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等用同志或直人去定义一群人或一段情感时,定义它的人已经迷失于条条框框中,爱也失去了它的本义。
从电影院走出来时,一直追问我取向的台湾女生露西,这次只是深沉的跟我说,真的觉的,爱无分性别,只要是真心的,都同样动人。
单身男人,一部不以缠绵悱恻的恋爱故事为卖点的电影,却让人见到了爱的意义,一部丝毫不见性爱场面,连刹那的裸露也抹去了意淫空间的12A级电影,却让我半路撑起帐篷……好吧,只靠一双殷红的唇,它竟如此性感,而那些贪婪而无止境的肉欲,麻木亦或放荡的交欢,是如此的不堪与丑陋。
是的,爱无分性别。
那种发自心底的愉悦之情,电光火石的汹涌情绪,甚至唯盼一死的冲动或是坚贞,又怎会是男或女、老或少、美或丑这些人间烟火挡的下,说的清的。
爱,本也不该分性别。
不论是男子的一抹微笑还是女子的一刹那回眸,怎不让人动容。
导演把镜头拉的如此之细节,无非也就是让观众去领略人的美,忘记那人外貌的男女,只领略那美,已够令人冲动。
爱又是分美丑的。
那些海誓山盟却鸡鸣狗盗,满口恋情,分头咒骂的滥情,只给它的面上抹下凌乱的五彩。
那群满脑子床第野合又满嘴爱意的浮生世人,又怎会沾下爱的半点真意。
只是,当单身男人与那个寂寞的女人拥抱而又吵闹,当记忆剥去他的尘缘,露出那颗痛苦的心,当一个男孩露出自己青春的肉身向大海跑去时,爱是如此真实,又如此美丽,携一夏温暖的风包裹而来。
这不是一个同志电影,他亦不是一个同志。
他只是爱上了一个男人。
那只是一段美丽而难忘的爱情。
这是一场美丽的光影聚会,而片断却又如此真实的勾人回忆。
一切,只是咫尺之遥。
本以为又是这类题材惯用切入点,描绘同性的感情在社会标准的压迫下扭曲,纠结和挣扎。
但冲着奥斯卡提名看了,没想到完全给我一个惊喜。
电影远远超越了同性异性这些物质形态,而是向虚空里大胆探究一种更深刻动人的东西——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
主角George是大学教授,有得体的工作,但孤零零地住在一栋设计精致的房子里。
通透敞亮的落地玻璃,掩映在草地和绿树中。
他在车祸中失去了和他一起生活了16年的Jim。
熟悉的回廊里,他总反反复复见到Jim的身影。
可能是那如同断手断臂的痛苦,终于让George觉得无法忍受。
于是他准备选择死亡。
整个电影也就是演了他从早晨起床的一天,和他在这天里遇到的人,发生的对话。
Kenny是他的学生,亮晶晶的蓝眼睛充满年轻和活力。
他也就在这最后一天里,努力走入了George的生活。
Kenny尾随George来到酒吧,两个人的一番对话我觉得是这部电影里闪亮点。
演员Colin Firth的表演简直就是丝丝入扣,捕捉住了主人公每个复杂又缥缈的情绪。
年轻的小演员,把那种不羁和内心的火焰,也表演得淋漓尽致。
Kenny说了如下一番话,给我触动很大:“大部分时间,我都觉得只有自己一个人。
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死去。
我们被完全密封进了这个肉体。
那种感觉很奇怪,也很可怕。
在这个肉体里,只能通过偏颇的意识,去间接捉摸和感受外面的世界。
谁又知道你真正的样子是什么,我能看到的也只是你在我意识里的投影。
”这个被局限在肉体里,通过有限的感官和影像里去看世界的描述,是对我近期个人感受认识一个非常精准的总结。
《道德经》里有类似的描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大部分人的生活,其实就是在有眼而盲,有耳却聋的状态下进行的。
世界并非我们所看我们所感。
如同你在驾驶一部车窗玻璃浑浊,后视镜缺失的汽车。
外面一片混沌,身边也没有任何人……George的一句回答,也是让人回味:"让所有一切有意义的就是那几个零星瞬间,我感受到能真正和另外一个人联结在了一起。
" 这句话似乎也点破了爱的本质。
爱情其实本来没有那么圣洁那么伟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内心深处爱一个人,需要和一个人融合的渴望,其实只不过是为了逃匿那种被隔离被封闭后产生的空虚和孤独。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我们在一起,因为拥抱里可以规避孤独。
这里面本就没有什么伟大可言。
但是爱情里,藏着伟大的种子。
发芽还是不能发芽,需要的是一种灵性。
两人在深夜里冲进大海,自由地在月光下和海浪搏击自由游泳的一幕,竟让人觉得一种莫名的感动。
最后Kenny用年轻的生命力,终于让George的笑容里重新出现了温暖。
望着熟睡中充满青春的Kenny, George做了收场独白:“在我生命中的几次,我感受到了这种心灵的绝对清澈。
