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谈影片内容。
看片的时候想到了《当幸福来敲门》,实话实说,真有点像。
但06年励志鸡汤放在22年着实是有些老套了。
太多小人物悲剧性的事物糅合在一起反而显得剧本化、悬浮化。
接着谈人物塑造。
片名“笨小孩”,但景浩绝对不是笨小孩,换个形容词的话,他似乎更接近于完美。
完美并不是指一些外在的包装,例如地位、金钱,而是人物本身。
无论遭遇了怎样的挫折,他都有重头再来的勇气和孤独一掷的决心;无论面对着怎样的失败,他都保持着温和内敛的态度。
他技术过硬,拆机手册写了厚厚的一本又一本;他敏而好学,知识的盲区他利用电脑搜查资料,不断学习。
这样的人哪怕放在现实中,哪怕脱去“奇迹”的剧本,也绝不是碌碌无为的平凡小人。
我并不是很喜欢这类片子,压抑中给人无谓的希望。
这年头网上流行的口头禅是“大力出奇迹”,我看未必。
依我之见,“用心”才能出奇迹,放在电影上也一样。
《奇迹·笨小孩》就是这种用心拍出来的电影,没有大牌明星,没有豪华外景和惊人特效,却能说人话,接地气,拍到人的心窝子里,看得人很舒服。
看头一分钟的戏,我就在心里给它打了个“春节档第一”。
为什么?
就“送妹妹上学”这一段,镜头剪接之流畅,音效之丰富,能看出制作的认真。
不但凝练地传达出了“这是一个兄妹二人相依为命的残缺家庭”的有效信息,而且生动地展现了兄妹俩的情谊和苦中有乐的家庭氛围。
妹妹给忙着梳头的哥哥咬一口包子,自己再吃,却因为哥哥在后面使劲,她怎么也够不到包子——负责却欠考虑的哥哥,其实自己也还是个孩子。
这样细致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质感,是现实题材制胜的法宝。
有了这个,电影就成功了一半。
看到一半,我直接给它预定“虎年华语电影十佳”没跑了。
原因很简单,文牧野的上一部戏《我不是药神》是我心目中2018年排名前三的电影,对标之下,这部新作延续了《我不是药神》中的底层视角和小人物奋斗情节,普通人陷入不得不全力以赴的绝境,持一个无可置疑的善良动机,演绎披荆斩棘伤痕累累终于抵达彼岸的温暖故事。
既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又有追逐、打斗等商业元素,是质量过硬的类型片。
但除此之外更让人动心的是,片子里那些丰富的细节,兄妹俩在夏夜驱蚊,景浩身上来回换的两三套衣服,加上出席婚礼的衬衣和结尾的西装,梁经理不时的捶腰……文牧野的电影,从来不像时下流行的某些片子,靠言语和贫嘴来营造戏剧效果,而是充分调动服装、道具、美术每一个部门,用尽所有手段来呈现人物的生存状态并推动剧情。
这些细节充实了看似不可能的传奇故事,精巧的场景设计环环相扣,就算如某些人说的是“心灵鸡汤”,那也是用走地鸡文火熬出来的,喝上一碗,是享受。
电影强大的黄金配角阵容既是群戏部分的演技保证,也是一个庞大的彩蛋迷宫。
有心的观众能在里面找到《我不是药神》中的大部分熟面孔。
有名有姓的,包括演李经理的王传君,演高空清洗队队长马越的章宇,演老杨的岳小军。
没名没姓的,包括演心脏科大夫的杨新鸣,客串婚礼厨师的徐峥,熟悉前作的观众自然会心一笑。
而里面最大的“绿叶”,自然是演传达室孙伯的著名导演田壮壮了,大师的戏依旧是妥贴到位,从不过火,却让人过目难忘。
景浩的成功,一半是逼出来的,一半受惠于大环境。
不被逼到绝境,常人迸发不出来那股心气儿。
没有大环境,有了心气儿也没机会出头。
景浩的成功,是深圳这座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千万中国人在过去四十年间奋斗成功的概括。
一个社会论出身还是论能力,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活力和面貌。
面对西装革履的李经理,景浩杠了一句“这跟我的年龄有什么关系?
”就有第二句“这跟我做什么行业有什么关系?
”还饶上一句反击“你不也是打工仔?
