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去看了艺术学院1994。
期待很久,但困于网络评价,去之前还是心里打鼓的,但是好在看完观感很好, 不懂中途离场的原因是什么?
这部电影最可贵之处在于,导演已经“一把年纪”,快退休的人,在杭州从教多年,早已名利傍身,按理说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
可依然能有这样创作的活力,提出这么多幼稚、愚蠢的问题,设计这么多可爱的台词。
这多么难得啊!
有多少大学老师在从教后慢慢忘了自己做学生时的冲动、好奇、那种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那种懵懂的、无知无畏的感觉。
网上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全是私货”,是“矫揉造作的文艺青年大集合”。
私以为非也。
首先从我对现场观众的观察来看。
这些所谓文青“装”的名词并没有在观众中引起反感,如果你对培根等人稍有了解,看过几本“包法利夫人的情人”,只会觉得这些词语如喝水一般,并非有故“装”之嫌,何况这是94年的艺术学院,这对于片中的人物来说更是如呼吸般正常。
更令我惊喜的是在场有不少导演年纪的观众,他们也沉浸在电影中,甚至在一些笑点里,他们笑的更大声。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段短暂的乌托邦,更不能简单说成是导演的自嗨。
更像是一名专业教师以一种浪漫的手法向年轻人们做的一场讲座,如何葆有初心?
如果世界少了这些艺术的人,生命也真的失去了一些意义吧。
私心很喜欢,没办法,太对味儿,我们文艺逼就这样的。
此片,连同声音出演人员和观众,就像是三十年后怀念九十年代文艺氛围的一场圈内狂欢,外人看来“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但如我般自称臭搞艺术的人,懂这样罗列一大堆谁谁说过这种不装逼会死的说法方式,以及烟不离手、喝酒、长发的经典身份标识。
九十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可口可乐和麦当劳代表的商品化、现代消费的浪潮,迈克尔杰克逊、玛丽莲梦露、漫威电影的大众文化兴起,当代艺术、先锋文学目不暇接地进入中国人的视域,国企改革,职工下岗,稳固的生活方式被冲破,自由带来个体的解放,也带来精神的漂泊无依,未来往何处去,所有人在时代浪潮中下海淘金,又有多少理想主义能被真正坚守?
于是学者哀叹人文精神失落,王朔们做起影视的商业化改编,张艺谋后殖民奇观化的东方叙事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第六代导演崛起,批评与赞誉共生,艺术何为?
这是九十年代的时代之问,照见了一代青年的精神惘然。
但总有无拘无束的理想主义存留在那个年代,追问着与世俗并不相关的人的存在——关于理想与爱,总是令人怀念。
自嗨之作,胜在真诚。
导演舍弃了许多枝节,专心做艺术学院的故事,故事重心是音乐与绘画系的男女,与他们相关的都是分枝,比如后半部分兔子的女朋友,他的老婆香玉。
人物对话很有意思,符合时代和人物特性,艺术是什么,艺术有什么用,谁能决定是艺术,艺术要追求个性,艺术必须有用吗…文中探讨了种种问题,但导演没有给唯一答案。
我反而很喜欢校长那句话,从这个地方走出去,能走到哪里,还是这里。
张小军和郝丽丽的故事很现实 他们的相处让人会心一笑,面对心仪女孩子的张小军,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让人心里发急。
丽丽内心有些成算。
高红急公近义,言语犀利,但容易被爱情蒙蔽。
绘画系追求艺术,音乐系追求自由和爱情,如何追求艺术?
是坚守贫穷还是挣到钱再追去艺术,张小军和林给出自己的回答。
前半部分诙谐幽默,有些恶俗,这就是艺术生干的出来的事。
迷茫大学生干的出来的事。
陈粒歌声之后,大学生毕业在即,故事转入平淡和分离,兔子和老婆搬出宿舍,丽丽回家,高红地下驻唱,分手的分手,在一起的在一起,考研的考研,工作的工作。
这就是他的青春,导演只是展示给我们看。
我喜欢结尾的空空的足球门,故事结尾,就该有个足球门。
本作之前只看过导演的前作《大世界》,看到画就想起了当时那部电影。
对导演的生平一开始毫无了解,只是看前作的时候约略知道他的工作方法,这部明显参与人员多了特效也多了,使得前作的ppt穿插真实视频的情况没有了,甚至前作的七十多分钟,到了这部能两小时了。
但是当我看到两个男大,大晚上喝完酒对着墙pee的时候,忍不住查了,果然和导演本人履历强相关。
不理解但凡男导演包括但不限于追忆青春/追忆友谊/事业刚起步/上升期/大展宏图之际……都要拍一组背对镜头的包括但不限于对墙/对旷野/对对家(?
