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较原书更改较多,所以仅就电影本身给出三星评分。
更多被看到的部分应是查泰莱夫人与情人之间灵肉欲望的笔墨,以及不实的“背叛”。
而查泰莱夫人长期被战后失去生的希望的丈夫一再推拒的痛苦却极易忽视,所以,查泰莱夫人的“不忠”并非是错。
谁人不愿爱生而后赴死呢?
对于生命还未到尽头就放弃了的人们,自然是应该被抛却的。
表面看,查泰莱夫人是个不折不扣的恋爱脑,两次坠入爱河都是一见钟情,为了与佣人私奔可以放弃一切。
麦勒斯是精虫脑,这段表白简直深刻诠释了什么是“为B生,为B死,为B奋斗一辈子。
”
查泰莱更奇葩,铁铁的繁殖癌。
主动找人睡自己的老婆,得知自己喜当爹,开心的像个变态。
但是结合小说来分析,又彷佛是在说: 爱情是超越阶级的——不论贵族还是贫民,在爱情面前都是平等的。
爱情是超越道德的——出轨不道德,但是为了爱情又是可以原谅的。
爱情是统一性爱的——没有性,爱会枯萎,只有性,爱无从产会。
深挖下来,老套的故事和唯美的镜头背后,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疑问——如果没有爱情,这个世界还会有美好吗?
一、阶级,爱情的起源 查泰莱家是大地主、大资本家。
麦勒斯是查泰莱家的矿工、护林员,查泰莱夫人是贵妇,阶级上云泥之别的两个人,无论如何是不会搞在一起的。
除非,是因为爱情。
事实上,浪漫主义爱情,就是从欧洲贵妇那里起源的,它本来的意思是爱而不得——贵妇和骑士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一方面,阶级统治注定不平等。
贵族天天吃喝玩乐,而贫民的孩子12岁就要下矿,得了尘肺病还要派往战场,最后还要被当作种马。
另一方面,在战争面前,阶级消失了。
不论贵族还是平民,都要上战场。
贵族身先士卒,连英国王子都要当兵。
而那些被年轻军官(骑士)吸引的独守空房的贵妇们,即不能改嫁、下嫁,又需要情感慰藉,于是发明了一个罗曼蒂克叙事——爱情。
于是,在爱情面前,阶级也应该消失。
虽然查泰莱睡女佣却看不起下人,查泰莱夫人的姐姐也看不起佣人,只有查泰莱夫人看得起。
其实,当查泰莱回家后,想开枪打死自己的时候,他已经死了。
重生的,不过是一个地主,一个渴望继承人的贵族。
贵族的伪善,表现在对下人的用完即弃,下人只是用来挣钱和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
就连他的妻子,也成了传宗接代的工具,他甚至亲自帮妻子找出轨对象。
阶级牢固、偷情成风,渴望又不可得,促成了罗曼蒂克的爱情幻想,而出轨一个健壮男佣的故事,刚好符合贵妇的意淫。
所以当被戴了绿帽子的麦勒斯,心灰意冷地来到了以前的长官家里应聘护林员,没想到最后把这顶绿帽子也送到了长官查泰莱头上。
导演用猎枪打兔子的细节(暗喻查泰莱“枪”不行),在两人初次见面时,就注定两人的爱情时由性而爱。
二、性和爱,分离的孪生体 电影大量篇幅探讨了性与爱的关系。
(毕竟原著是一本被禁过的“黄书”) 查泰莱夫妇还相爱的时候,夫人想要,哀求他哪怕是用手也行。
可查泰莱光说爱,却羞于行动。
如果爱她,却不愿意或者不能满足她,爱情就会渐渐枯萎。
反观女佣人,男人死了,却一直记得他爱意的抚摸,哪怕也和主人出轨,但替代不了爱人的亲密——可见作者也是倾向于性与爱的统一的。
但同时,因为寂寞,他们都会拥有情人,男女都是。
舞会上姐姐猜出来妹妹有情人,似乎也不惊讶,毕竟当时的上流社会就是这样——可以参见《茶花女》的故事。
只有查泰莱夫人坚持性爱的统一,她是勇敢的、很真实的、动人的。
每一次都炽热地说出她想要、她爱他。
三、现实太刺骨,需要浪漫的爱情想象 娜拉出走之后,会变成什么样?
