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太多莫名其妙的电影, 不是故意装深沉, 就是赤裸裸地讲大道理.大概现在的导演都认为自己特有思想, 而这种思想,是不可能在观众中存在的, 于是拍出来的电影,要么不知所云到让人睡着,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要么就非得掏心掏肺把它那丁点人生哲理告诉观众.每次看完就觉得自己被侮辱了.不过前几日无意中淘到的一部捷克电影<我侍候过英国国王>,却实在让人欢欣雀跃。
虽然时代背景是在二战前后,但是整部电影诙谐生动,细节处现出对生活及人性之感悟。
过去与现在穿插的叙述方式,让我们渐渐了解主人公充满欲望并孜孜追求的过去, 也似乎更能明白他现在洞悉人生的淡然。
灵气十足的主人公, 贯穿全剧的扔铜板恶作剧, 那个从买香肠就开始出现的犹太人, 以及那些充满戏剧性的人生转变,都让人一边笑着, 一边共鸣着, 一边感叹着:这就是生活。
如何成为百万富翁?
在车站买热香肠服侍旅人,少找人家几十块钱在酒吧做侍应生服侍富人,赚小费顺带勾引夜店姑娘在旅店做服务员服侍贵人,赚小费再学习怎么收女招待在餐厅做大领班服侍达官,娶德国女人为妻尝试做日耳曼人在猪圈做饲养员服侍配种,靠卖犹太人财产成为巨富却被共产在边区做样路人服务自己,经历牢狱之灾但仍不能与落魄的富翁同桌终于,抛开计谋算尽,放弃钻营所得,做回自己满满的盛上两杯酒,找回那几十块钱,碰个杯大大的喝上一口,这里的啤酒真不错,以后我会常来这就是百万富翁了
看某些碟是需要特定氛围的,比如在深夜里把窗帘拉严实些镇住大货车呼啸而过时街面的战栗、裹上厚实的毯子挡住逼仄的潮湿的寒意,可是有时发现除此之外还需要囤积些能够刺激味蕾让胃欢快蠕动的食物和酒,特别是一开始是煞有介事的持着遥控器盘曲着腿圈在椅子里观赏起《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但镜头偏偏在一大段的略带调侃的平静叙述中很无情的出现了暖洋洋的耷拉着粉红色身子的香肠: “我的一生,只向往成为百万富翁,但在成为富翁之前,我只想在火车站兜售香肠。
”平日,香肠、火腿,只有在饥肠辘辘时才会奋不顾身的把它们揣进怀里,并且能勾起食欲的并不是来自于它们稍带有技术性的混合进香料淀粉红肉,而是灯光下摇曳起的粉嫩色抑或是暗红色的光芒微翘起它们的臀部直扑我的双瞳,就像费里尼电影中大幅大幅裸露着丰满女人的海报以及嘈杂的火车站里一阵阵叫嚣着:每个人都会有火腿与青豆的。
爱赫拉巴尔,于是之前进行了无限性的猜测,欣慰的是看完后并没有让我失望,即使它并没有特别出奇的镜头,在观影的过程中让我温习起《铁皮鼓》的荒诞想起《美国丽人》里缀点在女体上的玫瑰花感动起卓别林流泪的欢笑回忆起历史老师曾说康巴汉子的精良血统让希特勒都心动。
原本就喜欢那些在光影背后咸淡合宜的拙朴中爆裂着睿智的叙述声音,于是我在当下与记忆的两个空间所营造出的戏谑、调侃与平和、纪实的氛围中切换着情绪,流畅而自然。
整个观影并不如开头的那段香肠般让人轻松:会不顾体面的趴在地上捡寻硬币富翁却挥金如土的沉溺于食色间,始终骄直挺身子的能准确的说出顾客因肝脏有病只能点香蒜面包和茶的斯克希凡卡先生因捍卫捷克民族的尊严被士兵带走,杨迪特奋力追赶火车却无法把手中高举着的三明治递给关在车厢里或许运往集中营的苦难者,莉萨一边郑重其事的盯着元首的画像一边和杨迪特在床上制造具有优良血统的下一代……悲哀和恐惧总在不经意间撞击着我,直至叙述者依旧瘪着微笑拿起手中的啤酒,告诉我:人常在意外时候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崩溃、出轨、失序的时候。
正如在电影的开头告诉我的那样: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杰里·闵采尔 Jirí Menzel老而弥坚的作品,轻松而不乏厚重。
