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没看过书。
看电影之前先看了海报,觉得画风很美丽很精致小阴暗,觉得就是我的菜,结果看完此片当即有一种被骗的感脚。
我想说尼马哪儿黑暗了,完全是部红色电影,那个生活美好积极向上的主题自始自终扯着电影往上拔,拔的你完全有小时候看红色洗脑片的感脚。
在加上通篇大音效的唱段,大有励志歌舞片的穿越感。
我觉得之所以不讨巧的原因是,这年头你要么小清新,上来就积极向上没烦恼让人觉得生活很美好,要么就干脆彻底颓废,这样萝卜青菜各取所需。
但是夹在两者中间,不阴不阳立场不明,还不时透着教育片的气息,谁都会感觉别扭吧。
不过画面很美倒是真的。
自杀小镇语录:当一个城市将死亡视为常态时,那么自杀就不再是一个需要张大嘴,使劲瞪眼睛的东西,它可以放在桌面上、报纸中、客厅里,体体面面的交谈,但与天气和食物之类话题不同的是,谈论这类话题的人物往往更新换代很快。
一只死气沉沉的鸽子飞越城市,眼中所见即观众最初的视角。
在那里我们能看见拥挤破旧的高楼、神情疲惫行色匆匆的行人,整个城市有点像经济大萧条时期某个角落的缩影,暗淡且悲伤,但又比现实生活多了些魔幻元素。
这种魔幻也许源于在耳边欢乐吟唱的男声,或者说雨滴一般从空中坠落的尸体(未来的尸体),和在尸体上开罚单的警察,当然,我们不排除三者兼有的可能。
至少由此能了解到,这是一座被死亡笼罩的城市,而自杀专卖店便是为了满足日益庞大的需要而诞生的新式行业,家族式经营,售卖花样繁多的自杀工具,独此一家,童叟无欺。
而且由于经营性质,自杀专卖店极少有砍价和投诉的情况出现,当然,回头客同样如此。
自杀小镇语录:自杀专卖店是整座城市唯一点缀着彩色灯光,也是普通人能见到最多笑容(虽然只是礼貌性夸张)的地方。
也许我们要说,裹上糖衣外壳的死亡听起来太过荒谬,但谁能说这不是更大的恶意呢?
对于姓名①与命运的关系,年轻的三岛对此嗤之以鼻,直到未来他和露克利丝结婚后开始共同经营自杀专卖店,又接连生下了玛丽莲和文森特,三岛才有机会认真思考姓名与命运之间的勾连,并由此生起了对某些未知存在的敬畏感。
试想一下,如果他的父母与那个切腹的三岛由纪夫并非同源,仅仅是叫上田了,中村了这类毫不打眼的姓氏,他也许会在家乡的榻榻米上搂着一个叫小百合子的姑娘,膝边卧着凉太和明日香这种会啃着小脚丫哈哈笑的姑娘小子。
而不是兜兜转转在某个法国小城安家落户,取了一个曾经“颠覆了罗马的女人”,生下“爱穿白裙子露大腿的女明星”和“割下自己耳朵的男画家”。
难道他们一家都注定和死亡扯上关系?
命运是逃不掉的。
中年的三岛感到一种平静的绝望。
他觉得自己已经记不清第一次哆嗦着手递出绳子时那位顾客的面容,女人?
男人?
谁知道呢?
绳子自杀又没有什么性别比例在里面。
而年轻的三岛却需要摆脱存在于里面的某些沉重的东西,至少为了将这营生长久经营下去。
所以他一遍一遍做着相似的买卖,就像卖面包,今天卖芝麻面包,明天卖奶油面包,后天卖牛角面包。
两者没有什么不同,他只是给了顾客一些会发出“呃呃呃、噗通、啪叽、砰!!!
