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妇人

Little Women,她们(台)

主演:西尔莎·罗南,艾玛·沃森,弗洛伦丝·皮尤,伊莱扎·斯坎伦,劳拉·邓恩,提莫西·查拉梅,梅丽尔·斯特里普,鲍勃·奥登科克,詹姆斯·诺顿,路易·加瑞尔,克里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小妇人》剧照

小妇人 剧照 NO.1小妇人 剧照 NO.2小妇人 剧照 NO.3小妇人 剧照 NO.4小妇人 剧照 NO.5小妇人 剧照 NO.6小妇人 剧照 NO.13小妇人 剧照 NO.14小妇人 剧照 NO.15小妇人 剧照 NO.16小妇人 剧照 NO.17小妇人 剧照 NO.18小妇人 剧照 NO.19小妇人 剧照 NO.20

《小妇人》剧情介绍

小妇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奇夫人(劳拉·邓恩 Laura Dern 饰)有着四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女儿梅格(艾玛·沃森 Emma Watson 饰)拥 有着美丽的外表,和对于爱情的天真憧憬。二女儿乔(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饰)满脑子塞着古灵精怪的念头,整天拿着蘸水笔东写西写,她的故事在全家上下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三女儿艾米(佛罗伦斯·珀 Florence Pugh 饰)渴望成为一名画家。最小的女儿贝斯(伊莱扎·斯坎伦 Eliza Scanlen 饰)虽然个性比起三个姐姐要来的内向的多,却拥有杰出的音乐天赋。 在马奇夫人的教导之下,四个姑娘渐渐成长为了拥有独立人格的杰出女性,她们热情、乐观、善良,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道路上坚强而又坚定的前进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破碎的玻璃幸福密码恋期90天RRR工作细胞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霹雳玫瑰一夜倭寇的踪迹诈欺担保人第一季凯恩的愤怒惊异传奇尚未到头冬末父后七日明星经纪人生存记对岸的家务事~这就是我的生存之道!~蓝色老虎大智若愚满愿神枪之出生入死幸福房屋事件簿前任攻略织田肉桂信长十二传说濑户的花嫁死亡回放昆虫总动员解忧公主脑浆炸裂少女

《小妇人》长篇影评

 1 ) 了解一个人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抱希望地去爱他

在东京的新家已经住了四个月了,当时选择这个房子的最关键因素不是它朝向好,也不是年数新,而是它离电影院非常近。

因为疫情,东京的电影院直到五月底才重新开张,虽然就连自助购票机都还盖着厚厚的挡布,座位也是自动就被设置成隔着两个以上的空座。

这恰到好处的孤绝感与电影相得益彰。

因为没有读过原著的关系,这个故事对我来说是崭新而陌生的,但又因为喜欢Greta太久,这个故事对我来说又是那么熟悉和亲切。

就像,就像任何故事如果是你最好的朋友跟你讲,无论故事本身平庸与否都会焕发不一样的生机。

因为你在意的,是从那个故事里靠近你在意的那个朋友的心。

电影好像对我来说就是这样。

我是一个看电影的时候不太哭的人,但昨天看小妇人却哭了三四次。

在Jo得知Laurie已经和Amy结婚,偷偷去他们才知道的秘密信箱里取出自己的表白信,然后在桥上亲手撕掉的时候;在Meg的婚礼上,Jo说,“I'd rather be a free spinster and paddle my own canoe. I can't believe childhood is over”的时候。

在Laurie对Jo表白说“I've loved you ever since I've known you”的时候。

前年夏天,我写了一篇关于亲密关系的文章,记录了那个夏天和朋友的好多次越洋电话,朋友说,恋爱是明知一切稍纵即逝还是举身跃入黑暗。

我则说亲密关系的核心就是和对方建立起无法言说却又深沉笃定的精神联结。

那些让对方从芸芸众生之中变得金光闪闪的瞬间。

我几乎从知道爱情这个概念开始,就是心灵相通、精神联结之爱的狂热信徒,当然,我有很多很多藏在心里最宝贵位置的电影、音乐,都在向我反复陈述这个观点。

安妮霍尔里,安妮第一次挑战在酒吧里唱歌,唱的是Doris Day的《It had to be you》,里面写“I've wandered around, and finally found...somebody who...could make me be true...could make me be blue...And even be glad, just to be sad thinking of you...",这首同样的歌,也出现在当哈利遇到莎莉里,哈利在电影结尾对莎莉表白,“我喜欢你在四十度的天气里还感冒,喜欢你用一个小时来点你要吃的pie”,这几乎是我这么多年来的爱情圣经。

而Jo和Laurie呢,简直就是心灵相通之爱的完美典型。

他们在不同环境下成长,却一样感到格格不入、孤独落寞,在愚蠢的派对上各自不合时宜,却偶然遇见彼此,在窗户和窗户之间,没有人能看得到的角落一起跳舞。

还能说什么呢,这些画面简直就是曾经的我对爱的完美范本、定义本身。

可是,昨天看完电影之后,百感交集许久,我想,也许这么多年来,关于爱,我都理解错了。

最近胡缠老师在公众号上写关于爱的一系列文章,其中提到Scott Peck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爱,是致力于自身和他人边界的扩展和心智成长。

“与之相反,追求浪漫之爱的人渴望的是静态的完整,是‘眼前的一切永远不变’。

因为此刻的你,恰好是此刻的我所缺失的那块拼图。

所以相信浪漫之爱的人,更喜欢用的表达是‘你使我完整’,或‘你是我一直寻找的另一半’。

这句话听起来充满命中注定的意味,但同时也暗含着一个这样的自我认知:如果没有你,我就是残缺的。

”(摘自胡缠的公号,《浪漫之爱与长久之爱》)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几乎已经习惯眼见着自己或者周围的人,因为孤独去爱,因为“他真的好懂我”去爱,因为豆瓣上的共同爱好超过500而去爱,我们好像已经忘记,爱的本来意思比起得到,应该更接近于给予。

我们这些精神生活的信者,日复一日在大英博物馆里孤独地游荡,巨细靡遗地搭建我们的精神乐园,绘制比例尺详尽高度清晰的自我迷宫地图,然后有一天,我们忽然发现,我们爱的,其实是那个兼任着我们与上帝之间授奖仪式使者的爱人,是他的存在好像才让我们开始相信,这么多年来其实暗暗引以为傲的孤独和努力,都是值得的,因为,居然芸芸众生中有一个人和我如此相似,他能懂我的全部。

这样的爱,最终好像还是渴望越过爱人与上帝交谈。

所以,爱真的应当成为我们确知自我的工具吗?

Walter Benjamin说,"The only way of knowing a person is to love them without hope." 我想,Jo是深深明白这一点的。

她有在十九世纪过分清醒而孤独痛苦的女性自我,是她的孤独和痛苦让她遇见了Laurie,也让他们相知相惜,但她明白这不是爱。

她明白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模糊了很多问题,她了解自己融入不了Laurie的生活环境,她也明白自己固执而暴烈的生活习性很快就会让Laurie厌烦,她拒绝了Laurie的求婚。

但电影关于他们二人结末的处理,比起书悲伤以及有趣在,它让所有观众被迫复习了人性。

人的欲望千变万化、相互矛盾,没有一种生活可以给我们提供不再失望和心碎的保证,我们只不过是在不同心碎之间挑选自己还比较能承受的罢了。

即便是精神力无限强大的Jo,也最后因为妹妹的离世、在纽约不得意的写作和辛苦的生活而向妈妈自白如果是现在就会接受Laurie的求婚,因为自己非常孤独、想要被爱。

妈妈回答说,可那跟爱好像不太一样。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平行世界的自己。

我们都很容易把在心碎困顿时的微光当作爱,其实是那时我们迫切需要些什么来承受心的重压。

那些舞、交换过的信和戒指,曾经带来的心灵震颤和美妙情绪,还没有承担心碎的Jo,还是用理智选择放弃了。

但生活的痛苦忽然就出现了——在时间面前,孤独和痛苦好像才是最无坚不摧的。

如果爱不是工具,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爱呢?

