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一个月前看的这部片子,说实话不喜欢。
不是因为感觉镜头用得太露骨或者因为演员演得太夸张,而是觉得她们哪里在传递什么思想,表达什么精神,活脱脱是一群青春不再的老女人在自顾自怜地发牢骚。
什么女权主义,完全是男权压抑下的怨语痴言。
另外这部片子中人物的大段对白,还有影射之嫌。
真正独立的女性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她们以丰富自己为目标,老公出轨算不了什么大事,犯不着如此劳师兴众。
况且这段四人共处的时光在情节构造上缺乏张力,衔接上也显得不够流畅,看得人很压抑。
W:首先请您解释一下影片的名字为何采用了“无穷动”的音乐术语,以及为何选择了洪晃、刘索拉等非电影界人士的合作。
宁瀛:这部影片的主题是关于女人的内心欲望,令我联想到了音乐,所以借用了这个术语。
在现实生活中,我和洪晃、刘索拉她们都是好朋友,她们的形象非常鲜活,富有个性,具有强烈的存在感。
我希望借助这部电影,就像一个笼子,把这些有意思的人物装进来。
影片的主要角色中,只有李勤勤是专业演员。
W:《无穷动》是一部女性电影,连真正意义上的男演员都没有,而且还是一部中年女性的电影。
作为女性导演,很想听听您对这个年龄阶段之于女性的意义。
或者说,您怎样评判女性独立人格的成熟?
宁瀛:我觉得片中的女人们,到了这个岁数真的成熟了,不再以男人为中心,展现出个性的魅力。
她们这一代人在精神上非常强有力,不像新一代很多人物化。
因为这一代人凝聚了几代中国女性的生命体验,等新一代长到四十多岁,我怀疑她们是否也会有一样的成熟程度。
要知道,我们现在正历经着一场物质至上主义的改造,也可以说是商品大潮的洗脑。
这场改造的深刻与力道是难以想象的。
在过去的政治权威时代,你或许还可以保留疑问的权利,可在商业时代却很难做到。
W:巧合的是,在此前东京电影节采访年轻导演宁浩的时候,他表示很想拍一部反映当代中国女性社会角色变化的电影,在他看来,女性解放呈现出了严重偏差。
这显然是一个不健全的商品社会新环境下的结果,《无穷动》对此的反应看起来是愤怒。
宁瀛:我的创作初衷,就是对现有的主流时尚女性形象的不认同,这构成了影片的基础。
中国当代的时尚女性形象,远离了女性解放的高度。
我和洪晃、刘索拉她们聊起来,都感到无法认同。
根据主流的女性审美标准,她们美丽、单薄、如同消费时代的消费品。
和过去的状况对比,实际上是在倒退。
今天的中国,变得非常的消费主义,大家感兴趣的是钱、成功、物质满足。
女性审美标准和女性社会地位,也因这种环境被改写。
但是实际上,只要你轻轻一挖,就会发现它的虚幻,后面是一个禁区般的内在世界。
美国有个电视剧叫《六英尺下》,可对《无穷动》来说,揭开真相只要六厘米就够了。
就像片中的女性,她们都有红色家族背景,今天看来也算是成功者,电影写的就是在这成功表象下的生活真实状态。
W:既然您对主流商业文化打造的女性标准形象深为不满,那么又如何看待目前的两性关系现状?
宁瀛:我觉得中国在这方面有一点颓废,已经开端了,也有一点过分。
片子里的四个女人都和一位男人有瓜葛,而那男人身边还有更年轻的18岁的姑娘。
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真实,蕴藏着一种危机。
W:影片中有一幕她们吃鸡爪的戏,您用了不短的篇幅和大量近景、特写来展现她们如何吃掉一盘鸡爪,用意是什么?
宁瀛:为了表现女人的欲望。
吃鸡的过程,是欲望的体现。
鸡也可以象征男人。
黑泽明的制片人野上女士看了这部电影,她说很喜欢,因为表现的是“女人的性欲和食欲”。
在中国电影里,我的表现方式不得不含蓄一些。
W:在影片的结尾,拉拉突然疯掉了,还有三个女人在空荡荡大街上的行走,看起来都很有象征意义。
宁瀛:《无穷动》用了很多的象征手法。
拉拉在片中的几位女人里,相对来说是个远离物质世界、更注重精神世界的人,这样的人,在今天的物欲时代不能存在,只有陷入疯狂的状态才有可能。
影片结尾那段行走的场景使本片最重要的段落。
我选择了一条杳无人迹的马路,希望提出一个疑问:这个真的是我们想要的世界么?
物质占有就意味着一切么?
