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去懂你》是导演权聆的银幕处女作。
陈雪松是现代典型的中年女性的代表,总觉得在她身上少了些什么,因为悲哀而迷失了自我。
和蔡伟航的婚姻一直在冷战和热战中盘旋。
当他们的爱情灼热散去,同时面对生活的重重压力却让时间消磨了他们的感情,却没有磨平他们的棱角。
他们的生活看似平淡,可丈夫瞒着妻子借钱给朋友,妻子埋怨丈夫没情调,生活的磕绊中,丈夫怀疑妻子与人偷情,又怀疑和年轻的出租车司机勾勾搭搭有了心爱……彼此的猜疑代替了所谓的沟通。
就这样彼此失去了所谓的信任,这一切的在乎又何尝不是因爱而生,就在积累所有的矛盾到了尽头时,他们的婚姻也貌似到了终点。
其实他们是彼此爱着对方的,就算最后到达的地方,没有任何人能分担,谁能永远独自去闯荡,就算将灵魂筑成围墙,也不可能安然无恙。
何不就勇敢走到边疆,何不彼此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爱情里没有谁是自作多情,说出来才是最真的美丽。
彼此两个有多不一样,任性倔强都能原谅,不完美又怎样,痛过疯过 ,再不问然后呢爱情不怕失望 只怕你我少了一份健忘,忘了懂我。
爱情到了半路,不必不孤独。
哪怕遗憾 是一辈子必经的流浪,心还是会发烫。
人生半路, 谁先离场。
从不奢望 幸福能无限延长如果还能 在无怨无悔去爱一场我不留恋 错过的每一个天堂忘了去懂你爱情半路 我不孤独抚平旧创 背起了新的行囊重复回忆 能洗掉生命中的狂妄不对自己说谎人生半路 我不离场尽管命运 总是比爱还嚣张我会守着 一寸一寸握着你的力量等在未来 藏一段最美的时光用最熟悉的陌生人来诠释着部电影史再完美不过的。
内容来自 大众影评网
贾樟柯的风格,节奏慢;气氛沉寂;故事叙述倚重于长镜头语言(寻求视觉刺激的就绕道)。
映射现实,充满物质欲望的人、贴近底层生活的环境让我们感觉导演在讲一个发生我们身边的故事――底层人民的感情生活,这个故事不做作、不飘渺。
婚姻刚开始时感觉是神话来临,期待、向往着美好未来,后来柴米油盐酱醋茶把期待与向往砸的粉碎。
一句话:当现实的围墙在隔离婚姻时,人心似乎也被自私、贪婪、欲望所蒙蔽,最后信任也就变成了空气,貌似存在可就是看不见它!
生活片,讲述了一段纠结的婚姻琐事。
但经历过的人,大概都知道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先是婆媳矛盾,后是第三者,又是旧情人,还有周围“多嘴的人”,让婚姻成了相互怀疑和猜忌,上演吵架、冷战和报复,唯独忘了去懂你。
我们习惯家丑不可外扬,伪装幸福的样子,而一旦把它们曝光,可见多少家庭都大同小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结局开放式,让观众猜吧,他们离婚了吗?
之前真没听说过这部电影,刚知道暑期档末期上的,那时候的电影院估计还是小时代之类的“网生代”导演们和恐怖片特效大片的天下,《绣春刀》排片已非常稀少,这片自然被人看到的机会更少。
七年之痒,这样题材的电影这两年陆陆续续也是有一些的,两个人之间的伤害,最后家庭的崩塌,感觉上《万箭穿心》说的差不多,但是其实差了很多,如果说《万箭穿心》好看,那仅仅是故事本身带来的纠结有意思,感觉更狗血一点,说是不开心的中国人,但是并非人人日子都那样,也许人人的日子应该像这部《忘了去懂你》一样。
电影的开场警报声,黑场,让人莫名的危机感,画面出来了后,陶虹饰演的女主睡在前景,仿佛背后的电视新闻与她没半毛钱关系,这时候我们看她只会想着她是陶虹,之后睁开眼睛看电视,主观镜头进入电视新闻内容,这时候陶虹才刚开始成为了女主走入了一个充满着丢孩子的社会中。
电影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电视,第一次自然是开场的警报声第二次是在老蔡在网吧看到妻子瞒着他的那段情史,他含着苦水回家,这时候陶虹居然在看《潜伏》!
