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这么几个人物:奥达、奥达的哥哥、奥达的爸爸、纳萨比、不知道叫什么的人贩子。
1.人贩子:一看就知道是个杀人越货的土豪,书都没有一本。
先是在帐篷的时候完全不用脑,仗着人多,跳起来说砍奥达的头,谁知奥达早就安排好了,让他赔了姑娘丢了面子;第二次是在油井附近他乱开鸟枪打死了奥达的父亲,引发了最后混乱的决战,由于他之前和女奴的关系也没处好,决战中被从后爆了胸。
死倒不怕,就怕死得很愚蠢,人贩子死要面子,可是没知识让他死都死得没脸。
2.纳萨比:关于财富的东西他倒是知道得不少,但是仁义道德什么的,他完全没概念啊,打回幼儿园重造!
3.奥达的爸爸:以天朝古代君王来对比,他算是个好酋长了。
应当也是熟读伊斯兰教的典籍了。
可惜不看西方现代的书籍,过于保守。
造成了战争,并死在了战争当中。
4.奥达的哥哥:完全不看书,身体不错,霸气外露,但是一天就知道玩儿鸟,从不长脑。
要逃就逃吧,非把人家有背景有后台的守卫杀了,路线也选得不好,没多久就被抓起来给爆头了。
死前还傻乎乎地说:我是王子,你不能这么做。
5.奥达:奥达片中最爱看书的人,以致于周围(包括远在家乡的父亲)人都认为他是个羸弱无能的屌丝软蛋,因为在那个时代那个地区,力量和身体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们也认为具有这两样的人同时也具有勇敢坚韧之类的)。
但是由于他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因此多次化险为夷。
(1)奥达哥哥要逃回家乡时,奥达拒绝,之后哥哥被抓住,奥达在敌国成功和女神结婚。
并且之后利用做和平大使的机会回了家乡。
(2)沙漠中大战坦克。
手头装备有限,一支打鸟农民级别的军队用地形和沙子废掉了一队坦克。
(3)海边找水喝。
要不是他知道海底喷泉什么的,估计一群人都得渴死在离水近在咫尺的地方。
(4)见到其他部落的女奴,和善对待,之后成功联合了多个部落。
(5)最后他很具有国际视野有木有啊,不杀纳萨比而是把他外派作为代表。
即为自己树立了一个仁义之主的形象,又合理任用了人才。
这在中外历史上帝王传记中到处可见,肯定是看书得来的!
知识改变命运啊!!
看影评,有看客对导演的“政治正确性”嗤之以鼻,但貌似有穆斯林观众赞言说反映了穆斯林文化的正面形象了。
于是本着受教,开开眼界的心情去看了。
真不是我搞种族主义,但是我实在疑惑--阿拉伯人跟欧洲人长得一样吗?
知道的也就罢了,对我这种不知道的,你让西班牙人,英国人和印度人演阿拉伯人,这不是很误导吗?
这能够得到对阿拉伯人的正确印象吗?
认为演技受到人种的限制,显得很狭隘。
当初中国的美女们去演艺妓,咱还好歹了解,从外表上来说,中国女人和日本女人不能说长得哪里就不同了。
后来日本人去演成吉思汗,心里面就疑惑上了,但看时也没有产生--这哪是蒙古人,一点也不像成吉思汗--之类的问题。
现在咱两眼一抹黑,真不知道阿拉伯人该长啥样了,反越看越不对劲,心里没有底儿了。
再配上不明口音的英文对白,不给字幕,看得人真是雾蒙蒙,雨蒙蒙。
且不纠结人种长相了。
从演技上来说,只有mark strong感觉到位。
女主角纯花瓶,说个阿拉伯名字,连发音都跟别人不一样。
南竹角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也不好说是演技差还是咱文化隔阂看不懂,在我看来经常性面对镜头一脸“啊?
对着我拍什么哪?