)的pee镜头,为什么?
是某种雄风展示必打卡姿势?
男性气概试金石?
不管是什么,我现在看到这种镜头,就直觉导演正在一种追忆自己似水年华的自恋之中。
当然知道他想讲当时的他和他们,艺术学院和关于艺术的讨论,在风起云涌的年代年轻人又如何抉择。
但是实在很少我喜欢的段落,比如预告片里那段,比如仁科配音的那个角色的段落,他本人的特质几乎突破了2D的限制直接呈现,比如前半女孩子们的情谊,但是整个故事聚焦的沉默的忠于内心的艺术的男主我并不十分关心,他戴上耳机屏蔽掉电影中其他角色的时候,也屏蔽掉了观众。
而女孩子们,没料到最后是这样的分散方式,让我觉得她们没有真正的成为朋友过,因为没有真正相互的理解和关心,她们的眼里从头到尾都只有自己,使得前面的友谊也浮在云上。
也许这部电影只是导演和艺术生们的共鸣之作,我是看个热闹的路人,看看就过。
最后,音乐不错。
“嫁人嫁人,好像你自己不是人似的”太犀利,太好笑啦!
作为曾经的半个艺术生,看到这部电影很有感触作品是本来就伟大而被留下来,还是恰巧被留下来而变得伟大呢?
那些得到的会不会以另一种形式失去呢?
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总是爱提问,等快毕业了,又总是沉默,各自奔着以为的光明前景,那些崇敬的老师也兴致寥寥,似乎只想关在自己的世界里。
观念艺术到底是什么?
我真的是艺术家那块料吗?
大人们让我走的路到底适用于我吗?
同学们热衷的事情为什么我一点都不感兴趣?
118分钟好像重做了大学四年的路,尽管后来学了别的学科,现在从事着与艺术完全不相干的事业,也还是感谢大学让我形成的审美观感谢艺术,感谢那四年,感谢遇到的所有人和事刘健导演,你真的做到了给予我们勇气用多米诺骨牌让火柴烧起来搞行为艺术,这真的很“仁科”!
很幸运映后也看到了仁科,和我想象的一样,青春洋溢,松弛感十足,美好的夜晚啊!
感谢小红书!
感谢刘健导演,杨城制片人,演员兼音乐人仁科!
🎨《艺术学院1994》以粗粝手绘动画复刻1994年南方美院的青春群像,借群像叙事叩问艺术本质——“学艺术只为出名吗?