查泰莱和一个护林员私奔后,能养活孩子吗?
由奢入俭难,遇到现实困难怎么办?
再带着孩子回来?
这些现实在浪漫文学里不会被表现,因为爱情,都可以原谅。
爱情是一个故事、也是一种叙事 电影里隐隐地交代,即将到来的世界是机器的世界,孩子们变好了吗?
可能表面上更加平等,剥削更加隐蔽了。
技术鸿沟、信息鸿沟,造成了新的不平等。
未来的世界,是智能的世界,孩子们会变好吗?
也许不会,但只要未来的世界还有人相信爱情,就一定会有好的生活。
阶级一直存在,爱情也会一直在。
表面看,查泰莱夫人是个不折不扣的恋爱脑,两次坠入爱河都是一见钟情,为了与佣人私奔可以放弃一切。
麦勒斯是精虫脑,这段表白简直深刻诠释了什么是“为B生,为B死,为B奋斗一辈子。
”
查泰莱更奇葩,铁铁的繁殖癌。
主动找人睡自己的老婆,得知自己喜当爹,开心的像个变态。
但是结合小说来分析,又彷佛是在说:爱情是超越阶级的——不论贵族还是贫民,在爱情面前都是平等的。
爱情是超越道德的——出轨不道德,但是为了爱情又是可以原谅的。
爱情是统一性爱的——没有性,爱会枯萎,只有性,爱无从产会。
深挖下来,老套的故事和唯美的镜头背后,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疑问——如果没有爱情,这个世界还会有美好吗?
一、阶级,爱情的起源查泰莱家是大地主、大资本家。
麦勒斯是查泰莱家的矿工、护林员,查泰莱夫人是贵妇,阶级上云泥之别的两个人,无论如何是不会搞在一起的。
除非,是因为爱情。
事实上,浪漫主义爱情,就是从欧洲贵妇那里起源的,它本来的意思是爱而不得——贵妇和骑士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一方面,阶级统治注定不平等。
贵族天天吃喝玩乐,而贫民的孩子12岁就要下矿,得了尘肺病还要派往战场,最后还要被当作种马。
另一方面,在战争面前,阶级消失了。
不论贵族还是平民,都要上战场。
贵族身先士卒,连英国王子都要当兵。
而那些被年轻军官(骑士)吸引的独守空房的贵妇们,即不能改嫁、下嫁,又需要情感慰藉,于是发明了一个罗曼蒂克叙事——爱情。
于是,在爱情面前,阶级也应该消失。
虽然查泰莱睡女佣却看不起下人,查泰莱夫人的姐姐也看不起佣人,只有查泰莱夫人看得起。
其实,当查泰莱回家后,想开枪打死自己的时候,他已经死了。
重生的,不过是一个地主,一个渴望继承人的贵族。
贵族的伪善,表现在对下人的用完即弃,下人只是用来挣钱和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
就连他的妻子,也成了传宗接代的工具,他甚至亲自帮妻子找出轨对象。
阶级牢固、偷情成风,渴望又不可得,促成了罗曼蒂克的爱情幻想,而出轨一个健壮男佣的故事,刚好符合贵妇的意淫。
所以当被戴了绿帽子的麦勒斯,心灰意冷地来到了以前的长官家里应聘护林员,没想到最后把这顶绿帽子也送到了长官查泰莱头上。
导演用猎枪打兔子的细节(暗喻查泰莱“枪”不行),在两人初次见面时,就注定两人的爱情时由性而爱。
二、性和爱,分离的孪生体电影大量篇幅探讨了性与爱的关系。
(毕竟原著是一本被禁过的“黄书”)查泰莱夫妇还相爱的时候,夫人想要,哀求他哪怕是用手也行。
可查泰莱光说爱,却羞于行动。
如果爱她,却不愿意或者不能满足她,爱情就会渐渐枯萎。
反观女佣人,男人死了,却一直记得他爱意的抚摸,哪怕也和主人出轨,但替代不了爱人的亲密——可见作者也是倾向于性与爱的统一的。
但同时,因为寂寞,他们都会拥有情人,男女都是。
舞会上姐姐猜出来妹妹有情人,似乎也不惊讶,毕竟当时的上流社会就是这样——可以参见《茶花女》的故事。
只有查泰莱夫人坚持性爱的统一,她是勇敢的、很真实的、动人的。
每一次都炽热地说出她想要、她爱他。
三、现实太刺骨,需要浪漫的爱情想象娜拉出走之后,会变成什么样?