”看似平常的三句话,道尽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功秘诀,那就是人尽其才,放手拼搏,只要没有飞来的横祸,没人能拦住人材成功。
中国这飞速发展的四十年,技术进步,经济起飞,诞生了多少动人的故事,有的简直近乎魔幻。
看到“农村老汉手工造飞机”“少年从新彊骑马返回奉节”之类的社会新闻时,总不免有人慨叹“现实比电影还精彩”。
而究其实,精彩的现实并不一定能催生成功的艺术作品,其中的转换,非有心人不能成事。
电影人要么忙着炒IP、捧奇幻,一窝蜂地奔着安全省事来钱快的项目去,要么耍个性,扮深沉,把现实题材拍成了艺术圈里的小众趣味。
在这种大情况下,能沉下心来提炼生活,打磨剧本的少数人,才真正能引领健康的电影创作方向。
文牧野用他的两部电影指明了这条大道,做出了榜样,利在长久,功莫大焉。
人情浓郁是这片子另一个亮点,继承了中国电影悠久的儒家人伦教化传统。
煽情不是为了让人哭,而是为了激起人心中的良善恻隐之心,虽然片末有煽得过火之嫌,但瑕不掩瑜。
别人怎样不知道,豆包看完第一句就是:“我以后要对妹妹好一点”。
有这效果,这电影就算没白看。
记得2018年,在《我不是药神》爆火之后的一次采访中,考了三年才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的文牧野说起自己过往经历:“我不是一个跑得很快的学生,我做出作品其实都比同学晚一年了。
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以我为戒,早一点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去努力。
”大年初一第一时间看完《奇迹·笨小孩》,我感觉相比《我不是药神》来说,这个片子的内核与文牧野本身的气质更为接近。
看似平凡、朴素、冷静的叙事外壳,包裹的是积极、温暖、深沉的人文情感。
如果说《我不是药神》的精彩更多的归功于跌宕起伏的、关乎到民生问题的故事原型本身,那《奇迹·笨小孩》的魅力,更多的则是集中在以一路升级打怪的“奇迹小队”为代表的底层群像人物的刻画之上。
撇开深圳这个独特的城市设定不谈,在《奇迹·笨小孩》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对小人物生存状态的探讨、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无论身处怎样的年代、哪一个城市,作为观众的我们与这些角色的内在感受都是相通的。
因工伤造成听力受损而在求职市场上屡屡受挫的单亲母亲汪春梅,因留有案底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张龙豪,因结识了女友而想要“给自己找个正经工作,好好生活”的刘恒志… …就是这样一群渺小、普通,但又不甘于浑浑噩噩生活的人,组成了一个让银幕前的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担忧、又为之欢呼的“奇迹小队”。
当然,作为“奇迹小队”的灵魂人物景浩,他的经历与境遇才是推动主线剧情的动因——在羽翼尚未丰满的时候,他就被父亲狠心抛弃,随后母亲也因病去世,给他留下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妹妹、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要说这天底下,什么病最磨人?
答案莫不过“穷病”二字。
正因为经济窘迫,而妹妹的手术又急需用钱,景浩才会不得不铤而走险,甚至将全部身家性命都押进去,只为赌一个“奇迹”。
在这个故事里,景浩三番五次经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巨大“失败”(为了不剧透,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有的人可能觉得这些经历过于夸张、过于凄惨,但我想说的是,现实生活中,比景浩更惨的大有人在。
也正因为有前面三番五次的“失败”作为铺垫,最后“奇迹”的到来,也就会显得更加顺理成章了。
目前的评论中,有某一类带有明显恶意的负面声音是我不太认同的。
这些“理中客”认为,景浩最后获得的成功过于“理想主义”、过于“鸡汤”、过于“成功学”。
他们似乎觉得,蝼蚁最后只有回到蚁穴中,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但我想说,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类这个物种的复杂性。
片中的好人并不是无底线、圣母心的“烂好人”,坏人也并不是脸谱化的、无恶不作的反社会人士,每个角色单拎出来,都是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苦命人。
是啊,身为苦命人,又何苦为难苦命人呢?
