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

1917,1917:逆战救兵(港),一九一七

主演:乔治·麦凯,迪恩-查尔斯·查普曼,科林·费尔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马克·斯特朗,理查德·麦登,安德鲁·斯科特,丹尼尔·梅斯,阿德里安·斯卡伯勒,约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印度,西班牙,加拿大,中国大陆语言:英语,法语,德语年份:2019

《1917》剧照

1917 剧照 NO.11917 剧照 NO.21917 剧照 NO.31917 剧照 NO.41917 剧照 NO.51917 剧照 NO.61917 剧照 NO.131917 剧照 NO.141917 剧照 NO.151917 剧照 NO.161917 剧照 NO.171917 剧照 NO.181917 剧照 NO.191917 剧照 NO.20

《1917》剧情介绍

191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最激烈之际,两个年轻的英国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赶往死亡前线,向那里的将军传达一个“立刻停止进攻”讯息。 时间只有八小时,武器弹药有限,无人知晓前方敌况:死亡寂静之地、布满尸体的铁丝网、突如其来的敌军、随时毙命的危险境况…… 这一次两个少年为救1600个人的性命,不完成,毋宁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厨房之厨王争霸赛诺曼血誓扫毒行动1神母峰之谜金鸡侵入者耳光响亮骆驼客3之弓魂传女巫斗恶龙光与影公路列车麦兜响当当钢铁少女:决战车库拍卖神秘案件神探夏洛克:可恶的新娘命中住定嫁个有钱人葬礼再聚首津轻涂的女儿成人式向阳素描钢刀与神同行2:因与缘如果眼睛能偷走彼此红色恋曲1933第九部落特斯拉笔记东方大港屋内下雨

《1917》长篇影评

 1 ) 废墟下的围炉夜谈

1917年的一个后半夜,燃烧着的法国小镇艾古斯特地下,还有一座壁炉燃烧,还有一盏汽灯发亮,还有一对刚刚相认的女人与婴孩活着。

那个英国下士穿过断壁颓垣,从地上的火海闯入地下的炉边,操着蹩脚的法文,问女人脚下这片土地,到底是不是艾古斯特。

我坐在一片狼藉的美国疫情防控现场,窗外微风吹拂,阳光璀璨,视野里有几头白尾鹿在林间漫步,远处花开点点。

这是春天降临的时刻,动物们感觉不到的危机感,正被所有活在当下的人们无奈地消化着。

新冠病毒这只舒展双翅、覆盖全球的黑天鹅,终于撼动了西方社会的心理防线。

早上刚刚和母亲聊过疫情,对中美防疫的区别,我们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我承认从防止疫情扩散的角度,中国的举国体制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因为专业的信息渠道在疫情早期被封堵,更多的死难者成为代价:电影中的下士要解救一千六百人,我们的新冠肺炎官方死亡人数至今已经超过三千。

另一边,广开言路、却无法复制举国体制的美国,因为官僚体系的繁冗、总统班底的刻意回避,直到昨天才刚刚开始系统性的防控。

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好转,“制度自信”这四个字,似乎搜集到了最新的论据。

这时候看1917,我忘不了那团废墟下的炉火。

和拍了《他们已不在变老》的彼得·杰克逊一样,导演萨姆·门德斯从亲人身上找到了叙事的灵感,拍出的效果,也比同台角逐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寄生虫》更贴近那句马丁·斯科塞斯名言:“最私人的东西,最具创造力”。

门德斯和摄影师罗杰·狄金斯采用一镜到底的幻术,最大限度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从最开始的二人行,到影片后段的他自己,下士两天一夜里走过的路、流过的血、肩负的任务,与意识形态无关,与英国和德国之间庞大而模糊的仇恨无关。

那镜头所传递的信息让我信服,因为我知道,任何宏大叙事和意识形态分歧,都掩盖不了这个男子汉坚持到底的真正原因——他与另一个士兵之间生死与共的情谊。

为了信守自己给这段情谊许下的承诺,他不惜在大军向前冲锋的时候,独自一人爬出战壕、向左奔跑。

情谊是废墟下的壁炉,而他的承诺就是炉火。

他与女人在炉边交谈,语言不通、语调温柔。

他的身体本已疲累到极限,看到婴儿之后,却把身上所有的补给和新鲜的牛奶留给了素昧平生的她。

这段奇妙缘分,超脱了圣母与圣婴的故事而回归到根本,是废墟下幸存的生命力和同情心,温暖、茁壮、脆弱、朴实。

随着下士兑现承诺的过程,门德斯拍尽了李白那句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鸟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 在这个舆论场越来越党同伐异的时代,1917年的火海、废墟、食腐的乌鸦和春岸的浮尸,都提醒我们彼此相爱,不要被“伟大的行军”轻易裹挟。

因为伟大的行军往往带着盲目,就像如今回顾一战,学者们常用“梦游者”比较参战的几个大国:梦游、梦魇、梦碎。

行军过后,普通人即使不死,也难免李白老年的命运。

他在安史之乱末期站错了队,全靠昔年结交的大将郭子仪求情才免于一死。

老诗人脱罪后游历五松山,夜宿民居,村妇给他饭吃,他自惭所遭所遇,少见地收敛了豪气,谢了多次,愧而不敢进食:“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才是伟大行军过后,摆在梦醒之人面前的残酷真相。

 2 ) 我的使命就是等待《1917》

盼望着,盼望着,夏天来了,影院复工了,《1917》终于定档了。

历时8个多月我终于盼来了这部日思夜想的电影。

不出所料,这部电影拍的十分精彩,配乐到位,摄影优秀,演技真实,这将是我2020年最喜欢的一部院线片。

所以,在二刷完这部电影后,我迫不及待做一篇关于此片的非专业影评,如有错误,欢迎评论区纠正。

————本影评严重剧透,请谨慎观看——————————————————————————————————————————————

———————————————————————————————————————————————————————————————

故事由一片平原开始。

威尔和布雷克接到上级命令,化身信使,阻止一场不该发生的战争。

自此刻起,两人的使命就得尤为的重大。

在穿过战壕的这场戏中,两人前后的位置交换过一次,布雷克被老大哥抓住就是交换点,由一开始布雷克在前,到威尔在前。

这一段其实很好的介绍了两人的性格特征,也交代了只有两人互帮互助,才能完成任务的事实。

在观看两人通过无人区时,心里不由地赞叹剧组在场地制作上的细致用心,无论是炮坑还是尸骨都特别真实,可参考纪录片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