”的小东西,它们和芝麻面包没有什么不同的。
你总会习惯。
总会习惯。
习惯。
以上,在阿伦降生之前,三岛对此深信不疑。
自杀小镇语录:一个恐怖故事,自杀专卖店家族新出生的男孩,会笑。
毫无疑问,阿伦是个彻头彻尾的怪胎。
三岛像看一个小怪物一样观察着阿伦,充满了疑惑、震惊和不安的情绪。
面前笑嘻嘻的男孩,简直是不该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产物,更不可能出现在这样一个家族里,三岛相信不止是他,家里人同样抱持着相同的看法。
如他们这般习惯了贬低和冷漠的家伙,对于突如其来的拥抱和赞美扑在身上那一刻,简直比被火烧了尾巴的老鼠还要惊慌。
每个人都想用自己的方式来把阿伦变成一个正常人,训斥也好,强制也好,最起码也要把早安改成坏的一天,再见说成永别,美的变成丑陋。
在这古怪的家庭关系里,尤以三岛对于儿子的感情最为复杂,这感情除了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和不安外,还有另外一种最重要的情绪加以支持,那就是嫉妒。
三岛嫉妒他的儿子,嫉妒他的无忧无虑和乐观天真。
阿伦的存在宛若一根刺,时时刻刻用尖锐的刺痛提醒他的失败,提醒三岛一个与他相同血脉的存在正快活地活在世上,不需要背负所谓的家族责任,想玩就玩,想死就死,何况阿伦看起来还不想死。
三岛就这样酸溜溜地注视着阿伦长大成人,用冷漠粗暴的态度伪装自己。
但我们都知道,某些东西一旦存在,就必然对周围的人事物造成影响。
三岛的恨意与痛苦早已在他内心扎下根来,被日复一日耳闻目睹的死亡浇灌得丰饶茂盛。
而年老富翁的死更像一面镜子,让三岛看见了站在死亡那端的自己。
玻璃倒影里的男人脆弱悲伤,虚假的笑容在脸上支离破碎,他以为自己麻木了,实际上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他从未习惯他人的死亡。
我无法习惯。
我恨你,儿子。
三岛想杀死阿伦,像杀死自己一样迫切。
自杀小镇语录:一个荒诞故事,阿伦的姐姐很美。
阿伦对姐姐的爱,是一种纯洁的、温柔的、不含杂质和肉欲的爱。
或许正因为灵魂的清澈和简单,他才没有成年人龌蹉阴暗的心思,能直击本质看到真正的东西,发掘出玛丽莲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女性力量。
我喜欢青春期的女孩,热爱她们在少女和成人之间青涩而游移不定的变化,试探着迈出,瑟缩着收回,睁着好奇的眼睛小心翼翼地向陌生的世界发出信号。
没有比这更美丽的时刻了,因为生命本质就是探索,是一种不断活动的能量,慢慢地,不断累积,由此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而女孩到女人的转变也是如此,真正的成熟从来不是简单的乳房发育,身体有了曲线或者具备生育能力,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幼稚的“大女孩”了。
美更多源于认知,对自我的认识,一个真心认可自己的身体和灵魂的女人永远都是美的,她们像辐射体一样源源不断散发着温暖和活力。
而电影中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也看不惯的弟弟和小伙伴观看姐姐跳“艳舞”桥段(我真的非常讨厌这个词),豆瓣影评“我爱姐姐和她的舞”已经讲得很好了。
但也不妨碍我们开辟出另一条路,往上面踩出几个新的脚印,在这条路上,我们不妨跳出世俗的种种圈子,让思想更离经叛道一些,其中最简单的,就是不要羞耻于谈性。
电影中姐姐的舞蹈毫无疑问是具有性意味的,那条浅粉色的纱巾在她赤裸的身体上游弋,看起来温柔而妩媚。
这很漂亮,也非常正常。
因为姐姐虽然肉体上成熟了,心灵却始终住着一个自卑阴郁的小姑娘,唠唠叨叨地诉说着她的可悲。
阿伦的礼物和真诚赞美唤醒了玛丽莲的女性意识,让她不在羞耻,而是以开放的角度认识自己的身体,最终迎来了迟到的青春期觉醒。
而这种觉醒也必然伴随着性意识的觉醒,毕竟我们谁没有在年少的时候好奇地探索过自己的身体或者和小伙伴偷偷讲些悄悄话呢?