我只是来打酱油的”表情。
Antonio Banderas说不上哪里不对劲,整个人物感觉比较符号化了。
因为看懂程度很有限,情节似乎不好多作评论。
至于阿拉伯文化到底体会到了没有。
其实还是有一点点,主要感想在于,如果你相信神把你扔到这么一片黄沙之中,缺水缺资源,你祖祖辈辈居住于此,且你还得知了有人住在富饶的土地沃野,有人住在丰美的森林草原,你还能够相信神是爱你的,神这样安排你是有他的道理,你还能够顺服和崇敬,这信仰还真是不易啊。。。。。。
看过本片才知道穆世林对宗教的虔诚,多少明白了前段时间一部美国电影抹黑默罕默德所带来的全球反美浪潮。
一种信仰根深在灵魂深处,始终如一的民族是可敬的也是可怕的。
一部可兰经能指导人们生活的全部,解答所有的困惑,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可能,可阿拉伯人的确做到了,这样的民族不可能只在世界的舞台上当个看客的。
现在的世界越来越现代化全球化,当信仰与物质相互碰撞,真主与诱惑角逐,人们又该怎么办,石油能改变人民物质生活,减少霍乱的发生,让妇女不会再因难产而死去,你能确定要排斥它?
真主把石油埋在我们脚下的目的只有真主自己知道,我们能确定的是人活着是要越活越好,苦行僧式的生活可能会说明你对真主的虔诚,但生病难受时也需要进口药片来治疗。
合则两利,分则两败,战争没有哪方是彻底胜利的。
关键情节:当看到1小时40分哈维王子中枪倒地时,你真的有种想把电脑砸掉的冲动,还好由于真主的保佑,发生的是奇迹,他没死。
知识改变命运,多看些书还是有很大的好处的,至少剧中哈维王子就是如此。
黑金 Or noir 观影《黑金》这个不是指1997 刘德华的那部政治片,而是阿拉伯世界的石油《Black Gold 》。
影片由法国让-雅克·阿诺导演,2011年11月上映!
此为导演就是1992年起用梁家辉与15岁新人珍·玛琪拍成以越南为背景的情欲片《情人》,从而在华人世界引起轰动的那位。
剧情简介 · · · · · · 阿拉伯某酋长国的奥达王子(塔哈·拉希姆 Tahar Rahim 饰)和哥哥从小被质押、寄养在纳萨比门下,纳萨比(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Antonio Banderas 饰)在与美国石油公司合作后发现了石油,开掘后成为富甲一方的首领,为了达到合理占有油井资源,将奥达与公主(芙蕾达·平托 Freida Pinto 饰)联姻。
奥达的父亲带领阿拉伯另一股势力,决心向纳萨比宣战,停止石油开采,还以清净!
并鼓动自己的亲生儿子奥达的加入,但此刻纳萨比已占有高端军事武器,双方实力悬殊巨大。
生性不好战的奥达挣扎在两个“父亲”、两个族群之间,不得不做出残酷的选择,为了百姓的生存与和平,与“不可战胜”的养父展开背水一战。
不料知识加运气,带领一帮囚徒横穿沙漠、历经劫数,得到南方各部落加盟,一举获得实际控制权,从而占有石油并用之于民!
本片根据小说改编的。
非阿拉伯世界真实历史。
纳萨比开采石油后,除了满足家族利益、扩充军事实力,还积极笼络各部落,当然也为本族建学校和医院,搞图书馆,还给城里通了电灯。
但是这些进步之现实面前,奥达的父亲,那个所谓想要清贫一世的酋长想的却是保持原状,大家都一起吹风沙、骑骆驼!
当然,摆在面上的就都是《古兰经》要义了!
在保守派和进步派的争夺战中,奥达王子付出了哥哥萨利赫与弟弟阿里的生命,终于获得大多数南方部落认可,一举夺得有利形势!
