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07年7月25日)影片早在2005年就已拍摄完成,直到2007年才得以公映,延期的主要原因是时机不对、生不逢时——拍摄完成时,恰逢该片故事的原型主犯杰西·詹姆斯(Johnny Truelove)刚刚落入法网,考虑到诸多的社会因素和影响,所以被禁映了一段时间。
影片的宣传攻势中,将片中的一大亮点定为由贾斯汀扮演的主犯的铁哥儿们弗兰克,虽然贾斯汀的这次银幕秀完成的还不错,但在个人看来,担当客串的两位老影星的表现则更为不俗,特别是老牌性感美女莎朗·斯通,她出色地饰演了被杀掉的15岁男孩扎克的母亲。
片尾有一场戏讲的是在扎克被害后一年,母亲于镜头前的述说,昔日的那个中年美妇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衰老的肥婆,泪水在满脸的横肉间“翻越”,自从扎克死后,母亲靠暴饮暴食来填充丧子之痛,她缓缓地摇着头说:“我的儿子扎克死了。
”眼神中的痛苦非文字可以形容……莎朗姐的演技确有所突破,而且为客串的角色这么狠下功夫化装整丑,实在令人钦佩。
过去的两年中,莎朗姐和威利斯一家颇有缘,先是和布鲁斯·威利斯都在《阿尔法狗》中客串演出,一个演被害者的母亲,一个扮主犯的老爸。
接着,莎朗姐和威利斯的前妻黛米·摩尔一起出现在政治题材的影片《鲍比》中。
由布鲁斯·威利斯来饰演青年毒贩的老爸,实在有意思,仅瞧人家面对刁钻的电视采访时,连说谎都那么硬气的派头,简直是BOSS中的BOSS。
这部有着纪实性质的影片,拍摄手法并不复杂,它将镜头对准了美国联邦调查局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头号通辑犯——毒枭杰西·詹姆斯(在片中叫做约翰尼)。
杰西少年时就在美国和加大拿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贩毒网。
十几岁的他就“赚”了足够的钱来为自己购置豪宅,手下还网罗了一批二十来岁的“兄弟”。
这些青年多是来自富裕但不完整的家庭,他们当中没人缺钱,但在家庭破裂后,自愿加入杰西的贩毒集团。
警方盯他们很久了,只是苦于缺乏有利的证据,直到杀人的事件发生。
与其说该片是罪案题材的影片,不如说是一部青春题材的影片,青春并不都是美好的,特别在当下,失控而肆虐的青春无处不在,该片如同一部美国迷失青少年的集体写真(如若效仿张大导,便可命名为“印象美少”)。
年轻的街头毒贩头子约翰尼(埃米尔·赫斯基饰演)是洛城某街区的大人物,“约翰尼在哪儿,最火爆的舞会和辣妹就跟到哪儿。
”约翰尼和手下一帮兄弟们整天过着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为所欲为,其实是百无聊赖的生活。
情绪易失控的鲁莽青年杰克(本·福斯特饰演)欠了约翰尼一大笔毒品钱,还“欠债的是老子”地跟约翰尼铆上了劲,公然给约翰尼难堪,这让毒品老大的面子往哪儿搁。
约翰尼怀恨在心,在机缘巧合下唆使弟兄们“绑架”了杰克15岁的异母弟弟扎克。
虽有绑架之名,却无绑架之实,弟兄们发现扎克很可爱,待他不错,特别是负责看守的弗兰克,他把扎克带回家中(弗兰克的老爸竟然懒得多问小孩的来历),待他如自家兄弟,而一直对家庭的束缚、母亲的管教有着逆反心理的扎克也很享受这梦寐以求的“解禁”夏日:酗酒、毒品、泡妞、初夜派对……所有这些诱惑让扎克有“乐不思蜀”的快感。
弗兰克对来访的朋友们直言不讳地表示扎克是被“绑架”的,除了一个磕药到迷糊状态的女孩说要报警以外,其他人的诧异没能持续两秒,对他们而言,只不过是多了个新玩伴罢了。
对扎克而言,亦然。
三天的狂欢时光一闪而过,扎克从没想过要自己离开这里,回家去,弗兰克们则沉迷于一次次的“虚幻之旅”,完全没想过会有怎样的结局。
然而,带走年少独行的扎克本身就是一项重罪,面对将至的法律惩罚,约翰尼慌了手脚,终于做出了一个致命的决定……影片虽选取了那些青年人的生活片段,但从中不难看出美国中产阶级家庭隐藏着的可怕危机。
当那个女孩跑去告诉母亲,弗兰克“绑架”了一个小孩时,母亲却听不进去,因为她满脑子都是如何性感地和自己的男人幽会,她用大把的钞票把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们打发到弗兰克家,从不过问他们是怎么过的,而孩子们因为有钱向弗兰克买毒品而雀跃不已。
弗兰克呢,这个富家子是约翰尼的死党,对老爸和陌生女人的风流沙发戏,熟视无睹,他还在家中诺大的温室里精心栽培着大麻……片中,孩子们说的最多的单词是那个众人皆知的以“F”打头的字眼,当事情完全超出他们的想象时,他们不能相信,更不能承受,只能咒骂、只能恐慌,然后选择了一条可怕的路走下去。
当弗兰克等人将扎克骗到山上,不得不用胶带封住他的嘴时,弗兰克眼中充满了挣扎和恐惧……扎克死了,一群只会吃喝玩乐、空虚而颓废的青年们则完全想不通自己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在杀死扎克的那场戏中,贾斯汀表现突出,弗兰克那原本过于简单的想法和对青春的挥霍在此时变成他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看这场戏时突然想到,这是否是贾斯汀的本色演出呢?