接着他们来到了德军的战壕,这里我认为有一处很可惜的点就是当他们准备枪击德军的时候,导演想营造出一种紧张感和神秘感,可惜效果并不理想,我认为可能是提前拍到了无人的德军战壕。

接下来就是大量的埋伏笔。

这里我就不细讲了,大家应该都有体会,我就放几张图吧。

接下来是全片第一个让我感动的镜头

观影时,我很好的被代入进了这个镜头。

仿佛还是前一秒,布雷克还在与“我”欢笑,望着眼前的村庄,天呐,这就是他被埋葬的地方,不出意外,“我”可能永远也不会回来了,“我”可能永远都见不到我的挚友了。

此时此刻,威尔变得更加坚毅,这就是他与布雷克的区别所在,威尔更加成熟,这也是为什么不是他先死。

任重道远的他,坐在车厢里仿佛一位隐形人,没错,很常见的对比手法。

人总是背负着自己的祖国和自己的憎恨到处走的。

——巴尔扎克

讲到这个镜头,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这部片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镜到底,就不提后期合成镜头,这个片子也不是一镜到底。

因为电影里的这个位置是黑屏的,并且时间线也被切断了,所以说,1917其实是由两个镜头构成的(不提后期合成)。

接下来的两段奔跑戏同样令我感动,并且配乐也是我全片最喜欢的几首之一。

这里有几个点值得说一下。

首先,别看电影里是黑头,其实大部分是在白天拍摄的,并且导演为了实现火光的效果,造了一座巨大的……?

发电机?

来模拟燃烧中的塔楼。

在电影里“乡愁”一直是以对话、歌曲的形式,穿插在危机重重的传信任务中。

让观众在体验紧张刺激的同时,又能给出冷静思考,代入主角的时间。

当镜头切到这些常备不懈的士兵时,我直接泪崩,他们真的都是英雄

全场最高燃的部分来了,他爬出的战壕,冲向指挥室,是什么让他如此迫不及待,是什么让他如此英勇?

是信念,是解救1600名士兵,保卫国家的使命,没有时间了。

最终电影以威尔坐在树下结束,与开头形成呼应,只不过,少了一位布雷克。

电影结束。

电影里威尔与布雷克的使命是传递命令而我的使命就是等待《1917》,并看完《1917》——————————————————————————————————————————————————————————————————— 微博:Jackooth欢迎关注——— 豆瓣ID:193079613 BiliBili:SuperNBJACK

 3 ) 面向苦难的玻璃船

看完《1917》朋友说想起奥登一首诗的开头:About suffering they were never wrong,The Old Masters: ...奥登在诗里写:老人们深切地了解苦难而祈求奇迹发生,而孩子们正漫不经心地在池塘边上滑着冰。

伊卡洛斯坠落之时,他旁边那艘精巧的船上的乘客必然目睹了一切,然而船还在沉静地航行。

听她说完我想起Billy Collins的《死者》,他说死去的人在天堂会划着一艘玻璃船,透过船底看着地上的我们,看着我们穿鞋子、做三明治、午睡,像父母一样等着我们闭上眼睛。

战争中大概有太多个像这个故事一样不算故事的故事,没有悬念、没有转折,只有奔跑,奔跑,不停地奔跑,只有亲身经历过的那个年轻人会记得。

这就是《1917》的动人之处,它像一艘玻璃船,载着观众从那条落满樱桃花的溪流上缓慢地驶过。

这次透过船底,不是死者看着我们,是我们看着死者。

它的运镜(为人称道的长镜头)、叙事(追随主角背影的单向直线),都与埋藏其下的一个理念高度统一,这理念在片尾字幕出来时得到揭晓:这个故事是导演的祖父(片中的下士原型)讲给他听的;创作者珍惜,并愿意谨慎地复现一个看上去不那么精彩也不那么宏大的故事。

这也许是奥登所提出问题的其中一条出路:保留苦难的私人性。

写自己的故事,它同时会是时代的。

P.S. 安德鲁斯科特太辣了,感恩人类历史上有他的存在(你

 4 ) 长镜头的一战电影

一镜到底的一战电影,具有独特的写实气质,它不再将战争呈现在你面前,而是把你扔到战场之中。

长镜头让人第一秒就入戏。

"临危受命"是全片的开场戏,Scot和Blake被通知前往司令部,这长镜头就跟着他们,缓慢地穿过蜿蜒曲折的战壕,踩着泥泞的瓦砾,从疲惫不堪的战友身边擦身而过,耳边传来战友们的闲聊或者咒骂,眼中是肮脏的枪械,或者军服上零碎的金属扣,甚至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火药与腐土气息。

当战争不再是指挥间里移动的沙盘,也不再是闪动的爆裂的画面,它成为一种沉甸甸,脏兮兮的东西,从这一刻开始,你不禁开始思考,战争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后来,长镜头就跟着主角们辗转前行,日夜变换,直至完成任务,全片都没有恢弘的战争场面,有的只是写实的战场细节。

“穿越废弃阵地”,“牺牲与托付”,“战争中的平民”,再到高潮部分的“冲锋与送达”,不论是场景布置,调度,台词,表演全都无懈可击,让人身临其境。

在这一系列的际遇里,主角从一个被受命的普通士兵,完成自身的蜕变。

全片没有任何说教的台词,也没有过分的渲染,像一出沉浸的戏剧,牵引着我逐步拨开战争残酷的真相,看见当中透出的人性和勇气的闪光。

 5 ) 《1917》:关于荒诞和勇气

看完《1917》,我联想到挺多东西。

因交换和工作的缘故,我有机会更多在英国走走停停。

从学院林立的牛津到游人络绎的巴斯,到伦敦纵横的街头巷角,从优雅的爱丁堡到荒凉的因弗内斯,不必刻意寻找,便能见到各种纪念一战的纪念碑、雕塑或公园——我听说,只纪念碑便有四万三千多座。

1914年夏到1918年冬,九十多万英国青壮战死异乡。

贵族和庶民、大学生和学徒工、志愿兵和拉壮丁,无论他们的身份和人生经历有多么不同,最后都一样变成了石头上的一串串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

这很荒诞,然而更荒诞的是这场战争。

首先是缺乏意义。

所谓世界大战,却是协约国贪得无厌,同盟国野心没边,一次擦枪走火,欧洲炸翻了天。

或许当兵就是当炮灰,但到头来总得图个什么。

当欧洲万骨已枯,除了美日两匹白眼狼,并未见得谁一战功成。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但千万欧洲人为之去死而换得的,似乎既不帝国,更非资本。

