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裁缝。
周迅饰演。
一直很喜欢她。
马剑铃(刘烨)和罗明(陈坤)是老天专程派来启蒙小裁缝的。
刘烨给周迅拉小提琴,在周迅流掉陈坤的孩子的时候也是..给她读巴尔扎克的小说,让她了解了山外的世界。
她脸也不红地按照罗明的要求一遍遍地重复读写着“我爱你”,她自己给自己做了胸罩,那是那时的女人根本不知道的东西.....我被刘烨的爱给感动了。
在罗明不在的时候,他天天按时给小裁缝读《包法利夫人》,用巴尔扎克的小说换来妇产科大夫冒死帮小裁缝拿掉肚子里罗明的孩子,并用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帮助手术中的她站岗放哨,随后又用卖掉小提琴换来的二十块钱给小裁缝补身体…… 还一直忘不了周迅被蛇咬的时候,他给周迅吸掉手上的毒在颤抖。
当时,我一直在疑惑,罗明不是也在爱小裁缝么?
为什么要马剑铃吸。
马剑铃很是爱小裁缝的,所以他清晰地记住这一切的故事,不远万里重访旧地,跳进天池试图寻找小裁缝的那艘纸船。。
可是最后她抛弃了他们。
连罗明最后那句,“我好爱你哦,可是你说都不和我说就走了”都没有留住她。
总之,随后,他们都没能再找到她。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是周迅陈坤早期的一部电影。
自从看过之后,时不时会冒出一句句不地道的四川话。
“为撒子嘛?
”特别是学陈坤的语调说“巴尔扎克”这四个字。
宁静的凤凰山,那个老是被罗明在工作中拨快的闹钟,快乐的藏书洞,被《基督山伯爵》带来灵感改的海军衣服式样,马剑鸣傻傻的笑容,特殊年代里小裁缝的爱情。
电影的大半部分就像马剑鸣动听的小提琴声,以为这样可以静静永远的听一辈子。
影片的转折是小裁缝剪了短发背着小包裹,坚定的离开了。
小小的身躯,沿着山路一直走下去。
她说,巴尔扎克让她知道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
她从书里看到了辽阔的世界,美丽的生活。
选择了,就再也不回头。
小裁缝没有回来,不管她找没找得到她想要的世界,从她离开凤凰山头也不回时,她一定不会后悔迈出的那一步。
影片到结束没有交代小裁缝现在怎么样,只是从罗明口里得知她去了深圳,最后去了香港。
看着凤凰山的光盘,听两个不再年轻的知青在回忆过去,一个是博士生,一个是在国外弹奏的小提琴手 。
我有些感伤,为罗明和小裁缝没有结果的爱情,为马剑鸣的等待。
在凤凰山即将被埋没,当地人在河里放船灯祭拜祖先时,也可以替没有回来的代放。
马剑鸣跳下河,去搜寻是否有小裁缝名字的船灯。
其实,他只知道她叫小裁缝并不知道她的名字。
一辈子就像一直开往前方的列车,走过了这一站,想再回头寻找,即使你找得到那时的站,你要找的那个人就一定会在吗?