在路两侧,能看到被拆除中的旧建筑,而我们的生活记忆就随着那些老房子一去不复返。
那条路不但前方是茫然,而且你可以看到在她们身后也什么都没有,如同被斩断的过去岁月。
W:《无穷动》描写的是当下,但始终流动着一股浓厚的回忆气息。
事实上,这也是一部关于中年女人回忆的电影,使人想起维姆-文德斯的话:“电影是记录消逝时光的利器。
”宁瀛:是的。
电影能够通过影像记录正在消失的现实。
我在拍摄电影中会感到,你昨天才拍的,今天就已经成为了历史。
电影是抓住这些记忆的手段。
在大家都关注着经济发展的时候,也不能忘记文化的积累传承,而电影这门艺术正是实现文化积累传承的一部分。
对于《无穷动》来说,这几个中年女性的言谈举止就是我要记录下来的,她们的身上有那种新一代女性同样生出皱纹后也很难具备的独特气质。
W:而且我也注意到,这些女性角色们充满伤感温情的回忆,都萦绕着各自父亲这个点。
抛开我们熟知的所谓恋父情节,您在其中赋予了何种寓意?
宁瀛:父亲对于女人来说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就像有人说“父亲是每个女人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
在影片里,父亲还是一代革命历史的象征,她们的父辈都曾接受过红色革命的洗礼,并在后人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对父亲的怀念,也是对过去的意识形态和历史记忆的割舍不断的心态。
事实上,《无穷动》有两大主题,一个是性,一个是革命,父亲是针对后者的一个象征符号。
W:您的作品的地理背景,基本上都落在了北京这座城市。
能否说一说你对它的感受,它对于您的创作来说是何种意义上的存在?
宁瀛:我是北京生北京长。
在我看来,北京就像一个大舞台,上演着高度浓缩着当代中国现状的活剧。
北京作为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有强烈的当下性,那种此时此刻的感觉。
我也曾拍过其他地方,比如前一部纪录片,去了四川,记述火车上的故事,所以我下一部作品也未必会还立足于北京。
但北京对我而言,永远有新的题目,还能发掘。
北京是个太复杂的城市。
你看到那些古旧建筑一片一片地被拆除,每块砖头上都仿佛带着人们的记忆;可另一方面,北京又是个极为年轻的城市,是个混合体。
我每次从外地回到北京,都有一种兴奋感,好像回到了战场,内心不能安静。
有的人创作要选择僻静的所在潜心构思,我却必须在北京的尘土、嘈杂中创作,在旁边,如同一场城市的外科手术正在进行。
这种状态给了我无穷力量。
W: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包括您自己,大多具有海外的生活经验,这对电影起到了何种影响?
宁瀛:我在意大利生活过,洪晃是英国,刘索拉是美国,李勤勤则是日本。
海外的体验,增添了我们的生活阅历,使我们有一种新的观照视角。
但是,我的每一部电影,都注重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真实感受,传达到作品里。
从《找乐》到《无穷动》,我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关注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W:您执导的作品,从《找乐》开始一直到《无穷动》,都强调影片的艺术特质,是否也感到过商业压力?
宁瀛:在日本也好,在欧美也好,广泛存在的多厅影院就是为了给艺术电影留有一个空间。
严肃文化一般是属于小众的,而且需要精心培养。
但是我们的多厅影院,常常是全部放映大片,甚至《哈利波特》一来了就全放《哈利波特》。
我觉得,我们这些艺术电影导演当下最重要的挑战,就是怎样在商业模式下不背叛自己的艺术良心。
《无穷动》目前还未公映,不知道票房前景如何,但影片由章含之、刘索拉、洪晃等社会名流主演,也算是一个与市场的结合点。
其实,我很在意自己影片的国内市场,我的电影都很在意,因为我特别看重作品能否引起那些与我有共同生活背景和经历的人们的共鸣。
W:最后,让我们回到《无穷动》,您说它将是“一颗炸弹”。
宁瀛:因为《无穷动》很真实。
中国主流社会提倡的一些女性规范或标准,有的甚至还带有封建社会的传统色彩,但在私底下已不复存在。
《无穷动》拒绝这种虚伪。
通过这部片子,我们要展示的是很独特的中国女人形象,她们具有别样的魅力,构成对主流女性美学的挑战。
其实电影里也有很多自嘲,但在这自嘲之后是坚定的自信。
女人生来是缺乏安全感的。
从出生的那刻起注定了女人对于父亲,对于兄长,对于未来出现在身边每一个男人的依赖。
每个女人的童年都会留有灰色的记忆。
即使成年之后,这个女人拥有权力,拥有物质,拥有美貌,拥有精神,可是童年的灰色记忆总是在梦中一遍遍的折磨她。
好像拉拉在电影中的独白,“没有了你,家也没了。
”好像夜太太看似平淡实则惊人的一句“自从父亲死后,过年对我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又好像勤勤会一遍遍念叨家中父母的争吵。
每个人都有童年阴影。
越成长,童年的阴影对自己的纠缠越甚。
妞妞的婚姻不过是导演的的引子吧,导演想讲述的也不仅仅只是探讨男女两性之间畸形的爱。
这部片子上映期是2006年,但我可以说十年之后中国的中年女性的心灵场景应该正如影片那样。
充斥着谎言,欺骗,惶恐,独白,不安全。
谎言来自两性,来自最亲的密友。
惶恐,不安全感来自现实的欺骗与被欺骗,来自童年的阴影。
女性始终是弱势群体。
现代女性的脆弱绝对深藏坚强的外表之下,那看妞妞的地位,你看夜太太的奢华与自信,你看勤勤的夸张,你再看拉拉的超脱。
可终究谁也敌不过心中的那个梦,终究谁也敌不过被别人的一次欺骗。。。
所以勤勤大哭,她爱的那个男人啊,没等到,又死了。
所以拉拉疯了,她年轻时纯洁的爱人啊,身边却还有个18岁的姑娘。
大年初一,除去拉拉的三个贵妇依旧行走在北京阳光普照下的街头。
现实的阴霾,梦境的灰暗都将被阳光蒸发。
日子还是要过,绝望也好,忐忑也罢,还是要穿起貂皮大衣,摆着屁股,昂着头,不时的跳着小碎步,展现作为一个现代女性的骄傲与韧性!