倏忽的几秒中,宁静漫没了嘈杂,我也不再用大脑思考,却是发自内心而感受。
那种宁静清澈里,事物变得格外清晰,世界也变得异常鲜活。
可我从来没能延续这种瞬间。
当我努力去抓住它时,它和万事万物一样,快速从我指缝间消逝。
我活着,就是为了那几个瞬间……“这些文字描述了一种无尚的宁静。
在这种宁静里,没有失去,没有痛苦,没有孤独,只有无尽的清澈。
这种宁静也是人们从根本摆脱孤独的终极方式。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 昨晚看完后被结尾虐得死去活来,半夜上微博吐槽报社,竟然凑了快一千字——可见吾怨念之深。
写篇影评留一下好了。
# 情节透露有预告,且不算关键就不标了哦。
有还是有一点的。
看过《单身男子》:妈的……我心情好复杂,近期看过的电影里最百感交集的一部了。
科林叔美得不可方物,Nicholas Hoult和Matthew Goode两个亮闪闪。
妈的……完全写不出一条正直的短评了。
捂心口。
心情稍稍平复一点,就讲讲A Single Man吧。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天里,回忆穿插其中,套路跟The Deep Blue Sea很像,而且都是自杀梗。
前者是六十年代背景,后者则是Around 1950,是风雅的。
科林叔的角色好考究,白衬衫袖扣修身西装粗框眼镜全是萌点。
伊居然脱了,跟Nicholas Hoult一起脱了,想不到这么瘦。
拉廷根果然是大手中的大手。
想想蛮妙的,他身为给写的The Deep Blue Sea是言情戏,而A Single Man是正儿八经的基片。
对,纯基片。
不知道Nicolas小同学跟科林叔一起演基片感觉如何。
他看起来比187的科林叔还要高,身材很好,背很好看。
蓝眼睛也很勾人。
他有跟抖森一起演过维兰德哦。
89年的人生赢家。
至于旧情人Matthew Goode……他侧面太像抖森,正面又神似Harry Lloyd,整体感觉又特别Captain Jack mixed基妹所以我很纠结(戳手指)。
不过我截图之后发现伊跟抖森鼻子不一样!
伊是鹰钩鼻,抖森倒是一根到底的……片头是科林叔吻了死去的他,片尾则是他吻了将死的科林叔。
这种呼应真是,太戳心戳肺。
片中的男女配角都很美很美。
不过因为三个男主演都风头闪耀,一瞬间那些女性角色就有了一种微妙的……多余感。
前妻在这么多好看的女演员衬托下甚至有几分面目狰狞,导演你不要给科林叔搞基找正当理由啦。
不过他在前妻家里抽紫色的女烟那几幕真是好看得很,没有娘炮气,只觉得很雅致。
我们科林叔腔调足!
结尾么,要剧透了哟。
我毛病比较严重的,一想到那「投怀送抱的男学生」(@囧兄 语)第二天一早起来看到科林叔特么一死了之还要帮他处理后事被警察叔叔问话他妈就……他妈异常烦躁啊。
白白送上门不说,还要有心理阴影,太苦了。
按片中氛围判断,60年代时候同性恋不是很好接受的事吧?
哦你让人家怎么办。
漏说了那个西班牙男模,他的棕色眼镜,真有Amber Eyes的感觉。
整个片子镜头处理得又细腻又美,色调小巧思很多。
想得起来的,一是银行里小女孩和她妈妈绿裙红衫的对比,二是片中频繁出现的弃世时万物失色,与片末放弃自杀时候的对比(其实小女孩那里也算一次)。
You coloured my life,差点当场嘤嘤嘤。
最后一条A Single Man系列刷屏(大概)。
窝实在好喜欢科林叔的房子窝也想自己送上门去了,长恨此身非糙汉唷!
自重好吗。
建筑师男朋友可真棒呢。
(好窝吐槽吐舒服了睡觉去了刷屏的纪念:http://weibo.com/2017699927/yl0t004OKhttp://weibo.com/2017699927/yl18RAlqbhttp://weibo.com/2017699927/yl1bA1W2ahttp://weibo.com/2017699927/yl1el6muUhttp://weibo.com/2017699927/yl1i8BkW0http://weibo.com/2017699927/yl1lCk9YEhttp://weibo.com/2017699927/yl1sM9Rbahttp://weibo.com/2017699927/yl1u0orta
在时装设计师Tom Ford的处女作《单身男人》(A Single Man)中,某大学英语系的中年教授乔治·费尔科纳沉浸在与自己十六年共同生活的同性伴侣吉姆车祸死亡的阴影中无法自拔,精心准备打算自杀。
时值1962年的洛杉矶,正是古巴导弹事件十个月之后,全美国仍沉浸在核武器袭击的恐惧之中,大家谈论最多的是建防空洞、食物储存、国家军备和世界末日。
乔治对象病毒一样蔓延的集体恐惧十分不满,但自觉已走至人生边缘的他,又有什么好与这个世界争辩的呢?
