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论影片的好与差,但作为一个观众,就光论郭富城在影片中的表演,值得一看。
或许,许多人都是冲着郭富城在里面的表演才看这部影片的。
我想打一颗星的,虽说影片不是很好,但也不至于到这么差的地步,你可以不喜欢,但在打分的同时,请尊重下这部影片的创作人员与演员。
影帝郭富城再度因为<杀人犯>被提名为第二十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虽然最终败给了老前辈任达华,但我却已在心中无数次将热烈与真挚的掌声送给城城.他在<杀>这部电影中出色的表演和精湛的演技使得这部较有纷争的电影在观众被突兀的剧情拉拉扯扯间而变得有所深度.不能不说,城城是成功的,他在不停地超越自己,不停地飞越一个又一个领域.哪怕偶尔会有所坎坷惊险,但他仍能笑到最后.所以当他极为认真且坚定地说"我是影帝"这句话时,并未引起令人反感的情绪.敢于骄傲自满的人是因为他了解自身的资本.<杀人犯>这部电影很类似于我曾经写过的一部电影观后感――<孤儿怨>.同样的相似的故事内容,同样心报仇恨的人间悲剧.有些人于是提到了"抄袭".其实在上映时间上来看,<杀人犯>是比<孤儿怨>提前几天的.暂且不论谁抄袭谁,或许只是身处于两个国家的两个编剧看了同一本书或者是同一个故事又或者是发生了同一个想法于是在同一个时间内编出了同样的剧情而已呢?
世界那么大,巧的事情多着咧.何况只是拍出两部相似的电影.另外可以这样反问,<铁达尼号>播出后,以后所有电影中如果出现了"船""情侣""冰山""失事"这样的剧情的话,就算是抄袭了嘛?
荒唐...两部电影虽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杀>的结局却比<孤儿>悲剧多了.<杀人犯>中的城城是孤立无援的,没有人相信他,除了死去的老婆.哪怕十几年的好朋友也不愿意相信城城的"发现".就是到了电影的最终,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相信他的.而令原本正常的他成了最终的"杀人犯"而被迫成了一名精神病人.城城在疯人院里孤独地坐在草地上,镜头由上至下拉近,似乎在说"人在做,天在看"...这很符合了我们的"传统",很写实.这样的传统很"中国国情".而<孤儿>的最终是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戒,而受冤的主人也得到了"平反",而那个国家的大众是相信这种很"荒谬"的理由的.传统的我们很难接受新鲜事物,难道还要求我们的演员和编剧莫非来个"非传统"的天马行空?!
看了豆瓣的一些影评,一些愤青们在那里将编剧等人骂的狗血淋头,同样身为一位"豆友",有些语句连我这个外人都实在不忍心看下去.我不明白这些人的渲泄和愤怒.都说,批评使人进步.但是恶意的蒙着眼睛闭着心门乱敲一通的只为了发泄自己不满情绪而作出的一些"鸡蛋里找骨头"的事情,这样的指斥算是善意的批评嘛?
这样的恶骂能使人进步嘛?
除了不明白此些事情之外,我还有一点不能理解.我们有些国民特别喜欢"独立特行",一定要与大众唱反调,哪怕这些"调调"是昧着良心的.比如几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个激动人心的夜晚是多么的令人骄傲,多么的令人感动,可是第二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中国人民在那里"说三道四指东骂西",恶意的批评连外国人看了都觉得难以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用一双发现美丽的眼睛和一颗宽容厚实的善良之心去看这个世界,去看这世间中所发生的一切不管好与坏的事情,是不是更能令我们心情舒畅而更加的健康快乐?
我想,成功拍完一部电影,特别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是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里面所牺牲掉的人力与物力还有各演员身上所发生的不为大众所知的一些困苦等等都是我们这些只会欣赏只会评论的外人所不能知晓的.那么就算一部电影真的非常令你所不满意,是否可以看在这些我们所不能知的事情之上而给予善意的"指教和批评"呢?
再次给郭富城热烈和鼓励的掌声.他在<杀人犯>中的表现非常成功,是当之无愧的影帝...二〇一〇年五月十日星期一
这是一部被低估的片子。
片头,低镜头缓慢推进,尸体忽然从天而降,血液迸溅出来,一上来直入主题。
接着高镜头缓慢拉升,贫穷的街区,四面冰冷的混凝土,从高处,审视生命的不堪一击。
黄绿色的主调下,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一瞬间,我们就会有共鸣,这个世界发生了太多奇怪的事,谁又能说它们都是合情合理的呢?
