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麦兜说自己是霉猪手,让妈妈买那些他没有选中的号码,结果那些号码真的中了。
麦兜以为他们发达了,跟着妈妈过了一段「发达日子」,后来才发现原来妈妈并没有买那些他没选中的号码。
麦太对麦兜说:就算全世界都不爱你,我爱你爱到心肝里,就算全世界都不信你,我信你信到脚趾里。
02长大后,外出打拼,和妈妈渐行渐远的麦兜,在妈妈真的去了太空总署,不再回来后,终于开窍,用心读书,认真赚钱,变身神探。
他说:每一次我感到聪明,每一次我感到灵巧,每一次我感到威猛,我都真实地感受到,我和妈妈,在一起。
03末了,麦兜在回溯童年以及和妈妈记忆后,终于明白:面对命运,妈妈能输的,都输了。
面对命运,妈妈能赢的,都赢了。
只不过,妈妈把赢的都给了我,把输的都留给了自己。
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妈妈留给我的宝藏:大手拉小手的母女旅行、清晨公园里起舞的紫色身影、小碟子里水养着的白嫩玉兰花、手工作坊里妈妈的黑色橡胶枪、午后放学回到家的浓白猪骨汤、冬夜里手织中的白色毛衣……片尾有一句话:我从未离开,只不过换了种方式,活在了爱我的人心上。
本片将麦兜的成长投入香港经济变迁的大洪流中,用社会的几个缩影印证了香港精神也在时代变迁中传承发展着。
香港精神是一种刻苦耐劳、勤奋拚搏、开拓进取、灵活应变、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妈妈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从傻乎乎的见样学样到终成一名全球知名侦探,麦兜不仅学习了母亲的各项技能和特质,并新增了个人英雄主义和儒雅风范(若说我理解有偏差,莫非是黄老师歪楼了?
)。
在经济穷困的时候,母亲将自己所有的一切本事,砍价、经营地产代理、小食、水电工程、美容、二手手机收买、私家侦探、通下水道等等等等,毫无保留的教给孩子,并用自己的羽翼保护这个笨拙的宝宝。
妈妈对孩子的爱不仅表现在技能的传授,还表现源源不断的爱。
永远只买孩子霉猪手猜中的数字,用尽一切力量来“装穷”,去北海道温泉SPA,沙发变崭新气派,各种家居万能侠。
六合彩中色彩数目各异的小球不断翻滚着,寄托着多少人的希望和狂热,即使失望了,我们仍然是富足的,是啊,母爱的力量是源源不断的,没钱我们可以一边挣钱一边装有钱。
麦兜外出后,打鱼中苦中作乐,街头卖艺,有机会就去求学,钻研发挥自己的侦探特长-麦兜在母亲的软硬件支撑下,终成知名神探。
父亲给了孩子浪漫的情怀,在荒郊野外摆摊卖鸡蛋方便面,像是在守候某颗浪迹天涯疲惫的心,最终变成了麦兜游历远方孤单失意时的温暖来源。
李云迪温柔的声音和肖邦钢琴曲,将父亲的温文尔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虽然麦兜并不知道这个钢琴曲是来自父亲“李云迪”之手)。
麦兜的成长史,个人感觉很像阿甘正传,小时候笨笨的,长大后出海打渔,行万里长路,不过阿甘只是提及自己的母亲说了什么,my mother said,而麦兜母亲的乐观和抗争在本片中更为形象具体。
“面对人生,妈妈把能输的都输了;面对人生,她把能赢的也都赢了”,妈妈再无遗憾,唯一的遗憾是不能继续替儿子遮风挡雨,不能多做一份工。
“她把输的留给了自己,赢的留给了我”,我想说的是,母亲看起来是输的,但是在社会变革的大浪潮中,能乐观向上、能把自己发展成多能手,已经比抱怨偷懒的多数人成功了,儿子将这种成功在时间上延续了。
阿甘正传是美国梦的典型代表,香港精神是香港发展的力量源泉。
飘渺的羽毛如同人生一般,时起时落,飘忽不定,最后它出其不意落到了阿甘脚下;麦兜尝遍生命中各样式味道的巧克力,最终吃到了象征功成名就的那一颗。
PS:麦兜妈妈带麦兜去菜市场砍价回来,夕阳将影子拉的好长,我也记得有次一边走,一边和我妈聊天,影子在平坦的大道上,刻录着什么。
看到这里我就掏出纸巾了。
麦兜妈妈说:“全世界嘅人都唔爱你,我都只爱你;全世界嘅人都唔信你,我都只信你;我爱你爱到个润度(心肝里),我信你信到脚趾尾(脚趾头)”,母亲对我的宠溺保护也无一不如此诉说着。
附一个插曲链接:http://www.letv.com/ptv/vplay/20653822.html
天空湛蓝,曲调悠扬,一开场,伤感便弥漫。
大概风携了气息,感觉到了后面飘散的蒲公英。
妈妈去了太空后,他一个人走海角天涯,我流出泪来。
当麦兜独当一面时,麦太真的活着了。
念起按钮,麦太胳肢他,小麦兜咯咯咯的笑。
当下在当下时常很浅,却在未来成为重重一记。
欢乐变成了伤,请再把伤变成坚强,那是欢乐的另一个名字。
≪麦兜我和我妈妈≫,因为上部把我哭死的原因我强烈期待续作。
也可能正是期待过高的关系,反倒觉得这次很枯燥乏味。
首先故事套路我太熟悉了,都是每个人人生都要经过的一道坎,反倒想哭却没哭出来。