这个根据美国作家克里斯托佛·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64年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格局非常之小——就一个人,一天,一件事;但我并不觉得它是自恋狂式的叽叽歪歪,因为对于每个曾经面临生死选择的人来说,在死亡阴影中绝望挣扎的每一秒钟都如同一年,在那个关键的时刻,每一个细节、每一刻的犹豫,都有可能彻底改变人的一生,或走向颠覆,或者重生。
Colin Firth饰演的乔治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物。
他事业成功,经济富足,住在装饰现代化,突出线条与整洁的冷色住宅里,衣物也无不一尘不染,分门别类一丝不苟,就连自杀这件事本身,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沉稳有序。
他会去银行,从保险柜里取出自己所有的财产票据,在便笺上详细交代身后事的各项处理细节,就连给扫洒阿姨的上千小费都放进一个白信封封进面包袋子,整洁高贵。
他自杀用的小手枪银光锃锃,精美得如同一件艺术品;他怕扣下扳机之后鲜血四溅,污了雪白的枕头和床单,甚至还要找出条睡袋垫在身下。
在乔治这一天从早到晚的全部活动中,重头戏是他和20多年的老朋友,旧情人夏洛特共进最后晚餐的片段。
扮演夏洛特的Julianne Moore就跟她的角色类似,美艳中透出厚厚粉底也遮挡不住的沧桑。
他们喝酒、跳舞、狂欢,他们躺在地板上抽烟、吵架,最后他们在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安静而绝望地道别。
夏洛特的绝望跟乔治的不太一样。
婚姻失败的她独自生活在洛杉矶半的山豪宅,孩子也长大离开,虽然朋友众多,但她感觉“没人需要她”,她不由自主地想要把乔治对她的友谊转换成一种“真正的关系”,一种她可以抓住,支撑,再次感受到生活华美朝气的亲密感情。
潜意识里,她总欺骗自己说乔治与吉姆之间的关系只是另一种“真正关系”的替代,而这个想法令乔治无比恼火。
相对于夏洛特无法拥有,却又不肯承认失败的绝望,乔治的绝望在于拥有后的失去。
Colin Firth对乔治的刻画细腻极了,他接到报丧电话后呆坐在椅子上悲痛的表情,他面对夏洛特由衷的喜悦和疲惫,他凝视天使一样轻柔纯洁的年轻学生肯尼,嘴角边浮现的那一抹笑意,都是那么微妙而又真实,那么得近,那么亲密,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同身受。
故事的摄影也同时强调了这种亲密感,对人物眼睛、嘴唇、线条纹路、姿态动作的刻绘都如广告画一般精致,配乐也舒缓流畅,富于细腻的动感。
乔治跟夏洛特说他自己是个“对一切都有答案”的家伙,说他全都想好了;可他这所谓的终极答案,不过是告别世界,向痛苦彻底说再见。
其实不管是乔治还是夏洛特,他们内心深处所承受煎熬的剧烈,外人都是无法全部领会的,也不该以自己的标准来进行价值判断。
我并不觉得夏洛特无所事事虚度人生的消极对抗法比乔治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转身更为可取,或更不可取。
我相信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片黑暗地带,蔓延着幸福也无法医治的寂寞,快乐也不能抵挡的孤单。
在黑暗侵袭的过程中,生与死都是一种极为严峻的考验,区别更在于对他人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哪一种底色不那么灰,哪种选择更加明智。
故事关注乔治这样一个按一般标准说来早该获得人生幸福的成功人士,将视角集中在他本身,不介绍他的家庭背景、亲人、权责与社会关系,就是要剥离一切外在的因素,只刻画人的内在挣扎;就是要放大人心深处的那块黑暗之地,让我们近距离地体会最真实而强烈的情感痛苦,让我们进入他的内心,也进入自己心中那片封存的荒凉之境,重新审视生命放大了的千疮百孔,重新理解生活不堪重负的脆弱与残酷。
影片的结尾,乔治有一段自白,说在他生命中的某些时刻,哪怕只有几秒,他曾获得过一种绝对的清澈,他是去感受而非思考,世界因此变得清晰而新鲜。
他试图去扑捉、去延长这种绝对清澈平和的瞬间,但它们无一例外地转瞬即逝。
尽管如此,乔治依然认为,他生命的意义,他的全部人生,都在于那些珍贵的瞬间。
1962年的世界令乔治失望,朋友不能留住他,逝去的爱情只带给他无尽的痛苦,但他支撑得长些,久些,那些转瞬即逝的包容了生命全部意义、激情和秘密的几秒钟到来的可能性就更大些,更多些。
而这样的可能性也许就是那些穿透生命孤岛的微光,安静地,神秘地,和我们心里埋藏最深的荒地纠缠、争夺,枯荣更迭,季节变迁,往复循环。
最终,我似乎也如乔治一样获得了几秒钟的清澈。