下午和朋友在池袋一边吃泰国冬阴功米粉,一边讨论这个问题。

我想,在通过生命最后的那道窄门时,没有人是结伴而行的,除非我们真的肯定了自己的灵魂,确知也接纳了自己的——不管是孤独的、痛苦的、独一无二的或是比比皆是的——灵魂,才能够对其他生命,哪怕那是和我们很不一样很不一样的灵魂和生命——不再夹带私货地欣赏、产生想念、携手同行。

也许从那一刻开始,爱才真正的发生了。

思考完这些关于爱的问题,我和朋友都感到很久不曾有过的释然。

接下来想谈的,是关于女性的问题。

这也是电影给我最大感触的另一部分。

我跟朋友说,我很讨厌在日本的媒体里,女性似乎只有两种,要么是fuwafuwa,软答答地一团,好像没有任何思想和生机的芭比娃娃,要么就是野心勃勃的事业女性,从不在意男人,也不会“软弱到”居然需要爱情。

我觉得不论哪种,都是对女性非常严重的曲解和压迫。

Jo在对妈妈说“Women, they have minds and they have souls as well as just hearts. And they've got ambition and they've got talent as well as just beauty, and I'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just all a woman is fit for. I'm so sick of it! But... I just...just felt so lonely.”那一刻,我哭得很惨,因为Jo这个角色在Greta的镜头里,一下就活了过来,Greta透过Jo,在向所有人说,爱是美妙绝伦的,并且它绝不仅仅是一部分幸运人类的专有物,渴望爱也并不是软弱的表现。

蒂凡尼的早餐里,编剧早就写"You're afraid to stick out your chin and say, Okay, life's a fact, people do fall in love, people do belong to each other, because that's the only chance anybody's got for real happiness."爱不应该是软弱的近义词,不应该是独立女性的反义词,我们野心勃勃冲出困难的性别语境,但我们也当然应该被人爱、被人看到和欣赏。

而男性的傲慢(或者说是被迫傲慢)则存在于,他们并不需要经历像女性一样多的思考和反复,并不需要像女性一样经历对爱的追求的迷茫和困惑,像Jo一样矫枉过正了许多年,才猛然惊觉,原来爱与被爱是如此重要的事。

就这样因为小妇人想通了一些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事,我想很多年前,我就已经确信电影是对人生长达两小时的比喻,我可能不会爱任何男孩一辈子,但我一定会爱电影一辈子。

 2 ) 《小妇人》电影——美丽的皮相 怪异的骨骼

191226 / 茶和二丫是我的个人偏好,二人仿佛是从油画里走出来的,美。

然而,除开Laura Dern等一众老戏骨,整部片子的感情戏(友情/亲情/爱情)里外都透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尬气,年轻一代还是要多多加油哇。

电影是佳节档期合家欢类型,这类作品往往着重体现温馨与感人,情节发展次之,不是我的菜。

而《小妇人》,甚至招致了我的反感,因为它要标榜(当然事实也是如此)自己是平权作品、是拥有先锋意识的原著的改编版本,旨在教导女性,那么我觉得它是很可怕的。

在我看来,电影《小妇人》将它的重点之一的“爱情”元素处理得非常不好。

Laurie和Jo最终的归宿来得突兀,像是在四处找人接盘,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爱恋。

最讽刺的是,电影教导女性要自强自立,不要爱慕虚荣,不要被风言风语所动,却在片尾让Jo臣服于代表当时大众的符号人物——印刷商对于她的小说结局的不满。

女人不结婚的故事“没人看”,莫非是电影未敢宣之于口的说教。

(嫑怪我揣测得太凶残,它拍成这样,我能怎么办╮(╯-╰)╭) 整部作品中,描绘Jo的笔墨最重,看上去她是最值得大家学习的人物,我却认为Amy才是电影里唯一正常的主角。

Amy做过错事,但她诚恳认错;她貌似虚荣,其实却是为了照顾家庭,最终更是无畏地迈出了误区;她曾嫉妒永远压她一头的姐姐,却靠自己的真诚和努力获得了应得的认可;面对多年的暗恋得到回应,她看得清也放得下,冷静过后才做出选择;她追逐爱情时不忘顾及姐姐的情绪,有情有义。

而Jo,和Laurie分别前倒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然而她踏上去纽约的逐梦之路,却辍笔归乡,抛弃了她的梦想和对那个时代的反叛的象征;她饱读诗书,却承受不了他人对她文章的合理评价,直到最后也不曾就此道歉或展开讨论。

她深知自己不安于平静生活,不爱Laurie,却自私地以“寂寞”的出发点试图夺回她曾明智地婉拒过的爱情;可对于这份爱情,它的拥有者Laurie是热忱的,如今,Jo用这般掺了杂质的隐秘想法妄图将之玷污——这正是和电影“追求真爱”的主旨背道而驰的啊。

那么,不如看一看电影里呈现出来的真爱:Meg对浮华的渴求与对丈夫的爱进行的拉锯战,未来还会反复出现,直到二人都精疲力竭,这段关系彻底在时间中失去暖黄色调;此后Jo笔下的女人都成了家,Jo的教授也永远不会想到他们定情的那天早上,在他深爱的人所倚靠的那座小桥下,流水带走了她写给其他男人的求婚情书;而Amy,她既然选择拥抱她所渴求的爱情,或许就再不会、也不再想弄懂Laurie在向她伸出手的那一个艳丽午后,为什么在夹杂着泪水的指责中选择沉默,也再无缘探究她是否的确拥有Jo所缺失的某个特质,让Laurie如他所说般开了情窦,一往情深。

好一个真爱。

以上问题,归根结底还在剧本,它忽略的种种细节,使我认为那阁楼上日夜作成的《小妇人》,里头的小妇人们终究没有跳脱出旧时姿态。

如今它又是细致排版,又是硬壳金封,不过新瓶装旧酒;读者孩子们的好奇,最终还是将她们领向与上一辈如出一辙的结局,只是过程多元些、折腾些,无甚意义。

这部电影,乍一看是一个又一个“jolly tales”,一如片头所说;然而仔细回想,却能窥见华丽的宣传语下潜藏着的姿态怪异的骨骼。

处处是牺牲与欺瞒,处处是不合理,浪漫来得如此生硬,婚姻却来势汹汹,不能不叫人感到后怕啊。

……噫,我不无脑反婚,就电影论电影啊(带上狗头开溜

 3 ) 当西尔莎哭着说她没有男人真的很孤单的时候,我并没有跟着哭。

1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自己准备去看小妇人的时候,看到一个多人点赞的五星点评是这样的。

“当女人不再通过抗拒婚姻来获得自由和独立的时候,这样的社会才算达到基本的 公平吧。

”话虽然说得牛头不对马嘴,但是我居然看懂了。

就是说女人要学会接受婚姻,不要想着反抗男权。

当你能对男权制度完全麻木的时候,其实压迫就不存在了,女人和男人也就平等了。

而看懂了这么多人称赞它的点后,我就看不下去《小妇人》了。

2另外,在我从前浏览b站的时候,b站知道我喜欢看电影剪辑,也给我推荐过小妇人的电影剪辑。

当时我是开着弹幕看的。

弹幕齐齐说西尔莎演得真好,把现代女性那种想要独立又想要男人呵护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自己都看哭了。

而我当时平静地看着西尔莎哽咽地说完台词,然后在发现视频就这么多之后关掉了那个视频。

而那个视频后来竟然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而造成这种印象的当然不是感动,只是一种深深的困惑。

当时没有接触女权的我困惑自己为什么不感动,甚至因此怀疑自己不正常。

现在我想,可能我比那些弹幕的人要更女权些吧。

所以西尔莎哭的时候,我只是觉得莫名其妙。

现在我很想对立面哭泣的女人说:“想男人就去找吧,承认自己想男人没什么过错。

“”因为你本来就是这样的人。

扳不回去的,安心修炼你的女德你会更开心。

”然后我就想起了我的妈妈和我周围的一些女人。

如果不让她们以一个男人为生活重心是对她们生活秩序的挑战。

所以,我对她们的生活是非常尊重的。

3接着说到我自己的困惑吧。

我现在对两年前的自己解答一下这个困惑。

因为现在接触女权了,我清楚地知道婚姻制度就是压在女人身上的驴鞍,压下去就很难脱掉的。

所以一个女人如果选择了婚姻,那就准备好做驴。

如果不选择婚姻,那就努力让自己学着保持一个人的模样。

但是不存在戴上驴鞍闭上眼,就不存在驴鞍的情况。

作为唯物主义者这点还是应该清楚的。

就像一句话说的那样。

“性别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不存在说出来就存在,不说就不存在的情况。

“”所谓的挑起性别对立,常常只是一种承认它存在的过程,并且让已经无法维系奴役的既得利益者恼羞成怒。

 4 ) 150年后,她终于摆脱了要么嫁要么死的宿命

01、所谓官配《安家》刚开播的时候,观众以为一心卖房搞事业的房似锦终于不用走爱情线了,结果证明,大家开心得太早了。

国产影视剧的编剧总有种奇异的力量,总会排除万难崩尽人设的促成男女主达成生命的大和谐的,比如《安家》的男主徐文昌,出场已婚了,别急,他老婆分分钟就绿了他。

不然他还怎么和女主谈恋爱?!