在水底,一个他为她读着巴尔扎克,另一个他为她拉着小提琴。
宁静,和谐,安详。
一切都在水底静静地进行,从未改变。
村庄被淹没,记忆被埋葬,美丽被摧毁。
但巴尔扎克仍在,梵阿铃的旋律依旧动人。
在这里,曾上演了一段传说,关于爱情。
没事就会一部接着一部重复以前的老片子。
还记得第一次看《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在我还是个“愤青”的时候,因为那时在看余杰,在看北村,在看王小波。
所以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没有过多地去注意里面的爱情。
从头至尾,我都在骂那个年代,那个队长,那个让人激愤的再教育。
而这次不同,我更多地是带着爱去看它,于是我感受到了马剑铃、罗明和小裁缝之间的感情。
属于那个年代的爱情。
是这么地让人感动,让人悲伤。
也许那个年代并不让人作恶,在今天早上以前,我都是那么的痛恨那个年代。
其实,一些事情在那个时代是那么的美好。
比这个时代好。
最让人心疼的是那一幅画面:大夫在屋里为小裁缝进行引产,马剑铃就在屋外给她拉小提琴。
他想用美妙的音乐减少小裁缝的痛楚,他想用小提琴的声音掩盖小裁缝的叫声。
这么纯洁的举动,这么动人心房的男孩,他只是想小裁缝好,但如他所说,他能预见事情会发展成那样。
小裁缝爱上了他。
虽然她没说出口,但作为观众,我感受到了,不然她怎会离开她美丽的三峡,离开她年迈的爷爷,离开那个曾让她魂牵梦萦的罗明。
直到最后一面,他都是在远处看着她,在半山坡上,远远地望着他心中的小裁缝慢慢离去。
我可以想象他的心情。
低回,浅泣。
罗明。
如果说马剑铃是一汪静静的清水,那罗明就是汹涌澎湃的河流。
他爱得直接,爱得毫无遮掩,爱得惊天动地,爱得让人沸腾。
在那个年代,实属不易。
作为朋友,他够义气;作为情人,他够温柔。
总是直来直去,没有丝毫隐瞒。
有时的俏皮也让人忍俊不禁:让小裁缝重复说着“我爱你”,替队长拔牙时耍的小计谋,还有再三地为马剑铃解围,都让人明白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彻底的好人,是属于那个年代不可或缺的太阳。
是的,他是太阳,为沉闷的凤凰村带去了阳光与欢乐。
当他要回县城的时候,他没有任何顾忌地摆脱马剑铃照顾好小裁缝。
可是,他却不知,他的这一走让事情变得复杂了。
最后的最后,我们都不知道,她的名字。
小裁缝,只知道她叫小裁缝。
就像罗明说的那样,我们也不好奇她的真名,她给人的感觉就是个小裁缝。
作为一对兄弟都爱着的人,她的选择也许就只能是离开。
熏陶在巴尔扎克里,她真的变了,即便她还是个大山里的姑娘,但她的内心已不再属于大山,早已飞了出去。
她知道马剑铃爱着她,尽管他总是那么无声,那么隐晦,但她能深深感受到。
作为女人,也许这就是直觉。
有多少情感被埋葬在那个年代,有多少人被淹没在水底…… 清晨的雨滴配合着酒精在胃里的翻滚,《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来得是那么地悲伤,像黑暗中不忍归去的乌鸦,低低盘旋,鸣叫着,嘶吼着,让我的心生疼生疼,无法呼吸。
直到最后,我们谁也不知道小裁缝去了哪里。
说不定她就在三峡,早就回来了,就等着和她的家乡、她的青春、她的爱情以及她美好的回忆一起埋葬在水里。
三峡早已竣工。
这段不知道是否属实的爱情也早已找不到一点痕迹。
但张家界的山,湘西画卷上那秀美的青山与绿水,让天上的神仙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烟雾缭绕的蓬莱殿。
平凡的人也就在这幽深的景致中,似梦非梦地熟睡过去。
梦中,那里也上演了一个美好的传说。
是关于包法利夫人。
看这部片子的前一天,我刚刚看完备受赞誉的人生励志催泪片《阿甘正传》,很遗憾地没有受到多少触动。
无意间翻出这部片子来看,末了当提琴声伴着漫涌袭来的江水一齐舞动,我的泪水终于无法控制地在眼眶里打转。
小裁缝最后走出大山时向罗明解释她的改变是因为“巴尔扎克”,而巴尔扎克说:“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
