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走还是要去看场电影的。
于是我们从宜家转战岗顶,再又为了看电影而看电影地从天河赶往北京路,在售票处仰面选择:《无极》——既然已经是三亿多的投资错误,我们这几十块钱的小股东就不要下海了。
《情癫大圣》——我们还不至于富到为了听配乐而大花钞票,入场陪谢哥哥“癫”。
那剩下的只有《千里走单骑》了——张大导在两部搞笑武侠片之后,应该能够有所突围吧。
单骑这是一部关于男人的电影——在日趋阴性/中性化的社会中,男性的阳刚已经到了可以典藏入文艺电影的地步了。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男性阳刚气质象征,著名演员高仓健在幕前;曾极具草根意识,深入刻画过中国内陆地区社会现实的张艺谋在幕后,两个男人能够如何交待一个关于四个男性的故事呢?
事实证明,张艺谋的导演功力在缺乏岁月沉淀的同时,也在日渐落后于时代的脚步。
《千里走单骑》的故事主体是一个极其优秀的题材,简单的情节、复杂而冲突的人际交往,父子两代人的感情与隔阂在一件简单的事件中凸现得极为明显。
可惜张导演却没能够很好的把握。
在没有很好地表达父子间的隔阂之深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日本父亲的丽江之行,以至于后面要表现父子间的感情之厚时就变得缺乏依托。
所有的“落泪点”都只能让有相关人生经历的人只感“泪”意,不见“泪”下。
导演作为一种创作,同样需要导演者对人生有着丰富的阅历,深切的体会。
否则将难以创作出力透纸背作品。
而电影中太多形式主义的情节、镜头、布景都是那么的画蛇添足,让人难以信服,甚至失笑当场。
过时的影像语言说明,张艺谋作为中国导演一个曾经的代表,已经逐渐步入老年,学习能力已慢慢失去。
相比之下,高仓健作为一种男性气质的象征,一位出色的演员,是当之无愧的。
在一个不够力度的剧本框架下,他用数十年丰厚的演绎经验和人生阅历,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外表严肃、内心慈爱的父亲,在面对父子间那几乎不可逾越的感情隔阂时所付出的努力。
高仓健所饰演的父亲一角,恰如其分的演绎,几乎到了一种出于自然的地步。
报道集中描写他举锦旗相求一幕时的哭戏演出,但我觉得那一幕剧情编排过于做作(当然,这与高仓健的演绎无关);反而在此之外很多寻常镜头更为震撼人心。
父亲几次与媳妇的电话交谈、为狱中演员展示照片,日本老人充沛的父爱之情,掩藏在男性刚阳惯性外表之下,让所有见过父亲微笑的儿子为之感动。
我相信,高仓健是在用他为人父的人生阅历演绎着这个角色。
戏内木衲的表情,呆板的言辞、艰难的拥抱、孤清的背影,甚至连脸上的岁月痕迹,都让为人子的我重压于心——父子,这两代男人间的深厚感情,在父权与独立的磨合中,在自以为是的尊严维护下,在衰老和成长的三十载年月流转里,我们建起了一堵堵心墙隔断了亲情的传递。
到再回头,竟已经到了相对无言的地步——纵使内心如何地深爱。
关于孤独的罗塞塔石碑孤独建一是面具文化的专家,他说在面具之下隐藏着他自己,那些欢笑的背后咬牙忍耐、那些悲愤起舞时的伤心流泪。
他一个人到偏僻的异乡就是为了和这种戴着面具起舞的傩戏相亲近,语言不通、也不了解那些唱戏的外国人想的是什么,他没有什么朋友,异乡的傩戏对他来说,只是孤独的陪衬。
土翻译邱林操着蹩脚的日语,他是建一的朋友。
语言隔绝会加深心灵的隔绝,只有保持与自然的亲切,才能平衡人对社会的自我疏离。
建一选择了玉龙雪山,高田选择了大海,虽然是同样孤寂的两个意象。
母亲去世以后,儿子不原谅、父亲不辩解,偏僻的渔港和繁华的东京兀自孤独了10年。
