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得太辛苦。
写完这句话心中一阵酸楚,就去玩了几天。
回来打开word又看到这句话,立马想再去玩几天。
中国人活得太辛苦,从上到下,从老到少,里里外外。
勤劳友爱谦虚礼让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过分的勤劳上进演变成趋利,过分的尊老爱幼演变成护犊子。
《洋妞到我家》教给中国孩子的第一件事是,要取得理应属于自己的东西,要享受自己的生活。
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中国人,刚从水深火热之中挣脱出来的中国人,还缺少安全感去建立享乐的意识。
和朋友聊天,她不理解非洲黑人那么穷,还每天就知道玩儿。
他们明明看到外来人带去的东西也觉得好,想要,却不知道努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
可是非洲黑人活着,他们开心了啊。
回来的路上遇到卖廉价饰品的小摊贩,有小女孩蹲在那里什么都买不起,东瞅瞅西摸摸也特别开心。
虽然我们一直追求有品质的生活,但还是忍不住想,我们就是懂得太多。
因为懂得太多,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整个人就变得难以被取悦,难以满足。
真遗憾,活得本末倒置。
《洋妞来我家》演绎了中国家庭的现状,之所以称怪现状只因为故事被搬上了大银幕。
现实怪现状比影片中所展示的情况还要夸张得多。
影片以最基础的三口之家为轴心展开,徐帆饰演的老妈自从成为孩儿他妈,人生属性只剩下当娘这一个。
她固执得坚持“我家的皮皮是要当公主养的”,为此与老公分居,卖命赚钱移民,对皮皮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总之,一切以皮皮为中心,将自己全部的人生经验和精力无限得投入到为皮皮服务中去。
可生来并非帝王家,皮皮天生不是公主,就算徐帆有飞蛾扑火作嫁衣裳的心态,也未必能拖着沉重的现实冲进圣殿。
更何况移民怎么肯定就是明路。
陈建斌饰演的老爸说得对,开心与否与你在哪里没有绝对的关系,与你的心态有关系。
你肯定移民之后就会快乐,中国的生存环境固然不好,但国外的生存环境就一定会好?
在这个话题上影片有些主旋律的调子,甚至引入了徐帆的老朋友归来以身说法证明:移民就是去到大牢笼,孩子仿佛不再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却早已不再是那个认识的自己。
但道理是没问题的,为了更好地认清楚国外的生存环境真的比国内好,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冷静客观地去应对所有的质疑。
很直白地讲,在中国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想要有安全感的确不太容易。
可大人们,怎么忍心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其抛入成年人逐名逐利的腥风血雨中去。
人生的输赢是谁来界定的,以什么标准来界定的。
现下中国人逐名逐利的劲头儿都已成病,无药可救。
别说幸福感,身为个人的存在感都在“不懈的奋斗”之中消磨殆尽。
一个连自己的生活都没办法过好的人,怎么去指导孩子过好她们的生活。
《洋妞来我家》,敲响警钟。
文|苏筱兀
剧里似乎想给一个对比,移民其实没那么好,但是逻辑上真的说不通。
一个后妈养大,没什么建树的外国孩子,在中国教育方式比父母还好,父母连最简单的安全知识,防拐知识都不知道?
这难道不是gj的高级黑?
不过国外对国人不重视这一点是真的,然而现实中也是挡不住愿意移民的人的。
所以只能说给爱看的人看。
最后一幕,一只强调 结婚十五年,这其实是 结婚十年 的番外啊,这样一品挺有意思的,其实把题材变一变好好地拍一个中年夫妻的故事也非常好,加入的元素让我觉得整个电影是什么 互惠生 的软广,本来中国家长就蠢蠢欲动一触即发,这不是在盲目上加上盲目吗。
文/满囤儿“我家皮皮是要当公主养的。
”是徐帆饰演的老妈在电影《洋妞到我家》中最常说的一句话。
相信也是当今内地无数妈妈、奶奶、姥姥们最统一的培养理念。
这本是基于浓浓的爱心,却因为在实施的时候过于单方面主动,而造就了失衡。
从电影中和现实中,我们都看到了这种“公主”养法会带来许许多多的问题。
那么究竟要不要把女儿养成公主?