景浩这一路上似乎是遇到了不少送上“及时雨”的好人,像是父亲一般给予兄妹俩帮助的梁永诚,或是嘴硬心软的包工头越哥,他们都有自己的难处与底线,他们给予景浩的并非是多么“大手笔”的帮助,但他们的支持总能将处于最低谷的景浩拉回来。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这些都是在银幕前倍感揪心的我们最愿意看到的。
忙了一年,辛苦了一年,好不容易盼到春节,带上家人朋友一起,看一个普通人组团升级打怪、既温暖又有治愈效果的故事,获得一点安慰、一点力量、一点快乐,难道这样不好吗?
我真的觉得,挺好的。
《奇迹笨小孩》是文牧野导演的第二部长片你能感觉到两部电影有着一脉相承的基因大男主的戏路,悲喜交加的内核,极具化学反应的角色群,顶级的配乐,完整的故事剧情的点滴推进你都能感到导演深厚的功力但是与药神不尽相同的,同为小人物,程勇这个角色内心是更为纠葛复杂的,个人烙印更偏向喜剧色彩,虽然他有个悲情的结尾,景浩这个角色的内心并不复杂,角色丰满性上并不多深可挖,影片从一开始就为他烙上了人物属性,一个惨命但不服命的少年。
所以景浩这个角色从头到尾都是悲剧色彩,哪怕他有个happy的ending。
所以都能够赚足观众眼泪的两部戏,催下的眼泪,味道却不尽相同,观众为程勇留下的是感动,是五味杂陈的眼泪,但是为景浩的眼泪 几乎完全是心疼,同情的眼泪。
毕竟作为我这个年纪的观众,看到一个20岁的少年,年轻丧母,早早充当着半父的角色,照顾患病的妹妹这样最初的设定,那么无论剧情想怎么逗笑我,我都无法真的笑出来了过度的惨,悲情占比过大,一眼能望到底的剧本或许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弱势了,尤其在春节档这个背景,虽然这部电影调动情感的能力真的很强。
与之相比,药神的层次就丰富多了但相似的,两部片子都不乏有,人物和社会与城市关系的思考,感觉导演在自己所能展现的权限里,尽可能的用电影语言散发自己的人文关怀了,所以我说笨小孩没有得到奇迹,他真的是用5倍的努力,8倍的燃烧换来了一分生机而已(看的时候,我就在想,这高楼林立的都市啊,或许有一日能向下看看这些艰难行走的人)说回来文牧野彰显了他设计配角的深厚功夫,一般片子不耽误事儿都不错,他反而可以用来丰富整个故事,和主角的化学反应非常好,笨小孩还稍差一些,药神达到了顶尖水准,群像戏其实也不多,但配角的桥段都很有张力。
同时导演对于电影的艺术层面,视听语言上做到了行业内的顶尖水准,沉着周正,衔阶段的俯拍,雨景过度转场,蚂蚁镜头等等,加上精彩的配乐,让观影体验全程在线。
最后说说四字弟弟,看完电影我说这个电影像是为四字量身打造的,因为现阶段的四字所能把演绎发挥到极致的角色就是景浩这样了,一股子倔强,不服,被岁月提前训练的温柔成熟,四字可以说成功塑造了景浩这个角色,自然贴切。
总之这部电影是你如果走进电影院看,你不会后悔的没有明显短板的作品,但是如果你对于影片悲情有些包袱而放弃这部片子,我也能够十分理解。
不过看目前这个格局,笨小孩的票房低不了了
兄妹两人在命运的折磨下,都早早懂事。
景浩是个普通人,但为了妹妹,他能坚强的像块石头。
电影里面有很多为生计奔波劳碌的普通人,但跟他们不同的是,景浩背负着他妹妹的命在拼,没有丝毫退路,所以他才会豁出性命去拦住那两个小偷。
兄妹情是电影最戳人的点,除此之外,在景浩凑不出钱,心如死灰之际,工厂其他人回馈的善意也让人热泪盈眶。
即使生活困难,工资低微,即使是进行一场看起来不可能的赌局,但因为景浩,他们都选择相信奇迹。
还是那句话,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景浩好样的。
※含剧透哈,慎点年初二临时决定看了此部电影,没想到其内核和最近困扰我的问题非常关联,因此激发了表达欲。
我认为电影的前3/4,表现的是存在主义哲学中人与世界的关系--荒诞。
加缪认为应否自杀是哲学的根本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回答人为什么要活下去,回答上个问题就要准确地认清人与世界的关系、自我与外部的关系。
这个关系就是荒诞的。
暴雨中的蜘蛛这个意象在本片中反复出现过两次。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荒诞意象。
蜘蛛在暴雨中结网,这是它赖以生存的需求,可是自然规律却安排了一场大雨将它的成果反复摧毁。
需求是确切的,而大雨(客观世界)却是没有理由且十分随机的。
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是如此,人对世界抱有非常确切的需求,比如要在妹妹八岁前存够50w,要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要在田里收获过冬的粮食,要逃脱猛兽的追捕;而世界却是懵懂混沌没有感情也没有人格的,随机、没有价值判断、不会奖惩善恶、不会主动回应任何人的任何呼唤。
你觉得你很惨你很努力你需要成功,否则就会死,可是世界并不会因此展露出一丝慈悲。
片中的yyqx借高利贷做生意半个月后就赶上政策打击,寄托全部希望的货物半夜遭窃,靠手干活吃饭偏偏手指重伤,临近交货日期突然被房东赶走。
天道酬勤么?
