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沪语电影,黄轩说上海话,片尾曲是上海说唱,弄堂里背景音、掠过的场景、外公的穿搭做派,全都十足十的上海。
场景、用光很美,逝去时光怎么都是模糊的、片段的、割裂的,一切全是残留的印象,像那幅完不成的画——画中人的样子已经想不起来。
画上黄轩的脸吗?
那毕竟不是他……留在过去的就过去吧,属于未来的交给未来,谁也无法填补谁。
三十岁的黄轩还是有少年感的,只是随着故事发展,眼神变得狠厉生冷,渐渐泯去了光辉——原著叫《爱比死更冷》,最后的黄轩,可能是无意中,把这种僵硬感传递了出来。
《恋曲尘封》是一场青春梦,梦里藏着关于初恋的秘密,和一群人青春的求而不得,黄轩,林雪岚,罗辑,玛丽亚,皆是如此。
黄轩的求而不得,是18x18x18,是他的18岁,因为一本18年前的日记,爱上了日记中18岁的林雪岚,当两个人在现实中相遇,他又爱上了18年后的爱,他模仿着她曾经爱上男孩的种种,去吸引她的关注,去挑动她的心绪,到后来戳破窗户纸狂热地告白,最后只换来她此生不复相见的离开,而他也始终不知道她对他有没有哪怕一刻的动心。
林雪岚的求而不得,是她始终忘不了她18岁是爱过的男孩,死亡将男孩定格在了她的青春里,然而她却渐渐忘记了男孩的脸。
黄轩的出现唤醒了她的记忆,让她终究能够完成那一幅男孩的画,然而,改变不了男孩早已不再的事实。
罗辑的求而不得,是他怯懦内向的性格,让他即便喜欢上了大大咧咧的玛丽亚,却始终不敢说出口,静静地坐在歌厅听她唱歌,在她受委屈的时候为她出头,甚至献出生命,却也终究没有戳破那一层窗户纸。
玛丽亚的求而不得,是她注定漂泊的人生,为了有更好的生活,她背井离乡到上海闯生活,只在洗澡时哼唱家乡民谣时流露出片刻思乡,罗辑曾让她有过定下来的念头,而他的死让她开启了又一段漂泊。
唯一求而有得的,只有黄轩外公,一心期盼黄轩长大有成的他,终于盼来了黄轩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或许,只因为他已经活了大半生,早已不对青春时的种种耿耿于怀了。
《恋曲尘封》作为一部讲述老上海故事的电影,镜头里既没有外滩也没有黄浦江,有的只是不起眼的石库门和打麻将的邻居阿姨,没有精致,只有市井,鸡毛蒜皮和八卦琐事就如同撒在生煎上的芝麻与葱花,让电影充满了老上海的烟火气。
电影里,黄轩和罗辑的角色都是他们各自的本名,便叫“黄轩”与“罗辑”,而其他演员的角色则不是。
或许,就像很多男孩子的青春一样,青春记忆里的自己更加真实一些,而其他人的形象则多少带有情绪化的想象与揣测,想到这时觉得,或许《恋曲尘封》只不过是“黄轩”多年后的一场青春梦而已,一个只存在“黄轩”视角讲述的罗生门。
和我喜欢《推拿》的小马、《黄金时代》的骆宾基相似,《恋曲尘封》里,黄轩的“黄轩”的叛逆、意气与执着,多年之后,我依然会记得小马复明后在街头跌跌撞撞、骆宾基在萧红死后走在路上默默流泪,而关于“黄轩”,我想我会记起的是他在弄堂里被混混们追打的场景吧。
作为吴有音导演的处女作,《恋曲尘封》是青涩的,电影内,一个又一个角色求而不得,电影外,他终于要等到电影上映了,这是作为电影人的求而有得。
十八年前的恋曲被尘封,经由十八年后的人画下了尘封中的脸,开始一步步解封过去的故事,最终由尚在人世的“岚”,解封出另一张主角的脸。
十八年前时间与爱情留在心理的大山,撒下了多少的烟霾,遮挡了多久的视线,费尽了多少思量才让人走出重重山障,才让主角岚终于画下了那张难以企及的脸。
然而十八年的循环还在继续,新的故事又在上演。
时间不断地创造着人间的故事,不断形成人们心中的大山,撒下弥天大雾,又带领着无数人们走出大山,开始成长。
黄轩饰演18岁的高中生,一张老实的脸下又有着乖觉的性张力和为赋少年强说痞的痞气。
蒋雯丽淡淡面部表情下掩盖着汹涌的哀愁,以静饰动更显情绪澎湃。
《恋曲尘封》这名字电影前我嫌它土,看完后我拍手叫绝。
看完《恋曲尘封》,像是无意翻开了自己锁在抽屉里的旧日记——有点慌,又忍不住嘴角上扬。
18岁少年挖出一本泛黄的初恋日记,愣头青似的跑到“日记主人”面前复刻青春现场,“错位时空”的初恋,荒诞又扎心!