父子温情让位于最本质的、关于孤独的生存感受,无论是东京还是渔港、丽江还是石头村、医院还是监狱,孤独是永恒的,只不过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行为来表达这种永恒。
监狱和医院是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最本质的问题的地方,李加民有心思唱却唱不出,他说是因为想念自己的儿子,其实在监狱里呆久了应该也就唱不出了,换句话说,一个唱面具戏的人,在监狱这种地方本来就不应该唱得出。
疾病与悔恨、逃避与执著,高田父子的种种情态都没有逃离孤独的本质,冲突是一时的,长期的冷战来源于孤独的本能、也加深了这种本能。
虽然导演想让大家了解的是父子情意,实际上这只能算是关于孤独的一种隐微写作(an esoteric writing)。
这么说的一个证据就是杨杨的逃跑,逃跑的小孩像是一个野人,他养成了作孤儿的习惯,没有作好见父亲的准备。
这好象新人们面临结婚的惶恐,套上金箍之前总要作一些挣扎,而对于一个野人来说,感情的枷锁决不会自愿套上的。
和主任的大人权威不能动摇这个本性,除非威胁给予物理上的消灭或者关进监狱,然而对于野人而言,二者所威胁的只是对感官世界的迷恋,并不是对于感情的渴求;换句话说,虽然二者必然造成感情的隔绝,但野人并不会因此更加留恋感情。
孩子像野人一样的逃跑、无礼的说话和拉屎,这都是不受文明人欢迎的事情。
但拉屎这种东西无疑提醒了我们作为人的本质,能引起关于本质的思考的任何事情都被文明过滤掉了,比如性、死和肮脏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仿佛人们对于这些已经有了答案,人们不是偏执的以之为丑、就是偏执的以之为美,甚至像医生一样见怪不怪、不以为然。
事实上对于这些本质的问题人类仍然一无所知。
或许只有孩子才会像苏格拉底一样不受欢迎的喊出皇帝什么也没有穿。
面具建一说,千里走单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与人应该摘下面具,事实上,千里走单骑就是最好的面具,否则它就不会成为傩戏这种面具戏的代表。
千里走单骑的主角是关公,关公讲的是义气,义气就像互助的精神,就像石头村民莫名其妙的热情,莫名其妙的办了夸张的村宴,莫名其妙的说是看在日本朋友的面子而不是李加民的面子,完全没有远和近的观念。
义气的具象是那些找人的火把,有月亮不用怕,高田先生说,肯定有人来救我们。
有义气,不用怕,在傩戏之乡,人们早就戴好了面具,像千里走单骑的关公一样,把义气涂抹在自己的脸上。
回归船哨是回归的呼号,至少是回归的希望。
船哨留给了杨杨,杨杨吹哨的那天夜里,建一死去。
在这一个时刻我们至少可以期望这两对父子的回归:从监狱、医院、洞穴回归,回到人类社会的生活,回归正常意义上的父子关系。
但是,这种回归是否会让他们彻底磨灭孤独的本性、压抑孩子的无忌、重操义气的温情的面具、拒绝对于本质的痛苦思考?
父子的感情不过是大一些的面具、人类社会不过是大一些的洞穴,都是无法承担自由的彻骨孤独的人退而结成的港湾。
这部片子由高田先生一系列错误决策构成,他自己都说被杨杨和建一牵者走,这个千里走单骑的错误牵涉到更多的错误和错误的原因,构成首尾照应的面对大海的场景才是高田应该有的生活。
建一说我等您回来,我想用真正的面孔和您说话,而两个看透了种种面具的人能有什么话好说,或者用得着说?
高田和杨杨困在洞穴的时候,一直向上呼喊,仰视而不平视。
两个父亲丢了儿子,两个儿子丢了父亲,但最最幸运的是除了李加民以外,都没有丢掉自己。
父亲,这个词,在孩子的心中该是怎样的神圣?