总之,女主角最后一定会和男主角在一起,甭管刚开始俩人是怎么彗星撞地球般的不相容,这样稳定的结局,真让观众们安心。

小时候的我,是非常喜欢也非常需要这样的安心的,就像一定要在看电视的时候问爸妈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一样,一开始就站对了立场,认准了官配CP,笃定公主会和王子有个happy ending 的大结局,我才能怀着一种稳操胜券的心态从容地观看下去。

一部分观众直到现在还是这样的心态,文艺作品中出现了女主,大家最关心的是她会怎么和男主谈恋爱,又是怎么吸引了炮灰男配们的喜爱。

不和男主在一起?

不可能!

不谈恋爱?

想都不要想,不可以!

02、那些年耿耿于怀的「拆CP」遥想当年唐嫣和罗晋的定情大作之一《克拉恋人》,大结局唐嫣抛下男一rain,突然选择了罗晋扮演的默默付出的男二,让当时的观众纷纷怀疑人生。

同理的还有高分韩剧《请回答1988》,因为认定了女主必然是男主的,以致于女主和男二结婚的结局放出之后,气愤的“狗善党”给剧怒刷一分,威胁要给编剧寄刀片不算,还要怒骂女主德善是「渣女」。

这……在青春期对不同的异性萌生出朦朦胧胧的好感就要被骂「渣」,我简直怀疑这些苛刻的观众是女德班的优秀学员了。

基于这样的心理,观众们对开放式结局的接受度也很低,沈从文《边城》里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中学学到这篇文章的时候,班里的同学就为傩送到底会不会回来而吵得不可开交,我至今记得语文老师无奈的尔康手:同学们,这不是最重要的啊!

还有琼瑶写的《婉君》,最早是出现在她早年的中篇小说合集《六个梦》里,原来的结局是三兄弟因为都爱上了婉君又不忍伤害兄弟,纷纷离家,婉君等成了中年妇人,他们还是没有回来,她只能日复一日地继续这种无望的等待。

但《婉君》改编成电视剧,原先的结局就被琼瑶自己推翻了,她大笔一挥,婉君和大哥终成眷属,其他两个兄弟也各有姻缘天定,最后大家都拥有了大团圆的结局。

俗气吗?

俗气,但这是大部分观众想要的结局。

03、女主拒绝男主,反套路的《小妇人》就像2019版《小妇人》一开头,女主乔的出版商就对她说:如果你书里的主角是女孩,她的结局要么嫁,要么死。

说起来,经典的女性主义名著《小妇人》本身是一个反常规反套路的故事。

『以下内容有对原著和电影的关键情节剧透,请谨慎选择是否阅读。

』书中的女主乔从头到尾都是个向往独立自由的不婚主义者,她不仅活泼野性的像个假小子,而且她不像绝大多数的青春期女孩一样对爱情充满了罗曼蒂克的幻想,她更喜欢想象和书写的,是被视为男性专属的探险和冒险的故事。

△无数次被搬上银幕的《小妇人》中,我个人最偏爱94版的选角,薇诺娜·赖德扮演的乔充满活力闪闪发亮,劳里还用说吗?

那可是年轻的克里斯蒂安·贝尔,哪有少女心能把持得住!

书中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的、与四姐妹青梅竹马的男主劳里,哈佛毕业,英俊迷人,一直深爱着乔,虽然门第悬殊但没有家庭的阻力,他几乎是顺理成章地向乔求婚,他们身边的所有人,包括读者和观众,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乔一定会答应他的。

可是,乔却出人意表地拒绝了他。

当年看94版的时候,这个晴天霹雳给我直接劈懵了好吗!

这就好比郭靖拒绝了黄蓉,最终和华筝生娃了;更像是小龙女拒绝了杨过,说我们还是做一对尊师重道的好师徒吧……总之就是很方!

这直接导致我之前很长时间都很不喜欢《小妇人》,但现在,这却是我认为女孩们都该看看《小妇人》的最主要的原因。

因为乔认为,自己对自由的热爱远远超过了对婚姻的渴望。

2019版的劳里是万人迷甜茶扮演的,豆瓣有条短评说:「还有人能拒绝甜茶?!

我一个男的都想答应他」看得我爆笑。

还有不少破碎的心,因为最终劳里选择和乔的四妹艾米在一起,而将劳里斥为渣男,至于艾米,更是长期成为了书迷和影迷心中的反派角色。

这正能说明,自《小妇人》问世的一百五十多年来,大部分读者和观众,都将这部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柯特创作的半自传体女性小说,视为一个简单的爱情和亲情故事去理解和阅读。

这绝对是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矮化。

原著中,乔的思想、乔的写作和乔的成长远比乔的爱情所占篇幅要多得多,乔的身份,不是劳里爱的人,而是女作家,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家庭支柱。

但是电影和电视诞生之后,对原著的改编,依然是遵循着简单粗暴的原理,有的版本甚至将姐妹四人和母亲相依为命,虽然贫寒却过得积极乐观、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场景都缩减了,最终拍出的效果就成了一对塑料姐妹花为了男人撕逼的狗血俗套故事。

写到这里,突然想cue一下类似题材的《情深深雨濛濛》,当年大家的关注点都在书桓和依萍的爱情故事上,现在则有越来越多的观众认为依萍应该扔掉渣男,独自美丽,专注搞事业当大上海的台柱子它不香吗?

这样快乐活泼的白玫瑰何苦要为了男人拔掉了全身的刺,为他疯疯傻傻,甚至是跪地哀求他的爱呢?

不过《情深深雨濛濛》本身就是恋爱大过天的言情小说,大家对依萍搞事业的美好期待更多的是美好的愿望。

但《小妇人》不同,原著中乔一直在努力争取做一个事业女性,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她选择靠自己而非婚姻去改善自身和家庭的处境。

《小妇人》着力展现的,是四姐妹如何在女性地位低下的时代里逐渐成长并实现自我的故事。

04、女性,不该被限定因为2019版的《小妇人》将更多的篇幅放在了四姐妹的自我实现上,所以尽管我对这版的选角不是很满意,但不得不承认它是最符合原著精神的一个版本。

和其他版本里乔成为众星拱月的绝对主角不同的是,这一版里的乔不再拥有绝对正确的立场,四姐妹对未来、对婚姻都有截然不同的期待和理解,但没有谁对谁错的区别。

比如乔想阻止姐姐梅格结婚,她认为姐姐喜爱表演,应该去追逐这个梦想,成为独立女性。

但是梅格温柔地告诉她:「我结婚,是因为我想结婚,我想拥有一个家庭。

」更重要的是:「虽然我的梦想和你不同,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

乔对梅格的误解,可能就像职场女性对家庭妇女的误解一样深,其实真正的女性主义,不是要求所有女性都要奉行不婚主义,都要去职场上打拼,而是给女性以选择职场或家庭的自由,并对女性的选择给予足够的尊重,使她们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家庭工作,都能获得劳动所得。

梅格在见识过上流社会的浮光掠影之后,依然选择了爱情,嫁给了同样出身贫寒的家庭教师,这是她自己选择的道路,她想过的生活。

正如女孩不该被谈恋爱和结婚生子所限定一样,女孩也不该被限定为人人都成为乔一样的独立女性。

女孩想要的自由,就是可以成为乔,也可以成为梅格,只要她们想,只要她们愿意。

05、婚姻和出版,都是一个经济问题「反派」艾米在新版的塑造里成为了一个理性的酷女孩,面对劳里指责她想要嫁入豪门的虚荣时,艾米冷静地对他分析说,对她这样没有财产、赚的钱无法养活家人和自己的穷女孩来说,婚姻永远不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冷酷的经济问题。

和简·奥斯汀一样,路易莎·梅·奥尔柯特再三强调,婚姻是一个经济问题,但读者想看到的只是浪漫的爱情故事,之前数次影视化都基本无视了这个核心表达,而19版让人觉得最惊喜的就是用很大的篇幅强化了这个主题。

片中的金句之一,就是马奇婶婶说的「女人不结婚的唯一方法就是发财,如果没有钱,你就需要嫁一个好人家。

乔想要独身,所以她就努力写作赚钱,艾米的绘画天分不足以发财,于是她就选择嫁一个好人家。

看吧,哪有什么浪漫的爱情故事,撕开来都是残酷的现实问题。

看到这里,有原著党要反对了,「不对呀,小说里乔最后不也嫁给德国教授了吗?