最后四个皇帝丢了江山,大量资本家倾家荡产,无数劳动者家破人亡。

这很荒诞。

然后是缺乏底线。

所有战争都没人性,但过去人终究还像个战争的主宰者。

从这场战争开始,人成为了战争的奴隶。

塑造近代欧洲的人文主义,就是把人变成地鼠塞进堑壕,和对面一起耗到暗无天日;思想启蒙带来的理性,就是把用各种命令人变成规则的材料塞进绞肉机;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天辟地,就是更狠的机器、更强的火炮、更阴险的地雷和花样层出不穷的化学武器,芥子气、氯气、光气、溴化苄……这很荒诞。

因此不难理解,为何二战题材的战争佳片颇多,关乎一战的则少得多。

二战中美国拯救了世界,苏联赢得了敬畏,英法延续了国祚,中国人用血肉塑造了一个现代民族的观念,无数小国获得了独立,犹太人找到了家园,德日迎来了转变……士兵战死时,或带着对抗邪恶轴心的意志,或带着创造新世界的信念,再low的都有为了帝国武运或民族荣耀去死的觉悟,这些都是可以拍成电影的高光时刻。

而那些一战中为了荒诞的目的而荒诞地死去的年轻人呢?

一群枉死的孤魂野鬼吗?

可那些遍布英国的一战纪念碑,又似乎在告诉我,不是这样的。

当我在《1917》随着罗杰·狄金斯一拍到底的长镜头,和下士斯科菲尔德一起走过西线的日与夜,我更相信,不是这样的。

在被布雷克拉着接下送信任务时,他第一时间质疑其危险性,他对白天穿过无人区瞻前顾后,抱怨战友为何带上自己,他又不像布雷克有一个哥哥要去救,而且他厌恶战争,他是个把勋章直接换酒的人。

他身手不算出色,脑子也不算灵光,加上身处异国,是以屡次遇险,遍体鳞伤。

这样的人物设定,配合影片长镜头的拍摄技法,给了我很强的代入感,似乎自己被送到前线,超常发挥也几乎就这样了。

但我随即开始怀疑自己的意志力,电影氛围是紧张的,我和下士的视角相同,根本不知道危险藏在哪儿,鬼域般的无人区、废墟里的狙击手、黑暗中的短兵相接、燃烧街巷里的追逐……我怀疑自己很可能在某一个节点精神崩溃。

可为了完成战友的嘱托并拯救更多同胞,下士斯科菲尔德最终选择了一往无前。

无论身处废墟、残垣、泥沼、河流、堑壕,面对的是刺刀子弹还是炮击,他知道自己必须把信交给一个叫麦肯锡上尉的家伙,让他停止攻势。

这是他的任务,也是他存在于这一日一夜中的全部意义。

他呼喊战友推动卡车,独自冒着子弹跨越断桥,用并不高明的枪法和阁楼上的敌人拼命,在黑暗中笨拙地扼死敌人,又狼狈地夺路狂奔,泅过尸河,挤过战壕,飞奔在前线……我甚至觉得自己在看阿甘,但这时的下士斯科菲尔德,确实已和影片开头判若两人,他获得了一种不属于他却又必须被他承载的勇气。

电影最后,他完成了任务,虽然这个任务本身也是荒诞的。

第一、就如麦肯锡说的,他们今天派士兵来让我们停止攻势,很快又会再派一两个来告诉我们黎明发起冲锋,这场战争结束的唯一方式,就是“最后一个人死掉”。

第二、下士或许在春天拯救了1600个德文郡士兵的性命,但接下来的夏天会有超过30万英国士兵死在西线战场,可能包括他救的所有人和他自己,而协约国的前线大概推进了几英里?

第二、几乎除司令部外的所有人都会质疑,这么危险的任务居然只安排两个士兵执行?

然而啊,在缺乏通讯技术的年代,这些大头兵的意义就是“给长官捎个话”。

一两个人的生命,大概也就只值这么多了。

我认为导演是有意识到这种荒诞性的,影片中表现战争残酷乃至虚无的场景比比皆是。

印象最深的,是和布雷克故乡一样的白色樱桃花,随风洒满了整个河面。

河水闪着幽蓝色的光辉,而那花瓣流散的尽头,是一具具被水泡的惨白的残缺的尸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导演安排这个任务失败(譬如赶到前线,所有人都已发起冲锋),可能更为震撼。

如果说战争是自然界中生物掠夺生存空间和资源的延续,是人作为一种生物不可逃避的终极宿命,那么人在战争中燃烧生命所实践的种种价值,则是人类这个物种曾经独一无二的证明。

“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战争本身就是悲剧,而即便在一战这样无意义的战争里,即便两个士兵最后一无所获,我依然在他们的头上看到了人类精神的荆棘王冠,那就是巨大到已经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勇气。

狮子面对象群,只会默默走掉;而人类面对战争的恶魔,甚至比恶魔更可怕的荒诞地去死的命运,依然可能有“吾往矣”的觉悟。

英国的那些纪念碑,和人类古往今来无数有名没名的战争纪念碑、坟茔、墓冢一样,是深情的悼念,无声的控诉,也是对宿命顽强的嘶喊。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书影无忌)

 6 ) 一个摄影师一生能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就死而无憾了

一个摄影师一生能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就死而无憾了,而罗杰迪金斯拍了这么多部。

一镜到底自然是第一特色,且不说这在调度上有多么复杂,完成起来有多么困难。

更重要的是,这个一镜到底不仅是炫技,它造就了片子要表达的内容:两个士兵在连续的时间里对战争炼狱的主观体验,除了小睡、昏厥和死亡,没有停歇。

坐在卡车上,在其它士兵包围中回望远去的残破村庄,和每个堑壕里的士兵的扭曲姿势,这是战争外在的真相。

而火焰照亮夜空的炼狱图景则是战争内在的真相。

为什么这个场景给人以炼狱的观感?

至少有三点:照明弹亮如白昼,而天空仍然是黑的;照明弹的硬光下断壁残垣的阴影清晰分明,而我们日常体验中的阳光影子会柔和一些;照明弹划过夜空,影子跟随着快速移动,仿佛时间在快进,恶魔的阴影在迫近。

这一切超现实的视觉体验,给了我们炼狱的观感。

这种坚持士兵视角一步一步走过泥泞与废墟,而不是指挥官在中军帐里摆沙盘,外面磅礴管弦乐大广角航拍的战争片,才是战争真正的样子。

 7 ) 1917电影男主角来自哪个单位?

