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年的老片子了,从图书馆里借出来主要是想看看“人淡如菊”的徐静蕾同学的演技。
我们这种小学校为数不多成分奇特的中文DVD收藏中居然有本片,可见它还是比较受认可的。
我对这部片子的期待就是,这是一部正常的生活片,不是那种想让人云里雾里的文艺片。
可是很不幸,它没有达到我的期待。
它没有生活片该有的,不经意间打动人心的细节;没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一个拧巴的女儿和一个其实很正常的老爸,以及还算有趣,但是跟整体氛围很不符的老爸语录。
它想表达一种“非典型父女关系”。
这一点上老徐倒是做到了:片子里的父女怎么看怎么像情人,女儿的爱答不理、嗔怪、出言不逊,就像是在跟年长男友撒娇。
我后来发现,叶大鹰的扮相,跟王朔在网上流传的某张相片很像。
徐的表演嘛,看不出是在表演。
这不是说她的表演功力已臻化境,而是她的表演给人以一种太过随便,随便的不像在表演的感觉。
她在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扮相确实清纯。
也许她确实适合偶尔玩票演一把,但是把演戏作为职业?
她不适合。
上半年快过去了,这半年中国电影产业圈比较大的一个新闻恐怕便是刘若英的导演处女作《后来的我们》卖了十三多个亿,以及随之引发的退票风波。
最近十多年,中国影坛演员转型导演的案列有很多,其中也包括了不少女演员。
从票房意义来判断,赵薇、刘若英算是最成功的,蒋雯丽、俞飞鸿、张瑜算是失败的。
于2003年公映的《我和爸爸》是徐静蕾的导演处女作,在那个中国电影产业陷入绝境的年代,女演员转身当导演,徐静蕾算是一个很罕见的孤例。
除此之外,大概只有执导了《天浴》的陈冲。
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徐静蕾被媒体一直给予“才女”的称号,她不断的有导演作品问世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低成本小制作的《我和爸爸》,票房反响并不好,也没在什么国际电影节获奖。
现在一提到徐静蕾的导演代表作,很多观众可能第一反应都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杜拉拉升职记》。
这几年,中国电影产业大爆发,徐静蕾的导演风格也转变巨大,《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绑架者》这些电影的票房诉求都非常明确。
不过,在我看来,所有中国女演员转型导演后拍的片子,最佳作品我还是会选《我和爸爸》。
这是一部非常朴素、真挚、内敛同时充满了细腻女性视点的亲情电影,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电影史贡献了一个罕见的父亲形象。
在影片公映的年月,已经有不少媒体注意到,徐静蕾之所以能完成这部电影处女作,是因为有不少大腕好友的帮忙,叶大鹰、姜文、张元、苏小明、张亚东、张一白都出演了电影。
犹记得当年的新闻还报道过,说徐静蕾担心片子拍完剪不出来,叶大鹰劝她说,天底下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是剪不出来的。
但实际上,这些大腕对电影的帮助,还真的就是演员方面的援助,真正对这部电影实质性内核的表达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毫无疑问是王朔。
虽然影片的演职人员表没有提到王朔,但所有读过王朔《致女儿书》、《和我们的女儿谈话》的读者,肯定能轻易地判断出来,《我和爸爸》中叶大鹰扮演的父亲老渔,活脱脱就是这两本书中的王朔本人形象。
作为当代中国文坛最重要的反建制人物、文化英雄,王朔在这两本书中向读者展示出了内心最脆弱最柔情的一面。
面对女儿,王朔可以有无限的宽容,无限的爱意,无限的悲鸣。
正是在这基础上,王朔再度质疑甚至于抨击了传统中国家庭结构的专制与恶劣。
王朔认为养儿防老式的养育观根本是功利自私的,“把孩子训练成一个赚钱机器,这就叫成功,表面是为孩子好,其实是想自己将来有个靠山,无情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
这是一种颠倒,颠倒的人性,这不是爱孩子,所以就会出现那样奇怪的逻辑,就是我为你好我可以打你,我爱你我打你。
”从根上王朔是反对儒家伦理的,“我有了女儿后首先痛感儒家伦理有悖生活切实感受,孩子给你带来多大的快乐,早就抵消早就超过了你喂她养她付出的那点奶钱,这快乐不是你能拿钱买的。
”在王朔看来,“爱是不能交换的,无条件付出,不要回报,想都不想,起这念已是罪恶……”《我和爸爸》中的老渔,屡屡向女儿小渔表达出了类似的观点,“为什么要工作啊?