ps:有人说这部片子不具美感,本人却有不同的观点。
洪晃,刘索拉,章含之,这些人的名字就等同于“中国女性美”。
她们每个人都代表了中国女性的精神生活之巅。
所以,看这部电影,如果你想看美女就算了;想要为女性呐喊算了;想要看她们抡着胳膊厮打也算了。
因为宁瀛导演就是通过一面镜子把中年女性的现实生活折射给大家看。
不夸张,不离奇,这,就是生活。
宁瀛并不是一个主流的商业导演。
她以往的作品总是关注普通小人物的命运,在近似闲言碎语中,以一个女子的敏锐和细腻,揭露着人生冰凉的黑色的真相。
总的来说,在她的身上有着6、7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气息(她也的确曾经到意大利师从贝托鲁奇),而她的作品也都可以归为作者电影的类型。
虽然曾经的“北京三部曲”(《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等作品都足以写入中国当代电影史,并且赢得了很多国际声誉,但对于多数观众来说,这个女导演的名字还是相当的陌生。
但是最近宁瀛火了,因为新片《无穷动》。
这个从形式上来说类似DOGMA95风格的片子,起用了导演自己生活周围的一些闺房密友,从一个戏剧性的话题入手,表现了一群中年妇女,准确地说,是上流社会的女强人的精神世界。
故事情节其实很琐碎。
年三十早上,时尚杂志出版商妞妞在丈夫的电脑里发现一些肉麻的情书,看得出丈夫外遇是自己的朋友,于是她请三个最值得怀疑的女友到家里过春节:年轻浪漫的时装模特亲亲,房地产经销商夜太太和才貌双全的艺术家拉拉。
这四个自我感觉超级良好的女人,镶金嵌玉,锦衣貂裘,一边打牌一边瞎聊一边看春晚过了一夜。
谈吐之间除了你来我往的暗示和套话,更多的是各自对如何挤兑男人的吹嘘。
只有边上伺候着的老妈子一脸木然。
从境内到境外的媒体都在有意或无意地标榜本片的前卫,一种貌似女权主义的呐喊。
片中大段对男性的嘲笑、奚落以及挖苦,语言粗砺而直接,几个中年女人更是以夸张的造型和举止,挑战着既有的女性形象。
宁瀛自己就在导演阐述中说,“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源于一种不满——对现有的中外银幕上的东方女性形象不认同,对当下时尚文化中对女性、对审美标准的不认同。
”说实话如果不看这部电影而只看这句话,我一定要为宁瀛击节叫好。
但是作品本身呈现出来的状态,却让人无法体会到她宣称的充满思辩的初衷。
本片的确能够让人感受到她们对于男性世界的奚落和蔑视,但是,更多的却是某个生活圈子的集体作秀。
场景是一座四合院的家里,几个女人喝着用量杯盛出来的玫瑰花茶,烟灰缸里都漂着莲花,毛主席像章,线装书,以及家里随处可见的古董,趾高气扬宣告这几个中年女子优越的身份地位。
她们是一群特殊的女人,出身显贵,感情都受过挫折,偏偏掌握着一定的文化与财富资源,所以可以坚持某种雍容而“先锋”的生活方式,乃至可以驾轻就熟地用胶片把玩自己的生活。
说到底,她们的思维和她们的世界,原本就和这世间大部分的女子格格不入。
或许她们会觉得自己已经得道升天先走一步,而从云端里向下愤愤地怜悯着其他的女人,但是对自身优越感的过分迷恋,使得电影《无穷动》从一开始就脱离了生活,成为一个小圈子的游戏和梦呓。
而媒体关注更多的也不是电影本身,而是这几个“闺中密友”的本来面目。
张老妈子的演员是章含之女士,著名的外交家,真正的一代名媛;拉拉就是刘索拉,本身是搞前卫音乐的,也是一个出名的当代作家,名字进过中文系课本;尤其是主角妞妞,扮演者洪晃,一个著名媒体集团的总裁,乔冠华和章含之之女,陈凯歌的前妻——尤其是这最后一重身份,联系到影片中涉及的一些私房内容,让媒体的娱妓们趋之若骛,搅和上前些时候沸沸扬扬的“馒头”,一起添油加醋地爆炒起来。
尽管宁瀛本人否认电影和陈、洪的前情相关,但是海报上的广告语“XXX前妻讲述如烟往事”却是白纸黑字。
洪晃在自己的博上也说:“周日在北京的首映我没去,原因是在没有跟我打招呼的情况下,狂轰乱炸的宣传居然把电影和我私生活联系在一起,好像这电影是我投资拍的,让我目瞪口呆。
……而至于我本意想拍一个女性题材的电影,却被反认为又是围绕一个男人转的电影,这真是对我最大的讽刺。
”讽刺,又是讽刺,这是我们这个年头最不缺的东西。
《无穷动》作为电影的价值,明显小于它作为话题的价值。
实在不知道媒体如此的论调是搜肠刮肚后的独创还是与制作方暗接珠胎的合谋,这一次,本应属于小众群体的类似行为艺术的独立电影《无穷动》,却能够全国公映并引起了大量的注意力,可叹我们的娱妓们性趣亢奋,而可悲我们的电影如此疲软。
