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7-01-31文/陶梦轲首发于公众号:thefool_00“朝圣之旅,从此世界到达彼世界,此中讯息靠梦境传递。
这趟危险的旅程,最终将平安抵达梦想的国度。
”
在塔罗中,圣杯属于水元素,关乎情感、感受、敏感,细腻,性与爱;骑士(韦特体系)带有风的特质,是高速运转,敏锐,不安的。
圣杯骑士,便像是水中之风,拥有强烈的激情和爱,却难以此安生立命,而不停寻找,不停追寻,追寻他的理想主义,在旷野之中放飞却仍旧找不到出口。
在神话塔罗中,莎曼.布克把圣杯骑士描述为神话中的英雄珀尔修斯,他所有的冒险都是为了心爱的女人,他并不软弱,他可以为了理想和爱人牺牲一切,他想要追寻的是神圣之爱,是精神和灵魂上的狂喜。
在托特塔罗中,骑士其实对应的是王子,圣杯王子,它是天蝎座的能量,是深刻的深邃的情感,很容易滑入低阶的性,但一旦醒来,也可以参悟八宫的生死奥义。
对神圣的爱与自由的朝圣,构建了这部潜意识流的电影《圣杯骑士》。
Terrence Malick像是个非典型的好莱坞导演,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后前往牛津大学的莫达林学院继续深造哲学。
搞哲学的他不屑于好好“说人话”去拍出全程无尿点的经典好莱坞大片,更像是一个诗人,像是一个和灵魂对话的人,唱着咏叹调穿行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梦想与现实之间,叩问心灵,探寻人生的意义。
他的电影拍得很像MV,豆瓣上多是低评,可你若静下来跟随他的节律深潜进水中,他会戳碰到你的灵魂。
1. 你无法叫醒一个假寐的灵魂贝尔饰演的男主角,符合一切世俗对“成功”的定义:长相英俊,穿着体面,事业有成,坐拥美女豪车,生意总是自动送上门……但他看起来,很孤独,他和妻子情感疏离,和胞弟有隔阂,和父亲关系紧张,他没有朋友,只有一场又一场的性爱和没有尽头的路。
他总是梦见连绵的原野,长着稀松的植被,流淌过细细的河流或者点缀着小小的水洼(很符合韦特塔罗中圣杯骑士的图景),天地之间只有他一人。
贝尔没有一句台词,全部都是内心的问询,和看不到人物的旁白、对话。
像是一部诗歌体的《与神对话》。
也是与自己的对话。
他像一个坠入人间的王子,他是《珍珠之歌》(The Hymn of the Pearl)里的王子,被东方的国王,也就是他的父亲,派往埃及去寻找失落于大海的珍珠。
但是王子到了埃及之后被灌了酒,醒来已忘记自己此行的目的,也忘了自己的身份。
但国王没有忘记自己的儿子,他不断向他传递讯息,派出向导和信使,但王子依然沉睡。
迷乱的蒙太奇,贝尔身处纸醉金迷的爬梯,美女围绕身边,聚会中的奇装异服,天使和魔鬼都藏于其中,他的灵魂却还在沉睡。
是的,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假寐的灵魂。
2. 你忘了使命,但神没有忘记你贝尔是这个王子,在朝圣之路中我们每个人都像是这个王子,故事中的“埃及”象征着此世界,是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是邪恶的,纸醉金迷的世界,也是贝尔所处的世界;“珍珠”象征着我们的自性,灵魂,永恒。
“珍珠”被“遗失”了,就像是我们的灵魂每一次转世,投身于三维世界的肉身中,我们忘记了自己的神性和灵魂的使命。
珍珠是闪烁的,我们的神性也是,但此刻它的闪烁却被包裹在黑暗之中,那是荣格所说的“阴影”,我们每个人都有,在自性之路上,也就是取回遗失的珍珠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穿越并整合内在的阴影。
朝圣之路就是我们的愚人之旅,在塔罗中我们要从0号牌走到21号,在这里也是,我们走在整合之路上。
我们被放逐到了地球(也是灵魂选择的结果),穿越恐惧(月亮),臣服(倒吊人),崩溃(高塔),接受审判(审判),我们会遇见国王,也就是神,也是那个更大的存在(无论你怎么称呼),派来的向导,隐士,女祭司……他们无处不在,只要你留心。
在电影中,向导出现在梦里,在大街上,在爬梯中插着翅膀的天使(当然也有长着羊角的恶魔),也可能在床上,在夜店里,赤裸着跳钢管舞。
当你准备好醒来,你会发现,你没有被遗忘。
3. 在爱的体验中逐渐苏醒影片中有三位女人,和贝尔提及“爱”。
第一个女人说:你认为我能让你疯狂?