罪有应得么?
都不是。
世界就是这样,人无法逃离它的荒诞,如抱有“努力了老天爷就欠我一个成功”“奋斗了生活就会越来越好”的心态,往往会通往无穷无尽的失望。
影片的结局当然是好的了(也必须是好的),社会的责任就是尽可能营造福德相称的环境,就是去尽可能抵抗和减弱荒诞对个人的伤害。
如果最后的结局是yyqx创业失败落下残疾、妹妹没钱治病幼年早夭,那就不是《奇迹》了,那是《活着》,是建国前才能发生的事情。
皆大欢喜的结局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本片的精神内核变得平庸且幼稚,落入了“付出了就有回报”这样近乎说教的窠臼。
实际上,“付出了就会有回报”“天道酬勤”这种论调反而是悲观且功利的,它将结果的意义过度拔高,体现着对结果的强烈需求,实际隐含着“没有回报的付出是无用的”和“付出本身是痛苦的”这两个逻辑,而这两种逻辑将会持续对荒诞世界中的芸芸众生造成精神伤害。
这种论调其实是从有神时代便已经兴起流行,其原意本身是宗教的内核。
比如汉语中的“天道酬勤”就带着一个天,这套理论只有搭配超验的supreme being(上帝、真主、佛祖、老天爷)才能实现对荒诞世界的解释。
在宗教时代,信基督教的人们通过虚构原罪+幻想出一个死后的彼岸(天堂或者地狱)来达成与荒诞世界的和解,比如:虽然我很努力很善良,但是我还是过得不好,这是因为我生来带有原罪。
不过上帝在看着我,如果我此生好好修行、死后就能上天堂享福,否则就要下地狱受罚。
在这种预设条件下,付出就有回报(好人有好报等类似言论)是具有说服力的,基督教这套说辞确实能够给老百姓足够的信念感;佛教则提出了轮回和业力之说,我很努力很善良,但我还是过得悲惨,这是因为我在洗刷上世的业力、修来世之福报,在下一个轮回中,我将因此生的苦难而收益。
这个逻辑是很强壮的,接受其设定确实能让信徒们安居乐业忍辱负重;中国人融合了儒释道、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和祖先崇拜,发明了类似于老天有眼、老天爷不长眼;祖坟冒青烟、祖宗不积德等颇为融合的理论,既有监督众生的supreme being,又有能在代际中循环传递的功德业力,倒是也能让老百姓弃恶从善忍受荒诞。
可这些宗教理论都在近代崩塌了。
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测非常深入,深入到但凡保持理性的人就不得不承认上述那些宗教说辞的前提都无法成立。
上帝不存在,轮回不存在,祖宗冒青烟大概率是磷发生了自燃。
总之“上帝死了”。
再也没有全知全能者秉持公道了。
人活一世就是活一世,没有天堂地狱轮回报应,人们行善也好、奋斗也好,已经失去了神仙兜底的指望,只要A事没能成功,那就确实是没有现实层面的收获,不会有一个supreme being帮你把你的心血和功德在B事上弥补回来。
这时再去宣扬“付出就有回报”,已经失去了逻辑上成立的可能,变成了面对荒诞世界时无谓的自我欺骗和自我感动。
此时只有放弃对结果的执着,坦诚地承认努力不一定会有好结果,好人不一定有好报,转而关注奋斗和行善本身的姿态,才能够实现内在与外部世界的和解。
借用西西弗斯神话来说,就是追求的目标不再是把石头推到山顶,而是面对反复跌落的巨石仍然能保持着热忱和斗志(加缪语: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内心不被荒诞世界所击溃。
不去期望自己能逆天改命,不去期望自己的善良和努力会得到某个神仙祖宗的赏识和奖励,因此我行善也好奋斗也好,都不关乎获利,而完全是内心原则+自由意志让我乐意这样选择,这是更纯粹的、摆脱了功利从而更有尊严的善良。
也只有这样淡化对结果的执着、强化对个体选择的尊重,在今天这样一个缺乏了神仙监管的时代,才能保证善良和正义不会被扫码即时到账的现实利益所赎买。
2021年4月,《我的姐姐》上映,该影片抛给了我们对生育观念的一个全新的思考:多子一定多福吗?
