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启锐老师的《岁月神偷》有一个极好的开篇,清淡的影调,考究的运镜与构图,干净的剪辑,罗进二头戴金鱼缸、在《Dancing in the moon》的老歌声中从容出现,永利街一班街坊亦随之纷纷登场,旧日情怀一呼即出,简直要叫人拍案叫绝。
而这份细腻感觉,正是在今天这大中华电影时代,香港电影所罕有的东西。
教人遗憾的是这感觉并未能够持久,随着情节推进,电影格局愈发狭窄,逐渐变做了罗进一一个人的故事,行到结尾,这故事也由罗进一之死而戛然而止——那条永利街、那些个个有故事的街坊、喜欢倒腾发型的大伯、收数鬼佬差人与旧日情怀都一去不返,不得不说这是剧作的问题。
这问题不在于对于罗进一患病的所谓日韩剧式处理手法,而在于电影后期,剧力均落于此,叫前半部分的种种铺垫都落了空,不是说“一半难、一半佳、一步难、一步佳”吗?
这那里是一半难,简直是步步难。
结尾的处理又大抵延续了香港电影的泄气传统,父亲之死一笔带过,对于人物与时代以几句话便做草率交代,既撑不起那份香港精神,也难以撑起罗启锐对“岁月神偷”这名字的阐述。
07年的两部电影,赵良骏的《老港正传》与罗永昌的温情小品《每当变幻时》,大抵都是对于某一个时代的回溯,前者中,毛舜筠饰演的母亲去世后,情怀一去无踪影,郑中基四处搵食一段令人啼笑皆非,而后者则给了阿妙、鱼佬与富贵墟一个圆满的交代。
今天的《岁月神偷》,尽管比起这两部都要精致太多,其剧本却实在不能算做完整。
但话说转来,无论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岁月神偷》的精致,却又显得相当可贵。
我的一位哥们曾经引用过张艺谋老师对于好电影的界定,即一部电影有一分钟让人记住就是好电影,照此看来,《岁月神偷》也是好电影的数十倍,单是钟绍图的表现就已经教人惊喜万分。
这年头,找部能看的港片不容易,我盲从豆瓣上的高分看了岁月神偷,结果悲剧了。
并非底层老百姓的泪与笑不动人,也并非孩子的视角不美丽。
岁月神偷的一些小片段还是有心思的,比如陆进二倒背二十六个英文字母,比如陆爸爸特意为陆妈妈做的那双鞋,鞋面上俩朵花,底下两个气孔。
但岁月神偷过度浪漫化了底层人的贫苦,这让我感到不安和失望。
电影前半段描写家庭邻里如何和睦融洽,虚幻飘渺,怎么看都象春晚上的温情小品。
陆爸爸太整洁,陆妈妈戏感太足,陆进一帅得惊动了党,就连整个布景,都像是菜鸟级别PS出来的照片,假就一个字。
《细路祥》也是从小孩子的视角看香港这个花花世界,里面也有一个草根社区,也有亲情与柔情。
但细路祥不煽情,不打温情牌,更不随便励志。
祥仔和他的家,是扎根在香港特殊的历史政治大环境中的,97的到来让祥仔和小芬的童年在一夜间结束。
陈果并不在电影里大谈政治,但他让我们看到政治的影子早已渗透到香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还在懵懂中的小孩子也无法幸免。
《岁月神偷》有意无意地去政治化,只谈情,不谈政治历史,硬生生将香港的沧桑岁月变成了没水准的观光客才会买的廉价明信片,上面印着“香港平民生活史”几个繁体字而已。
虽然,对比近年来阳痿到不行的大陆电影,《岁月神偷》算是对观众交代得过去的一部片子,至少不是只靠砸钱、电脑特技、白痴情节、和宣传造势。
但老实说,这种过得去的片子隐蔽的危害性更大。
因为它会让人丧失警觉,甚至会拥有相当一批忠实粉丝,其中很多都是善人、好人。
你要说,虚弱的怀旧和空洞的温情掩盖了政治历史,就等着一群良民上来口诛笔伐吧。
但我非常同意梁文道说的,“香港精神,。。。
不是肯搏肯捱的總有出頭天。
”我在《笼民》、《千言万语》中看到的香港精神,我在黄家驹这样的音乐人身上看到的香港精神,在岁月神偷这样的片子里,已是遍寻不见了。
应该怎么说好呢?