查泰莱和一个护林员私奔后,能养活孩子吗?
由奢入俭难,遇到现实困难怎么办?
再带着孩子回来?
这些现实在浪漫文学里不会被表现,因为爱情,都可以原谅。
爱情是一个故事、也是一种叙事电影里隐隐地交代,即将到来的世界是机器的世界,孩子们变好了吗?
可能表面上更加平等,剥削更加隐蔽了。
技术鸿沟、信息鸿沟,造成了新的不平等。
未来的世界,是智能的世界,孩子们会变好吗?
也许不会,但只要未来的世界还有人相信爱情,就一定会有好的生活。
阶级一直存在,爱情也会一直在。
追评。
电影里女主的丈夫被塑造成一个可怜人。
他的妻子眼里只有她的欲望,没有他,甚至最后妻子为了逃离他还做了一通道德绑架。
真令人恶心。
这让我觉得康妮是一个自私的小人。
拜托,这电影能算是魔改了。
它不过是讲了一个枯燥,无味,令人反感的,丈夫残疾,女人出轨的故事。
那些欲望和精神的矛盾,性与爱的冲突与融合,全被当成无关紧要的东西抹杀了。
它那些性的场景,真是无味。
女主眼里的性与欲望,变得猥猥琐琐,令人恶心。
人为什么不敢直面性的欲望呢?
它不比任何东西要邪恶,甚至敢于直面的话,它比任何东西都要纯粹。
人一旦只耽于的精神世界,很难不抑郁,萎靡。
肉体之所以存在,便是时刻提醒人他是活着的,是真实的。
本身要回避的就不是性,而是那些丑陋的人。
所以我总觉得奇怪,好像凡事人们都要把它弄成两个极端。
要么极端避讳,要么毫无节制。
柏拉图式的爱情,固然美好,人也的的确确需要精神上的伴侣。
但是为何大部分人要选择符合自己性向的伴侣度过一生,而不是选择一个纯粹的,不会让你产生欲望的知己居住在一起呢。
性能给人的并非只是那些,不能否认的是,它能带给人精神上的润泽。
但是电影,虽然有某些镜头,却让人感觉,它对性的谈论依然是避讳的。
真矛盾阿。
真不喜欢这电影。
还是看书好了。
原评。
哦,糟糕。
没有拍出那种感觉。
本身对性毫不避讳的表达就是为了脱离某种枷锁,但是看电影的时候莫名觉得它又把枷锁加上了,有些放不开,有些不伦不类。
虽说和阅读原著相隔了近三个月,好在记忆脉络还算清晰。
90分钟不到的电影本身张力欠缺,对于原著中作者表现出对工业文明的畏惧和抗拒、以及尾声大篇幅梅勒斯分居多年的悍妻纠缠不清等都是蜻蜓点水。
当然我本就没指望一部电影能够多大程度展现出D.H.劳伦斯的精神戏,还是想通过影视画面弥补我阅读时对于时代生活细节的脑补不全,建筑、服装、生活场景总是能够通过电影几乎精准重现的。
这方面此片我给个不错的分数,尤其是梅勒斯来克利福德庄园应聘时的信,还需要管家用银盘承接的细节,十足标准的欧美贵族老爷派头。
看过半程,竟冒出了浓烈的泰坦尼克味,这种不自发的审美感受仔细想来也是顺理成章,都是1910年代吧,都是上流社会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和意识形态,也都是女主角要摆脱“资本”的枷锁追求纯粹的人性。
当然泰坦尼克是纯粹商业电影,因此为了追求可看性牺牲了底蕴的真实和厚重,相比之下《查》则是品评再久仍不失经典。
查泰来夫人一开始也是和丈夫恩爱有加的,并没有自发讨厌资本家的冷酷、缺乏情趣、远离自然;及至其丈夫克利福德在一战归来成为了下半身瘫痪的残疾人时都还展现了强烈的夫妻感情和忠诚。
然而,经典的魅力就在于揭露出了人性在时间面前的绝对脆弱!