此外又不禁让人担忧,是否我们已经不需要真正的养分来充实精神世界,而只需要制造话题来刺激人们久已麻木的神经。
昨天看的,尤于实在是有点太晚了,就等到今天来写点感慨了.当妞妞发现给自己丈夫发传情E-mail的人也认识自己时,决定在过年那天邀几个可疑人物到家中来吃年饭,一来二去的试探于盘问也没揪出个结果来,恁是到了最后接到一派出所打来的妞妞丈夫出车祸死亡的电话后屋子里的人才"原形毕露",一个嚎啕大哭,一个坐沙发上边年着那些E-mail边疯狂傻笑,笑着笑着就笑神经不正常了...汗死||||||||这部电影原来起的名儿叫<谁睡了我的老公>,那这发E-mail的人究竟是谁啊?咋没看出来呢???......还有最后看片尾打出友情出演有洪晃家杨小平(这常被洪晃提起的杨小平是她的现任老公吗?...),我怎么全部戏里就没见一男的呢?好像除了那些个送年饭的之外.看戏没认真不?不会啊,还好啊还有吃鸡爪的那场戏,几个女人在那嚼啊啃啊的那么长时间,起码5分钟就耗去了,有点恶心还什么"菊花招手"呢,晕!!...都不知拍那么久干嘛?呵...四个寂寞的老女人?!...我倒是很想说说索拉.刘女士,这位杰出的才女.自上回见她去锵锵后,以及这一次,开始发觉这是一个比洪晃更有趣的女人,这个像冰清一样冷睿大方的女人.好几年前她出的那本<你活着,因为你有同类>,光书名那个当时的我就被深深地震撼了,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不过内容和书名带给我想象中会出现的内容似乎挺不一样的,所以当时就没去看了,这会儿又重新找了下这本书,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没事儿消谴消谴^___^最后想说索拉.刘女士做的配乐可真棒!^___^
我也不想给差评啊 可是没办法看到的是公映版 这些女人本都是欣赏的 可是电影看起来就是别扭 也许无穷动真不适合公映 就像<欲望都市>没有被CCTV8引进一样 炒作的太刻意了 真的也成假的了 好的也成坏的了 呵呵不晓得传说中的完整版是什么样子的 等文文拿到再看吧好象已经没有耐性再去看一次完整版 无端 没吸引力 完了
本文全文转载自王小鲁教授,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ー、知识分子电影与文本之典型《无穷动》奇怪而精彩,八十分钟的电影里容量大,但似乎因为历史联想的禁忌,电影不能充分展开,一些情感影影绰绰地出现又缩回去,整个结构略显局促紧张,它似乎需要更多的舒展,但仅就目前所呈现的,已经足够形成一个文本。
这里说的文本不是泛化的文本,而是这样的文本“构成文本的是那些本身带有思想性的、反思性的东西,本身就是心灵的一种表达”。
这里的文本是需要借助于技术才能被阐释,需要在阐释中将其中的意义释放出来的。
《无穷动》不能带来更多感性直观的愉快,却带来了解读的宽阔空间,这对于操刀四顾、踌躇满志的学者来说,也许是快乐的事,但对于大众电影欣赏者,却可能造成反感。
后现代的阅读者们“反对阐释”,并企图取消深度模式和对意义的追索迷恋,面对文本只需要发展一种艺术的色情学。
这种色情学的解读在此并非全然无用,《无穷动》也并非不能产生通俗的快感,只要有“影”,就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快感,这个电影里的四合院是美的,鱼缸里金鱼的出现可以不是欲望的象征而是予人灵动的感受,神秘的无法定位的旧族生活,室内布局精致华美,给人痴视的欲望。
但如果仅以色情学的方式进行观看,那就无法把这个电影的全部精华释放出来,所以我说这是一部知识分子电影,在中国的电影历史里,这个电影有种空前诡异的色彩。
ニ、“一部没有男性角色的电影就是女性主义电影”虽然徐静蕾在她的博客里说《无穷动》不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但我还是认为这是一部成功的女性主义电影。
也许是因为电影中几个女人是围绕男性进行较量的,所以徐静蕾认为这仍然体现了“男性中心主义”。
但这里以男性为中心并不能赋予男性以尊严,男性在此成为争夺的对象,是他者,而非主体。
他仅仅作为欲望之物被描述:洪晃发现老公有了外遇,可能是她的亲密女友造成的,为了弄清是谁,她在年夜摆饭局把三个女友请来,意图揭开迷底。
四个女人一起聊天并回忆往昔,此夜,蒋勤勤大谈不同男人的床上表现,而洪晁问刘索拉是不是她动了她的老公,刘索拉说,你的老公我不早就使过了吗?
“使”将男性工具化,若做一些解读,可以说这里不仅仅消解了男性霸权,其人权都在游戏中被象征性取消。