虽然我不喜欢《岁月神偷》,但也不至于觉得那些选此片为柏林影展“新世代最佳影片”水晶熊奖的14岁以下青年是有眼无珠。
我走出戏院后胡思乱想,如果《岁月神偷》这个故事拍一个东欧版或者中东版,甚至来一个我会似懂非懂的日本版,用上相近的制作技巧和怀旧情调,配一批更合眼缘、演技稍佳的演员,我大概也会非常喜欢此片,看得津津有味吧。
我其实并不是个有深度的观众。
所以我不喜欢《岁月神偷》,不是电影的问题,也不是那班14岁以下评审的问题,而是我自己的问题。
问题是,我太认识香港这个地方,所以那些太虚空的神话,我投入不下去。
也不苛刻的说一家人四个主角的故事空洞薄弱,绝症桥段俗套煽情似韩片。
所谓桥不怕旧,最紧要观众受落,看豆瓣的接近五星满分评级,就知不受落的只占极少数。
然而正因为我是地道香港仔,年纪也不算小,离60年代不算太遥远;可是年纪又也不算太老,对那份怀旧蒙眬美不太感冒,加上自己是本地人,电影看起来就少了一份异域风情,剩下来就只能检视那无情的现实,还有那些最好换成外国语的肉麻对白。
电影巧妙的回避了很多现实的尴尬,例如罗进一能考入男拔萃,我马上就不由自主的疑问,现今的男拔萃会取录多少个罗进一那样的穷鬼?
(是真的不清楚的疑问而不是质问,有心人请指教。
)又例如,60年代的内地医疗真的那么吸引吗?
有能治愈香港也不能治好的绝症的往绩(track record)吗?
还是因为,当时香港的公务员(包括警察和医护人员)都贪污腐败,还不及内地的朴素清廉?
我不太懂历史,60年代的北京不是刚刚完成了大跃进,在蕴藏着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吗?
要知道,谷德昭演的上海裁缝不是已经好不容易的来到香港落脚吗?
我实在一时想不出这种着墨背后的玄机。
罗进一说,不是第一名就没意思了,真的吗?
听起来很香港精神,拚博第一嘛。
然后那个爱顺手牵羊的可爱小弟弟罗进二是怎样从天台社团小学(谢关平先生指正,详见留言)大跃进地考入男拔萃的呢?
不知道。
是哥哥给的家属分?
还是神父显神迹呢?
细心一想那些主角配角每一人都是的设计都太简略、太平面也太陈腔滥调,女生喜欢男生因为他是文武全材,男生喜欢女生是因为她貌美如花,看起来如MTV中的故事。
就如有种音乐类别叫Easy Listening,《岁月神偷》可归入Easy Watching吧。
Easy Watching好不好?
不知道,至少不算太坏吧。
反正像我那样投入不下去的,应该是很少数吧。
不大碍。
不喜欢那种所谓煽情的梗,富家女穷少年,绝症,over——俗套。
气氛烘托得还不错,如果不是这一点我可能无法坚持看下去,当然最后觉得还是值得看到结束。
平凡而残酷,朴实无华,生活本来如此,未必要轰轰烈烈,打动人心才是根本。
这部剧有做到这一点,虽然我还是觉得俗套。
以情动人的戏有着浓浓的本土气息,感情自然流露,这点给个好评,让人觉得很美丽,虽然镜头上并不是走唯美风格。
时过境迁,人事变化,来不及感受,岁月已然而逝。
老大说,有时天空会出现两道彩虹,一道的颜色与另一道完全相反,很少见。
是不是真的也没有人知道。
但妈妈选择相信,因为“做人,总要信”,于是在她和老二离去的天空,清晰地映出了两道彩虹。
影片的英文名叫Echoes of The Rainbow,是不是在说一条是另一条的回声?
