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电影很少看,综艺比较多,虽然知道其中的八卦不代表台湾生活,但视野还是被它影响着。
该片的投资应该是不大的,人物也没有什么特别俊美的,当时几个大婶的样子按我的审美比大小S还是耐看多了。
夜市的生活,当然不是像高级百货店那么能上大雅之堂,也也藏污纳垢之嫌疑,如盗版碟,如低胸妹。
开夜市的无疑是弱势群体,卖牛排的目标是自己开一家牛排店,长期作夜市生意由于日晒少骨头都出现问题;由于决定是议会作出的,所以开放商要贿赂议院;大家都在找舆论支持,一方是弱势群体牌,一方是抓住污点打作文章。
最终议员亮良心回归。。。。
温情的一点是:原来阿华的妈是当掉项链让被逼债的亮偷钱跑路,正是大人的世界小孩无法理解。
不理解的,亮与华妈妈应该是情人关系,但他的称呼是;姆妈。
奇怪。
电影中很多闽南语,比较原生态,但也费解。
好吧我承认我就是来看台湾美食的大半夜掉着口水心急火燎一路快进终于看完了这个可以一句话概括剧情的小制作。
开篇大陆游客没见过世面的蠢样简直就是。。。
太形象了。
呵呵,没有要自我贬低的意思,好多周围的现代中国大陆人就是这么无趣又无聊。
看看台湾底层小市民的生活状态。
真是真真切切的感到什么统一什么血浓于水真是一厢情愿的可以。
不管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政策决议上面,两边的断层实在是太大了。
抛开两岸剪不断理还乱的家仇国耻恨 ,”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内地“这种粪池上沼气般飘逸的假设也根本是个笑话吧。
还在电影里面展示媒体拉锯战,黑心开发商在卖萌么。
议员一拍脑袋后我们应该直接就被圈上大大的拆字等待拆迁队了吧。
更遑论我彪悍城管的铁蹄下,这个夜市再骚扰中多半兴不起来吧。
所以很多时候不要抱怨城市没有性格,不要抱怨每个百货商店鲜有新意,不要抱怨为什么上海只会复制纽约内地二三线城市一个劲的抄袭一线大城市。
因为我们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每次这只咸猪手伸出来以后,”官商合作大力发展GDP“的一群怪蜀黍就开始他们大张旗鼓的城市建设,速度惊人的地铁扩张,最后搞到五角场和人民广场没什么两样,以为这样就是进步就是摩登,其实真是惨淡苍白。
权钱交易背后一片片的小家碧玉环肥燕瘦的小吃摊倒下了,一个个丰满有劲大隐于市的店铺不见了。
哎,少一间百货公司一点都没有关系,少一间个性小店,才叫一个丢人呢。
真是越想越生气,剧里面说的好土地只有人在里面来往才是活的把人民喜闻乐见的夜市拆掉真是下18层啊现在的吴江路还是一治就死。
偏离主题了其实我真是被鸡排骗进来的啦。
多几个特写会死吗!!哎打滚啊,看了这电影再看看现实连拍桌子的火都冒出来了
作为一部小成本的台湾影片,《鸡排英雄》显然有着近年来大多数台湾电影都有着的制作策略,那就是有意无意的成为宣传台湾本土文化的一个平台。
影片中有一个颇有意思的段落,带有东北口音的大陆旅行团游客被“888”夜市盛情款待,这一段落放在一部展现了台湾众多小吃、闽南语和布袋戏人偶的电影中,是颇有深意的。
单从故事主线来看,表现“市民力量反抗权威”这样的情节设置并不少见,特别在香港电影中屡见不鲜,这样的情节通常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又是表现市民文化的良机。
《鸡排英雄》并没有局限于此,而是进一步表现了自己独特的本土文化。
除了从头到尾的闽南语对白和插曲,导演还设置了布袋戏人偶这一既有民俗文化象征的道具来表意。
布袋戏人偶不但是男主角阿华的精神寄托,是议员张进亮和过去生活的联系,更代表着传统代表着独特的本土文化,它就和夜市一样,已经变成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而当如今这种传统面临“更新”,面临灭亡时,导演显然通过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大团圆的结尾表达了坚守“传统”的必要性。
除了营造有亲切感的情节线、包裹浓重的本土文化外衣,影片的内核其实展现了一个英雄的诞生,正如片名所言,这个英雄不是惯常的硬汉、白马王子,而是一个地地道道“鸡排英雄”,带有更浓重的草根性和本土性。
影片分别从爱情、回忆和政治上完成了对英雄的呼唤,以至于在结尾成功的完成了影片的诉求,那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台客英雄的诞生。