”影片背景美如工笔长卷,人物动作却刻意生涩,形成反商业化的作者表达。
🔥时代烙印深刻:经济腾飞与摇滚狂潮中,青年们争论小便池是否算艺术、在崔健《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的嘶吼里重拾画笔,展现90年代理想与现实的灼热碰撞。
导演刘健以“动态水墨”冻结一代人的迷茫与赤诚,怀旧却不沉溺,终以张小军执笔的瞬间宣告:艺术的真谛是雪地撒野般的初心不灭。
动画为镜,照见众生> 背景层:工笔晕染的江南校园,落叶苔痕暗藏“时间香气” > 人物层:铁线勾勒的僵直身躯,对话时唇齿逐帧绘制 断裂中见永恒——喧嚣前景未侵染静谧后景,恰似商业洪流中艺术信仰的倔强留存。
看完这部电影心中感受颇多,但是就像这碎片般的叙事一样,缠绕着我的更多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反复品味许多桥段,越发感到惆怅。
朋友说我长得像女主,再加上这部电影是以我的本科母校为原型背景展开的,那我说我不得不看看了。
本没有抱太高期望,因为看介绍感觉是那种大闷片,还有人说是艺术学院版的《银河写手》,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我个人蛮讨厌银河写手的,全片都是影视圈内部一些孤芳自赏的文艺逼的加密对话轰炸,且充斥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但是看完《艺术学院》后,我想说这两部影片并不能相提并论——《艺术学院》对于艺术学院的学生来说是私人又普适的,它真诚、有点清高却不矫饰,我们都能在这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还有许多熟悉的朋友、老师的身影。
如果你来自艺术学院,你应该会喜欢它。
《艺术学院》讲的是一群面临毕业的南方艺术学院的学生的生活,它没有符合救猫咪节拍表的波澜起伏的剧情,整体充满着对于“艺术”用力但迷茫的求索。
到影片最后,他们也没有找到答案,只是无奈地被时间的潮水推到了属于每个人的岸边。
30年过去了,艺术学院毕业的我们看似多了更多选择,实则依然陷在同样的困境里。
甚至我们比那时候的他们少了很多对艺术不顾一切的热爱,学会了向现实的泥淖妥协。
我们确实也和他们一样天马行空地一边喝酒一边谈论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可大多数初入校园的我们甚至就没有幻想过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艺术家”。
我们和剧中的角色一样,最后选择去做一些“不艺术”的事情养活自己,为自己的艺术梦想存钱和幻想。
但是在时间的洪流里,太多东西会被弄丢,蓦然回首时,发现我们离艺术已经越来越远了。
片尾的字幕交代了主角们的未来,其实我觉得此乃闲笔。
其实停留在那场雪就足矣,青春总是这样无疾而终,不必强行圆满,开放式结局也是一种留白美。
不论如何,这也算是主创的美好愿景,愿艺术还是可以给所有真心热爱它的人一些正面的回馈吧。
不过如果是为了过审才这样做,那倒是和张小军的遭遇形成了互文,至此已成艺术。
主角们毕业了,我也毕业了。
毕业典礼当天,我很奇妙地遇到了许多很久没见的人,曾经的朋友、敌人……仿佛是老天安排的一样。
一切过往的爱恨仿佛都灰飞烟灭了,潦草又匆匆地,冥冥之中仿佛在提示我“赶紧多看他们一眼啊,这辈子可能是我和这些人的最后一面了”,我昂起脖子、看了又看一些人的背影、或是赶紧转过头去假装什么都没看见、或是害怕看见故作轻松地走远,说不出什么多余的心情,只剩一丝淡淡的忧愁。
就是这样一部文艺的、淡淡的片子,在淡淡的毕业季,掀起了我心中涌动的波涛。
它并不锋利,却轻轻地“刺痛我”,又让我笑中带泪了。
刘健导演,董子健、周冬雨、仁科、黄渤一众大咖参与配音,这部由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动画电影《艺术学院》入围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刚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我就感受到电影里强烈的属于艺术生“那就是拍给你看的”的归属感,思绪一下回到那段躁动又热血的时光。
但同时也产生了对影片的疑问:整部电影的小众群体情怀,对于普通观众理解这部电影而言,是有益还是加重了隔阂?