一个二十多岁的美艳少妇,长时期的没有夫妻之实,却要顶着夫妻幸福美满的光环,照旧家庭日常生活甚至社交生活,华服美餐豪宅的背后实则缺失了人性最核心之一的内容:性爱和生育。
这里的性爱是广义的,绝非那数十分钟的床底之换,影片中一个细节是查泰来夫人都明示了其丈夫虽然inable,但可以do something for her,可是对生活失去了原始热情的丈夫连这最后的一点do something for her都推脱掉了,转而以写作和煤矿发电实业两方面让自己沉浸逃脱,对外也成为最好的遮羞布。
这里不怨克利福德,他也是一个普通的贵族青年,从物质到肉体都能给予查泰莱夫人很好的感受,这一切都是战争造成的。
政治斗争的最高反应形式具体到现实则是一个个活跃健康的肉体死亡,亦或者,生不如死。
查泰莱夫人错了吗?
也没有,一开始她以为自己可以以婚姻的忠诚继续爱着克利福德,但最后她发现做不到,在和自然人性的斗争中她顺从了内心的渴望和原始的激情。
查泰莱夫人造成的上流社会丑闻和其丈夫遭受的灵魂痛苦,不是他们夫妇造成的,这就如同《白鹿原》中田小娥的死,不是白嘉轩、鹿子霖、黑娃、白孝文造成的,更不是她父亲或鹿三造成的,这一切,都是时代的悲剧。
浩瀚的战争和陈旧压抑的旧观念,必定会催生这样人间悲剧的凋零美。
这片主要看夫人的换装show!
夫人美如画!
先看了影片再看的小说。
康妮气质服装都数上乘,演技还算不错吧,没有特别表现小说中那种纠结的内心的感觉,但爱情戏还不错。
梅乐士,啊,罗伯你从权利的游戏领盒饭之后跑来拍小黄片!
说真的这么青春的小鲜肉演梅乐士多多少少有些违和感。
明明一脸纯良却演一个很man 的中年大叔,额,为了颜值,我勉强接受。
片中男二号查泰莱先生让人觉得可怜,这明明不是他的错,却最终和夫人分开了。
片尾他醉心科学技术,让人觉得还不错,起码有了精神追求,感觉劳伦斯不应该把追求成就给贬低了吧,男二还是有可取之处,当然影片把他洗白了不少,原著是个颓废堕落的人,最终还在波顿夫人的诱导下退行到婴儿状态,额,可怜可悲。
波顿夫人,原著算女二吧。
电影中不是很有存在感,还把其他人物的戏加在她身上了。
演员真是个美丽的小姐姐啊。
总的来说,这片看颜值看颜值。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财富地位名誉家庭和爱情之间哪个更重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本是英国作家劳伦斯(1885-1930)的名著,出版于1928年,1930年劳伦斯去世,享年45岁。
仿佛他的一生就是为这部书而来,实际上他还有一些其他的长篇小说,但都不如这部知名。
劳伦斯的父亲是矿工,母亲来自有良好修养的上流社会,这对劳伦斯本人的成长和价值观形成都有一定影响,就像在《查泰来夫人的情人》这本书中一样,女主是来自上流社会的温柔美丽又敢于追求的淑女,男主是下层社会赤膊流汗的粗糙工人。
该作品至今已经翻拍过七八次电影,国内中文译本至今十七八种,我本人也曾经在十五年前重新编译过此书,虽然当时由于出版商的原因而没能出版,但却深深的影响了我对英国文学的理解。
故事内容并不复杂,1917年英国贵族克里夫查泰来迎娶了美丽活泼的贵族少女康妮,之后克里夫在战争中负伤导致下身瘫痪靠轮椅行动,康妮(即查泰莱夫人)无法忍受这种没有实质夫妻关系的婚姻,邂逅并爱上了自家庄园猎场里的健壮工人梅勒斯,他们偷偷相会享受欢愉有了孩子。
康妮的丈夫想让这个孩子继承家族财产和事业,但康妮和梅勒斯决定各自离婚然后光明正大的在一起。
我看的电影是2015年Jed Mercurio执导的这一版,与原著略有出入,但整体剧情基本无二。
同一个故事不同的导演也会演绎出不太一样的精神内核,在这一版本里的人物对女主康妮的丈夫克里夫给予了比原著多一些的理解和同情,但并没有否定原著的基本要义。
故事里的几个主要人物,康妮,康妮的丈夫克里夫,康妮的情人梅勒斯。
原著里梅勒斯的妻子是存在的,在本片中被忽略成了一个因为梅勒斯上了战场而与别的男人在一起了的镜头一闪而过的女人。
我在想,既然这个一闪而过的女人也是受不了寂寞而找了别的男人,那她不成了另一个康妮?