电影中,男主几次说过自己来自哪个单位,比如:Lance Corporal Schofield, sir, 8th.No, sir. I'm from the 8th.光从字幕信息里,是很难知道这到底是第8连、第8团、第8营,还是第8军。

这要结合一战英国军队的真实编制来判断。

正确答案是男主角来自第8师(8th Division),它的指挥官是一位少将(Major-general)。

符合电影中的情况。

再来看看第8师在一战时期的编成是怎样的,注意到第23旅下面出现了“德文郡团第2营”(2nd Battalion, Devonshire Regiment)这也和电影情节相符合。

但我实在记不起公映版《1917》中是怎么翻译男主的单位的,有没有译错呢?

The division had the following organisation during World War I: 23rd Brigade2nd Battalion, Devonshire Regiment2nd Battalion, Prince of Wales's Own (West Yorkshire Regiment)2nd Battalion, Cameronians (Scottish Rifles) (until February 1918)1/6th Battalion, Cameronians (Scottish Rifles) (from March 1915 until June 1915)2nd Battalion, Middlesex Regiment1/7th Battalion, Middlesex Regiment (from March 1915 until February 1916)24th Brigade1st Battalion, Worcestershire Regiment1st Battalion, Sherwood Foresters2nd Battalion, Northamptonshire Regiment1/5th Battalion, the Black Watch (until October 1915)2nd Battalion, East Lancashire Regiment (to 25th Bde. February 1918)1/4th Battalion, Queen's Own Cameron Highlanders (from February 1915 until April 1915)Between October 1915 and July 1916, the 24th Brigade swapped with the 70th Brigade from the 23rd Division.25th Brigade2nd Battalion, Princess Charlotte of Wales's (Royal Berkshire Regiment)2nd Battalion, Rifle Brigade1st Battalion, Royal Irish Rifles (until February 1918)2nd Battalion, Lincolnshire Regiment (until February 1918)2nd Battalion, East Lancashire Regiment (from 24th Bde. February 1918)1/8th Battalion, Middlesex Regiment (from August 1915 until October 1915)1/13th (Princess Louise) Kensington Battalion, London Regiment (until May 1915)1/1st (City of London) Battalion, London Regiment (from May 1915 until February 1916)70th BrigadeThe 70th Brigade was from the 23rd Division and was attached to the 8th Division between 18 October 1915, and 15 July 1916, swapping with the 24th Brigade.ArtilleryV Brigade, Royal Horse Artillery (left 13 January 1917)XXXIII Brigade, Royal Field ArtilleryXLV Brigade, Royal Field ArtilleryVIII Heavy Brigade, Royal Garrison Artillery (left 5 March 1915)Engineers2nd Field Company, Royal Engineers15th Field Company, Royal Engineers1/1st Home Counties Field Company, Royal Engineers (from 2 February 1915; became 490th (Home Counties) Field Company February 1917)Pioneers22nd (Service) Bn (3rd County Pioneers) Durham Light Infantry (joined 2 July 1916, until 3 July 1918)1/7th Bn, Durham Light Infantry (joined from 50th (Northumbrian) Division 20 June 1918; absorbed 22nd Bn DLI 3 July 1918)

 8 ) 一部过于安静的战争片 - 浅析电影节奏

长镜头让时间流逝特别真实。

鞋底踩上过高的杂草,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往前走,顺着水塘边缘,手附上铁丝网,被扎破,倒吸一口气,皱紧眉头,猛收回手,血流下掌心,时间流逝带来的真实,好像我与主角并肩前行。

电影是前几天看的了,所以可能会有一些记忆错误,所以就只打算简单分析一下,导演在一镜到底的前提下对节奏的控制。

如何让一部战争片既不因充斥打斗而过于吵闹,也不因主角在荒外潜行而过于沉寂。

以下全部包含剧透。

电影开始于主角正好和朋友在树下休息。

时间流动缓慢,安静。

朋友被布置任务,主角恰好被卷入其中,两个人穿过长长战壕。

节奏渐快,两人争执,穿梭途中遇见很多人。

两人出发,走上高地,气氛紧张,四周无人,步伐很慢。

再次静。

进入敌军营地,依然很紧张,怕敌军没有离开,节奏缓。

老鼠触发爆炸,地方要塌了,主角被朋友拉着扯着往外冲,节奏急。

两人安全,探查房屋,静。

飞机坠落,两人救出敌军飞行员,对方受伤严重,主角飞奔接水,回头时朋友已经被对方捅了一刀,拔枪,射击,主角抱住正在死亡的朋友,答应一定会将任务完成,找到朋友哥哥。

这个片段有缓-急-缓的几次转换。

主角搭上了另一支部队的车,中途车轮胎陷入淤泥,主角下车推车,没人愿意帮忙,主角叫喊、恳求,最后得到其他人的支持,车队再次出发,主角与他们分离。

依然是小缓-小急-小缓的转换,时间流逝控制很好,让人感到真实,也不至于太过拖沓。

主角下车后,一个人再次踏上征途,进了镇子,过桥时被人射击,跟人对枪,进入房屋,上楼,再次对枪,滚下楼梯,陷入昏厥。

这段相对比较紧张,主角暴露在危险中,但实际上镜头中的主角大部分时间都只是一个人。

尽管是在跟另一人对枪,却只能看得到一个窗口,而看不到另一个人,而周围也没有他人。

节奏紧张,但并不快,紧张不是产生于宏大的战斗场面,而是产生于真实。

昏厥设定很巧妙,让时间在昏厥中流逝,也不影响一镜到底,醒来时可以直接切入夜晚的场景。

晚上,在房屋废墟中狂奔,偶尔被人发现,狂奔躲避追捕与设计。

这段灯光效果十分梦幻,符合主角跌下楼梯脑部受伤,这个废墟都沉静在一种不真实感中,或者说战争的颓废与不真实感。

依然是动静结合,缓急相当。

之后有一段极其漫长的沉寂,主角躲避追捕时误入一对女子和婴儿的住处,主角解释自己是来帮助他们的,语言不通但是他们交谈,小婴儿听主角唱歌,周围非常安静,节奏很缓,是电影中一个大静、大缓。