最终还是逃不过婚姻的真香定律。

」有趣的是,新版的电影正好解释了这个问题,乔和出版商商谈《小妇人》的出版事宜,出版商先是对拆了劳里x乔的官配CP感到不满。

继而对乔最终没有嫁人的结尾更为不满。

乔的回答是:「谁也不嫁,她在整本书里都在说她不想结婚。

出版商说,「这不行,女读者都想看到书里的女主结婚,如果女主角是个老处女,没人会买账的。

乔的回应是,「如果你想把我的女主角卖给婚姻,你就得多付点钱。

最终,在之前版本都被拍得好像是命中注定的灵魂伴侣的乔和德国教授这一对,在这个版本里就以戏谑的方式在一起了,出版商无视作者本身的意愿,和乔这个人物的思想,认为这个大团圆结局很浪漫,还将这一章命名为《伞下定情》。

足足等了一百五十多年,乔才终于拥有了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这个伞下定情的结尾虽然拍了,但是观众也清晰的认识到,这是出版商为了顺应市场安排作者加的结局,却不是乔真正的选择。

因为现实中的乔,也就是原作者路易莎·梅·奥尔柯特为了帮助家庭,加之个人爱好自由,终身未婚,路易莎为了分担家庭重担,15岁就出外当佣人,还做过裁缝和洗洗熨熨的活计,后来陆陆续续当过家庭教师、小学教师、医院护士,最后靠出版《小妇人》实现了经济自由。

和长期独身的简·奥斯汀、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勃朗特直到38岁才结婚,婚后半年去世)一样,因为时代的局限和市场的需求,她们笔下的女主人公无论再聪颖独立,都需要有个浪漫美好的结尾,成为别人的妻子。

但现实中,她们自身的选择证明了女人在要么嫁要么死之外,还有更广阔的道路可以选择,爱情,从来就不该也不是女性生命中唯一的命题。

爱情确实很重要,但是没有重要到让女性所有的生活都围绕着打转的地步。

不要再说女性观众和读者就想看女主角谈恋爱结婚这种傻话了,与其不断重复低智商的玛丽苏小学鸡恋爱,不如多关注女性现实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吧。

女性生活,早已不复电视剧里那么贫瘠和程式化。

 5 ) 有好有坏,总的来说,比较失望

私人吐槽,如有误伤,纯属刻意。

看完电影我只能这么说。

总的来说还是挺失望的,这样的卡司却最终拍成这个鬼样子,不打 2 星我有点咽不下这口气。

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为年龄的关系,我比较欣赏不来现在各种的 “新锐” 改编。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有时刻在提醒自己要 keep an open mind, 因为《小妇人》自书籍问世一百来年以来,有无数的改编版本,每个版本不可避免的会沾染上当时代的气息和导演本人的理念。

毕竟文化不就是在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递者手中被逐渐地重新塑性、 传递下去的吗?

但是,做了那么多心理建设之后,我还是不喜欢这个版本。

I tried, I really tried。

首先,演员表确实挺能唬人的,但是不代表他们适合各自的角色。

爱玛-屈臣氏一如既往的寡淡无味。

在四姐妹第一次去贫困的 Hummel 家送圣诞早餐的时候,屈臣氏小姐抱起一个宝宝傻乎乎地笑,让我一下子出戏到她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去非洲慰问饥饿儿童。

我不知道屈臣氏小姐有没有读过原著,拜托 Meg 人设本来就是是一个十分 womanly, motherly 的年轻女人,你抱小孩的时候可不可以至少有普通少女遇到可爱宝宝那样不经意地散发出来的母爱气质?

还有为什么动不动就傻笑?

这真的不是赫敏?

?然后是 Amy,在 2019 的这部电影中,导演大大加重了 Amy 的戏份,用了很多内容来建立立体、有逻辑的人物。

这一点必须承认导演做得很好。

But this book is never about Amy herself, it's about sister-hood and sister-bond,毕竟书名不是《艾米其人》。

此外,Florence Pugh 可能在别的片子里很惊艳 (虽然我完全没看过她的片子),可是她壮硕的身板和老相的外貌,真的不适合演最小的妹妹啊!

更不适合从头到尾把妹妹的角色演完啊!

在《小妇人》的原著中,Amy 的年龄跨度是从 13 岁直到 20 岁啊,导演啊你到底有没有读过原著?

Amy (右)和 Laurie如果说是舍不得 Pugh 女士的演技,非得让她演 Amy 也成,你找一个老相一点的 Laurie 来压住她的气场也行啊?

甜茶那点小身板,见了 Amy 叫老姑还差不多。

分开来看,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年轻,但是在一起就显得画风有些诡异,毫无化学反应。

外加之甜茶和罗南搭配起来又是那么的顺眼,他们之间的 chemistry 又是那样的火花四溅,就更难让观众信服:Jo 并不爱 Laurie,Laurie 是真的爱 Amy,才和她结婚。

题外话,至于为什么 Louisa May Alcott 不让 Jo 和 Laurie 在一起的原因,众说纷纭。

有读者说,如果让他们在一起会降低小说的 B 格,成了一本普通言情(《绿山墙的安妮》表示不服);还有读者说,不在一起才合理,因为他们性格太相似了,婚姻生活肯定不会幸福(我觉得这部分人可能并没怎么谈过恋爱);可能有理,但是我觉得这有点斯德哥尔摩了。

我认为作者不让 Jo 和 Laurie 在一起,很大原因是出于报复当年给她写信、催促她为什么 Jo 和 Laurie 还不在一起的(女性)读者们。

所以不论后世作品怎么自圆其说,Jo 和 Laurie 不在一起一直是很多读者的遗憾。

这版电影里他们之间的 chemistry 只会成为让人相信 “她不爱他” 的阻碍而已。

BTW 女导演还真是女导演,夹带 LGBT 的私货也是够烦的。

在分手一幕里,Laurie 对 Jo 说你会爱上一个人 “someone”,而后一句中并没有用 “him”, 而是用 "them" 作为 gender-neutral singular pronoun 使用。

啥意思 Jo 难不成还会爱上女生不成?

这样有点过了吧。

为什么不在一起?

更别说一种配角的违和感。

包括 Marmee,父亲还有 Meryl Streep 的马奇姑妈。

Don't get me wrong,我对 Streep 的态度和下面 Cam 一样,她的演技可是无可挑剔;但是在这部剧中,可能是因为剧本的缘故,她特别油滑,主要是因为她面上的苦涩、尖酸和刻薄并不能很好的掩盖住内心的俏皮和快乐。

我私下揣测,导演想传达的概念是,一个有钱的寡居老女人,怎么会不开心?