而原著里的梅勒斯的太太是个没有情趣的情感淡漠的庸俗妇人,相信那才是劳伦斯真正要表达的,也就是康妮和梅勒斯同样需要从前一种伴侣关系中挣脱出来,显然康妮付出的更多,她放弃了头衔、财产和名誉,还有丈夫已经竭尽全力的给予,而梅勒斯只是放弃了一个没有爱的乏味的婚姻。
劳伦斯所处的时代正是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像每个时代都有深谋远虑忧患民生的人一样,新旧交替之际也有一种观念就是工业的突飞猛进破坏了自然和谐,所以作家在文艺作品里也会植入自己的思想,比如肮脏而事故不断的煤矿,轰鸣的机器,对比梅勒斯工作的寂静美好的树林深处,显然是一种对工业文明的排斥,对自然人性的向往,而康妮拥有的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恰恰来自丈夫克里夫所经营的煤矿,她所向往所奔赴的却是物质生活的反面,对自然与人性的渴求,尽管梅勒斯一无所有,但他有充沛的精力,健全的身体,饱满的热情和燃烧的勇气。
我在想,假如克里夫战场归来身体健康,他和康妮的生活日日夜夜温柔美好,有了自己的孩子们,是不是就可以继续过幸福快乐的生活了?
就像影片开始的时候那样,美酒、音乐、璀璨的灯光,美轮美奂的青春面孔,挺拔的身姿面对着柔媚的笑脸。
那么,还有什么工业文明的冲突,等级制度的桎梏,腐朽阶层的衰败可言呢?
康妮对丈夫克里夫不是没有爱的,他们之间有过肌肤之亲也有过神前的承诺,有过美好回忆也有过幸福憧憬。
但这一切伴随着克里夫遭遇的重大挫折而撕开了裂缝。
失去性的能力之后的克里夫当然是痛苦的,他甚至默许康妮有别的男人,还幻想康妮生下别的男人的孩子来继承家族财产与土地,他对康妮也付出过真心实意的关怀和爱,但他下肢残疾一定程度影响了他的内心,表现在偏执、敏感、矛盾、脆弱。
他从生理到心理都不再是一个健康的男人,而这对青春年华的康妮来说是彻底的灾难。
康妮与丈夫的关系是她用道德超我在扮演,与情人梅勒斯的关系则是释放了寻求欢乐与自由的本我,康妮本人是夹在中间的矛盾的自我,调和着超我与本我,博弈、犹豫、一边是痛苦的责任,一边是热切的需求。
她也曾试图兼顾,但终于因为有人泄密而不得不直面选择。
是带着情人的孩子滚回去过贵妇人的枯燥生活,还是舍弃地位财产家庭去和情人浪迹天涯。
最后,女主康妮选择了后者。
她的选择其实代表了原作者劳伦斯的决定,他认为追求灵与肉的结合,遵从内心的渴望,让自我与本我融合是终极价值。
同时也代表劳伦斯心中的人本主义理想,人与自然的谐和,共生,抛弃丑陋的工业化文明,不屑贵族阶层的豢养,更不屑那种没有生命力的虚伪浮华的形式主义。
容我心理阴暗一下,比煤矿还要阴暗,假如康妮真像有些人唾骂的那样是个水性杨花的碧池,花着丈夫的钱还给丈夫戴绿帽子的母马,那她应该留下来让情人的儿子继承家族财产,然后哪天带着轮椅上的克里夫去悬崖上看风景,然后克里夫不小心掉了下去,再然后,带着儿子和财产嫁给梅勒斯。
就当我是韩剧看多了,这样的康妮是不是更配得上碧池或母马的称谓?
