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

转山,KORA,One Mile Above

主演:张书豪,李晓川,李桃,钮承泽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藏语年份:2011

《转山》剧照

转山 剧照 NO.1转山 剧照 NO.2转山 剧照 NO.3转山 剧照 NO.4转山 剧照 NO.5转山 剧照 NO.6转山 剧照 NO.13转山 剧照 NO.14转山 剧照 NO.15转山 剧照 NO.16转山 剧照 NO.17转山 剧照 NO.18转山 剧照 NO.19转山 剧照 NO.20

《转山》剧情介绍

转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改编自同名畅销书。 台湾青年张书豪(张书豪 饰)在大四毕业时,遭遇了哥哥的亡故,正处在迷茫期的书豪意外发现了哥哥留下的骑行日志,这个不骑车的青年萌生了骑行滇藏线替哥哥完成未竟心愿的想法,在经历了女友的离去后,他义务反顾奔赴丽江。在路上,张书豪结识了来自云南的骑行者李晓川(李晓川 饰),并结伴前往拉萨。第五天,他们来到德钦,李晓川因无缘得见云雾中的梅里十三峰而沮丧不堪;第六天,他们住在盐井的藏民家中,书豪与淳朴的藏民依依惜别;第七天,他们在曲孜卡的山路艰难前行,李晓川意外坠崖重伤。冬季的滇藏线格外艰险,而剩下的路,张书豪必须独自前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爸妈不在家幸福的兔子天才麻将少女共和国血脉催眠麦克风RhymeAnima+东北俩兄弟德州长子第一季麻辣兄弟之疯狂一夜爱莎魅醒时分无间父子情印尼羽球英雄:王莲香烈血狂沙抱歉打扰秘密窝点逐梦大海亚当变奏曲魔法先生另一个世界探长薇拉第四季冒牌天神2喂我漫威崛起:苏睿行动欺骗的救赎鸡毛蒜皮没小事2亢奋第一季河谷镇第一季拉马努金霍金传霸道总裁别惹我排球少年:VS“不及格”

《转山》长篇影评

 1 ) 警告!不要用这个片子来做路书!

首先我极力推荐这个片子,因为我9月份刚从滇藏线骑行回来。

《转山》在北京的第一次放映是在百老汇电影院,当时杜家毅、张家鲁、程孝泽、李晓川都来了。

还有黄磊、廖凡、阿雅等一些明星。

我第一次看转山也是在这里。

片子的很多的镜头都是我曾经骑过的,感触很深,仿佛又回到了当初。

骑行对我来说只是一种方式,一种能让自己更牛逼,当然也能更加亲近自然的方式。

骑行前,我觉得这是件牛逼的事!

我是一个普通上班族,年初就下定决心要出去骑这一趟。

3月份买了辆捷安特的770,开始了所谓的训练。

直到9月份出发,我的码表显示2000公里。

其中我就骑过一次长途,从西单骑到十三陵然后骑回来,路程大概100公里,其余的都是上班骑车。

这其实等于基本没训练,只是对自己的车比较了解。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可能就永远都不会再做了。

——真是一句听烂的话,可是我相信了。

9月5号从北京出发,出发前我怕了,我怕我回不来。

出发前我就和转山剧组有过里联系,知道他们9月18号有一次#重走转山路#的活动,也许在路上我们能遇到。

《转山》主角张书豪是从丽江开始出发,电影里在丽江过的很快,貌似应该还有些艳遇的情节,给剪了。

虽然张书豪和我情况不一样,不过骑上自行车出发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很忐忑和很兴奋。

《转山》的很多镜头很美,但是骑车的镜头和实际上是差很远的。

比如上坡开如此大的档,自然踩不动,而且更不可能站起来踩。

我们上坡是都是开小档慢慢的踩,平均速度也就6-7km/小时。

而且电影里面很少有爬长坡的镜头,那是滇藏线骑行时最难熬的时候,那个时候只能听到自己一呼一吸。

下坡的时候很爽,三四十公里的连续下坡,都不带踩一下的,杜家毅也没把这感觉表现出来。

也许是他没骑过车,无法体会到这一点。

再有就是盐井那段路了,就是电影里面张书豪碰到李桃那段,那段路在骑行过程中是没有的。

不过我们也骑了,是因为我们在路上真正碰到了《转山》剧组。

而且和他们一起骑过了滇藏界碑。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优酷网上找“一起去西藏”第二集,我在第10分钟30秒的时候有默默的登场。

其实那时我们在界碑那里停留了很久,拍了不少镜头,估计是没拍好,后来都给剪了 后来在盐井一起吃加加面的时候晓川哥告诉我们要去看下盐井下面的盐田。

于是我们就骑车去了,就是电影里面出现的那段。

这段路是滇藏线上没有的,而且路在修很不好走。

《转山》一路把张书豪拍的很惨,这纯粹属于电影效果要求。

其实骑车根本没那么惨,我骑了一趟,只扎过一次胎,没摔过一跤。

所以,这部片子千万不能拿来作为路书。

再说一下路上的风景。

我也是玩摄影的,以前看过很多各种各样的漂亮照片,把西藏拍的和仙境似的,转山也一样。

走过这一趟之后,我才明白,最美的风景是拍不出来的,拍出来的都不是最美的风景。

(这句话我想加粗!