这是一种什么搭配,好像重返二十岁里的那段还珠格格,真的很搞笑。
第三次则是老蔡在看他自己的结婚视频,渐渐的开始微笑,然后红了眼眶。
两人的感情已经到了只能回忆不能往以后想的地步了。
电视里没有新闻了,新闻是来自于小司机口中。
陶虹人物的出场后紧跟着就是小司机,小司机穿着花衬衫大摇大摆欢欣雀跃的出现了,这样的状态就是在以工作为借口泡妞,陶虹姐姐开口第一句也是有新闻吗?
是生活太无聊了吗?
感觉这更像是一句问好?
可以打开话匣子的方式。
所以陈雪松的命题就是今天新闻是什么?
其实就是你自己,谁让你成为大街小巷人们口中的和司机有关系的人,谁让你成为网路上被搜索的富翁前女友,对,你就是新闻。
郭晓冬出现是简洁的,开启一扇门,老蔡进来,开始介绍木材,即使是水曲柳也是被卖家嫌弃的,因为经典等于土。
之后老蔡回到工友们身边表现高兴,好像自己谈好了生意,同事们只能附和“蔡老板路子野”所以他的命题是计算与对比,计算是过程,对比是目的。
情敌与自己相比,旧情人与自己,工作上与厂长,与林老板,与杨久成,最后他自己只不过从蓝衣服穿到了白衣服,算到最后连女儿的血缘关系都加入到了自己的计算。
事情不说清楚,还这样含着噎着,然后自己有小动作,这一定是双子座。
(也许是某种双子座吧,看到这句的人求别拍我)再来说说小司机,非常明显女主即使跟了他也不会过多好的日子,因为小司机有点冲动,纹身就能看出来,穿着花衬衫,然后为女主纹个身。
问说为什么你名字有雪,因为我爸爸以前东北生的我,这里暗示了女主的过去并不简单,未知的还有很多。
把女主带到废旧的摄影城的那场戏小司机终于换新衣服了,这新衣服是一件白色,纯白的Tshirt,在这时候上演表白戏,看来仍然想说明这个小司机的单纯和对陈雪松爱的一种干净和直接。
后来也一直到了与老蔡对峙的戏份才又穿上这件白衣服,其余都是花衬衫,小司机是个敢于直面问题的人,外表花衬衫,内心白Tshirt.电影故事本身的情节发展并未出乎意料,但是情节的设置却很有意思,开场不久之后的一场戏是两人回到家在床上,陈雪松坐着,老蔡躺着,老蔡躺着说今天是奶奶过生日,陈雪松开始小脾气小懊恼说了一通话。
我记得我以前看《阮玲玉》的时候片导演对阮玲玉说,你坐上椅子就是一种反抗。
我看到这陈雪松中坐着开始说话,我就想着原来这也是一种反抗啊,刚这么想着,雪松牢骚发完躺下了,换成老蔡坐起来生气了,哈哈哈,坐着就表示你在反抗。
像这样通过制造一种对比的去推进剧情还有不少。
老蔡发现了老婆和杨久成的情史后把她从画面右边载到了画面左边来到了工地,进行一番暴动之后从左边开出车子往右边开走了,老婆留在了后面,两人已经第一次严重分裂了。
之后的那场戏,对,陈雪松和小司机一个方向的去到了一个不真实的片场世界,然后两人感情第一次正面接触,回来的时候跟去是一个方向的,所以有种他们两一起,然后一起走远离开是非的感觉。
这样的对比直接让小司机参与到了这桩婚姻里而不是隔着货架调情了。
还有一个对比是老蔡第一次去重庆,出了火车站看到的是乞讨者,然后孩子,老人,一对留在车站候车室的情侣,这是一群看起来无家可归的人,当他谈完生意准备回家,到了车站没票,身份证还没雪松藏起来,他也成了乞讨者一般的角色。
影片还有两个段落也有意思,老蔡和厂长喝完酒回到家里抽了菜刀来到大马路,他老婆追了出去,两人在路上拉扯,看的时候确实很心惊胆战,只是没想到陈雪松喊杨久成你给我出来之后杨久成这个人物就出来了,对,既然我就是那个新闻,所以新闻一般都明天见。
还有就是小司机最后跟她说走吧,然后下一场戏就给了她一个理由终于走了。
可是说这样的设置太顺了一点嘛,应该是因为剧情要继续,但是总觉得有点快。
影片的最后果然不出我们所料,一次次打破了陈雪松的底线,开篇找孩子的戏让她感觉最重要的人是孩子,没想到最后的这两场戏依然找孩子,最后孩子行李都不要的走了。