”小裁缝无疑是美的,她从前的美是一种质朴天然不修饰的可爱。
像在山间随处绽放的野花,不需要多少刻意浇灌,借着天地山河的灵气便可以自在生长。
但这种美经不住多少推敲,空有一副动人的外表却缺少深深扎根于土壤的养分。
罗明、马剑琴以及那一箱外国小说真正给小裁缝带来了启蒙。
从单纯地听故事消遣到真正琢磨出书里的道理,小裁缝其实在内心深处悄悄地潜移默化地对自己完成了一次灵魂重塑。
意外怀孕导致偷偷摸摸的堕胎事件更加触发了她渴望成为真正的新我。
正如她和马剑琴在去往城里的山路上喃喃自语的独白:“我觉得自己像是成为另一个人了。
”尽管这种改变对于罗明来说有些突然,在小裁缝身上其实却经历过一番不难想象的斗争,最终获得自我的破茧重生。
这样一个聪明伶俐、有悟性的姑娘,一旦完成了这种自我转变,大山里的一草一木便无法再对她产生束缚。
走出去,做一只振翅扑腾的蝶。
她明白她的美需要靠自己去寻找,而这种美绝不仅仅是一副靓丽的外表而已。
它是无价之宝,甚至是一个女人可以憧憬并实现的全部。
通俗地说便是实践人生价值的过程。
尽管影片最终依然没有向我们交代小裁缝如今的命运,带着一番对山那边世界的憧憬走出去到底获得了怎样的回报或挫折?
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其实也不需要给出答案。
她最美的那一刻就是迈出大山的那一步,最艰难的事情都止于那勇敢走出的第一步了。
小裁缝堕胎那一段曾经让我揪心了一把,害怕她最终的命运会和任何俗套情节一样:乡村姑娘和城市知情相恋,怀上对方的孩子却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惨遭抛弃,一人孤苦度日。
而这部片子的亮点就在于此,给出了一个不同以往却又引人联想的命运安排。
我的被感动源于对小裁缝勇气的钦佩,更源于对这段他人青春故事的眷恋与怀想。
罗明如今身居高位,马剑琴旅居欧洲实现着自己音乐家的梦想。
可时隔27年也好30年也罢,美好的青春记忆始终深埋于各自心底。
这种情怀的美好可以让人奋不顾身地跳进水池在一只只纸船中寻找着熟悉的名字,可以让人几十年后再相逢杯酒相碰倾吐尽年少愁肠。
在三峡库区大移民的时代背景下去追溯个人点点滴滴的青春记忆,都是终究要被毁掉的东西,却幸运地多多少少将一些东西留下。
悠扬婉转的提琴声,缓缓漫卷而来的江河水,静坐着一对恋人读巴尔扎克……美得怎能不落泪。
最后的最后,原来记忆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是谁改变了你?
巴尔扎克有时候能够改变一辈子的是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本书两个知青和一个山里姑娘的老套爱情故事却道出了命运也许是可以被掌握的没有见过闹钟,不知道法兰西并无所谓凤凰山都能够长眠在三峡之下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就很精彩最近看的东西里有很多关于那个年代那个耽误人的年代中下贫农最光荣的年代那个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的年代它为很多导演所喜爱拍出来让世界目睹落后的中国和愚昧的国人难受真的难受
相比起《天浴》,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个片子,至少看着不压抑。
比较两个片子看更有意思。
关于女人《天浴》里喜欢秀秀的画外音男留在了城市里,永远地错过了他的秀秀,她和一个没有性功能的男人住在一顶帐篷里,从刚开始的羞羞涩涩地在半夜在隔开的窗帘里面用水到后面当着他的面和几乎所有上门来给她带苹果的男人做爱。