女性在此并非被动之物,而是主动评价世界,并赋予世界以意义的人。
男性在此彻底成为被动的他者,他只是书桌上相框里的一张相片,他不能走进画面里说一句为自己辩解的话。
因此,男性在此丧失了一切攻击性,丧失了传统电影中的男性行为方式。
尤其是在当下语境里,一般的,一部没有男人的电影往往就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不然它就是一部反女性主义电影,因为性别因素在此被极大地突出和强调,电影作者必定要在这个问题上做一个决断,在女性主义的问题上,一个现代人将会陷入一种二元对立的紧张中,要么是,要么不是,它必须对电影中女性的性别利益进行阶级斗争一般的考量。
女权主义作为最深入最彻底的人权攻治,它指责男性语言系统已经侵占了一切领域,所有领域都不再干净,需要大的清洗,因此,女性的一切行为都能被这一标准所衡量,所评价。
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1)8.81991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 / 剧情 / 张艺谋 / 巩俐 马精武《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几乎全是女性,但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吗?
电影里有一个没有露面但有声音在场的男性角色出现,此男性的象征意义大于其实体意义,它象征一个无名的权威力量,女性沉溺在权威的控制能力中,她们只是彼此消耗抵抗的能量,而不把抵抗对象指向权威。
但有人也许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辨认,说这一部女性主义电影,说它是通过描述男性对女性的压抑的状况以促进观众生发一种反抗的意识,不过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因为从观众在观赏中获得的无意识效果来看,那往往并不能促进女性的觉醒和男性的反思,它反而可能是加固这里的秩序,这里的一切。
根据劳拉・穆尔维的观点,观众获得观赏快感时,必定与电影中的某个角色进行认同,由此推论,如果电影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觉醒的,那么观众往往也就不会觉醒。
电影必须塑造一个榜样,是我们可以把自的愿望投射到他身上的人物。
如果没有,我们就只能去理解或者将自已的愿望投射到一个受害者身上,带着一定程度的遗憾认同他的身份,并认同于他所行的一切。
如果不认同这一切,那么我们必须有一种意志和能量,反对这个电影本身。
这表面很像女权主义者电影理论家所提出的“反电影”,但这里却并不是。
这里不是电影作者在制作中运用反男权至上的电影语言,而是这个电影本身是反动的,它激发了女性观众的反感。
“反电影”一有时候导演能自觉地制造一种间离效果,这是主动的设计,而反动的电影只是被动地接受了观众们的反对。
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里提出了观众观看的快感结构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观看癖,另外一个是来自于对所看到的某个银幕形象进行认同。
在后一种快感方式中,观众必须维护电影的神话特征,即不自行制造一种间离效果,而是让自己充分沉浸进去,分享他人的人生,或者分享他人的满足欲望的过程,若达到此一效果,男性观众必须与其中一个男性人物相认同通过他的视角来占有画面中发生的一切。
而如今,在《无穷动》里,占观众大多数的男性观众无法找到同一性别的认同对象,于是无法使男性在此获得欲望满足的便利,因他无法分身成为游魂,去将自己潜伏在一个有着体现男性优越感的角色中,以他的成功为自己的成功。
男人们在《无穷动》里寻找,只能找到一个女性角色,并通过她的眼睛了解眼前发生的一切,在这个身份的重合里,男性观众暂时告别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而充满错觉地体验了一次女性的生活,而只有体验他人才能产生理解他人的能力,在此,他进行了一次深人理解女性的旅程,虽然这个旅程在《无穷动》里只有80多分钟。
这将是一次怪异的行动,或者让一些男性荷尔蒙过于旺盛的人或者那些对于男性利益有深刻的自觉的人感到不快,甚至这可能是一次完全难以理解的旅程。
为什么是难以理解的?