主角听到钟声,知道自己必须再次上路,告别,继续飞奔,躲避追捕,碰到了一个喝醉的德国士兵和一个年轻士兵,打架,逃,跑,枪响,继续跑,跑到尽头,跳入水中。

依然是动静结合,有时主角像是安全了,但很快又陷入危险,你只知道主角要逃,事件本身非常紧张,但偶尔也有缓下来,但你知道主角现在并不安全。

节奏掌控很好。

不停在急缓之间转换。

主角字面意义上随波逐流,被冲下瀑布,艰难爬上岸,在森林中走,碰到一队英国军队,有人正在唱歌,主角坐下来,跟着众人一起把歌听完。

这是直到电影结束部分之前的最后一个明显的静,节奏明显缓慢,镜头从主角身上离开,扫过坐着的一排排士兵们,再重新扫回主角。

很安静,很平和。

主角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想要寻找的军队,他们很快就要陷入德军的陷阱,时间要来不急了,主角不得不拨开层层人群,一直往前。

他的武器与背包早就丢失了,他深陷人群之中,却是孤零零向前行进,追赶时间。

穿过战壕,转弯,询问上校麦肯齐在哪里,通常得不到回音,继续向前,转弯,被阻拦,不顾,继续向前,明明已经摇摇欲坠,却坚持向前,打斗开始了,要迟了,紧张,这段节奏非常紧凑,很急,明明已经离目标很近,却还是达不到。

主角找到了上校麦肯齐,上校却不肯听他说话,主角拿出信,上校不看,主角在奔溃边缘,坚持,上校终于看了,叫停,撤军。

紧张,急切的张力层层叠加,堆积,到此终于释放,观众长舒一口气。

主角开始寻找朋友的哥哥,这段与上一段找上校相比,节奏要更缓,但紧张感依然存在,不知道哥哥是否还活着。

镜头扫过很多伤员,士兵来来往往,军医脚步不停,到处都是受伤的人群。

战争的真实与残酷感在这几分钟的镜头里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相对之前,节奏确实缓慢许多。

找到哥哥,两人交谈。

非常让人心碎的对话。

很慢,每句话之间的呼吸与沉默都被真实展现,感情上的波动与挣扎急不起来的,很真实。

主角一个人,完成了所有任务,走道一棵树下,坐下。

一如开头。

静、大缓、切至黑镜。

电影结束。

该说的想说的之前都零碎说了,再总结一下就是,导演对节奏的掌控很好,与一镜到底的技术相匹配,呈现出来的场景很真实,急缓之间的转换尤为巧妙,让观众时时刻刻都处于紧张之中,代入感很强。

 9 ) 形式被误解的公路电影

在刚刚结束的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中,获得十项提名领跑的《1917》最终仅仅摘得了三项技术奖,导演萨姆门德斯与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第二座最佳导演奖失之交臂。

《1917》一直以来被广为人讨论或者称道的技术性噱头就是“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摄影,这类形式策略如果出现在欧洲艺术电影节上也许不会引起如此特别的瞩目,例如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但奥斯卡这样的学院奖项一直以来都更加倾向于相对保守的影片样式和题材(虽然也不乏例外,像2014年拿到最佳影片的《鸟人》),所以回到《1917》本身,它真的如阳春白雪一般边缘化或者离经叛道吗?

事实上,《1917》是一部剧作内核高度契合了主流电影叙事惯例的公路类型片,通过这样的写作方式和形式突破,输出了来自作者记忆和意识中的战争观和战争态度。

《1917》的剧情讲述了两个一战英国士兵接受上级命令,冒死穿越极长的战线为前线部队传递停止进攻的指令,阻止他们陷入德军的阴谋。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内核传统,是因为它的剧作完全遵循了弗拉基米尔普罗普提出的人物关系动素模型,几个身份标签又把剧情结构又分割、构建成了普罗普理论中的六个叙事单元(准备-纠纷-转移-对抗-归来-接受),具体的映照关系非常明显也没多大意思就不赘述了,总之《1917》的文本构成、真正在驱动、引导观众的依然是非常传统的剧作技巧(包括视听技巧)。

影片以一副宁静而富有生命力的平原镜头开场,镜头向后运动,两位主角入镜,随着他们接到命令镜头继续后拉,展现军队驻扎以及阵地的种种景象,在结尾斯科坐在一棵树下,背景与开头的平原相似,形成闭环。

这个暗示表明了本片是一部高度形式主义化的战争实验,对于观众来说,由两个(伪)长镜头构成的文本是一次新奇又抽象的体验,导演深知真实的不可复制、历史的不可复制,因而仅仅确保了空间形态和空间细节的准确,而无意在客观上让情节内的冒险看上去真实、无创作痕迹,恰恰相反,每一处情节都是精密的计算、细致的编排所致,甚至在连贯的镜头运动中兼顾到构图和摄影,可谓全方位的精致,之所以这不构成审美冲突在于导演实际在真实的空间内使用了公路片的逻辑组织素材,输出表意。

所谓公路电影的逻辑,就是人物有目的的出发,剧情的推进同步着空间线性、均匀的运动,在此过程中经历一些人和事或和旅途同伴的冲突,其间主人公的内在灵魂或者价值观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直至达到目标,路上的经历必定是象征性的、概括性的、具有人为印记的,这些丰富的意象、人物、故事交织在一起也许提炼出了人生的意义,也许是对历史往昔的回顾,也许打碎了原本坚定的信念,而《1917》则通过这套定式锁定了战争的潜在逻辑。

因此长镜头也许并不在于狭义上的真实空间的连贯,而在于把公路电影的叙事在视觉上落到实处,以服务于抽象的意义表达,这套视听语言意在表现战争是什么样的,而非这次行动这次经历是什么样的,它达到的效果是一种抽离的、理性的沉浸感,而非绝对的沉浸感。

电影永远无法做到还原复刻真实,但电影可以捕捉真实的本质。

《1917》是一部具有强烈的去意识形态化意识的电影,有着鲜明的反战争色彩。

一个宏大有壮阔之感的片名,也是一个充满了变幻、把一战推向战略高潮的重要年份,而故事却并没有描绘一场伟大的战役,也没有铺展世界维度的战争格局,更没有呈现残酷而热血的战争搏杀和英雄史诗。