《艺术学院》海报
《艺术学院》部分豆瓣短评文:编号104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电影里的很多场景大量灵感来自于位于杭州的中国美院——坐落在西湖边上的南山校区,这种特殊的位置一如电影里别具东方风韵的动画风格,水墨画似的展开,就连看夕阳的场景都让人想到杭州的滨江路,摇摇晃晃的宿舍像是梵高小屋画里的木板床,边上贴满了九十年代艺术生的精神偶像:崔健,迈克尔·杰克逊等。
生动地勾勒着那个年代的“象牙塔”。
电影的内容前半部分大量充斥着主人公们探讨“哲学”“艺术”等这些虚无缥缈抽象词汇的对话情节:在一个平平无奇的物体前做些小举动,却像是发现了现代艺术的“奥秘”,为自己的“创新艺术”兴奋地仰天长叹。
学生打断老教授关于“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讲座,问上帝是否死了,这些对话看似荒诞但在艺术生生活里见怪不怪,我们需要搞清楚吗,并不需要,也没有人在乎,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每天都在问别人,你觉得什么是艺术,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每个艺术生都有过这样一段又充实又虚无的“发现世界”的日子,对世界每天有一百个好奇,思考者不切实际的问题,但也像电影里主人公会问“外国的月亮真的比国内的圆吗”,电影无处不在的的黑色幽默注定它的底色是悲的。
作者沉湎于往日乌托邦的同时,也绘声绘色描绘了青年人的时代雕像。
片中的主角张小军隐喻了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典型的虚无年轻人,他看似脑子不正常,但只是试图用一些问题来调侃觉得没什么意义的空空人生。
他有性格懦弱的一面,也有天真善良的一面,当别人都往前走了,他还是站在原地搞不清自己。
当家里人问他对经商对看法,曾经那个不羁的他也开始动摇。
导演巧妙地提出了现实问题,以及对当今青年的思考与审视。
从这个角度看,电影只是借着动画的外壳讲述当代的社会文化症侯问题。
这种心理矛盾正是这部电影中的珍贵与真实之处,即导演不美化任何一个群体,仅仅只是展示这一群体最真实的一面。
每个主人公都有一段纯粹的每天脑子里做“大艺术家梦”的时刻,但现实世界的残酷碰撞,又很难让你把那段时代定义成乌托邦,海明威笔下“迷惘的一代”,脚是漂浮的,但又有东西拉着你下坠到凡间。
反而是电影结尾求生欲很强的美好结局让观众觉得不切实际,褪去了第一步的锋锐感。
(能理解是为了过审查)
无可否认,电影中的很多地方带有作者主观的情绪,这也反映了艺术生跟普通大众长期以来的隔阂。
一些言语的乐趣在大众看来无非是“不说人话”,难以体会到它的乐趣。
如此,也能理解很多观众无法共情甚至进而产生观影壁垒,以至于给出低分。
何况,这些密集的张口闭口的“艺术”谈话,会让人产生:导演究竟懂不懂艺术的错觉,怎么这些可以随随便便张口就来呢。
《艺术学院》主创在柏林电影节但这正是电影想传达的地方,这就是学艺术的常态。
在对话和行事风格上,大家的思维都很跳跃,又很浮躁,不切实际。
其实艺术生就是这么眼高手低,想做“艺术家”的正是这样一群真实的、有梦想、有缺陷的人。
电影并非想得出什么结论,10年了,我们有得出艺术是什么吗?
依然没有。
也许主创们想说的也是这样,你不用想明白,但是你依然要坚持去想。
这是一种生活状态。
就像电影开头引用的乔伊斯的话:去生活,去犯错,去堕落,去胜利,去在生命中创造出生命。
柏林街头
夏天的浓烈又开始弄皱肌肤,皮肤大面积的裸露,这是一个应该原谅背叛,月亮和分别的季节。
我们如此年轻,应该趾高气昂。
每年的六月,都是分别的季节,在燥热的风中,葡萄架悄然结果,在风中送来一首诗歌,送别默默暗恋的那个人。
坂本龙一说,人生能有几次满月,其实那种时刻,是屈指可数的,看满月不过20次。
你还记得你的满月么?
在这个分别的残忍的月份。
我们中国人所有重要的时刻,似乎都发生在6月,中考、高考、毕业,每次的毕业,可能也有一次失恋。
你会不会为了拥抱你暗恋的那个人,而去拥抱所有人?
夏天使得我们发酵,在燥热中变成更加甘甜或苦涩的奶酪、酒精、汗水。
我们在阳光下,丢失了爱人。
最近看了这部很不火的《艺术学院1994》,电影有些缓慢,像是上个时代的产物,每一帧画面都精雕细琢,后面听说是中国美院团队的手笔,我对那个时代并不了解,1994年,应该是一个文艺作品百花齐放的一年,无数电影争奇斗艳,1994年的文艺青年也要迎来他们的毕业季。
故事里的画面很美,飞舞的蜻蜓,逃不出这个夏天,硕大的甲壳虫,美的像一只精密的手表盘。
年代感的海报、画画的人。
故事里的年轻人,和我们一样迷茫、贫穷,欲望很大,又好像欲望很轻,渴望爱情,又在爱情来临的时候畏惧,驻足,犹豫。
故事里的他爱上了那个跟在美丽女孩,平平无奇的她,她说话温声细语,不引人注意,她戴着眼镜,也不敢和人过多对视,她是个乖巧的女孩,好像从不会做出格的事情,她很平凡,好像也胸无大志。
她跟在漂亮的朋友身边,总给别人情绪价值”你要开演唱会,我就给你伴奏,咱们还能省钱呢。
“有人天生追赶聚光灯,有人,却好像天生为躲避聚光灯而生。
这样的女孩,为什么会成为故事的女主角?