可是,背叛父亲就是违背阿拉真主啊,踌躇之间,一个鲁莽的部落首领,暗中黑枪击毙父亲,这下保守派的问题迎刃而解,剩下夺取油井资源简单多了,一段硝烟四起的战斗场面后,就兵临城下,二国并一国,资源民共享!
回溯历史本貌!
该片的原型地极似沙特,主人公的创业立世也类似于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1932~1953) ,伊斯兰教瓦哈比派现代国家的开拓者 伊本·沙特(Ibn Sa‘ūd بن سعود )。
他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封建统治者。
他以无情的手段和灵活的策略,结束了半岛的分裂状态,起了维护民族独立的积极作用。
他推行的希吉来政策,为从粗放的畜牧业过渡到生产率较高的农业迈出了第一步。
他虽然信奉瓦哈比派,但不拘泥教义,对现代新事物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和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加以接受。
1933和1939年,他把占国土面积约2/3的土地租让给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使沙特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为发展民族经济打下基础。
1945年3月,沙特正式向轴心国宣战,并因此成为联合国的一个创始国。
1953年11月9日去世。
伊本成功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收服游牧部落,让他们定居垦地,大大扩充国力和战斗力;即,1912年建立了伊赫万的农垦区希吉来(要贝都因人从游牧的沙漠地带迁到垦殖区定居 ,从事农业)。
第二就是接受现代化,于西方大国建立和平关系并开发石油。
关于推行现代化,确实有一段历史可以回望!
伊本·沙特在内志所推行的是伊斯兰教瓦哈比派的教义,主张极端严格的一神论。
占领汉志之后,为了缓和其与内志之间的矛盾,伊本·沙特提出了开明的瓦哈比派理论—任何新技术,只要不与伊斯兰教的精神相抵触,即便在《古兰经》上没有明文规定,也可以接受。
他的目的是既利用西方的技术,又保持伊斯兰原则。
电话和无线电被贝都因游牧人和保守的宗教学者视为魔鬼的发明。
有的地方,当卡车第一次出现时,人们一拥而上将它烧毁。
伊本·沙特让人通过电话和广播诵读《古兰经》,用汽车运送朝觐者,终于使这些现代化的设备为人们所接受。
但是极端保守的伊赫万组织对这一切都表示反对。
他们指责伊本·沙特将电报、电话和汽车带进了伊斯兰的土地,跟英国异教徒打交道,还容忍朝觐者播放音乐。
他们的不满演变为大规模的骚乱,并最终成为武装叛乱。
面对严峻的形势,伊本·沙特果断决定使用装甲车和无线电联络设备,而狂热的伊赫万组织则认为只有刀剑和骆驼才是合乎伊斯兰教规定的武器。
在1929年9月的决战中,装备着机枪的装甲车使伊本·沙特大获全胜,伊赫万组织彻底崩溃。
关于石油,1933年,伊本·沙特授权美国的美孚公司在沙特阿拉伯开采石油。
1938年在哈萨发现第一批储量极大的石油,成为世界上石油开采量最多的国家,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流入的外汇像潮水一样源源不绝,沙特阿拉伯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而进入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列。
正因为沙特阿拉伯已确立了主权国家的地位,从沙特土地上开采出来的石油才能变成沙特人民的福利,而不是白白成为殖民者的营养品。
在石油工业发展的同时,沙特阿拉伯同美国的关系也在不断强化,双方都视对方为不可缺少的盟友。
瓦哈比教派的信仰、石油和与美国的联盟,是沙特阿拉伯稳定的三大支柱,此三者都在伊本·沙特统治时期就已经定型。
这些是否都与片中某些很相像呢?
电影虽是虚构,基于历史却是真实!
人类历史车轮滚动向前,迎合趋势才能登上更高生存舞台。
而迎合的基础是独立自主,自强不息!
了解一些沙特历史后,也似乎可以为今天的一些原油贸易现象给出解释!