因为“芙蓉姐夫”不在场。
这使他开始迷失,他难以找到一个习惯的视角。
……此处我们借分析前段时间发生的“芙蓉姐姐”事件来获得对此问题的理解一芙蓉姐姐的出现让人难以理解,是因为她是一个无法归类的人物,我们不能在过去的既成经典和正成为经典的文本里找到这样一个类似之人,于是我们就只能将之看成一种难以言述的奇怪现象。
这是芙蓉姐姐的独角戏,她是北漂一族,家人在外省乡下,不能在这场事件中出现并发言,这是一个孤独的乡下女孩在北京的演出,而我们这些观赏者很少有人愿意直处于劣势的芙蓉姐姐相认同,我们并不打算去爱并理解她,而一首名为“芙蓉姐夫”的歌曲出现之后,问题忽然明朗了起来,在价值坐标素乱中人们忽然获得某种顿,因为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明晰的可以认同的角色来近距离地观看美蓉姐姐:我是芙蓉姐夫,每天每夜想哭,老婆臭名昭著,不行我也出书,我是芙蓉姐夫,每天每夜受苦,老婆体形像猪,也有男人追逐…总说自己清如水,看看你那粗大腿。
这种身材也叫美,我看真是活见鬼。
自知之明很重要,可她偏偏整这套。
白痴媒体还采访,说她魅力不可挡,自称明星很耀眼,我看纯属不要脸!
人们在这场争论中终于找到了恰当的位置。
那首歌是北京某女歌手演唱,但创作绝对是男性的发明,歌词正是男权的发言,大家终于获得了那一事件的明晰的印象与大多数人可以认同的评价。
在《无穷动》里,我们找不到一个芙蓉姐夫来进行认同并进行评价。
芙蓉姐夫开始不在场,天亮的时候干脆出车祸。
翻到马甸桥下,死了。
“芙蓉姐夫”只为我们的电影提供了一个表现女性友谊与描述信赖危机的契机,或者说,他仅仅被设计为一种情节功能。
三、“恶心!
”……与男性观众的强行对话一个自觉的女性主义导演为了让男性失去认同,她可以使用的一个技巧就是一一让电影里找不到一个男人,她要证明给观众看:女性并非是要男性来征服的,她们有一个自足自立的世界,女性就是女性,女性不愿意被表述为“非男性”,这就带来一个奇特的景观,她们必然仇视男性性器官,为了证明她们不依赖于男性性器官也能够活得快乐,女性主义者往往成为女同性恋者并同时赞赏男同性恋者,《无穷动》里的厨房一场戏就隐约暗示了洪晃和刘索拉有同性恋情的成分。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扼杀男性的欲望和快感,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全是女性的电影或者女同性恋电影也可能正好逢迎男性的窥视欲望。
于是,女性主义者又找到了另外一个招术,那就是设计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让她们又老又丑,不再性感。
“恶心!
”这是我与一位朋友一起观看《无穷动》时,他在影碟机前发出的怒吼。
四个女人一起吃鸡脚,导演让四个女人展示了四种不同的吃法,刘索拉吃的时候姿态最为别致,她并不用牙齿咬,而是以嘴層与之进行飘忽不定的接触,蒋勤勤则饥不择食,连骨头都吃进肚里。
这种吃态已经能展示四种不同的气质和性格,尤其是四个女人对性的态度,可谓精彩。
但这里还有另外的含义,电影以长镜头展示中年女性坑坑洼洼的嘴脸,镜头的时间长度使这场被刻意强调的戏成为电影中最为出彩或者出位的部分,在此,导演不仅仅是展示四个女性的欲望特征,还是在刻意打破男性的观赏期待。
女导演宁灜以镜头语言在诉说:我并不按照你们男性的需要来设计镜头语言,我不满足你们的欲望。
即使这里仍然是“女性作为被看的形象,男性作为看的承担者和主动者”的结构,但男人却在这里失去了快感,面对此情此境他是沮丧的,女性在此成功地实现了一次报复,女人们获得了强烈的恶作剧般的快感,或者说,其实这不是恶作剧,而是事实和真相,这是女性演员们的一次大胆的实验,她们,尤其是几位面目狰狞的女性比如洪晃做了一次富有意义的牺牲一谁越丑,谁的牺牲与贡献就越大——因为她以自己的沉着的力量在银幕上展示了女人的事实真相。
这种展示对于女人能够形成一种关怀的力量,因为女人在影像中一直被塑造为美人,这会使银幕下的女人感到自卑,女性在自我形象方面承担着大于男性的压力。
劳拉・穆尔维在她那篇1973年提交给维斯康辛大学法文系的论文中,展示了一副坚定不移地与文化做斗争的女唐吉河德的形象。
她说:“对美或者快感进行分析,就是毁掉它。
这正是本文的意图。
”毁灭掉某种特定的快感,也正是本电影的意图。
首先强调一点,《无穷动》没有讲女权主义,从头到尾都没有。
但《无穷动》确确实实是一部女性导演拍摄,全程女性出演,讲述女性的电影。
虽然电影以丈夫的离开开始,始终将丈夫至于缺席的位置。
但这种男性的缺席在电影中表现为无所不在的在场。
电影在不断强调丈夫的缺席,正表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而且暗示几位女性很明确的意识到这种缺失时的紧张不安。
如果说这样的内容是女权主义,这女权岂不是太可笑了?