也许,恐惧并没有恐惧本身那么可怕,绝望也不像绝望宣称那么无望。
勇气和欲望总会从绝望的小缝隙里钻出来,在阳光下沉默但忠实地生长。
将近结尾的地方,Kenny跟George在老酒馆里有一段对话。
The past doesn’t matter, the present is a total drag. What about the future? Death is the future.时间,是这部电影反复把玩的一件东西。
在影片的开头,George对镜子里了无生气的男人说:Just get through the goddamn day. 这部电影只讲述了一天,从早晨的梦醒,到深夜的结束。
在这一天里,过去、现在和将来一同出现。
过去是最鲜明真实的部分。
片中共有三段对两人共同生活的回忆,让人窥见一段堪称完美的爱情。
第一段,他们躺在沙滩上吹风喝酒,荒芜的背景之下只有这二人。
话题是常见的小情人小吃醋,却又不是小情人小吃醋,这就是Tom Ford勾人的地方。
两人都没有较真,有些亲密的游戏意味,Jim信任,George坚定。
这时候是我们第一次近距离看Jim:He is so sure about himself.第二段,是两人的初遇。
Jim魅力无限,George淡定闷骚,一见便心有灵犀。
这些回忆的镜头都抵死唯美,抵死鲜明。
一不留神镜头就一个切换。
一瞬间缠绵,一瞬间又回到现实的铅灰。
第三段,两人窝在沙发上斗嘴聊天,这回晒的是老夫老妻,不多说了。
George被困在过去了。
过去虽然鲜活,但是触碰不到,徒增悲伤。
他的现在是一场幻觉,虚虚实实,只有回忆是彩色的。
影片里有一个镜头,George赤身裸体漂浮在水中,四周都是模糊一片。
他的现在就是这个样子,一切好像发生在水下,没有岸上那种明确的真切,从水下往上看,看到岸上的景物历历在目,那是他与Jim的过去。
George并非不知道生活美好,相反他比谁都知道。
Tom Ford拍老男人眼中的现实,唯美得一塌糊涂;镜头一回到老男人身上,又成了一潭死水。
George透过厕所的窗栏向外看的时候,大提琴的声音响起来,时间忽然变得沉重缓慢了,就像电影,一帧一帧。
女人转过脸来,发现了他,华尔兹一样的音乐戛然而止。
George开车上班,经过邻居家的花园时,镜头再次随着音乐慢下来。
看过《樱桃的滋味》的人都能辨认出这个镜头。
四方形的车窗圈出一个将死之人眼中的世界,色彩就像版画一样。
别人的花园有多唯美,对他就有多不真实。
他深知世界的美好,可是他与这个世界已经被无形地隔开,独自被困住了。
影片中多次用到栅栏, 厕所一次、办公室一次、开保险柜时一次,可能就是某种暗示。
现实其实随时准备着接受他。
Charley,Carlos,Kenny,都想走入他的生活。
Charley与他在伦敦有过一段旧情,她想要他想得都绝望了。
George对她很温柔,绅士地搂住她,更绅士地推开她。
Carlos以James Dean的样子出现,皱着眉头叼着烟,真不是一般的销魂。
他年轻性感,有十分纯粹的气质,对George来说,似乎就是现实世界派来证明它依然热情的使者。
这段邂逅短暂而惬意,而George最终还是把Carlos独自留在了夕阳下的停车场上。
Kenny是三人中走得最接近George的一个。
他几乎走进了他的生活。
He pulled him back to the present.影片的最后,他已经准备要重返这个世界了。
And just like that ,it came.在这一天的尽头, the clarity of the present被 future取代。
Death is the future .这只是个结局而已。
我也懒得深究如果他没死又会如何之类的问题。
George的死亡可能另有深意,也可能是导演对某种完美的追求。
George在这一天里完成了他的一生,最后一刻出现在他眼中的,是Jim。
George到底还是停留在了Jim那里。
汤姆-福特要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有点年纪的单身男人,拥有科林-费斯在片子里那样的品味,才能称为perfect guy。
对于在时尚圈快浸泡成大师的福特来说,初次执导电影,已经算是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虽然,他在片中对特写镜头的运用一度走火入魔。
科林-费斯饰演的大学教授生活精致优雅,却郁郁寡欢,常活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几年前,他的男友死于一场车祸,从此他便消沉了。
他有个同命相连的好友,同样活在回忆里的朱利安-摩尔,另外,他还有一个对他似乎有点意思的学生,就是霍尔特饰演的角色。
影片的事实交代,基本上是费斯消沉进行时穿插着他跟男友的过往片段在进行,实际上,这是一个一句话就能说完的故事,福特在做的,是把这个故事穿上了他的定制西服,安上了木质地板,加上了暧昧眼神,ok,done!影片做成了!