记得阿信曾唱:所谓的彩虹,不过就是光,只要心还透明,就能折射希望。
老罗一家都是内心透明的人。
妈妈乐观善良,巧舌如簧,“紧也合适、松也合适,合适还合适”,正是她维系着整个家的关系:爸爸发火,她不停地劝着“先吃饭先吃饭”;过节盘算着给长官送礼,八盒月饼最后一家人只剩下两块,还要哄着小弟说,你看我们一人一半,刚刚好啊!
爸爸是典型的严父,憨厚老实,文化不多,每次老二放学回家他只会问“今天学了什么啊?
”“英文和中文。
”“英文学了什么啊?
”“中文。
”“那英文学了什么啊?
”“中文。
”老二说完,爸爸总会心满意足地“嗯”一声。
老大堪称完美,长相一流,功课一流,跨栏不输刘翔,弹吉他堪比王力宏,爱情也是纯洁水嫩得简直能拧出水来。
老二调皮、机灵,会自己买明星相挣钱去入月饼会,只是为了能自己一人吃掉整合的蛋黄莲蓉。
每个人都有自己朴实的信条。
爸爸一次又一次地说着,做人最重要的是要保住顶;妈妈的“做人,总要信”,她相信老大的病一定会好,相信我儿子是世界上最棒的,相信生活总是一步难一步佳,难一步佳一步。
这种不动声色的涓涓温情,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更显得弥足珍贵。
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在直不起腰的阁楼上,兄弟二人趴在桌子前做功课,收音机里飘出I wanna be free的悠扬旋律——I wanna be free/Like the bluebirds flying by me/Like the waves out on the blue sea. 老大低声吟唱的侧脸,老二转过头专注地看着哥哥时那清澈的眼神,让人禁不住希望时间就定格在那一刻。
台风来袭,爸爸妈妈吊在摇摇欲坠的屋顶,不惜一切要保住房子,然而最终整个房子还是被暴风雨撕得四分五裂。
对自己这种没有经历过台风的人而言,这场戏足够震撼——弟弟声嘶力竭的哭声、爸妈风雨中眼看要滑下去的身影、玻璃橱窗崩裂,鞋子物件房板像炸开一样漫天飞舞。
此时生活的绝望和无助,任何词形容都是多余。
爸爸和妈妈两人之间言语不多,却相濡以沫。
妈妈要去医院看老大,爸爸叫住她,为她套上他亲手做的小红皮鞋,并自豪地比划着:软羊皮、薄鞋底、暗线格,还有两朵花盖着两个洞,方便她鸡眼透气。
话语依旧朴实到底:(罗太说这把年纪了还姑娘呢!
)当然是姑娘,你看整条街上属你最漂亮。
在北京的医院里,老大老二趴在落满大雪的窗户边,看着外边那个满脸血迹濒死的男人。
老二玻璃窗后红扑扑的小脸,让人想起《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里那个小Loli趴在窗前看着暗恋对象的场景,同样的大雪、同样的纯真,但不同的是,爱情中的小女孩看到的是希望,而老二第一次面对死亡看到的是恐惧。
大树下,老二从书包里一件件地掏出他的宝贝,问生病的哥哥:我把我的夜光杯送给你呀……我把我的孙悟空送给你啊……我把我的蓝白旗送给你呀……那你到底要什么呀?
哥哥走后,老二一人跑到海岸,把那些宝贝一件件地扔进大海,因为奶奶告诉他,把苦海填满,就能和思念的亲人相见了。
他用力地扔出去,每扔一下还卖力地大叫着,然而他小小的脑袋只有以后才能明白,无涯的苦海怎是他的夜光杯、孙悟空和蓝白旗所能填得满的。
他为哥哥偷了所有能偷的东西,而偷走他哥哥的却是让人毫无反击之力的时间。
有人说,这是香港版的《活着》,但在我看来倒还称不上。
《活着》也是零零散散的家庭琐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但却无时无刻不反射着时代的风云变幻、人事沧桑,这条无形的主线贯穿全片,让人感到浓浓的编年体的气息,大气而不空泛。
而《岁月神偷》,开篇就点明的“岁月是最大的小偷”的立意相当不错,但慢慢地主线却仿佛走成了一个不幸的罹患癌症的大好青年的故事,偏离了大主题,因此片中好多闪光点似乎也没了支撑,因此无法释放出其原本应有的光彩。
当然,这里所有的人物刻画都没的说,除了那对恋爱小青年略显僵硬,但权当是青涩初恋的又一种表现吧。
之前有些好奇吴君如演正剧会是什么效果,但在观看的过程中,自己已完全想不起之前那个大笑姑婆的她。
在困境中,女人仿佛总是显得比男人更坚韧,片中她表现出的一个普通女人无助时的乐观、悲伤中的克制,比任何嚎啕大哭的表现都更具催泪效果。
尤其是她一边给招牌刷漆,一边定定地说,就要刷红色,红色显眼嘛!