而且是在一个艺术学院,大家都迷茫,虚无,不知何去何从,满腹牢骚,理论,欲望,和单纯。
她是郝丽丽,一个不见得多么出色的女孩。
他对她一见钟情,他约她去大桥边,听火车经过的声音。
因为见到她的相亲对象,而在人群中喝醉了酒。
她也同样暗恋他,细小的声量里,有几句都在打探他。
可是他们却没有在一起。
在分别的前夕在浓重的雾里,在体温的上升空间里,在花香中,在哭笑不得的离别中,在呕吐物中,在那些陈词滥调的艺术理论中。
他们都没有告诉对方:”我爱你
从电影宫出来时热泪盈眶,那种很强烈属于艺术生“那就是拍给你看的”的归属感,思绪飘回那段躁动又热血,却也是我们打开世界,明白何为我,那所谓“学艺术”的日子。
里面大量密集的主人公们探讨“哲学”“艺术”等虚无缥缈抽象词汇的对话情节:在一个平平无奇的物体前做些小举动,却像是发现了现代艺术的“奥秘”,为自己的”创新艺术”兴奋的仰天长叹。
学生打断老教授关于“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讲座,问上帝是否死了,这些对话看似荒诞但在艺术生生活里见怪不怪, 我们需要搞清楚吗?
并不需要,也无人在乎,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每天问别人,你觉得什么是艺术,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不知是不是每个艺术生都有过这样一段又充实又虚无的“发现世界”“想把世界枪毙了”的日子,对世界每天有一百个好奇,是个正常人都觉得无聊和矫情,get不到这些谈论的乐趣。
就像制片人杨诚所言:这部片子是拍给你们看的。
主角脑子不正常到极点,但底色很丧,他似乎是艺术学院一类把“人生是虚无的”作为座右铭的人的典型,他想用这些问题来调侃总觉得没什么意义的空空人生。
他有性格的懦弱,也有很天真不切实际的一面。
当别人都往前走了,他还是站在原地搞不清自己。
这部电影不美化任何一个人,只是展示这个群体最真实的一面。
那是一段很纯粹的每天脑子里做”大艺术家“梦的时段,但和现实世界的残酷碰撞让你很难把那段时代定义成乌托邦,就像海明威笔下“迷惘的一代”,脚是漂浮的,但又有东西拉着你下坠到凡间。
反而是电影结尾求生欲很强的美好结局让人觉得不切实际。
(能理解为了过审查) 看完电影出来和一些没经历过“艺考”或非艺术生聊天,他们说这部电影看的昏迷有毛病,不说人话。
或许这就是我们当年那群人给别人的印象吧,这不是电影的隔阂,是艺术生跟外部世界的隔阂。
听到观众谈论,那个导演真的懂艺术生吗,怎么这些可以随随便便张口就来呢。
但我想说,这就是“学艺术”的常态,我们活在粉红色泡泡里,跳跃又浮躁,对话和行事风格以“老子最大”为主。
《艺术学院》里的人像,就是这样一群又可爱又矛盾百出想做“艺术家”的人。
10年了,我们有得出艺术是什么吗,依然没有,你不用想明白,但是你依然要会去想,这是一种生活状态。
就像电影开头引用的乔伊斯的话:去生活,去犯错,去堕落,去胜利,去在生命中创造出生命。
看下來很舒服了,“藝術”這種敏感話題能拍成這樣不錯了,畢竟龍標片了,情懷,行話,對話的症候性都設計到位了,該寫實寫實,要發揮也有點發揮,有個這樣的片挺好的,不苛求不苛求,韻到味就好。
零分。喜欢《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电影专业在读生不容错过。
#17th FIRST#开幕影片。一种游离于乌托邦想象与现实生活之外的东西,「艺术」已然成为了一种提喻,它代表对所谓黄金年代低级的怀旧主义,或是来自精英阶层那些死而不僵的优越感。动画这种表现形式的可能性在本片中基本已经被消磨为零,伴随着人物嘴唇机械的嗫嚅,我也似被抽了线的木偶——分分钟便索然无味了。
单纯谈论艺术的片子有何不好?女生角色比男生角色饱满的多,几个男孩除了插科打诨,亮点不多
可惜了 两三百万的票房 都不够请这些配音
中年人拍青春既是最激情的,比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也会是极为阳痿的,比如《夏洛特烦恼》和《艺术学院1994》。
没在艺术学院呆十年以上很难写出这么有意思的台词。也只有在艺术学院讨论艺术才能合适吧!