毕竟他本身就具有美国年轻一代的特性。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1127411_d.html)
《Alpha dog》早在2005年就已经杀青,但是直到2007年才得以看到。
主要原因是拍摄完成时正好是主犯Johnny Truelove刚落网不久。
因为考虑到电影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问题,所以被禁映了一段时间。
整部电影看上去节奏很轻松,丝毫没有通过看到的绑架案带来的紧张和压抑。
虽然实际结果是殊途同归,但是展现的问题却很值得人思考。
似乎无法理解为什么还是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片中的一大亮点就是Justin扮演的Frankie,他把握这类角色的能力要好过于他在《Edison》中扮演的笨警察。
Frankie的简单,无奈,内疚,惶恐都表现的不错。
或者说他本身就具有代表年轻一代的文化特性。
前面的是借用一位网友的评论,这些是偶比较想说的,新一代的lostgeneration,zeck被杀的简直突然其来,虽然围绕着杀他酝酿了好久,直到真的死去的那一刻才相信这个孩子真的被杀掉了,他知道什么是cool吗~~街头混混离犯罪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想起之前看的一部台湾的烂片千禧曼波什么的,想描绘这种生活状态,学一学alpha dog吧
一切美好的铺垫,最终让你感到无比压抑.别告诉我你不艳羡前面的生活.其实我没看太懂.除了那个丧心病狂的哥哥.其他的任何情节让人感觉生活还是无比美好.秩序被打乱后,有些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这就是美帝国主义的青葱少年。
在没有信仰的天朝,90后的行为让80前无法理解。
同样在大海的对岸,即使有一点宗教的约束力,教育方式的放任自流也让少年郎们走入迷途。
这才是真正迷惘的一代。
很多人在这部电影里做绿叶,Sharon Stone的母亲角色很传统,后来的爆肥形象很颠覆, Bruce Willis也跑了龙套,还有Dr. House的thirteen,越来越多看到她在大屏幕出现,露着一点也不凶狠的两点。
Amanda Seyfried 依然做着花瓶,尽管她有很好的潜质。
核心却还是那些年轻人。
小Zack是最悲催的受害者,不过临死前跟两个大美女玩了把threesome, 也算不枉此生了。
貌似无稽的背景下,当每个小屁孩都在说under control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失控了。
(我相信Alpha dog 这个名字一定另有隐喻。
)悲剧的是他们貌似什么都知道,其实什么也不知道。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成年人的竞争力或许就在于知道怎么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
这算是一个悲剧故事吧,几个年轻人对现实生活的把握,错误的决定。
几个年轻人的人生彻底被颠覆。
看完整部电影,里面都充满着F**k 这个字样,弄得好像在美国年轻人的眼力反正不管说什么都加进一个F**k 就会变得很酷。
喜欢里面有一段Dog和自己的GF 在Motel里面的那一段,“Wanna F**k?
”,"Yeah, sure" 于是两个人开始干起来,但是Dog 的小朋友却因为压力(警察在缉拿他)无法坚挺。
那一段实在是很酷。
整部电影除了这个,留下印象最深的当然是Justin在整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帅气的风格,虽然演的是个地痞流氓,但是他至少Bring Sexy Back。
lol 他身上的纹身也很有意思,可以注意下,反正他手臂上刻的两个中文字“溜冰” 不知道有什么意义,他喜欢溜冰?