而孩子,对于父亲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看《千里走单骑》,心中百感交集。
那是一种痛苦的爱,一种真正的痛。
《千里走单骑》,谋导的回归之作。
我是带着一种仰慕的心情去看的,因为,这是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
我很好奇,在谋导眼中的“父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是慈爱的?
严肃的?
豁达的?
睿智的?
高大的?
威岸的?
……可,当我看着这个影片的时候,我才发现远远不是我原先的估计。
也许,你可以用任何的形容词去形容父亲,但在这里,父亲却是痛苦的!
在影片中,有两位父亲,一位是下重墨的高田,另一位是轻描的李加民。
虽然笔墨轻重有别,但却是同样的痛苦和无助,想要给予孩子的爱,却又都是有心无力。
让人心中不免感慨。
看着影片中一对互相不了解没有沟通的父子,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真实心意而就此错失。
另一对素未谋面的父子,因为无法接受突如其来的相认而因此错失。
使我不禁要想,固执是怎样的一种巨大的力量,要使两个原本有爱的双方承受着这样大的痛苦。
因为固执,不肯去谅解对方,乃至完全不能了解对方,非得要到无法挽回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追悔和无法愈合的伤痛。
高田与儿子的永远分开,就是最好的明证。
人生是短暂和渺小的,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互相伤害。
高田为了弥补对儿子造成的伤害,不远万里去到云南,想为儿子拍下他最喜爱的面具戏。
他想给病危的儿子一份最好的礼物。
但他想不到,他想错了。
短暂的中国之行,让他明白到原来自己一直不懂的儿子一直不了解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个孤独而痛苦的人。
他以为自己能送给儿子的礼物,在儿子心中却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这短暂的旅行,却让他付出了与儿子永别的代价。
虽然,此行让儿子第一次对父亲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但这个第一次,却也是最后一次。
无谓的互相伤害,在此到达了顶点。
为什么两个希望为对方着想的人,却总是做着完全不理解对方的事情?
为什么不能准确的传达自己的心意给对方?
为什么要这样的痛苦?
为什么非要到离别时,才想去真正了解?
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就是影片留给我的沉思。
谋导提出了问题,却没有去解决,也许他也不知道该怎样去解决吧。
所以,他给我们留下了另一对父子——李加民和杨杨。
虽然这对父子,一直到影片结束依然没有见面,但是只要有活生生的生命在,或者将来有一天,能有圆满结局的时候吧……以上为记我与妈妈在家看《千里走单骑》,我不远千里带回来的《千里走单骑》,我一心一意想与父亲分享的《千里走单骑》,而父亲却在影片开始不久就离席去玩他的游戏,留下我独自痛苦的品味的《千里走单骑》……我不知道,两个人之间的隔阂到底能大到怎样的程度,完全无法理解和沟通,也完全无法认同和欣赏,却又必须紧紧联系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又是多么的无可奈何啊……最后,记下影片结束时,妈妈的话:“沟通,真的有那么难吗?
”不知她是否是在感慨影片,又或者是感慨我和父亲……乙酉 鸡年 十二月 二十九 除夕 00:03
在“英雄”、“十面埋伏”之后,人们已经觉得,张艺谋已经变了,变成了一个风光片和广告片的导演,人们觉得,张艺谋好像丧失了一种对人性、社会的敏感,丧失了对观众审美的把握,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赚钱机器。
于是,很多人预言,老谋子已经不能代表“先进性”了。
但是看到老谋子大把大把赚钱,大家还是怪气不忿儿的。
于是,豪华制作并最终豪华抢钱成了中国电影界很多人追求的一种目标(当然不包括陆川这样的影人)。
其代表就是陈大师的《无极》了。
不过,老谋子把大伙给忽悠了。
于是,就弄出个“千里走单骑”。
之所以定这么个片名,我以小人之心度之,大概老谋子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高傲:举世皆醉我独醒,大伙都朝一个方向看热闹去了,我就偏偏走次单骑,让大伙瞧瞧。
于是,出来了这么部“男人戏”。
这个题材让我兴奋,因为老谋子过去的电影中,女性题材成功的不少,大红灯笼、秋菊。
但是深入探讨男人情感世界的很少。
男人情感这东西,弄不好费力不讨好。
老谋子是谁?