我可以养你一辈子”。
反差在于,整天剃了个光头的老渔外在的形象是彪悍、粗犷、玩世不恭,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在家庭结构中,他始终扮演着缺席者的形象。
但是老渔对女儿的爱,并非简单是为了弥补自己失责的过错,他对女儿的爱是天真无私,绝对无条件无前提的。
更特别的是,老渔拒绝扮演父亲,父亲与女儿的关系便不再是纵向压迫式的,而是平行的、平等的、滑动的,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亲人。
这种形象的反差带来的绝对的爱,塑造出来的便是非常令人意外又极端真挚动人的父亲形象与父女关系。
这是《我和爸爸》迥然于所有中国家庭电影(甚至于东亚家庭电影)的根本特质。
如此有悖于中国社会俗世伦理的形象设计,肯定不是徐静蕾的原发构思,她在采访中也谈到自己父亲的形象与影片中老渔的形象差之万里,“和我爸没有一点像的地方”,不过原发构思的“归属权”是否属于徐静蕾并非本文讨论的重点。
重点是徐静蕾将这原发构思细腻的表达了出来。
这依然是一部属于徐静蕾的作品。
对于整部电影的影像调度,徐静蕾明显有着自己的考量与判断,核心思想不是靠演员的嘴巴说出来的,而是依靠影像细腻地闪烁喷发出来。
叶大鹰超一流的发挥当然是父亲形象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在整部电影中的举手投足都极为自然洒脱,尤其是与女儿说话的语音语调,欢快、委屈、讨好、沮丧兼而有之却从来不曾表达哪怕一丝的威严感,实在是非常有层次感地表达出角色对女儿难以言表的无限爱意,令观者无限感慨动容。
但在其中其实也隐含了徐静蕾细腻的调度。
整部电影的视角是回溯性的,开场与结尾都是墓地,首尾的呼应完成父亲形象的封闭化塑造,但封闭在这里是主角主观化的表达,父亲的形象被内嵌于主角的心中,换句话说这是主角内心情感的蕴藉而发。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父亲的影像有着强烈的被观察、被审视甚至被凝视的意味(很多画面都是中远景),带有强烈的小渔个人情感投射的色彩。
并且为了显出追忆的主观效果,影片有大量跟踪拍摄人物行走的场景,这也是比较细腻的视觉强化手法。
墓地这场戏的构图也显出徐静蕾细腻的感触,父亲的形象处于画面边缘被挤压的位置,意味着小姨对父亲有强烈的排斥感。
而当父亲与小渔关系减缓之时,影片的色彩也悄悄发生变化。
二人在房间内所穿衣服的色彩开始趋同。
取景与构图也趋向平稳对称的效果,家庭的意味更为浓烈。
到了影片后半部分,小渔有了孩子之后,镜头逐渐趋近于人物拍摄,父亲不再是一个需要被审视的对象,而是融于家庭的一部分。
再回到前文所述,影片的特别之处主要表现于父亲形象的塑造,这其中一些意外的场景着实令人感佩。
父亲在家中醉酒倒地,醒来发现大肚便便的女儿,表现出来的居然是极度惊喜的状态,由此可见父亲对于女儿的无私之爱。
这种无私还表现在女儿婚前与父亲吃饭那场戏,即便女儿的行为父亲极端不理解,但父亲依然不责怪女儿,与此同时却对女儿未来的丈夫视若无睹,无论他如何言语加责,父亲都不予回应。
最令人觉得意外的一场戏,是父亲打麻将倒地不起。
悲剧性的场景,却被处理得很荒诞。
这原来是张元假扮警察的恶作剧,受此惊吓的父亲却因此一病不起。
滑稽却又带有宿命感,仿佛是其一生荒诞命运的提喻。
惟其如此,更显悲凉与沉重。
我们把《我和爸爸》算作与《顽主》、《阳光灿烂的日子》、《冤家父子》一样的王朔系作品可能对徐静蕾有点不公平,但这部作品确实嵌入了强烈的王朔式表达,那种对世间所谓天经地义的真理给予实质性的质疑,没有王朔的存在,很难想象会有《我和爸爸》这样一部如此独特的中国电影。
但徐静蕾女性独有的敏感触觉,为整部电影的影像与视点选择提供了非常细腻的质地,这是到今天为止所有由女演员转行为女导演的作品中极为罕见的。
他是想在中国当思想家吗?
你能别这么说他吗?
我们在一起好了三年,除了我妈,我就跟他在一起的时间长。
是,他没钱,挺穷的,人长得也一般,可是他对我好,我需要他在的时候他都在,我们才是亲人呢,你懂吗!