2022年2月《奇迹》上映,再一次引起了我对上述问题的思考。
在看完《我的姐姐》之后,当时的第一感受就是生气。
女孩的爸妈趁女孩上大学时偷着生了弟弟,后来父母车祸丧生,亲朋好友开始联合起来道德绑架女孩放弃学业抚养弟弟。
这部剧着重在反对重男轻女的思想,但我却更愿意将其理解为对父母自作主张偷生弟弟的自私行为的反思。
从上述角度来说,父母生下弟弟显然不是最佳选择。
今天看完《奇迹》,我内心是复杂的。
一方面来说,男主喜爱自己的妹妹,愿意为了拯救小自己十几岁的妹妹的性命打拼,是关乎亲情的一部励志片;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兄妹俩的母亲在知道自己有遗传病的情况下生了妹妹,自己病死,十几岁的哥哥无奈放弃学业担起了照顾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妹妹的重任,这真的值得被歌颂吗?
我不太赞同。
对于生育,近年来,随着优生优育的观念的普及,人们不再一味的追求多子多福。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秉持着多子多福的理念,这种观念在过去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当时社会将家庭作为社会运转的基本单位,家族人口旺,意味着有更多的生产力投入到农业或商业活动中。
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多子多福的观念便不完全正确了,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公司成为了社会运转的基本单位,器械开始替代了一部分简单工作,生产力的高低更取决于劳动人口素质的高低。
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本的投入量开始上升,你若想融入社会这个大的运转机制中,你就必须有足够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就恰恰是由工作之前花钱买来的教育所转换而成的。
于是社会上渐渐有了优生优育的概念,即在父母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应该慎重考虑如何对其进行分配,使得自己的孩子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得生存所必须的技能。
在这种情况下,多生并不一定是一家人生活下去的最优选。
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困境,即如何在优生优育和多子多福之间取得平衡。
从小我就听说了太多次父母的抱怨,他们总说:“如果zheng ce能早放开几年该多好,这样以后两个孩子相互还能有个照应。
”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不敢发言,毕竟隔代如隔山,我很难让他们理解我的观点。
先从家庭的经济条件来说,现在培养一个孩子成才所花费的金钱精力确实不少,再加上孩子成年后还需考虑买房买车的用度,普通家庭真的很难吃得消。
这还是在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若是有什么变故,更难说。
其次再来说相互照应的问题,如果两个孩子年龄相仿还好,如果年龄相差太大,何来相互照应一说?