)我的新浪微博有我骑行的全程直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黄同学Tony。

亲,真实现场直播的哦!

上传了部分骑行照,里面有与《转山》剧组相遇部分。

http://www.douban.com/people/gumo1686/photos更新了亚丁的照片,大家有眼福了。

骑完后我发现,这事虽然不容易,但也不至于牛逼。

旅行的意义在于,它能让你更加强大,也能让你知道自己有多渺小。

好吧,居然翻页了: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53300/?start=100#comments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53300/?start=200#comments好吧,这篇文章已经上过电视了——BTV 8

 2 ) 再造台湾人

太平洋的风,滋润着台湾人的皮肤、话语和精神。

本以为只是又一部小清新的电影,没想到却撞击着我的精神,发出隆隆轰鸣。

书豪快速的晒黑了,起皮了,风霜雨雪都写在脸上,眼睛里越来越有东西烁烁发亮,出发时的犹豫少年,慢慢变成苦旅中的修士。

自找的折磨就是为了还愿?

当他说出“哥哥,我很想你”的时候,亲人逝去的痛苦终于从心底化解,浮出了水面,自己再也不会责备自己,终有一天心灵的池塘不再有阴影,书豪可以重新上路了。

旅途到底给了什么?

是一个种子在心里长大了,长大到需要新鲜的空气才可以供养,长大到周遭一切的束缚不再能抑制。

是谁种了这颗种子?

朝圣者有朝圣的种子,旅游人有旅游的种子,还愿者有还愿的种子,路途中的痛苦给了心灵的肥料,目的地给了结果的阳光,旅途完成了,种子已经开花结果,每个人结出来的果实而不相同,或是一生的丰富满足,或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或是心无憾疚的平直。

旅行过后,台湾仔依然变回了小清新,或许也不全是小清新了。

为什么最后一个山口的时候我感动了?

说不清楚。

或许为了那些一口口喘出来的气力,那些一脚一脚踏出来的距离,或者是那时嗓子里的血腥味,那时每一块肌肉的酸痛和抽搐,也可能是为了那些所有被踩在脚下的路途,那些被杀死的痛苦、犹豫、辛酸、懦弱,为了那一刻闪光的灵魂。

 3 ) 情感荷尔蒙电影

小陶从南京发来短信,激情四射,狂赞《转山》。

我致电过去,他一番狂喷。

这让我恍惚间想起,若干年前,小强在编辑部时,谈起《变形金刚》时唾沫横飞,言必“3D是王道”的失控;以及秦五、迈子、小小,谈起邵氏电影时,双颊绯红的模样。

根据最近读《性心理学》有感,一定有什么东西触动了他们的荷尔蒙,我一厢情愿的认为,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就是他们的“情感荷尔蒙电影”。

我可以理解小陶(我何尝不是如此)。

他结了婚,生活有了责任,快要当爹了,离开在上海追逐的电影梦回到了南京,套上了世俗生活的纸枷锁,《转山》中冲破一切去西藏,等同于放下一切去西藏。

那是最容易激起所有“老男孩”“老姑娘”沉睡青春荷尔蒙的核子武器。

《转山》用了各种武器准确命中像小陶和我一样的人试图逃离者的G点,如:1、现实生活的不尽如人意;2、主人公的使命感:3、在路上式的流浪意识;4、遭遇贫苦学生的道德征服感;5、友情与爱情;6、战胜恐惧……就像一条铺设的铁轨,《转山》和《变形金刚》某种程度上一样,区别在于,后者准备了爆炸、笑话、美腿、机器人刺激原始荷尔蒙。

套用一个烂大街的概念,《转山》针对小清新的荷尔蒙。

当然,《转山》准确、有效,摄影指导杜杰,牛!

音乐和剪辑,准确;导演杜家毅是个善于引导观众情绪的导演,他很聪明,知道小清新们最爱的尺度界限在哪里,我想,他可以是一个不错的商业类型片导演。

希望不要误会,我不是不喜欢《转山》,恰恰相反,我也看时三度哽咽、也激动。

更支持于这样一个摄制班底的拼命,甚至想看第二遍。

我只是在想,这样一个个体趣味性的电影,除了打中G点外,还能提供些什么呢?