然后噙着泪,一个人喃喃自语:做人,就要信,就要信……她的坚强,她自己都意识不到。
任达华也一样,趴在楼梯上看着生病的老大时那写满小心翼翼、又疼爱又愧疚的眼神,送母子仨去北京,在门口挥手告别的剪影,都让我对这个老男人有了新的认识。
只能说,岁月偷去了他的青春,却还给他一份沉淀,一份迷人的沧桑味道。
这几乎是一部被捧上了道德神坛的电影,当看过的人夸赞这部电影时,他们首先表露出来的不是关于这部电影本身的优劣判断,而是彰显个人美德的亲情传承和道德归属,还用自己的眼泪作为证明。
《岁月神偷》的投资方也在不遗余力地强化着这种重口味情怀,他们此前发行的《孔子》因为周润发的一句“看《孔子》不哭你还算人吗”而沦为笑柄,现在终于可以用一部名副其实的催泪之作来挽回面子了。
看《岁月神偷》我没哭,而且一点点想哭的意思的都没有,因为这本来就没什么可哭的。
我相信罗启锐和张婉婷也未必是真的要把影片拍成一部滥情的哭片的,他们在感情节制方面做的不错,既没有抚尸恸哭也没有狗血表白,本来从开始就一直慢慢在观众心中一点点渗透和蔓延的、如涓涓细流般的幽怨和黯然可能会因最后的感情决堤而被冲刷掉一切回味的余地和遐想的空间。
对于这样一部有着精细的控制力的电影来说,滥情可能会成为商业炒作的卖点,但却是创作上的失败,它将使一切廉价化。
《岁月神偷》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其对六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腾飞之前市井生活的再现和品味,一个反复出现的场面是一条街上的众邻里将饭桌摆在门前一起吃晚饭的情景,吃百家饭的孩子们快乐地穿梭其间,这种守望相助的祥和正与中国自古以来所崇尚的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安逸家居图景相对应着,所谓“岁月是最大的小偷”,被偷走的也正是随着生活的富足而丧失掉的这些淳朴的家园意识。
但是这里很多人会忽略掉的一点是,这是带有强烈殖民色彩的生活图景,这在张婉婷的创作中是一脉相承的,从《非法移民》、《八两金》到《玻璃之城》,再到现在的《岁月神偷》,都可以看到一种殖民地精英意识。
可以说这是一部拍给香港土著看的电影,很难想象这种带有政治色彩的地域怀旧在内地人心里能有什么真正的共鸣,能打动我们的,只有那精美的画面、做旧的质感和流动在其间的亲情泛滥,而这只是《岁月神偷》最表层的意义表达,只有香港人自己知道岁月偷去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过分投入地去膜拜其所谓的情怀,只是在自作多情而已。
《岁月神偷》让我想起了《天堂电影院》,都是对往昔一段黄金岁月的追忆,生活的贫瘠和精神的富足产生了奇妙的对比,但两者的立意完全不同。
天堂电影院经历一次毁灭性的浴火重生,而罗记鞋店在台风中却并未被摧毁,因为父母拼着老命护住了生命延续所需要的那个“顶”,于是《天堂电影院》中的老阿尔弗雷多一直教导小托托要走出小镇,拥抱外面的世界,而《岁月神偷》中更多的是在坚忍中的顾影自怜,母亲一直挂在嘴边的话是“做人要有信”、“一步难,一步佳”,西西里岛的埋骨何须桑梓地和香港岛的守得云开见月明,都可以称作是一种豪情,却体现了海洋文明和内陆文明不同的人生哲学。
最后死去的罗进一实际上是一个优秀的被殖民者,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接受了良好的殖民教育,殖民地政府的公告都要通过这样的人来得以上情下达,他连写歌都用英文,还无怨无悔地爱着一个移民美国的女孩,这样的一个人被埋葬是带有强烈的象征意味的,你可以从中读出各种悲情,我也可以从中读出各种反讽,深入想下去,我会感到不寒而栗。
想到这些,我实在不知道这电影到底有什么可哭的,爱父母,尊孝道,我们可以找到各种方式和载体,但不一定是《岁月神偷》。
Solo lau/文在今年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十月围城》固然是最大的赢家,但《岁月神偷》也收获颇丰。
不但任达华斩获影帝桂冠,而且李治廷也轻松拿下最佳新人和最佳原创电影歌曲两项大奖,同时导演罗启锐自己也拿到了一尊沉甸甸的最佳编剧奖杯。
可谓是风光八面,再联想起本片在柏林电影节上的出众表现以及当前取得的票房佳绩,不得不令人侧目。
甚至还有人惊呼:难道小成本电影的春天已经到了?