导演及编剧吴有音是懂上海的,邻居阿姨们打着麻将时的闲聊、生煎包的蒸汽、老克拉的外公……让人一秒就感受到上海石库门的烟火气
《恋曲尘封》是一部关于记忆、遗憾与重逢的电影,它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段被岁月尘封的青春往事。
影片通过日记本、黑白照片、海魂衫等充满年代感的物件,将观众带回那个纯真的年代,让过去与现在交织成一首未完成的恋曲。
电影的核心并非只是怀旧,而是探讨记忆如何塑造现在的我们。
主角在翻看旧物时,那些被时间冲淡的情感重新浮现,曾经的误会、未说出口的爱意、以及错过的遗憾,都在回忆中被重新审视。
影片的叙事节奏舒缓却不拖沓,镜头语言充满诗意,尤其是光影的运用,让过去与现实的切换自然流畅。
2025年影院观影第82部。
前几日,在导演吴有音的朋友圈看到他发的动态:“12年前的电影处女作《恋曲尘封》,根据我的小说《爱必死更冷》改编,于2013年1月拍摄,定档2025年6月13日。
灯前十年事,和雨到心头。
run,Forrest,run。
” 其实那时候,十三年的时间在我心中还是无法具象化的,直到我看到电影,当(并不显得陈旧的)十多年前的影像在银幕上宕开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十三年是什么概念,以至于看完电影之后,我给片中一位主演发去了微信:原来您曾经那么美。
有时候,时间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之间,就走过去了很多很多,沧海桑田不是我们能够具象化感受到的,因为大多数时候时间真的就如同白驹过隙,在指缝间悄无声息地就溜走了。
电影《恋曲尘封》恰好也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时间”的爱情故事。
九十年代的上海里弄,两个正是青春的少年:高考落榜的黄轩(黄轩饰)、看似有些呆板地罗辑(罗辑饰) 无意间闯入了一座即将拆迁的石库门老房子,罗辑的失足踏空让黄轩发现了地板下藏着的那本被老旧的日记本,翻开之后,扉页上那张黑白却明媚的女孩照片吸引了两人,一段尘封的爱情就这样被打开。
这个开篇有一点点像韩国电影《爱有天意》,同样一本日记本牵出的两代人的爱情故事的纠叠。
不过《恋曲尘封》倒是比《爱有天意》更加大胆,随着主人公轩阅读日记本中记录的十八年前的一段恋情,故事悄无声息地在这两个原本是平行时空的18岁少男少女之间展开,18岁的轩被日记本/故事之中的18岁的少女打动,他用自己的画笔画下了18岁的岚贴在了美院的橱窗之中,被已经36岁的岚(蒋雯丽饰)看见,两人开始了一段无法描述的爱情,以至于实在无法用上帝视角去窥探出,究竟是18岁的黄轩把现实中36岁的岚当做故事中那个18岁的少女,还是36岁的岚最终把现实中18岁的黄轩当做故事中那个戛然而止的少年所接纳。
看似两代人,却因为“爱”纠缠在一起,貌似石破惊天、却又合情合理。
我想导演想表达的,就是这种穿越时间的情感纠葛,一种可以忽略时间的爱情,在现在这依旧是一种非常大胆的爱情观设定,更何况这是一部十三年前的作品,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创作者是真的很生猛、无畏和自由。
当然,与轩和岚平行的,还有一对现实中的情侣:罗辑和玛利亚(黄小蕾饰),这是大多数人眼中爱情该有的样子,烟火气的憨厚男孩和神秘的妙龄少女,因为租房而闯入了轩(罗辑)的生活的玛利亚,满足着18岁男孩子们的一切幻想:娇美精致的面容、恍若夜莺的嗓音、游走在暗夜的神秘,超短裙、黑丝袜、高跟鞋,这些仿佛匕首般致命地刺在罗辑的心头,当然最终爱情也真的化作一把匕首扎进了少年罗辑的身体。
十三年前的黄轩真的很少年,即使现在还是有一种难得书卷气,但是黄轩的眉宇之间还是有了岁月的沧桑;十三年前的蒋雯丽还是明媚动人的,在故事之中也不会有着年龄断代的突兀感觉;十三年前的黄小蕾真的很迷人,完美地诠释了玛利亚这个精灵般的女孩子;十三年前的马思纯真的很青涩,和故事之中18年前的岚完美的重合。
不得不说,吴有音导演选角的眼光真的不错。