整个片子开始画面干净,越往后越暗淡,越看到最后越压抑,因为很现实,讲述一个不甘心一辈子呆在西藏牧区的小知青用身体一次次地换取想象中回城指标的筹码,然而她怎么也走不出去了,最后戴着红丝巾永远地躺在那里。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里的小裁缝听了罗明和马剑铃给她读的外国作者巴尔扎克的小说之后,她的情感和思想都被插上了翅膀,这个小山村已经容不下她那颗追求梦想的心,那高高的大山也挡不住她走向外面世界的脚步,那蜿蜒的小山路成为她奔向自由的阶梯,她甚至不打算跟她深爱过的男人说一句告别就决然地走了……两个女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命运,一个从城里到山里想回去而不得,一个在山里生活被两个知青和他们带来的小说而选择去城里;一个从一开始就被动地被困到了一个迷宫,怎么也找不到出口,一个在小说的启蒙下主动地走出了从小生长的小村庄,去往未知的世界;一个是悲剧,一个不知是喜是悲……关于爱情我总觉得,《天浴》里老金是爱着秀秀的,然而他是一个没有性功能的男人,导演如此的角色设置增加了画面,尤其是在老金默默在帐篷里看着、听着秀秀和那些人做爱时的情景,这样的情景无论套在谁身上都不好受,一方面,他以一种近乎父亲的方式来疼爱秀秀,因为她很漂亮并给他的游牧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他痛恨秀秀被糟蹋;另一方面,他对于已经记不得第几个男人来和秀秀做爱的现状却无能为力。
他给不了她想要的。
正如一次他们争吵时,老金说秀秀在卖,秀秀说,就是卖也没有你的份,生理缺陷只是一方面,而更深层次的缺陷在于他给不了她想要的。
他告诉她大青马生了小马仔,她却说,关我屁事!
他跑了几十里路打水给她喝,她却用水洗每一个要跟她要身体的人给的苹果;给她他想用马把秀秀驼回去,她却说,你傻的吗?
没有那些人批得条子、盖的章子,我回去有什么用!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里马剑铃和罗明都喜欢小裁缝,正如马剑铃说的,“只是我们的方式不同而已”,罗明给她读小说、亲她、和她做爱,马剑铃总是站在不远处看着他们,有时候看着他们幸福开心就够了。
小裁缝的手指头被蛇咬到了,罗明用皮带勒住她的手臂,马剑铃用嘴巴帮她把毒吸出来,他当时很紧张,小裁缝说,“又不是你被蛇咬了,你怎么抖得那么厉害?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是不是被规训惯了,根深蒂固地被灌输和内化了诸如一个人喜欢很多人就是滥情之类的信条,现实往往是有时候一个人就是会喜欢多个人却抉择不了,一个人喜欢别人的女人总是不肯离开。
三个人躺在树下,小裁缝左手牵着罗明的手,右手牵着马剑铃的手;罗明教小裁缝读书认字、给她读小说,马剑铃给她拉小提琴、读小说;罗明在请假回家临别前知道了小裁缝怀孕了,马剑铃用一本小说“贿赂”一个医生帮小裁缝做了流产手术;小裁缝走的时候,罗明问她为什么要走,是什么改变了她,马剑铃在后面远远地望着她……关于那个时代的知青几乎所有涉及到关于那个时代的描述的东西,无论是电影还是书籍,都不能顺利发行公映,但这反而激起了大家的好奇心。
影片中时不时出现的毛主席图象提醒着那个时代最高领导人的形象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无论是《天浴》还是《巴尔扎克与小裁缝》,都提到了当时唯一的娱乐:电影。
知青秀秀为了看电影差点误入沼泽地而丧生,由于一些故障,电影屏幕一度漆黑,而这些小女青年遭遇了趁混乱的调戏。
知青罗明和马剑铃得到队长的允许之后去看电影然后再回来把电影转述给生产队里的人听,这样的机会使知青有了讲述的机会。
在《巴尔扎特与小裁缝》里关于那个年代的描述轻快很多,甚至起到了黑色幽默的效果,当从来没见过小提琴的队长把小提琴叫做“资产阶级的烂玩具”要烧掉,后被罗明忽悠,将莫扎特的奏鸣曲改成《莫扎特想念毛主席》而保存下小提琴的场景;罗明带领着生产队的人喊小说人物的场景都只能说明这个队长不强势,权力渗透和知青为了回城的竞争还没有那么激烈。
记得小时候有一首叫《小芳》的歌很流行,当时觉得很好听,后来知道了它讲述的故事,就觉得好悲,在上山下乡的大背景下,那些在“山”“乡”的小芳们肚子里播了种的男知青们为了回城不要了小芳、他们的爱情和孩子,回去了。
那些小芳和秀秀一样被遗弃在那里,面对着旁人的闲言碎语,这是一种什么境地?