究竟公主该怎样去培养呢?
《洋妞到我家》用轻松幽默的故事和影像,跟观众探讨了很现实很严肃的话题。
《洋妞到我家》是最传统的华语故事片。
跟我们市场商业化之前的那些经典一样,有着鲜明的矛盾、持续的张力、个性的角色。
就在老妈受了刺激,决定为女儿请互惠生(Au Pair)的一刻起,不到10分钟影片就进入正题。
洋妞互惠生一来到中国的家里,无法逆转的矛盾便开始了。
这种矛盾一直持续到影片结尾,而且影片其后80分钟的故事内容全部基于文化差异这一基本矛盾。
拥有绝对的故事主线,并持续在细节上予以丰富,正是故事片比类型片强的地方。
那些喜欢挑《后会无期》这种公路类型片故事薄弱的观众,必须来看一遍《洋妞到我家》,回味一下故事为王的年代。
为什么本片的故事会如此扎实、真切、接地气呢?
影片的导演和编剧都并不是经验丰富、作品等身的名家啊。
那是因为本片的引子很明确,就是互惠生。
于是影片应该得到了互惠生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
他们掌握着内地引入互惠生概念后,无数家庭发生的无数案例。
这些案例都是真实的、鲜活的。
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做素材,编剧很容易就能编写出可信的故事和可爱的角色。
如今影院里充斥着很多没有现实案例为素材的喜剧片、惊悚片和魔幻片。
这种完全靠编剧“原创”的剧本,自然离生活太远,天雷滚滚咯。
真实可信的故事,和精准的表演,使得观众在看《洋妞到我家》的时候,会把他们家的故事当作自己的故事来看,也就能主动去思考片中提出的教育问题。
相信很多观众的家庭在培养女儿的时候,都采用了徐帆在片中所用的“公主养法”。
一个巨大的超级密的过滤网被罩在皮皮身边,把一切可能危险的发生概率逼至零点。
可显然,这种做法严重破坏了皮皮成长的平衡性,带来更严重的危机潜伏。
其实真正的公主的培养方式相当残酷,可谓血与泪的道路。
《罗马假日》、《茜茜公主》等影片中,那些迷人的公主的成长历程,可没皮皮这般绿色。
本片导演陈刚以演员的身份参加了王竞导演口碑最好的两部电影《一年到头》和《万箭穿心》。
从本片看来,他的确从王竞那里学到了很多讲故事的功力。
片中对移民心态、教育心态的描绘简练且精准,对矛盾的营造有力而不刻意,对社会话题的探讨也保持了适度的中立。
这么有诚意的创作,让这部非商业制作不仅吸引来徐帆和陈建斌两位大咖做主演,还吸引了孙红雷、郭涛、佟丽娅、张晓龙、金志文等明星来客串。
这群人的加盟,弥补了影片商业卖点的不足,也让观众更愿意加入关于如何培养公主的大讨论中。
第一代独生子女已开始为人父母,一个家庭面对以个捧在手心怕摔含在嘴里怕化的心肝宝贝儿,自然会有诸多难以相与的困境,然而夫妻相处、子女教育、甚至移民意向也都成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亟需面对的问题,显然,这也是影片切入的重心——孩子在前面奔跑,家长在后面收拾烂摊子,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故事。
尽管影片以来自家庭成员的集体焦虑制造了相当多的“笑料”,但更多的,还是将目光集中在这个家庭中的两个“宝贝儿”身上,一个是传统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一个是来自第三世界的“洋妞儿”,通过生活习惯、教育理念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上的差异与碰撞,让两个“孩子”告诉这些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成年人,该如果面对这个世界。
影片有些“小鬼当家”的模式,家长面对孩子素手无策,而外来的洋妞与土著儿童从对抗到形成默契,经历了诸多颇有意义的相处细节,从最开始外出行必须打车吃必须四星级到后来坐地铁到随便吃邻桌人的食物,孩子开始打破封闭的壁垒,和这个世界发生交集。