借由一个人的眼光来描述一段历史不少见,因为赫拉巴尔的小说本身的魅力使得影片呈现出不同一般的味道,处处流露出布拉格帅克式的幽默和揶揄。
影片很多时候给人以默片的感觉,表演、剪辑,特别是配乐的形式,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感受到电影音乐的魅力,如同默片时期银幕下的钢琴伴奏,完全的服务于影片,却反而令人感到音乐无穷的诠释能力。
影片的镜头完全不能想象是《严密监视的列车》的导演,也可以说是不像一个近七旬老人的镜头。
其中的好些事物的选择形成很好的呼应:硬币、邮票、镜中女人的胴体、同一个商人……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2007-11-11
“我的一生,只向往成为百万富翁,但在成为富翁之前,我只想在火车站兜售香肠。
”另一句话也很经典,“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前个晚上,又看了一部赫拉巴尔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我发现我看过的捷克电影,几乎部部精彩。
一个简单的小人物奋斗故事,依然是二战前后到布拉格之春之间的时间为背景。
一个小个子靠小聪明、努力和运气,好不容易一点点从卖香肠的到饭店服务生到饭店首席服务生,被一个德国纳粹军人姑娘看上,成了她的丈夫,到成为百万富翁自己开饭店,却因为成了百万富翁而进了牢房。
离开监狱后,他又接下了一家废弃的小酒馆,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
情节很荒诞,不时让人发笑。
有几个有意思的片段:一个卖绞肉机的商人,喜欢把钱一张张地铺在房间的地板上,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纸币,自我陶醉。
在一家布拉格著名的豪华饭店,捷克将军在吃掉了N只火鸡,喝了N瓶酒,一夜玩了4个姑娘后,临走前结账。
将军不耐烦地听饭店经理说完一串账单后,拿出厚厚一堆钱,只用几张付了账单,剩下那堆钱,一张塞给了女服务员,又拿一张塞给了小个子,后来将军看看手上剩下厚厚一堆钱,干脆全部塞给了小个子,潇洒离去。
小个子是个浪漫男,每次和他心爱的妓院姑娘做爱,都要在姑娘的身体上布满鲜花和美食,从此轻易就俘获了姑娘的芳心。
这一幕床上浪漫很像《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的镜头。
看来男人都认为鲜花能取悦女人。
德国姑娘丽莎和小个子结婚后,为了响应希特勒号召,制造优等人种,有一天她说,今晚我很可能怀孕。
于是和小个子上床。
小个子忙乎的时候,丽莎两眼充满虔诚地紧盯着墙上的领袖画像。
忽然,丽莎的脸长出了胡子,变成了希特勒的脸,于是小个子颓然倒下。
当然,这仅仅是小个子的幻觉。
后来,豪华饭店成了德国人的优秀雅利安人种配种中心。
小个子的任务是把那些用来配种的姑娘们照顾好。
在她们面前,他根本不算个男人,姑娘们经常光着身子,在小个子面前旁若无人地走来走去。
光着身子的姑娘们的笑声,很是超现实。
到了交配的日子,披着白纱的姑娘们,穿着军装的男人们,一个个排好队,走进一间间房间,去完成元首布置的培育下一代的光荣任务,气氛蛮像是庄严的。
小个子靠丽莎从犹太人那儿搜来的邮票成了百万富翁,丽莎却死了。
小个子终于实现梦想开了家饭店。
他染上了卖绞肉机的商人的癖好,把纸币一张张地贴在墙上,几乎贴满了一整面墙,作为装饰。
有一天,小个子还在继续把钱贴上墙,来了两个带着社会主义红袖章的人。
告诉他,饭店的一切都归公了,他惊讶地问,我坐的这张椅子都不是我的了吗?
红袖章进一步告诉他,百万富翁们都抓进牢房了,小个子强调说,我也是百万富翁。
问,你有多少钱?