它只是让观众跟随两个无名士兵经历了两天一夜的奔波和起落不定的情绪变化,这和片名以及人们已经具备的对战争的认识构成了一重带有悲剧意味的反讽。

细查两个士兵出发的动机,除了上级的命令,布兰科表现出的坚决和迫切完全是因为自己的亲生哥哥身处危险的前线,他本能的意识是救家人。

斯科起初由于先验的认识到路途艰难险阻、九死一生而便显出的抗拒和审慎始终和布兰科形成反向的撕裂。

两人身上均不存在家国大义的自觉和高尚的战争使命感,都表现出普通人的一面。

人物的潜意识初始状态即确立个体在战争情境中的被动地位,同时铺垫了其后人物处于战争环境中的荒谬感。

萨姆门德斯在之后的情节里不断通过冲突事件强调着这种被动性,尤其主人公三次和德军的遭遇,但在这些情节中,我们完全感受不到在传统战争片中敌我相对剑拔弩张的愤怒和张力,面对被击落的德军飞行员和夜间醉酒的德国士兵时,主人公开始甚至表现出一种人类的怜悯和恻隐之心,虽然三次遭遇都以斯科被动地消灭对方为结果,看似都占据优势的对抗实际上为他带来的都是更加落魄被动地处境和愈加虚无孤立的心理。

《1917》最不同于主流商业影片的地方并非形式或戏剧构成手法,而在于它不会让观众随着与目标的接近或危机的化解而获得快感,反而在随人物贴近战争的过程中叠加焦虑,在这里没有传统情节中人物去改善环境,只有环境对人的反作用。

虽然斯科阻止了一场灾难,人物达成了使命,但影片的落点并不是一次胜利,而是生命得到挽救的劫后释放感,此外只剩下斯科与布兰科兄长相对时无言的悲痛,个体的悲欢替代了国家的胜败,在萨姆门德斯的观念中,一场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只有生命的流逝。

从《锅盖头》开始,萨姆门德斯就已经在探索战争题材新的思考方向,在内容和快感获得上消解主流战争片对战争场面的消费和剥削而造成的与表面主题取向相反的效果,《1917》延续了那种人物无知、观众无知的消极状态,强调共感,取消快感,用个体的独特视角取代宏观叙事,又在形式上保留下了极致的美学体验。

 10 ) 跟我走一趟(全剧透)

1917年4月6日,这个初春的午后,法国前线英国皇家来福枪8团(?

)的阵地后方,两个代理下士 Schofield和 Blake 晒着太阳闭目养神。

中士过来一脚踢醒Blake通知带个小弟去将军指挥所报道。

指挥所派活,估计又是去后方送点文件取点给养之类的,简直比跟着连队吃土强一万倍。

那还说啥了,Schofield我的老伙计,走起呗。

俩人美滋滋从休整场地穿过餐车包扎所,下交通壕就往指挥所溜达。

一路唠着小嗑,看着周围这帮灰头土脸的Tommy弟兄们,要多膨胀有多膨胀。

到了指挥所门口,中士说你俩挺麻利呀,咱前后脚到了,赶紧进去,首长等着呢。

进屋敬礼首长好,将军抬头就问你俩谁是Blake, 你是吧?

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你先听哪个?。。。

好的?

德文郡2团(?

)的Blake中尉不是你哥么?

据我们所知目前他还全须全尾地活着呢。

尿性,那。。。

坏消息呢?

德文郡2团通告说他们正面的德国佬溃退了,明早他们要乘胜追击包饺子。

我们团部侦察机过去转了一圈发现人家Kraut其实玩的是拖刀计,大炮机枪十面埋伏全准备好了,指不定谁包谁呢。

明天2团要是真傻不拉几追过去,估计以后就见不着你哥了。

草,那您赶紧下命令让他们冷静呀。

小老弟,这我能想不到么?

我又不是那些只知道琢磨西装的Kingsman。

我们的通讯全被德国佬监听了,他们随时会干扰甚至误导。

所以只能拜托二位赶紧跑一趟2团防区,把我的亲笔命令送到他们的指挥官驴脸上校手上。

来来来,看地图。

你俩往西南穿过咱们这边的无人区和德国防线,再绕过这个被德国人控制的小镇,顺着这河往下走一段就到啦,十几里地,你俩目标小,picnic一样啊,对吧。

这开玩笑呢?

鸟都飞不过去。。。

明早之前命令要是送不到,2团两个营1600多人包括你哥,就会像一群在教堂祷告的无辜老百姓一样,被突然跳出来的大内高手杀个干干净净,一点机会都没有。

我是太了解这样的悲剧了。

那个谁,给他们地图和手榴弹,赶紧上路。

出了指挥所,顺着战壕找到抱狗York问德国防线怎么走,抱狗York抱着狗说,问排长去!

排长披着军大衣,问你俩过去嘎哈呀?

Blake说去德文郡2团送信。

排长说不要命啦?

Blake说信送不到2团1600人和我哥就全没命了。

Schofield说Blake说的是真的,你看我摊上这么道德绑架的差事多倒霉。

排长说好吧,来潜望镜这儿。

看到那俩死马了嘛?

从左边过去,钻过铁丝网的小缺口就是no mans land(无人区),然后一直往对面走就到啦。

picnic一样啊,对吧。

来你俩带上信号枪,要是过得去,说明对面没人,给我们打个信号弹看,我好给领导汇报。

去吧。

装弹上刺刀登梯子出战壕,连滚带爬就进了弹坑遍地尸横遍野的无人区。

Blake跳进Schofield藏身的弹坑,说太刺激了,好几个礼拜都没人能像咱俩走出这么远。

Schofield说我谢谢你,刚才给你拉铁丝网就把手扎破了,你现在一撞我,手又一把按到旁边这腐尸后背里去了,等到2团找军医截肢吧。

Blake说对不住,回头我让我哥给你找个好大夫,高低把这手保住。

哎前面那大爆破坑后面好像就是德国战壕了,咱们悄悄摸上去,打枪的不要。

战壕里一个人都没有,但是火盆里的碳还没烧完,说明德国人刚撤不久。

接着搜索坑道,也没人,只有个大耗子在里面找食吃。

俩人跟着耗子看见角落里有罐头,刚想拿几个,发现地上拉着一根弦,显然德国人走之前布置了陷阱。

结果眼睁睁看着耗子撞弦引发了爆炸,一下把Schofield埋了。

Blake赶紧把人刨出来,拽着往另一个出口跑,坑道就在身后跟着坍塌,最后万幸逃出生天。

这个出口已经通到了战壕后方的炮兵阵地,德国人也已经废弃并撤离了。

Schofield一屁股坐在地上用水壶冲洗眼睛里的土,说Blake你今天可把我方死了,再往前走我怕是要没命。

Blake说别介呀,来都来了,现在也没路回去了。

Schofield说算了谁让lads一生一起走,你先打信号弹吧,咱们歇会儿继续。

炮兵阵地后面基本就不算军事区了,大片的草地树林,几间破农舍,院子里还有刚开花的樱树,不过德国人撤退前都给砍倒了,这不闲的么。

搜索的时候,Schofield还在牛棚里发现一桶上午刚挤的牛奶,看来总算转运了,就灌了半水壶。

刚才一直在战区上空浪的那两架英国飞机也有了表现机会,当着Schofield和 Blake的面干下来一架德国战斗机。

被击伤的德国飞机晃晃悠悠飘向两位观众所在的牛棚,摔在面前。

大发慈悲的两人把打断腿的德国飞行员从着火的残骸里救出来,Blake 让Schofield快去打点水来给伤员降温,结果Schofield一转脸的功夫,德国人掏出小刀就把Blake攮了。