沙特石油出口的主要方向正经历从西向东的转变。
尤其面对美国不断上升的能源独立愿望,更是加大对我国的出口!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净进口原油时,沙特对中国的出口甚微。
2010年,沙特对华原油出口量达4463万吨,占当年沙特对外原油出口总量的18.6%。
今年前十个月沙特原油出口22.5亿桶,中国仍是其最大买家!
更多图文并茂,请看http://www.bafei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45&pid=9710&page=1&extra=#pid9710
其实我看一部电影就跟刚接触一个人一样,一般如果不是太寒碜太无厘头太不能理解太吐槽无力,我一般感觉都是好的方面。
如果一部电影总是让你无法猜测接下来“该”发生什么,那看起来还是挺,吸引人的。
比如那一枪直中男主脑袋,然后直接就没了呼吸,虽然醒过来被喊“真主”让人又觉得这个真可以哈,但当时那一幕还是让人心一抖:这怎么办?!
男主死了?!
难道这不是男主?!
因为我习惯性认为,有些事情就是得靠某些人主导的。
尽管我仍不够“真主”,不能预料所有事情往那个方向“主导”……图书管理员的故事告诉我们抱着书啃也终究能打天下的。
尽管里头各种科学伪科学的战斗及生活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拿来娱乐一下也无妨。
何必所有事都较真呢。
尽管如此我还是有好长时间都在那思考海水蒸馏了到底能不能喝……==尽管我想认为所有人都是好的,但当他们观念冲突的时候,我一般会选择一个目标去“追随”。
这下我犯了难,不知道同样像是执有善良与和平的野性的阿莫尔和温软的儿子奥达,究竟哪个更应当相信。
其实这也让我反省到,现实中,追随有时候不得不是暂时的。
总会有些东西刷新大脑,刷新认知,那些坚固在心里能够从出生到入土而不变的,便可谓之信仰。
比如爱。
不管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一部电影,但我相信,总有一些场景一些台词一些配乐一些剧情,能让人内心咯噔一下,或者突然融化一些。
比如阿莫尔他说:“爱,是男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比如那个女子说“鱼和水,离开了彼此,就什么都不是。
”她离去的样子很帅。
即使假装的也好,即使内心疼痛也好,那一幕场景,就是很帅。
什么都改变不了它帅。
有些人就是靠这样的潇洒帅气,活着的。
公主是幸运的。
她在暗室里扒着窗子看半辈子,能“看”到手她最爱的男人。
不过她不可能在沙漠中与他同生共死。
也许有过那么一瞬间,他的爱可以给了别人。
不过这不是悲剧,因为爱也许本来就无永恒的意义。
它存在,过,就是意义。
沙漠很壮阔。
因为残忍。
必须是残忍的广袤,残忍的荒芜,残忍的炙烤,残忍的干燥,残忍的永恒。
残忍的无聊。
突然就想念了三毛,想念了荷西。
我还是觉得电影不能太经常看。
至少不能天天看。
如果太容易动容,那动太多了就没了容。
即使如此,没有高频率看电影的我……还是常常把下场后满脑子波涛汹涌的思考感言慢慢再渗回庸俗的沙子中去。
长此以往。
不过这就是生活。
不断刷新的,闪回的,扰动的,阶跃的,也带着一些永恒不变的东西的,生活。
皑皑对我自己吐槽无力了╭(╯^╰)╮PS:回归本性地说一句正常人类语言:我喜欢阿里,小伙子真太逗太个性了!
帅呆了!!!
啊啊啊!!