下一个镜头,苍茫的天空,群鸟云集,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大事将至,序幕拉开。
就凭这一个开篇,加上故事的完整性和郭富城精湛的演出,这是一个至少三星的片。
在继续写电影之前,先讲一个插曲。
我首先看的是大陆版本,90分钟。
这个版本和原版也就是港版有很大的区别,大到根本不能叫剪辑,而已经被改成了另一部电影。
全片的亮点开头被删了一部分不说,故事的完整性被彻底打乱。
港版的剧情虽然也有瑕疵(下文讨论),但毕竟是说得通的,是完整的,大陆版的剧情是根本说不通,是扯淡。
港版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因患病从而长不大的貌似孩子实为成年人的“仔仔”杀人并嫁祸给主角的故事,最后的结局是嫁祸成功,主角小时候的邻居和怀孕的妻子死光,自己进了监狱,凶手逍遥法外。
大陆版的故事讲的是一个连环杀手作案多起之后,包括主角在内的所有警察都无法破案,不断出现的证据都准确地指向了主角。
但关键是,主角不是凶手。
关键是,凶手到底是谁呢?
关键是,广电总局也不知道。
关键是,怎么往下演呢?
于是主角忽然醒过来,原来做了一场梦。
于是电影结束了。
另外大陆版的删了一些比较吓人的镜头,比如第三个死者像贞子一样爬出来又被撞的情节。
说实话,这些镜头的确有点惊悚(你要硬说毫无感觉呀,那。。
),不过完全在承受范围之内,比很多惊悚片鬼片轻太多了,如果惊悚片鬼片可以上映,几个略有吓人气氛实则为了烘托整部电影感觉的镜头何须被删?
或者是删了这几个镜头就可以允许少儿观看了么?
我不推荐儿童观看此片,我们应该尽量少地把色情与暴力暴露在孩子的面前,在小的时候,就让他们的世界充满童话的色彩,就让他们相信世界是和平美好的,让他们相信王子与公主最终会快乐地生活。
再继续说电影。
本片的一个问题是剧情上功力不够。
好的推理惊悚类电影大体有两个模式,一个是不断给出线索不断推进剧情,弦越拉越紧,最后谜底揭晓原来如此,一切合情合理。
但这个揭晓一定要在最后,揭完了电影也结束了,而且要短,让你爽那么一下,又觉得意犹未尽。
另一种模式是弦越拉越紧,不断给出线索,最后弦紧欲断时戛然而止,也没交代凶手是谁,代表作《杀人回忆》。
本片就是前面弦拉的不够紧,铺垫不够,早早揭晓了谜底,只能让凶手自圆其说以达到合情合理,不仅略显啰嗦,也有些扫兴。
但相较于同年上映的《孤儿怨》以及其他欧美同类型的电影而言,本片的特色在于它拍出了一股文艺味,港片独有的文艺味。
这文艺味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是景色的唯美,故事的地点设置在海边,一望无际的海平线,孤独的山路。
其二是节奏的掌握不紧不慢,不算太紧张也不乏味,与一些出色的韩国片相似。
其三是故事的架构,除了推理惊悚之外,他还包含了表象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眼见未必为实,表象与真实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故事本身所赋予的,而在这一切或疯狂或荒谬或残忍或寒心的背后,是无比苍凉的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失。
同事与上级的不信任,朋友的不信任,直到影片结尾亲人的不信任,让我们感叹信任在所谓的现实面前是多么不堪一击。
片尾,主角留下了一滴泪,这滴泪不是因为后悔而流,而是因为甚至他的亲妹妹也不相信他,没有一个人相信他。
凭此给到四颗星。
这是郭富城前几年的作品,看海报就应该清楚这是一部惊悚、悬疑类型的电影。
影片刚一开场就是一个人被从楼上扔下,摔在地上血肉模糊,鲜血狂飙的场面,然后就出现了郭富城被击晕在案发当场。
接下来的情节让大家知道郭富城在影片中扮演一位重案刑警,在影片开场案件发生之前,他所在警队一直在追查一件“电钻”连环杀人案件,而开场的案件又出现了与连环杀人案件相同的被害人背部有多处被电钻钻过的孔。
而昏迷当场的郭富城也不记得当时发生了什么。
随着剧情的发展,让观众感觉到郭富城就是那个人格分裂的杀人狂,然而现实情况是不是这个样子呢…………。
郭富城在2006年出演《父子》一举斩获香港金像影帝,在此之后演技是突飞猛进,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绝对是非常精彩,那种将疯未疯然后最终疯狂的状态演绎的入木三分。
比起某“牛”姓天王永远只会扮酷,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咯。
郭富城也凭借该片再次获得香港金像影帝提名,虽然最终旁落但是他的演技已经再次获得了众多评委的肯定。
虽说这部戏有点血腥,但我觉得这是香港电影以后发展的方向。
现如今跟好莱坞比拼科幻,想在视觉效果上做文章已经是不现实的了,观众们已经看多了好莱坞大片,习惯了那种先进技术给大家带来的视觉冲击。
就目前香港及大陆的电影制作水平跟人家已经不在一个时代。
这时候就应该发掘自身的优势,以情节和演员的表演艺术来赢得观众。
要不然好莱坞大片一来,国产影片几乎就难以生存的现象会一直延续下去。
力挺国产电影 !!!