《岁月神偷》作为一个由香港人编织的六十年代本土梦,虽然感情是共通的,但是无论地域还是文化都与我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为什么片中罗进二想娶冯宝宝这个大陆不甚熟悉的明星,而全片对大家耳熟能详的李小龙却只字未提?
下面就十问《岁月神偷》,独家解读你可能所不知的种种疑问。
1为什么叫《岁月神偷》?
很多人奇怪,一部没有神偷的电影却起名《岁月神偷》,对此,罗启锐表示,“我觉得那句广告语就是我最想表达的。
原来生命里,岁月才是最大的神偷。
它把我们最心爱的,最重视的,不知道不明白的,我们的爱情、宝贵的时光、心爱的和心痛的回忆都给偷走了。
我觉得《岁月神偷》这个名字是跟这部电影最契合的。
”据罗启锐介绍,创作初衷是纪念自己的童年和早逝的哥哥。
据该片监制也是罗启锐的妻子的张婉婷说,投资人找上他们时,她和罗启锐同时给出一个关于各自童年的故事,“他们比较喜欢他那个纪念他哥哥的,我写的那个纪念我妈妈的故事就没有拍成。
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命运,《岁月神偷》运气比较好。
”2永利街永利街是香港上环一条街道,位于上环南部必列者士街以南,楼梯街与城皇街之间,东西走向。
该处以保留香港1960年代特色而著名,因此《岁月神偷》也在这里取景。
像永利街这样的香港老街道,原住居民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大陆来的移民。
香港经济腾飞后,为了加快城市化建设,类似的老街道大都被先后拆除。
原本永利街也在拆除名单内,但由于《岁月神偷》的巨大成功及其社会影响,香港政府决定永久保留这条沧桑的街道。
3冯宝宝本片中罗进二吵着要娶回来做老婆的这位冯宝宝,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极一时的童星。
15岁之前就演出了200部电影,成为全球拍摄作品最多的童星。
后来留学英国学设计,回港后不久因设计工作失败,而重新回归娱乐圈。
《岁月神偷》中电影院银幕上手持夜光杯的小女孩就是她(出自其代表作品《夜光杯》)。
4为什么没有李小龙?