阿拉伯的文明,御黄之带,大概还是有一些“丝绸之路”的感觉的。
沙漠文化,对于我等而言,也是个神气的存在。
“黑金”的缘起,大概也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如果可以通过一部电影,管窥一下异域风情,也是蛮好的。
然而,一部关于阿拉伯文明的电影,一水的欧洲演员,想要原汁原味的呈现阿拉伯文明,好像也不太可能。
故事的开始,是班德拉斯和马克斯特朗之间的较量。
班德拉斯赢了。
在故事里头看,班德拉斯应该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但一样是“胸怀天下”的,他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落后的压力,如何追赶这个差距,却束手无策。
因为这里除了漫天的黄沙外,一无所有。
如果有机会,你愿不愿意搏一搏?
沙漠中的石油,对当时的他们而言,没有用,骆驼又不吃。
给了西方,换取经济发展,即便是西方拿了大头,又何尝不可?
班德拉斯的观念里头,为了追求发展,即便是吃一点亏,也是可以付出的代价。
那,他的观点对不对?
当文明侵袭,除了迎头赶上,还有什么办法?
我们都特别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经验,是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我们也吃过亏,那只能当做是交的学费,否则还能怎样?
自强才有出路。
而马克斯特朗是个“浪漫主义者”,他看到了石油背后的隐忧。
是不是这样呢,在历史的发展里头,后来这片地区,成了战火纷飞的地狱。
金钱,确实迷失了很多人的眼睛。
然而,他们并没有学会利用财富学会自强,这其中,自然有西方干涉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富得流油”的副作用。
马克斯特朗的悲剧是注定的,一个优秀的领袖,应该是“看清楚黑暗,仍然选择在黑暗中前行”的,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更不是冠以“冠冕堂皇”的理由。
即便,他的很多观点,确实是符合“圣人”标准。
然而,“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态度,实在太不适合于一个“领袖”。
说句题外话,这位“高尚”的领袖,生活小节上的问题也是有的。
不过,这个解释骨骼清奇,应该没什么问题。
在“上一场”战争中,马克斯特朗输给了班德拉斯,俩儿子被当成了质子。
这个套路,我等相当的熟悉了。
质子,将来一定能成大器的。
等到第二次战斗来临,老大已经死了,老二从小就知道读书,看起来就是个唯唯诺诺的废物。
马克斯特朗对这个老二,大概还是有点失望的。
接下来,这位“娶了敌人的女儿”的继承人,需要面对部落的“群起而攻之”。
可以说,这是一次思维的碰撞。
这些保守派们,在辩论中偶尔也会犯概念性的错误。
毕竟,西方人也是有信仰的,可以成为“异教徒”,但不能说是“没信仰”。
对于神奇的“古兰经”,也可以稍微领略一下。
有趣的是,马克斯特朗的“支流”,在这个部落里头,郁郁不得志。
遇到同样接受过“教育”的“哥哥”,有好多的牢骚要发。
“先进思想”在“老顽固”面前,壮志难酬的憋屈,这个我等大概“深有体会”。
当然,马克斯特朗还是“开明”的,在思维的碰撞中,他其实还是愿意做出一点改变的,不过,不是全部。
这位“庶出”的“西装长辫”,最终还是不得不利用“造神”,帮自家哥哥将声望推到了顶峰。
说句题外话,“海中淡水”的知识点,着实戳中了盲区。
故事给“庶出”的王子,安排了一个悲催的结局,有点遗憾。
如果不是这样,他应该是王子非常得力的助手。
那个“懦弱”的王子,书不是白看的,如何应对“现代战争”,已经有了一番心得。
但来自弟弟的“感慨”,才是真正触动他内心的警醒。
整个故事,感觉还是想向史诗上头靠的。
不过,这黄沙下的文明,只是浅尝辄止,老外的视角,大概也夹带了太多的私货。
然而,保护自己文明的唯一方法,唯有自强不息,依靠祖先留下的财富,好像不是长久之计。
弱鸡捧个金饭碗,不过是一场“怀璧其罪”罢了。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地点是在当时的阿拉伯世界(有网友分析说那个故事的原型应该是沙特)。