他不在乎。
老谋子千里走单骑,请来了一位银幕中的男人传奇,我为这个男人的故事而心动。
不过,张艺谋怎么能牺牲色彩呢?
看看这次老张的片子,哦,原来老谋子还是没放弃风光片的技巧啊!
不过,这次,有谁还能说,老谋子不是在拍一部好的电影,而仅仅是一个风光片呢?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http://shenzhen.blog.sohu.com
老谋子还算不错,俗话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玩完了商业大制作后的他居然开始走向回归。
千里走单骑虽比不上老谋子颠峰时期的作品,倒也算是触底反弹的中兴之作。
张导的高仓健情节是我看片之前比较担心的一点,还好他并没因此用力过猛,全片的张力控制得很好,除去一些稍微过头的煽情,没有太大的起伏,有一种精致小品的韵味。
故事很精简,这在当今电影导演发散思维没得上限的潮流中,保留这一个简单的故事,很是难得,感动是必然的。
对农村非专业演员的控制能力老谋子可谓轻车熟路,那种把握群众纯真的一面确实比较牛,语言真实,直白但比纪录片细腻得多,这种界于真实和艺术之间的点琢磨起来很有趣味。
当然高仓健的表演是很到位的,可惜的是部分台词稍微过多,观众并不是笨蛋,凭高的演技很多地方的台词显得很多余,那种欲说还休的感觉很有力量。
抛掉了残酷,去掉了锋芒,平静而又精致的纪实电影。
老谋子在疯狂了几把之后终于回到自己的本份,倒也没有荒废了手艺。
这也证实了老谋子确实不适合拍某些类型的片子....
在华星看《千里走单骑》的时候,我的眼泪流得一塌糊涂不是为那一对父子之间欲说还休似断实连直至阴阳永隔依然是非难辨真假不明的亲情纠葛只是为高田先生踯躅千里的孤独与决绝只为了这一个人茕茕孑立的坚忍身影这个电影唤起太多我熟悉的情绪和感受,以至于令我失去冷静——执念——为了某个人,为了某个心愿,非要做某件事不可的执念这种执念往往有着心如止水的人想象不到的魔法,它可以把幻想一步步地变为现实走出第一步,便不可回头然而结局往往无法预料——面具——高田羡慕李加民因为想念没见过面的儿子,而在众目睽睽之下,毫无顾忌地,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放声大哭我听着高田的内心独白,好像有一个人钻进我的心里在说话他不能这么哭,所以他拼命地把脸藏在锦旗后面他的儿子一定也是一样他们都是戴着面具的人不能怪他们他们只是不知道,摘了面具之后,该以什么样的表情来面对别人很多东西,别人无法为你分担,所以,还是藏起来吧——孤独——邱林和村委会的大爷大妈们热热闹闹地斗着嘴,高田坐在不远处的长条凳上,茫然地看着他们的嘴一开一合完全插不上嘴,彻底地无助,此刻他的内心必定是无比地清冷在一个陌生的世界,周围越喧嚣,越繁华,内心便越安静,越孤独其实孤独也是可以用来品味,用来享受的就像他的儿子,独行千里,自我放逐,看傩戏,看雪山审美化了的孤独,不但没有那么可怕,反而令人向往高仓健没有表情的疲倦的脸上,孤独的沟壑纵横交错,真让我百看不厌
邱林是我请过的唯一一个私人导游。
离开丽江时邱林在我背后笑了笑,估计那时节他已经看出我日后生活的不堪。
而我在汽车轮子的转动中飞快将他遗忘,直到<千里走单骑>突现眼前。
那个尖下巴小眼睛,背稍驼,聪明且有时狡猾得不成话的邱林又回来了。
邱林在2000年(或许更早)左右开始从事自助游导游工作,最早可能活动在新浪旅游论坛,后来发达一些,就有了自己的论坛。
邱林家里住在丽江一隅,两层小楼一角有他的独居之室。
木房子,地板叮当响。
他是纳西族人,纳西族男人是比较有文化的一群人,他们养兰花是一把好手,干重活倒显得一般。
邱林内外兼修,有爬山的好体力,也有走出去请进来的勇气,所以当时他在丽江城里是独一无二的自助游导游,踏着解放鞋满地乱走,指点江山能说小半部史书,一本小破本儿记满丽江周近司机电话。
即便如此能干,那时的邱林对所有洋驴子却敬而远之--他不会讲洋文,且认为洋驴子比中国驴子更难侍侯。
但<千里走单骑>告诉我们今天的邱林能掰几句英文之外,还能搞几句日文出来用了!