而且洋妞还在泳池边上,向孩子传递出最基本的安全教育,禁止陌生人触碰身体的禁忌部位,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自我保护,而这些,国人常常因为羞于启齿而忽略或回避对孩子告知,使之降低防御能力。
影片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当下家长对“宝贝儿”们的教育以及教养态度——纵惯线,纵容和娇惯一条线。
纵容来自对孩子犯错误之后的无限宽容和忍让,仿佛孩子犯错天经地义,不但无需为此承担任何责任,而且与之有关的所有人,都因其犯错而必须承担看护不周的罪责;娇惯则源于物质条件的日渐丰富,当然,即使不太丰富,也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完成对孩子的“富养”宗旨,徐帆拿出一个月六千的“教育费”以及一顿三千多的饭费而不肯换掉一个坏掉的乳罩,足以说明其思想偏离正常有多远。
也正因如此,就这些心尖儿上的宝贝儿们的教育问题,影片及早便预设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移民。
故事从一开始就让这个家庭围绕移民的问题,焦头烂额的争吵和奔波,生活上的克制与对孩子的对“洋妞儿”的指手画脚甚至恶语相向,都是为这个目的而准备,也确实沿袭这个目的,让故事一路踉跄奔跑。
但还是来到预设的目的地之前,“洋妞儿”和“宝贝儿”的对抗在家长们的焦虑中,终于找到平衡,日渐明朗的教育方法与未知却显而易见的移民问题,影片中都意有所指的给出了答案——尽管银幕前的观众未必真的需要这个答案,但《洋妞到我家》无疑给焦虑中的家庭提供一个可做参考的思路——“心尖儿上的宝贝”有怎样的前途,这个世界就会有怎样的前途。
两位主演徐帆和陈建斌的演技没得说,就是冲着主演去看的。
但是看完了觉得电影有点浅。
而且,看完的时候,心里有点不舒服。
从头到尾电影就是站在政治正确的角度在批评妈妈的行为。
完全没考虑一个曾经喜欢才子的女孩儿,是怎么变得神经质、暴躁、易怒、看不起自己的丈夫、把自己的女儿装到套子里、一门心思想出国……妈妈的这种集大成的中年女性的焦虑感是怎么形成的?
简单一句随大流、没主见就可以解释吗?
导演完全没有解释,只是一味的批判。
陈建斌饰演的爸爸作为导演的代言人,站在道德的高度、站在政治正确的角度,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妻子在焦虑中沉沦,还觉得自己挺委屈,觉得妻子是自己找不自在。
时不时的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批判几句,说几句肯定正确的话?
我就想问,这个家是你的妻子和女儿的家吗?
你是隔壁邻居吗?
喔,对 ,你是借住在储藏室的一个精子提供者而已。
虽然电影中表现的是徐帆已经一意孤行、不接受任何劝告的阶段。
好像陈建斌所能做的就只有妥协,他自己、徐帆都在说,爸爸是为了这个家而进行妥协,受尽了委屈。
然而事情都是发展的,在事情初露端倪的时候,爸爸的角色在做什么?
在妈妈一点点变化的过程中,还可以扭转的时候,爸爸的角色在做什么?
到了无可挽回的阶段,爸爸跑出来诉说自己的委屈……这是正确的夫妻之道吗?
他怎么能好不愧疚的表达自己的正确?
导演竟然还在安排最后爸爸的观点、事业都取得了全面成功,妻子也突然放弃的自己的执拗,承认了爸爸的正确……
你要说这片子没点CNgov的支持我是万万不相信的的(是吧,我的红雷兄??
这家伙,真是好钢都用在点题的刀刃上了 )。
我不知道这片子的编剧是谁,在主要的我对于电影的程序性偷懒之中,我最反感的就是编剧这个层面,虽然这个层面不一定是编剧背锅,但是这剧本我不管改动之前是啥样,到最后就是一坨屎。
最显著的一点就是虽然这对爹妈还算是正常人,但是这俩娃的情绪真就是完全随着剧情的起伏在走,真的,在情绪180度转变这一方面,我很少见到这么突兀的处理,莫名其妙的就吵起来了,然后莫名其妙的和好了???