这倒是挺符合现代小姑娘们想法的,不过未免和原著作者的意图相左。

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小妇人》中的马奇姑妈的话,就是: temperamental & judgmental。

我们不否认姑妈内心底确实是善良又孤独的,但是她的善意绝对不会这么明显的浮于表面。

She's perfection不过以上都是小细节不足挂齿,这个版本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对 Beth 的生病和死亡处理的不够好。

有些观众可能觉得这样的讲述手法看的很混乱,的确作为去年才重新看过原著的人来说,我看这部片子需要很用力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不然一不小心就被导演 drop into the middle of the book,找不着北。

但是我仍然觉得这样叙事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很值得鼓励和探究。

导演一改之前影视作品遵照原著时间线的讲述手法,而是通过寻找四姐妹这些年的生活片段中,有内在关联的场景,将他们并排在一起展示出来。

这是作者对 “成长” 的 homage,也是她对 coming-of-age 的个人理解。

但是在我的眼中,四姐妹这种从 “小女孩” 到 “小女人” 的成长中,最最关键的一件事就是 Beth 生病和 Beth 死亡。

而这部影片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而且本片的 Beth 也太红润了点)

左起 Meg,Amy,Jo,Beth。

Amy 的画风也太大妈了Beth 生病的起因是去探访 Hummel 一家人。

当时 Marmee 正在华盛顿照顾重病的爸爸,另外三姐妹都因为或自私或懒惰的理由呆在家里。

Meg 和 Jo 早就得过猩红热,如果她们和 Beth 一起去的话,可能警觉这是猩红热,使得 Beth 避免得病,避免最终命运。

也是因为 Beth 得病,Amy 被送去马奇姑妈家里,从此代替 Jo,成为马奇姑妈的新宠,最终促成 Amy 去欧洲游历、学画和 Laurie 在欧洲相遇等一系列剧情。

Beth 得病也促使了 Marmee 和父亲提早归家,这其中又牵扯着他们对于 Mr Brooke 也就是 Meg 对象的赞扬和肯定等等一系列剧情。

这也是《小妇人》第一部(1868 年出版)的故事核心。

而在第二部(1869年出版,又名 Good wives) 中,Beth 的去世则又将四姐妹聚了起来,Jo 从纽约赶回家里,Amy 和同在欧洲的 Laurie 得知 Beth 死讯后互相安慰,情感升温;最终结为夫妇回家等。

而 Meg,和她的演员 Emma Watsons 一样的可有可无,我也不记得 Meg 干了什么,可能就是暂时离开 passice aggressive 的老公,回家照顾妹妹?

Anyway,我觉得 Beth 的死才是她们的童年 (childhood) 真正结束,作为成年女人 (womanhood) 开始的时刻。

在看 “小妇人” 的 wiki 的时候,我觉得有句话说的特别好,它说:when (Alcott)using the term "little women" ... ... it represented the period in a young woman's life where childhood and elder childhood were "overlapping" with young womanhood. Each of the March sister heroines had a harrowing experience that alerted her and the reader that "childhood innocence" was of the past, and that "the inescapable woman problem" was all that remained。

而最重要的 harrowing experience,也就是成长中最悲伤、最让人成长的时刻,在两部中都应该是和 Beth 有关的。

所以导演在片中这样的给其减重,是我最不能释怀的地方。

毕竟 Beth 连 Joey 都能给感化了。

开个玩笑。

Do you wannna put the book in the freezer?再其他比如导演对 “女人的人生可以有很多选择” 这个message 实在强调太多次了,从头到尾的每个小段落里都在繁复不停、多角度、全方位地诠释也是够了。

我很想和导演说 you can dial it down a notch,nobody is on the other side,比如 94 年电影版就很好的中和了女性在承认、接受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和自己主动去找寻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的过程。

过度的强调反而使得电影变得像一场 marketing campaign,从而和真正的 “经典” 失之交臂。

毕竟这本书其实是和狄更斯的《A Christmas Carol》一样,属于“圣诞特辑”,聚焦的是生命中温暖、纯净和闪闪发光的东西啊。

虽然对电影比较失望,却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十分赏心悦目的电影。

导演对服化道,尤其是拍摄场景都进行了很忠实的还原。

不论怎么说,这都是一名 21 世纪女性对被困在 19 世纪的女作者的致敬,是导演写给 Louisa May Alcott 的一封情书或者说感谢信。

感谢她曾经启迪了那么多女生,不论是使她们更加热爱生活还是更加热爱文学,她们最终都更加热爱自己,更加去思索和寻找 their place in this world。

这是好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此我也强烈的推荐一下原著,这是我唯一一本又爱又恨的书,在极其厌恶本书的说教口吻下,我仍然热爱作者鲜活有力的文笔,简直不要太神奇。

最后附上《小妇人》电影的 tourism map。

有兴趣有条件的 hard-core 粉丝们可以跟着这个地图去真实的拍摄场地感受一下当年风韵。

最后的最后一张剧照。

 6 ) but I'm so lonely

Women have minds and they have souls and they have ambitions... I’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all a woman is fit for. I’m so sick of it...But I’m so lonely.Jo讲完这句,我一个没忍住跟她一起大哭了。

还有Jo拿到Shakespeare的时候,我想起初中时朋友们用心送我的几米画册,那种自己小小的talent被人们珍视的感觉,大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了。

 7 ) 什么姐妹情深,我只觉得吵闹(简直就是长在我的雷点上)

我真的太讨厌这个电影了,一下午看得真是难受死了。

唯二两个我还比较喜欢的地方,一个是最后模糊小说与真实人生界限的设计;另一个就是艾米在画室边说话边向前走,而镜头节节败退,压迫感扑面而来,这是一种来自女性凝视的力量。

其他的都让我感到不适。

首先,这个剪辑,过去与现在跳来跳去,跳来跳去,支离破碎的。

对于我这种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实在是太不友好了。

时空转换,人物也转换,虽然导演用色调进行区分(现在色调冷,过去色调暖),但我每次还是需要刻意分辨一下,累死个人。

我个人是不喜欢那种一群人吵吵嚷嚷、你一句我一句的电影,太聒噪。

还有那种很浮夸的玩闹场景。

但《小妇人》的前一半我还可以自我安慰,虽然吵闹,但是是多么温馨、和谐又充满活力的家庭氛围啊。

纵然有争吵,但也正是这种姐妹间的相处教我们成长。

直到艾米因为乔不带她出去看戏就翻出她视为精神寄托的手稿烧掉,我真的窒息。

可能也是因为演员的原因,这个艾米我一点都没看出可爱的地方来,感觉她整个人充满戾气,精明、自私、报复心重,满身攻击性,无时无刻不在跟乔比较!

她因为贝思感染猩红热去姑妈家避难,夺走了本属于乔的去欧洲的机会,虽然她不是有意的,但总给人种小人得志的感觉。

乔、拉里和艾米三个之间的狗血三角恋就不说了,毕竟原著年代久远,总之很上头就是了。

可是拉里我也get不到他有魅力的地方,除了甜茶的颜。

在我看来他就是个纨绔,不学习、不工作,四处游荡、游手好闲?

乔这么有独立意识,自主上进的人真的没办法跟他在一起。

追求乔不成又去追求艾米,还那么理直气壮地让艾米不要结婚!

真是被爱的都有恃无恐啊。

全片最喜欢的还是小妹贝思,其次就是大姐。

贝思懂事、善良、知道感恩,母亲走后其他姐妹都忙活自己的事,只有贝思记得照例去帮助那个贫困的母亲,也因此染上重病。

贝思去世并没有直接展现,而是通过乔的梦境间接呈现。

乔睁开双眼,贝思已经康复,父亲也回来了,全家团圆,一派祥和。

可惜这才是梦。

睁开双眼,贝思已然远去,只剩悲伤的母女俩抱头痛哭。

梦中的温暖幸福更衬托出现实的冰冷残酷。

大姐虽然生活贫穷,想做条丝绸裙子都充满愧疚。

但大姐还是幸福的,因为她的丈夫是真正的爱她,尊重她,理解她,也在尽最大努力帮她分担。

我觉得只有这一对是两情相悦的。

这个片子基本就长在我的雷点上了,确实不喜欢,也实话实说了。

没读过原著,可能时代不同,理解不同吧。

 8 ) 是否每个女人的结局除了结婚就是死亡?

一开始我对这部电影是拒绝的,主要是赶上罗南和甜茶两位主角我都不太喜欢,但是为了不浪费免费电影票还是进电影院看了一下,结果却被Greta Gerwig的剧本和电影语言深深打动。

电影中青春时代的绚丽多彩与现实世界的灰暗压抑,女性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与社会困境,都让我这个历经社会沧桑的中年女人老泪纵横。

幸福到底是平凡的一家人温馨热闹还是做一个富有的人独自寂寞,是为了钱结婚还是为了爱结婚还是不结婚,每人都各有答案,也无需达成一致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所定义的幸福的权利。

简短的个人感想结束,下面是从英文剧本里摘几段触动我最深的对话(每段开头补了大意翻译)。

乔vs姨(女人有钱当然可以选择不结婚,但是女人除了结婚并没有多少可以赚钱的方式;已婚女人并没有人关心她喜欢什么,她丈夫可能对解放全人类关心大过于对自己的家人)JO: I intend to make my own way in the world.AUNT: Oh well. No one makes their own way. Not Really. Least of all, a woman. You'll need to marry well.JO: But you are not married.AUNT: That's because I'm rich. And I made sure to keep hold of my money. Unlike your father.JO: So the only way to be an unmarried woman is to be rich?AUNT: Yes.JO: But there are precious few ways for women to make money.AUNT: That's not true. You could run a cat house. Or go on the stage. Practically the same thing. Other than that, you are right. Precious few ways for women. Tha'ts why you should heed me.JO: So I can get married.AUNT: No. So you can live a better life than your poor mother has.JO: But Marmee loves her life.AUNT: You don't know what she loves. Your father cared more about educating freedmen's children than he did about caring for his own family.JO:Yes, but he was right.AUNT: Well, it's possible to be right and foolish.

