投资公司在2001年出品的一部电视剧,由梁本熙、高翊浚执导,黄晓明,陈道明,贾静雯,王灵,陈紫函等人领衔主演。
《大汉天子》采用了纯属娱乐性质的戏说手法来演绎了一部大型的青春古装剧,使得电视剧的发展趋势有了商业性这一方向。
可以说,大汉天子是黄晓明的电视剧巅峰!
当时很喜欢!
陈道明的东方朔,还有女神贾静雯。
黄晓明还有一部唐伯虎点秋香。。。
当时也很喜欢啊,只是没想到现在还在拍偶像剧,其实风声里黄晓明的扮相和演技感觉还是很厉害的,结果跑偏了。
我觉得最独特的一点是剧里的女性角色都不小家子气,念奴娇、秋蝉、卫子夫、窦太后、平阳公主都是有胆识有谋略的人,和剧里的那帮流传千古的男的相得益彰,真是汉家儿女的好风骨。
时隔多年仍为经典的水平,这部不打着历史剧名义搞戏说挂羊头卖狗肉,人家就是青春励志传奇剧,传播正能量,有正确的历史唯物观,没有丑化抗匈奴的将领,对汉武帝的塑造也比较符合历史,前期的励志热血到后期的腹黑多疑到老年的众叛亲离沉迷长生不老都体现的很好,演员也演的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剧。
很多人创业难守业更难,其实一个人根本就没有守业,只要有守业的感觉,他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我看历史上很多很有趣的事情,就是拜泰山,一个皇帝在功成名就盛世的时候就去拜泰山,泰山因此也成了五岳之首,因为泰山是顶峰的象征,很有宿命的事情就是拜泰山后这个朝代也就开始慢慢衰败,这是宿 命理论不可信,但是人最怕的就是心中的顶峰,也就是守业的开始,这就是看完《大汉天子》感觉。。。
年轻人,为了理想,为了事业要敢于冒险,敢于拼打。
不要当你生命快结束的时候,后头看看,原来你一直生活在一片宁静的水域里,没有一丝倚莲。
就如汉武帝的年轻时,少年轻狂,才能坐的皇帝宝座。
当你有想法的时候,你的深思熟虑,当你思考过后,如果必须做,就算没100%的把握,你也总得试试。
很喜欢里面的东方朔,因为有了陈道明的出演,东方朔才被演绎得栩栩如生,简直就是旧三国里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一样,未出挂摊就已知道朝廷的形势。
通过测字这个幌子一次次地为皇帝解除危机。
在太后面前,丝毫也不畏惧权势,隐忍那么多年,一直在等待皇帝成功亲政的契机。
在退隐江湖前,还能把对天下的建议整理成不同的册子给皇上留下,真是忠心耿耿到极致的一个人。
即使皇帝误会,即使太后可能会触发,他还是依然故我我坚持自己的理想。
这种信念,这种气节,这种人品,不是谁都有的。
很欣赏东方朔和念奴娇的默契爱情。
两个芳心暗许的人,不用什么言语,也不需要任何表达,仅仅靠猜测就可以知道对方的意思,之后一直为对方考虑,等待。
这么古典而伟大的爱情,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有了。
陈道明把东方朔演活了,可以说,陈道明是这部戏最大的一个亮点。
我丝毫不能想象如果没有了陈道明的出演,这部戏会褪色到什么样子,也许依然有历史的沧桑,但却没有骨子里的经典。
从某种意义上说,看大汗天子是看东方朔的。
汉武帝刘彻为太子时,结交了布衣之交张汤、灌夫、李陵、郭舍人等。
一群年青人自视为太子党,怀着建功立业的共同梦想。
而刘彻祖母窦太后却因维护窦氏外戚家族既得利益,千方百计欲废掉太子刘彻,让小儿子梁王取而代之。
黑幕重重,罗网向刘彻一伙撒来。
刘彻身处险境而不自知,沉湎在青春的爱情追求中。
而刘彻偶尔相识的奇人东方朔,几次指点迷津,使他们屡屡有惊无险、逢凶化吉。
最后使刘彻棋先一着,登上皇帝宝座。
汉武帝少年登基,依靠东方朔和太子党们排除了窦太后等后宫势力。
汉武帝奋发图强,又内平叛乱,北胜匈奴,结束了只靠和亲维持屈辱和平的七十年汉朝历史,把汉朝推向最强盛的峰巅。
汉武帝也经历了几次结果不同的爱情:誓以金屋藏娇的皇后陈阿娇因刁蛮被废;他一见钟情的念奴娇却拒他千里,最后嫁给东方朔;他喜欢的秋婵姑娘也与李陵两情相悦,结为夫妇。
只有丫头出身的卫子夫,历经磨难,成为他的一代贤后。
而卫子夫的兄弟卫青,以及内甥霍去病,则成为赫赫名将,将匈奴彻底赶到沙漠之北。
汉武帝环顾四海,所向已无敌。
他的太子?
兄弟们,却下场悲惨。
张汤自尽,郭舍人斩首,李陵蒙冤,平阳公主平叛牺牲不求闻达和高位的东方朔,却功成身退,远走高飞。
汉武帝形影孤单。
在他最成功的时候,却也是最孤单的人。
他传奇而英雄的青年时代一去不返。
常相忆的只是那些同生共死的伙伴,以及无处寻觅的爱情。
那时候教主还是有演技的,也是追了很久的剧了!!
真的很好看的一部~ 虽是戏说,但很荡气回肠!
再也回不去的黄晓明.......
非常傻逼的电视剧,汉武帝身边的好兄弟不是坏就是蠢。
看完这剧只觉得陈阿娇惨。
剧情这么狗血,这分...
这个剧好看!!简直是我童年的白月光,只是皇家薄情,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啊!
直到现在,东方朔和念奴娇的感情也依然是我的理想型。江湖飘摇,荣华可弃,不如携手归去,做一对闲人。
陈道明、贾静雯以及当时还不错的黄晓明
念奴娇
独属于那个年代的电视剧质感,还挺上头
一分是给黄2的
东方朔
越到后面越颠,咋咋呼呼、故弄玄虚就是大智慧了?剧情和历史也不符合,很多情节很儿戏。
还木有not at all的黄教主演得还是不错的。。。
一部雷剧
由于最近一直在看百家讲坛蒙曼老师讲唐朝的宫廷政变,我实在是不能接受这部电视剧带给我的感觉,要说大明宫词剧情也是扯,但是人家好歹美啊,台词也很中国风,这部剧,除了陈道明的东方朔,从剧情到演技到配乐全是扯。
这孩子挺嫩
非常好看,教主演的非常本色了
多给一颗星是给陈道明和贾静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