有影迷提出疑问,一般香港的怀旧电影中都会出现李小龙,毕竟他是香港的骄傲,是世界电影巨星。
《岁月神偷》中没有出现李小龙是因为本片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而那时李小龙还在美国打拼,直到1971年7月才与嘉禾电影公司合作拍摄了著名的《唐山大兄》。
5保护费和医院黑幕其实上世纪六十年代正是香港最黑暗的一段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最严峻的问题莫过于贪污成风。
那时的英国政府在对香港的管理上采取华人制华的方式,很快这种制度的弊端也显露出来。
警察与黑社会同流合污,维持社会基本稳定的同时大肆收黑钱。
在六十年代末甚至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贪污体系,以至于当时全港警察几乎没有几个不贪污的,单只华人总探长吕乐一人,就搜刮了近五亿的惊人财富。
这种情况直到廉政公署成立之后,才得到有效的治理。
医院额外收小费其实与警察收保护费的情况一样,面对当时漏洞百出的社会制度,整个香港能捞到油水的部门几乎都存在严重的贪污问题。
而这两大社会毒瘤在当前我们的社会也非常有代表意义。
6月饼会电影中因为罗进二偷吃了半盒月饼,罗先生和罗太太受到了邻居的指责。
要知道月饼在当时,特别是对于底层民众来讲完全是一件奢侈品,而且很难买到。
每年的中秋节前一段时间,都是许多家庭一起分期集资预定,才有可能买到。
像罗家四口本来打算一人半块月饼,而罗进二偷吃的半盒双黄莲蓉月饼,可能是几个家庭的中秋月饼份。
7金鱼香港人喜欢养金鱼,甚至如今还有一条专门的金鱼街——通菜街街口,顾客络绎不绝,非常热闹。
当然港人对金鱼的喜爱不是无来头的,一方面港人的生活空间大都偏于狭窄,饲养别的宠物不是很方便。
另一方面也跟他们特有的文化风俗有关,在港人心目中水就是财,于是金鱼这种漂亮的动物也成为旺财运的吉祥物。
8鱼缸头盔本片开始部分,罗进二偷了一个鱼缸套在头上做头盔,这当然不是无来由的突发奇想,而是与人类航天事业有关。
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功登月,成了全人类的骄傲,而鱼缸头盔模仿的正是宇航员的球形头盔。
9明星友情参与《岁月神偷》众所周知,《岁月神偷》的投资成本仅1200万,如果不是主演任达华和吴君如自愿降低酬劳参演,恐怕这部《岁月神偷》无法有今天的成功。
电影中还有不少明星也是友情客串,像秦沛和谷德昭。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在电影中客串罗进二老师的许鞍华,这位金像导演之所以来本片中客串一个小角色,是因为罗启锐在他拍摄《天水围的日与夜》之时帮助过她。
10《岁月神偷》为何没有获得本届金像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电影的提名?
作为第二十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热门,中奖率极高的电影(6个提名4项大奖),电影《岁月神偷》却没有入围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两大奖项。
其实这倒不是因为《岁月神偷》实力不够,而是因为《岁月神偷》在金像奖评选的时候只是点映,看到的人少,评委也少,甚为可惜,但是电影的叫好叫座也证明了少拿一两个奖并不是多大的损失,关键还是电影好。
节奏虽慢,却最让人感动!
前面哭后面也看哭😭,真是服了自己了!
一家四口过着幸福的小日子,罗爸做得一手好鞋,罗妈口才了得,罗进一是整条街的骄傲,不仅考进了最好的英文学校,还是运动冠军,喜欢养鱼,罗进二这个调皮的小弟弟!
生活虽然拮据但也幸福,弟弟和哥哥的感情,一会吵一会和好,弟弟也会为了和哥哥去看鱼而“威胁”他。
就得宠着这个可爱鬼!
然而“台风”终于来临,摧毁了这个家!
“先难后佳再难”,“最重要的是保住顶盖”,“人总要相信”!
这是这家人在岁月这个“大神偷”面前的抵抗!
岁月偷走了进一的生命,偷走了罗家人的生活。
但是只会让他们的感情更坚固!