劳瑞vs艾米 (我不是诗人,我是女人,所以我没有可以赚钱养家的生计;即使我有钱,在结婚以后也会变成我丈夫和孩子的财产;所以不要告诉我结婚不是一个经济命题,因为它确实是的,即使对你不是,对我也肯定是的)LAURIE: I understand queens of society can’t get on without money. But it does sound odd coming from one of your mother’s girls. AMY: I’ve always known that I would marry rich. Why should I be ashamed of that? LAURIE: There is nothing to be ashamed of, as long as you love him. AMY: Well, I believe we have some power over who we love, it isn’t something that just happens to a person. LAURIE: I think the poets might disagree. AMY:Well. I’m not a poet, I’m just a woman. And as a woman I have no way to make money, not enough to earn a living and support my family. Even if I had my own money, which I don’t, it would belong to my husband the minute we were married. If we had children they would belong to him not me. They would be his property. So don’t sit there and tell me that marriage isn’t an economic proposition, because it is. It may not be for you but it most certainly is for me.

乔vs梅(不能因为我的梦想和你的不同,就说我的梦想不重要)JO: And you, you should be an actress and have a life on the stage. Let’s run away together. MEG: I love him. I want to get married.JO: You will be bored of him in two years and we will be interesting forever.MEG: Just because my dreams are not thesame as yours doesn’t mean they’re unimportant.妈vs乔 (女人除了美丽也有灵魂、才华、野心,我厌烦所有人都说女人只想要爱情,但是我也好孤独)MARMEE: What is it? JO: Perhaps... perhaps I was too quick in turning him down. MARMEE: Do you love him? JO: If he asked me again, I think I would say yes... Do you think he’ll ask me again? MARMEE: But do you love him? JO: (tearing up) I know that I care more to be loved. I want to be loved. MARMEE: That is not the same as loving. JO: (crying, trying to explain herself to herself) Women have minds and souls as well as hearts, ambition and talent as well as beauty and I’m sick of being told that love is all a woman is fit for. But... I am so lonely. 乔vs艾米 (不是因为这件事重要所以你才写出来,而是因为你写出来这件事才重要)JO: Who will be interested in a story of domestic struggles and joys? It doesn’t have any real importance. AMY: Maybe we don’t see those things as important because people don’t write about them. JO: No, writing doesn’t confer importance, it reflects it. AMY: I’m not sure. Perhaps writing will make them more important. JO: (looking at her, amused) When did you become so wise? AMY: I always have been, you were just too busy noticing my faults.

主编vs乔(开头:你要保证故事短小精炼,同时如果主角是女人,确保她最后结婚了,或者死掉了)DASHWOOD: We’ll look at it. Tell her to make it short and spicy. And if the main character’s a girl make sure she’s married by the end. (casually) Or dead, either way. JO: Excuse me? 主编vs乔(结尾:婚姻是经济命题,不是浪漫)DASHWOOD: Frankly, I don’t see why she didn’tmarry the neighbor.JO: Because the neighbor married hersister!DASHWOOD: Right, of course. So, who does she marry?JO: No one. She doesn’t marry either of them.DASHWOOD: No. No, no, no, that won’t work at all.JO: She says the whole book that she doesn’t want to marry.DASHWOOD: WHO CARES! Girls want to see women MARRIED. Not CONSISTENT.JO: It isn’t the right ending.DASHWOOD: The right ending is the one that sells.DASHWOOD: If you end your delightful book with your heroine a spinster, no one will buy it. It won’t be worth printing.JO: I suppose marriage has always been an economic proposition. Even in fiction.DASHWOOD: It’s romance!JO: It’s mercenary.

 9 ) 《电影评论》论《小妇人》:审慎的性别叙事【译】

作者:Jonathan Romney (Film Comment)译者:csh译文首发于《虹膜》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说《小妇人》(1868-69)讲述了四姐妹在内战年代成长的故事;格蕾塔·葛韦格的改编之作,则讲述了一个关于《小妇人》这本书的故事。

在四姐妹中,乔·马其是一位有着文学抱负的女性——在这部影片中由西尔莎·罗南饰演——通常都被认为是奥尔科特本人的代理人,而葛韦格的剧本让这一点变得更为明确了。

有一次,乔给贝丝(伊莱扎·斯坎伦饰)朗读了她写的一段话,原著的书迷们很快就会意识到,奥尔科特是在描述书中的那个假「邮局」——实际上是树篱里的一个盒子。

葛韦格的影片恰恰是那个邮局的其中一个版本:它是某种中转站,在奥尔科特的原著与二十一世纪的观众之间传递着信息。

在这样的时刻,女性主义的担忧在电影想象中的呈现,要比这部小说此前的任何一种翻版都更为突出。

上一部备受瞩目的银幕版《小妇人》,是吉莉安·阿姆斯特朗1994年的那部庄严的影片,那时薇诺娜·瑞德扮演了乔,而苏珊·萨兰登扮演了她的母亲。

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情绪上来说,葛韦格的这部影片,都与阿姆斯特朗的那部作品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你也可以预料到这一点,因为那个版本的编剧罗宾·史威考德和制片人丹尼斯·蒂诺威,都与艾米·帕斯卡尔一起担任了这个版本的制片人。

这表明,这部新版是在做一种有意识的尝试,要去改善、重新构思某些已经相当成功的东西。

但是,葛韦格将它引入了一个新的方向,她的呈现更加有趣、更加清醒,也更加自觉。

她的电影是一个文学学徒的故事,这位学徒经历了漫长的生活,以及思考、理解这种生活的过程,整部影片以作品的出现而告终:奥尔科特的风格,点缀一些普鲁斯特的质感。

小说中的那些著名的时刻,也出现在了这部影片之中,但它们被呈现为记忆,呈现为马其家的女孩们的经历,这些碎片成为了乔或奥尔科特的作品的素材。

葛韦格的影片采用了如此片段化的形式,是有它的道理的。

《小妇人》属于这样一类书籍:读者们记住的不是一整条故事线(更深入地说,这部小说并不存在一条「故事线」),而是一系列孤立的情节,是家庭生活中被唤醒的、松散的点滴:酸橙、冰上的艾米、她焚烧乔的书本的时刻,以及梅格在舞会上的经历。

在这部影片里,这些情节就如同一系列孤立的时刻,但它们被缝合在一个整体的故事之中,在这个故事中,乔接受了爱的逝去、受挫的野心、失望乃至死亡。

她的奋斗也得到了回报,那就是作为一名作家的成功,但葛韦格在让我们分享她的胜利时,也在向我们表明,这一切是要付出代价的——部分代价在于,乔作为她那个时代的女性,面临着某种特殊的困境。

此外,如果你是一位认真地对待自身经历的作家,那么「身为人类」,对你来说就意味着一场艰难的角力。

这部影片在开始的时候,引用了奥尔科特的话——「我有很多麻烦,所以我写快乐的故事」——但这部影片将快乐和麻烦融合到了一起,你无法总是轻易地将它们分开。

《小妇人》与葛韦格的前作《伯德小姐》的呼应之处在于,这部新作又一次围绕着罗南而构筑。

她在此前的那部青少年成长影片里,扮演了导演的另一个自我,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在《小妇人》里做了同样的事情。

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乔穿着一身阴沉的黑色服装,准备去拜访一家潜在的出版商: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文学行业中洋溢着一种葬礼般的质感。

达什伍德先生(崔西·莱茨饰)的办公室里仿佛隐藏着某种黑暗的凹室,其中隐藏着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巴托比(Bartleby)。