虽然感情并不是影片的主线,但阿华和亦南的关系确是阿华成长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在“一见钟情”的俗套情节后,阿华显然处于被动一方,可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们并没有看到惯常的“男追女”模式,而是阿华在不作为的情况下变被动为主动,赢得了亦南。
这其中布袋戏人偶、四神汤、救小胖是几个关键的情节点,阿华几乎是在毫无心机的情况下展示了自己童年、家庭、责任和勇敢。
正是这不落俗套的“不迎合”,使得阿华在向成人世界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也就是处理和异性关系的时候,率先赢得了主动权,成功的越过了一个障碍。
布袋戏人偶是阿华的精神寄托也是童年回忆的象征。
一直以来对武松人偶的依赖使得阿华始终走不出儿时的回忆,人偶成了他英雄道路上的一个阻碍。
救小胖一场,导演设置了颠覆性的场面,让阿华好似枪战片男主角一样穿梭于被蜂炮轰炸的夜市摊位间,顿时勾起了人们对英雄片的记忆和想象。
在这一场中,武松人偶被打掉在地,萦绕不去的痛苦回忆和精神寄托一并被摧毁,这一场戏好似阿华的“成人礼”,残酷的现实逼迫他成为一个英雄。
然而这还不足以造就一个英雄,在台湾特有的语境中,只有完成政治话语的表达,才在真正意义上成长为英雄。
经历了迷茫和害怕阿华最后终于发动夜市成员进行示威,而随着这一抗争的胜利,阿华间接的取得了权力,从而在政治上完成了诉求,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
影片结尾安排了颇有象征意义的一幕,亦南心中一直挥之不去的父亲的身影出现在吵闹的人群中,而当父亲的影像散去之后,正是阿华转身的场面。
在这个场面中,阿华象征性的完成了从少年向“父亲”的转变,而在亦南而言,阿华成功的在心中代替了父亲的位置,成为一个新的象征。
于是阿华在最后一场戏中同时完成了对政治和爱情的胜利,而在这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阿华成为了“父亲”,也成为了英雄。
《鸡排英雄》商业上的胜利再次说明了台湾电影在再次来临的“好时代”面前,抓住了“本土”这个重要的关键词,至于是不是长久之计,还要看之后台湾电影进入大陆的深度和广度。
片头的八八八夜市选举,更像是类似于选美之类的促销活动,我在想如果大陆的一些夜市也搞这样的活动,会不会被政府通过呢?
情节没什么好说的,和周杰伦的《天台爱情》讲的故事很类似,似乎台湾人特别喜欢讲这类喜剧故事:场景封闭、人物固定,但每个小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然后是爱恨情仇,有些温暖,会有危机但最终会被化解,大团圆结局。
猪哥亮这个角色演得不错,刘品言的身材是一大看点——已经和《仙剑》里很不同了。
至于蓝正龙和柯佳嬿,本色演出而已。
要说遗憾,就是情节略微老套了些,但喜剧不就是这个效果么:看起来不费力,暖暖的,开心就行了。
比起香港贺岁的大团圆的欢欢喜喜的贺岁结局..这部台版的贺岁剧欢欢喜喜中更像是一场文化的救赎..日益翻新的城市..真的就是好的吗?
..如果一个城市连自己的文化都没有了..那这座城市还能有什么不断的外来文化入侵,我们还会剩下什么不禁要反问我们的天 朝..我们的城市..到底要变成什么样才是最美好的很喜欢议员最后的那段话他们虽然卖的是小吃,他们是为了三餐而已,但是对咱来讲,有人出入这块土地,这块土地才是活的。
失去了这个夜市,没人出入,没人踩踏,在美丽的大楼,也是死的..而又时常想起,我所在的城市,那些具有百年历史的美食路..因为ZF的规划,已经开始渐渐地模糊..我真的不敢想象..十几年后..我要怎么样像我的孩子诉说,这样一个城市的文化..难道所谓的市中心真的一定要是美丽的高楼..一定要是高级的餐厅..一定要只有来去匆匆的过路人而已吗...而这样的光明的公然的反对着..有着不同声音的地方..可能在天朝看来只能是暴民行为吧..我们有自由言论的权利..但是试问真的能敢说就说嘛..城管是可怕..但是正如里面所说的..他们也只是为了自己的一分钱而已..最可怕的是为利益为迷乱自己的人心罢了..这样的电影..欢乐中却给我淡淡的感伤..或许,我们不是需要一位很有文化底蕴的伟人..我们只是需要一位了解我们真正需要的管理员...只是为了纪念我曾经可爱的城市..而写的影评..
