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not really a big fan of dramas, or war movies, especially ones that portray soldiers fighting and the life in the army. I was in the army for a while, and I HATED it. So I guess that's why I like this movie - at least one of the reasons. This movie shows just how terrible army life is, and why not all soldier are heroes. Some are terrible people; while others will do anything to get out of such a terrible life. The other reason is there is a bit of mystery here, as a father stops at nothing to try and solve the murder of his son, as well as a police woman tries to help the father while having to deal with the sexist prejudice of her police man coworkers. Even though the drama is a bit slow, it's still very interesting to watch the story unfold.我个人并不太喜欢剧情片,或则战争片,特别是刻画战争和部队生活的那种。
我以前也当过一段时间兵,但我并不喜欢那段经历,但这可能也是我喜欢这部片的原因之一。
这部电影展现了糟糕的部队生活,也解释了不是所有的军人都是英雄,他们中有一部分人非常坏,另一部人则千方百计的想逃离这种糟糕的生活。
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这部片有一点悬疑成分,里面一位父亲一直坚持不懈的查询儿子被杀的真相。
还有一位女警官试图帮助这位父亲,但在这过程中,她不得不面对她那些有性别歧视的男同事。
虽然片中剧情进行的有点慢,但看到故事慢慢被打开还是很有意思的。
01美国的反战片是那样的沉闷,从音乐到画面再到整部影片所表现的主题,总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来。
此后,似乎没有一个角落能安放在自由和平时代飘荡已久的心了,我们尝试去查阅历史资料,尝试用眼泪感受战争环境下的那些心酸,但,那些被海水没过眼睛时的恐惧、子弹掠过头颅时对生的贪恋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的感同身受。
斯人已逝,很多东西无从说起,遗憾这件事情却永远留在人的心头,夜夜回响。
我看保罗.哈吉斯导演的《决战以拉谷》,这是我看过为数不多的冠以犯罪/悬疑标签的影片。
以前艺考时期看过《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拯救大兵瑞恩》、《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觉得算是喜欢,但还称不上爱,《决战以拉谷》可以说是后来居上,成为我心里的第一名。
我也未曾想到,看到片名以为画面会是血肉横溅、子弹横飞的电影,121分钟里,我看到更多的却是一种残忍的沉闷。
我的心好像被什么东西揪着。
退伍父亲汉克接到儿子失踪的电话,抱着希望寻找儿子迈克的下落。
我以为,这会是一个体现美国英雄主义的电影,父亲无所不能,最后找回自己的儿子。
但是,却在电影开始没多久,我们就被告知这位老父亲的儿子死亡,并且死得惨烈,凶手是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迈克的尸体被肢解。
02这或许是整部影片从头到尾一直让人很压抑的原因了,死亡在一开始就笼罩在观影者的心头,更藏在老父亲欲言又止的神情里,这个时候的他,是无比落寞的。
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也是最后一个儿子,同时,也是再也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儿子。
汉克的妻子声嘶力竭,眼睛红肿。
“汉克,我们生了两个儿子,你原本是可以给我留一个的。
”“迈克是自己想当兵的,这件事上我没有鼓动他。
”“在这个家里,他如果不走出去,他永远感受不到自己是一个男人。
”汉克的人物角色很鲜明,在导演的安排下,一些日常生活的细节都在像我们表现他的刻板、严谨、一丝不苟、规律、警惕。
部队生活多年,条例的灌输已经深入了他的骨髓,同时,汉克带进了自己的生活里,也涉及到了他的家人。
我们从而得知,其实,迈克的一些行为是可以从原生家庭里找到原因的。
他去参军是一种证明,也是尊严的体现,只是,他远不了解的是,部队既可以有光荣、有尊严、有权利,还有的是他不曾真正触及过的黑暗面。
当然,部队只是一个载体,最终的原因是战争,这是一个反战片本身所想告诉我们的——战争摧毁人性、人比任何时候都贪恋安宁、更渴望权利和金钱,再者,世界是需要和平的。
死亡比任何时候都多,死亡也比任何时候都令人恐惧。