21世纪初的邱林是丽江的新生事物,他跟随早期的驴子们走出丽江城,向着川藏公路一路挺进,那时候他最大的梦想是超越梅里雪山,向更远的西藏方向去。
他会操着几乎标准的普通话说过:“哪怕不给导游费,只要管路费,我也愿意跟着去”。
不知他可曾实现梦想。
事实上邱林比我能想像的走得更为遥远。
当电影里的邱林与村委会和主任一惊一乍来回斗心眼时,我笑得晕了过去。
好个导演老谋子,好个编剧邹静之,你们怎么就那么能写,活生生写出一个三句真半句假的邱林来!
就冲这,我看好<千里走单骑>。
找不到伴,所以一个人去看了这部电影,倒也符合电影的气氛,我也得以更专注地感应电影中丝丝缕缕的温情。
千里走单骑,张艺谋用云南面具戏的题目来命名这部电影,除了因为电影的线索之外,还蕴藏了更深的涵义:我们都在人生路上行进,孤单而漫长。
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就像一座座孤岛,我们的灵魂寄居在这孤岛之上,孤独加剧了不安全感,所以我们用面具来隐藏自己、保护自己。
高田先生在崎岖的山路上追逐小杨杨,就像倾他半生在挽回自己的儿子一样,吃力、执着而悲怆。
好在最后高田找到并感化了杨杨,也得到了儿子的谅解,至于杨杨没有没有随他去监狱看望父亲,高田未能在儿子临终前见他一面,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那些温情和爱意已随着杨杨连绵不绝哨声呼啸而来。
我从头至尾并未流下泪来,但看到杨杨一路追着汽车撕声竭力地鸣哨时,我被那真情交汇的呼喊融化,泪满眶。
我认为感情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内敛的,张艺谋和高仓建的演绎手法内敛而朴实,却像山一般厚重。
影片表达的感情不是掏出来,而是溢出来的,片中高田和杨杨在离别时紧紧相拥,正是感情在抑制下的喷涌,所以我们才会被强烈的感染。
高仓建对张艺谋拍摄《英雄》的高片酬邀请不屑一顾,而对《千里走单骑》欣然前往,我敬佩他的境界。
片尾,李加民在晃眼的灯光和嘈杂的配乐下表演《千里走单骑》,一群狱友给他配戏,身着囚衣围着他穿梭于台前,场面看似滑稽,其实庄严。
最后镜头在关公朱红的面具和高田岩石般的脸上切换,表现的是一种刚毅。
我还将凭单骑,行千里,怀着一颗坚韧和温情的心。
在看《千里走单骑》的前一天我看了《无极》,如果说张艺谋之前拍摄的两部商业片均属失败之列,那么程凯歌更是和广大给予他厚望的影迷们开了个无聊至极的玩笑,两位“高手”的区别竟然不过是30分和20分之间的微妙差别而已。
幸好,老谋子又及时悔悟为自己找了条退路,回归文艺片的老路即便不是十拿九稳至少也不会再讨得骂声一片吧。
可惜,《千里走单骑》还是得不到高分。
这么说,也许显得我不够厚道,但是客观地把这部片子摆放在众多谋氏影片中加以纵深的比较,没有进步是显而易见,保持水准是谦虚奉承,而对于这样一个领军人物而言,没有进步就是退步。