如果能有更多对生命的诫问和思考,我想,这回是一部值得留在影史的电影,当然,我隐约知道,这向前的一步有多难。

现在的我,不知该如何跨越。

不管怎样,《转山》值得进电影院一看,值票价。

特别在这个孱弱的创作环境里,他能让你完全投入进故事中。

 4 ) 写于《转山》后

本该给四星,可给了五星,在这个烂片如过江之鲫的今日,还会有人拍这样的电影,实在应该鼓励。

我以前不知道,生命是有尽头,时间有长短。

我以为有些人天生就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当爷爷奶奶外公,我的姑父、二姨离开时,才知道,我与他们并非天生有缘。

物欲横流却还有人拍这样的片子,书店艰难却还有人写信“我想开个书店,能给些建议么”。

年三十,刚坐下,父亲说,“无论人在哪里,无论回家多么艰难,无论在家待的时间有多短,所有人,这一天,都要吃这顿饭!

”而这或许就是中国人的希望?

 5 ) 在一片汹涌的好评中,我是来吐槽的。

话说,玩骑行的和不玩骑行的人,看着片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不玩骑行的人,看到的是非主流价值观,小清新,旅行,高原,西藏,文艺性帅哥+范儿大叔,少数民族和风光大片。

至于玩骑行或者是像我这样对骑行稍有(最低层次)了解的人...你们懂的。

川哥事故之前的部分其实循序渐进得很好,不紧不慢娓娓道来。

张书豪文艺范儿/闷骚内秀型+川哥真大叔/贫嘴儿这样的搭配也是妙趣横生。

川哥有不少经典台词为此片增色不少。

还有借宿藏民家得到悉心照顾后来产生感情,分别的时候那种感伤,相信让不少旅行者产生共鸣。

然后不幸的川哥出事了,这个故事于是正式进入瞎掰阶段。

也许是没了川哥的小受张书豪的确不能有实质性的经历,于是唯有靠极端夸大滇藏线上的艰难险阻来做噱头。

一段旅行必然有无数多的故事和感悟,这里没有。

各种不靠谱又好笑的经历,不知道为何他总在冰天雪地大森林里(难道他不走国道另辟蹊跷?

),路边遇到各种动物,恶狗追击,抢了他的驮包(之后不知怎么又莫名其妙的变回来了)。

故事性的缺失一直延续到滇藏线制高点米拉山口。

导演在这里的时候不知所措,硬生生的来了段煽情音乐,鼓动观众的情绪,人工制造个高潮。

一帮观众在默默哽咽的时候,玩儿骑行的同学们惊讶的在想:为何他不把车停在国道边再去经幡那拍照,而是非要强作便秘吃屎状瓷牙咧嘴踩着大雪深一脚浅一脚的把车推到经幡前面(莫非为了人车合影?

)?

除了各种硬伤外,每个故事每个镜头导演都在明显的表示,“注意!

我要感人了昂!

”路上的风光还是不错的。

另外在商业片汹涌的时期,有那个个非主流价值观的小清新片子,还是值得嘉奖。

三星。

 6 ) 一个好故事就这么给毁了,心痛!!!

已经过了凌晨了,还是来写写吧首先,这个影评是就事论事吐槽的,不喜者勿看勿评,谢谢“转山”看了很多影评之后,发现大家并不知道转山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转山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信仰,在藏族很多人会去转山转湖的,比如,阿里地区的神山“冈仁波齐”德钦的“梅里雪山”都有人转的。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我以为是要转神山,让我期待了一下,结果,结果居然是说骑行滇藏线,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

如果有神山圣水情节的人我想他们一定当场骂娘了。

如果该片是想要表达骑行者的痛苦,那么应该告诉我们观众,主角是如何客服这些困难的,又从这些困难中让自己释怀了些什么?

主角做为一个菜鸟级的骑行者,从丽江到拉萨没有见到他的成长与思考,遇到那么多困难,接触了那么多的人给他的启发也蒸发掉了,还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呢?

电影一开始,我听到男主角清新的台湾口音,然后又是葬礼,马上想起另外一部电影《这儿是香格里拉》,说的是一位母亲,看到儿子的遗物里面的画,画了卡瓦格博(梅里雪山主峰),然后不顾一切的跑去寻找,路途可谓艰辛,最后成功了,回到台湾。

当时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结果不出乎意料的是,《转山》的结构果真如此。

男主角在哥哥的追悼会上拿走了死者留下的骑行日记,跟女朋友告别,场面没有台湾电影的煽情,男主角就只是想去完成哥哥为了的心愿。

面对自己的女朋友没有一点留恋,他是不是中分偏瘫还是有其他爱好,后来,看完电影我终于明白了。

然后是豆导的忠告“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

这句话在很多影评里面出现了,估计马上要火了,或许整个故事就这么一句台词给HOLD住了吧。

但是,但是,这句文艺腔我始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你TM是想一起去陪葬还是去收尸呀!