多壮阔的主题也不能逃脱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更何况是重点描述并赞扬台湾传统社会+在地精神的限定时空的电影。
那格局的宏大真的就不能指望了。
当然,看电影又不是必须要看多深刻辽远,然而在准备政治专业期末考试的周末不经意看了这样一部电影,一个小时之后翻来覆去对于浪费时间因其的内心焦灼变得难以消化并自持。
所以一定要再浪费一些时间吐个槽心里才苏胡才平衡(这是神马逻辑?!
这是现代性学生罪过转嫁癖的逻辑!
)然而还是要自己扪心自问一下,既然主题背景一开始就已经全部交待清楚了请问您为什么还要看下去并看完了,而且看完了还不够还看全了片尾的全部小白台客歌舞呢?
(一直都很讨厌排比形式的疑问句你就不能痛快点吗?!
)(因为知道答案会很煽情+羞涩嘛)(哼!
所以说越不想说的就越会有人逼你说!
)呜,因为很可爱啊。
虽然没有一夜台北可爱,但还是很可爱啊。
就神经兮兮的摊贩和文艺的不得了的女主。
蓝正龙真的老了但是整部片子都让我想起他写给大s的分手信:你是台北高档别墅的富家女,我是乡下街巷里的草根男,这样两个人,怎么可能在一起呢。
他有多自卑,就有多诚实。
(最喜欢诚实的人演出的人生戏了!
)谁不愿意去窥看一个人的真人生呢。
所以他真的会哭吧,当阿嬷假装死掉的时候。
他也真的会怕吧,当流氓随便闯进只有张小姐的家。
多可怜的老帅哥。
因为他是一个多可怜的小男孩。
唉,又扯到小情节上了。
最近发现两面性会让人走极端,要么越来越快要么越来越慢要么越来越精力充沛要么越来越疲劳怠惰。。。
所以一开始辽阔啊辽阔大到不行现在又小情绪小细节小到钻心蛔虫去了。
这样的两面性反复出现,真让人焦灼和迷茫啊。
还是说大吧,好歹和期末考试有点关系。
就是现代性啊。
在这部剧里被成为城市更新。
但本质就是通过现代政治运作结合现代商业手段创造现代生活环境和社会系统。
这些包含浓盛丰沛情意市井小民(上个世纪的台湾代表)要被连根拔起打扫干净。
絮叨,热闹,多管闲事,都是现代社会不允许有的能量浪费行为吧。
这部电影,是我所见过最具台湾气质的——虽然这气质是我遥想出来的。
关于台湾气质,我有过三个深刻的印象:一年多前,我在印度遇到了7-8个台湾年轻人。
大家一见如故聊的非常开心。
他们看人的目光,干净并且专注。
知道我是一个人在异国背包旅行,一个漂亮的姑娘把自己备的维生素送给我,希望我平安健康走完全程。
之后,遇到了一对夫妻,男的来自以色列女的来自台湾。
老外老公因为在台湾住了很久,中文都是咬着嗲嗲的台腔。
同行的北京姑娘曾经因为他的口音偷笑了很久,我却觉得,一副朋克打扮全身扎满钉子无时无刻不在卷大麻的他,因为沾上了台湾味,骨子里养成了谦谦君子后来,一个好朋友去台北待了几天,回来不住的盛赞,说那里是一个节奏慢人情浓的地方,路上陌生人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样。
如果你习惯了北京上海的生活,去台北,很快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从容和和善。
我非常相信她的判断。
虽然我从未到过。
但是,她所说的那个气息,就是我对于台湾的想象。
《鸡排英雄》让我重新想起、并且日益坚信那个气息。
其实,就编剧表演和拍摄来讲,《鸡排英雄》没什么可太多可取之处。
在地小民的情感这个重头戏,太早拿出来渲染和铺陈。
背景音乐和慢镜头的滥用,更是让人看得情绪腻歪。
一句话,过了。
有点像我朝春晚,动不动就放起肉麻的背景音乐,让主持人饱含热泪来上一段朗诵。
然而,滥情用在歌功颂德上就是恶俗丑陋,用在描绘草民的患难真情上就是有情可原。
这之间的高下美丑之别,就在于对象是假大空,还是真小实?
你是更热爱统治你的政府和恩惠你的政党,还是更热爱你身边锅碗瓢盆共进共退的邻居?