让你破壳而出?
让你痛苦?
我认为你很脆弱。
你不需要爱,你需要爱的体验。
第二个女人,凯特饰演的妻子,对他说:不要用离开来威胁我。
做你想做的,你走吧。
可是贝尔的内心独白却是:留下,我需要你,我要抱住你。
……你给了我平静,给了我爱,给了我这个世界给不了我的。
妻子说:你依然是我一生的挚爱,我应该告诉你。
第三个女人,纳塔莉波曼饰演的情人,对他说:爱是如此稀有,以至于当你找到它时,你不能存疑。
你心中有爱,我知道。
当我和你在一起,我便忘了一切。
他和父亲的关系也在慢慢和解,从最初梦见父亲是沉默的、染血的刽子手(迫害弟弟自杀),到最后他意识到自己渴望的仍旧是父亲的认可。
在告解中,他和父亲相互宽恕。
“父亲(天父),给我勇气,力量。
”“我为你感到骄傲,你做的很好,比我好,也本该如此。
”爱的频率很高,让我们逐渐苏醒。
4. 醒来吧,圣杯骑士醒来,是电影中很重要的主题。
狭义上是从梦中醒来,广义上是从原有的视角中跳脱出来,也可以理解成觉悟、开悟、醒悟(enlightenment)。
最初这种“醒来”是被动的,开篇中,贝尔被地震震醒;亲兄弟的自杀,反而改善了他和另一个弟弟的关系;回家却遇到抢劫,让他终于意识到“30年来我并没有在生活,而是在毁灭它,毁灭自己和他人。
我不记得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影片中男主角在不断自问:我该如何开始?
他像一个游魂,无声地穿梭在人群之中,想要飞跃生命的沼泽。
但到底要如何开始,如何飞跃?
在“女祭司”章节中,他在酒吧里遇见了一个脱衣女郎,她说:你有一个阴影面,有一些阴影。
这话,和前几个章节中的塔罗师说的一样。
那个女人就像一个禅师,她说我可以成为任何人,瞬息万变。
你也可以,你可以是一个流氓,也可以成为一个圣人。
我们像云一样,来来去去。
并没有“永远”这件事。
唯一的出口就是入口。
你不可能不进入就想着出去,生命是一座大游乐场,也是一座迷宫,要走进去。
男主人公像黑塞笔下的《悉达多》,要从皇宫出逃,要成为沙门,要还俗成为商人入世,学会爱过,才能在何时的时候遇见摆渡人,成为摆渡人而出世。
从藏区禅修回来的老先生跟贝尔说,我学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活在当下,一切都在那儿,完美,纯粹,是他原本的样子。
我该如何开始?
每一次呼吸都是开始。
我该如何醒来?
每一次呼吸就是醒来。
用搞笑漫画日和里芭蕉桑一句话说,如果好的哲学片的满分是100分(fin)的话,这片儿只能得两分(fin),哎呀怎么说呢,令人做呕,令人作呕啊,啊哈哈啊哈哈。
片子看到一半我就删除了,大量旁白苍白地叙述,大量类似MV似的场景切换。
让人以为在看洛杉矶旅游必备景色精选的宣传片。
看到豆瓣的介绍才知道这片讲得是这么个意思,但是说实话真的没看出来贝尔演的角色彷徨,迷失在哪,倒是觉得像一个富二代抽大麻抽多了有点抽飘了的感觉。
立意还是可以接受,但是聚集了一大批好演员却拍出个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真是让人觉得暴殄天物。
本来是冲着贝尔男神去看的,但是味同嚼蜡真是难以下咽,白瞎了男神的出镜。
据说,有一个很魔幻的开头,以及大魔王Kate和 Natalie Portman。
而且,说是一个实验电影,木有现成台词,都是演员手随意搭配。
这样骨骼惊奇的电影,我觉得我的智商hold 不住。
果然我的艺术细菌没有滋养,除了中间睡着10分钟,看了Kate 10分钟,没有认出Natalie一直以外,全程头晕,云里雾里。
对于晃来晃去的人造抖动镜头,我时常接受无能。
对于my son, remember 之类的台词,像读诗一样,还是蛮喜欢的。
对,粗壮的三角梅藤蔓,紫红色凋零的花瓣,尤为印象深刻。
泰伦斯·马力克2015年影片,早有准备会比较沉闷,像《通往仙境》以及《生命之树》等,都是在诗化的写意下成就的,而此部影片,导演更是抛去了叙事,通过镜头及旁白完成了对意境的塑造以及欲望的理解,但是可能是由于语言结构的障碍,诗化而感性的旁白,在大量的断句下使中文的语文习惯产生了极大的理解困难,纵然有强大的卡司、再美的意境及浪漫的爱情,依然不能感同身受。
Rick is a screenwriter living in Los Angeles, California. While he's successful in his career, his life feels empty.中年危机,八张塔罗牌的命:I. The Moon - Della, a rebellious young woman. 被殖民的少女。