更重要的是国语配音,虽然每部都在换,但这部却都是不熟悉的声音,根本不能融入其中。
总之,爱看不看。
“Bobby呀,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啊……没有啊。
”知道麦兜2014要上映新片的时候,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去看了。
电影院冷清清的排片和上座率并没有怎么影响心情,我拿着单人的入场券坐在故事里。
留心的话会发现台词里留下了彩蛋,“听华仔的歌会急便便”又把人带到“春风亲吻我像蛋蛋蛋蛋挞”的温暖里。
【=。
=以下有剧透】《麦兜我和我的妈妈》里,世界还是那个硬实的世界。
麦太还是那个超人,拥有无穷家长里短的智慧:能歌舞能播报,能砍价能通渠,铁衣架弯一弯变法宝,尼龙绳打个结能通渠,买菜的时候能多省一毛就绝不嘴软。
她在外面强撑着抵抗贫穷的生活,回到家却把最温暖柔软的世界毫无保留地给了麦兜,为了不让麦兜受打击,想出很多美丽的童话来隐瞒贫穷和病痛。
在妈妈的庇护下,麦兜也还是那个迷迷糊糊的小胖猪,“不是低能,只是善良”,分不清左右,看不懂菜单,运动不行,学习不行,霉猪手抓六合彩一个号码都不中,而又希望妈妈能不那么辛苦,有机会发达,笨笨地相信了妈妈假装旅行和上太空的说法。
不过这集里麦兜开始长大了。
这个世界还是那么硬实,他的心也还是那么柔软,只是他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懵懵懂懂还能笑出来了。
他开始心有不甘,觉得外面的世界一定跟四方窄窄墙壁内的不一样,想出去看看。
但在海上飘来飘去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其实跟之前没什么两样,而他还能保持这种状态,或许全仰仗在家里还有一个超人母亲。
而他失去了这样一个依靠后,即使哭,也不敢用力地大声地哭,也不再有那个宽阔的怀抱能容纳他的脆弱,眼泪只在摸起许久不碰的琴的时候,淌过眼角,在荷包蛋打散在旋转着的水涡的时候,滴到汤水里。
这个故事的结尾,麦兜有如神助地“逆袭”了,可也许更多的时候,麦兜还是那个麦兜,就像世界还是那个世界。
但那又怎样?
应该要怎么样并不需要是怎么样来支撑,甚至最美的往往是,当事实远不如意的时候,你的相信仍然在坚持与其对抗。
说起来,我们到底为什么要保有一颗柔软的心灵?
因为世界既温暖又柔软?
事实远非如此。
因为柔软的人总是会有好报?
好像也不一定对。
世界硬梆梆的,未来灰蒙蒙的,但我仍然愿意相信愿意爱。
根本没有为什么,我只是愿意。
我觉得麦兜系列里最重要的两句话是“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啦。
”“以后你争气最好,但如果真的不行,咱们母子俩就一起使劲吃鸡。
”这个世界硬梆梆的,像一颗咬也咬不动的硬板栗。
努力去做也有做不到的事情,努力去追也有守不住的东西。
你呼喊,你求救,你希望时间走得慢一点,你希望未来能再明亮一点,但是没有用,那些挣扎和叫喊被黑暗吞噬,之后再没有回音。
而人的心那么软,像一掰就弯的铁衣架和柔软的尼龙绳。
但柔软也有柔软的力量,铁衣架变作书架头盔,尼龙绳打几个结上阵,这力量未必很大,甚至还很脆弱,可已经足够支撑起你整个世界的相信,足够让你在黑乎乎的世界里,亮起寂寞而笃定的光芒。
龙应台对安德烈的期许是希望他用功读书,将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被迫谋生。
麦太对麦兜已经没有期许,即使他是霉猪手,即使他最后还是没能争气发达,即使输光了的自己未必会在他身上赢回来,她也还是毫无保留地相信。
以上这些这就是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吗?
并不是。
讲故事的人只是讲而已,故事也仅仅是故事。
希望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是我们,希望听出什么意义的也是我们。
我想我和麦兜一样困惑,困惑的同时也太无力。
可是我们一样柔软,柔软到不可摧垮。
因为我们有爱,有相信。
从2001年《麦兜故事》到2014国庆档的《麦兜我和我妈妈》,麦兜系列电影已经推出六部。
来自香港的小猪麦兜发过梦、学过太极拳、与华仔同台演出过。
这一诞生于香港本土,后来北上的系列电影,兜兜转转后又回到故事的起点。
按照故事的套路,他原本该憨憨地与单亲妈妈一起生活下去,胸中怀着斑斓梦想,然后无奈地长大成人——和千千万万的香港普通民众一样。
但在这一集里,麦兜却应验了流行的成功学,终于发达成为精明能干的英雄。
看完此集,失望不止一点,疑惑也不止一点。
在为普通而辛酸的香港生活代言二十余年后,成为社会栋梁的麦兜,究竟要怎样续写这部“草根童话”?