小个子答,我有1500万。
红袖章说,100万关一年,那你得坐15年的牢。
小个子进了牢房后,看见昔日的富翁们老老实实围坐在一起,埋头干扯松羽绒的活。
小个子也领了一袋,依然像从前当服务生时候那样,很谦卑地坐在了一旁。
赫拉巴尔真是个有意思的老头。
原来,捷克人比中国人更知道,如何穷开心
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英皇御準, 侍應回憶.以小人物經歷大時代到年老反思為電影主題, 看後不久已想起同類型的金雞, 末代皇帝和活著. 相比金雞的輕薄, 末代皇帝後的東方奇觀, 侍應回憶這套電影亦比活著深刻. 或許不應這樣比較, 反而應該拿上年電影節上映的羅馬尼亞電影布加勒斯特以東午後8分和無主孤軍來作比教, 和布片一樣, 大歷史對小人物來說, 未必一定是上綱上線的搞革命, 上前線, 小人物是否真人真事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一代人如何面對過去的歷史, 如何去重組自己的記憶. 真實是最難面對, 如何面對民族-國家的歷史, 甚至自己的歷史, 才是最重要. 電影中穿梭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到二戰後的共產歲月, 沒有一幕幕的血淚史控制, 卻在國家歷史的大荒謬中, 滲透一點點笑意, 輕鬆面對. 偶然一兩個自我嘲諷的笑位, 以及主角荒謬的大起大落人生, 即使是對德國, 戰爭都以一幕幕胡鬧的情節調笑去取代. 笑過後, 引起的是深刻的沉思: 為何別人能夠好好的反思自己? 能拿自己的歷史開玩笑? 能以諷刺調笑去”改寫”歷史? “捷克人從來不會打仗”, 這是多麼深沉的一句說話, 當中的沉積了的歷史, 又有多重? 電影中性與鏡不斷的放在一起, 又有不同的比喻, 唯我最impressed的一句, 是主角拿著一塊鏡, 對別人說” seeing myself is enough”, 以及最後幾幕主角從四方八面的鏡子中, 審視自己的過去. 審視自我, 真誠面對歷史, 或者是最困難的, 放下, 才能自在. 完場後不得不拍掌, 或許華工血淚史, 可以輕鬆點面對吧, 中國人太沉重了, 太悲情了.由於感動, 所以加看春風吹到布拉格, 希望不會失望.電影有個比喻真係好好笑: 世界最大的公司是catholic church, 他們賣的是摸不到, 看不見的貨品, 名字叫上帝. 我的是第二大…………
"Moje štěšti bylo vzdycky v tom, zě mě potkalo nějakě neštěsti."(——翻译:"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所遭遇的不幸。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捷克大文豪赫拉巴尔的这部经典著作所改编的电影片头独白,我想把它作为这篇影评的开头,因为要形容这部经典影片,我实在想不出能比它更幽默、更风趣、更贴切的语句。
这两天看完这部电影其实纯属偶然,理由很简单,只因为看到它是06年捷克最佳获奖影片,并且参与了捷克申奥。
可看完之后,影片的水平出乎我意料之外,这部电影的魅力,远远超越了片名可能给你带来的"枯燥"感受。
在中国,很多人都知道捷克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可知道赫拉巴尔的人却很少,这也许跟捷克作为东欧小国的历史原因有关,《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从主角迪特的人生经历折射了捷克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状态。
看这部电影时,在你幽默欢笑之余,倾诉了捷克的历史,乃至半个欧洲的历史。
主角迪特是个不起眼的小个子饭店服务生,影片以半回忆录的方式讲述了他的一生。
他的人生目标很简单,就是立志成为一名百万富翁,娶一个有钱的老婆,然后和她一起开一个旅馆酒店,享受有钱人的生活方式。
一次又一次的倒霉,却带来机缘巧合的机会,他的精明让他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所辗转的酒店旅馆的档次也越来越高,最后来到了布拉格最奢华的巴黎饭店。
在那里,他从领班斯希凡克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什么他那么精通待客之道,因为他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他的聪明,成为首席服务生,并且在非洲小国易索比亚访问捷克的时候,作为出色的接待,得到了易索比亚国王的授勋。
诙谐、揶揄、调侃的剧本,再加上主演Ivan Barnev惟妙惟肖的幽默演出,看到这些你没法不让你两边的嘴角上扬。
二战爆发了,捷克作为德国的邻国,放弃了抵抗,捷克领袖广播给民众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捷克人不打仗”。
于是大量领土被割让给德国人,布拉格最繁华的巴黎饭店也变了,饭店里的有钱人,逐渐被德国军官及高层所取代。
捷克的民众反德情绪高涨,可都无能为力。
但就是在这种变化莫测的局势下,迪特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那就是成为有钱人,同时不忘记对女人和金钱的追逐。
他遇见了德国女教师Liza,并坠入爱河,可因为Liza是个很偏执的纳粹热血份子,认为应该保持日耳曼民族高贵的优良血统,滑稽而又可笑的理由塑造了这样一个俏皮可爱的妙龄女郎,他们之间的爱情受到了种种阻碍,可最后她还是嫁给了斯拉夫血统的迪特,也许这正是大师赫拉巴尔的意图,告诉人们,即使面对战争,爱情仍无国界。
在Liza的帮助下,迪特成就了梦想,通过犹太人的邮票成为了有钱人,可德国那时也已开始衰败,心爱的Liza因为德国轰炸过的酒店坍塌而死去。
战争结束了,剩下的就是战后重建。
迪特有了自己的酒店,却被所谓的捷克共和国夺走,并且由于坚持认为自己是有钱人,导致入狱服刑15年。
整个电影我都是带着微笑看完的,可看到这里我很悲伤,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无奈。
我们又何尝不像迪特一样?