或是有些小芳会和小裁缝一样,打掉肚子里的孩子,走到外面未知的世界去?
断断续续看完了《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看完后琢磨了许久都未明白。
结尾的时候,看到罗明娶妻生子,尤其是他妻子的那种透着自豪的夸赞让我有点小心酸,也许故事主题并不是爱情,也不是女性的独立与思想,只是对青葱岁月的一种缅怀,像淹没在水中的村庄和那瓶香水。
片中的三个主角都很有吸引力,罗明机智幽默,马剑玲沉稳,小裁缝明朗,还有村民的淳朴让片子变得有那么一点点的阳光。
很多片子的情景都是经不起细细推敲的。
也许小裁缝的情感只是她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被美好事物的吸引。
片中没有很长的篇幅讲包法利夫人,但是这段故事却是在罗明回家探病的期间发生的,也许堕胎这件事情让小裁缝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冲击,让她有了离开的勇气!
片中说小裁缝去了深圳,而后去了香港,不知道是因为编剧希望小裁缝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和憧憬,还是包法利夫人的那种不甘。。。
也许片中讲述的只是罗明和马剑玲两类人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村庄与香水代表的只是年轻时候爱情的美好
三弦的清脆,小提琴的悠扬,凤凰山的险峻,仙凤瀑布的壮阔,还有那仿佛延入天际的石阶,一幅美妙的画卷在银幕上展开。
就是这跌宕起伏的石阶,这条唯一联系着大山和外界的小路,他们从这进来,她却从这里出去,它到底是切断与外界联系的阻碍还是通往自由的通道。
当小裁缝毅然绝决的踏着石阶离去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有人追问。
故事这是一个爱情的故事,或许又无关于爱情。
故事的主角是两个上山下乡的知青和叛逆野性的小裁缝。
然而电影并没有流于三角恋的庸俗,而是用两个人不同的性格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爱:干柴烈火的激情,鱼水交融的柔情。
罗明大胆帅性对小裁缝的爱热烈直接,而马建玲则如小提琴悠长的乐音一样对小裁缝的爱内敛温婉。
而爱情却全然不是这个故事的主题。
这两种爱就像是三弦和小提琴不同的声音一样,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了整个红色年代人们对外界文化的好奇和向往。
三个年青人为了得到一箱子外国名著,不惜冒险潜入另一个知青家中偷盗。
而这些盗来的外国小说在当时是被定为反革命的禁书,他们只能偷偷藏在瀑布底下的山洞里,每次拿一本出来,用晚上的时间挑灯夜看。
这些小说不仅改变着他们自己,小裁缝也在这些故事中潜移默化的改变着。
每每罗明和马剑铃为小裁缝读起这些小说的情节时,小裁缝都会流入出异样的神采。
同时乡村里的生活也在悄然的发生转变,在他们给老裁缝朗读了一些法国的小说后,老裁缝做出来的衣服都带上了法国宫廷的样式,加了荷叶边和水手的图案。
山里的姑娘可能穿着当时全中国最时髦的裙子。
更不可思议的是,一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本来的价格。
小裁缝怀孕了,为了能给不合规定的她做人流,马剑铃找到镇上的妇产科医生,贿赂他的是一本巴尔扎克的小说。
而医生看到他抄在衣服里头的小说片断便立刻同意了冒险为小裁缝做手术。
村子里的人们虽然不识字,但是对外面世界也十分的渴求。
他们派罗明和 马剑铃去镇上看样板戏,然后回来农闲的时候给他们讲。
有时候他们在谷堆旁听,马剑铃用米糠做雪,让村民们在7月天里听的瑟瑟发抖,有时候他们在河塘边讲,马剑铃用小提琴伴奏着,罗明一停下来村民们就迫不及待的催促,连平时严肃凶悍的队长也在这个时候专注的顷听着,当然有时候他们也给山里人说起遥远的法国,人们脸上便闪射出神奇的光彩。
那个被红色包围的年代,人们的心被朴实包裹着,而这层外衣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蠢蠢欲动,显得有点按耐不住。
小裁缝就是这个典型,刚开始的她从未出过山门,好奇于罗明的闹钟,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
罗明遇见她后便暗下决心要改变这个女孩,最后小裁缝终于改变了,换了语调,剪了短发,背了包裹离去,舍弃了她爱的人和深爱她的人。
罗明在石阶路上追上小裁缝,喊到:“不要走,你不知道我很爱你的么?