科林-费斯在影片里一切品味,都有福特的影子,稍了解这位大名鼎鼎的设计师风格的人都知道,于是,在惯性的驱使下,他把自己的个人品味展示到了胶片上:设计感十足的木质结构的房子--这是费斯在片中的家,黑胶唱片--费斯在片中经常听,蹭亮的皮鞋和相当修身的西服--福特本人每次都穿着这身出来……为了渲染影片的质感,或者说表达费斯时常陷入迷思的状态,福特在片中发狂般使用特写镜头来表现片中所有漂亮的主角、非主角的眼睛、嘴唇,恍若美宝莲广告。
不过,就在影片走火入魔地走上矫情路线时,费斯来了个急刹车,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开始好好讲故事了,这个时候,那部分简明扼要的叙事方式和意味深长的结尾,倒让人想起了贾木许几年前简约到让人百感交集的《破碎之花》。
《A single man》在威尼斯首映时,影片结束,满场的掌声和口哨声,基本上,这是由大牌参加的美国电影在电影节的普遍待遇——并不是说电影好的怎样,只是说,一向自认为清高的,左派分子突出的欧洲电影节,已经不可避免在好莱坞的“魔掌”下插翅难飞了。
不知道怎樣放照片在評論中-下面祇貼文字部分。
原文請看這裡:http://daisyjingnyc.blogbus.com/logs/62900704.html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座孤島-時時刻刻。
甚至黨心愛的人就在身側,閉上眼睛想要留住這讓人無限貪戀的一刻。
始終,我們選擇傾訴和聆聽的,都祇是我們內心的獨白。
而多數,是無法傾訴,也無法被懂得的情愫。
Tom Ford這本處女作,也許跟之前多數人對他的印象(抑或是偏見)有所不同。
之前為人熟知的他,是將G字玩弄於股掌之間,挑戰人們對性感定義的邊緣,帶著美式aggressiveness,商業上無往不勝的奇才。
始終保持完美的身材,和臉上過多注入的botox,也讓人疑心他的自戀。
這部電影,卻證實他是個有著古典情懷的人,a renaissance man, a true romantic.他所著力探索和詮釋的,也是isolation和connection這樣彷彿不合時宜的文藝腔的古典哲學命題。
這部片子也再次流露他美式的作業方式:不是前無古人的通盤創造,有脈絡清晰的references,但混搭出自己的風格。
比如向希區柯克和Almodóvar致敬的片斷;比如60年代風情的佈景和衣飾;還有與王家衛合作多次的梅林茂的音樂(In the mood for love, 2046)。
他對自己想要的胸有成竹,短短21天殺青。
對細節卻是照顧得面面俱到,連販賣Coke的售賣機也是精心找來當時最具備設計感的鐵皮質地。
George在桌上鋪開他為自己身後預備的灰黑西裝外套,Mercedes青色老爺車,甚至用來自殺的亮黑左輪手槍,統統讓人目不轉睛,無懈可擊。
連在雜貨店門口遇見的牛郎,也是James Dean模樣,未免也太濄唯美。
這是他天賦和品味的自然流露-無法避免的致命傷,自然被人拿來用作抨擊的藉口。
雖然這是他心目中的真實。
他心中經歷時光沈澱的被美化的fantasy。
拯救了整部片子的,是真切-truthfulness。
首先他找到了Colin Firth。
這個同是Virgo的男人,也是經歷起伏。
從95年BBC電視劇集傲慢與偏見出演Mr. Darcy走紅以後,他曾經歷長時間的沈寂。
01年讓他起死回生的Bridget Jone's Diary, 他演的也是一個現代版本的Mr. Darcy.難怪時代雜誌的影評人Richard Corliss稱這是“the role of a life time for Colin Firth”。
在威尼斯影展獲奬時,一向沈穩,不動聲色的Firth幾度哽咽,眼中隱隱有淚光。
他與現任妻子Livia結婚生子,已經14年,遲遲不為她的家裡人接受。
盡管他發表頒奬感言時一口流利的意大利文。
他之前的感情,多半也是在拍片之中投入,戲假情真。
也是一個長情的男人。
片中的George,內斂清明,感情濃烈敏感而不輕易流露。
Jim象一道光,燃亮他的孤島。
後來的Kenny,也是這樣年輕執意,帶著一股無知無畏的蠻力。
在成人世界的既定秩序里,要這樣的用力才能讓人相信愛情,相信無所保留的真情。
幾乎是疼痛的,才能有所知覺。
所以聊發少年狂,在海里夜游。
(這一段的音樂特別美, by Abel Korzeniowski)反覆演練,模擬吞槍自盡的幾個鏡頭,讓我想起了花樣年華里張曼玉和梁朝偉試練分手場景。
要非常理想化的人,才能用力象摁滅煙頭那樣,將自己拋至生命那頭。
George的最後一天,不時有留戀,周遭萬事萬物,彷彿是初見,帶著神光,比真實,比記憶中更美。
Julianne Moore的Charley,也是栩栩如生。
不祇是一口道地的倫敦音。
她也經歷幻滅失落。
與George的舊情,漸漸演變成了友情親情。
她母性的懷抱是George經歷劇變時下意識的歸宿。
她勇敢。
她膽怯。
象所有女人,感情諸多不順的她對多年前的感情念念不忘,奢望死灰復燃。
George說他對Jim的感情不是一種對男女感情的替代(substitute),他對Jim的感情永遠無法被取代。
但人這種喜新厭舊的動物,向前走的動力是給自己希望,希望前面自有芳草。
後來Kenny的出現,何嘗不是一種替代。
Kenny這樣帶著幾分莽撞的真摯,也是熟悉。
我以為,Nicholas Hoult演得十分真切。
也許人在年青時候對自己荷爾蒙的克制不太多,幻覺自己可以拯救自己和所愛戀的人。
也願意完全袒露自己的情感。
這讓面具和routine之下的中年人格外驚心動容。
這一段,讓我想起原著作者Christopher Isherwood和愛人Don Barchardy的愛情。
他們相識於情人節加州Santa Monica的沙灘。
兩人年紀相差將近30歲。
他當時還是個未成年的男孩。
這段感情一直延續到Isherwood 81歲過世。
Tom Ford自己的感情經歷也是相似。
他早年是個性感偶像-一年拍幾十個商業廣告,自然不乏女子的青睞。
直到他搬來紐約,出沒於夜店Studio 54,才意識到自己的性向。
他遇見比他大20幾歲的愛人Richard Buckley時,也才20出頭。
23年來一直不離不棄。
不太為人所知的是,當年他接受Gucci的工作,搬去意大利,也是在Richard動完癌症手術后,兩人一起換個環境。
這部戲,也許在外人看來是一部視覺美輪美奐,賣點討巧突出(同性異性戀觀眾通吃)的話題片,我卻覺得非常personal。
這是Tom Ford的私人日誌,記錄他從男孩到男人,從Kenny到George的蛻變。
也是他獻給愛人,最真摯的一份情感。
Bravo!