达什伍德尖刻地向乔阐述了畅销小说的规则:他说,要把小说写得下流(「道德现在是卖不出去的」),而且要记住,在未来的写作中,「如果主角是一个女孩,要确保她在结尾时要么结婚、要么死了。

」马其家的生活,以及其中所有的舒适与匮乏,都被呈现为一位年轻作家记忆中的背景。

当影片开始的时候,童年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乔住在纽约的一间寄宿公寓里勉强度日,试图发展自己的事业。

而最小的妹妹爱丽丝(弗洛伦斯·皮尤饰)和她的姨妈(梅丽尔·斯特里普饰)一起到巴黎去学习绘画。

在影片开场几分钟的时候,我们就听到乔拒绝了劳里的求婚——我们甚至不知道劳里是谁。

葛韦格似乎显得有些鲁莽,因为她仿佛指望我们非常熟悉奥尔科特的作品——但是,如果我们真的不知道这本书的话,这似乎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聪明的手法,她可以勾起我们的好奇心,并让我们觉得自己眼前的是一些有着真实过去的人,我们必须去了解这些过去。

在乔当下的成年时期,她与一位欧洲学者萌生了一段恋情(路易·加瑞尔饰)。

他们在一个工人阶级的舞厅里,跳了一场喧闹而欢快的旋舞,诡异的是,它让我们想起了《泰坦尼克号》里的那些甲板下的场景。

这部影片并没有像此前的改编电影一样,将乔描绘成一个专一的处女,它在含蓄地暗示,如果她确有此意的话,那么她可能已经获得过性冒险的机会。

一行字幕——「七年以前」——将我们带往了马其四姐妹的过去。

四位女演员都很好地诠释了自己所处的年龄范围,尤其是扮演艾米的弗洛伦斯·皮尤,她起初是一个任性而自恋的孩子,但她最后变成了一位坚强、沉着、仿佛出自亨利·詹姆斯小说的年轻女性。

我们看到了一系列著名的「奥尔科特时刻」——梅格烧焦的头发和那些尖叫声、乔在一场聚会上与劳里跳着傻乎乎的舞蹈——以及许多欢乐的姐妹场景,葛韦格对这些场景进行了精彩的诠释。

当两个女孩在一起的时候——有时候,蒂莫西·柴勒梅德扮演的劳里会加入其中;劳拉·邓恩扮演的母亲也可能会监督某场混乱——葛韦格会让她们在某种难以抑制的仓皇中,进行相互交叠的对话,这难免让我们想起罗伯特·奥特曼。

但这种对话主要展现了一种忙碌、活跃的节奏,这也是作为演员的葛韦格自己非常熟悉的风格。

这部影片的选角也非常精准。

罗南散发着一种灵动、自然和严肃的气质,这让她俨然成为了一位具有创造力的知识分子,这样的角色对于生活怀着巨大的热情。

皮尤可以像年轻的艾米那样,携带着某种活泼的孩子气,但她也可以像年长的女孩那样,怀着某种厚重的、近乎可怖的沉着,她在自己的突破之作《麦克白夫人》就已经进行过这样的诠释了。

贝丝则是一位内省的音乐家,作为后起之秀的伊莱扎·斯坎伦散发出某种绵里藏针的气质。

或许艾玛·沃森扮演那位不领情的梅格时,并没有发挥出全部实力,但她仍然诠释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忧伤的时刻——她与自己最终的丈夫约翰一同细读着家庭账目。

劳拉·邓恩在《婚姻故事》中扮演了一位张扬而狂野的律师,喜爱她那个角色的观众们,可能会对这部影片里这个顽强、坚韧的母亲形象感到失望。

但她也创造了一个简单但伟大的时刻:当她从户外走到屋里的时候,她迅速地将忧心忡忡的表情,调整成了令人放心的、母亲般的微笑。

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了令人生畏、但又十分温柔的马其姨妈。

她勇敢地切换成了玛吉·史密斯的模式——面色苍白、表情尖刻,在紫色的蕾丝服饰下扮演权威与反对者的角色。

而蒂莫西·柴勒梅德就像一只软绵绵的小狗一样,被扔到了这一切的中心,他将劳里——一个存在于美国青少年幻想中的、最不具威胁性的邻家男孩——诠释成了一个毫无悔意的蠢人。

这是一部相当美妙、优雅的电影:我们看到了一个杰出的镜头——当一场婚礼标识着童年的逝去时,贝丝一个人在房间里弹奏着钢琴,这一切都笼罩在秋日般的金色、绿色与紫色之中(杰奎琳·杜兰对于服装的使用,自始至终都非常美妙)。

总体而言,这部影片让奥尔科特创造的图景,变得更接近伊迪丝·沃顿的小说,它让《小妇人》更为贴近《欢乐之家》或是《纯真年代》的那种社群世界。

事实上,当劳里帮艾米脱下画家的罩衫时,我们会想起马丁·斯科塞斯改编《纯真年代》时呈现的手套时刻,它们都展现了某种极为谨慎的欲望。

葛韦格确实不断地告诉我们,她的脑中究竟在想些什么,但她又不断地将这些想法抛到一边。

在几场对话中,她显然在向我们呈现一系列的辩论,它们的议题涉及了女性在社会和(作为一种金钱交易的)婚姻中的地位,她也呈现了关于女性创造力的争论——而且,奥尔科特也是葛韦格的后盾。

「我宁愿做一个自由的老处女,自己来划独木舟」——这是奥尔科特自己说过的话。

同样地,这部影片也一直在提醒我们,乔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不会被击败,但奥尔科特就并非如此了:因此,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台词,「乔·马其不会被遗忘」,或是乔的评论,「如果我是一个书中的女孩,那么这一切都会变得很简单。

」当乔愤怒地在地板上铺排着她自己的小说时,我们体认到了某种现代感,我们不禁想起那种标准的编剧实践,那就是「将你的场景钉在墙上」——这时候我们意识到,乔其实也是葛韦格。

在影片的结尾处,葛韦格同样没有采用那种无耻的、震撼性的终曲,她使用了一种兼顾两个方面的手法——她既满足了书迷们的浪漫幻想,但也消解了他们的期望。

她明确地表明,乔是一位坚定的现代作家,她不相信那些多愁善感的传统。

《小妇人》呈现了某种漫不经心的、后现代式的面庞:这是一种「法国中尉的小妇人」(French Lieutenant’s Little Women)时刻。

 10 ) 如果想展现自我,请重新写个剧本!

剧尾乔对书商说:你留着定金,但我要保留我自己书的版权。

这句话,导演你知道啊?

书从女孩们的少女时代到最后,讲述了4个小女孩经历各种挫折和故事,克服自己的缺点,成为小妇人的故事,而导演大概是为了炫技,把这个线性叙述切割的乱七八糟不断闪回,相信没看过原著的人一定会当机。

关键是导演这么好的资源,这么多的演员,能不能选一个长得像原著的?!

能不能指导一下演员的举止?!

贤惠的马奇太太一出场就很活泼,美丽的大姐梅格在婚礼上动不动就咯咯笑,乔确实是男孩气的,但我看不下去她揍泰迪的胳膊都砰砰响了,贝斯是温柔文静羞怯的,演员那个淳朴的脸还有生病的时候都灵活的从沙滩一骨碌爬起来的动作实在对不上,还有艾美,她个子不高有个翘鼻子,绝对不是这位矮而粗壮法令纹比姐姐们还深的形象,她是最符合当时的淑女风范的,也就是最好嫁风的,她对劳里的规劝是宝姐姐式的尊尊劝导,绝不是剧中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单亲妈妈感!

最后,我的男孩劳里——他是个男孩!

男孩!

男孩!

也许是这种男孩劲儿让乔对他没有产生男女之情吧,但是他不该是个总是皱着眉低头抬眼看人的中二吸毒感男孩!

他刚出现在书中的时候是有些忧郁孤单,加入到姐妹淘中是活泼忠诚,他不是中二!!!

本剧中除了贝斯和乔在沙滩上那一段有书中的感觉,其他部分都无法认同。

哦还有,教授是个年龄偏大的德国人,不是这个土耳其小哥儿!!!!!