本片和美国的【孤儿怨】题材上很相似,以至于有抄袭一说,但是从上映日期上来看不太可能吧。
两部片子都很棒,相比较而言,本片在整体气氛从始至终都营造的很好,一开始就镇住观众了,一直到最后那种要把人逼疯的情境都渲染的不错,而且犯罪动机比后者更具合理性,但是犯罪手法却是美版的比较有可行性,毕竟操控另一个人去犯罪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失败率。
可以说本片赢在从一而终的整体氛围和结局的悲剧性和开放性,而后者赢在小女孩让人惊讶的演技上,当然,本片中郭富城的演技还是不错的了。
很久没有看过那么棒的电影绝望的气息一直蔓延。
我在猜测结局,觉得应该很没意思。
前20分钟以为这将会是一部烂片,郭富城演的太过了。
随着情节的推移,我发觉自己被编剧牵着鼻子走了,毫无头绪可言。
而真相的出现,竟然安排得那么自然。
无需兜弯,开门见山。
原来和复仇有关,原来和杯具的人生有关。
虽然看到了《老男人》的影子,但依然不失片子独有的味道。
郭富城很入戏,他的状态很好。
回到剧情,在唯一知道真相的人死去后,他的表情痛苦得让人不想看。
当他无可奈何的杀了兄弟后。
所有的剧情都指向了万劫不复。
而最大的悲剧是,有一个温柔善良美丽柔弱的女人一直在他身边,陪着他万劫不复,在他失去全世界的信任后,那女人依然说我在你身边,我带给你好运。
编剧是个王八蛋,但我喜欢。
他让观众最后的一丝心灵慰藉变得荒谬,你想得到一点安慰是吗?那我把它摔得粉碎,再狠狠的狠狠地加上几脚。
于是,在郭富城被骗出家门后,他发现老婆置身危险,回到家后,只有老婆的头发漏在烤箱外,他的哭泣再次让绝情蔓延,当他哭的不能自已,撕心裂肺的鼓起勇气,终于有了力气打开烤箱门时,导演安排的一丝蒸汽,和郭富城迅速关上烤箱门那一霎那的痛哭,让电影走向了高潮。
他喊“老婆”!
他说:“你为什么信我!
”这时,我的烟灰撒了一桌。
而接下来的是,我已经被带进去了。
混蛋的编剧让我走进了绝望,我很想抱着那个可爱的“小孩”,然后微笑着,微笑着,一点点把电钻伸进他的眼睛,鼻孔,嘴巴,手,脚,掏出肝脏,吃了他的心脏。
不,假如是我,我不会这么做。
我会养着他,养着他,在以后漫无尽头的日子里,在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里,在他身上钻一个孔,在努力的帮他止血。
是的,那“孩子”是我活下去的源动力。
原谅我延续或改编这个结局,但是,这是我现在最想看到的
其實《殺人犯》還是有存在價值的,它可以作為兩個檢驗的標準,一是觀眾的修養,二是他們對電影的認識程度。
如果在觀看此片的時候沒有爆粗口,那說明您要麼是一位有修養的人,要麼根本就不懂電影。
忘了誰說過,一部電影至少要讓人看完之後想說些甚麼,不管是謾罵還是贊美。
但這個世界上確實還存在另外一種電影,它能讓你看完之後徹底無話可說。
也許會有諸如“荒謬”,“智障”,“傻X”這樣的詞語在你的腦海裡翻滾,但你已經無法將它們組成一個通順的句子,因為你已經被雷得失去了語言能力。
故事開始於警探泰哥被冷血兇手電鑽放血,並將其從大廈推下,這已經是近期第三起相同手法的命案。
而與泰哥同行的警長凌光,也就是我們的帥鍋城城,卻被人打暈一旁,當他醒來之後,出現短期失憶症狀,完全不記得之前發生過甚麼事,只有片斷的偶爾閃回。
(短期失憶,很面熟的橋段吧?