如此一想便会对导演的用意感到由衷敬佩,他是那么诚实地展现了一个女孩自我觉醒成为女人的美丽过程。
之后小男孩们的夸奖也很可爱,借用一位豆友的话“女孩的某些寄托在性别上的意识是需要唤醒的,那些东西才性感。
而性感也同样意味着被欣赏。
”,这样一来整个情节的逻辑链条才能真正完整。
(引用的这位豆友观点是真好,在“我爱姐姐和她的舞评论下面”评论里能看到)自杀小镇语录:自杀专卖店夜晚关门,从上往下看,如同一个关着野兽的笼子。
一个贩卖死亡的家族......一个悲伤的家族......一个被禁锢的家族......整篇影评主要以父亲三岛和姐姐玛丽莲的角度进行分析,他们也是我认为整部电影里个性最复杂的人物。
尤其是父亲三岛,一位被家族责任所禁锢求死不能的男人。
整个故事进程中他的心态始终在变化,从一开始的麻木,到看见他人死亡的悲伤,认清内心痛苦后想要杀死儿子和教阿伦抽烟的黑色欲望,以及寻求心理医生治疗时挣扎的自我拯救,可以说三岛应该是整部电影里心思最为细腻,塑造得最为精彩的人物。
还有结尾那段剧情,也许有人会注意到,电影里三岛得知阿伦把专卖店摧毁后第一反应是笑了一下,然后才崩溃地拿着武士刀追杀阿伦。
我对这个反应的理解,第一是束缚了自己一辈子的大山终于倒塌,三岛从此自由了。
而自由又意味旧日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的倾覆,好像关押多年的罪犯被放出,发现生活不过是另一个囚笼,他早就失去了方向。
可以说。
尽管三岛物质上的枷锁消失了。
心灵上的枷锁却还没解开。
面对骤然巨变的生活,三岛的迷茫和愤怒需要一个缺口,所以最后才会疯癫般的追砍儿子,直到被儿子的爱和快乐所感染,心灵真正得到解放。
自杀小镇语录:他们依旧是灰暗城市彩色的一角,只是货物从死亡变成了快乐,他们变过吗?
实际上从来没变过。
我喜欢欧洲电影的很大原因在于他们总有点离经叛道的心思,但又尊重人性和自由,不向你喋喋不休的说教。
虽然《自杀专卖店》硬伤不少,欢乐的结局也稍显媚俗,但不妨碍我用玻璃柜子把它框起来放在精神博物馆里的中心地带。
在我悲观的性格中,这部电影能让我回忆起很多过去的事情,关于死亡,关于生命,到底该选择什么态度加以对待,那些来自过去,认真但是灰暗的情绪又是如何产生和消减。
也许永远不知道,如同“to be or not to be”②这一无解的人类永恒命题。
结尾的最后父亲卖给一心求死的老人一块氰化物可丽饼,我感受到了他的温柔,喜悦的生命和认真的死亡同样都值得尊重,他从未变过,似乎又变得更好了。
注释:①电影中人物的名字分别对应现实中自杀的名人,三岛由纪夫,露克利斯,玛丽莲梦露,梵高。
②“生存还是毁灭”——《哈姆雷特》
还是抱着看哥特作品的心情,也不自觉与蒂姆伯顿比较,当然不能满足我的期望了。
阿伦出生的时候让我想起了亚当斯一家的价值观,不同的是这次出生了一个和家族风格不同的人。
但是他们骨子里面还是一样吧,最后才能被同化。
音乐虽然还不错,但是这样插在电影中有点突兀,音乐前期渲染不够,所以不容易让人融进去。
可能是自己无法理解法国动画这一面的特别之处吧。
最爱的蒂姆是美国人,天才mr. poe也是美国人,我可能更能体会到英美的黑暗之美吧。
这个片子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宣传片,但是里面画面很美,而且片尾制作人名单出现非常有意思。
他们的宗教文化里面,自杀者是要下地狱的吧。
最后都升天了。
虽然我觉得自杀是自由,不至于下地狱,但还是好好活着,为了死亡和黑暗之美,活着也能感到一种热情。
哥特真的好美,怎会抛弃生命中任何形式的美。
一部以丧为基调的影片最后居然是治愈和希望。
《自杀专卖店》是法国导演帕特利斯·勒孔特,首度尝试制作的动画影片。
用法式特有的黑色幽默讲述了一家人祖传做自杀永用品生意,却因为一个天生爱笑的孩子多伦的降生而改变了家庭生意,并让人们走出阴郁的故事。
本片的主角阿伦是一个天生爱笑的孩子,即便家庭里其他人的阴郁也无法影响他的快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自杀人群的救世主。
而其他配角色导演故意借用了日本文学家三岛由纪夫,莎士比亚诗中的鲁克丽丝,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美国女演员玛丽莲梦露这些和自杀有关的人名加强了黑色幽默的效果。