03父亲汉克在寻找迈克的过程里,一直在儿子生前拍摄的视频里寻找线索,那些晃动的镜头,模糊不清的影像,影像里变形的人,其实都是当时那个环境下人们内心的映射。
在伊拉克的时候,迈克是混乱的,是充满恐惧的。
那个时期的他昏暗迷茫,他不想打仗,抗拒待在伊拉克这个地方。
战争的残酷和该死的规定都导致他看到更多此前不曾了解过的人性,战争面前,不分善恶,也没有对错的比较;有人要生存,有人就必须死亡。
恐惧、贪婪、命运在蹂躏和考验着每一个人。
在那个大环境下,没有人能逃过这样的考验。
迈克在生前和战友一起去酒吧、去挑逗舞女、嘴巴里说着污秽的词语,抓到伊斯兰教教徒后,更是肆无忌惮的折磨他们的伤口,把快乐建立在放纵自己上,只为求得内心的一点愉悦;但是,他们都知道,在当时,那种体制里,快乐太昂贵了。
他们更是永远无法得到。
这一切都充满了表面的恣意,迈克不知道怎么在那样压抑的环境里向上生长,于是堕入深渊。
04整部影片最残忍的设定:迈克是被曾同生共死的战友杀死的,并肢解焚尸。
“我们以为有人在烧烤。
”也真是一句极为讽刺的话语。
真相常常让人无法接受,潘宁平静的讲述着一行人如何杀死迈克的,过程中我们看不到一丝怯懦,一种麻木的勇敢让人觉得害怕。
“我们本来想把他埋了,但是太晚了,我们都饿了。
”“我们在炸鸡店买了吃的。
”“我们都喜欢迈克,但是,我相信,有一天迈克总会拿刀捅向我。
”后知后觉,残忍的不是战争,而是在战争下日益麻木的人心。
让人觉得这个世界格外的冰冷;生亦生,死亦死,我们似乎都在被迫勇敢着,在人生这座修罗场里,每一个人留下更多的终将是遗憾。
人自出生,便被教化。
我们有个国家,有个地球。
路上有车要小心,森林里有老虎要恐惧,我们都没体验过,因为体验过的人,都死了。
mike有幸体验了一把被迫的爱国,很不幸,死掉了。
我们的勇敢从何而来?
我们发自内心的要去战场保家卫国吗?
不是的,因为从小到大的书本上说我们要爱国,要爱家。
所以我们才会觉得国家比生命还要重要。
人这一辈子,什么都在大大的意识形态网下进行,看到老虎会害怕,因为我们在书上电视上看到老虎吃人,谁都吓的不敢体验了。
看到国旗就爱得不行,因为从下我们就被教化要爱国家。
其实人这一辈子一切都是浮云,想想,有几件事是我们能真实感知到感触到的?
无非就是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亲人,我们的爱人,孩子和朋友。
所以,珍惜该珍惜的,其他的,都fuck off吧。
fuck off 浮云们。
虽然说为了阻止国家民族的分裂,我会去抛头颅洒热血,但那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假想过如果真正到了战场上,面对杀死诸多同胞的敌人,我会退一步以换取和平吗?
在杀红眼的那个疯狂时刻,我会毫不犹豫的举起枪扫射,鲜血肆意的飞溅...敌人是否也会如此战争对于人性的扭曲是可以想象的,珍惜和平。
查理兹塞隆依然美貌,里琼斯老了,却越发的成为一个戏精
『以拉谷』并没有大张旗鼓地高举反战招牌,故事架构也没有因为源于真实而显得平铺直叙。
影片如推理剧一般利用几个已知的前提,来推导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而隐藏其中的反战情节,也在探寻真相的脉络中,慢慢地拨云见日。
当直白说教式的反战语调越来越令人反胃的时候,『以拉谷』独具匠心的构架,更能诱发出一股绵绵不绝的伤感。
影片最精妙的设计,莫过于遇害儿子手机中残损的视频。
它们被逐个修复呈现在父亲眼前,了无痕迹地穿插在案件的侦破过程之中。
这看似只是父亲饱受丧子之痛的煽情桥段,实则却是一把打开谜面的钥匙。
将这些视频串联,父亲看到了一个曾经饱满的灵魂,是如何在战争中被掏空。
而身为老兵的父亲,其心中多年来奉行不悖的信仰,最后也如同那个被“悍马”撞翻在地的伊拉克孩子一样,支离破碎。
本片取材自真实事件。
伊拉克步兵麦克•德尔菲尔德(乔纳森•塔克 Jonathan Tucker 饰)的父亲汉克•德尔菲尔德(汤米•李•琼斯 Tommy Lee Jones 饰)某天突然接到儿子回国后失踪的消息。
老兵汉克驱车来到军营亲自调查,从儿子手机的影像中一点点了解到了麦克在伊拉克所经历的心理创伤。
没多久警方发现麦克遇害,并被肢解焚尸。
汉克的妻子琼(苏珊•萨兰登 Susan Sarandon 饰)得知噩耗后悲恸万分,不能自己。
汉克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结识了当地探员艾米莉(查理兹•塞隆 Charlize Theron 饰),二人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友谊,并一步步接近事件的真相。
本片获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汤米•李•琼斯),并获第64界威尼斯电影节天主教文化奖大奖及金狮奖提名。
《花花公子》终于把男人们下半身的“眼光”转移到一部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并且是由内而外全身心的抽动。。。。。。。。。。。。。。。。。。。。。。。。。。。。
你从小受到的教育,所有的都是好的,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
长大后你看到的世界,成长过程中你看到的真实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SOME,象你曾经学习的那样,按你所学,按正确的作法做,就OK了。
SOME,不应该去做,但不得不去做,没有道理能够讲得通,只是不得不去做,那你就做吧,OK吗?