《小妇人》短评

打乱时序其实没有必要。虽然用冷暖色进行差别,还是看起来很乱。另外,演员选择上,肉眼看不到年龄差异,如果没有看过原著,你会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

5分钟前
  • 花二刀
  • 较差

三星半。西尔莎·罗南的演技和表现力挑起了全片叙事的大梁,不然真的有点看不下去。最可怕的一幕是Lauri炫耀Amy叫他My lord,瞬间觉得还好Jo没有因为太过寂寞而say yes;最精彩的就是最后Jo看到《小妇人》印刷装裱,拿到烫金封皮的书的特写,把结局留给了这本小说而不是和教授终成眷属。P.S. Lauri和Amy的感情线之所以观感不佳原因无非是感觉俩人因为Jo深感自卑从而惺惺相惜找到共鸣。

10分钟前
  • 危地马拉食蚁兽
  • 还行

无论每个人的结局如何,归根到底电影所宣传的价值观还是一种包容下的自由,无论你选择结婚与否,只要问心无愧,朝着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就是幸福。一生中总会有些不完美与缺憾,但这就是所有人最真实、最精彩而无悔的一生。

15分钟前
  • 高詩遠
  • 推荐

内容是有点过时哈哈哈,但拍得很好,娴熟自由充满能量~西尔莎和女鼓手,尤其女鼓手,演得好好。乔和艾米其实有点好磕,乔和贝斯也好磕。没觉得西尔莎和甜茶有CP感。BTW 路易斯比甜茶贵族多了好吗

20分钟前
  • 🌞娘卷卷🌙
  • 推荐

冗长乏味。格雷塔戏里戏外都透着一股谄媚,过家家一样的流水账就差把女性宣言贴在主演们的脑门上。屈臣氏的演技太糟糕了,被其他演员衬托的尤为明显,也只有服道化还算合格。

22分钟前
  • 后自愈
  • 较差

"I'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just all a woman is fit for. I'm so sick of it! …… But, I'm so lonely!”

23分钟前
  • Sup
  • 推荐

导演用了不少技巧来让改编符合当代的性别语境,但仅仅是小聪明而已,比较平庸的作品,《芭比》也是一样的,这就是导演的水平了。

25分钟前
  • 猫沽钓
  • 还行

服饰和画面唯美的一塌糊涂,高清第一刷

28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好莫名的一本电影,开始情深雨蒙,中间红楼梦,结尾回到情深雨蒙,依萍和平井坚幸福滴生活在一起。风景如画,俊男美女,但这故事着实让人摸不到头……

29分钟前
  • 豆友2072968
  • 还行

原本想为小妇人写些什么,喜欢这一版的罗南那股骄傲的、劲劲儿的自尊,也喜欢她骄傲下会在阁楼流露的脆弱。每一个不想被庸常淹没的女孩,也许都在心底对自己有所疑问,这条路通往正确的方向吗。

31分钟前
  • 路人Eita
  • 还行

结尾太俗,不过思来想去还是给五星,这种神仙阵容和完美制作不多见。看得很舒服,流畅地展现了名著质感的同时嵌入现代精神,回忆部分我似乎看到了胶片的颗粒感?最惊喜的其实Amy的角色,没有料到前期一个任性吵闹甚至心机的妹妹,后面变得成熟坚定且有目标,愿意压抑自己的感情换全家幸福。从始至终她也没有把自己的心意说出口,无论是不能不敢还是不愿,这番隐忍都不多见。她是值得Laurie的。赞叹一下最后几分钟纸质书印刷出版的那段,对书迷来说想要循环看十遍。

33分钟前
  • 春日迟
  • 力荐

壁炉边的梅格,剪掉长发的乔,害羞的贝丝和吵闹的艾米,我对动画片《小妇人》印象最深的几场戏本片都拍了,但感觉都不对劲。罗曼史的部分太多,劳里的形象反而比姐妹们要更鲜明,本末倒置。而且原作中15、6岁的年纪对女演员也是太吃力了,再是演技好,用皮尤这张脸烧稿子、跟罗南厮打,就看得人脚趾蜷缩。艾米在这片里一点都不可爱。况且这几位演少女的套路居然也是大开大放用蹦蹦跳跳来表现天真活泼,我连演技好都夸不出来。回忆和现实穿插,把家庭生活的情节插得稀碎,情绪失调。全片颜色饱和度也太高了,最后雨中追人那场戏只能用cheesy来形容。

34分钟前
  • 小斑
  • 还行

Underwhelming 剧本很不错,但是鸟小姐的葛韦格完全消失在了叙事结构、角色和表演中,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导演技巧,像是执行了一次合格的打工任务,难怪没能提上最佳导演。

3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全员现代感,服道化之外,哪里有19世纪的影子?

38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不想结婚也好,爱慕虚荣也罢,要的就是独立自主。P.S甜茶这样的颜值居然能被拒绝两次。。。要啥自行车啊你们?8.1

43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好看吗?我觉得这片子好冗长,两个多小时味同嚼蜡,没有波折起伏,太碎碎念了。就是四姐妹的故事,老大joe要写小说、没跟甜茶在一起,甜茶跟艾米在一起了。梅格(屈臣氏小姐)跟穷老师在一起,贝丝得病去世了。就这四个人的遭遇,交错时空对比展现。我看得真的想睡觉。

48分钟前
  • 伪装者
  • 还行

这阵容,颜值确实高。表演也都还行,台词功底一般般。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镜头感,都太现代化了,仿佛跟这个古典故事格格不入,特别是过快的剪辑和平淡的运镜。也许整体上,西方年轻观众会觉得带点怀念复古,东方年轻观众会觉得有趣新奇,但我就很尴尬了,两边的这种我都没法品尝,一边觉得不够古典气质,另一边又觉得不够新鲜,另外,几处插叙真的很没必要。不过国内上映的时间也算有点想法。我倒是希望在2020年情人节年轻的情侣们,走出电影院,等候电梯时,有那么一对在小声讨论着古典文学,或许这是我去电影院看的唯一动力。

52分钟前
  • 柳三行
  • 还行

英国琼瑶式的文艺女青年们,唧唧歪歪自娱自乐的一生。她们还觉得挺骄傲的。Jo念台词的时候,我突然感觉林奕含在世。罗南的网红气质,我总觉得她入错行了。长得一脸从小误入歧途的失足少女的样子。甚至有点似曾相识。年轻版的凯特温斯莱特。

54分钟前
  • 容貌焦虑主理人
  • 很差

个人非常不喜欢,改编得相当平庸,非线性叙事,对没有看过原作小说的人来说估计会感到一头雾水,有部分台词说教味十足,出现的又极其牵强。本片从演员敲定开始,就感觉有非常强烈的违和感,即便大多数演员都是有名有姓的演技派,仍未能弥补在外形、服设、场景设计上的不足。全片唯一惊喜的恐怕只有罗南了,开始觉得她气质清冷可能不大适合这个角色,没想到却意外契合、出彩。甜茶则验证了我先前的担心,单薄的小身板实在缺乏魅力,还莫名有点痞气。饰演小妹的Pugh,出现在本片里格格不入,和甜茶的对手戏感觉她一转身就能把人抡飞出去,既没有艺术家气质也缺乏娇俏感。至于屈臣氏,不提也罢。以及不知道是导演问题还是剧本问题亦或是演员问题,四姐妹的每一次嬉戏打闹、争吵都像泼妇骂街,聒噪得要命。最后,服装设计真是丑绝了。

59分钟前
  • 较差

什么!豆瓣这评分 我们看的是同一部电影么 插叙太多太乱 偶尔用一用表现Beth被救回那几次的对比就好了 如果我没看过94版一定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给Beth加了不少戏份挺好的 不喜欢这个Amy 她的颈纹和壮硕的身材真的让我很出戏 而且她真的演的很婊 还有Meg!超爱94版大姐 但Emma真的完全不像大姐的样子 不知道是不是过度插叙 Jo和教授的感情线也变得几乎没有 以至于后面追出去真的像被看热闹的姐妹推出去 很奇怪的还有感觉整个故事和书的分割 写书后镜头太多音乐太宏伟 让我觉得电影的主旨好像是想说这本书是怎样写成的 而不是四姐妹的故事 卡司没有拯救这部电影 改编也没有 (到最后也一头雾水不知道Jo和教授是真的在一起还是在书里在一起而已 以上是我做了两小时英语听力后的激情开麦)

1小时前
  • Freedumpling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