感谢莲华的评论,让我重新去看这部电影,重新思考爱以及死亡的意义。
看透真相的聪明人第一遍我并不完全理解George的悲伤,失去心爱的人的确是痛入骨髓。
两种选择,要么追随其而去,黄泉做伴;要么好好活着,不负逝者。
第二遍,我才明白,他的伤心不知全因逝去的Jim,因为他已看透人生,知悉真相。
人生而孤独,来去皆是形单影只。
孤独是生命的常态,而有人陪伴则是需要去努力争取小心维持的,一不小心又会重新陷入孤独的万丈深渊,无论怎样地投入去爱,都改变不了这种惨淡的现实。
电影中,有两条线索,一是对Jim的零星回忆,这是让George不断沉入死亡的力量。
另一条则是Kenny对教授的格外兴趣,最终挽救万一。
而Charlotte 则是一个参照性的角色。
GeorgeGeorge一丝不苟、精深睿智,他在准备自杀之前精心准备,学校家里朋友都自有安排,不差分毫。
第一遍我只以为他不会自杀,自杀的人要么是壮怀激烈,仓促赴死。
要么是看破红尘心如死灰,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万念俱灰的人哪还有那么多心思去管已经不再牵挂的世界,所以他是不会死的,只是需要一个人一件事去昭示生活的希望。
George向Kenny解释自己的那几句话很有意思,在课堂上我不能完全地堆你们敞开心扉,说尽所有的话,因为你们不懂,说出来也没意思,无谓的交流可有可无。
他到底还是一个孤独的人,不曾向现实妥协,但是他又是个内心强大的人,这一点孤独对于他来说九牛一毛。
有些人把自己的人生乐趣寄托在别人身上,实在是件可悲的事,再多朋友都填补不了那份空虚。
Charlotte 能跟George在不离不弃那么久,非凡人。
她离婚一个人住,从他们的对话里,她有丈夫还有孩子,她愤愤地讲,我爱他那么久,他还是离开我,孩子更是如此。
没有什么不好,她只是被George带坏的孩子,对于异性恋来说,结婚生子平静地老去这才是生活的常态。
她说,我嫉妒你可以拥有那么久的爱情,最嫉妒的还不止于此,甚至死亡都不能消磨你的爱情。
对于任何人来说,爱来过就不曾离开,只是在柴米油盐的生活里,逐渐忘记了他的存在。
对于同性来说,爱才是唯一需要专注的事,与婚姻与孩子与双方的家庭无涉。
KennyKenny是一个特别的小孩,他对George说,我想跟你做朋友,你需要朋友,而你也是我唯一感到可以与之交谈的人。
在与教授的谈话里,不露怯色,尽显年轻的锋芒。
在酒吧的相遇绝非偶然,之前就向秘书要过地址。
他是一直跟着George,或许看出了George的灰心绝望,抑或是单纯地窥视George的生活。
所以在酒吧,那是一场并不意外的偶遇。
他吐露真言,不假思索地说出George的地址,已然熟稔于心,我想在课堂之外看到你。
酒吧里的一席话,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George在Kenny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或者是逝去的Jim,谈话明显比开头柔和轻松许多,他放下防备,与Kenny夜游大海。
汹涌的海水,既有情欲的隐喻,又有迷失的狂乱。
最后,Kenny把George的枪藏入怀中沉沉入睡,George在夜里醒来,看着这个在乎他崇拜他的小孩,豁然开朗,说自己从未如此清醒过,橙色的月亮,入夜的凉风,在窗前,他重新感受到了生而为人的希望。
真相实在是中性地过分,对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不会有任何的偏狭。
有人愿意活在谎言里自娱,有人只愿知悉真相,伤心绝望也在所不惜。
看清惨淡的现实,只会让人更觉坚强有力,虽然无论怎样,都没有办法摆脱孤独的状态,但是至少还有机会可以一试,去找到一个相爱的人,好好生活,不管世间万千的变幻。
怀着对死亡对失去的敬畏,忐忑生活,清醒相爱。
我终于看到了片尾的For Richard Buckley,Tom Ford 实在是个浪漫入骨的人,还有他的那句我的爱不为炫耀,真是···不知道说什么了
人生的长度,从来无法丈量。
大千世界,红尘纷扰。
是啊,我们都是孤独的出生,孤独的死去。
而人生只是这起与止之间,那一望无垠的辽阔。
于是人生的质量,似乎无关痛痒,毕竟人生的终点站只有一个,死亡。
这是非常美的一部影片。
在混乱的六十年代,所谓的古巴核侵袭,苏联的导弹威胁,在George心中不过是可有可无的。
他的生活,高雅,细致,不存在物质上的缺失。
而失去了爱侣之后,他意识到他的生活不再完整,逐渐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
他对于这一切的解释是,fear。
其实,谁都只是,贪恋一丝温暖罢了。
16年共同走过,不仅仅说明他们在情欲上合拍,更说明两人精神的契合。
George是个长情的男人,他放不下那16年的肌肤相亲,放不下16年的温暖。
其实影片与性向无关,将他的爱侣换成女人,故事照样可以上演。
只是同性故事,更能说明他的fear,异性恋的世界里寻找完美的爱情尚且不易,何谈同性感情。