剥削的消费品。
一声叹息II. The Hanged Man - His brother Barry and father Joseph. 暴力表达,又爱又恨。
伤痛。
III. The Hermit - Tonio, an amoral playboy. 班德拉斯,名符其实。
特别喜欢狗咬球却咬不到的镜头。
IV. Judgment - His physician ex-wife Nancy. 布兰切,脆弱富同情心。
V. The Tower - Helen, a serene model. 瑜伽。
自我保护意识。
VI. The High Priestess - Karen, a spirited, playful stripper. 高潮。
在LV。
奇妙的舞者VII. Death - Elizabeth, a married woman with whom he has a relationship and who becomes pregnant with a child that may be his. 京都。
VIII. Freedom - Isabel, an innocent who helps him see a way forward. 新的剥削,永远…
不知不觉就将所有 泰伦斯 •马克力的电影看完了。
鉴于第一次接触他的电影是从《生命之树》开始。
看过之后 从未想到一部电影竟然还能如此哲学,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讲完了人生,讲完了整个人类的一生,那些穿插在电影里的宇宙 是多么美。
宇宙的形成和爆发啊。
个个星辰的形成。
星雾。
人类的细小的思绪,牵扯着完美的宇宙图景。
谁曾想过一个具有思考意识的生物,居然可以影响整个宇宙的形成。
忘记了第一次看《生命之树》是什么时候了,现在还依稀记得,那父与子亲情的联系,情感类的电影,永远少不了美如画的摄影,与具有完美哲学意识的导演。
生活深深吸引的男人,是为什么但后来如此深情?
是他真正的感受到了灵魂的所在?
是他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志立?
我们不能这样冒然评价任何一个人,特别是他的灵魂。
意识流的电影,导演是将自己完完全全放到了电影里。
曾经完美的生活,被以父亲称呼而来的圣杯骑士,从小就活的那么幸福。
可是剧情突转,挫败的生活,迷茫的灵魂,索性的恋爱关系。
如此深情的价值观。
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会特别留意环境的美好,感悟环境。
通常就是喜欢将自己抛出这环境这环境当中,把自己当做一个圣人,去感悟人性的美好。
克里斯蒂安•贝尔 在电影当中饰演挫败的编剧者。
经常出入 好莱坞,所以他的恋爱关系经常变动。
如流水。
不稳定的生活。
我们就切将导演视作为男主,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其他人那么深情过。
可能没有吧,因为能感受到深情这种感受的,就只有你自己。
马克力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基督信徒,基本每一部电影都牵扯到上帝,都牵扯到灵魂与造物主。
“你以为等你老了 到了一定的年纪了就会了解一些事了,可是回过头来想一想还是一样迷茫”不能主观的评价这部电影的创作,应该极为珍惜这一类的电影,因为能拍出这种意识流的电影没有第二位。
全剧似乎没有剧本,没有剧情,只是琐碎性的旁白与自语,就像身处梦中一样。
与其说这是一部哲学电影,不如说是一部追寻灵魂的电影,追求自我灵魂的电影。
可能只是看懂了一些表面的东西。
这部电影需要成熟再成熟 时 反复观看,这是一部迷茫者与迷茫者自我对话的电影。
于 《通往仙境》《细细的红线》《新世界》《生命之树》不同的是 ,它更表现了 灵魂与意识的追寻。
如果你现在也迷茫 或者挫败 那请看看这部电影。
它的配乐会让你百听不厌,配乐与剧情的完美衔接,让喜欢哲学 文艺的你,能够深深的融入其中。
婚姻 到底是因为什么而破裂?
爱情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棘惨?
内心的失落是因为什么?