SOME,不知道该怎么做,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没有是,没有非,或不知是,或不知非,你如何做?
OK吗?
SOME,大家开始这样做,明白是,或明白非,但我不这样做吗?
我只有这样做,OK吗?
SOME,大家都这样做,明白非,但我该怎么做,心中的是我该怎么做,心中的非我该怎么做?
我只能这样做,OK吗?
SOME,我心不想这样做,但这样做了,我心无法承受,但做的多了,心就疲惫了,心还能清楚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吗?
战争,把更多这样的问题放在了一群年轻人的身上,从此以后,何为是,何为非,好象已经模糊了。
有点害怕,如果我有儿子,我不会让他加入到军队中,我不敢想象他是通过怎样的炼狱磨炼成为一个钢铁战士的。
我绝对不会。
《决战以拉谷》:真相,是否应该接受文/九弦日真相,其实只是安静地存在,至于能否被人接受,只在于人的内心是否对残酷的现实有了足够多的预判。
而战争,无论是对其反对还是反思,它也是实实在在发生了。
无数人不计个人生命奔赴了战场,当人性因战争变得面目全非时,我们才开始仇恨战争,才开始为那些在战争中遭受的摧残加以同情甚至悲愤,难道忘记,他们为国参战时其实感到过光荣?
——九弦日关于战争,用电影艺术表现,“反”肯定是主导思想,而看点是“怎么反”。
有个不自然的现象,好莱坞电影大凡涉及到“反战”角度,一般都拿越战、伊战说话,美国人对这些战争的看法在大方向上还算基本一致,此番用意,至少在艺术的表现力上,腰板能挺直些。
当然,这毕竟是在擅于自夸自擂、搞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这毕竟是在“制造者”的天下控诉着“制造者”的罪孽,免不了一些自我宣扬的“隐含”调调,其诚意的深浅度不言而喻。
本片像很多好莱坞的战争电影一样,无论语调多么犀利,也难逃政治说教的语言和画面,但在对“反战”思想的探索上,其敏锐和有效的手法还是有所创新。
一个孩子可以用弹弓打死巨怪,这样浪漫明显的童话,不知道对那些即将走向战场的年轻人能有多少激励,不过我们的确看到太多这种关于歌颂勇气的例子,比如美国总统可以做出堪比“兰博”的英雄事迹。
老父亲把这个古老的传说讲给晚上不敢关门睡觉的小朋友听,由此可见,他内心对于战争理念的执着把握。
鼓舞是一方面,但片中的父亲却忽略了战争可能对儿子带来的“伤害”,比如战后儿子丢失了原本的道德和良心,于是自然引发了老人接受真相的心理承受度。
与其说他不能接受真相,倒不如说他根本不想接受真相。
当过兵的他,应该会明白战争对人产生的无法想象的“摧毁”作用,或许是处于亲情,他坚信儿子的死不该与战争有关,更不会变得丧心病狂。
但是对于战争的初始认知,也许可以理解为开始是“好”的,不然这位老父亲自己当了兵,让大儿子参军死后也仍然坚持要送第二个儿子进入军队,就如他妻子所言,“为什么不能给我留一个儿子”,因为在他心里这是光荣之举。
从刚开始他帮别人升国旗,可见军队和国家在他心目中地位之神圣。
令人悲哀的是,正是他亲手赋予儿子的那些最光荣的“使命”,造就了儿子的丑恶和最后的死亡。
接受这样的真相对于自己是一种摧残,接受的同时,必定要推倒自己毕生的追求和信念,一方面是多年来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期待和信任,一方面是这样的“父爱”却因自己对国家略显执迷的“爱”变得如此残缺不堪。
本片没有采用《撞车》那么“优势”的结构处理,转而用直线的低调叙述,用慢慢植入的方式简单却不失力量的层层揭示,而一旦真相的出现如此让人目瞪口呆,其震撼效果也就深入人心,对于战争的思索,对于人性的探究,自然也就随着心情的涟漪油然而生。
故事的线索并不复杂,父亲得知儿子在兵营失踪,而军警两方对此的冷漠处理让爱子心切的父亲心寒,于是亲身前往调查真相,乍一看像是时刻悬疑、层层推进,揭示军情内幕的故事。