也让小弟成长,“今天上什么”不在是“中文和英文”……
<岁月神偷>的特点是让看客产生共鸣,列举一下感动我的几个点吧:1.任达华对儿子的恨铁不成钢的严厉演绎,大部分的农村家庭父亲对子女的管教,本身没有多少文化,也不知道应如何去教导,按自己的想法去实施他心中的爱。
2.吴君如片中一直都很朴实感人,让我眼泪横飞的剧情是在医院里被护士嫌小费少,而哀求护士打针时轻点时的无柰。
护士恶意且粗鲁的打完针后,儿子为了不让母亲担心而忍痛笑言没事,而母亲心疼儿子时恨怒直失声眼泪呛滴。
3.弟弟对哥哥的想念,以至于把自己的偷来的心爱之物扔进海中的场景。
4.弟弟和哥哥为了争夺一物,而大打出手时的认真,让人很容易的想起小时兄弟姊妹一起时的情形。
等等,虽然是香港怀旧片,但从中也可以看到我小时候的类似情景。
有空去看看,就算是看哭了,也没什么。
感动应该感动的,流应该流下的泪。
昨天考完高等代数,卷子发下来也就写了不到三十分的题,第一个交了卷。
室友和我一起。
交完我俩一起对着彼此大笑了三声。
心照不宣。
谁还记得小学时数学第一次没有拿到一百分在卧室扑簌簌掉下来的眼泪花儿呢。
到了大学,谁不是豪气千云地说,“学习成绩算个diao,我们要的是生活。
”于是把gap year挂在嘴边,借摇滚和香烟来点缀自己,年轻就是身未动心已远,反正一切还有人能够买单。
我们鄙薄的不只是曾经的自己,却是真真切切地把那踏实诚恳的一整个借着梦想发光的年少都一笔勾销。
岁月,到底偷走了什么。
当一些遥远模糊而又神秘的概念渐渐在眼前清晰,当我们打碎蜗牛壳走进乌托邦,二五八万的嘲讽模样。
我们看着上一个年代的人从焦点从敏感词中走出,渐渐将我们推到风口浪尖,看着我们这一代人再变成焦点和敏感词。
年少轻狂过,自以为是过,落寞失意过,同样,也隐忍坚强过。
这些年来我一直照着自己的想法过日子,恨透了世间所有的将就。
将我妈的泪水汗水一点一点甘之如饴,再试图成为自己想要变成的模样。
“你怎么学成了这个样子?
”不仅是影片中那一家,这应该是每一家都出现过的台词。
除此之外,大概还有一句,“别人能学好你怎么不能?
”当时应该是战战兢兢的有之,诚惶诚恐的有之,而更多的,应该都是应声低头,而垂下去的眼睛里,写着的却是口服心不服的倔强。
是的,我知道学习的诸多好处,我也相信刻苦学习能够给我带来艳阳天。
但是我的青春是我自己的呀,没有人有资格将自己的遗憾嫁接到孩子的身上。
我相信你们走过的经验,我只是不愿拿你们的殷鉴当幌子,将自己扶正到一条能够一眼望到头的康庄大道上去。
仅此一生,如果连处置自己生活的权利都没有,那才是最糟糕的。
翅膀硬了,那就飞吧。
填报志愿的时候,愣是填到了离家千里的北方。
碧海蓝天,浩淼无限。
那时候我才觉得我的人生开始了。
I wanna be freeLike the blebirds flying by meLike the waves out on the blue seaIf your love has to tie me, don't try meSay good-bye我要去北方,我要出国。
而你,也是这么希望的。
两全其美。
虽然初衷不同,好歹殊途同归。
我们不停地逆水行舟,被时间不断地向后推,直到回到了往昔岁月。
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怎么可能理解苦难。
而好不容易从苦难中走出的人,又怎么会轻易想起那些苦难的日子。
而像我这样乘着父母的苦难之舟而踏上幸福之岸的人,又怎么能够感同身受地明白苦难之重。
影片开始的时候,我看到原来吃完饭用来倒水洗脸的瓷盆,心里一惊,原来已经离我这么远了。
我从吴君如的身上看到了太多自己母亲的影子,不知道你们是否也如此。
从农村,到县城,再到省城。
我看见过好多人的生活的姿态。
就像不同的模具,批量出几种生活。
从我的爷爷奶奶,到我的父亲母亲,再到我,彼此之间心态的转变也不是互相能够切实理解的。
小学时,女孩子也爱漂亮,也爱打扮,也贪吃也贪玩。
喜滋滋地花五毛钱买一包八条的冰棍然后一起乐呵着分享,或者在同学生日时买一个本子和一支笔当作生日礼物,也曾经很邪恶地从爸妈卧室抽屉里从那几包崭新的钞票里抽出过几张一块两块十块。
我一直觉得,我生长在那样的一个家庭,我过的就应该是那样的生活。
自从我买了第一双耐克的鞋,吃了第一次哈根达斯,我的生活就在悄然转变了。
进一去了芳菲的家里,看到的那番场景。
手和脚都不知道怎么放才好的尴尬,和若有如无的羞惭,真的是和我当年一模一样。
那一年我刚从县城进到长沙,在一所算是贵族的寄宿学校念书。
只因父亲是学校的老师,而其他人的背景都是非富即贵。
那一年我11岁,懂得的道理或许不多,那种落差却无法遮掩。
当时我的随身听里放的是金海心和邓丽君的歌,她们却已经用 SONY 的 CD机听台湾那些新生偶像的专辑了。
我也会一直记得,在晚上熄灯以后,我独自蜷缩在被子里,默不作声地听着她们讨论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牌子,满不在乎地攀比价格。
我小时候学钢琴和舞蹈,有很多才艺,看多许多的书。
但在那一刻,我真的心慌了。
我能够跟他们聊什么?