想做一圣人将自己挣脱于尘世外只想看别人生活体验别人的喜怒哀乐。
文/程末
看完之后心情完全不美好了,近期观影情绪最低落的一次(谁来安慰一下我……主人公空洞、破碎、迷惘、冷眼旁观,看似拥有一切实则一无所有,一具没有灵魂走失的行尸走肉罢了,如此生活下去用不了多久就会彻底抑郁,估计贝尔演的也很痛苦。
那些风景,那些空镜头,被韦斯本特利带着穿越回《美国丽人》,那样美得不可一世。
说到演员就不得不说贝尔的强大,只在人群中静静穿过就能hold住全场,在片子中也发现很多熟悉的面孔,影帝影后戏骨级演员,安守配角本色,表演出色却不出挑,行云流水,相得益彰。
片子形式上跟《断塔》很像,章节清晰,却又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极其意识流。
内容上堪称现代版的《第七封印》,哲思、深刻。
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出现了飞机,是凑巧只是飞机,还是有其他的代表意义?
或者飞机就是上帝的巡视员?
指代意义只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读,介于导演这样低调,只能观影人自行猜测了,同样出现的还有路、水等其他意象。
只是不明白这样一部气息浓重的艺术片怎么会起这么一个商业大片的名字……差点因为片名直接判了死刑……
Knight of Cups是至今我看过的 把加州景色拍得最美的电影了 超级喜欢以塔罗牌作为标题的设计 最喜欢FREEDOM一幕 约1/4出贝尔走进的LA-Universal里的片场 各种激动 hhh下次有机会再看到会是不一样的激动吧 hhh贝尔的站位就是当时去参加Studio Tour观光车开过的地方!!!
❤
The Pilgrim’s Progress” – Ralph Vaughan Williams, Performed by Sir John Gielgud, City Of London Sinfonia“Spiraling 5th” – Hanan Townshend“Exodus” – Wojciech Kilar, Performed By Krakow Philharmonic Chorus and Polish National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Sogno Di Un Automobile” – Arsenije Jovanovic“Searching For A Serene Sphere” – Arsenije Jovanovic“The Death Of Ase” – Edvard Grieg, Performed by BBC Scottish Symphony Orchestra“Symphony No. 4 Los Angeles” – Arvo Part, Performed by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patashnik” – Biosphere“In Search Of Galiola” – Arsenije Jovanovic“Track 1/4 – Poem From Insomnia” – Biosphere“Substrata” – Biosphere“The Coconut” – Thee Oh Sees“Miserere – Arvo Part, Performed By Estonian Philharmonic“Unisons” – Hanan Townshend“Fantasy On A Theme Of Thomas Tallis” – Composed by Ralph Vaughan Williams, The New Zealand Symphony Orchestra“I Need Seed” – Thee Oh Sees“Last Known Surroundings” – Explosions In The Sky“Cosmic Beam Journey” – Francesco Lupica“Prophecy Of A Village Kreman” – Arsenije Jovanovic“Approaching” – Arsenije Jovanovic“Track 3/4 – Poem From Insomnia” – Biosphere“Farewell Mix From An Old Fridge Before It Sank In The Sea” – Arsenije Jovanovic“Man With A Movie Camera” – Biosphere“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 Johann Pachelbel“Images”- Claude Debussy, Performed By Lyon National Orchestra“Concerto Grosso in G Minor, Op. 6, No. 8, ‘Christmas Concerto’ “ – Arcangelo Corelli, Performed by Capella Istropolitana“Ansonia” – Paul Ngozi and the Ngozi Family“Nocturne No. 2 in E-Flat Major, Op. 9, No. 2” – Frederic Chopin, Performed by Idril Biret“Cool Out” – Bosco Delrey“Symphony No. 9 ‘Choral’ “ – Ludwig van Beethoven, Performed by Nicolaus Esterhazy“Dilbar Dilbara” – M. Ashraf and Naheed Akhtar“Nocturnes: Sirenes” – Claude Debussy, Performed by BRT Philharmonic Orchestra“Salons Song” – Arvo Part, Performed by The Tallin Chamber Orchestra“Kol Nidrei” – Max Bruch, Performed by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of Ireland“Distress” – Hanan Townshend“Hyperborea”- Biosphere“6 Epigraphes antiques: Pour l’egyptienne” – Claude Debussy, Performed by Lyon National Orchestra“Solveig’s Song” – Edvard Grieg, BBC Scottish Symphony Orchestra“Wind Song” – Sleep Good“Schlitterbahn” – Sleep Good“Squire Fire” – Steven Orenstein“Secret Garden”- White Mystery“Symphony No. 3, Op. 36/Symphony Of Sorrowful Songs” – Hynryk Gorecki, Performed By Polish National Radio Symphony“Ashtray Wasp” – Burial“Dawa Gompa”- David Parsons“The Things I Tell You” – Biosphere“Water Theme For Harp” – Hanan Townshend“Water Theme For Woodwinds” – Hanan Townshend“Ceremony 1” – Klaus Wiese“Ceremony 3” – Klaus Wiese“Initiation Psalm One” – Paul Horn“Snapshot From The Island”- Tabor SzemzoRead more at http://thefilmstage.com/news/listen-to-the-music-of-terrence-malicks-knight-of-cups/#Btm0VpO7v3p9CHSx.99
碎片的普遍含义,只有到后半部波特曼出场后才搜集起来。
结尾的一句begin又指向了新的开放的流散。
他最近这三部影片只有to the wonder在叙事、破碎的情节、液体般蔓延的氣氛、呢喃的旁白、不屑现实逻辑的跳跃镜头间或找到了平衡。
这种总体性的、超(或无)叙事的手法没有真正的思想和故事承载还能挖掘出更多的可能性吗?