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一段采访 沙朗斯通 的片断,这时候我看到的是个恐怕要有200KG的 沙朗斯通,实在是超级肥阿,这个化妆的没少下功夫啊整个电影也是美女如云,所以看这部电影应该不会有审美疲劳
前20分钟都是用来反应90年代美国堕落年轻人的生活,有些看不下去,片子看完发现还是很有铺垫的。
影片多处反映了家庭教育与子女成长的关系,父母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粗口、谈性、毒品交易,(除了Zack的父母其余基本都是如此),或者对孩子管的过分严厉,不能说是悲剧发生的必然原因,也是推波助澜之因素。
孩子们所有的乐趣就是party、性、大麻,整天除了粗口、疯玩、吐烟圈、非法交易,别无其他,毫无法律常识,一边是无知一边是无谓,最终酿成悲剧。
孩子们该玩的都玩过了,该受到刺激的时候反而全无反应,所以当一群年轻人得知Zack是被绑架的之后,也只有一个女孩觉得应该call the police,其他人都觉得平常。
绑架看起来就是一个离家出走的游戏,可绑架终归是绑架。
又是一部“残酷青春”主题片。
青少年犯罪、毒品,绝对是老掉牙的题材,不过也是现在社会最严重的两大问题。
看完了我想起了香港原来一部小成本电影,名字叫做《三五成群》,只是少了毒品这个题材。
讲的是那种校园内拉帮结派,结果有一次将一个小子打死,最后都被判重刑。
这种电影,故事的主线总不是重点,重点是在故事中反映要反映的东西。
比如那些青少年的生活方式,造成他们生活方式的家庭,他们需要什么,等等。
我这是第一次看JT演的电影,觉得他演的真不错,可能挑战不大吧,也许他从小就是这种小混混一样的人。
他演的Frankie还是个孩子,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很残酷,但从来也没想过要去害谁,对他来说一切都是为了找乐子。
BW演的毒枭老爹比较真实,这才是真正的毒枭,看上去比三流律师混得还要差,就像领救济金的人,可是他却是大毒枭。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虽然不如《猜火车》那么好,但还是值得一看。
外国也一样。。。。。
外国青年的生活真淫荡啊,好羡慕,fuck pussy,吸大麻,灌酒,酷毙了,资本主义就是TMD好啊!
张元大导在家吸个小毒就被抓,社会主义真是衰透了。
迷惘,狂乱的青春,属于每个人。
上高中的时候,住在县城里的寄宿学校。
学校据称是军事化管理,基本不能外出,每天的生活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枯燥乏味。
与我们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一群“坏学生”。
他们拉帮搭伙称兄道弟,每天吸烟喝酒,打牌泡妹,风光无限。
那个时候,作为一个三好学生,我在心里十分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导,学校的纪律在当时的我眼里,更多的是束缚与制约的牢笼,我希望摆脱它,去追随我眼里的自由和友情。
一段时间里,我经常逃课,并试图去认识他们入伙。
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放纵与叛逆的快感,得到了很多“友情”。
但又感到迷惑和不安,这不是我的期望。
自由的代价是巨大的,学校每天的广播,经常能听到某某某因为打架等被开除的消息,这样的消息,是青年时期的滔天巨浪,学校的严格规定和老师们的劝解,浇熄了我的冲动,让我慢慢平静并思考我要选择的道路。
看到《阿尔法狗》这部电影,我觉得zack就像高中时候的我,当然他更惨,赔掉了生命,我只不过赔掉了一点时间和金钱而已。
他本来可以逃掉的,但是他没有。
他沉浸在这种叛逆的生活中无法自拔,陶醉在说唱音乐、毒品和电子游戏塑造的精神世界里。
这个世界没有父母的管束,没有作业的压力,却有迷醉的酒精、药物和女人。
虽然最后他意识到这不是他应有的生活,但为时已晚,让心碎的悲伤母亲为之痛苦后半生。
真实的故事更为残酷,“身居美国十大通缉犯之列,创下美国联邦调查局最年轻头号通缉犯记录,和警方玩“猫鼠游戏”五年才最终落入法网。
数起大毒枭杰西·詹姆斯的光彩“纪录”,恐怕连不缺犯罪传奇故事的好莱坞,也得心服口服甘拜下风。
而《阿尔法狗》的主角原型便来自于这个集猛料于一身的天生毒枭。
”(百度)在影片里,导演对这几个年轻人的个性塑造则更为复杂。
贩毒、滥性在片子开头部分的嬉笑怒骂中显得自然平和。
无论是阿尔法狗Johnny还是贝塔狗Franky等人,看上去都不是穷凶极恶的暴徒。
被zack的哥哥Jake砸了豪宅的Johnny,碍于面子对朋友们说是有窃贼进入,他们报复Jake的行为,也不过是往他的玻璃上砸了几块石头。
绑架zack的行为,更像是一场恶作剧,Franky也并没意识这会有什么麻烦,尽管他曾经隐约感到会有问题,并暗示zack逃走,却没想到这个年轻人陷得如此之深。
在意识到自己的冲动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时,他们也曾想过把zack送走,让这一切回到最初的模样。
最后却因为恐惧与无知无畏,在一阵枪声中,zack被杀了。
他们的恶作剧做过了头,走错的路再也没法回头。
导演更倾向于把错误的源头,归结为父母的教育,毕竟他们在孩子的成长中,负有巨大的责任,也正如片头对布鲁斯威利斯的访谈。
片子里出现的成人形象,也基本都是失败教育的范例。
要么是为儿子提供毒品,要么是放任子女不管不顾。
通往迷途的路旁,总是开满了鲜花,如同zack临死前Franky一边捆绑他一边对他的承诺,美好而芳香四溢,在信任与醉生梦死中将他拉入深渊。
这些初谙世事的青年,没有了良好的指引,怎能经受这样的诱惑?