故事一开场画面就是漫天的黄沙,有两个国家的国王(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两个部落的酋长),两个部落才打了一场仗,战败的一方的酋长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到对方的部落当人质,目的是为了两个部落的和平,他们才不会再为了名为“黄金之御”的一大片沙漠而再起战争,并且这片土地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
过了十五年之后,当年的两个小王子都长大了,大王子喜欢骑射,而小王子奥达王子喜欢读书。
他们像远古的阿拉伯人那样有着自己的信仰,延续着传统的生活。
此时老国王(当年的战胜国)正在苦恼怎样使自己的国家强大,因为他的国土都是沙漠,缺水,种农作物也不行,由于交通不便就算做贸易也不行。
这时美国一个石油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这片土地上,他们告诉老国王名为“黄金之御”的地方有石油,石油就可以换成美元。
于是老国王让美国人来开采石油,他的国家迅速的富有了起来。
另外一个国家的国王看不下去了,因为之前立了誓的,这片土地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现在对方居然开采起了石油。
两个国家因此事出现了分歧。
这时做人质的大王子想逃回国时被打死。
老国王收了文弱的小王子做女婿。
奥达王子以使臣的身份回到自己的故国去说服父亲不要发动战争。
当他回国以后发现他的父亲包括所有的大臣都是无法变通的顽固份子,他们都狂热的穆斯林,所有的行为准则都以《古兰经》为基准,他们对外来的文化完完全全的排斥,认为那就是恶魔。
他们叫嚣着要发动战争。
而在这时,老国王用自己的财富收买着周边一些其他的部落。
奥达王子的父亲对此的看法是,用钱能买来的东西都不是最珍贵的,而只有爱和信仰才能永恒。
奥达的父亲让奥达带着几百个死囚穿越沙漠(在片中是真主之家,是一片死亡)之地,奥达带着部队在沙漠上前进不仅要战斗还要克服一些致命的困难。
(这部份的戏是最好看的),奥达虽然文弱,但他坚毅又充满了智慧,在途中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并收服了南方的部落。
老国王派出了所有的人去对付沙漠中的奥达,而奥达的父亲则带着部队直导老国王的城市,老国王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认输了。
这时奥达也带着他的人马与父亲重逢了。
奥达的父亲要求奥达把美国人开采石油的工具收起来,并且永远不让这里再开采石油,因为他怕以后越来越多的异教徒来到这个地方来改变他们。
奥达不同意父亲的看法,正在争执时他父亲被人打了黑枪打死了。
奥达父亲的死代表顽固的一方势力死去。
奥达接管了两个国家成为了新的国王,他不像老国王一样唯利势图,也相信爱与信仰,又不像他父亲一样的顽固,他找到了中间的平衡点,把他的国家治理得更好。
我想导演不仅仅只想表达权力和利益的争夺,他还想表达宗教与文化的隔阂是人们战争的主要原因,而这种矛盾不能调和,剧中奥达父亲的死让顽固势力暂处于下风,这才让故事得以完满。
本剧的结尾看得出来西方世界对阿拉伯世界确实是野心勃勃,他们想找到一个平衡点,但真的做得到吗?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本片纯粹虚构?
还是真有其事?
本来还以为灭了最强的,兼并最弱的,联合中等的所有南方酋长国,从而诞生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呢,百度之,yy失败。
好吧,百科帝们嘲笑我吧,顺便给讲讲这故事本来的样子,谢谢。
当奥达画上黑眼线之后,他这个人就变了 也许没有改变 只是之前没有显露出来 最终他还是背弃了父亲的信念 开发石油 陷入金钱 结局尽管自己不是太满意 不是我理想中的那样 但这样才是最真实 最合理的 就像奥达自己说的 他不是真神 他只是一个看了很多书的"现代人”另外一点让自己不开心的事 奥达明显对那个被自己救下的女人有情 幸好没有把那个女人追回来 看到最后 就没有那么喜欢奥达了 他差点死的时候 自己还很惊痛呢 哎!!!