麦兜和他的表弟麦唛早在1988年就问世。
最先问世的《麦唛》系列,主角是一只可爱的小猪麦唛。
香港俗语里称傻傻笨笨的人为“猪唛”。
然而麦唛并不傻笨,他精明能干,中英双语流利,生活富足潇洒。
最初的故事以麦唛的日常生活为主。
之后慢慢转入它所上的春田花花幼稚园,麦唛逐渐淡出,麦兜转而成为故事的主角。
麦兜的右眼上有一块红色胎记。
他出生在一个大雨倾盆的夜里,自小和单亲妈妈麦太相依为命。
麦太望子成才,倾尽一切希望孩子能多学一点东西。
无奈麦兜笨笨的,傻傻的,似乎有把一切搞砸的能力。
作者谢立文曾在访谈里说,“麦唛在香港或者广州或者英国都没什么区别,但麦兜只能在香港的背景下出现。
他的单亲家庭,他的母子关系,还有自己天生资质低等,和麦唛有很大区别。
”虽然并非刻意,但从麦唛到麦兜,香港社会的境遇变化不知不觉依附于这两只粉色的小猪身上。
麦唛问世之时,正是香港经济最好的时刻。
那时候香港顶着“亚洲四小龙”的光圈,港人也多半自豪于自身的发达和高效。
但到1997年前后麦兜变身主角,经济下滑的焦虑、社会矛盾的逼迫,通通都在麦兜母子身上凸显。
1997年,13集动画片《麦兜与麦唛》问世,两只小猪第一次走出纸面走进电视。
第一集里麦兜想在感恩节吃火鸡。
节俭的麦太狠下心买了一只最小的火鸡,结果这只火鸡足足吃了一年。
2001年,电影《麦兜的故事》上映。
当年这部电影的香港本土票房超过了宫崎骏的《千与千寻》,是名副其实的港人骄傲。
影片中,麦兜前往长洲学习帆船本领的桥段,则来自1996年奥运会李丽珊为香港夺得首枚奥运金牌。
然而长大成人,麦兜没有和李丽珊一样成为奥运冠军,只是在压人的楼市、故事中逐渐变成负资产。
他的一句“垃圾股果然会让人跳楼”,也许比帆船和金牌更击中港人心脏。
继承首部票房奇迹,2004年归来的《麦兜,菠萝油王子》自豪地在片尾打上了“百分百香港制造”的字样。
依旧是细细麻麻生活和幻想童话的交织,这一集电影里,麦兜的身世之谜被解开,那个叫麦炳的男人,抛下沉浸在新婚甜蜜里的麦太,留下一部《菠萝油王子》的书稿,回去完成自己的“复国之梦”。
镜头跟着年轻的麦炳和麦太,回到了二十年前的香港。
年轻的女工们在工厂里劳作,香江上画舫游弋。
然而下一个镜头,画舫焚毁,麦太和麦兜的居所仍然狭小逼仄,却和春田花花幼稚园一样,面临拆迁的命运。
2003年,香港经济仍没有走出低迷,经历SARS疫情以及之后的若干不当政策,更是让局面雪上加霜。
几乎在同一时期,香港影坛拍出了《金鸡》。
与麦兜母子一样,妓女阿金也是香港中下层阶级的代表,在时代的大浪中起起伏伏。
而《麦兜,菠萝油王子》里,“活在过去”的麦炳似乎缅怀着旧日殖民地时期香港高速发展的荣光,而“活在未来”的麦太则希望告别劳碌生活,买一块墓地对着大海抖抖脚。
只有活在当下的麦兜,在时局和经济的萎靡中进退两难,为了让时间过得充实一点,只能抖抖腿。
在这之后,麦兜系列日益成为代表着港人的“草根童话”。
关于它的漫画接连推出,并被引进内地。
麦兜图案的文具衍生品也一度热销。
在媒体票选的“在香港居住的十大理由”中,麦兜应声上榜。
对小朋友而言,粉色的麦兜和它幼稚园的好伙伴们稚气可爱,常问出些傻傻的的屎尿屁问题。
但在大人来看,无厘头的麦兜系列却暗含着无数成人世界的辛酸。
2006年的《春田花花同学会》将麦兜动画和真人表演结合起来。
影片中应届毕业生面临残酷的就业局面,烧味店的盛饭工甚至都是哈佛毕业。
现实的孤单、寂寞、焦灼困境在这部电影里都被无限次放大重现。
在迄今上映的五部麦兜系列中,这部充满了恶搞的电影评分最低,却因为“超女”周笔畅和张靓颖的加入得以在内地上映。
2009年的《麦兜响当当》是一部有内地投资、制片和演职员班底加入的合拍片,甚至连故事也一并搬来内地。
故事的源头实际来自电视动画片《麦兜与麦唛》。
麦家祖先麦仲几千年前“吃饱了撑着”的发明因为三峡工程被发现。
几乎同一时刻,麦兜跟着妈妈北上。
来到武汉,麦太赞颂这座”成就了热干面和鸭脖子“的城市,希望屡次投资失败的自己能在这里找到春天。
她把麦兜送进“太乙春花门”学习太极。
这部电影在2009年暑期档上映,出品方在同年春节档刚将喜羊羊系列搬上大屏幕。