更多情况下不过是大的孩子单向付出罢了。
《我的姐姐》与《奇迹》恰恰演绎出了父母一味追求多生的悲剧。
然而《奇迹》之所以能成为励志片,是因为出现了奇迹,可是现实中并没有这么多奇迹。
男主他幸运在自己本领过人,有毅力,也刚好遇到了欣赏自己的老总。
这个年纪的他本该和别的孩子一样享受着校园生活,但由于妹妹的缘故,她不得不早早就离开学校去社会上打拼。
我不敢说,如果没有妹妹她会过得很好,但至少他不必像现在一样,为了凑齐妹妹的医药费连续疲劳工作,不顾性命的去捉贼,由于交不起房租而无家可归。
你可以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可我偏认为人生本如此困难,没必要为了涅槃重生将人逼入绝境。
生育应当是被赞扬的事情,尤其是在当前鼓励生育的社会背景下。
我们需要去善待每一条来到世间的新生命,并对他(她)的到来给予一定的尊重。
对生命的尊重,最初应该体现在父母将他带到这个世界之前的充足准备上,其次应当体现在父母将他带到这个世界上之后提供的培养与教育。
生育的高尚在于对一条新生命从始至终的付出与负责,这才是我们真正提倡的。
但太多人的观念只停留在了“生”上,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育”。
奇迹·笨小孩 (2022)7.4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文牧野 / 易烊千玺 田雨 其实,没有最后“成功”的段落会更好,前面也交代过——两年五百万,这就够了,剩下的留给观众去思考延伸,影片在妹妹成功完成手术后停止就好啦(或者说把成功的段落放在片尾小花絮也是很好的彩蛋)看电影的时候,我心想最后别出来成功段落,结果当一个帅气的背影出现在银幕上,灯光一打时,完了,还是有“奇迹”是有了,但“笨小孩”的重心有点偏,“至于拼命”,是哥哥对妹妹最真诚的守护和爱,在我看来,我不希望它偏离,不希望影片最后升华到“创业”上去。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这也仅仅是我的看法。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影片中最打动我的是一个“静场”,也是从这个情节我的泪点又开始降低了下来。
昏暗的灯光下,兄妹两个蜷缩在工厂的一角,两人互相安慰着,妹妹躺在床上,闭眼,流出一行泪,镜头一转,哥哥也流出两行泪,我的泪也瞬间留了下来,灯光虽然昏暗,但却是暖黄色的暖光,虽然静默却内心情感汹涌澎湃着,虽然心酸却也温暖…… 最后,再夸夸全员在线的演技!
千玺的可塑性真的太强了!
细节拿捏得很到位呀!
奇迹,会眷顾每一个努力的笨小孩,初出茅庐闯热土,敢作敢为创奇迹,愿所有奔跑逐梦的笨小孩,都能追求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看完电影心里暖暖的,情节也有喜剧的部分,剧中有好几句台词都很直击内心,那句至于,让我鼻子有些酸,为了治妹妹的病开手机店打拼,为了给工人发工资,手指骨折依然坚持去高空刷玻璃,新的一年里,希望我也可以和景浩一样创造奇迹,生活和学习都顺利,要自信,爱生活,永远做易烊千玺的影迷😊
首先不能说是创业片,只能说是创业之前捞到第一桶金的故事。
(只说缺点不说优点,粉丝勿上升)即使这个第一桶金的故事,也让人出戏颇多。
1⃣️ 主角buff过多:从景浩去堵大华东区运营经理开始,两次被撞飞毫发无损,电瓶车+极速跑步登上高铁,这个时候已经让我觉得这是个超人片了。
后期追击小偷的货车被甩出只断了两根手指、台风暴雨之后零件0破损、拖欠厂租三个月不交,都让人觉得这个故事主角buff太多。
平凡的创业故事的难度和至暗时刻,遇到的合规审查、技术难关、天灾人祸等等要多很多。
而这个故事里都因为主角buff加成一路顺利化解;2⃣️配角作用交代不足:作为一支创业队伍,工厂组建的每个合伙人,只看得到他们的落魄,并不知道每个人的长处在哪里。
在交代为何加入工厂时简单介绍了每个人的来处:澡堂搓澡王叔,退休钟表工,助听器阿姨,流浪狗爱心人士,网吧二人组——却并不知道他们在这个创业团队里是如何各显神通、发光发热的。
一次群架+一次婚礼+一次厂房被淹居家办公,描绘了团队成员的群像,基本作用却都是煽情。
可能还是因为主角作用过于强大,所以配角只需要扮演流水线工人的角色;3⃣️ 推进过于迅速,结局成功不具有说服力:台风暴雨+零件被偷+交不上水电费组成的插曲成为创业故事的全部困难。
拆卸手机零件这件极其复杂精密的事情,本身所遇到的技术难关避而不谈。
第一次交付质检的时候就有87%通过率,简直匪夷所思。
这群“乌合之众”组成的队伍可以一次性质检通过真的合理么?
养老院老人作为退休钟表工尚且说得过去,其他那些人的能力和结果如何是如何保证的?
前期批次零件先送过去质检,逐步提升通过率也比这个一次性通过也有说服力很多。
煽情要素过多就不说了,算是赚到了眼泪🥲易洋千玺演技中规中矩,倒也没有出戏。
最后强行上高度环节更加大可不必,不是有一股热血、一帮朋友、一股不怕死的精神就能成立上市公司。
真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