本片以独白和画面为主导,有很强的意识流范。开始觉得是散文诗,后面觉得像MV写真集,适应后个人观影体验尚可,不至于昏昏欲睡。全片传达的那种虚无和茫然的状态不难被感知,但以这种“成功人士”骄奢淫逸生活为载体,反倒让我对其生活很是倾慕啊!有空再看,尚有余味。
套拍的mv
略失望,太多游泳池和海边
天啊我真的一个字都没有看懂 感觉这部电影在鄙视我 毕竟我一个字也没看懂!!!天啊两个女神和我贝知道他们在演什么吗天啊
泰伦斯·马利克在寻找仙境的路上越走越远,却让观众迷失在家门口。摇镜+絮语旁白+不知归处的配乐还是老三件套,除此之外马利克并无突破,再好的摄影也在mv画幅中变得廉价。本片之后,对《生命之树》重拾好感希望渺茫;若现世已朦胧不见,那观众对于不可想见的仙境又夫复何求呢?恋足元素加一星;高速公路致敬《飞向太空》加一星
贝尔延续了西恩潘和哈维尔巴登的“我没读过剧本”演法,全程失语飘荡。万恶的生活啊,你怎么可以让他快活成这样还这么痛苦?!马利克神棍三部曲的最终回。由网友的十万次“搞什么飞机”弹幕所组成。但不知道为什么,看他这么任性——让一堆戏满满的演员变成无戏可演的梦游状态。我也并不反感。
if some sort of universality is the key justification for excessive expressionism, there is none in this one. well concluded by the Guardian: "least interesting spiritual crisis in history 史上最无聊的精神危机”
摄影还可以,可没什么卵用
一场现代都市里的大型梦游。马力克至少证明了裸女派对和时尚广告也可以入诗。
城市漫游者,可能只有LA才能将虚伪和浮华变成真正的日常
第1400部標記。基本是在瞎剪(腦殘粉也祇能瞎打分了)。飛到半空飛不上去掉不下來,倒也還契合此片。快來蘇州拍園林。
2016年最期待的片子带来了最大失望
打三星的人看懂了吗到底
片名和篇章名字都和塔罗牌有关,但是片子时不时出现的那张塔罗牌“sun”才是电影的关键,太阳代表的生命,就是关于这个男人。
波曼小姐出場後才瞬間明白馬力克要說的是什麼。故事本身包羅萬象,不要自掘故事衝突的狹窄墳墓,心胸和眼界都要開闊,我老了後對馬力克唯有敬仰。下次可以用女主角替代貝爾,等十年又何妨。
还可以吧
用塔罗牌和现代艺术编织起来的《追忆似水年华》,事先先科普了一下片中那七张牌的含义,开放式的叙事像交响诗一样,好看
一部生命之树还不够么...知道你哲学厉害 整海德格尔 整福音书 摄影也还是美 可是台词比电影简介还少(此处有夸张) 52首配乐 零碎的剪辑 真的很难看下去啊...老禅师跟贝尔说“当年我们去西藏的时候...”不知道贝尔的OS是不是“老子当年在西藏还是一霸呢”
。
卡司很强大,可惜每个角色出现时间太短。完全没有剧情。表现手法相当老套。世界确实物欲横流,可是如果在这种充满绝望的生活中,都没有电影来给我一些鸡汤和治愈的话,那还怎么活。另外佩服一下自己就这样在电影院坐着看完了,说明画面还是很有吸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