啊???
为啥啊????
真就是为了剧情连逻辑都不要了???
(还有这特么的外国妞是个弱智吧,做那么奇奇怪怪夸张的表情和动作,真的,要不能当上非法幼师呢,满足我对幼师“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开小小的花”的“弱智”言行,偶对了,这洋妞的经历和肤色可真的太灰姑娘了,我都不知道编剧咋想的,想出这种脑瘫设定。
还什么一犯错后妈就惩罚跑步,咋的,你叫萨莎啊,教官让你跑,你就跑到晕倒????
哈哈哈???
)
PS:看陈建斌的工作的戏份,就那一场观看“咒骂”全新剧作的戏,我就知道这个老瘪犊子肯定是喜欢上“戏剧”了,这不很快啊,就是投身于“艺术”,你要说《第十一回》跟这片子没有关系那我是万万不信的,哈哈哈哈
PPS:这么鸡娃的家庭,肯定坐标海淀啊,结果出了首都机场直奔长安街,我真是没看明白这个路线是咋走的……
PPPS:看这个片子的架势,我以为是陈建斌洗地cn的意思(结合时间来看,这片子用来当反对润宣传片来看真是合情合理),没想到最后变成了一个互惠生广告片,我直呼好家伙,果然帝都的鸡娃父母不是我能想象的。
PPPPS:“我的孩子吃饭只能在四星级以上的酒店,并且点菜不能超过一百块钱!
”徐姐,您听听这是人话吗?
哈哈哈哈(就是你“既当又立”啊,哈哈哈)。
一点题外话,2014年的时候,人人都爱中国。
2014年的时候我不知道,那时候被高考折磨得昏天黑地,那时候还不知道CN的教育差异有多大,只是知道北京卷题目简单,不是合适的题海战术的题目。
那时候只是觉得所有人的高中生活都应该是这样的,有时候上学路上看到黑夜中抹黑行进的环卫工人,想一下,应该所有人的生活都是如此艰难的。
然后填报志愿的时候才意识到,山东考生原来距离北京的那些985、211那么远,远到即使竭尽全力,也难有成效。
然后暗自发誓一定要考研究生去北京,在高中的“不努力”一定要在研究生找回来。
然后是,2015年的盛大的阅兵仪式。
震撼。
骄傲。
自豪。
开学报道晚了一个星期。
然后是——梦的破碎。
2014年的时候,真的人人都爱中国啊。
写于2024年,大疫/大水/大旱/大火之后。
尽管此篇电影揭漏了很多值得反复思考的话题,但平心而论,真正能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自己的孩子要去向何方的有几个呢?
大人最应该教给孩子的是生存的能力、赚钱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搞个温室放进去。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过的好一些,这当然没有问题,如果有条件就送去留学,没有条件就好好的培养孩子的自身能力,强化他内心的自信感,锻炼他做事处事的能力。
不要让他们去外拼,外在的物质随时会因为某人的一句话被彻底的打碎,而孩子那颗心有可能会瞬间崩溃,且不谈到头来孩子会不会对父母做的感恩。
不管我们的父母本身条件是怎样的,那都不能成为阻碍孩子自身成长的借口。
不管孩子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而人们永远追寻的都是幸福和快乐的人生,外在的物质可以很充足,但却非常容易就会失去。
内心的物质确是一直充足的,一直给,都给不完,这是每个家长最应该送给孩子的礼物。
未来的孩子将去向何方?
你安排的生活是孩子想要的吗?