他其实只是担心自己孤独终老罢了。
现实世界不断向他抛出诱惑,轮番轰炸这颗濒死的心。
每一次轰炸都带来色彩的变化以及时间的延缓。
邻居孩子快乐的游戏,办公室秘书的明眸红唇,网球青年健美的身体,年轻学生秀气的脸庞,西班牙模特的主动勾引,密友夏洛特的真情期待.....每一刻的心动和情欲都在他身上恣意弥漫,渲染出饱和浓郁的色彩,美丽得摄人心魄。
而时间也随之放慢脚步,每一秒似乎都可以细数。
而当一切恢复平静,画面又回到色彩度很低的程度。
而最精妙的莫过于那心跳的声音,一点点加快,在情欲的面前渐渐释放,也正如观众的心跳,仿佛一时间无法辨别到底是自己的心跳声,还是George的。
这种亏张的情欲描写,收放自如,却美不胜收。
其实我一直是个悲观主义者,所以我反而喜欢另一种结局。
像他这样的男人,一切都有了,可是人过中年,而想要再找到一段炽烈的爱情,并长久伴随他之后的岁月,只是想想就应该会让他心力交瘁吧。
于是人生在他面前,其实不过是一副空虚的躯壳而已。
当发现年轻学生Kenny睡梦中仍手握手枪的一刻,连我都感到我的心微微颤抖了一下。
他一直都是知道的,一直都是以一种淡淡的纯澈的感情去爱着George的。
我其实是期待George结束自己的生命的,那样的坚贞那样的孤绝仿佛才是我一直想要的轰烈和精彩。
而当他忽然发现,如血的月光照进窗棂,生命的死木长出新芽的时候,一切却来的那么突然,却又那么平静。
Jim的死亡一吻,那么轻柔,似乎一切的虚空一切的焦灼,刹那归零。
而一切的开始,只是因为,贪恋一丝温暖。
http://vividtime.spaces.live.com/回顾一下影片中美丽的细节:1:片头George在水中的镜头之后在Kenny和他在海水中游泳的时候再次闪现,仿佛George脑海中的孤独、寂寞,一直萦绕不散。
2:车祸的臆想非常惊艳,那苍茫的雪景,血色的蔓延,还有那轻描淡写却无可详述的一吻。
3:他精致的生活,却无法掩盖镜中的枯槁。
4:冰箱里冻过面包,和女仆的拥抱,以及女仆那不解、惶惑、担忧的神色。
与之后Geroge在面包里悄悄留下的给女仆的钱呼应。
5:想起Jim心痛乃至心绞痛的伏笔。
6:Jim的cousin电话打过来,George的眼睛逐渐溢满泪水,并声音哽咽。
7:两只爱犬,一只于车祸现场丧生,另外一只也不知所踪,有种暗示George的丧偶之痛,只有自杀才能解脱。
8:邻居家的小孩把蝴蝶弄死并搓成灰烬,喜欢各种伏击,小女孩养蝎子并用各种动物喂养。
9:女秘书的香水味并突然红色满溢的唇色。
10:谈及防空洞时George只关注网球运动员的肌肉,以及突然闪现的狭小空间里一个家庭和圈养牲畜龟缩于其中的怪异景象,George对于这个话题的想象不过这一瞬。
11:Kenny及女友眼睛的特写,穿插在George的讲课之中。
12:说到少数群体时George左手侧的男学生下意识低下头,后来想起这位演员在一部同性题材影片中出现,《抱紧眼前人》, Holding Trevor,此时应该暗指同性恋群体。
13:红色的卷笔刀象征rage和lust,暴怒和欲火,George没有选择象征spiritual的蓝色,选择了黄色,有种选择physical attraction的意味,也有种向Kenny自亮身份的意思。
14:Kenny尾随时发现了枪,并说u seem that u need a friend,观察真细致。
15:邻家女孩再次出现,满是清纯之美。
其父亲对于同性恋的蔑视和憎恶,在小女孩嘴里传达给George。
16:广告牌上洞悉灵魂的一双眼睛。
17:别人小狗的熟悉的气息。
18:西班牙男子Carlos拉开门把手并故意等Geroge出门时放开的细节,George早就看穿。
其眼睛和嘴的特写,还有两人点烟时的情欲暗示。
19:Jim和George在沙发上读书无比温馨的一幕。
20:自杀纠结并最终未遂,选择各种姿势,并在浴缸里滑倒,非常真实却讽刺的一幕。
21:用小狗的方法惩罚邻居家小孩的幻想。
(pee on him)22:Charley无敌的笑话,两人精神的合拍。
23:George劝Charley回London的坚持不懈。
24:George和Jim相识的一幕非常美好,Jim婉拒时的一句:I think I‘m taken.25:早就从办公室里要到George住址,并在树丛里伺机行动的Kenny。
26:Kenny饱含深意的一番话。
27:Kenny通过裸照发现George的秘密,并主动诱惑George。
28:George第三次出现在水中的幻想,最后一次死前的思想挣扎。
29:Kenny洞穿了George的想法并因担心其自杀握着枪睡觉。
30:惊悚的猫头鹰,血色的月亮,坦然无惧的George。
31:急转直下的结局,无奈的Jim的一吻。
所有的芳华绽放,也马上黯然失色,and just like that, it came.
下面这段关于Fear的话挺触动的。