据传片头的3D场景和片尾的三峡大坝,都是应投资方要求所加。
普通话版的配音阵容包括了那年刚开始走红的黄渤,在上映时间上也比香港本土早了半月有余。
北上的妥协发生在电影里,也在实际生活中。
2003年,内地和香港间开始实行CEPA政策。
两地贸易往来愈发频繁,越来越多的香港人选择在大陆定居。
根据2008年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调查,约有50万港人长期居于内地。
2009年一年间,就有4万港人移居内地,首次超过内地定居香港人数。
2012推出的《麦兜当当伴我心》讲述的重心不在麦太、而在憨憨的校长身上。
春田花花幼儿园的校长注重音乐教育。
他的学生似乎都没有成为“社会栋梁”,却一直让音乐陪伴身边。
这部电影的内地色彩依然强烈:麦兜遭遇了带着东北口音的小伙伴,在她家的豪宅中找不到厕所迷了路。
影片尚未过半,这个女孩即告家道中落,落入和麦兜相似的阶层处境。
在2009年金融危机后,内地和香港在处境上似乎更同声同气,彼此生活上的关联也更加紧密。
影片里,一辆载着小合唱团成员的小巴在深圳和内地两地奔波,即是当下生活的写照。
比起前几部,这部电影少了童话色彩,多了写实的意味。
在接连北上之后,2014年国庆档的《麦兜我和我妈妈》,却又把故事搬回了香港。
然而麦兜和妈妈没有回到他们位于本岛的闹市区,而是生活在一个小渔村。
依然是生活的窘迫、拆迁的来袭,前几部里的麦太的卖力工作和望子成龙,在这一部电影里变本加厉。
在《菠萝油王子》的结尾,曾经有过一个“春秋大梦”般的结尾:靠着抖腿,麦兜和大提琴家Jo-Jo Ma(戏仿马友友)同台演出,麦太盛装为儿子鼓掌喝彩。
然而在《麦兜我和我妈妈》里,先是麦太真的离世,再是一向傻傻的麦兜似乎打通任督二脉,奋发图强,终于出人头地。
只是发展至此,故事似乎脱离了大时代的背景,“香港仔”麦兜在人生道路上,又一次变得面目不清。
他没有像前几集里一样,长大成为一个普通人,面对着没有梦的现实世界,而是变成了名侦探。
成为名侦探的麦兜带着猎人帽,像福尔摩斯,也像柯南。
陡然发达的结局,虽让一路看着麦兜走来的观众倍感欣慰,但心中却有不适。
这个干任何事情都“麻麻的”(粤语很一般)、甚至有点呆、有点憨的小猪,原本是万千普通港人的人生投影。
但在故事的最后他还是翻身成了成功学典范——仿佛不这样无法证明人生意义。
相比之下,我更中意《麦兜响当当》的结尾:若干年后,成为OL的牛牛阿May遇到了开烧鸡店的麦兜。
就如同麦太常说的睡前故事,麦兜从一个小朋友变成了一个大叔,依然傻傻的,依然善良着。
阿May觉得,能够这样,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现如今,渴望成为“社会栋梁”证明自己的麦兜,和屹立在这只小猪身后的大香港一样,面临着自我认同的焦灼困境。
有很多故事小时候看会笑到哭,长大后再看会哭到笑。
如同每个人的生命进程,少年无忧患,青年忙奔波,中年愁儿女,老人等暮色,渐次从笑到哭或者从哭到笑,这一生不过一哭一笑间的光阴。
我们没有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却被共同的记忆捆绑在一起。
那个有着美食天堂和购物圣地之称的香港生活着一头猪,永远将帽子扣着带,模样蠢萌行为缓慢,没有腰没有脖,喜欢吃快快鸡,再或者记忆一转,将一连串特色美食的名字稀里哗啦倒出来,二次元里的火鸡、啫啫鸡煲、西柠鸡柳、叉烧饭、咸蛋、常餐、快餐,在三次元的我们看来也能食欲大增,还有至今都说不清的包鸡纸包鸡包纸包鸡,万能家居侠麦太上天下海强大坚毅稳若一根顶梁柱,以及永远以不同身份出场的体宽校长和精瘦陈小姐。
作为麦兜系列的第五部,《麦兜我和妈妈》终于拾回了熟悉的正港味。
这一次,猪头麦兜延续蠢萌欢乐,絮絮叨叨开启人生之旅。
他的那些经典无厘头台词带着熟悉的哲理意义,时刻如同一剂猛药注入大龄人日益冷却的心。