我们追求金钱、女人、还有所谓的信仰,可上帝往往总会跟我们开一个同样无奈的玩笑。
迪特经历过好几个女人,雅露卡什、女佣凡达、还有巴黎饭店的尤琳卡,她们跟迪特一起的过程里,始终维护着迪特,虽然说不上是爱,但就是那种感觉,幽默之余,意味深长。
最后遇见生命中的女人,Liza,我相信尽管她是德国人,迪特也会深爱着她,哪怕她是一名希特勒狂热份子,哪怕在她死去时迪特并没有流泪。
导演Jirí Menzel是优秀的,因为我觉得他很好的演绎这部奢华的文学著作,小服务员的一生,不仅仅从侧面讽刺了金钱和权力,也展现了人类在战争和历史变迁面前的弱小。
整部影片拍摄的手法也很独到,说不出感觉的光影魅力同样给我带了视觉和心理的满足。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所遭遇的不幸。
"这一切,那么荒诞,而又那么真实。
了然与虚无片名:《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导演:伊利•门泽尔国别:捷克/斯洛伐克年份:2006在2006年的柏林金熊奖角逐中,《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输给了《图雅的婚事》,——影评人孙孟晋说,这是细瓷输给了粗陶。
的确,从电影语言的角度说,《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要漂亮得太多,有更自觉的美学追求与更纯熟的语言能力,很多镜头与镜头组合拆分下来,都可以当作电影课上的范例。
这个影片有一个倒叙的结构,好多从现在时的老年时代转到过去时的青年时代,都不是用更简便流行的跳接,而是比较古典的近似剪接,显得从容醇厚。
最开始的那个镜头转换,是忽然潇潇雨下,老年的迪特一个回首,江山逶迤,换到荒唐放纵的年少时光,依旧还象是同一阵雨中——几乎与中国式的意境相通:“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在对金钱的,对权力的反讽上,赫拉巴尔是不遗余力的。
这个影片的有趣之处,在于主人公迪特不是一个“反对者”,他投身到追名逐利的浪潮之中,如同与靡非斯特做了交易的浮世德,只是他所选择的角色——旅馆老板,使他带上了一点观察者的游离神色,这一点游离,倒是又为他最后的皤然醒悟埋下了一个伏笔。
天地一逆旅,人生一过客,但是这个过程本身的五光令人盲,五彩令人迷从电影的角度说,是非常满足人的视觉与心理的,那些美食与美女的交相辉映,也是电影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
在意识形态度不抱着单一的视角是《我伺候过英国国王》的长处,它比较模糊,不是黑白分明的。
但这样的结果是,反讽是有力的,反省却没有答案——对于历史与个人都是如此。
于是迪特出狱之后,到边界处当了一个养路工,却也不管这条路通向哪里。
老年迪特的演员气质与青年迪特差异太大,这监狱简直呆得人脱胎换骨,他成了一个隐居的哲学家,只有眼光落在路过的疯女孩身上时,还有些对身体或者生命的眷念,他似乎看透了一切,可似乎也不需要一切,当然还是可以任着一切照着命运的方向滑行,作个默默的养路工——这个结尾,说是了然的,也未必不是虚无的。
回过头来对照《图雅的婚事》,倒又显出《图雅》的好来,那是切切实实的现实问题,不知道怎么样能活下去又还是一定要活下去,而且不单单是自己活下去,还要带着老公孩子活下去。
它呈现了严峻的现实,但又不抹杀人性的力量。
虽然电影语言很质朴,但就题材与表现来说,都算是一个“重要电影”。
——现代社会想要得到救赎,只好再到不那么现代的阶段去回头看,虽然《图雅》也没给出什么希望。
很奇怪的片名,第一眼看到时赶脚有点山寨,但是看完简介和其成绩后不明觉厉啊!
资料馆推了海啸奇迹来换这个,刚好,看看很少看的捷克片子。
首先说一点:如果你要带着这个片名去看那你就会超级失望的,里面没有华丽的白金汉宫,没有重兵把守的阵势。
整部片子通过多种的闪回和回忆的切换讲述小个子“传奇”的一生,中间穿插各种细节和故事,信息量超大。
从最开始的小酒店到最后到曾伺候过英国国王的师傅(这也是唯一和片名有关系的)的大型豪华酒店,小个子一次次的成功升职,一次次的亲眼见证权势金钱的好处和腐败,一次次的看到色情服务的糜乱。
同时,小个子的手法也逐步渐长,一次次的打败身边的“敌人”(干涉自己的同事),慢慢的攒钱变富,当然还有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女体“盛宴”!