影片通过加入了大量歌舞元素,辅以哥特式的画风,低饱和度的背景色和色彩艳丽的角色的对比,形成一种奇特而魔幻的风格,而用设定卖自杀用品这个奇特的角度探讨了生命意义。
故事情节:通过欢快地帮助人们自杀这条明线,探讨关于活着的态度和意义影片采用常规线性叙事,在开始通过一只无精打采的鸽子的飞翔带出了自杀在人们看来稀松平常的小城,带出了自杀专卖店一家人经营生意的日常 ,看似把自杀包装成欢愉和解脱,实际上反讽了人们对生命的轻视。
三岛一家人整天都哭丧着脸或者强颜欢笑,而家庭和小城的平静因为阿伦这个天生爱笑的孩子的出生被打破了。
故事的转折点从阿伦亲眼看见一个撞车自杀的人开始,他决定做点什么。
最终他成功地破坏了家里的生意,让人们重燃好好活着希望。
影片的采用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用夸张而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充满想象的设定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
影片的镜头:广角和长焦镜头的交替运用,渲染和突出了片中压抑的气氛和人物内心活动广角镜头:本片中广角镜头缓慢拉远和推进多用于表现室外远景的压抑气氛,在阿伦和同学们坐校车上学的时候司机看到一个想自杀的人毫不犹豫的撞了过去。
后面给了广角镜头将远景拉的更远,路上依然是车水马龙。
表现了人们对自杀的麻木和习以为常,加强了影片的压抑和灰暗的气氛。
、
长焦镜头本片中长焦镜头多用于把近景拉近特写,突出人物的表情的同时表现了情绪。
在艾伦长大这个场景中,导演运用交叉剪辑配合长焦拉近镜头,表达了三岛夫妇的内心的惊讶、不可思议,以及惊恐。
两种镜头交叉运用,以丰富的表情动作和大环境压抑的对比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感受,增强了画面表现力,加剧了影片的冲突性。
影片中的色彩:大片的灰色奠定了压抑黑色幽默的基调,用少量的暖色突出了温暖和希望所在背景颜色:整个影片的主体色调都是灰色,高楼林立配上非极低的色彩饱和度和大量灰色系的背景代表着压抑,麻木、以及沉默。
影片中只有两处背景是暖色调:自杀专卖店和维修车库,这两处的暖黄色在本片中代表了希望和温暖。
角色颜色:影片中除了自杀专卖店一家人其他人衣服色彩都是灰暗和低饱和度的,而三岛一家的衣服导演则设定了极高的饱和度和丰富的色彩。
三岛的衣服是绿色基底的条纹,本来绿色是平静和安宁的象征,在三岛身上却代表了一种特有的阴沉和隐忍;鲁克丽丝的衣服是红色,通常代表热烈和奔放的在这里代表了终止和魔法,这和鲁克丽丝在影片中的身份符合,店里所有化学自杀药剂都是他她配制;文森特的衣服是紫色,代表忧郁和隐晦,梦露的衣服是横的黑灰条纹,代表失望和沉闷;阿伦的衣服是纯绿色,代表了活泼和生机,他也的确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把人们从阴暗中解救了出来。
影片强烈的色彩对比加强了故事的讽刺意味,整个死气沉沉的小城却让人们在贩卖自杀用品的地方感受到了温暖。
影片中的音乐:大量运用歌唱和各种音乐符号,将内心独白和情绪结合的恰到好处,也暗示了音乐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这部影片中,大量歌唱的形式奠定了将歌词作为叙事者运用,以一种比对白更有趣的方式来表现了出场的任务的内心活动,用于推动剧情,发展角色。
一开始,点唱机就播放了法国的国民歌王,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香颂的代表人物Charles Trenet(查尔斯.德内)《还有的喜悦》,歌词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和画面的阴郁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反差。
故事进行中,歌唱的形式表达了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三岛和用歌声唱出了因为长期帮人自杀造成的内心,压抑以及痛苦。
阿伦用歌声唱出了他想改变现状的决心与想法。