是什么改变了你?
”然而小裁缝却没有一点动摇的心,她淡淡的说:“巴尔扎克让我知道女人的美时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罗明松了手,小裁缝绝决的走掉,他明白这个大山已经再也锁不住她向往自由的心。
画面这部影片改编自导演戴思杰同名畅销书。
该书在19个国家销售并荣获5个奖项。
影片是戛纳电影节“一种注视”开幕影片。
同时获得了2002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但是法方作为制片人,所以很少中国人知道这部影片。
整部影片都沉浸在青春的叛逆和红色年代的躁动中,却依然有青山绿水间的宁静,和三弦与小提琴交织的浪漫。
唯美,清新,别致的画面是电影的最大亮点。
电影画面用了许多大远景,将凤凰山的逶迤险峻尽收眼底,人在画面中是如此的渺小,对石阶进行的仰拍更让人深刻的体会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同时影片也运用了许多微妙的特写,尤其是表现人物眼神的流露上。
当罗明给村民讲电影时,镜头一个个从村民专注的脸切过,每张脸上都流露出对知识赤裸裸的渴望。
而在表现马剑铃内敛深沉的爱时更是到位。
一个长镜头透过窗户看到小裁缝和罗明正在激吻,拉近来看到窗户里的马剑铃眼神立刻黯淡下来,但是依然是纯洁得哀伤,或者更多得是些许遗憾,没有任何一点怨恨或者恼怒,镜头落幅停留在马剑铃毫无表情的侧脸上,而这张脸却把挣扎的内心一览无余的表现出来。
整部电影里唯一一段激情戏,导演也用了近景加特写的表现方式,画面一半是水一半是人,同时穿插房间里老者弹三弦的镜头。
近来的电影激情戏来得太多太裸露,这场戏在相比之下显得保守得多,画面中两人在水中如鱼般缠绵,水波荡漾,山影横斜,水中漂浮的水草变成维障,远处传来清脆得三弦声,和老者悠长得吟唱,让这场激情戏显得微妙自然,又带着些许法式的浪漫。
给队长补牙的那一场也运用了许多特写的切换,缝纫机转的飞快的滑轮,小裁缝用力踩踏板的脚,队长痛苦扭曲的脸,其他人忍俊不禁的表情,配上莫扎特轻快的《小夜曲》,冲突出来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
电影结尾时那个画面虽然用了特技,也有点抄袭《泰坦尼克号》的嫌疑,但依然很唯美。
大水慢慢漫过房间,漫过马剑铃要送给小裁缝的香水,昏黄的画面,若隐若现他们在房间拉琴给小裁缝读书的情景,电影在这里停滞,青春在这里停滞。
情节电影中还有值得称赞的是许多小情节。
影片没有直白的说明两个男青年都热忱的爱着小裁缝,而是通过许多个小小的情节表现出来。
一日他们三个躺在树荫下休息,镜头先是拍马剑铃牵起了小裁缝的手,然后镜头慢慢拉开,小裁缝另一只手却牵着罗明。
在后面小裁缝被蛇咬了的那一场,马剑铃颤抖的给小裁缝吸毒血,小裁缝说:被蛇咬的又不是你,你抖什么。
马剑铃抬起头,一点点失望的眼神。。。。。
马剑铃对小裁缝的爱全都运用侧面手法,用小提琴的声音烘托出来,但是直到最后他也没有找到小裁缝,没有对她说出来。
而此时爱情已不重要,他们拥有的是美丽的青春回忆,是对自由无尽的追求。
关于爱情的故事,或许无关于爱情。
青春就这样在大山里逝去,最后大家都离开了大山,罗明成了口腔科教授,马剑铃在法国当了一名小提琴乐手,却没人知道小裁缝去了哪里。
小裁缝留给人们最后的印象就是那个倔强的走出大山的背影,一个追求自由的标致。
电影用爱情的名义表达了一代人对知识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
作者或许是对那个年代的怀念,对青春的追忆,而作为观众的我们这一代却得到了对学习的一种激励,对青春的一种号召。