不知道老蔡能不能追回来,但是这样的感情还有多少勇气和耐心忘记以前从心开始。
奔着贾樟柯监制而来的,走心的内心戏,没有跌宕起伏,只是刻画了一对长期缺乏沟通,乏味甚至令人厌恶的夫妻生活。
爱情,婚姻本该美好,当度过了七年之痒,岁月冲淡了激情,琐碎取代了浪漫,我们用什么给爱情保鲜,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影片最后戛然而止,让人觉得非常突然,可是细细思索确实又恰到好处,有了解开疙瘩的萌芽,后面的故事就请各位细细评谈了。
文/梦里诗书 一座山城小镇关乎夫妻情感的故事,《忘了去懂你》一同《万箭穿心》般,以其质朴的镜头与方言,营造了极为写实的电影氛围,在这座比邻重庆的小城里,那城那人那事,倾述着一个平凡中不平静的七年之痒。
没有浮夸的辞藻,也没有做作搞怪的桥段,电影《忘了去懂你》的真实,令人仿若并非在看一部电影,而是真实的走入了一个看似平凡普通却暗流涌动的家庭,开篇以并不和谐的婆媳关系为引,折射出了老年人缺乏关爱的社会问题,随之电影中的人物关系虽着剧情的递进就在不经意的生活话语间令人一幕了然,年近中年工厂濒临破产,又渴望在搏一把的郭晓冬饰演的木匠蔡伟航,经营着不温不火的超市陶虹饰演的陈雪松,以二人系平淡中却又饱含猜疑的关系得以展开剧情。
当爱情的灼热散去,面对现实生活的重压,时间淡化了情感,夫妻感情间透着冰冷,没有了沟通,彼此的猜疑代替了交流,丈夫发现妻子绯闻不断,曾与地产商老板有着理不清的旧情,当下又疑和年轻的出租车司机勾勾搭搭有了新爱,妻子同样总觉丈夫深夜不归看手机闻衣服满是猜疑,夫妻间没有了信任,其实这互相的猜疑又何尝不是因爱而生,只是当积累得以爆发,感情似乎也走到了终点,电影的结局是开放性的,其并非要给观众一个团圆性明确的答案,而是寄予希望观众能从电影中去读懂面对情感时坦诚与信任的重要。
作为重庆女作家的权聆,使这部四川风情人文浓厚的电影更趋近真实,人物把控细腻接地气,但这并非一部完美的作品,首尝试水剧情的青涩之处在电影的后半段尤为凸显,其妻子陈雪松与出租车司机和地产老板的感情过于草率收场,开放式结尾作为一种常见的电影手法并非不可取,只是感情渲染不足的戛然而止同样令人倍感突兀,这种后期无力的苍白感使电影予人的情感积淀明显欠缺厚重,不禁稍显遗憾。
《忘了去懂你》虽有其剧情收尾的不足,但面对现实很多时候,正如这部电影的名字那样,因为生活所迫,我们逐渐遗忘了去读懂对方,那城那人那事,电影用一出小城中平凡夫妻的感情事,令人为之共鸣,知晓爱的真谛。
(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呵呵,又是一部让人看到悲剧婚姻的电影,还让不让人对婚姻有信心了,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规律吗!
婚姻到底是因为爱才在一起,还是因为责任。
知道为什么那么多艺术家文学家都没有结婚吗,很多就是因为他们读过太多的作品,看到太多爱情的始终,所以对婚姻产生了恐惧,对爱情的生命力持有怀疑,所以宁愿单身,或者只有情人,也不愿被婚姻所困。
受困于市井、世俗生活的不幸女性,哎,一切都源于幸福,不要否认婚姻的始,只是谁也不知道感情会在生活的日夜轮回中从量变发生怎样的质变。
其实不是忘了去懂你,而是而是一次次尝试去懂,却发现对方已经不愿意让自己懂,于是再也懂不了了。
逼自己的老婆做那件事,算不算强奸?
如果女人想用这件事告老公,能成立吗?
婚姻就让这事儿顺理成章吗?
还不能不愿意啦?
看到最后,出字幕了,我发出了“啊?
”的声音,就这样剧终了?
