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亚瑟王》和《300勇士》明目张胆地表达了对张艺谋式风光电影的支持之后,《天使降临》同样对张艺谋表示了致敬——这是一部标准的西部风光片,至于剧情,虎头蛇尾加上最后的陈凯歌式说教,实在了无新意。
影片的前半部分还算好看,除去迷人的西部景色,猎杀与逃亡的情节也算好看。
这是第一次看导演David Von Ancken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很聪明,而且有野心,一个追杀的俗套故事,被他拍出了新意——他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追杀过程的刺激与紧张上,毕竟,往远了说,这样的情节超越不了史泰龙的《第一滴血》,往近了说,也很难比梅尔·吉普森的《启示》里那段惊心动魄的猎杀戏相媲美。
大段大段沉默的留白、雄浑苍凉的西部景色,让人看到了一部佳作的影子。
可惜估计导演忘了吃伟哥,造成快感不够持久,影片的后半段水准忽然急转直下,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就好似吃了一盘美味的好菜,吃到一半时忽然看到盘子里有一只死苍蝇。
正如前面所言,导演很有野心,他不甘心把《天使降临》仅仅拍成一部追求感官刺激的动作片,他有太多悲天悯人的思想想要倾泻而出,于是……阴魂不散的陈凯歌出场了。
影片的后半部,无论是那个在沙漠中守着一池水塘坐地起价的牛仔,还是莫名其妙出现的类似于女巫似的女商贩,都成了《无极》里陈满神一样的角色,他们跳将出来,满嘴的大道理,生怕观众不知道导演具有何等的胸襟和抱负,直接把影片从前半段的现实主义硬生生扭转到了魔幻主义。
而影片结尾处,皮尔斯·布鲁斯南拔出佩刀掷到地下的镜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教思想更是严重。
所以,当两位男主角一笑泯恩仇、并肩走向无尽的荒漠尽头时,观众感到的不是仇恨化解之后的酣畅或沉思,而是徘徊在不知所措的情绪里,目瞪口呆。
其实除了剧情差一点,这部电影还是很好看的,摄影师很棒,北到洛矶山脉的雪山苍松,南到新墨西哥州的荒漠戈壁,被拍得美不胜收。
两位演技派帅男——皮尔斯·布鲁斯南和利亚姆·尼森——虽然胡子拉碴,可硬朗的阳刚之气依然让人心旷神怡。
如果你看电影时压根不在乎剧情的话,这会是一部出色的美国西部风光片。
前半段非常好看,喜欢,我爱的西部节奏,但是到后面,似乎热情就越来越小了。
男人的戏,而且,这拍的多苦。
007先生完全看不出来了。
连姆和007直接变得沧桑了。
战争,会带给人们许多,家园的破败,故土的迷失。
家庭的破裂,大多数都是仇恨。
又会联系到种族的问题。
自古歧视就存在,不管林肯总统怎么努力。
潜意识里,各国人民还是存在歧视的。
因为一把大火,烧毁了家庭。
所以,卡弗想尽办法,要追到柯基,报仇雪恨。
但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我相信,某种恻隐会起作用。
像以前看的,杀戮季节一样。
不管前面你怎么想杀我,我怎么想弄死你。
最后,都会和解。
从雪山杀到荒漠,最后,在相惜中,走向了也许永远都走不出去的荒芜。
很好很冷酷的类型片。
皮尔斯南拿捏得很准,让我想起很早玩过的一个西部游戏《赏金奇兵》。
抽丝剥茧式的Oldschool叙事和两个主角的心理煎熬正好相对应,天地苍茫之间只剩一把遗弃的沧桑MS级别博伊,一把空腔左轮。
布鲁斯南胸前挂博伊的习惯开始让人看不懂,后来才知道很战术,一个转身一抖手腕就成了致命武器。