他与麦太插科打诨,在电视台帮陈小姐打灯、偶尔客串出境,替妈妈买菜,到市场跟老板讨价还价,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琐碎乏味,但仔细一看,在繁杂生活下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事实——即我们所有人,都这样庸碌地活过。
在一样的圈子兜转,重复做一样的事,刷两次牙吃三顿饭,厌离心生了又灭,灭了又生。
说到吃,就少不了麦太,作为单亲妈妈,她给予麦兜的关爱永远那么多。
她培养麦兜应对生活的各项技能,花心思为麦兜做所有好吃的食物,她能将小孩最讨厌的蔬菜包在罗汉斋里,让人满足口腹之余不知连蔬菜也吃下,营养均衡的同时展示的是生活智慧,麦太满腹经验足以开班授课,但这只是表象,藏在这些妈妈经下的是一颗母爱之心。
郑振铎的那句名言不假,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六合彩中不了没关系,麦太把输留给自己,赢送给麦兜。
万能侠麦太要暂时离开——可能她已经因劳成疾需要住院治疗,为了使麦兜安心她说要去太空总署。
她将麦兜托付给大表伯照顾,与麦兜长相酷似的大表伯,只卖一种味道的面,而且只去没有人烟的地方摆摊。
他的离开如同他的出现一样突然,麦兜说他就像来地球一日游的游客。
但事实可能是,他就是麦兜的父亲麦柄,只是在麦太的请求下短暂照顾麦兜,最后他回归了自己另一个家庭,从此再没出现过。
这太残酷了,残酷到所有人宁愿相信,他一定又去了某个荒芜的地方,为迷途荒野的行者煮一碗热乎乎的荷包蛋方便面。
麦兜经历了前半段温馨欢乐的内容后,故事终于来到了最残酷的时刻。
麦太上太空了,就连最后离场,她都那般强大炫酷不带半点悲情,但大家都知道,她回不来了,她用尽心思教授麦兜生存技能,却独独没有教他如何面对妈妈永远回不来的这个事实。
支撑屋子的那根顶梁柱没有了,屋子倒了,麦兜只能出游走向远方走向未来走向海角天涯,他试图找寻答案,他成了侦探波比,成了历经沧桑的大人,只身孤静而行在仕途上。
生命中的很多人都无法陪你到最后,走到尽头的永远是你自己和内心的那个小孩。
成长之路经历会很多,那些奇奇怪怪的事和闯入生活中的人我们当下得不到解答,也不知上帝安排的这些缘分为何用意,直到有一天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独醒如不眠兽,在困苦迷惑中匍匐,在孤单中吃一碗荷包蛋方便面时,我们才恍惚明白,命途中的一切自有其规律,立的会倒,倒了会立,失去的,总有一天会以另一种形式回到身边,我们只需不惊不慌,缓缓吃完那碗面。
最后,大龄人躲在小龄人的故事厅里看一个儿童片,小龄人欢乐的看着大龄人泪流满面的样子,他不懂大龄人的悲伤,他只是想着回家也让妈妈煮一碗荷包蛋方便面,他好饿好饿,饿得叫出了声,大龄人蹙眉厌恶,却忘记自己也曾是那个小孩。
故事一直那么简单,永远有吃有喝有温情有欢乐。
但越简单,就越直击人心。
这次看麦兜,没以往笑得那么开怀,心情反而有点沉重。
以前的麦兜,没有粗面还可以选择鱼旦,没有常餐还可以选择快餐。
到了这一集的麦兜,却发现,不是所有事“都能像荷包蛋一样,拌着拌着,就又都聚到了一起。
”尤其是那些关于生活、关于身边人的事。
是的,这一集,麦兜长大了,而一直看麦兜电影系列的我们也长大了。
渐渐地发现,生活再不是从前的无忧无虑,而更多的是无奈。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麦兜·我和我妈妈》里提到的人生必须面对的一个命题——妈妈有一天会去外太空。
《麦兜·我和我妈妈》的故事其实特别简单,片名基本就可以概述这部电影——长大的麦兜回忆起了小时候和妈妈的点滴。
那些麦兜儿时的故事,很亲切,因为那跟我们很多人成长的故事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这才是麦兜系列电影的魅力,它的“接地气”,不是为了要揽更多的大陆观众,刻意地加入一些大陆的元素,而是将“地气”接入了每个人心底最深处,接入了我们的回忆里。
关于这一点,其实个人觉得,上一集的《麦兜当当伴我心》有点迷失了方向,而这一集又回归了。
熟悉的麦兜回来了,只是它长大了。
其实长大意味着什么?