但是,这就是这部作品真正能成为全球经典的地方,康妮没有那么阴暗、猥琐、残忍,她依然是最开始时候那个热情天真的姑娘,她曾经迷惘,终于觉悟,人生是自己的,她没有对不起谁。
她愿意付出代价,愿意跟着一无所有的梅勒斯去过未知的新生活。
鲁迅在1923年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提到易仆生名作《玩偶之家》的女主娜拉出走之后的种种可能——“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
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
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
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我很想问,康妮出走之后怎样?
除了靠梅勒斯养活之外她能干什么?
去做纺织女工还是给富人当佣人?
之前她的生活是在家靠父母出嫁靠丈夫,锦衣玉食仆从无数。
从剧中的表现来看,这位私奔的贵族妇女是很难低下高贵的头的。
假如她靠梅勒斯生活,而梅勒斯又死于肺病或积劳成疾的话,这个失去财富地位家庭乃至爱情激情和青春的女人要如何继续生活?
如何养活和梅勒斯的孩子?
回头还是改嫁?
或者去当中年女电影明星?
如果世上真有魔法棒的话。
对不起,我不是扼杀希望,只是习惯换个角度看人间。
我不认为工业革命有那么罪大恶极,当然我认同自然与人性永远是我们追寻和热爱的东西。
但社会性、道德、责任也不是站在完全的对立面的,而是需要融合与平衡。
有选择有得失,但愿我们都能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并且有勇气有能力去承接选择的后果。
(本文已开通原创保护,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咨询/合作/约稿请私信,谢谢!
)
查泰来先生的笑容很迷人,这演员有特色,在战争与和平中就让人难忘,查泰来的自私冷漠虚伪演绎的很好。
其实半身瘫痪的男人精神上堕落到什么地步都不奇怪,因为性之于男人实在是太重要了,他在慢慢死去,精神上的腐败是再自然不过的,毕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史铁生的精神强度。
少狼主的苦瓜脸很适合情人这个角色,也是贴身保镖后另一个出彩的戏。
不过对于一个十二岁就下井干苦力随后又当兵的粗人人设,他有点太文艺了,不过非如此也不能让剧本成立,夫人怎么会爱上他呢。
只能说英国的教育太好,群众素质真高。
波吉亚家族的乱伦小公主还是很有女人味,演技略浮夸,悲伤的表情就是把头缩在脖子里耸耸肩,想是人生太顺利,没有过这种锥心的痛。
冲破阶级观念,不在乎亲人朋友的看法,执意嫁给情人这点很赞,也证明了通往女人的心的道路确实是xx。
祝福他们,这是对上天眷顾的情人,没闹出人命就终成眷属。
因为想给读完许久了的原著写读后感所以选择看这部电影,结果有些失望。
故事情节的安排几乎完全偏离了原著,所以人物的处理上变得突兀,且整部电影改编成了单纯的爱情/家庭伦理片,没有了劳伦斯想要通过此书鼓励女性自由追随和享受自己身体欲望的意愿。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8.1D.H. 劳伦斯 (David Herbert Lawrence) / 2010 / 中央编译出版社电影的开头略去了康妮和希尔达的成长经历、查泰莱夫人的第一位情人还有克利福德爵士的三位朋友,而这三个情节我认为对塑造康妮崇尚自由平等的形象至关重要。
更不论原著里她毫无怨言、亲力亲为地照顾半身不遂的克利福德。