从马肚子跃出成了最让人意外的镜头,沙漠中出现的印第安人和卖药的女人成了最魔幻的创意。
布鲁斯南将一个身怀绝技的高手的隐忍和对机会的把握演绎到了极致。
一个普通的南北战争的aftershock具有了普遍的原型意义。
如果把“好电影的标准”放下,用心体会这个电影,也许会觉得无论是开篇的追杀和反追杀,还是篇尾“急转直下”的结局,绝不失为妙手笔。
两个人的战争集合了战争的一切元素,仇恨、雇凶、被走私者利用、被强盗欺诈、绝境、以及最终无可奈何的和解。
没错,战争最通常的结局是和解——有条件的,或无条件的;有胜利方的,或根本没有胜利方的。
局势越来越不被战争双方控制,日复一日滑向不可知的深渊。
在路人冷酷的眼神中,在勇士凝固的鲜血中,在经济的压力和贫穷中,速战速决的美好愿望渐渐凋败。
于是英雄的国度只好搁下最初的计划,寻求和解的可能。
原谅他们吧。
看到导演David Von Ancken用电影的形式将战争讲解地如斯透彻,我的心情只好用“惊艳”两个字来形容。
当然,大部头的历史著作也可以告诉我们这些,但是最有用的真理被埋藏在琐碎的人名、地名、事件的坟墓之下。
我们可以忘记历史,却忘不掉一篇著名的寓言,这就是简洁的力量。
我会给我的孩子看这个电影,在他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告诉他拿出一百分的勇气反抗,拿出一百分的勇气战斗,但是同时也要看得清结局。
不要轻率地诉诸暴力,因为错误不能修改;因为赢得艰难,却输不起;因为,你不知道谁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而无辜者为别人的罪恶付出代价;因为,这是暴力,这是战争。
如果这也是说教,那么不妨欢迎这样的说教。
这样的说教该写进历史教科书,还历史一个真相。
也许,故事讲述的太过隐讳,只能供熟悉这个题材的人会心一叹。
最后的结尾并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是无可奈何。
贵族本质的卡弗无法接受被敌人“赏赐”的复仇。
最终,没有选择“你死我活”的两个硬汉,也没有并肩向前,而是在同一个方向上越离越远。
他们的未来仍然无法卜知。
我最欣赏小男孩去偷基甸钱袋的那一段。
不管基甸怎样和蔼可亲,男孩就是不发一言。
硬汉哭了。
后来他说:“怪不得他不说话,原来他在忙着偷钱。
”好像松了一口气。
他有流泪的理由:饥、寒、病、死亡的威胁,但是这些都不可能让他流泪。
也许他在想念他死去的儿子,也许他在痛惜失去的尊严,也许他在害怕不被孩子们原谅,也许他在忏悔。
观众不知道。
究竟能有多少人能忠实于自己想表达的,不怕忤逆“艺术规律”?
David Von Ancken做到一次。
这样的作品,如果还有几分吸引人,我认为这就是成功。
给五星,为一种叫做“品质”的东西,力荐。
南北战争爆发后,尼森扮演的南方军官卡弗,带着四个跟班走上了杀人之路,皮尔斯·布鲁斯南饰演的基甸则一路逃窜。
双方的战斗从内华达州的洛基雪山开始,一直杀到荒凉的新墨西哥州大沙漠。
在这一过程中,卡弗的跟班相继死去,两位主角也被折腾了没有人样……这是部男人的片子,剧中卡弗对小女孩说的话记忆特别深刻:nobody can protect nobody in this world!还有基甸的超强生存能力,克服一系列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很能给人带来力量感。
体会:nobody can protect nobody in this world。
我们必须要掌握自己方向,学会保护自己!
还有人生其实有些事很无奈,我们要学会去寻找快乐!