用类似今敏的画风讲一个新浪潮式的故事,想法挺好的,但聊的艺术和展现的生活间有种割裂,都显出了生硬,包括无疾而终的爱情也是……
松垮垮拎不起来
看电影前期待的是90年代自由蓬勃的文艺氛围和时代感,结果电影里只有布景的作用。对艺术和爱的讨论太抽象空泛,也没有新的有趣的观点,给人的感觉这些人并不真的很爱艺术和生活。漫画风格和配音莫名也有点割裂…(太受不了掉书袋的文艺男了!and女性角色塑造的是个啥?
首映场。台词水,分镜差,观影过程极度煎熬。不过我最不明白的是这片为什么要做成动画?比起真人实拍片,动画电影人应该是更懂得“运动”本质的,对其也应是更加敏锐的,而本片却完全没有体现出作为动画的优势所在… @Berlinale73
@前滩MM,3.5 倒是比预想中好,看这种丧不拉几的青春疼痛怀旧作,讲求的是机缘,顺了就是感伤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不顺那就是无病呻吟、瞎矫情,仿佛是宇宙探索俱乐部、东四十条之类的相对近期的片互成同一宇宙,通篇在谈艺术、艺术教育、艺术理论,但实际上重点是借助艺术在讲1994年左右的具有时代变迁节点中生活的年轻人们所面临的物质的、精神的巨大冲击与抉择期的迷惘,谁都在找发财的路,出国的、去深圳下海的,还在学习探索追求艺术的人该如何自持呢,都直接同居了,还在讲爱情讲精神契合的人只剩下格格不入,正如这部南京特色的时光的精神回乡之旅,身处三十年后经济周期衰退、光谱右转的现在时,同样显得不那么合适宜了,不过无论如何,对真情流露的创作总该多点支持;南京人和校友应该会get更多时代梗;配音阵容未免太强了吧
相当豪华的配音阵容。可惜只听出来黄渤,黄渤的声音太有辨识度了。应该是导演刘健的自传体电影,讲他即将毕业时的故事。在马上就要进入社会的时候,那些曾经只追求艺术的人们逐渐产生了变化。喜欢的女孩休学回家结婚了,学唱歌的同学去了酒吧唱歌挣钱,死党谈恋爱后考了研,死对头出了国,还有一直在学校里混的青年带自己挣了第一笔钱,而自己在绘画上想要做出改变的尝试被老师否定了。这是刘健的私人记忆,也能让我们这些稍晚一点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共鸣。
@CinemaX EFM 不懂90年代的人无法真正理解的电影,时代洪流中的理想主义裹挟现实主义的青春,都在最后三秒的的字幕里告诉我们,“世界只有一个月亮,好不好看主要看天气”。加一星给仁科的配音!!简直一扫柏林阴雨天的阴霾!!
每个人的大学生活都值得怀念。但我怀念我的,我不怀念你的。
莫名其妙地一张折价票包场,没人检票,可以躺在影厅过道里看;散场后到便利店买水,碰上买套的黄毛,证明不了自己成年,急也没用;等网约车的当儿碰上顾客和司机争执,一个要求酒吐车上了就得赔二百另一个不掏钱。几个事儿就凑一块了,真还行,挺艺术的。(聊点片里的,就一句,崔健那首听完走就行,后边就跟艺术没关系了)。
很不错的动画电影,70后的青春,90年代的懵懂、好奇和思辨
太无聊了,对话台词也非常无聊,像无聊的学生作品
回顾了自己大学时候的梦
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是导演的某种情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