随后,又略去了克利福德受伤后的性情大变,其阶级思想的加深和追随威望的狼子野心。
反而将故事的重点错误地放在了夫妻俩都想要一个孩子的问题上——克利福德单纯想给拉各比创造一位继承人(而却没有把他一心只为传承家族财富的独权主义描绘出来),而康妮只是简单地想当一位母亲(对此想法的刻画又缺少了康妮去到农户家里逗趣婴儿的情节描述);这个孩子要怎么生,要和谁生。
也许这出戏应该名为:《查泰莱夫人的孩子》还妥当些。
至于对于麦洛斯的刻画,又缺少了原著里他对自己女儿(也不知道是不是亲生的)疼爱有加和与赖皮前妻的情感纠葛,电影里只顾一味地突出他的野蛮和身材(是的,演员的身材真的很好),也没有了他和康妮应该有的在床上和床外的情感交流和心理表现,所以他俩床上得很突兀,爱得很突兀,私奔得很突兀。
且不论原著最后其实康妮是故意逃离拉各比后在威尼斯发现自己怀孕,是在信里向克利福德提出离婚,然而克利福德没有同意。
私奔的两人其实最后只是约了要见面,全篇可以说是开放式结局。
更让我不悦的是,电影里居然把对伯顿夫人的塑造也省略得一干二净。
原著里的伯顿夫人并没有对她的丈夫那么情深意重,却觊觎查泰莱家族的名望,并且为自己常伴于克利福德爵士左右而自命不凡。
她是典型的观念歪曲的无产阶级,一位眼里只有金钱和物质却又口无遮拦的绝望寡妇。
而不是电影里一丝不苟,人美心善的临时保姆。
所以我只能说电影是另一位查泰莱夫人偷情的故事。
而如果将其看作是依据另一篇剧本演绎的爱情故事的话,电影的背景音乐和服饰是满分的,演员的相貌和演技是满分的,只是故事情节还是因为少了人物之间关键事件的刻画而显得太突兀罢了。
为什么不能看了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44444444444444444444444556995588896858888889966888085556999555555698885555558888955666665555655555556655588899665555559985569988888899998888
拍成了舞台剧
然而并没有拍出所期待的欲望,这就是最大的失败!
原著读过中英版,但是看剧的话感觉有些生硬,演员很美,但是对话没有浑然一体的连贯感
简爱放在现在就是晋江文学水平同款剧情麦登登这个妆造挺可以的
女主真是美,性的饥渴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滥情
感觉没拍个两小时,这故事就不够味啊。
不温不火 故事的精髓呢
这纯爱大戏...................
一星加給麥登啊~
誓言与精神还是败给了欲望与肉体,什么狗屁爱情,如果男主人依旧身体健全,最多出现的就是出轨劈腿吧。隐喻的部分阶级阶层的冲突矛盾是显而易见的,每个层级都为守护自己的利益。简单概括就是一个女人因自己男人没有性生活出轨一个男仆人的毁三观的爱情故事。
女主真的像个天使,喜欢她的dresscode。
三观有问题
拍的搓是一回事 不过大家怎么都是一副要求bbc拍黄片的态度
查泰莱爵士有种工整克制的美感。还是太爱James Norton
贵妇出轨守林男仆
这一版,查泰来夫人的颜值可以,然而,查泰来夫人的情人还没有她的丈夫有魅力。
BBC文艺得有点过头了,硬是将D·H·劳伦斯拍成了E·M·福斯特。
剪辑乱七八糟,讲故事没头没尾,我为啥看这种烂片啊。。。
充满人性关怀的片子 拍得温柔美好 很理想主义 简介估计是按原著写的 与片中有不少差异 //总觉得Robb和Snow都长得显脏我这一定是偏见 //在b站看视频的弊病就是有时弹幕水准太低跟进了猪圈一样 好好的片子弹幕不忍直视 一堆堆猥琐肮脏不配看却偏偏不懂装懂爱乱喷的 想到跟它们处在同一个世界简直要反胃
充分全面的诚实的sex 女主衣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