在父亲坚持调查直到真相最终披露,电影展现的其儿子和战友对战争的态度和作为老兵的自身观念形成了强烈的撞击,而儿子在战争中的种种“变态”行为彻底摧毁了在父亲心目中年轻有位的美好形象,既要为儿子的死而心碎不已,还要面对对一切“真相”预判能力的重新认知。
以汤米.里琼斯他老人家的演技,扮演的坚强、理智、精干、头脑清晰的父亲角色,无疑是成功的。
他思想缜密,观察事物、把握线索的能力几乎达到超级侦探的水准,这里稍显“做作”的人物设定,却恰好表现了老一代的观念与现时代的格格不入。
在父亲眼里,塞隆扮演的女警正是对战争一无所知的代表,而他执着地肯定着自己对一切包括战争的理念,正是这样的矛盾,强化了最后的戏剧效果,无论老人发现了多少线索,多么坚持自己对军队的熟悉,仍然还是女警单纯以警察的头脑无意间发现了事情的真相。
电影结尾飘在空中的美国国旗是那么破烂不堪,很自然让人想起《父辈的旗帜》里那个带有幕后表演性质的插旗仪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两部电影在对国旗寓意的表达上一脉相承,旗帜的背后是无情的讽刺和反省。
拿走新国旗,挂上旧国旗,其实也算的上一种赞扬,破烂是因战场而存在的,在老兵眼里,在战场上的一切血汗仍然值得坚持,这种方式多少还是保留了他们那一代对于“爱国”的循环,但放在现在,只能用倒挂的方式对他毕生追随的“精神”进行控诉和哀号。
—2008.2.20九弦日原创影评,TOM.电影专稿,转载、约稿请联系QQ:6256450.
战争改变的人性。优秀的编剧,老练的演员
没有战火的反战片~看之前以为James Franco是主演的说,结果~~
演技不说很赞,情节略拖沓了。看了20分钟才来神
保罗哈吉斯描写痛苦很合我胃口,老汤米贡献了影帝级别的表演,萨兰登和塞隆其实挖掘的都差一点.片中隐晦的指示让人发寒.
伊拉克戰爭的電影
其实也没什么新意
还行
重看,哈吉斯的剧本工整度超乎想象的精准,但是也因为此显得太匠气,对于掩藏于事实下的原委探究不足;第二度观看依然被汤米·李·琼斯隐忍中充满力量的表演打动。
勉强及格。李·琼斯演的很好,他出场时寻找儿子、听闻儿子死讯的阶段,走路是有点罗圈、蹒跚的,状态和心境,一望即知。”以拉谷“在片中提了两次,功能不一样,第一次是用大卫的行为衬李·琼斯为子寻真相的勇气,第二次是用孩子的诘问传达反战立场——士兵们在伊拉克战场陷入冷血麻木,但这是为了”适应环境“,”很抱歉我杀了你儿子,但换个情况他也可能杀了我。“片子主干还是个悬疑犯罪片,一步步揭发真相,这个过程里,战争本身(包含李·琼斯的退役军人身份,对儿子的求助视而不见)才是真凶。保罗·哈吉斯的节奏把控很规范(太老实了以致显得套路),一些单场戏处理的有余韵——李·琼斯在儿子死后激发的强悍调查力(拦嫌疑人要走大路哦),那些战地实况的手机视频逐渐把观众带入混乱冰冷的伊拉克(儿子装成医生折磨俘虏因此得名”医生“)
唠唠叨叨
题目的意思是以个人弱小的大卫之力对抗国家机器的巨人之力,还挺切题。好无力。战争让人变态。
不喜欢这个类型。编剧很好吗,我怎么看着电影语言都工整成上下文有关语言了,没意思。
李琼斯有味啊。。
无影后无言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表达的太多:父爱、战争、“老无所依”式的人心不古……
画圆画得不错。对美国人来说拍得挺深刻的。一代人啊...
有一点被震到
Paul Haggis这个导演的剧本经得起细致的推敲,导与演俱佳的影片
这才叫完美的剧本,无一处闲笔,最先放出的最重要的一块拼图只有到了结尾才知道其震撼的意义,不动声色的把情感一步步推到高潮,却让你感到如此的憋闷。倒挂的国旗点题太棒了。There is no winner in a fucking war.
很有力度
作为一部目的性强的片子不算极烂,不过剧本缺乏说服力,IT SHOULD B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