那些喜欢拿这句话说事的人,你们真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迫不及待的出发。

到达丽江。

又是我熟悉的场面,看到了五一街。

莫名其妙的出现了一个台湾老乡,居然还想耍花招骗点租房的钱。

弄假身份证?

不让过?

男主角聪明的偷了一张身份证就上路了。

这个情节有点前不着店,后不着村的感觉,不知道来这一段插曲,导演用意何在?

是想表现主角机智过人?

表现主角落魄之余还要遭此一劫,更加让人怜悯他?

导演,片子本身就补偿,摆脱您讲点别的好不好!

高潮来了,碰到了晓川大哥。

云南人,给全局的气氛整合了一下。

被看客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台词还有那奇怪的腔调。

云南土话?

普通话?

云普?

都有说,但又都不是。

那个云普还真不正宗,我在云南生活过,就没有听到过他那么说话的,还是普通话气息浓厚了,要不就是为了调节情绪,现在国内搞笑不是流行这样的说话方式嘛。

怎么在这里就怪怪的了。

原来,他还结合了藏语。

此人牛X了。

其实,整个电影下来我还是很佩服他的。

一个乐观的骑行者,简单,开朗,有冒险经验,但从他的言行看得出他绝对不是一个拿生命开玩笑的人。

这点至少比主角要好很多。

第一个晚上,他们住在一个藏民家里。

亲,我实在弄不懂那个地理位置了,如果是塌方不让过就是中甸到德钦路段,但后来他们经过那里的时候是很好的,那么,只有可能是在虎跳峡一段了。

这里可是纳西族呀,说的可是纳西话呀。

是导演刻意想要表达藏族情愫了吧,把不熟悉那块的人给忽悠了吧。

去德钦那段,确实艰难,那个时候主角就想放弃,被晓川硬推着上路。

导演未免把这个情节放错了位置了吧,这才滇藏的起点呀,主角就要放弃了么?

亲。

到达梅里十三峰,晓川的举动让我发自内心的感动。

见到内心的神峰,脱了衣服也要看个全貌,所有的意志只为了能见上神圣的卡瓦格博一面。

这才是一个真正有想法,敢于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怎么他就不是主角,我觉得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总比这个台湾小生上的要感人肺腑得多。

只可惜,他的所有形象都被整个电影给毁了,最后居然还摔下悬崖(应该是要死的,后面会分析)死了就壮烈了,居然还没有死。

到达小山村,这里的情节很正常,藏族小朋友喜欢拿镜子做反光镜玩弄。

当主角第一次于女主人公见面的时候,还记得女主人公的眼神么?

以为自己小孩要受到欺负的眼神,这明显又是导演安排的,藏族妇女哪有如此凶神恶煞的表情?

即使是一个寡妇也绝对不可能。

导演啊导演,不懂西藏就不要来亵渎这里的神灵好不好!!!

除了风景动人你还能不能增加点情感的素材,最后看得像是没了老公的藏族妇女想要红杏出墙一样,请您尊重一下他们好不好!!!

藏族小朋友分别的时候,很感人,整个电影下来也就这么一个故事表叙得稍微完整,但是导演尚欠火候,要表达男女寂寞生爱,表现藏族小朋友的单纯等等,一结合,就是大锅菜了,像个大集市,观众们也是哭笑不得。

过了这段,应该是要去芒康了。

悲催的晓川英雄前面还说着,这段路他熟悉,连续29公里的下坡。

后脚就摔下去了。

尼玛,导演你坑爹呀,在飞来寺看到路标上写着“连续29公路连续下坡”的路标居然搬到了这里。

路下面是什么导演你清楚不清楚?

下面可是滚滚澜沧江水呀?

晓川这么摔下去还有命没有?

主角意料之中的成为了狼牙山五壮士后抓到了一棵树有木有啊!!!

艹,不带你这么忽悠观众的。

晓川木有死,出现在一个豪华的医院里面。

在芒康上哪里去找那么高级的病房?

观众还以为穿越到自己的城市了。

当主角带着晓川的冰淇淋返回到梅里的时候,我以为晓川英勇的牺牲了,导演再一次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尼玛,我受不了你这么玩弄我心目的的偶像了!!!

从芒康直接扯到了亚拉山口,中间的东达山去哪里了?

导演就是为了追求忽悠观众的视觉,忽略掉了第一个山口吧,那72道拐还确实能吸引观众的眼光。

主角在这条路上的艰辛去那里了,芒康到左贡这段土路,悬崖,不翼而飞。

车子坏了,修成那样,你还能上5000的海拔?

敢问主角您是推着上去的还是搭车上去的?