是的,《Memento》,你得到了它。
)隨著凌光開始調查案件,他發現他找到的所有證據最後都指向自己,似乎有人在設局陷害他。
而他身邊的每個人看上去都有些不正常,溫柔的妻子,可愛的兒子,海歸的妹妹,忠實的老友,敵對的同事,講國語的上司(-_-),甚至他自己。
很明顯,到目前為止,這是一部心理片懸疑片驚悚片甚至從某些角度來說也可以算一部cult片。
除去有些做作的鏡頭,極富說明性生怕你不明白的對白,很不在狀態的大部分演員(當然不排除導演刻意為之以使每個人都顯得很有嫌疑),以及不時的故弄玄虛,這一個小時十五分鍾還是比較扣人心弦吸引人看下去的。
熟悉類型片的人都知道,編導的局已經布好,埋伏已經打下,包袱秀給你看了,剩下的問題就是怎麼把這個包袱漂亮地抖出來。
抖得好,名垂青史,抖得爛,遺臭萬年。
很不幸的,《殺人犯》是後者。
當真相揭露的那一刻,只見風雲突變天地無光大氣層中劈下一道滾滾天雷,整個電影院立刻彌漫起了裡嬌外嫩的人肉香。
雖然看不到其他觀眾的表情,但相信我們此刻的心情是一樣一樣一樣的──除了“What the fxxk”,我們不知道還可以說甚麼。
而它最牛逼的地方不在於其真相的生硬、荒謬、弱智、匪夷所思、意識病態,而是在於,當它已經明明白白告訴你這就是真相的時候,你還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你不敢相信會有這樣的腦殘編劇,你不敢相信之前看似那麼精妙的佈局竟然來自一個這麼傻逼的原因。
就好像你收到一個包裝精美的禮物,你打開漂亮的包裝紙,裡面還有一層,你再打開,又是另外一層,你的好奇心被極大地驅起,很想知道裡面裝的到底是甚麼,當你孜孜不倦穿過層層包裝,那個東西終於不經意地出現在了你面前,竟然──是一砣屎。
…………於是你糾結,苦惱,目瞪口呆,心想不可能,肯定是個仿真玩具,局中局,背後一定還有原因。
於是你用手指輕輕戳上去……然後你發現,真的,是屎。
然後你崩潰了。
可是噩夢還沒有結束。
或者說噩夢才剛剛開始。
因為後面還有45分鐘急轉直下又臭又長又不知所謂的劇情。
意味著你沒辦法去洗手、消毒,除去手上的那砣shit,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抹得你滿手都是。
而編導則繼續侮辱觀眾的智商挑戰觀眾的耐力,直入無腦之境。
有人離場。
有人嘆氣。
有人忍不住大笑。
好歹終於捱到結束,趕緊走人,聽到後面不知誰發出低沉的一聲,“屌~”。
………當然,我並不打算在這裡透露那最關鍵的劇情。
因為當你知道真相後再看此片,會大大降低它驚世駭俗的腦殘度,讓你無法獲得我所經歷的這般神奇的觀影體驗。
實踐是檢驗爛片的唯一標準。
所以,大家,勇敢地頂著天雷,去觀賞這朵影壇奇葩吧……================感性發洩完之後理性的分界線===================當《殺人犯》的消息剛剛出來時,新銳導演+新銳編劇+心理題材+突破城城的宣傳點,再加上精彩的預告片,的確非常吸引。
導演周顯揚曾是李安助理,編劇杜致朗也曾經憑《江湖》(片子爛,但據說劇本還是好的)、《霍元甲》和《不能說的秘密》交過不錯的答卷。
拋開二人情侶關係的八卦不說,這樣的新銳組合的確給老邁垂死的香港電影帶來一點希望。
周顯揚寂寂無聞數年,在影圈臥薪嘗膽等待機會,大概也有一鳴驚人的打算,如海報上的宣傳語,給影壇帶來“震撼第一擊”──他也的確做到了。
為震撼而震撼,震死你不償命。
杜致朗則自毀了之前建立起的新銳編劇形象,雖然故事idea來源於周,但她對劇本的完全失控相當令人發指。
張鈞甯MM也是,去年在《情非得已》裡令人印象深刻,進軍香港電影第一部戲卻如此失誤。
最可憐的可能是城城,近年來一心想由偶像向演員轉型,也確實十分努力,卻因為缺乏判斷能力而一頭栽上個這樣的劇本,可惜……朋友看完後很鬱悶,“香港電影真的沒有故事可拍了麼?