电影太长了 完全可以缩短 前边太拖沓 应该早点进入主题 喜欢奥达的父亲 有坚持有信仰又信守承若的好人 好领袖
是我的价值观有问题吗,我反而觉得主张挖石油的酋长更加开明有远见,如果换到中国背景下那可不就是改革开放吗……为什么简介中变成了反派??
置民众于落后贫穷之中的信仰难道比进步的社会环境更加重要?
挖石油固然是为了赚钱,但赚钱就是原罪吗?
赚到的钱为民众带来了切身的利益,在我看来并不算坏事。
那无数因霍乱而死的百姓、因难产而亡的妇女,在我看来只是上位者自我陶醉的牺牲品罢了。
好吧说说影片本身。
剧情其实挺无聊的,主角金手指开得很明显,见坦克杀坦克见飞机轰飞机,死亡之后还能复活......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但电影本身多少还是为我们展现出了比较小众的阿拉伯世界,从文化多元角度还是给多一颗星。
PS:影片最后Leyla在城门外迎接凯旋而归的丈夫时我简直抑制不住一路压制过来的吐槽心了......你老公打着和谈的旗号让你求情放他回归部落,结果最后带领大军一路杀将而来还杀死了你的亲哥哥,末了你就笑意盈盈地说一句“我们有宝宝了哟”就结了?
虽然主角这么做确实有其苦衷,但难道连问都不问一句?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看来阿拉伯重男轻女的习俗还是情有可原的……
作为电影本身之外价值是相当的大,哈哈修补了二人关系。电影本身来讲,大体标准之作,但我不敢随意相信其中表现的所谓宗教是非遵循事实,而且我相信石油为中东带来的不是此类大团圆式的故事,或许灾难性的更真实有感。如《血钻》。
借用豆瓣网友之说:整个故事看得我“聚精会神”,某些情节是捏着手看的,除去战争场面,对于故事深沉次的刻画再要那么往里面一点点那此片真的完美无瑕了。赞:小场景下美轮美奂的光影镜头,大场景下浓郁的阿拉伯风情,沙漠,海滩,城市,服装,这种布景和场景让我回味起了《雨果》的精致画面。
前有阿拉伯的劳伦斯,后有血色将至。都让此片相形见绌。电影很简单,除了具体细节外,大体的情节都不会偏离你的思绪。一句话,不商业不文艺。
骑战是唯一可取之处
@蓝色机器人不懂 牛逼=知识+历练+厚黑
给穆斯林的洗脑片儿
画面不错,男主行动原则不明
王子死而复生太狗血了。。老酋长死的时候会以为是王子杀的吧。。还有,阿拉伯人不是以留胡子为荣嘛,咋王子还想把胡子刮了。。
看完笑称“这个故事的主题就是教育我们知识就是力量”……又因为吐槽主角某个角度越看越像法布雷加斯,就变成了”一个法布雷加斯拯救阿拉伯的故事“(q:然后呢?a:然后他成了酋长……=。=
好无趣,两星给风景和屋内布置
多读书才是王道
法国人总会把阿拉伯人拍的很真实。相比犹太人把持的好莱坞绝对不会这么客观。
血和爱是个啥。男主角帅点倒比较实际
史诗题材硬是给拍成了豪华版的黑帮决斗,剧情逻辑也是混乱不堪。不过考究的布景、壮美的阿拉伯风光以及沙漠大战,还是有一定的史诗质感,但是剧情实在是太拖后腿了,演员的选取也是让人奇怪
算作阿拉伯干巴风景片,阿拉伯服饰普及片,真主没事就出现的伊斯拉教教义篇
单调
刷怪升级打BOSS
可惜了这么好的班底
看预告片以为会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史诗战争片,可惜情节平淡,节奏缓慢,令人很失望...
千万别小看图书管理员。另外两个酋长太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