这一集的麦兜告诉我们,长大可能就意味着失去,甚至可能会发现,以前拥有的一切,其实都是爱你的妈妈为自己制造的假象而已,但能为我们制造假象的人,却伴着我们的长大而渐渐离开。
是啊,长大就是这么残酷。
长大的我们会像长大的麦兜一样,发现当旅程上少了那些陪伴你成长的人时,旅程会变得如此无滋无味。
其实,重要的不是旅途上的风景,而是陪伴我们看风景的人,又或者是为我们制造旅途风景的那些人。
或者这就像陈可辛导演提到过的——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我们到了30岁就开始看到不少熟悉的人一个个地离开我们,这让生活有了悲观的基调——这也是这集麦兜留在我心里的基调。
但麦兜毕竟还是一部合家欢的动画,别忘了里面还有那个永远会让麦兜开心成长的麦太。
再沉重的话题,麦太都会携手麦兜,用最欢快的方式道来。
我们依旧能为那个傻傻的小麦兜笑翻天,因为从它身上我们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们依旧能从麦太的积极乐观中获得生活的动力,因为她就像所有普通家庭的妈妈,“将输的留给自己,将赢的都给了我”,这也是为什么这一集麦兜里,当年那只“猪”,长大后可以成为一只“神探”猪的原因。
刚开始喜欢麦兜,是因为三姑,她确实“配”活了麦太。
后来,整个系列动画慢慢看下来,就完全被萌萌哒麦兜和充满港式人情味的故事吸引住了,每集必看,也会一直追看下去。
在这个“史上最残酷的国庆档"又见到了新一集的麦兜,真特别希望它和《亲爱的》都能大卖。
我们的电影市场,需要真实感动的《亲爱的》,也需要能够陪伴我们成长的麦兜。
哪一天,看到老了的麦兜,或许我会好好哭一场,因为那代表着,我也真的老了。
我们必须长大,总有一天会再也没有鱼旦和粗面的选择,只能下一碗荷包蛋方便面,但希望下一回,我们还能吃上那家记忆中的靓煲皇。
这是一个在为简单不过的故事,简单的仅用片名《麦兜我和我妈妈》就已然可以囊括剧情的全部,但这又是一部不简单的动画电影,身处时代的变迁,麦兜长大了,成为了一名福尔摩斯式的神探,但他和妈妈麦太生活点滴的呈现,留予人的感动仍是如此的真挚,爱从未离去。
麦兜,这个香港属于自己特有的动画形象,他的画笔甚还未有喜洋洋的精致,但他的人物却从未因他是一只小猪而在电影中哪怕稍感突兀,他的故事总能让观众会想起孩时的自已,他的背景总能为人感受到香港这座城的脉搏,这次电影的开篇用一位探长类似香港警匪片串烧的经历引出以身为神探的他,在案发现场被一群孩子围着,讲着自已成长的故事,但这一次电影并不只有欢笑,还有麦太上太空这命题的感动。
儿时的小镇,麦太是小镇的三人电视台的全能手,她既是演唱会上的歌手,唱着轻柔悠扬的歌,也能是生活节目中的万能侠,用铁衣架和绳索就能为大家带来各种生活小妙招,还是烹饪节目的大厨,教给观众如何将蔬菜烧出肉味来,生活里她还是市场上砍价的好手,几句万年不变的砍价话,总能讨得便宜,麦太是麦兜的偶像,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又何尝不是自已的第一个偶像呢?
电影的地气便在这一个个琐碎的故事中得以汇聚,而给人的感到则是那六合彩故事的伊始,麦太每次都买麦兜选的号,但从未中过一次,大家都说麦兜是霉猪手,麦兜用反预测法真的中了头奖,但相信麦兜的麦太又怎会去买这样一注号码?
可为了不让麦兜失望,麦太为麦兜买了假的博柏利服装,麦太甚至都不知道这是博柏利,为麦兜穿衣的时候,面对鲜明的博柏利风格,麦太却说这是古驰,这不仅是笑点也暗示着中奖的谎言。
电视台的的倒闭让生活更为窘迫,麦太却带着麦兜体验式的假旅游,竭尽所能的将简陋的新家装出豪华的氛围,这种感动与《美丽人生》中的父亲为了让孩子相信身处纳粹集中营仅是一场游戏何其的似曾相识,为的都仅是不去破换孩子那童年美好的记忆,麦太努力的兼职着多份工作,却在麦兜面前说这是为了“装穷”不露富的低调,直到谎言揭开, 麦太说:“全世界的人不爱你,我都只爱你;全世界的人不信你,我都只信你;我爱你爱到心肝里,我信你信到脚趾头里。
这看似肉麻的话语,确是如此的真切,动人心弦。
麦兜长大到了青年,生活的艰辛使这部电影由儿时的幸福童话向现实过渡,面对生活的不顺。
麦兜与妈妈开始有了隔阂,甚至麦兜对妈妈当年信任自已没有买那注彩票而怨言,这时的麦太面对孩子的不顺,只能去更为努力不辞辛劳的工作,而麦兜最后决定远遁外海打渔,这时面对麦兜的选择,麦太能做的仅是为孩子默默打理行装,将自已的万用法宝铁衣架和绳索放入行囊,但不解麦太的麦兜却将铁衣架和绳索拿了出来,电影的这一幕不知为何使我心中有种难掩的痛,现实中长大了的我们又何尝没拒绝过这种父母仍将我们视若孩子,细心备至的爱?