幸好可笑的不是导演,而且某些自以为是的媒体和评论。
看到几个女人的活跃便惊叫起自己知道的唯一一个词语“女权主义”!
统观全片,电影在结构上颇具特色。
经典的“找寻”主题。
在电影的开头就营造出悬疑氛围,剧情重点展开于心理剖析,无结局式结局带来思维的空间。
强调细节,从而弱化情节。
表现主义风格强烈的造型,倾诉式的独白和自我剖析。
强烈的风格化,绝对的作者电影。
这一切能让你想到什么?
法国新浪潮!
没错!
虽然在拍摄上采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但导演出色的特写镜头运用,巧妙的场景调度和漂亮的剪接,使得电影画面富于独特的不稳定感和节奏感。
尤其在画面元素的控制上堪称精彩绝伦。
电影开始时游动的金鱼暗示了欲望,故事的发生地:古老的四合院是传统和秩序的象征。
四个女性中,妞妞代表权利,夜太太代表物质,琴琴代表美,拉拉代表精神。
放肆直白的语言给影片带来了旺盛的活力,吃鸡的场景则对欲望的直白。
一一均在导演的控制之中,能力之强,表现之鲜明令人折服。
虽然电影中四位女性充满嘲讽和自嘲,直观上带给观众一种“对什么都不在乎”,有钱、有权、有地位也有闲的主观感觉。
实际上,正是因为如此的种种表现,使得电影中的人物从固有的女性形象中解放出来,强调了女性角色的真实和存在。
就像电影最后的行走,独立,曲折、存在并且扑面而来。
最后要说,这部电影的精彩远超乎“某某名导前妻”的噱头,不是什么女权主义、审丑或者有钱人闲来无事的自娱自乐。
要说自娱自乐也许略有道理,因为宁瀛高估了观众和媒体的欣赏水平。
有些朋友会问我对于女性主义的看法,我一般会说不太懂。
为了观光洪晃口中的mind fuck名场面,我看了此片,导演说这片子是女性主义,我虽然是个女的,但我只能说我确实不太懂女性主义。
故事是洪晃演的妞妞为了抓小三,请了三个女性朋友来家里吃年夜饭的鸿门宴故事,里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四个出身高干子弟、北京胡同长大、有钱有闲精神空虚的女的,大年三十没事做,凑在一起,一晚上聊的除了男人(包括情人丈夫和父亲),没别的了。
片子的优点很明显,音乐很好(credit to 刘索拉),李勤勤的演技很好,洪晃mind fuck那段台词写的不错(演的就谈不上很好了),对有那么点知识和有那么点钱的女性刻画都还挺准确的,充分展现了他们风趣生动且不刻板的一面;片子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除了男人和女人,他们真没什么可聊的,从这一点来讲就显然不够符合现在流行的女性主义。
我想这片子评分不够高的一大原因一定是因为里面所谓的女性主义批判性没怎么扎眼,四个女的,就连家境最差的琴琴,在北京都是住大院(不是大杂院),八十年代就能出国,嫁外国丈夫。
四个女人在一起,既没有批判时代,也没有批判某个人,更没有批判某一类人,显然是日子过得非常富足,除了孤单寂寞,童年阴影没法治愈外没什么缺的了。
作为一个无知识分子,我不搞任何主义,但凡要搞主义,就不能中庸,这点道理我还是懂的。
Again,虽然我不懂女性主义,但中庸的缺点我也很明白的,温和而不突出,平缓而不极端,中庸的人搞不了革命,代表不了主义,能以女权主义走红的博主,都得是经得起十年如一日互联网“提纯”的主儿。
如果够有钱,可以拿着父母家的钱,结着两头婚,和夫家谈小孩冠姓权;如果够有势,可以和网文小说一样,干着欺男霸女的生意,打着去父留子的主意;如果够奋斗,可以和某些博主一样,靠着离婚发家致富,互联网找到人生第二春的事业。
这么说来,我不够红,沾不到女性主义的流量,可能就是因为我太中庸了。
我想导演宁瀛大概也是温和派的,不过二十年前的女权主义还是亚文化,当时女性解放运动,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商业主义消费化解构,另一边是被父权夫权奴役,所以电影拍的是红色家庭出生成功女性私下的真实生活面貌,就显得尤为客观且中庸了。
北京胡同里的高干四合院虽然有古书、有古董家具、有舒适的暖气和空调设施,但这些都是她们生活中的背景,无所谓,就连带莲花的瓷盘也只是个漂满烟头的烟灰缸罢了,可能都不如领袖胸章和50年代唱片好玩。
婚姻也差不多,四十几岁性欲减退后男的也没那么重要了,一早上醒来丈夫在或不在,是开启一天的关键吗?