《追凶双雄》这部影片以美国南北内战时期为故事背景,重点展示南北战争所给美国人民带来的重大灾难,但是影片却有着浓厚的美国西部片的气息,两位主演皮尔斯布鲁斯南和连姆尼森身上充满了牛仔的味道。
两位实力派演员在影片中进行了长时间的追击,两位演员在片中分别代表了南北战争时期双方的典型人物,战争虽然过去了多年,但是残酷的战争所给参战者带来的黑暗阴影却挥之不去,以至于仇恨继续延续,而战争带给人们的更大灾难就是为了生计更多的人会不择手段,甚至于杀人越货。
两位主演在片中都有着出色的演技展现,而两人在追击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更是对战争所带来的残酷性进行了莫大的讽刺。
只不过在影片结尾处两位有着灭门大仇的仇家,突然间握手言和,总是显得太过于唐突,但是影片所表达的反战思想还是对世人有着警示作用。
更多精彩文章尽在微信公众号:寻影人
Pierce Brosnan 与 Liam Neeson 扮演的两个角色其实代表的就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双方。
导演想告诉我们的第一点是:在历史上这场战争的赢家是北方,因为北方的确更先进更聪明更厉害。
所以在影片中,无论怎么斗,Pierce Brosnan 总是比Liam Neeson 总是要棋高一招。
这一点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南北战争最终结果是北方胜利了,因为北方代表的先进的资产阶级,南方是落后的奴隶主阶级。
第二点是:战争就是战争。
战争时发生的一切残忍,都是非常时期的极端处理,是情有可原的。
在这一点上,导演其实想粉饰战胜方曾今的暴行,所以才用Pierce Brosnan 塑造出一个本质上是善良的军人形象。
虽然他用武力和暴力践踏善良和无辜,但在发现自己做错了之后,他立即自己脱下军服归隐山林了。
而在影片中的一举一动无不透露出他的善良和智慧。
第三点是: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是美国的一部分,南北应该携手前进。
这一思想在影片的结束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
Pierce Brosnan 原谅了Liam Neeson 的耿耿于怀,并用博大胸襟把自己的命交给对方处理。
而Liam Neeson 也最终被Pierce Brosnan 感动和折服(其实我觉得的用“征服”更贴切)原谅了对方的杀妻、杀子之仇,与他携手走向前方,走向生存的希望。
总之,本片可以说是在诉说历史、眺望未来。
导演想用此片来告诉大家,历史已经过去,一家人不要在说两家话,既然Liam Neeson 都能原谅Pierce Brosnan 的杀妻、杀子之深仇大恨,那么其他还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呢?
这一切都是美力坚合众国的过去时了,今天大家终究还是要团结一心去生活、去生存。
描写南北战争的影片不在少数知名的有《乱世佳人》、《冷山》,多以爱情、人性为主线。
《Seraphim Falls》一片则另辟稀径,用战争结束以后两个男人的之间的“战争”来表现这场大动干戈的全国性战争的内涵,可以说是以小见大,举重若轻。
虽然导演和编剧都是带有主观性色彩的,但是影片也不乏哲理在其中,所以还是部值得一看的影片。
我之喜爱这部电影,有一部分原因是它牵动了我对美国的南方情结。
南北战争已经结束,尼森扮演的南军上校被遣散回家,皮尔斯扮演的北军上尉带兵前来盘查质问,皮尔斯问你的部下呢,尼森说我让他们回家了;皮尔斯问大炮呢,尼森说留在ATLANTA了。
最后,北军对南方的仇视导致尼森家破人亡房子被烧毁,妻儿葬身火海。
两人自此结下血海深仇,一个是北军上尉,一个是原南军上校。
此为本片的背景。
我在学《英美概况》的时候,读到美国内战结束后,整个南方被彻底毁掉了,胜利的北方派大批的军政人员接管南方诸州,推出“重建”政策,但所谓的“重建”政策实质上是大肆迫害原南方参与反叛的人员,凡曾经同情、支持、参与反叛的南方人普遍受到压制和迫害。
十年的“重建”时期非但没能使南方重建起来,反而使南方更加衰败,以致以后几十年南方都无法恢复。
流毒至今,南方始终落后于北方。
这段历史令我感慨万千,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产生了对美国南方的情结,对南方总有种特殊的关注与好感,阿拉巴马、佐治亚、路易斯安娜、得克撒斯……一国内战,两个对立的政权彼此拼命厮杀,最后总会一方胜利、一方失败,战争惨烈,水火不容,当得胜的一方最终获得政权后,又怎能饶得了对方?!