导演处女作,还需多多努力,逻辑的梳理还不是很顺畅,表现手法也稍差,可惜了演员的好演技。
“忘了去懂你”,影片的故事应该是偏指丈夫忘了去懂妻子。
丈夫在遭遇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磨砺下,只顾自己内心的痛苦,忽视妻子的感受,最终与妻子渐行渐远,造成婚姻破裂的结局。
本文将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来分析影片是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
纵向:家庭不幸的原因其一,家人不睦。
影片一开始就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职业与困境,之后向我们展现了这个家庭的不幸福的冰山一角。
雪松去学校接孩子,而孩子却被奶奶偷偷摸摸地接走了。
奶奶接走孩子是为了给自己过70岁生日。
雪松找到孩子时,没有上去而是坐在远处观望。
这时婆媳关系已经初见端倪。
后来雪松来到奶奶家把孩子接走,蔡也来了。
本该是关系最近的亲人,却从来都没有一起出现在一个镜头中,影片将雪松和孩子、蔡、奶奶分开表现,从镜头上象征出这个家的破裂。
之后,我们从雪松口中得知了家人不和睦的原因。
其二,妻子的绯闻与丈夫的不信任。
陶虹饰演的雪松在影片中是一个很招男人喜欢的女人。
雪松因为与有钱的房产商杨九诚谈过恋爱,还一度成为小小的白沙镇中的著名人物。
雪松与杨九诚的恋爱史一直让蔡耿耿于怀。
蔡是个耳根子极软的人,只要一有人说闲话,就会在蔡脆弱的心中掀起波澜。
网络上的新闻、摩的师傅的讽刺、妹妹的挑拨都燃起了蔡心中的怒火。
除了有钱的杨九诚,年轻的的哥小吴也像卫星一样定位在雪松左右。
对于脆弱多疑的蔡来说,这还真是雪上加霜。
其实女主角雪松并不是水性杨花的人,影片将她塑造成一个朴素柔弱的女人。
这里从演员的衣着来分析。
雪松在整部影片里基本山峰都穿白色碎花的衣服,她去找杨九诚借钱时,也不过是白衣蓝裙,依然清新素雅。
即使是在她情感起伏较大的时候,即她发现丈夫去了色情场所,以及之后与小吴接吻,她的衣着也不过是深蓝圆点连衣裙,深蓝色大概隐喻她内心的伤痛,但依然朴素简单。
影片还设置了其他女人来衬托她。
作为蔡家不安定因素之一的蔡的妹妹虽然在整个影片中只出现过一次,却是个极重要的人物,她在哥哥和嫂子的婚姻行将终点的进程中又推了最后一把。
就是她跟蔡说媛媛不是蔡的孩子。
蔡的妹妹穿的是一件豹纹上衣,表现了她的强势与威胁性。
雪松去东方保健城找蔡的同时还有一个女人去找林老板(注意这个女人还不是林老板的正妻)。
这个女人穿的是黄色紧身连衣短裙,这更衬托了雪松的朴素与本份。
讽刺的是,东方保健城里的女人个个穿的是花红柳绿,而林和蔡却穿着一向表现正派高尚的白衬衫。
其三,穷。
经济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来源。
蔡是个下岗工人。
他缺钱又急需钱,而他对杨九诚的恨更甚于小吴,就是因为杨九诚非常有钱。
如果他有钱,或许蔡家的关系就不会那么紧张,或许他就不会揪着妻子的绯闻不放。
影片通过布景等造型手段来表现蔡家的经济状况。
蔡家的布景以白色与绿色为主,奶奶家也是,非常的破败与老旧,甚至整个白沙镇都呈现出一种颓败之感。
蔡家甚至只有一张床,女儿只能和父母挤在一张床上,没有自己的床,更没有自己的房间,为了更鲜明地显示蔡家的穷困,影片特意随着蔡来到了林老板的公司(或者是家),色调完全不同,金碧辉煌,一派奢华大气的景象。
钱是问题之源,同样也可以成为解决问题之源。
雪松为了蔡去找杨九诚借钱,钱解决了蔡的燃眉之急,于是蔡与雪松的关系缓和了。
月光下,蔡抚摸着雪松,影片第一次出现了由钢琴演奏的抒情音乐。
之前都是沉重抑郁的弦乐,而第二次出现抒情音乐是在雪松与小吴接吻时。
只可惜他们的婚姻还是毁在了蔡的不信任上,影片最终定格在蔡家的门上,人去楼空之感油然而生。
横向:蔡家的生活影片要揭示蔡婚姻破裂的原因,就要用一系列的故事来“包装”这些原因。
这一系列的故事就组合成了蔡家的生活。
影片中有很多重复,一个是小吴来找雪松换零钱,一个是接媛媛放学。
这些重复的动作表现出生活的单调,而雪松每次在小吴来的时候都会问小吴“有新闻吗?