麦太在电影中是辛劳的,每次病倒都骗麦兜说自已要上太空旅行,第一次的不经意,第二次的长时间被托福给大表伯照顾,第三次的积重难返,麦太留在了太空再也没能回到地球,麦兜也因此终于振作,在旅行中也找到了大表伯照顾自已时候为何总要在没人的地方摆面摊的真谛,当他在英国化身神探,对付坏人遇过真正的博柏利,它走进去穿上一身博柏利风衣伪装,还有那随身不离克敌法宝的衣架和绳索,在这里我们都知道麦太永远活在了麦兜的心中。
当电影终了,我倍觉惊诧,因为这部动画电影仅仅只有短短的81分钟,却呈现了一个时代,带给了观众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麦兜我和我妈妈》绝不仅是献给孩子的,更是献给大人的,电影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我没有离去,我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爱我的人心里”,确实倘若心中有爱,爱又怎会离开有爱之人的心中。
任何一部影片有了若干续集的时候,就会构成一种情怀。
就像《变形金刚》,就像《麦兜》。
这是一部非常适合合家欢的电影,剧情简单,人物活泼,搞笑生动,观影的时候,旁边的小孩子也是看得津津有味。
相对于《心花路放》,这显然是更适合孩子们的影片。
其实麦兜的前几部作品我都没有看过,如果不是学妹说想看,我可能就会错过这么一部独具特色的影片。
就像学妹说的,这其实是一部成人动画片,小孩子看欢乐,懵懂其中的感情,大人看情,看理。
从价值观来说,《麦兜:我和我的妈妈》比起《驯龙高手》要深沉一点,这也是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的不同呈现。
好莱坞的英雄主义以及父母对于孩子的期待总是直白而简洁,而中国人对于孩子的爱则总是显得要寂寞许多。
当《Down by the Sally gardens》的爱尔兰风笛响起的时候,整个人跟着绵延的海岸线和轻拂的风沉静下来。
整部电影的电影配乐都非常优美,不管是缓慢而深情的背景音乐还是其中或热闹、极具香港生活气息的插曲,都让人非常舒心。
多年之后,傻傻的麦兜成为了一个名侦探,在一次现场侦查中和别人讲述起了自己成为一名侦探的经历。
那样精明能干的麦兜让人不太习惯,印象中的那个麦兜,一直是只有着单纯理想的傻乎乎的小猪,骤然成为一名穿着福尔摩斯侦探服的聪明猪,让人难以适应。
这样的蜕变,在娓娓道来的讲述里,是因为他的母亲。
麦太一直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母亲。
坚强,能干,乐观,善良,对儿子充满温柔的爱。
单亲并没有给麦兜带来多少负面的影响,这都是麦太的功劳。
为了生活,她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没有她不会的事情,当主持人,唱歌跳舞,厨艺,生活小窍门等等,她就是一个超人。
女人就是这样一个奇特的个体,在需要的时候,她可以强大到上天入地,柔弱时,似乎一阵风就能把她吹倒。
小镇上十年如一日播放着麦太的居家小窍门,小镇的广场上,麦太带着一群女演员唱歌跳舞录制娱乐节目,收工的时候,她带着儿子去菜市场买菜,教他砍价的诸多窍门,说着节俭的好处。
生活艰苦,她从未有过抱怨,反而以乐观的姿态来影响儿子,就连生病了也说成自己是要上太空。
这样的麦太,似乎无所不能,然而,在买六合彩上却无能为力。
民间的习俗里,小孩子的手如同招财童子,能带来好运,但是麦兜的手选中的号码,却从未中过一次奖。
麦兜是个奇怪的孩子,就如同自己用“咸猪手”来形容自己,霉运似乎永远跟随着他。
笨笨的小猪在朋友的帮助下开窍了,认为排除自己的霉运,反其道而行,便能让妈妈发达。
事实也证明,这确实是真的。
但是,麦太却依旧买了儿子的手选中的号码,还骗他说自己中奖了。
麦兜以为自己家终于发达了,高兴坏了,但是生活却并没有改善,他也没有去贵族学校,就连旅行,也是通过妈妈的巧手设计的模拟旅行。
真相揭开的那一刻,催人泪下。
小小的麦兜希望能发达是希望妈妈不要那么辛苦,而麦太却始终相信自己的儿子,对他的爱充满信任。
“你的手从小就软软暖暖的,怎么可能是咸猪手呢!
”这样毫无瑕疵的信任太暖心,也让我触动颇深。
中国教育现状太过严峻,有多少家长打着爱的旗号来教育孩子,却唯独忘了信任是最重要的。
担心孩子不能进入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从小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是不是不信任?
担心孩子交不好的朋友会影响学习,担心孩子打游戏会影响学习,担心孩子看电视会影响学习,是不是不信任?
担心孩子谈恋爱找的人不对,便整天在耳边唠唠叨叨,算不上不信任?