我拿什么来交换友情?
所以,在进二卖明星相供了半份月饼会,他喏喏地说,“我想自己吃完一盒双黄莲蓉”的时候,我的心里是那么的动容。
在开学不久,我的一篇文章被老师当作范文来朗读。
之后有个女生跑过来,要我帮她写小说,写完给我300块钱。
我听了特别开心,单纯地觉得这么轻而易举地挣钱很合算,一个星期就写了给她了。
她看了我的小说很满意,十分爽快地给了我三百块钱。
那可相当于我一个学期的生活费啊。
我也不曾想过为什么我和这样的姑娘之间有这么大的差距,我凭什么要写文章给她发表,她又为何可以不痛不痒地这样的巨款掏出来给我,就像我掏钱去小卖部买冰棍一样。
直到今天,我也成为讨论衣服和鞋子牌子中的一员,渐渐地把他乡当作故乡,把享乐当作快乐。
岁月把我们变成面目全非的样子。
其实并没有这么夸张。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只是我们都世俗,都功利,都浮夸,同时也都善良。
我们都在向着一个更好的愿景奔去,过着这样一步难一步佳的日子,然后走了过来,走到今天。
到了影片的最后,我看到长大了的进二和她的母亲,忽然想到了高中时学的文言文: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每个人都有一场被岁月偷走的记忆。眼泪流了那么多,但丝毫不觉得煸情。节奏虽慢,但不琐碎。很喜欢李治廷的表演。这一场感动,来得无比自然、真实而朴素。难一步,佳一步。一步难,一步佳。有这样的爸妈,我们难道没有理由看得见天空中同时出现的两条彩虹吗。另,海报上明明不可以少了李冶廷的份嘛。
很少看港片,这部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摇臂用得太泛滥了。
虽温婉如玉但欠缺力度
假大“胸”,又叫装假狗……
作为一个大陆人,没有香港的底子,看不出香港的味.
在幻变的生命里,岁月,原来是最大的小偷。。。。
一步难,一步佳;难一步,佳一步。只要不放弃,总能拨开云雾见彩虹的。
估计这片立项受了很大《三丁目夕阳》的影响,煽情点埋伏的还可以吧,整体看下来没觉得太过火。但剧情上全集中在一家四口上限制太大,画面调色也挺恶心,一些台词太直白,成品太闷了
真的做到了以简入微,去除所有的技巧,纯粹的回归电影本身的故事和情感张力便足以打动人心,配乐真的是出色至极,虽然故事有过于催情的成分存在,但已然可称经典
找角度、拖节奏,这便是文艺?
三星半 煽情显得刻意 有点过了 虽然哭得很惨 但理性一点还是不太喜欢这个故事
莫名觉得这片很雷
简单细腻,几度看到眼眶湿润。
完全不喜欢!完全都不出戏,半个小时的故事讲了两个小时,滥情,好像纯粹是导演想拍那么个感受出来,剧情剧本什么的都无所谓,只要是符合的都往里面添加。说到底,看这些餐具我还如不去看凤凰的记录节目,那里的人物要真实的多。你这个电影的目的何在呢?
情绪太满,看着看着就疲劳了。让人掉泪的细节与伏笔的设置不太自然。对荡气回肠的轨道镜头不是很适应
过于煽情了
1 没有location怎么拍的好怀旧片 2 没有好的儿童演员怎么能打动人
无聊。。。
3.6 且不說鏡頭這些事兒了,有意呈現歲月,我跟好朋友一起去看粵語版。
我实在不理解为什么会喜欢这样一部看到开都就知道结尾,人物脸谱化,老婆婆般信仰的无聊教条,不温不火的电影版韩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