不要告诉我,那个坡您老是骑上去的。

到达然乌之后出现的地理位置错乱我也就不说了。

进入雪林里面,那个画面和《荒野生存》那么类似,要讲叙的故事也那么类似,我太佩服导演您了,您敢拿你这作品去和别人的相提并论,我一直想看你讲述一个什么故事,通过他这一路艰难的骑行想要表述什么我都找不到所谓的思想,您居然还敢用这个镜头。

而且还尼玛出来一个独角兽,不是牦牛有木有啊,那不是牦牛,就是独角兽,后面出来怎么又不是白胡子老爷爷?

整个故事就是这么一个一个小的情节,不着调的情节,导演没有一个讲叙明白,脱离带水,收尾收得莫名其妙。

其实我想说,这原本应该是多么好的一个故事,可以是励志,可以是讲叙年轻人的冲动,可以是给成年人勇气的片子,结果我就只看到一个一根筋的人在那里骑呀骑,不符合逻辑的骑呀骑,是要我佩服他的勇气?

不好意思,对于一个足够疯狂,失去理智,毫无思想可言的人,在路上我也只是看不起而已呀,你拿自己生命开玩笑,但真的,不要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好不好。

这段路上的波密,通麦,林芝的风景导演却没有抓住。

最后一个山口——米拉山口骑行除了体力上的挣扎,还有内心,这部电影失败的是内有人物内心的刻画,要到达最后一个垭口是主角内心应该是各种心情五味杂陈的。

而我们看到的也只是短短一段卖命骑行的片段。

到达山口的时候我没有看到象征胜利的彩色经幡,只有红色的带子,导演是怕观众看不懂吗?

经幡本应该是五颜六色的呀,导演再一次不尊重西藏。

最后,主角到达拉萨,回到生活中,草草收尾。

【忘了说最重要的一个情节了,主角应该是在波密了,看到一个男孩打电话,然后自己也给哥哥留言“哥,我想你了”】整个电影这里应该是点明了主旨,为什么主角能弃女朋友而踏上不归路的原因。

因为片子前面没有交代他与他哥哥之间的兄弟情谊到底有多深,只看到了主角对女朋友的冷淡,如果不是基情四射,我实在找不到其他原因致使他这么玩命了。

如果,导演只是想要把这部片子拍得平淡,省去了人物内心的独白,在路上发生的故事如果只是作者当时真正的故事,遇到的那些人也只是把以前的故事拿出来说我到时理解。

这样的话电影就没有他存在的意义了。

在这一趟旅行之中,主角碰到的人,发生的故事,零零散散,没有一个主旨,讲叙的东西太多,丧亲之痛,老乡雪上加霜,战友齐心协力,藏族的纯朴,再一次失去朋友的悲痛,动力大增,偶遇恶犬,自行车不给力的坏了,困难重重,客服一切困难,生病,回忆想家,咬牙也要走完全程。

其实是一个很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们确实也应该需要看到骑行者一路受的苦难,心里上一次很大的冲击。

但,这个片子失败了,错杂的把一个个片段结汇到一起,没有一个生动的,没有一个感动我的。

至少那么一秒也好啊。

最后,片子与“转山”扯上关系,与西藏扯上关系。

除了风景之外,就算有其他的配乐,朝圣者的元素在里面,看完之后绝无震撼之处。

更不要谈及心灵的启发,勾起我曾今的回忆之类的东西。

PS:今年搭车进藏的人超级多,明年骑行进藏的朋友估计又是大增特增。

大家好好体会在路上的感觉吧。

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

 7 ) 集四大俗于一身

“上一次镜,出一本书,去趟西藏,信基督。

”神奇的讖语,早年流传的四大俗,如今精准地在《转山》实现了。

谢旺霖去了趟西藏,出了本书,拍成了电影,主演是基督徒。

集四大俗于一身,也实属难得。

 8 ) 高处不胜寒

这一个月,店里挑选放的电影都是有关孤独,城市的孤独,旅行的孤独,人的孤独,心的孤独昨天看完《转山》,也可能是口味变重了,觉得除了拍摄比较辛苦,仿佛没有太多的情节我也有掉泪,但是只是觉得这种旅行方式真的很苦,想要追求什么呢,达到什么呢这也许就是孤独感的一个特质,旁人无法了解,只有自己知道从小到大,我们都以为生命是有意义的。