摊开电影话实处,主要人物的饱和度欠缺,每个人物的交代虽然都还明白,可是没有能达到一个饱满的程度,以致于情感的主线在企图不断深入,而人物素材的累积却跟不上了,当我看着杨杨吹响哨子目送高田远去的一幕时,高田哭了我却笑了。
我想导演一定明白说相声的道理,说得人想要逗笑观众自己多半是不能先笑的,而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太心急于逗观众哭了,以致于剧中人物几次眼泪鼻涕淌着流,而观众却被撂在戏外了。
看了这么多“高手”过招,我想说是该给国产导演“减压、除虚、增肥”的时候了。
一味的讨好评为那么观众不领情,一味的讨好市场那么学院不让进,虽说导演都是搞艺术的,可人家也不都看淡名利,奖项人人想得,票房人人想揽,如此负荷压力之下怎么能够搞得出真艺术来?
媒体这张嘴实在有点话多缺德,不是把人捧上天堂就是把人撵下地狱,为什么?
因为如果话说得不够分量读者怎么买单。
娱乐媒体再不是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去引导文化消费,而是顺应所谓的消费潮流,把人往死里整。
所以拜托各位动嘴的送送口,拍片的动动脑,大家互让一步,别让压力成为所有问题的根结点。
名声在外,这四个字说虚不虚。
因为名望是靠实力证明的,而过去的名望也会成为明天进步的包袱。
就说我们这些观众吧,实在不应该有什么导演情结,虽然张艺谋是个好导演,但也不代表他一辈子所拍的电影都应该是好电影,在一部电影还没面对公众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单凭一个导演的名字就肯定或者否认了它本身的价值呢。
换而言之,导演们更不该把树碑立传看得过于严重,这些都是百年之后的事情,更何况谁还能保证百年后的评委就一定是持有现在的标准。
很多人说张艺谋拍不出好电影了,原因在于没有好剧本。
那么国内那么多艺术院校那么多人文学科的高才生们,你们在做什么!
导演导演,顾名思义首先是指导演员如何演戏的,而现在的情况是导演又要参与写剧本还要指导演员演戏,有时自己还要客串个把角色,这样一专多能多半就要样样不能。
一本好的剧本的确是一部好电影的灵魂,同样是讲述一个硬汉与一个孩子之间的戏,让.雷诺饰演的杀手的戏份就交代的很充沛,而高田与杨杨之间的接触仅限于一个晚上那么短时间之内,很难想象感情就能融合得这么深了。
而《千里走单骑》这部戏从整体上看,欠缺戏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矛盾,没有矛盾就很难调动观众的情绪。
张艺谋是个好导演足以,没必要强求他成为“孙进修”,增肥的更应该是与电影相关的配套环节。
关公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单骑送嫂还,为的是一个义字,为的是两个男人间的一份情义。
中国电影的未来之路何止区区一千里,我们的导演啊,你们又将为了什么继续征程继续导演?