另外,就是在片中饰演姥爷的林栋浦,这位在沪上话剧舞台熠熠生辉的实力老头,简直就是故事之中那个倔强的上海小老头,这个角色有点点像前几年大火的《爱情神话》之中的老邬,是我们认知中那种至死也要精致体面的上海人。
在映后的VCR之中,吴有音感叹,十三年前,可以用一台摄影机慢慢讲述着自己想要表达的故事,我想那时候他肯定没有想到这部电影会需要这么久才能够与普通观众见面。
而又恰是十三年的时光,给电影更多的想象空间。
正是这十三年的时光,又叠加给电影不少力量,光影之中记录下那些曾经的美好,无意间造就的,是穿越时空的力量。
花无百日红,人无再少年。
好在,还有电影,可以定格/延续时光。
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产生时间的错愕之感。
首先,它在时光的交错中徐徐拉开帷幕,在布满蛛网与灰尘的阁楼里,一本带着鲜艳封皮的日记本,意外地点燃了一个落魄少年内心的火苗。
他恋上了日记本里那个18岁的姑娘,她又在18年后走进他的现实。
隔着18年之久的时空,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在青涩的情感和萌动的欲望之间,展开了一段娓娓的叙述。
尘封的回忆像是被拉得很近,那些动人的细节栩栩如生;又似乎被推得很远,隔着一层朦胧的轻纱,亦真亦幻。
在处理人物与事件时,导演大量运用了类似中国画中留白的手法。
电影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黄轩饰演的少年,蒋雯丽饰演的美术老师,黄小蕾饰演的酒吧歌手川妹子,他们前世今生的故事,导演都只给了略略地几笔,引发观众很多的想象,却也明确传达出他们的爱与痛,追寻与漂泊。
另外,时间的错愕之感也来自影片本身。
这是青年导演吴有音的处女作,从拍摄到面世,历时经年。
其间经历了怎样的波折起伏,旁人不得而知,但创作者一直坚持着,念念不忘终有回响。
片中可以看到《推拿》之后、那些热门的影视剧之前,那个带着少年意气、无因叛逆、眼神有着锋棱的黄轩,也可以看到梳着两条大辫、青春伤痛文学里走出来的马思纯,可以看到知性优雅的御姐蒋雯丽。
今日的他们,仍旧在公众的视线里不时出现,再看这部新上映的电影里他们的形貌,很容易有一种今夕何夕的恍惚之感。
时间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展现的空间地域特色。
电影中的上海,虽浅浅着墨,没有过度渲染,但给人感觉鲜活自然。
外来青年的寻梦、普通话和上海话夹杂的对白,传达出它是一座五方杂处、具有包蕴性的城市。
没有展现流光溢彩的外滩,高耸入云的摩天楼,但是有标准的石库门建筑,有逼仄紧凑的居住空间。
上海世俗性的一面,在与主角毗邻而居的麻将组中展现得很生动。
那些个打麻将的大妈们,对周围的琐细八卦、鸡零狗碎直抒胸臆,有时充满着刻薄,又透着朴素的善良,就像电影里那热腾腾的生煎包一样,一掀开锅盖,顿时让这个城市有了温度。
时间和空间,交织出一段风格化的青春记忆。
导演在处理这部处女作时,既是非常大胆的,在其中认真地剖析和袒呈自己,展现荷尔蒙的冲动、暧昧不清的情愫;同时,又处处彰显着克制。
据说,拍摄时留下了更多关于人物情节的线索,更多关于情欲的宣泄,在后来的剪辑中,慢慢地做了很多的斟酌选择、做了减法。
虽然是断片式的人物速写,但主要人物在呈现的经历中,都有着内心的颖悟和成长,这些也化作生命的积淀。
在处理人物与事件时,导演大量运用了类似中国画中留白的手法。
电影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黄轩饰演的少年,蒋雯丽饰演的美术老师,黄小蕾饰演的酒吧歌手川妹子,他们前世今生的故事,导演都只给了略略地几笔,引发观众很多的想象,却也明确传达出他们的爱与痛,追寻与漂泊。
在处理人物与事件时,导演大量运用了类似中国画中留白的手法。
电影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黄轩饰演的少年,蒋雯丽饰演的美术老师,黄小蕾饰演的酒吧歌手川妹子,他们前世今生的故事,导演都只给了略略地几笔,引发观众很多的想象,却也明确传达出他们的爱与痛,追寻与漂泊。