这只是一套说法,仅仅是某一时期的共同的约定,并非天经地义当生命对生命本身采取怀疑的态度,当开始寻找的时候,那个状态才是意义如果我们开始思考,开始选择自己的人生,想要去骑行,冒死的转山首先就会来自父母的不解,与旁人的指责成无意义的事情为什么毕业后就要去考研考公务员,为什么工作稳定了就要开始买房买车结婚,开始生子很多时候我都会觉得,即使与最亲密的父母拥抱在一起,我们各自都还是孤独的在那一刹那就让我们认识到伦理的本质就是孤独在国内,家庭伦理的束缚的巨大,远超于我们的想象在我们的文化中,以爱,关心或者是孝之名所做的任何决定都是对的,不允许相对的讨论和怀疑父母是我们最大的原罪,是一辈子还不了的亏欠她的一生都在为家庭奉献,变成了惯性即使孩子各有一片天地了,她一下子也停不下来因为从来没有人鼓励她去发展自我的兴趣我们常常把伦理当做依赖,子女对父母,父母对子女都是有人觉得很幸福,我却觉得很可怕,多么沉重啊自己是可以独立的,不管对父母,对子女,对爱人,对朋友都会产生一种遇到知己的喜悦,而不是盲目的沉醉没有思维的伦理很容易堕落,因为太习以为常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而孤独只是假象

 9 ) 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

以前一直在想中国近几年背包,骑行,自驾如此风行,《摩托日记》和《荒野生存》这样的影片对中国青年的影响之深,杰克卡鲁亚克的《在路上》也正在电影化,石田裕辅《不去会死》、《迟到的间隔年》、《走吧,张小砚》等书的的风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什么中国不能有这样一部关于青春,关于梦想,关于我们岌岌可危的信仰和永远的在路上的电影。

终于,这样一部影片还是登场了,根据谢旺霖所写的《转山》改编的电影,让你终于感受到了可以出走的理由,让你懂得了究竟什么样的感觉才叫活着。

1、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

影片一开始从俩个骑行者的嘴里听到这样的话,一下就戳中了我的泪点。

我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孩儿,跟很多人说过自己想去这里,想去那里,信誓旦旦扬言的一人旅行。

但是总有各种理由为自己搪塞,母亲身体不好,自己高原反应厉害,资金不够,要考学等等,总之只要你不想去做的,你总有说不完的理由让自己缓一缓等一等不着急。

因此你只能成为别人绚烂生活的羡慕者,围观者,或者嗤之以鼻的轻声一笑,自欺欺人地说一句“那又怎样”。

只能像影片里的哥哥一样写满了一本子的骑行日志,最终却化为了冰冷的躯体带着自己的梦坠入无尽的深渊和现实永远永远的说再见。

书豪是幸运的,他有这样一个契机让迷茫的想要逃离的自己,背负着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执着踏上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道路,去寻找未来,去认知自我。

杜家毅导演说的对,这个社会的人活得并不快乐,或者说很难活得快乐。

前两天还和朋友讨论,是不是因为科技发展娱乐设备的发达反而让人类的精神越来越缺乏,灵魂上的愉悦越来越少,而感官上的快乐又不足够填补内心的缺失,是不是倒退回原始单纯的自然年代,我们能更轻易的信任和开怀大笑。

你不知道死亡会何时来临,你不知道自己一直坚信的事业成功家庭美满会不会有一天突然崩塌,你不知道不确认不相信的事情太多太多。

那你还在等什么呢,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能记得,能拥有,能大笑,能真真正正燃放生命的日子并不多。

让梦想绽放吧,哪怕像烟花一样短暂,但却是生命里最美丽的瞬间。

就像杜家毅在见面会上说的,我拍这部电影是为了等我老了能有一个吹牛逼的资本,说我年轻的时候拍了一部真诚的电影。

     2、选择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

记得《像鸡毛一样飞》里陈建斌最后的独白,他说:“马雅可夫斯基说人应该选择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

我没有他那样的勇气,但是我像他一样剃了光头,希望有一天能有他那样的勇气。

” 书豪做了这样的决定,要替他哥哥骑过这段滇藏线。

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勇气十足的男孩儿,他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会胆怯,会退缩,会放弃,会抓住晓川这根救命稻草穷追不舍。

书豪从骑不上去坡儿,甩手不干在路边怄气到拒绝别人的搭载,舍弃行囊的冲刺,我们看到了一个男孩儿的长大。

他同佛教徒一起虔诚的双手合十以及叩首,那坚定的信念和笃定的眼神儿,直到最后一刻到达滇藏线的顶峰,搭起的红色经幡塔,散开漫天飞扬的经文,书豪的情绪终于得到了一个发泄点,脑海中突然回闪了曾经那个小骗子说的话:“这是你自己要走的路。

”是啊,这是他自己要走的路,他走完了,他的喜悦,他体会到的我们未尝感受只能钦羡的喜悦,会随着青春的尾巴永远封存在记忆中,不会发霉和变质,不是像我一样的泡在福尔马林中的人生。