从来没看过这么文艺的四川话版的电影。
虽然用的全是中国演员,但导演是法籍华人,片子也主要在法国发行的,据说最后还被伟大的总局禁掉了(未证实)。
法国片总是这个样子,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所有的故事都娓娓道来,影片中的配角来了又走,就像生活一样,又更像梦。
故事发生在那个被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铭记的十年,地点在一个远离所有暴风中心的重庆偏僻小山村。
这个山村太遥远了,远到在那个十年中也可以那么宁静,就像梦一样,就像三个主角的青春一样,浪漫而纯粹。
从一开始刘烨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出场时拉的那首“莫扎特热爱毛主席”就表明了他对生活和爱情的态度。
他对小裁缝的爱几乎是纯粹的精神式的,所以他并没有和陈坤竞争对小裁缝的爱情,而是静静的在一旁看着,看着小裁缝怀孕帮她流产,每天去小裁缝家对她念书。
与像无处不在的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小提琴背景曲一样流动着的浪漫主义情节相对比,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那些欧洲的小说。
那些欧洲的小说许多次都充当着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这些小说不仅仅有巴尔扎克的,还有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但是巴尔扎克被写进了影片的标题中。
巴尔扎克,和大仲马不同,他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在那个充斥着魔幻的斑斓色彩的年代,这一点尤为突出。
在那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它就像是一个让迷醉的人清醒的药剂。
知青去了又走,爱情来了又去,山里的人们生活依旧宁静得像飘散在群山中的青烟。
但对于三个主人公,青春和爱情,还有梦,都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在藏书洞看书的时候,在窗外拉小提琴的时候,也许这个影片对人生的第一个思考,浪漫主义的情节永远是短暂的,最后随着涨水而消逝,留下苍穹无尽的遗憾。
而本片的第二处思考,则是梦要不要醒来。
陈坤说要通过给小裁缝读书,让她醒过来,让她认识到这个世界。
但是当小裁缝真正的醒过来的时候,再浪漫的音乐也无法让她回头。
巴尔扎克对她说,女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也许比这个山坳里的小村庄还美。
所以她要走出去,巴尔扎克超越时间和空间,对这深陷浪漫主义的灵魂实现了现实主义的救赎。
至于这救赎幸欤?
不幸欤?
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在澳洲的第二年,到了一个college 继续读英文,上高级英文的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电影,然后告诉我们影中的一些镜头/颜色是有一定含义的。
如盘旋而上的楼梯和上面拥挤的人群代表着压抑感,而少年主人公在蓝天草地间飞舞着是自由的象征。
第一次听到电影还有这种拍法,还真新奇!