在数字洪流冲刷一切的时代,《恋曲尘封》以近乎固执的姿态将我们拉回那个胶片尚有温度的年代。
导演用光影作诗,摄影机如同一位怀旧的考古学家,轻轻拂去记忆表面的尘埃。
那些泛黄的画面不是技术的缺陷,而是情感的温度计,测量着被现代人遗忘的心灵悸动。
影片中每一个镜头停顿都像老式相机显影般徐徐展开,提醒我们:有些情感需要时间的化学反应才能显影其真实模样。
这不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而是一曲关于爱情记忆的挽歌,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这种对慢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温柔的叛逆。
恋曲尘封这部片子,本身也如同其名,经历漫长的十二年等待终见天日。
它讲述的正是一段被岁月深埋的初恋,如何被偶然拾起,又在故事的终点,被主人公重新郑重地封存。
黄轩,一个高考落榜的少年,世界似乎只剩下打架与画画。
在画室的尘埃中,他意外邂逅了属于十八年前女孩林雪岚的日记本。
扉页上褪色的照片,字里行间流淌的青春心事,让他深深着迷。
他提笔将记忆中她的模样细细勾勒,这幅肖像最终被张贴在美术学校的宣传墙上。
未曾想,这跨越时空的画像,竟真的引来了十八年后的本人,命运的齿轮由此转动,开启了一段尘封往事与现实交织的故事。
在这个充满转折的夏天,黄轩经历了失去,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长。
他的执着与追寻,青涩却也坚持,那份笨拙而真诚的靠近,最终成为自我蜕变的契机。
蛮感叹的,这部拍摄于十二年前的影片如今终于得以公映,个中艰辛,唯有感慨。
黄轩身上那份独特的气质与文艺片真是天作之合。
马思纯饰演的少女,灵动鲜活,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为这段尘封的恋曲注入了明亮的生命力。
半颗星给林栋甫老师,半颗星给黄轩,电影本身难看到令人发笑
放回去的日记本被明道捡到了🤩
第8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最佳艺术探索。Claude Debussy今日宜观影恋曲尘封/Wandering Days Rêverie 豆瓣电影日历漫长的季节/The Long Season Clair de Lune14年FIRST影展,22年电审字,公映版86分钟,片长: 95分钟 / 83分钟(金鸡影展版),细思极恐,爱比死更冷小说改编,是忘年之交还是少年恋上少妇?魂断蓝桥,等一个永远不会归来的人。恋曲尘封,尘封的日记和电影,尘封的往事,迷茫的日子,东方红恍如隔日,电影几处男凝视角,不知道演员对剧本的参与和改动有多少,三人行走向祖与占结局后影片走向了一个奇怪的境地,几处以为在看繁花,字幕只有歌厅老板受伤的世界达成,90年代戏却以沪语Rap收尾无比违和,最佳艺术探索或许就很好。
光影很喜欢,但是剧情有点莫名其妙。如果是因为删减导致的,那么我将非常非常愤怒
好奇为什么时隔十一年,又拿出来放映了。
……在微小局部的某几个瞬间仿佛是高级审美作品,但很难相信是因为其他80分钟审美就是有剧情的AV仅仅也就十一年,第一次对舆论场进步速度之快具象化;偷看洗澡、救风尘,确实老片子哈;这借位镜像对照幻象以为是《情书》水平或至少那个方向,结果绝大多数时候只是泡妞方法论;再加上那段莫名其妙的rap……男大学生拍的吧(中年男导演那也不奇怪)其实要说最有意思的点还得是视角——前60分钟在蒋雯丽视角下,那就是生命人生的miracle啊。某一维度某个视角的伟大故事,其实另一批的角度只是性压抑动物性泡妞不过主演们选的都很好。蒋雯丽确实中年文青但更严厉生命力,比起周迅那种更像是文工团老了。这个文本换成周迅就是完全另一部片子所以到底是高级一点的,有政治隐喻、对倒关系、阳光灿烂,还是就一男性向意淫片?