”也正反映出这种单调与无聊。
此外,虽然同样是接媛媛放学,但是每次都借此反映人物的关系。
第一次反映了奶奶与雪松的关系,第二次是在蔡与雪松强行做爱之后,雪松与蔡陷入了冷战,第三次是蔡带媛媛去做亲子鉴定,这一行为将雪松中最后一点不舍抹杀地消失殆尽。
蔡家的生活主要分两条线,一条是蔡努力把家具厂盘给林老板,为自己谋条生路。
蔡的心病杨九诚也包含在这个故事里。
另一条是雪松与小吴的故事。
第一条线主要是用来反映蔡家的贫穷和他对雪松的不信任。
雪松很明白自己和小吴之间是不会有结果的,但在蔡的不断伤害下,小吴是雪松唯一的慰藉。
蔡与雪松的婚姻终于在这两条线的撕扯下破裂了。
毫不怀疑影片在制作上是精良的:朦胧的影调尽显压抑、色彩的运用贴合人物性格、道具(电话)的选用来反讽人物之间的疏离等等。
导演也有雄心,想要表现贫困的平民的婚姻的不幸,表现现实中的一种现象。
但是根据笔者之见,影片的题材有些平庸,丈夫不信任妻子而导致婚姻破裂的故事在影视剧中显得有些老生常谈。
虽然影片涉及到了很少提及的婚内强奸的现象,但是影片没怎么表现,或者说非常含蓄地表现了这一行为对雪松的伤害,而有着传统女性品质的雪松也只是用沉默与遗忘来对待这一伤害。
所以这一现象的涉及并不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就这样被影片的故事一笔带过了。
如果这是一部电视剧,我会想看看下一集;但它是部电影,不是所有的意外断片和长久留白都会给人一个回味无穷猜想不断的开放式结局。
演员的表演无话可说,问题在于情节安排和拍摄手法。
看这片不由得会想起『万箭穿心』,同样的题材,方芳的戏剧张力要大的多,情节安排也更顺理成章又有头有尾。
雪松这个角色相对于宝莉(『万箭穿心』女角)更隐忍但不够立体,老蔡的窝囊跟自杀的马学武(『万箭穿心』男主)是不同类型的折磨人,出租车司机小吴也会让人联想起健健(『万箭穿心』男二),记得当时『万箭穿心』有篇写得很好的影评叫“不管是万箭穿心还是万丈光芒,总有一个健健愿意为你摇下车窗”。
健健是宝莉苦涩生活的港湾,但显然小吴不是,他青涩有余又担当不够。
所以雪松比宝莉幸运,老公健在孩子爱她(宝莉的老公自杀孩子怨她);她又没有宝莉幸运,她比宝莉更迷茫,游走在离开和留下的边缘,只因为看不到未来可以依托的希望(年轻的小吴和张一白演的房产商显然都不是合适依靠)。
其次,贾樟柯不应该当监制,同样的剧本他当导演说不定会好点。
最后,片名太隐忍,在戏中藏得太深,就像女主恨男主不够懂她,观众看完戏都恨自己忘了片名。
我知道导演想说我们常常因为熟悉而忘了理解,最亲近的人反而被推得更远。
但导演你不能因为观众智商普遍不低而忘了点题啊,这让观众如何去懂你?
~
纵观整部电影,完完整整的体现了纠缠是怎么回事!