其实片中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李晓川这个人物。

坚持滇藏骑行的糕点师,可以让人依靠的大哥,等待梅里十三峰现身的孩子。

没有这样一个人带着书豪一段路,可能书豪就无法坚持过前半程。

那巨大的雪山冰淇淋最后还是眷顾了这样虔诚坚持不懈的孩子,他带着身上的七根钢钉上路,他随时能问到在路上的味道,他想活着,热烈的活着,因此他不允许自己耗费时光,浪费生命。

他说:“我热爱生命,所以我必须走出去。

”冰淇淋打火机和雪山冰淇淋相互遥望,坚持下去吧,如果有一天你厌烦了什么,那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至少你有一些事是在一直坚持的。

     3、永远的年轻,永远的热泪盈眶。

也许这部影片从镜头语言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恰恰是这个题材,这个故事,和拍摄这个故事的勇气,让我们感受到了不装逼的真诚的故事。

影片中的所有当地群众和演员都质朴的还原了我向往中的圣殿,每每想起,都令人颤抖的热泪盈眶。

每次说上这句话的时候总是会热泪盈眶,了解我的朋友会发现我在各个场合都说这句话,你会笑我,其实我真是一个单纯的听着摇滚乐的少女。

趁着年轻,做一些牛逼的事儿吧。

趁着年轻,留下些珍贵的回忆吧。

电影里的书豪和晓川,剧组里的杜家毅导演,生活中的广大驴友们,在我只能坐在荧幕前流泪,屏幕前咆哮时,你们真正履行了生命的承诺。

很难想像当年那个《洗澡》里高唱着《我的太阳》没有水就会怯场的那个胖子,就是今天坐在这里给我们展现这样一部电影的杜家毅,这几年他减掉了将近100斤。

我周围也有很要好的朋友明年要骑车去伦敦,我无数次羡慕他们的伟大壮举,他们追求的不是房子,不是车子,不是功名利禄,而是这一路上体味到的一切。

而我只是一名21岁面临就业的大四学生,我的未来像一片白纸,会染上什么样的色我也不知道,我胆怯,我惧怕,我疑惑,同样我也在做着一个个美丽的梦,梦里有洁白的独角兽,独角兽身后跟着一个人,一个可以带我脱离胆怯的人。

梦醒来,即便是独自一人,也可以坚强的走下去。

然后,在四十年后,五十年后的某一天,回想起青春尾巴上的我,我也可以对自己竖起大拇指,说一句,杨婉姝,你丫真牛逼。

突然想起了《不去会死》的题记——“心随风起葬身荒野亦无悔”。

在旅行上,我可能只能成为骑行的旁观者,但是作为一个看客,我也愿真心祈祷所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梦想执着追求者们,平安。

即使我没有出走的勇气,还好我可以有做梦的权利。

即使我最终只能走向畏惧的社会,还好我的生命里还有你们。

即使我只能看着,还好我可以看着。

     我曾以为电影创造了一个个的美丽梦境让人深陷其中,而回到现实会让人更加的无助与失落,却忘记了有人活着如同电影一般美丽。

另外推荐一部很喜欢的动画电影《意外的幸运签》,它探讨着人们为什么活着。

尽管世界很脏,但是永远有与这肮脏相对的圣洁的美好。

这美好就像一场间隔年的旅行一样,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认知,然后你会庆幸,活着的感觉真好。

   你还活着吗?

致某人,我活着。

      PS.   有骑行的朋友说电影里很多东西都失真了。

但是电影终归是电影,他的受众面不仅仅是骑行的驴友们。

更多的是很多胆怯的身未动心已远的普通人们。

我们平庸的活着,生活更多的是打开电脑刷刷网页,看看视频。

这样一部电影,也许可以激起这些人沉睡已久的本我。

这不是一部撺掇更多的人在路上的电影,而是一部让你重新审视自我的电影。

本文已在《大学指南》2012年一月刊上发表,其他媒体勿扰了:)之前误删了这部影评,希望喜欢的人重新推荐下吧,对不起大家了。

 10 ) 愈辛苦愈浪漫,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像路易斯,植村直己,余纯顺和阿甘那样得人,拿自己得生命颠沛流离是为了什么?

这些表面自由洒脱得人,其实内心软弱无力,不能适应社会,所以采取极端得态度,本身只不过是颓废的弱者吗?

不......你真得不了解他们他们只是感觉到寂寞,寂寞,你知道吗?