Schofield 两枪打死这个不要脸的,赶紧给Blake裹伤。

但是这一刀扎在肝脏,血流不止,眼看是救不过来了。

Blake说我不行了但是你一定得替我把信送到2团,救我哥哥呀。

Schofield一看这个情况强行镇定情绪答应了下来,并把任务和路线复述了一遍。

Blake听完,原地去世。

Schofield强忍悲痛拿起将军的信,Blake的狗牌和戒指,准备独自上路。

这时一支友军车队从旁边的小路开过来了,一个叫马强的上尉了解了Schofield的任务,决定载他一程。

到了小镇边上,Schofield下车打算直接穿过去,天要擦黑了,他没有时间绕行,必须冒险碰碰运气。

马强提醒他,一方面要小心德国人,另一方面到了2团还要想办法镇住驴脸上校。

根据传言,那个愣逼原来是北萨默塞特义勇骑兵队少校,1915年带着自己的骑兵中队冲德国重机枪阵地,被打成光杆司令俘虏,还害死了全队画画最好的中尉,德国军官都骂他脑残。

逃回来以后带领步兵还是那德行,这种人不管陷阱不陷阱的,就是喜欢硬冲。

Schofield说我有上将军手谕,当着团部全体军官的面扔他脸上,看他还敢犯浑。

马强说好,我跟队伍走了,祝你成功。

刚摸到镇子口,二层楼的德国哨兵就开始用子弹给Schofield描边,两人在50米的距离对射了一阵,倒霉的德国人被打倒在窗户后面。

Schofield进屋上楼确认战果,两人对射了最后一枪,德国人被打死,Schofield被打飞钢盔,后脑摔在楼梯上失去意识。

再醒来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得赶紧趁机会穿过小镇。

但是在照明弹和火光的映衬下,个别德国人继续追着Schofield描边,直到他躲进一个地下室。

地下室里藏着个可怜的法国女人,抱着个来历不明的婴儿,劝英国大哥别走了,天快亮了你跑不出去。

Schofield说天快亮了那我更不能等了,把吃的和半壶牛奶给他们留下,转身又跑了出去。

在最后一波德国暴风兵的描边欢送下,Schofield风骚地穿过小镇,纵身跳进了流向2团防区的那条河。

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

终于一棵横在河上的大树挡住了Schofield,当然还有很多从上游飘下来的死尸,有的一看资历就很老。

Schofield筋疲力尽爬上岸,耳边仿佛传来蔡国庆的歌声。

循着声音走过去,发现原来是一群友军坐在小树林里看表演。

唉不行了,赶紧凑过去歇会儿。

友军说你哪部分的来这儿干啥?

我8团的找德文郡2团。

我们就是啊你们这是在准备干嘛?

准备进攻啊,第一波已经在阵地就位了,我们是第二波。

我去你们驴脸上校呢?

在前面阵地指挥所呢。

Schofield瞬间弹起来,撒腿往阵地跑,见着军官就说上级命令停止进攻,但是交通壕里的第一攻击波已经准备出击了,没人信他的话。

最后不得不翻出战壕,冒着炮火往团指挥所跑,总算见到了驴脸上校。

这愣逼果然如马强所说,不听劝,最后见着将军的信才老实,让老少校叫停了进攻。

少校在门口跟Schofield说干得漂亮老弟。

Schofield问Blake 中尉在哪儿?

少校说刚才已经带着第一波冲出去了,你现在去包扎所试试运气,如果没找到就说明撂在外面了。

Schofield过去找了一大圈,还真找到了。

Blake 中尉只受了点皮外伤,但是看到弟弟的狗牌和戒指还是深深扎心了。

Schofield仿佛也老了十岁,一个人坐在包扎所后面的树下,掏出亲人的照片端详。

照片的背面写着:Come back to us.[全片完]--1月10日在阿布扎比影院看完,凭记忆添油加醋写成,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仅供生肉观众方便理解剧情。

有空再补点认真的后记。

这部片子一镜到底的手法非常有代入感,就像在游戏中开启了幽灵模式(spector mode),一直跟着主角(玩家)体验着焦虑,恐惧,绝望和释然。

见证了典型的一战场景。

炼狱般的战区,百米之隔便春意盎然的乡下,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丑陋。

很多细节值得注意,适合静下心在影院观赏。

个人印象最深的是无人区的刻画,超过了很多同类作品。

数月以来交战双方遗留的尸体或者挂在铁丝网上,或者半埋在泥土里,或者泡在弹坑积水里,有的残缺不全,有的相对完整,有的已经白骨化依稀看得出人形。

配合千疮百孔的地表和撒欢的乌鸦老鼠苍蝇,拼凑出死神的病态盛宴。

这一切发生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依然觉得,想体现反战,尽量把战争里那些真实的细节刻画出来,就足够让人们清醒了。

《1917》短评

全程肾上腺素飙升,有打通关了一场第一人称游戏的感觉。摄影太棒了,想起小津的战时日记:“悲伤的场面衬以轻快的曲调,反而更增加悲怆感。像是卢沟桥事变后的修水河渡河战时,我在战场前线,战壕附近有一棵杏树,开着美丽的白花。中国军队展开攻击,迫击炮弹咻咻飞来,机关枪嗒嗒嗒响着,中间还夹着轰隆的大炮声。在那些声音和风中,白花非常美丽地飘散下来。我看着花,心想,也有这样的战争描述方式啊!”