陈雪松和杨九成,本来在她结婚之后他们的关系已经断开,却又因为陈要为老公融资,而建立了联系,最终却又卷入杨的经济问题中。
陈和出租司机吴俊彦又是另一番情景,小吴的年轻活力吸引着陈,但她又没有办法接受小吴的青葱,所以最终小吴的表白没有得到正面的答复。
陈和自己老公更是纠结,她似乎没有把自己的角色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导致她在几个人和几件事中纠缠不清,纠结没完没了,痛苦不堪。
蔡伟航在自己和陈雪松的关系的稳定性上一直在痛苦的纠缠,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工作,他几乎已经挣不到钱了。
他的生活就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一样,是了有崩塌的危险,他于是也惶惶不可终日,到处都是怀疑,心理阴影面积巨大,以致最后居然带着自己的女儿去做亲子鉴定这样荒唐的事情。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话放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吴俊彦也在纠结,他陷在对陈的爱恋中不能自拔,把两方面都搞得疲惫不堪,惨不忍睹。
电影中唯一不纠结的是那些说闲话的诸位,随口就喷出来,然后自己抛到脑后,却闹的那位纠结者惨不忍睹。
人要想稳定生活,最先稳定的应该就是自己的内心。
内心不稳,则无一可稳。
电影很好的表现了不能安于现状的普通人在社会中的挣扎,他们不甘心现在的生活,想做的更好,但能力资源又有限,于是就纠结起来,于是就是痛苦。
中国的现状确实如此,发展的动荡的社会中,人人都是大浪中的浮萍,能随波逐流已经是不错,想有些作为无疑于自寻烦恼。
在这动荡中,家庭破碎也是常见的事情,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在这样动荡中如何保证内心的平静,保证家庭稳定,任重道远。
剧本很失败,虽然平淡但没有亮点,虽然是文艺片但也不该平淡过头了吧。
公映
一个七年之痒的故事,开放式结局快要成国产文艺片的标配了。曾经的一句话形容特别合适:男人穷不要紧 就怕又穷又有骨气。
普通夫妻七年之庠的故事,剧情,台词,摄影,配乐均无亮点。唯有郭晓冬陶虹的表演十分努力,却不仅不能拯救影片,更显剧本之烂。与题材类似的《万箭穿心》差距巨大。
沒事找事的傻逼男
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活故事。还是那句老话,所有婚姻里的不幸,无非是互相遇到了作的人。
忘了去懂你,电影恰似电视剧。
为啥高清电影频道播什么电影都感觉像电视剧呢。。。
郭晓冬的角色是甲午战争后中国男人的缩影,无奈女性导演视角太小,全片的格局没能从夫妻生活跳出来。2014-08-31
頗有陰暗風格的清新,作為導演處女作,它比近期大賺的韓寒有風格和誠意,也比韓寒有內容和內涵。
个人特别喜欢,而且是导演处女作,前景值得期待
珍爱生命,远离渣男
+,在满足于完成叙事的作品之中,已经很好。
婚姻里,多半是先久处生疑,然后演变成久处生厌,再跟自我的现实境遇,以及年龄增长带来的困惑无助裹挟到一起,彼此怀疑,指责,怨愤,甚至憎恨。这一主题依然会在很长时间里困扰着人们,只有极少数找到了解决的良方,那必须先完成自我的冲破和成长,就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故事本身并没有特别亮眼,却胜在真实感陶虹和郭晓东老师表演课,那份被生活磨耗的无力感,配合西南潮湿的空气与破败的气质,能让观众很快沉浸其中,感同身受。一直很中意郭晓东老师,儒雅中带着忧郁与颓废。PS:导演权聆老师早年帮我写过稿子呀,在《看电影 午夜场》,虽然我们素未谋面。
全片最喜欢的是片头= =想让片子沉下来 可惜完全是把握不住 流于表面加矫情难道是女人通病 浮城谜事里强奸一段让人记忆深刻 此片中类似的一幕放多么尴尬的位置 摸不着头脑加毫无力度 结束也突兀 陶虹郭晓冬演得太用力 无比出戏 不如看一集冷暖人生 求伪文艺片放过氛围/后摇配乐
婚姻关系,毁于矛盾与猜忌。镜头平淡有力,演员超赞演绎。
这片是正常结尾吗?像是导演实在是编不下去了。
補記2013大銀幕看, 那會還叫陌生....
陶虹10分演绎——如同纪录片一般的随意与从容,高清晰度高力度表现!我搜罗了回忆中的一些影视片段,回忆她的那份韵味,也是位列影坛一流的,回味无穷甚于周韵。这部片子除了演员挖掘与表现略欠,整体架构不够凝聚、内容块儿联结不够强,其实很不错了呀,对90年代末的街头寻常家庭的展示简直1:1的还原,处处看得到我的父母和那一代人的身影。7.8
中年婚姻里面的持续猜忌是婚姻致命的杀手,男主表现的确认缺少男子气概,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