”我也第一次感覺到香港電影的窮途末路之相──雖然香港電影從來不缺腦殘片,但人家(比如晶哥)是光明正大的腦殘,沒有如《殺人犯》這般冠冕堂皇用高智商的外觀包裝內裡低智商的實質,給滿懷希望前來的觀眾留下心理陰影。
作為一部被電影業和港片迷翹首以盼的電影,《殺人犯》這樣的結果令人遺憾。
它既不是所謂“港版《Memento》”,也更不是《七宗罪》。
把這兩部電影跟它相提並論,簡直是對經典的侮辱。
話說周顯揚是李安的徒弟,杜致朗是譚家明的徒弟。
我很想知道兩位大師看完這部片子,臉上會是怎樣的表情……注:寫此文之際,《孤疑》(《Orphan》)還未上映,且本人到現在都不曾觀看過《孤》片。
《殺》是否抄襲並不在本文討論范圍。
真相自在人心。
一个编剧使我彻底沦为愤青——一个不老孩使郭富城沦为杀人犯很久了,很久没有试过如此血脉沸腾,冲动躁狂的感觉。
还好,还要感谢如此的一个编剧让我找回这种想要咆哮,想要竭斯底里,想要爆发的感觉。
他?
她就是《杀人犯》的编剧杜致朗。
看了这么久的电影,这套是第二套让我看完就马上上网搜索编剧的电影。
啊,很巧合的是第一套是新《苏乞儿》,编剧也是这位杜致朗小姐。
如果说前一套的《苏乞儿》没能让我记住这位编剧的话,那么这第二套的《杀人犯》可说是相当成功地把杜致朗这个名字烙印在我的脑海里了(也烧坏了不少脑部组织)。
我想她已经成功地让所有观众认识了她,推销手段不亚于“胃,你好吗?
”这个胃药广告在黄金时段反复连播3次。
看到没,成功就得这样!
芙蓉火了,春哥火了,曾哥火了,艳照火了,凤姐火了,伪娘火了,一个香港编剧杜致朗也火了。
在这里我向她表示热烈的祝贺。
有的幕前电影人,可能拍了一辈子戏都没能让观众注意,而一个幕后的79年出生的年轻编剧仅用2部片子就让广大影迷记住了她,你说她容易吗?
我看这两部片子,什么郭富城、钱嘉乐……(很遗憾,那些经常出现在镜头前饰演警探的演员,很眼熟可我却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周迅、赵文卓、周杰伦,还有那个光头老僧(也是不记得名字)这些大牌演员在这两戏里充其量只算个配角、人偶,人家杜致朗才是主角,不然她不会在我等小观众的心里翻起轩然大波。
这套戏在我心里掀的波浪应该比《2012》的海啸更有份量了。
你看我洋洋洒洒,毫不吝啬一大段就知道这出《杀人犯》该有多好看。
剧情我不全说,只能说这是一出带着浓烈血肉恐怖气息的黑色结局悬疑片。
郭富城带着影帝的头衔出演一位执着认真,却又身受怀疑的干探,造型很有杀人犯的味道。
影片的前半段还是不错的。
可接着看下去,你会发现这位编剧很喜欢剑走偏锋。
当我们都在怀疑主角到底是不是杀人犯的时候,事情的发展颠覆了你的所有想象以及你的认知分析系统。
剧情你真的不得不说它非常有创意,甚至是创意得过分。
一个收养的天真小孩无厘头*地走出来,摇身一变变成鬼娃娃般的恶魔脸孔,然后带着稚气的口吻向我们已经接近崩溃的主角说教起自己的报复行动。
(主角养子居然是主角的同父异母的哥哥,OH,MY GOD,够乱了没?
)而这个几近疯狂的主角居然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任何行动,在最后也杀不死这个不老症小孩,只是沦为一个精神病杀人犯。
我实在佩服这个毫无杀伤力的不老孩居然可以弱弱智智甘将一个差不多升警司的干探玩死,可谓玩尽杀绝。
特别是谜底揭开后的剧情,更是让观众激动得慰问编剧几百次。
我又想起了《苏乞儿》的后半段。
在这里,我们不需要看到陈旧的过渡,不需要合理的逻辑,我们只需要知道:脑残时代已经降临,让我们接受这种另类的美吧。
脑残也是一种美——缺陷美。
如果要说郭富城结局发狂杀人的演出过于生硬,造作,请原谅他吧。
他表面上演的是杀死这个害死自己妻子的不老小孩,可你们知道他当时的想法吗?