歌词直白的说出人物内心的潜台词,这是歌舞影片的特色和优点,能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和角色设定。
音乐符号除了歌唱,导演在影片中还埋下了几个音乐相关的符号。
VOX
在影片中vox这个标志出现过两次,Vox为拉丁语,意为“声音”,vox是一个欧洲音乐品牌,是1945年由匈牙利人门德尔松(George Mendelssohn)创立于美国纽约,以录制古典音乐为主。
第一次出现是鸽子飞过,第二次出现是在三岛被阿伦激怒后阿伦跑到vox的天台上假装自杀。
专辑送给姐姐丝巾的时候同时送给了她一张东方音乐的专辑,姐姐用丝巾跳舞。
改装过的大功率的音乐播放车阿伦和小伙伴们想结束店里的生意,拜托小伙伴的叔叔做了一台改装过能播放超大声音和功率的轿车。
用车震坏了店里所有的商品,也震来了姐姐的爱情。
影片从音乐开始,用音乐结束,影片的最后,阿伦用音乐拯救了人们,让人们重燃活着的希望。
这里暗含了音乐治愈人生的意思。
影片的现实意义: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们可以丧,但是依然要勇敢影片种在三岛陷入压抑和奔溃前他去给一个叫卡梅尔的老先生的送去了各种毒药,在卡梅尔服下毒药前说了这样非常丧的一段话“这一团糟,我受够了。
”“只有去另一边,才能解决问题。
”“当人死去,就再无悔恨”“再没有烦恼,困倦。
恍惚。
”
似乎死亡是终结一切烦恼的最好方式。
虽然我们无法窥探人死后的世界,但是因为压力,痛苦选择死亡这种方式去结束生命是一种逃避。
谁没有在深夜中暗自神伤过,成年人的生活的确没有容易二字,但是只有活着才有机会品偿人间美味,看遍世上美景,感受人间真情。
蒋子龙在《人生实苦,但请足够相信》中说:人生没有永恒的夜晚。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影片的最后自杀专卖店变成了可丽饼店,自杀专卖店一家人唱起了歌,其中有几句歌词是这样的:停止无用的抱怨,幸福需要被找到。
反对生病的心态,因为生命很壮丽。
生活从来都是残酷的,也是美好的。
虽然岁月无可回头,但是我们仍可勇往直前。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风回小院
首先类型电影的特征是文化价值上的“二元性”、重复性和可预见性。
(让观众看起来非常易于接受,观众舒服)而动画的特征是作为一个很好的载体,它可以囊括各种类型,《自杀专卖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囊括了剧情片、歌舞片、黑色喜剧片、动作片(父亲追逐儿子部分)这四个类型电影。
我的思路是把影片按剧情片,歌舞片,黑色喜剧片逐个分析。
作为一部剧情片,它讲了一个相对严肃的故事,有相对完整的人物关系和叙事结构,你还或多或少能从中体悟到某些道理。
它是标准的剧情片。
故事设定在死气沉沉的法国小城,一家有口皆碑的老店却格外生意兴隆。
老店代卖自杀产品,他们专业的销售体系使顾客甘愿掏腰包,并且自杀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稀松平常之事,这也是小店异常火爆的原因。
故事的主要线索是从自杀专卖店一家子的日常构成,另一条线索则由前来购买自杀用品的顾客来为我们勾勒出整个社会的阴暗缩影。
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人的印象是缩肩驼背,彷徨又小心翼翼,绝望又顺从,仍由命运摆布毫无抵抗之力。
不管处于哪个阶层,他们已经程式化严重。
图为给三岛看病的心理医生而一家人的形象,除了小儿子阿伦(映射艾伦图灵),他是特殊的拯救者形象,其余家庭成员都有圆形人物的特征和表现。
圆形人物具有复杂性格,尤以老板三岛(映射三岛由纪夫)为例,表面上他是个贪婪的商人,自私、冷酷,他甚至企图杀死小儿子。
但他同时也为内心的恐惧内疚负罪,去看心理医生。
他说话滑稽,当场向客人示范如何切腹的段落,无疑是直射三岛由纪夫当年的自杀方式,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跃然纸上。
小儿子阿伦表面看起来是扁形人物,他具有简单性格,,一出生就爱笑,从小古灵精怪,还一心想要改变怪诞的社会。