青春落幕,留下多少遗憾与迷乱。
走了错路,还是及时抽身吧!
今天很冷。
阿尔法狗,让我更冷了。
本来以为这部片子不应该这么沉重,至少那些hip-hop,rap和放肆的骂人与欢笑都让人并不觉得那么沉重。
然而,这确实是一部沉重的片子,一个悲剧。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小混混的片子,常常想起我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在一个以小混混多而出名的学校里念过书,也曾经有同学的父母就是贩毒为生,也曾经有同学杀了人判了无期。
很有意思的是,我似乎比身边的同龄人有更丰富的经历,我在全中国最差的学校念过书,也在全中国最好的学校念过书,我这些年走过很多地方,特别是贫穷的第3世界国家,我看见很多很多人,各种各样的,我的生活充满了巧合与失误,我也面对过欺骗与绝望。
这些,都让我有更强大的内心。
回到这部电影,很难想象在那些貌似真挚的笑容背后隐藏着残忍的杀机,那些一遍又一遍的you're my boy变成了伴随zack死亡的“咒语”,当那双含满热泪的眼睛在痛苦中闪光,当OK已经在胶带绑住的嘴里变得模糊,深夜黑色的山岗上的冷风也灌进我的脖子,我突然感到格外的寒冷,瑟瑟发抖。
窗外下着雨,屏幕里Zack已经应声倒地,血浸湿泥土,恣意四散。
影片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很懦弱,尽管他们表面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如此强悍。
那种懦弱是不成熟的举动,是凌乱的思维,是失败的决定。。。
于是,放荡的青春被涂抹上黑暗的阴影。
Frankie是Justin扮演,很矛盾的角色,眉宇间的踌躇,却最终铁下心杀害了可怜的孩子。
Zack几乎是一个没有任何判断能力的孩子,他不清楚怎么样是好怎么样是坏,他不理解父母的着急,他对“酷”的判断导致了他的死亡。
这场死亡的游戏实际上并不是johnny一手策划,Zack本人也负有相当大的责任。
他的亲生母亲除了歇斯底里以外,更是没有尽好教育孩子的责任。
这部片子不血腥不色情,很轻松的音乐,很单纯的青春,反而让人觉得很寒冷很寒冷。
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只是一句话,就导致了无比惨痛的结果。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不能挽回。
影片的最后,Zack的哥哥没有再出现,这使影片看起来不够完整,也许是为了留下更多想象的余地。
不管怎么说,他更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可以说所有的所有都是他一手酿成。
青春如此,逝者如斯。
当我们想起这的确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犯在2005年于巴西落网时。
也许,我们会难过,生活可能就是这样,友情可能被手枪射杀,懦弱可能是青春的标签?
恩,如果是这样,这个青春,注定伤花怒放。
不错的电影很现代很USA
我想我是迷恋上Amanda了。最后在山顶的那场戏,是多麽希望Justin能幡然醒悟啊……
唉,看不完~可能是个好片。
剧情普通。除了我喜欢的star。
挺爽的片子
这不是什么残酷青春,这就是一出闹剧
This is a motherfucking bullshit!
不咋地。。
全是fuck,全是法盲
悲剧以高姿态呈现!我喜欢!!!
sharon stone最后访谈那段演得太惊人了!!
我的lolita!!!怎么变这么老了??
白人该死
默哀……
从荒野生存到城市毒枭..还有,竟然是德语版的..虚假的青少年犯罪
青春的躁动让一切都不在控制之中
导演是卡萨维茨的犬子,这小子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是把任何题材都拍成长篇口水歌的MV,你是别人的儿子还好,偏偏是卡萨维茨的,当初老卡真不如把这小子射到墙上~~
满屏脏话 fuck从头到尾!毒品泡妞……妞就是不漏-.- 最后一贫乳女漏点 fuck!!!
美国青年堕落指南
什么玩意儿,一帮半成品和过气明星在那装疯卖傻配上几段伪采访记录就像真实绑架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