剧情很一般吧大雨天骑车赶过去,迟到了十分钟错过了发现日记本玛利亚那条线,真是聊胜于无确实比较青涩但是外公出院后,吃面的祖孙对白,还可以
因为一张照片而喜欢上一个女孩,并且打破了她现有的平静生活,最后收获了绘画辅导,还考上了北京的大学,文艺版凤凰男。电影中充满了男性对于女性的意淫,捉弄女生、偷窥女生洗澡、跟踪女生回家,这些行为竟然可以理解为爱。男人们请收起你们自以为是的爱和毫无必要的感情。
太绝了 矫揉造作到极点的莫名其妙文艺片案例 傻逼 比如他俩一起回家的场面 那颜色都不混的 直接单色就搁板上涂是吧 真的是一个细节就毙命 全片以绘画为轴心 你却把画家形象搞得这么业余 搞屁呢
还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蒋姐好唏嘘。但一切都错位了,轩的爱,岚的爱,包括导演对爱的揣摩以及这片迟了十年的上映,都如那本尘封的日记,吹吹灰拿起来翻一阵,勾起些错位的情绪,最终又被放回地板之下。片名英文翻译是wandering days,倒是解释了那份不知所终。
很好的片子,轩哥演得棒极了,不愧是老戏骨哈!
18岁……呃,但凡换个年纪相当的也好啊……幸好演技还在线!
真的被吓到了,客观的讲也和十年之后才看到有关系。那会的调色和一切审美向上的东西都太土太老久了。不知道当时看的心境和客观环境是否不一样,而命运使然当它以当下的节骨眼出现,怎么都不对。值得留存的只有三十岁的黄轩的颜。
懵懂少年的爱是毫无保留的,但随着人生历练,慢慢的会蒙上太多的那啥,呵呵
1.6 黄小蕾在这里只是做个女朋友吗?倒也不必
一个变态降级版的霍建起。10年前的黄轩啊…
在一家比工人文化宫还要复古的电影院里看一部十年前拍的、今年才上映的、时间跨了1975和1993的电影,感觉很奇妙。我好像是这家电影院晚上唯一的观众,甚至可能是当天唯一的顾客,没有按照票面场次放映,换成了空调好用的放映厅,一坐下就开始放龙标,提前了十几分钟。电梯一开门,正对电梯一张铺着桌布的木桌,木桌旁是立式风扇,木桌后是一个鼻梁上架着眼镜、面前摊着笔记本、胳膊上套着白套袖的阿姨,一瞬间有点穿越。
蒋雯丽有点儿放不开啊,如果能像国外演爱情片的女演员那样自然就好了,最喜欢她在《霸王别姬》里的惊鸿一瞥!黄轩还好,开头打架那段挺真实的,吊里郎当的有点儿意思,黄小蕾不适合演猪脚,配角都很出彩,看见坏老板拿刀我就知道这俩有一个要被捅,太明显了,结尾那个酒吧领班防卫过当的通知多余。女人大十八岁那得保养的多好才能把男人熬老了🤪,人老了男女区别不大了!这个电影如果能拍出《你好之华》那种效果就好了,再有那么一点点朦胧的姐弟恋情加激情。。。太露骨也不好看,含蓄点儿。。。
在《恋曲尘封》首映日导演见面场,吴导坦言这部11年前仅用单摄像机完成的影片,其诞生本身即是特定时代的印记。独特的创作限制并未削弱表达,反而淬炼出一种粗粝而纯粹的诗意。胶片质感的影像流淌,仿佛一封封未被尘封的时光手札,以最质朴的镜头语言,承载着沉静悠长的情感叙事。这种“一次性”的影像实验,如今已成稀缺。#电影恋曲尘封# #恋曲尘封# #电影恋曲尘封全员演技派#
导演: 吴有音编剧: 吴有音主演: 蒋雯丽 / 黄轩 / 黄小蕾 / 马思纯 / 罗辑 / 林栋甫类型: 剧情 / 爱情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