扁形人物的性格不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说他没有意念,他本身就是意念。
这更加说明了他的革命者身份,观众容易记住他,他阳光乐观得过分也就可以解释,并成为他的标签,这是导演有意为之。
一部内容复杂的电影,往往既需要圆形人物,也需要扁形人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们互相碰撞的结果,通常能更加正确地接近生活。
从他们身上能看出导演背后的深意,关于生与死间的深刻哲理,给人以奇妙的人性深度之感。
我们必须承认,就塑造人物的成就来说,扁形人物本身并不和圆形人物一样地巨大。
而且我们也得承认,扁形人物被塑造成为喜剧性角色的时候最为出色。
反之严肃的或者悲剧性的扁形人物往往惹人生厌。
乐观的热爱生活的阿伦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影片本身尖锐的黑色背景。
出于观众将自己代入情节的心理,相应的表现是观众喜欢看拯救者出现在这个黑色故事里,这一定程度上能为观众带来心理安慰。
在帕特利斯·勒孔特眼中,《自杀专卖店》根本没办法拍成真人片,只有动画才能将其黑色的幽默和想象力呈现在观众面前。
他还为故事加入了歌舞元素,拍成了一部“歌舞喜剧片”。
那么从歌舞片的角度分析,特征是在银幕上依靠唱歌来推动剧情发展。
开头鸽子们的死亡之歌无疑十分出色,奠定了前期的黑暗色彩。
鸽子的坠落镜头而后面硬是走向了迪士尼动画一般的合家欢路线,即便观众向来都更乐意看到希望降临和Happy Ending,但没完没了的欢乐歌舞的确有过火的嫌疑,反而削弱了原有的感染力。
但作为黑色喜剧片,它无疑十分出彩。
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心内容。
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
从悲观、恐怖、失望和痛苦的世界观显现幽默趣味的电影类型。
很容易让人想到一部哥特黑暗治愈系电影——《亚当斯一家》。
这部1991年的影片作为一部逃离式的恐怖片的同时,那独特哥特气质的黑色幽默,在导演巴里·索南菲尔德之手所让人看到的却是这一家人比之很多道貌岸然者更为珍贵的善良的纯真。
而在这质朴的情感中夫妻的爱情,主仆的忠诚,兄弟间的亲情,这些弥足珍贵的真情酝酿,构筑了电影治愈暖人反讽式的温馨所在。
套路一向如此。
哥特风真人版形象强烈夺目这部影片中的角色更加焦虑、悲观、绝望,而他们的犯罪行为又是社会环境的投影。
自杀人群供养着自杀专卖店,影片中出现自杀成群和自杀罚款是整个社会环境的投影。
与现实对照很有讽刺意味。
(黑色喜剧产生、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70年代,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
当时美国在朝鲜战争结束后,一方面社会矛盾,劳资矛盾频繁,另一方面麦卡锡主义使整个社会形成了压抑窒息的氛围)它既遵循了古典线性叙事,又时不时让人会心一笑。
随着姐姐梦露(影射玛丽莲梦露)自我意识的觉醒加上性解放后获得真爱,剧情更加走上了标准喜剧片的路线。
哥特姐姐找到爱情后整个人精神焕发末尾的小插曲除了三岛免费赠与姗姗来迟的自杀者的一个氰化物可丽饼使他致死,最后故事的结尾看起来十分美好,但是远离可丽饼店的光芒之外,城市依旧昏暗,具有寓意性。
其他:为了拍摄这部影片,技术人员找到了一种在传统2D手绘画面上实现立体效果的途径,最终呈现效果类似于立体剪纸书。
导演还强调,《自杀专卖店》从一开始就构思成一部3D电影。
影片整体评价:导演的野心可见一般,但是影片的基调(后半部分)过于积极向上,虽然避免了美化死亡之嫌,但是“热爱生命”的说教成分有些生硬,衔接不流畅。
虽然说谁也不会希望一部动画直到最后还在教小孩子们怎么去自杀,但是故事本身尖锐的黑色基调和设定才是整部影片最出彩的部分。
值得一提,影片中浓郁的法国味道:零散的结构、文艺的腔调、古灵精怪的气质、尖酸精辟的语言。
独特才是它的唯一招牌。
白璧微瑕,只能说是一次不错的尝试,但不是十全十美。
因为b站天天给我推,就看了一下。
蛮失望的,故事真的很糟糕,像闹着玩一样,挺糊弄人的,看完感觉上当受骗了。
所有拯救、转变、和解都特别浅薄和悬浮。
那些不开心的人为什么不笑?