担心孩子找的工作没有前途,便安排了另一份自认为不错的工作,是不是不信任?
太多太多的家长,以爱的名义却做着不信任的事情,最后劳心劳力感动了自己却没感动孩子。
其实,和麦太一样,中国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期待和爱都是寂寞而深沉的。
电影里,麦太死后,麦兜在悲伤后终于振作起来,脑袋里以前都搭错的神经瞬间全部归位,然后他成为一个天才。
这种转变确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怀,但是里面的那句话确实说到了所有家长的心坎里,“妈妈一辈子奋斗的对的全部给了我。
”我觉得,麦太心里其实也是在担心的。
小时候担心小小的麦兜什么时候能长大,青春期的麦兜外出时也会担心他什么时候能够振作,担心如果自己有一天离开,自己的儿子能否生活得很好。
只是,她的担忧从头到尾却未曾表现出来,她的爱,如此坦荡,却也是如此寂寞。
中国式的家长,大多也是如此吧?
太想给孩子最好的,太想让他一辈子丰衣足食,平安快乐,用尽全力去努力,去期待,爱得寂寞又辛酸。
《Down by the Sally Gardens》的背景音乐在影片里多次响起,这首歌原本讲的是一个人怀念自己以前的恋人,悔于自己当初年轻时不懂得珍惜恋人珍贵的感情,优美而又伤感。
细想来,这也类似于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
如同麦兜,青春期时叛逆离家,离开母亲,然而最后却没有见到弥留之际的母亲,错过了与她的最终告别,年纪渐长,才会明白母亲的爱就如同大山的声音,隐藏得太深,寂寞得让人潸然泪下,这时候,才会懂得内疚,才懂得去追悔。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麦兜的故事讲完之后,影片开始出现的的探长的儿子扑上爸爸哭道:“爸爸,我爱你,我不要你上太空。
”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转换。
影片一开头提的并不是麦兜,而是这么一个功绩卓越身上屡屡挂伤却不能得到儿子理解的悲情父亲形象,听完麦兜的故事,儿子理解了爸爸。
父母的爱其实在大多时候是无言的,所以寂寞。
《麦兜:我和我的妈妈》不仅仅是在告诉家长们应该怎样去爱孩子,也在告诉小朋友该去理解我们的爸爸妈妈,也许他们不能经常陪你,也许他们不能许你太过华贵的玩具,也许他们还不能够给你们足够富裕的生活,但是,他们一定是最爱最爱你的。
爱如果是相互的,就算寂寞,也必有回响。
ps:这不是一篇影评,只是一篇观后感。
感觉和以前的差太多了 看不下去
好棒,很感人
好像一个长长的温情公益宣传片啊.........麦兜是个好孩子,麦太更是个好妈妈。可是一直没懂,麦兜真的是猪吗_(:з」∠)_以及,千万不要普通话配音版本的,这样关于香港的幽默细节都没了.........
妈妈,我想你了。
没意思啊,合拍之后一部不如一部啊。。还看的国语版直接给跪了。。另外你一只小猪变大干嘛?!看个头啊还
满暖的
看普通话版麦兜等于没看。所以大表伯就是麦兜爸爸?想吃靓煲王。
尝试过了,但是和之前看过的另一部麦兜一样,这种类型的动画片完全触动不到,只会让我觉得很无聊额= =
带侄女看的,人家说:“下次不要再带我来看这么幼稚的电影了”。强行煽情,国语配音,接不住。2019.5.2 4/10
渐行渐远。
旁白声音出戏
2017.1.11 芜湖 IPAD(网络视频)出差,用PAD看完了,是喜欢的麦兜,也如前一样,有些桥段让你感动。但是作为电影,感觉不好,用神探回答小朋友的提问,讲一个个故事,把回忆带出来,反而把电影弄得不连贯完整。而且怎么就成神探了,开篇那个老警察那么大篇幅也和主题没什么关系,就是结尾时儿子和
火车电影第三弹。再也看不下去的麦兜……
不咋,有些失望
不好看 无聊要死 麦太的人生智慧被电影简化为了里一直宣扬的什么掏厕所 晾衣钩戴帽子什么的 香港的贫民看来真的很辛苦吧 但依然顽强的活下来了的动力难道不是坚强 积极 不辞艰辛吗 也没怎么体现 整个就乱七八糟 在一些小细节上一直纠缠
果然不出所料,与上部比还是差点,而且国语配音越来越不对味,整体拖下水了。
越来越看不懂了
老實講 比之前幾部悶 不過波比長大後重新講作“都收市啦賣便D啦”果句時我還是喊出來
故作高深
就是说纸包鸡、童子手抽不中六合彩号码、假装去旅行这些梗都是早就用过的,什么“爱你爱到心肝里”,结尾字幕“永远住在爱的人心里”都太直白太low了。麦兜还居然成为名侦探,而不是那个舍不得用掉橡皮的善良的只有腿很粗壮这个优点的笨猪,也不能让我这卢瑟预备役产生同理心,但,这是最喜欢的系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