我这次真切的感受到他表演所表达的内心世界——我杀的不是这个剧中人物,我杀的是这脑残编剧,杀的是这该死的剧本,杀的是这愚蠢的投资方。
他表情上的生硬与无奈,不是演技不足,而正正是演员对剧本的不满,内心的矛盾与郁闷,以及为生计而拍了这出戏的无奈。
一种后现代的跳脱剧本,显露演员与编剧的内心对话的新派演技风格终于不着痕迹地搬上了大屏幕。
这正是由我们的杜致朗编剧对演员的伟大启发而诞生的。
正如郭富城杀不了不老孩,他也改不了剧本,可一个不老孩却使郭富城沦为杀人犯。
于是他是无奈的,我们只能够看着他被编剧玩死。
我想编剧的高明之处不仅是启发了主角,更激发了广大的观众。
观众不是麻木了吗?
不是疲劳了吗?
今儿个我就让你们热血起来,让你们非得闹心死不可。
我的电影是你想忘就忘的吗?
没门!
你不砸蛋扔西红柿,慰问一下编剧那可怎么行。
在她的激发下,我久违了的愤怒也终于爆发了,我也彻底沦为了愤青!
我承认我比较和谐不够变态,所以我希望结局是当小孩告诉他郭真相时,郭当机立断把他扭送到派出所类的地方,然后证据确凿,小孩(妖精)得到报应,所以避免郭老婆的杯具,这点很重要(当时那段快进了不忍看啊)。
主角得到所有人的理解!
end这样我会比较舒服
怀着紧张压抑的心情看了一个半小时后才知道是删减版 根本不知道电影在讲什么,貌似男主就是做了一个梦。
百度了一下剧情才知道前因后果。
不是电影不好,而是删减的没样子了!
警告大家不要浪费时间,太坑了,要看就找两个小时原版来看,现在本人已经郁闷的睡不着觉了 !
据说即便看到结局,也是很郁闷的结局。
收养小孩是件有风险的事情。
剧情有一点鬼扯,表演有一点太过,风格有一点cult,感觉有一点模仿···
认为电影2B的人是因为看了太多好莱坞的大好结局,接受不了港片中出现新奇的东西
女主角看上去很舒服,故事没必要模仿《孤儿》,郭的演技浪费了
原谅我对那个恶心的小孩一直有偏见 许多TVB剧集有他我就感到很反感 郭富城演的还是可以欣赏的
《孤儿怨》一样的罪案真相,不老的人。其实镜头音乐什么的都挺有大片范儿的,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可能郭富城那张帅气的脸搞演技派欠点儿火候。小胖孩儿演的很好,张钧宁演的好烂
o爆咀!有中途離場的衝動......but somehow brilliant...荒謬召喚荒謬感。
雷声大,雨点小。
和《孤儿》是一路的……
故事讲得太差,纯粹为看张钧甯
看了原版的再说话吧,好久没见这种压抑的片子了,赞一个。
这部电影被同年的《孤儿怨》压制了,郭富城很卖力,其中也有诸多亮点,评分过低了。
只有郭富城的演技还能让我给这片子打两颗心
嘛呀嘛,其实还行.除了男孩无演技,最后半小时的蛇足.其他OK.
想要做到意外结局,必须在剧作前三分之二埋下三到四处伏笔,本片属于标准唬烂,围绕着警察写的戏你最后弄出那么一结局忽悠谁呢。李屏风的摄影不错,可人家是李屏风啊。
千万别看国语阉割版,太坑了,国语给剪得太缺德了。港版《孤儿怨》,妻子进了烤箱死得太惨,两部都是2009年。
港版孤儿怨
彷佛已经看见了一部好片的影,这影像却随着那个胖小子的正式出场而崩溃,郭富城立刻说出了我的心声:“你痴线啊!”郭富城的演技和这电影华丽的上半段各值一星吧
郭富城演技撑起的一部山寨版孤儿
★★ 前面还算过得去,后面看得想摔电脑,完全是靠着快进才能看完。妈的,作为悬疑片,整个这样的结果,真想杀了编剧和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