因为他们的生活不美好啊,因为他们的睾丸被生活无数次的锤过,一点点软下去。
一个什么都没有经历过的小孩,瞪着大眼睛咧着大嘴跟你说:“为什么不笑?
生活多么美好!
”阿伦天性乐观,对痛苦和悲伤更加迟钝,和其他人都不同。
这是一种由偏差、幸运产出的蠢人的“善良”和“乐观”,并不能够让我信服,因为它们未经考验,极其被推翻。
痛苦的人看完只会更加痛苦,难道他们不想像阿伦那样每天笑眯眯的吗,难道他们不想有一段像姐姐和男友一样互相救赎的关系吗。
那些不开心的人,可能就是生性不开心、生性高敏感啊。
或者,他们从前可能也是阿伦这样乐观的小孩,只不过被命运任意摆弄,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无能为力、事与愿违,最后那些变成古怪的终日看报的老头、孤独的身着华服的老太。
这种转变不是我们能选择的,也不是能够轻易被改变的。
主创团队用几个小小的看似孩童天真玩闹的桥段,去化解一切持久、复杂、绵延不绝的痛苦,我是完全不接受的。
在我看来这不是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世界,而是在否认和削弱他人的痛苦。
我们被带到这个世界上不是自己的选择,所以至少应该能有权利自己选择离开。
从这个角度,我认为自杀是合理的个人权利。
开一家自杀专卖店,卖给想自杀的人们各自喜欢的体面的或没有痛苦的死亡,何尝不是一个造福社会的事业?
但是,另一方面,死亡的重大和其不可撤销,使得自杀成为一个严肃的问题。
我认为真正想死的人有权利自杀,但是很多情况下想要自杀也只是一时冲动,为此丢了性命岂不可惜!
考虑到这一点,若我来开一家自杀专卖店,我的专卖店绝不会像影片中那样用阴暗消沉的气氛来鼓励顾客自杀。
相反,我要让店里充满希望和世间的美好,我要在店里放上花朵、挂着印象派的画作、播放sigur ros的歌曲,我要在雇佣充满朝气的女孩来当店员,我要让那些一时冲动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愚蠢并且感到羞愧。
你要是还想自杀,不好意思,还不能马上让你死,只能预约一个月后的死亡,随时可以放弃,全额退款。
要是我开一家自杀专卖店,就开一家这样的专卖店,绝对是业界良心亏本儿生意。
我们销售严肃正经的死亡,拒绝任何不认真的顾客。
各位有志唸 MBA、EMBA、總裁班的同學們有福了, 這是一部非常正點的家族企業接班人的故事, 家族企業在中國是一個重要話題, 特別是家族企業中創業、守成、和接班這些話題, 更是家族企業掌門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 如果你認為本人不靠譜, 請自己研究一下近年來有多少高階主管培訓課程或講座是在討論家族企業的。
這部片子要這麼看: 首先自殺專賣店到底是個什麼公司? 為什麼這個生意會存在? 這是個明星產業? 還是個夕陽產業? 回去復習一下 Michael Porter 的五力分析: 消費者、供應商、競爭者、代替者、進入障礙、退出障礙, 可能對你做產業分析有幫助; 這裡有三點要注意的:- 首先是市場狀況, 請先調研法國及歐洲自殺率的情況, 和目前歐債危機對整個歐元區的影響力, 這對於市場規模會有一定了解;- 其次, 請仔細考慮消費者的類型及消費者的需求, 唯有了解消費者, 你才真正知道如何創造價值給消費者, 要提供什麼產品及服務, 咱們這個專賣店走的是低價策略還是差異化?- 第三, 咱們專賣店的行銷策略是什麼? 要特別注意的是: 在這家公司 客戶滿意度不能轉換成回頭客, 就是客戶越滿意的話, 他她們就越不會再上門了, (再上門就麻煩了!) 這是和一般企業非常非常不一樣的;以上這部分只起了個頭, 接下來咱們才來討論這家公司需要什麼老總、接班人的考核及培訓, ... 我在微博上開了個課, 有意者請報名, ... 如果你是提姆波頓的粉, 請上我另一堂 "聖誕夜之夢 --- 傑克的領導及統御", 就別在這攪局了好吧?