相信我,无法热爱邻居同事同学的人,绝对无法真正的爱国。
因为,国,也不过就是由我们身边一个个喜怒哀乐远近亲疏的人组成。
生活在台湾某些方面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让底层小人物遭遇恶势力侵犯的时候,有可能相信“我们不一定会输”。
这个信念和勇气,弥足珍贵。
它是一种不放弃——不放弃正义的信念,不放弃对弱者的同情,不放弃对不公的抗争。
身处一个麻木的国度,我完全无法想象的这种“不放弃”——我们即失去了不放弃的能力,也丧失了不放弃的热情。
希望,有一天,我们遇见不公正、荒谬、贪婪和暴力的时候,也能振臂高呼一句:我们不一定会输。
这种信念,需要扭转颓势的想象力,更需要行动起来的魄力。
当小七把鸡排塞到议员的手上,鸡排让议员从人心与物欲之间抉择了。
(鸡排还是八亿,选什么?
八亿!!
果断八亿啊。
好吧,我再问一次,鸡排和八亿,选什么?
八亿!!!
你有病是不是。
)开个玩笑,电影硬要鸡排充当一次英雄,有什么办法,硬要说人心都是肉长的,硬要说鸡排和四神汤可以让掉钱眼里去的议员临阵倒戈。
有什么办法?
有异议,你去写剧本,你去拉钱,你去拍啊!
那本孤本《独唱团》里面有这么一篇文章,大意是,每当鸡蛋和高墙对撞,我都是站在鸡蛋一边的。
很愤青,很有大爱。
鸡蛋好啊,血流满面,说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一副撞倒高墙我就是英雄,一副撞得粉身碎骨就是高墙耍流氓的模样。
多好啊,这生意多好做,无论怎么着都是高墙输。
要么输阵,要么输面子。
人们骨子里都是鸡蛋的化身,因为人们大多数都来自于底层,人情与经济效应,大家都希望人情能够获胜。
鸡排和八亿,大家都希望最后鸡排能够逆转。
别忘了,某一刻,鸡蛋赢了,要么是高墙不忍,要么是高墙不想玩,为了高墙的不忍和不想玩,你却要用一切力气去冲撞。
不是鸡蛋不好,也不是高墙不好,似乎我就是这么中正的人。
请记住这两句话,在历史上,即使在某一时刻鸡蛋推倒了高墙,但历史主角和主导者永远是高墙,即使鸡蛋赢了也会重新变成高墙;那些自以为是鸡蛋的人,有很多都不知道,其实自己是高墙。
抱歉,我也是个鸡蛋。
记得去电影院看曹保平的《光荣的愤怒》时,当时无比的震撼,除了结尾狗尾续貂般的警察从天而降,空降到农村平息了这场“武斗”,影片对农村家族恶势力、被欺压的忍无可忍的善良的人们、以及国人的“奴性”揭露的够狠,也够深刻。
熊家四兄弟在村子里可以任意强奸妇女、少女,控制所谓的民主,最后所引发的群起的武斗,若不是警察的出现,那些忍无可忍的反抗者是注定要作为牺牲品的,而我更愿意相信这些警察并非拯救者,而是创作者们为了规避政策所作的一种策略上的调整,现实或许更惨烈。
也很佩服电影频道的勇气,觉得电视电影在审查这方面比电影局更宽容,当然也可能官方力量介入不那么强。
昨天朋友发短信问知不知道619首都大学生批判茅于轼的事件吗,整的像个文革似的。
当时除了感受帝都水灾之外,还尚不知茅于轼是何人?