美国内战是这样,而对一个中国人来说,他对这种情形想来也不会陌生。
想想1949年之后,共产党是怎样对待原国民党人员的,你就会发现“胜者为王败者寇”是一条绝对的规律,中外皆同。
最后,再回到美国内战。
世间之事,皆是环环相扣,因果相连。
牛仔文化是美国历史上非常鲜明的一个特征,它的渊源也与内战有关。
内战结束后,南方士兵被遣散回家,但受到严重的迫害,他们中的很多人被迫走向荒芜的西部,受雇于人,看羊护牛,成为牛仔的源头。
原本以为自己已经过了看西部片的年纪,如果不是因为布鲁斯南,真不会看这部片子。
从雪山之巅到草原到沙漠盐碱地,壮丽的自然冷眼旁观人类自以为是的复仇杀戮,主角不再是传统西部片里的潇洒形象,他们伤痕累累,狼狈不堪。
其实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无力,渺小的人类在一样残酷的自然和社会里,只是为了生存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里出现的所有配角,他们更加微不足道,甚至带着荒诞的不可思议,但却如古典戏剧里出现的一棵树、一块石头,象征意义十足。
而我自己,重拾一些关于西部片的浪漫遐想。
在网上下了《堕落天使》,本以为是王家卫的那部,结果误打误撞是我钟爱的“西部片”,一如西部片的元素,追杀,枪战,陷阱,印第安人,大篷车,西部音乐,可这又不是一部单纯的西部片,特别是寓意性的结尾,更是对人性的考验。
“男人想要做的事,把头牛也拉不回来”,因为仇恨,我们甚至赌上自己的生命,结果两个人还是冰释前嫌,原谅了对方。
近些年来 西部片作为一个曾经辉煌无比的片种已经渐渐乏人问津 此片确属其中佳片之一 “007”大战“辛特勒”的双雄对峙张力十足 展现出了一场美国西部拓荒背景下的大追捕
瞄了几眼,没有西部片的范
以为会有一场终极决斗,没想到竟然一笑泯恩仇。相当无聊的一部片子。
电影之所以为电影,就是牧师拿了子弹,而最后显然并不存在的女人换给了他们一人一颗子弹。南北军的原上校,显然代表了南北战争的双方,再扩大一点,可以寓意任何一场战争的双方。复仇是黑洞,只会吞噬更多的死亡,直至吞噬复仇的双方。
全家被杀了不去杀仇家还去跟人家搞基。
a good story
从仇恨的泥潭里爬出来很艰难,也可以很简单。
有很好的故事基础,也有不错的叙述结构,但导演的执行力差了火候,前半段应该铺垫的信息再多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到后面某处直接全盘托出。连姆叔和布鲁斯南都奉献了不错的表演,尤其是布鲁斯南印象中很少演这种糙汉,但他其实还挺适合的。影片到最后的风格让我想起了约翰韦恩的荒漠义侠,很有思考性。另外吐槽译名,哪里还看得出是西部片😂
荒野求生跟蛮荒西部的感觉还是不错,但是到了后面剧情就开始崩塌了。哎。
同理,结局莫名其妙。PS:一开始还真没认出是007,老成这样啦。
CHC ★★★☆ 男人戲。最後那個賣藥女人是作者用來點題的吧,出現的比較詭異~
可惜了好演员了,不合理的
文明年代之前的人们感觉活的好残酷。电影很紧凑。最后出来两个发财的很有喜感。感觉不够深刻。
这个剧情啊,有点2
两个老戏骨的演技还是不错的,简单的故事能演这么久,不过还是感觉略拖沓,结局也是意料之中
2010.12.25电影频道 影人1+1;150829@kankan 断断续续分几天看的,war对人的影响以及宽恕与被宽恕的故事
很好的一部电影 非常喜欢
超级man
把公路追杀的戏码放到了西部背景 两个老男人的演绎还是相当精彩的 但整片有点乏善可陈 甚至到中后段甚至有些拖沓 大概是信仰不同的关系 我尤其对结尾的上帝降临接受无力
最后出现的那个女人太奇幻,两个人都用自己最保命的东西换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