你有的东西他们没有,可是你又无法给他们,就想这个世界并不符合我们得梦想,可是我们又不能舍弃梦想。

所以......只能放纵流浪现实中的自己......”刚刚看完电影《转山》,男猪脚书豪或许真的是圆已逝哥哥的梦想,又或许是逃避无法改变的现实,总之,他选择踏上那条他完全未知的旅途。

由开始的无知受骗彷徨,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摆荡,到后来发现另一个强大的自我。

在途中有惊险,有绝望,有感动,有恐惧,直到拉萨后的一心坦然完满。

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旅行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成长的故事。

生命很脆弱,活着的时候感受不到,总要在最后的那一秒才会看到内心的那一抹本能。

记忆深刻的画面是那个疲惫了在草垛上微眯着眼睛抓住阳光的手;那本每当安静下来拿出来激励继续前行的骑行册子;在悬崖边上等待裸去的冰激淋雪山;跨过边界抬起的雄赳赳气昂昂响亮的跨步;潜行研究着能让姑娘心醉的甜品的云南大哥,讲起那个美丽梦想美好的冰激淋小店;戏弄天外来客一般的书豪然后仓皇逃跑的西藏小男孩;骑车经过的每一个美丽村庄和壮阔的山河以及被侵蚀的路面;屹立在藏区最高点仪式般将经帆撒向空中的瞬间,肃然起敬,任这些彩色的经文随风生根;和蔼的阿公阿婆,害羞善良能干美丽的西藏姑娘。。。

这一路真的很漂亮,风气云涌,壮阔山河,真的很美,奔子栏,德钦还有好多好多说不出名字的地方,那些值得我们用相机一一记录下来更值得我们一一经过的地方,一直有鸟儿飞过的蓝天,好像摸得到的白云,大片大片的雪和雨后春笋般的冰,大片油绿油绿的麦田,阳光抚摸后的大地,真的好漂亮。

还有好听的配乐。

愈艰苦的旅程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愈浪漫的。

《转山》短评

最喜欢的第二个电影

6分钟前
  • yhm18ke
  • 力荐

最疯狂的愿望,一定最美。再次感谢那年卡瓦格博,以后吃着冰淇淋都会怀念我们的幸运~

9分钟前
  • 不在
  • 推荐

哥主要是看风景的。每一个少年都曾有一个骑单车走天下的梦想。

14分钟前
  • Feline
  • 还行

不知道为什么,哭了一场。

17分钟前
  • 紅星
  • 推荐

自己走过的路 深有体会

20分钟前
  • S
  • 推荐

人生,有时需要放弃一些,得到一些

21分钟前
  • 小塵埃
  • 推荐

拍得稍矫情的小清新电影,小清新的优点没学到,缺点倒是攒的挺全。摄影到位,我国大好河山真是美丽得很。

22分钟前
  • 念敏
  • 较差

公路进藏叫毛的转山啊

24分钟前
  • 万朵
  • 较差

题材红利。

26分钟前
  • phenomenon
  • 较差

西藏旅游观光局赞助影片

27分钟前
  • siyu
  • 较差

台湾,你还要小清新多久,我的小自行车跟里面的完全没得比,哎……

30分钟前
  • 醉生梦死
  • 还行

很有些空洞,故事情节略显单薄,还有没有拍拍好风光

32分钟前
  • 西北之境
  • 还行

中规中矩。但这种故事没有戏剧性才对。这两年,我最大的变化,就是逐渐摆脱宅男生活状态。当然,酒不能少喝!

36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干净纯洁!悄无声息中带给人梦想和不屈的力量!有多少人是在为心灵感知而活?苟活于钢筋水泥中的众生,早已忘记敬畏大自然!

39分钟前
  • 冰胖胖
  • 力荐

很不错的旅程 有想上路的冲动。

41分钟前
  • envy
  • 力荐

算好看,特别是“在路上”这件事本事。但未免刻意和矫情。男二出彩。晚上跟墨和米说起来,如果忠于原著应该会更好看。导演架拐出席笑得很憨。

46分钟前
  • yoyomygirl
  • 还行

一场生理和心理的洗礼。

50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这个跟信仰有半毛钱关系,现实中男主在电影开场10分钟内肯定就被自己给作死了,整部电影说得最对的一句话就是男主女朋友那句“你平常根本不骑车,干嘛非要去找死”。歌颂这种愚蠢行为的电影值得我们的唾弃

52分钟前
  • scofieldd
  • 很差

小清新的风格完美搭配 环岛行 hold不住滇藏的凶险艰难宿命之旅啊~薄弱的地方需脑补来感受。震撼还是有的。藏民的朝圣不管出现在哪里都让人敬畏与平心静气。

55分钟前
  • 迪仔I编号223
  • 还行

主流得不行,商业的监制、摄影、结构、营销……只不过其它大部分国产商业片就是打打杀杀嘻嘻哈哈吧……然后有骑行和西藏这两个护身符之后口碑根本就不会差。但你要骂它装逼的话其实它还算真实,说他不够虔诚但起码有点真诚……哎说这些都费劲,谁把《太阳总在左边》这种牛逼的给弄院线上去才是正经事

56分钟前
  • 17950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