现在这知识倒是给用上了。
还有出生在文革晚期的我自然对片中的背景有共鸣之处。
片中罗明头脑灵活,反应奇快,而他的小提琴手朋友马剑铃却很内向,不大说话,但二人都同时爱上了小裁缝。
热情如火的罗明第一次吻了小裁缝,也在池塘里夺去了小裁缝的第一次;小裁缝的第一次的打胎,柔情似水的马剑铃用他心爱的小提琴支付了妇科医生。
最后小裁缝却离开她的故乡和她爱的人们下山去看她向往的天地,因为:一个夺去,一个给予,也许她已发现该爱的是哪位,两爱只可取一,但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伤人心。
小裁缝于是选择了离去,自然界本是女性有选择权的!
她已成熟了,虽然只是在短短的时间内。。。
二十多年马剑铃一直独身,与小提琴和音乐为伴,他心中只有一个她。
内向的他却一直穿着火红的上衣,与他的性格相映。
谁说水火不能相容!
注: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影评,也是选自我博文。
香水写的比较好一些,所以倒成了豆瓣第一篇影评。
这作者舔法国的菊已经到了让人难以容忍的地步。
2.5 我看這小裁縫真正愛上的是巴爾扎克 對馬劍鈴和羅明不過是這種傾慕的投射和遷移 思想替身也是替身
不伦不类....片名把巴尔扎克和小裁缝放在一起,可是又没有用更深入的细节去展示小裁缝的观念改变,所以两个男人给一个裁缝家的孙女念了一本《高老头》就改变了她的一生了吗?在其中融入了一段文革苦情史,一段三角恋,又融入一段三峡地区人民的迁徙史......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却没有侧重点。巴尔扎克:“出场费给我结一下呢。”
挺可爱的小品式电影,带着点落寞和不甘心,不过似乎三人都有了最好的结局,周迅简直灵气的要死。刘烨那时候头真小,顺便再吐槽一下他真爱的是坤哥把
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情愿什么也不留下~
看完之后让人毫无印象,陈坤果然不是我的菜
那时候周迅真消瘦啊,三位四川话都说的很好嘛
因为看到一半猜到小裁缝一定会怀孕堕胎再消失。所以总抗拒把它看完。就好像你知道这是你身处悲剧但无法改变,看自己一步步走向深渊。为了小裁缝最后无影无踪的消失加一星~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周迅28岁还那么水灵,赞~
同时被两个俊朗男子爱着,这样的女孩应该是充满甜蜜幸福的,我想象不出在这种情况下坚决放手是什么样。现在我走的很远,远到觉得可能这辈子都不会被人那样深沉的爱,也不会组成家庭了,才发觉那样单纯的被爱有多么宝贵无暇。有时很累,有时会真心羡慕单纯吃喝生活的日子。
其實拍到迴去找不到小裁縫就好了,有很多事情不要説得那麽明白的。拍得太實在。只要和青春有關,即便是文革也可以很有情懷……
虚假、做作、浅薄
太文艺了!我还是喜欢轰轰烈烈的,这也太含蓄了,倒是很符合当时那个年代。
在小提琴的乐声中,读着巴尔扎克的小说,好美啊……莫扎特想念毛主席,可逗死我了!!!虽然反应的是那个精神贫乏的灰色世界,但影片中不乏纯朴的幽默,又是很深刻的主题。我想这才是中国电影的应该走的道路!
有成都话,重庆话,长沙话....电影还行,后面,老人妆差点把我吓死.
开篇的调性就定义了这是一部禁片。7.4
凡是在水里做爱的片都要被黑
2011.2.21 PPS
一段純真的愛情~三個人之間的糾葛隨著三峽工程消失在了水中
给我的感觉就是,不过是一个始乱终弃的知青故事罢了。如果不是三大主演的名气,我恐怕不会看完。
如果不是文学课要看此书估计也不会去看这个电影..不如说是一部献给法国人的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