上网搜搜打开一看吓我一跳,为了防屏蔽这种牢骚还是省略掉。
我只想说有时候相信新闻莫不如相信电影,在电影的真真假假中或许会看到社会的恶与善。
比如《鸡排英雄》。
国人既然能在《阿凡达》中看到暴力拆迁,那么《鸡排英雄》的矛盾也揭示的更为直接,而竟然它能够在7月12日在内地上映,7月是个敏感的月份,所以影片处理的非常巧妙,是将戏核建立在了人情味上,不管社会多恶,夜市里面的卖牛排的阿珠、卖鸡排的满妹平时互掐彼此,真正“歹势”的时候,是团结一致,是相互扶持。
影片在后半段足够煽情,个人以为这种煽情是必须的,就像我们需要一些符合游戏规则的策略来说出我们内心的被社会、被道德所憋屈的想法。
有时候当有些事情不能说但又必须说时候,写剧本或者看电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手段,就像无字天书、女书一样,电影有时候会为你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和宣泄的出口,就像我写的第一个小剧本时,是自己的心理小恶魔在作怪,然后又无人言说,想把小恶魔写出来时发现悲催的是要给小恶魔树立一个对立形象,就在树立天使形象的时候,小恶魔也散去了,剧本没写完,但心态倒是平衡了很多。
《鸡排英雄》一部台湾旅游行销片可能是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原因,相对于香港电影来说,我们能接触到的台湾电影算得上是微乎其微了,尽管如此,几乎每个80后、70后及以上年纪的人都看过台湾一部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笔者记得接触这部电影的时候才五六岁,电影在村门子里放映,几乎家家户户都来观看,几乎每个观众看后都泪流满面,而这种万人空巷的情景似乎已经有很多年没见了。
相反台湾导演和大陆及香港合拍片,我们倒是见识了不少,例如台湾导演朱延平这几年先后为大家带来《大灌篮》、《刺陵》、《大笑江湖》等,片子随烂,但票房收益还算不错,也让朱导尝到了甜头。
直到2009年一部《海角七号》又一次让大陆观众熟知和接触到台湾本土电影,2010年《艋舺》推波助澜,2011年台湾电影《鸡排英雄》又趁火打击,这部由蓝正龙和柯佳嬿主演的贺岁片在台湾狂收上亿票房(1亿新台币约等于2200万人民币)。
小成本,大收益这样的结果投资方自然开心。
本片与2011年7月12日登陆大陆院线,且不论票房收益如何,作为继《海角七号》和《艋舺》后的又一部来大陆的台湾本土电影,我们乐观其成。
通俗来讲本部电影主创似乎就奔着大陆观众来拍的,导演用尽心思的将台湾很多的本土文化穿插到了电影之中,力争为大陆观众奉献上一个全新的台湾印象,无论是影片一开始的选举,还是888夜市本身所带来的热闹氛围,或者是各种风味小吃,足以让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对台湾这片土地已经有个初步印象,值得一提的是导演更是让剧情中穿插了大陆游客来访,在结尾部分张进亮议员也是决定将夜市建设成旅游景点便使得本片对大陆观众便更有针对性了。
总所周知的是这几年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随着ECFA的签订和大陆游客台湾自由行的开发,许多台湾居民都把大陆游客当财神了,特别是对那些从事旅游业者来说,台湾这篇热土向来文化繁荣而复杂,人们的思想也较为开发,我们甚至能看到台湾主要领导人如吴伯雄都能带上土特产做客大陆央视《海峡两岸》节目来推销台湾旅游,那么拍一部电影,既能有电影票房上的收益也能给大陆观众推销台湾旅游这岂不是两全其美。
回到电影本身上,本片通过888夜市里的那些私营业主们和房地产开发商斗智斗勇争夺土地的故事为主线,蓝正龙和柯佳嬿帅哥美女的搭配来吸引年轻观众,更有猪哥亮倾情客串,从制作阵容上看,主创团队并不是很强大,从故事线索看,剧情也不是很复杂、繁琐,但电影算是获得成功了,本片成功的秘诀便是它小人物的角度,全方面的展示了台湾普通老百姓的平常生活,这里有酸甜苦辣,“每个摊主”都有个故事,虽然不是大风大浪,但因为真实,也能感动人。
全片通过台湾888夜市的那些人和事也给大陆观众带来台湾独特的夜市文化和美食文化,更穿插着台湾选举、议员拜票,甚至是街头运动等景象,也算是一种新意吧。
幽默、调侃的人物,轻松但不曲折的剧情,加上圆满的结局,这样的搭配,如果没有特别的失误,想获得成功也不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方启华 2011 8 28)
本土文化资源。虽说有些生硬,但不失为好故事。
什么烂片,看不下去
太一般看不下去
很欢乐很贺岁!
拍电影要先能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柯佳嬿的演出非常清丽。
很台 彩桦姐 哈哈 好想吃鸡排
台湾B咖C咖大荟萃。
台湾人民很轻松地就取得了反拆迁胜利。必须坦白,制作太粗糙了,但是里面的夜摊小吃绝对会让人垂涎三尺
民粹主义和感动。
台湾警察好没力度,这种事大陆城管来嘛,包你满意
让人笑让人哭的电影
怂又有力的台湾小民众生活
台湾版的拆迁风云,不过故事情节实在是乏善可陈,而且最后的胜利又是牵强附会,绝对不值得推荐。
我很喜欢~ 男主角很帅气撒~但是最主要我的 我认为 一部电影 能反映出 当地的民情 有特色 才会打动人~
台湾草根
台湾电影别整天意淫了,弄个好剧本行么。
台味,台客,台湾人民保地运动
节奏散乱, 情节老套
这货是台湾夜市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