反复的问自己,反复的问自己,那如果这个定了,那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结局就已经定下来了,毫无疑问......不要活得那么累,但也不要自暴自弃,更不要消极浪费了自己的才华。
这其中的平衡点是每个父母需要自己斟酌的。
演技派的电影看起来真畅快,连小孩儿演技都特别好,还能说一口纯正流畅的英语。
一个热情洋溢的哥伦比亚小妞,用自己的方式做一个不争不抢的好乞丐。
一个紧张焦虑到神经质的母亲,口口声声为孩子好,口口声声数落丈夫没钱没时间。
一个在父亲生活中处处忍让,认为人生就是要“开心就好”,改变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的父亲。
1、孩子不能活在真空里,这样是长不大的。
2、语言一定要沉浸式学习,才能来得更快更有效,没有沉浸式环境,就给自己创造和寻找办沉浸式环境。
3、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想把孩子一直拴在身边的父母才是深渊。
4、性教育要趁早,从小就要明白哪些部位千万不能被人触碰。
5、中西方教育就该互相取长补短,吃亏是福,孔融让梨是可以对自己爱的人的,但同时不能丢了野心,不做小羊要成为一只狼。
5、第一次能够自己走回家,以后每次都能走回来,前提是,安全教育要做足,然后再去建立遇到危险的求生教育。
5、中国人想方设法办移民,互惠生欢天喜地把一家人都招呼来中国。
6、父母不应该因为孩子而被分居。
7、家中男人要的礼物不多,只是想让这个当初追自己,现在却处处埋汰自己的女人找出自己是个优点来夸夸。
当父妻关系紧张时,两人坐下来回忆一下恋爱时的感觉,看看对方的闪光点。
(文/小义大道)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80后,回想起那个年代的童年时光,真的是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有着很多生在当下的孩子们所不能想象的经历和快乐。
虽然不能像那些生活在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里的孩子一样,玩着昂贵的高科技玩具、又或在小区、公园里各种花哨的游乐设备里玩耍。
但我们能用农村里的竹子、木头、烂铜烂铁,做出竹蜻蜓、钢圈、弹弓、陀螺等各种好玩的,当然还有滚弹珠、踢踺子、跳皮筋这些。
相比之下,那个时代的农村娃,有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感。
想起这些童年的玩乐时光,缘由起于观看了由徐帆、陈建斌、陈一诺主演,孙红雷、郭涛、佟丽娅等众多位华语明星参演的生活喜剧《洋妞到我家》。
这部电影的故事讲的是关于对孩子教育的问题。
情节以极具中国现代家庭代表的一家在教育、生活的过程中,由于急切需求达到某种目的,而带入一个洋妞参与进来后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呈现。
影片的主题重点立足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由于在中国对孩子、家庭教育上有着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洋妞介入之后,中西方文化、教育理念和家庭观念上存在一些差异,从而引发了一场有一场奇葩搞笑又温馨甜蜜的瞬间。
皮皮一家,虎妈猫爸乖乖仔,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气质组合。
徐帆饰演的皮妈,性格刚强、蛮横有主见,对于女儿皮皮的教育观念是要当公主养,什么都要给她最好的,为了送她出国可以不顾一切,为了让其不会受到伤害各种过度溺爱和圈养,为了成绩每天规定各种功课、不准看电视、不准出去玩……总之,在她的生活观和教育观里有着一套一套的方正计划和要求,家里都得听她的。
陈建斌饰演的皮爸,憨厚老实、百依百顺,工作上一直无所大作为、在家里也就一直说不上话。
虽然对于皮妈有些教育和管理孩子的方式有些不满和争议,但到最后都是忍着牙去妥协和服从。
前面部分的剧情发展,跟现如今大多数中国城市家庭差不离,一家三口,夫妻俩忙得焦头烂额为孩子创造各种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因为创造的过程艰难辛苦,所以给予孩子的期望和希望也是非常之高。