4分钟前
  • 王这么
  • 推荐

对于喜欢玩战争类网游的人来说,这片子绝对符合口味吧。对于我这种又不喜欢网游又不喜欢长镜头又不太喜欢战争片的人而言,近两个小时简直是煎熬,快进了好几次也不太影响进度,反正就是一个人一直冲冲冲,日落的镜头不觉得美只觉得假。一镜到底是牛掰,但让人物表现剧情表达都受限了。个人觉得整部片子沉闷而单调,除去一镜到底的手法,其实没什么恭维的吧。

7分钟前
  • Jonathan
  • 较差

虽然我没什么资格去评价这部电影的这和那的,但是个人真的很不喜欢,长镜头的确是在某方面产生了代入感,但是牺牲的是节奏、故事还有观众的耐心。明显感觉导演在其中有着不少私货,片子的优点也基本都在摄影上,不得不说本片为了一镜到底的形式牺牲了太多。

11分钟前
  • 江南
  • 较差

即便是偽長鏡,技術上也確實是一流,幾場夜戲影像處理得尤其出色。只是好看的地方幾乎全都是攝影奇觀,戲、人物上其實都挺平庸,不覺得需要捧得這麼高。

12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门德斯是在炫技吗?或许。但一战那绵延不绝的战壕和永无止息的堑壕战以及这个穿越遍地尸骸与敌军炮火在泥泞、肮脏与激涛中传令的背景故事恰恰适合这种“炫技”。狄金斯在第一场夜戏里用废墟中的烈火与空中的照明弹构成的光影美极了,视角与形式所带来的局限性自然令全片在表达上出现缺憾,但相较于整体制作量带给人的惊叹,真是九牛一毛。

1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看过《他们不再老去》之后,总觉得这类所谓“最美战争片”有种猥琐的光辉气质,在鼓吹某种奉献、某种勇气、某种为国牺牲的美丽、某种你虽然死了但你虽死犹荣的感恩,不管是长镜头、还是叹为观止的美术、调度,仿佛都在强化这个观点:战争是一场奇迹

14分钟前
  • 陈矮
  • 较差

水面漂满樱花瓣,以及肿白的尸体。阳光再度照临大地之际,让我为你唱一首苍凉的歌吧。你要相信,你终将渡过约旦河,回到故乡啊。

17分钟前
  • 粟冰箱
  • 推荐

D+/ 几乎只有中后段那半小时是好的。从废墟城镇戏开始,摄影机、人物运动和环境的光影条件才真正交融起来:随着炮火映衬与人的奔跑,天色呈现出极端的色彩变化,从而构造出磅礴的时空错落与情感势能。与此类似的是后段的垂直交错运动:一次空间突围、情节高潮与人物心理鲜有的扭结。但是除此之外的戏实在是太多冗余了,太多简易的装置艺术展演场景,太多局限于人物又欠缺情感刻画的跟拍——长镜头恰恰把摄影机的能量吸噬掉了。不过看来看去奥斯卡BP好像也只能是这部了(摊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2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精心设计的伪长镜头在预设的轨道里小心翼翼地完成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压缩,但RPG游戏般的设计以割裂的场景切换使电影成为一种失真的simulation。观众被物化为无意识群体,在密集的惊颤中失去历史性的观照。演员在控制型摄影面前被动地服务于“表演”,与观众一同被放逐。

27分钟前
  • Olafisaac
  • 很差

看完一路开车听soundtrack并没有缓过来。回家坐在澡盆里了突然在想:我很幸运,出生在和平年代,应该珍视现在拥有的生活。

32分钟前
  • YoyoRan
  • 力荐

5.5 伪一镜毁了这部电影,使得电影一些情节充满不合理不说,还使得电影充满潜行射击游戏感。但是没有这个噱头,这部电影更乏善可陈。

37分钟前
  • 松野空松
  • 较差

Sam Mendes 真是拍什么类型都有自己的一套,并且提供了一种新的战地美学。一镜到底与其说是噱头,不如说是进入战争的唯一方式。拨开层层浮尸,突然,落英缤纷。骇人的美。最后男孩跃出战壕的奔跑,超越了生死。1今年最有大奖相的电影,建议配合imax服用,大喊三声牛逼。

38分钟前
  • 潘萌SoPhia
  • 力荐

还是不错的呀

39分钟前
  • 子逍
  • 较差

3.5;影院重看并未加分,反倒更巩固了原有观感;但的确是一部更适合在影院观看的电影,音效和摄影会有所提升。前一半的长镜控制了一切(人为/刻意)调度,人物成为逡巡战场全景的傀儡,伪“一镜到底”并未(于我)提供沉浸感,倒是在暗数剪辑点;重看时一直在怀疑配置长镜的必要性,若说「沉浸」,这种高度形式化的运镜与传达战争残酷的文本诉求,从本质来讲是断裂的,人物描摹和主线剧情为了服从镜头调度,均被切割得破碎而虚假,官能上的“爽”更接近游戏。夜戏真正迸发高潮,我大迪金斯的光影魅力满分,明暗闪烁间,生命的脆弱与辉煌霎时齐齐闪耀,阴影仿佛从光明中生长出来,不由鸡皮疙瘩;于须臾间火花散尽,那一刻的长镜才摆脱了“形式”的束缚,与情感共缚一体,这个片段我愿循环播放。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一般

41分钟前
  • 新手上路
  • 很差

求求你们了别吹一镜到底了,这是战争片吗?战争的本质是啥?吹嘘技术流到快9分?

45分钟前
  • 牧逸
  • 较差

绝美的长镜头下,故事淡化得频频露出所谓破绽,不仅是内外时间不对等造成的单薄,而且有许多罅隙叫人情不自禁去想,传达这么重要的情报兴许不是检视独行好处的时机(再次质疑官僚与霸权),被刺后怎么突然来了个大部队,一个狙击手如何能打出两个方向的子弹,主角光芒加身后如何摆脱游戏感……但摄影太勾人,无论是独自跑过废墟中的清晨,抑或是花瓣、草地与阳光之下的浮尸,都叫人被战争猝然扼得窒息。他们说寡妇等着功勋归家,可绶带与勋章在人命面前,算得了什么呢?三星半。

46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雖是假一鏡到底但場景調度也沒話說了,只是故事真是乏善可陳(僅能讓技術宅高潮ㄅ)

50分钟前
  • のり子
  • 较差

近年的多部影片,以及最近在探讨的“托尔金与战争”的话题,都让人不断感叹“为什么要有战争?”

53分钟前
  • Norloth
  • 力荐

最洁白的樱花,盛开于最泥泞的战场。也许男主早已死于小阁楼上施放的冷枪,否则无法解释后半程剧情的虚妄。

57分钟前
  • Odai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