哪儿过年就更无所谓了,年初一在女性朋友家的沙发上醒来反倒别有一番滋味。
我这几年感触尤深,有人问我已婚、已育、年过三十对我有没有什么改变,我一直觉得没有传说中那么大,难道结个婚,生个孩子,虚长几岁,我就不是我了?
电影的结尾我很喜欢,刘索拉演的拉拉疯了,其他三个女的趾高气扬,内心空虚地走在大年初一空无一人的北京大街上,两旁是拆迁的工程,背后是新式的楼房,到底哪个女的和妞妞的老公有一腿?
大年三十死于车祸的四十岁丈夫和18岁小姑娘发生了什么?
此时已无人care。
洪晃应该很喜欢结尾音乐,刘索拉的《一天过去了》,洪晃的播客《晃然大悟》中开头的音乐也用了这一段。
洪晃的播客有一集讲婚姻观,被网友喷过,我想她们这批人二十年前的女性主义就已经这么中庸了,那二十年后还能指望她们精进到哪儿去呢?
总之,搞革命不能靠mind fuck,也不能靠中庸,不是吗?
作为喜欢从字面寻求潜藏含义的观众,这部电影大有玩味,影片中许多对白已成为当下“时尚圈”媒体人谈吐借鉴的上好台本,偶有相识。
影片镜头,音乐让人欲罢不能,尤其是暗含女性更年期强烈性隐喻的吃鸡爪镜头,而剧终时三位女性从窜破的胡同里走在开阔马路上时,配上刘索拉哭腔呐喊般的声音,传递出一种看似豁达宽恕,但又心有不甘的矛盾与纠结,尽管刘索拉疯了,男人死了,但她们四人仍走在一起,不是吗?
宣传说这是一部表达女权主义的作品,在我看来正好相反,这群由同一男人联系到一块的女人,恰恰已将男权主义宣扬表达到极致,所谓事业有成,语言犀利、独立个性也都只不过是女性柔软躯体上的一层浮土……此外,看见章含之是份惊喜。
疯女人罢了
无病呻吟 装疯卖傻
专业演员还行,其他人都是屎……
挺神,虽然不值5星但肯定够4,加上对这样不循规蹈矩的推荐便是五星了。看似是个抓小三的游戏,实则更是一场心灵独白,可以归为文学电影,用一种文学的手段在做电影。看了著名的鸡爪段落,听勤勤讲日本丈夫那段几乎泪,洪晃说自己的时候也很聊天。五位女人演得都很有意思。女人到了那份儿上就没有年过了
伪艺术,做作,演技拙劣,导演能力有限
这不能叫电影吧。。。
类似于教科书一般的场景设计
洪晃那段&#34;恋爱史&#34;真是太吐血了,老把自己的那点事儿放那么大.&lt;搜索&gt;里面的姚晨就是映射她吧!
还可以吧,没那么差
抓老公小三闺蜜情敌不过是噱头,但这种庸俗情节很容易迁出角色真实的面貌。四个女人吃鸡爪的那场戏太惊人,后面感情的陈述很有时代感,不过稍微有点断层感,总体向上迁徙的结构很好,向上走直到三个女人走在马路上。最喜欢的部分竟然是四个更年期女人说着黄色笑话大笑,和调侃年轻时的感情经历的段落,这就是变老的好处吧。
几个闲得无聊的女人搞的小把戏
我永远都会记得那个吃鸡爪的情节
有人破口大骂它一文不名,但我始终认为值得一看.
四个小资女人的乱七八糟故事。。PS:洪晃嘬鸡爪的样子实在太狰狞了.
有点无聊
爱刘索拉!爱她的音乐!喜欢戒指,吃鸡爪真香
那些阅男无数的老姐兒们
一部只有女性角色存在但讨论内容全都是男人的片子。🤷♀️
冗长的裹脚布
不知所云 但是有很黑色的细节值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