日渐灰败的城市,因自杀开出的死亡罚单,一对贩卖自杀的夫妇还有三个对仍生活怀有激情的孩子。
这座城里的人们过的压抑,他们想要寻找自己的解脱,于是自杀专卖店就有了存在的理由。
自杀专卖店要确保顾客能一步到位,于是三岛夫妇便有了确认自杀是否成功的必要。
而确认自杀成功与否,并不是孩子们想做的,第一个不反抗、第二个不反抗,但是忍受不会持续,于是阿伦开始了抗争。
自杀是自杀者的权力,所以三岛给了求死人氰化物可丽饼。
快乐地活着是阿伦的权力,所以他毁掉了自杀专卖店。
生活已经很荒诞了,怎样活着其实也无关他人想法了。
我们都在这座压抑的城里熬,熬成什么样取决于我们自己,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都已在城里熬了许久,而我们不会一股脑“醒悟”,死亡一直都在,黑暗一直都在,只不过它们都在光的背面。
向阳而生是一种勇敢,但是向黑暗无人处扎根更需要勇气。
其实,这座城里的任何人都已沉沦其中,感受着社会的荒诞与不公,我们都早已是城中人。
自殺商店概念很好, 情節推進時, 歌聲響起時, 我差點睡著了, 氣氛太慶松了, 那個店里五彩繽紛本就象在慶祝什麼的, 陳列的雖然是殺人的干活, 卻聞不到一絲血腥味, 播演過一兩場死人情景, 仍沒有死亡的陰影, 最後的轉折形不成戲劇沖突, 很容易就突破了所謂家族生意, 沒有高潮的話, 余下動聽歌曲, 奇詭造型(惡心嘔吐程度都大輸給麥兜伴我心).這評論只能湊合著寫, 這種不過不失最沒可寫處, 大爛片反而能引起創作欲, 引爆全民創作, 請再拍多些爛片吧!!這無聊評,任何人均可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除了开头,除了美术,其他真没有任何可看度,中间有的情节甚至觉得有些恶心。不明白幽默在哪里,也没看出黑色。作为主角的小男孩真的是,讨厌的没有之一。角色塑造完全失败。。。看不下去了。。。
剧情太唬烂,画风和音乐剧的形式让人联想到波顿
食和色可以让一切忧郁去见狗。那什么能让我去见你。
更希望看真人化,像《亚当一家》那种的。。。有点失望
出色的黑色喜剧!法语赞死了 后悔没读下去。。
我也觉着其实很恶俗,自杀的人不是不接受美好,而是他妈的没人给他们美好。
看过的又一部精彩的法国动画 别小看它 并非传统二维动画 在经验的技术之外 审视生命的矛盾 让本作提上了一个台阶
大失所望
1200万欧元?
歌曲不好聽,剛開始真的有點壓抑和拖沓,還帶著點法國人民獨到的視覺衝擊見解,通常愛欲可以解決想死的心?
怪咖,舞台音乐剧
請讓想自殺的人自由的自殺 小美麗小精緻小黑暗的畫風
好好讲话,不唱歌会死啊
创意好喜欢,但是最后不太懂。。。
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所以我党要求民众富含【正能量】……身边诞生一个有活力的乐观生命体是多么不易与弥足珍贵啊喂
充满种族歧视,观点也很片面。写故事的人既不理解抑郁,也不明白自杀。
画风略蒂姆·波顿风……不过很喜欢Alan XD
专门贩卖自杀工具的店面,其实是在兜售绝望。创意非常不错,音乐也做得很好,有些段落显得没头没脑,可能是看原著更容易理解吧。
一星是给画风和色彩。本以为是个暗黑系的幽默动画 谁知最终竟走成了happy ending的喜剧路线。姐姐半夜光着身子自由舞动是全剧的转折点。之后就是走红色路线正能量爆棚的剧情了。朋克小胖妞遇见了会做好吃可丽饼的小青年。于是自杀专卖店变成了美食专卖店。果然最后拯救灵魂治愈心灵的还是美食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