而在这种期望教育的过程中,因为太过“望子成龙”也是赋予了孩子太多的束缚和压力。
不过,再扭曲,也都还在正常运转之中。
但这并不代表这皮妈和皮爸给予孩子的那种教育环境就是对的,虽然安于现状,只是他跟大多中国家庭一样,很难去打破和改变,在矛盾中践行着。
而自从互惠生洋妞进入这个家庭之后,各种矛盾和误区在或是诙谐搞笑、或是温馨浪漫的情节里蕴然而生,也是将捅破了那张矛盾的网。
皮妈每天规定孩子多长时间练琴、多长时间做功课、多长时间学英语等等,不准看电视、不准出门玩…在皮皮的每一天时间里,基本都在以一种枯燥的方式学习知识和特长,基本没有什么娱乐休闲时间,毫无自由感可言,可以说此时的皮皮是一个没有真正的童年时光的孩子。
洋妞带她出去玩学习生存本领,洋妞带她坐地铁学报站,洋妞以情景模拟方式教她英语……在这些过程中,产生出了各种囧事笑话,喜感十足。
皮皮在这其中感受到了快乐、自由,同时也学到了想要的英语。
在这个过程中,洋妞自由、开放式的生活习惯和教育方式,与皮妈保守、教条、限制性的观念进行了许多次啼笑皆非的碰撞。
在那些欢乐温馨的桥段之后,不由得让我们进入到一种反思,关于那些主观性太强的教育方式或许真是要进行改变了。
其实,不是说成天规定孩子去学这学那、限制他的玩乐贪婪就一定会有大成绩。
对于几岁大的孩子,最应该给予的是自由与童年的欢乐气氛。
如同洋妞带着皮皮玩耍、逛街一样,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其实都有着一种对孩子教育的能量,孩子也只有在最欢乐的气氛中才愿意去接受那些知识。
正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就是这个理。
电影《洋妞到我家》虽然主题有些沉重,但表现形式比较活泼,作为家庭喜剧类型,有些情景剧《家有儿女》的感觉,但比之更加丰富饱满。
以欢乐的方式进行观点探讨,与影片所追求在孩子教育中也给予自由、欢乐的主题一脉相承。
算是这个暑期档里较显诚意、且有一定深度价值观的影片,明日上映,值得一看。
我给四星吧,昨天无聊在家里的电影频道看的,这部电影应该是还原了互惠生到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也有中西方教育的思想碰撞,电影在教育上应该是持有中立态度的,就是反应了这些现象,让观影者自己思考,在我看来感触还是很大的,影片中独立、善于与人沟通、善于表现自己等等这些精神特别值得我去学习,或许我真的应该多看一些电影,好的电影能够教你怎么去做人,这里摘抄影片中的一句话“所有的困难都是成长中的一部分”
还蛮好看啊
照理应该是很小品一电影,结果星光闪耀。男女主演演技一流让整个戏看上去很有说服力,哥伦比亚小妞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筷子功和中文都好的过了点,不过抛开为祖国歌功颂德那部分,中西文化的碰撞还是表达的比较好,尤其是教育这个环节。谁愿意背井离乡,但是为什么想移就避而不谈了
算不上喜剧的喜剧,除了丢就是噎着出车祸,也没什么问题,对于一群Zuo逼来说这就是应得的。
意外观看。偷懒起这么个名字评分票房能好嘛。非常适合普通的家庭观看,有笑有泪,典型中国母亲和西方文化在教育及价值观上的冲突,值得反省。片名、题材都很接地气,演员放松的状态下自然呈现,还时不时能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充当龙套,支持一下国产。
这片子适合出口
家庭剧 看看也不错 挺说明问题的
真是个哥伦比亚小公主
演得很好,特别主角……是互惠生的广告打得太·
无病呻吟的主旋律影片+每个家庭都有的或多或少的神经质母亲。
哈哈哈。其实除去中国人对外国人的stereotype(/;)和主旋律,看得挺轻松欢乐的。洋妞的演员演得挺活泛...适合去自己国家的telenovela扎一角儿,小女孩长大了应该也是戏精一枚。另:导演真行,李铭顺佟丽娅孙红雷王千源郭涛全线拿来做客串,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皇上演现代剧年轻多了。洋妞很美啊~
演技在线,没了。
很好的教育片
有些地儿还挺逗的
到底想讲教育孩子还是讲不要移民啊。。。看李铭顺和陈建斌的面子
还行的电影,主旋律的东西,剧情简单但不虚,好在两个人的演技,徐帆一人表演就够看了。
我觉得不错~卷不卷是自己的选择,开心不开心也是自己的选择~
为什么看了一部广告 白费了好卡司
中国妈妈都这样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