多处镜中闪回,相同镜头切换变化,在一次次的回忆中,小个子逐渐成长:从最开始的不找人钱到最后的分文不差人,从开始屡试不爽的扔钱币到最后的放回口袋,而始终不变的是他对生命中的每一位女人都用了那甚为浪漫的一招,包括最后的德国妻子。
自己的乐于助人使其认识了妻子,也使自己变成了叛徒卖国贼,而好战爱国的妻子毅然选择投奔战场一线,留他自己在旅馆改造的种马人类研究所。
电影的最后,之前很在意的华丽奖牌放在了动物身上,极具讽刺意味。
电影虽平缓但是讲述的内容很多很多,必须推荐一下。
渐渐对东欧的历史产生特殊的好感,可能是因为经历过同样的历史背景。
想从他们的角度看看对待同样历史的态度。
捷克的作品总能让人惊艳。
米兰昆德拉用小说的方式呈现哲学。
赫拉巴尔用幽默轻松的方式旁观了近代最为沉重的战争。
一个让人一边享受世界上最美丽的语句一边感受着哲学思维;一个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思考沉重的历史。
他们是调动人类感官的高手。
多数电影表现的都是战争的惨绝人寰,目的是让人铭记,让人反思,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事实上战争确实是这样。
可是战争还有另外一面,犹如迪特眼中的战争。
他看不到硝烟,他没有仇恨,他一门心思的专注着自己的梦想和女人。
这让我想起第一次得知爷爷家在战争初与日本人做生意的事。
我从小受的教育是日本人多么残暴,残杀中国人,印象里中国人都应该同仇敌忾与日本人势不两立。
因此完全无法接受和理解这样的家族历史。
得知日本移民来做生意其实也是为了赚钱,并不像宣传描述的那样残暴,如果按照“对自己好的人就是好人”划分,他们只是顺应国家政策的好人。
至少他们确实做到了跟我们平等相处和气生财。
不是所有人都有政治立场的,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目标,战争只是他们所处的外在环境,他们所要做的只是在这大环境中达到自己的理想。
迪特就是这样,因此从他的角度描述的战争,才以这样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
丽萨冒险回去取能让迪特开自己饭店的邮票箱,没能幸免被埋在废墟。
迪特没有哭,他平静的拿走了那个箱子。
我不知道迪特的心情是什么,可这一幕让我回想起他的每一个女人,以及他与这个纯种的日耳曼女孩结婚。
不能否认他婚姻的功利性。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女人为了男人不择手段,而男人可以为了理想不择手段。
影片的角度和序数方式都很特别。
难得的好片。
用荒诞,幽默,来表现捷克小人物在战前战后对富有生活的一贯追求,但他不属于这个行列,这个族群。
HK CITY HALL 290308 HKIFF 2008。
F071
连看二遍,发现每一个小片断都极尽完美。由于采用了阿甘式的叙事风格,优美片断太多反而显得整体情绪起伏不大。幸好观影感觉很轻松,像是读了一打散文小品。
影评读的扑朔迷离
很戏谑
镜子运用得很好,旁白占去大多数对话。这是个命好有什么都不在意的男孩故事,可又不能这么简单的评价。切入点太多,一句两句说不明白。我还以为是个喜剧,却是个让人思考的故事。
无意思
有惊喜,也没有惊喜啊……
这个小个子的幸福往往来自于他所遭遇的不幸~
活色生香,太冗长,太怀旧,不是我的菜
有点像捷克版的『三毛从军记』 小人物大历史的黑色喜剧 风格很喜欢 但在细节上还有待加强
假如换成日本侵华,这不就是汉奸的故事吗?怪不得捷克这墙头草没出息。
太黑色了
2008.1.8
吉尔布拉斯+活着
看来我没有贵族气质 我完全捕是太能接受这类型的。。
我今天是造了什么孽。。。。这部也辱女,种马文拍出质量高的片子了。而且还没爱与时尚艺术性高。。。看一半也是如坐针毡。
通过一个底层草根的职业之路,戏剧化地讲述了一个国家不同阶层的一个阶段。对不同阶层中人物的奴性,贪婪,暴虐,欲望等方面,都有戏谑性的表现。
非常欢快地讲了一个关于金钱和女银的故事 故事讲的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