Of course the Nazis were wrong to hate the Jews. But they hated the Jews not without a cause. It’s just the cause wasn’t real. The cause was imagined. The cause was fear. Let’s lead the Jews out of this just for a moment. Think of another minority, one that can go unnoticed if it needs to. There’re all sorts of minorities, blondes, for example, people with freckles. "Minorities” is only thought of as one when it comes to constitute some kind of threat to the majority, a real threat or an imagined one. And there in lies the fear.If that minority is somehow invisible, and the fear is much great. And that fear is why the minority is persecuted. And so you see there is all this cause. The cause is fear. “Minorities” is just people. People like us. I can see I’ve lost you a bit. I’ll tell you what. Forget about Mr. Huxley today. We’re gonna talk about fear. Fear after all is our enemy. Fear is taking over our world. Fear is been used as a tool of manipulation in our society. It’s our politicians peddle policy. It’s our Madison Avenue sell things we don’t need. Think about it, the fear of being attacked, the fear of there’re communists loafing around every corner, the fear of a little Caribbean country that doesn’t believe in our way of life poses a threat to us, the fear of the black culture may take over the world, the fear of Elvis Presley’s Hips, actually maybe that one is real fear, fears that our bad breath may ruin our friendships, fear of growing old of being alone, fear that we’re useless that no one cares what we have to say. 既然害怕孤独一生,那为什么还要独自一人再走下去?
我操,浑身起了鸡皮疙瘩
假如这个世界没时间伤感,我也不想活在这个世界。
没看太明白
你不在了,留下我一个人
我蛋疼,我手賤
故事无聊,演员没火花,影评害死人!!!
导演是tom ford,所以能有几般精致,就有几般精致;而colin firth,无论你是gay或直男,都是一股氤绕着优雅氛香的伦敦味.
柯大叔这模样天生阴沉,不是看他影帝的份上,很难爱的起来。
一部看似对同性恋话题的深刻探讨,费恩斯这次竟然还能被奥斯卡提名,我还是觉得BJ单身更是他的上乘之作。虽然是科林、朱莉安参演,但这绝对是一部无病呻吟的装~逼之作,和QAF不能相比,也永远无法超越后者。
2017-1-25 23:30腐女们的最爱吧,又闷又慢又压抑,一堆美艳男子袭来也还是不喜欢。
这分明只是导演在展示他的取向、审美、爱好、品味以及洁癖……
不喜欢
两个男人在海边的那几个逆光镜头实在是美啊美。
慢镜头,色彩处理,配音都让人印象深刻……凄婉,唯美……colin Firth很老道,Moore风采依旧……认识了一个西班牙型男~Jon Kortajarena
除了画面、音乐和朱利安摩尔以外,没想象中的那么好看。
演员没的说。但真对此类无感。
好闷
画虎不成,反类Hello Kitty,真纠结啊
很喜歡Matthew Goode。。 完全不是Nicholas Hoult能比的。
满满的王家卫风,大有《花样年华》的影子。不说教,不夸张,一切都像散文诗,任由岁月蹉跎。柯林叔叔细致的演技令人心碎。涉及同性恋的电影难免会落俗,但是本片关注了作为人的那份universal的孤独感,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