在这世上,大抵有许多人依然是每天都戴着面具在示人罢。
愈是最亲近的人便愈是吝于表达情感,逐渐忽略,直至失去。
永生永世......然后是深深的悔恨与悲痛.....绵延不绝......又有何用?想起射雕里杨康与穆念慈的故事,杨康的成长背景与身份决定了他是一个矛盾、毫无安全感、自信心缺乏甚至生性凉薄的人,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完颜洪烈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是他天生就该拥有的,必须借以一些东西去交换与抵偿。
很多时候他都表现得非常冷淡、防备、无动于衷。
只有在穆念慈面前时,他才是他自己,才会真正放松,但是他对穆念慈并不好。
人的天性都是如此,每个人都有着脆弱的一面,而这最脆弱的一面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内心最需要的东西.当你特别需要某种东西支持你、给你抚慰的时候,往往又会特别害怕它。
所以我们就伪装自己,明明是深爱着的人,我们的父母、朋友、兄弟姐妹、男女朋友......却又常常故意表现出对他们的不在乎,我们耻于表达爱意,甚至有时还会有一点故意嫌弃,因为害怕被对方看穿,怕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完全拥有我们的爱时会变得不那么珍惜。
杨康也是如此,他太需要穆念慈,所以故意表现出对她的不在乎。
可是这世界每天总有些我们无法预料的事情在不断发生,谁也不知道明天又会发生什么,也许等你早上醒来的时候,你便再也没有机会看到你所爱的人。
所以,趁一切还来得及,及时告诉你身边的人你有多爱他。
总有些事情会来不及......
7.8,三段父子情,挺好的故事,还中日友好了一波。小孩跑走,高仓健去追那段处理得不是很好,不太合理,老头早点叫邱林就不会发生这事了。老头和小孩的感情铺垫、过渡稍微少了点。结尾处理得感觉不是太高级,结尾要是能怎么再拔一下,就牛了。
老谋子就适合文艺片。
那一年的春节在奶奶家看的,很帅很温暖的高仓健爷爷。
千里而来,单骑而归。一位父亲的精神救赎之旅,云南异乡的热情与儿子病房的拒之门外形成一组前后对比,人生海海,父亲的心绪夹杂太多落寞与无奈,剪不断的亲情与深埋心底的枷锁,释然的泪最终在眼前滑落,相机记录下一段人生百态。
深藏不露的深邃父子情,高仓健宝刀未老,我挺喜欢这种亲情片的
其实,这种片子对导演的意义大于对任何人的意义
电影里我有个场景影响很深 高仓健为了请侨办处的主任帮忙 录了一盒video。他在影像里握着致谢的锦旗 牢牢的握住举过头顶 不停的说“求求你 李主任。”应该是除《我的父亲母亲》外我最喜欢的一部张艺谋。有人说这部电影 老谋子杀了个漂亮的回马枪。是不是回马枪我不知道 总之杀得确实是漂亮
抓拍人性的片子,不过不是我的茶
老张回归了,功力就回来了。讲的是很热门的“沟通”
最后妻子读信的人声转换感觉是个败笔。还有就是音乐,一进村就要整得颗粒无收?
故事推敲起来根本立不住,情节和情绪完全依靠台词直接交代,人物行为动机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呈现出一种故作的克制。连怎么用画面讲故事都不会了!不及格
还是感受不到导演所要表达的感情。而且节奏并不吸引人。
后半部比前半部好看,和儿子断绝关系十几年的老人和一个陌生的没有见过自己亲身父亲的孩子的短暂相遇,父子关系的种种遗憾,看得人伤感。
真心觉得这电影不怎么样
语言不通 感情通 本想少给一星 为了那个不明不白的结局 其实艺谋兄想文艺 却没文艺到日本人的地步
父这个字是我的人生噩梦,无法原谅。
剧情脉络清晰,沉默寡言的父亲为了儿子千里走单骑,去拍摄“千里走单骑”。粗粝的画风,穿插一些民俗文化,比如长桌宴,傩戏。真正动人的是高田先生关于父子关系的内心独白与思考。姗姗来迟的一封信,和还错过的父子亲情。于是高田先生想在另一对父子身上需求一些宽慰。有时候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凝结在情感外的冰越来越厚,隔阂越来越深,爱意的及时表出是多么重要啊。
《千里走单骑》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来,张艺谋在《英雄》,《十面埋伏》之后,重新重视电影故事性的一部新作,并由他心仪已久的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担纲主演。
不太喜欢,有些无聊和空洞
静默中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