你妈就是这时候结的婚,可是最后呢。
我结婚不为了什么,我没觉得结了就好了,也没觉得结了就糟了。
这我就放心了,其实这世上谁都靠不住,最后只能靠自己。
感情最后都是会发生变化的,你知道吧?
你相信有不变的感情吗?
我相信。
行,你这年龄应该相信点东西。
早结早离,一定要发生的事情就趁早。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我跟你说这跟人品没关系,感情是一定要转移的,婚姻也一定会有危机,你可要有思想准备,如果那天来了,你可千万别怪自己做错什么。
数这种看起来最可怕最吃不起亏了,你将来要是跟他吹的话,会有麻烦的,你得慎重点,他要什么就都给他,他要是跟你吹问题倒不大。
你走吧。
最后,但愿我说的全都是错的,你是个例外。
请你姨和你姥姥吃顿饭吧,她们还没见过这孩子了吧。
到了人家礼多,既然去了就坚持到底,见了人家老人,嘴也甜点,眼里有点活,不会干的事呢也别强努着,再给自己闪着。
哎,真舍不得你给人家当媳妇儿。
最没辙的时候,还想着你有个爸爸,我会为你做任何事儿。
记住了,你也一样,好好活着。
这段话一出,泪如雨下,买了张票,只想早点回家。
——我结婚不为了什么,我没觉得结了就好了,也没觉得结了就糟了。
——这我就放心了,其实这世上谁都靠不住,最后只能靠自己,感情都是会发生变化的,你知道吧,你相信有不变的感情吗?
——我相信。
——行,你这年龄,应该相信点东西。
早结早离,一定要发生的事情就趁早。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的拧巴就不花了,我跟你说这跟人品没关系,感情是一定会转移的,婚姻也一定会有危机,你可要有思想准备,如果那天来了,你可千万别怪自己做错了什么。
到了人家礼多,既然去了,就要坚持到底,见了人家老人,嘴也甜点,眼里有点活,不会干的事呢,也别强努着,再给自己闪着。
我要你人在,天天在,有你在这个家才像个家,你懂么?!
我始终记的徐静蕾高声喊着,声音依旧混沌,周围的一切因为摄像的效果黯淡无光,她的脸庞很难看到的露出复杂激烈的表情,她投入的表达着她的感情,这几乎是电影里唯一的一次。
一直以来她把她的全部情感那么深的埋藏起来,像是小孩子埋藏父母不允许把玩的玩具。
在这一刻,它终于曝光。
在这一刻,我终于明白,其实,她始终爱着。
对于情感的迷惑伴随着我看电影的整个过程。
中国人的爱似乎自古以来就是内敛而深沉的,不容易表露在外,也不愿。
爸爸,对小女孩是一个虚幻的词汇,父母离异之后,她就不曾见过爸爸。
她只是在某一些不经意的片刻看到那个男人,在她们背后看着,或者和妈妈简短的对话。
直到妈妈永远的离开。
生活把她推向了她的爸爸。
爸爸和妈妈是截然不同的人,爸爸放荡不羁,爸爸满不在乎,爸爸迷恋物质,爸爸贪恋生活。
父母的性格都沉淀在她的生命里,即便不愿,她还是一样的像母亲一样无望的追求着自己小小的幸福,安定的生活,简单的小家庭,她追求的是最最普通,最最单纯,最最平淡的,也是最最安全。
但事实却往往不能近随人愿。
母亲嫁给了她的爸爸,他们注定无望的相爱着,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爱着,他们注定不能满足彼此想要的,却又一生纠缠,他们真是的情感都推在舞台背后,退在生活的背后。
女孩和爸爸也是一样。
隐忍退让是女孩的全部。
爸爸进监狱后,她固执的坚持自己的生活,她只是想生活,生活却不愿意给她那么多。
她以为可以安心的和一个不温不火的男人白头偕老,却还是逃不开被抛弃的命运,因为无爱,如同注定。
无爱的退一步迁就,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她只有她的爸爸,永远的在她的生命里。
即便是他瘫痪了痴呆了,她无法感知到他,她还是不能离开他。
他们不自知的爱着,从女孩唯一一次真情的流露当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这一点,但是这毕竟只是一次真情流露,在生活的大部分中,他们只是彼此伤害又彼此倚赖着。
这是一部很沉重得电影。
或许因为可以从中看到我的生活,总觉得生活就是沉重的。
整部电影都笼罩在一层灰色当中,一如北京胡同里绵长绵长的灰墙。
仿佛听到莫文蔚的声音,日子像是道灰墙,骂它也没有回响。
破败的阴暗的潮湿的凌乱的北京的平房,肮脏的胡同和面目不清的人群,是我们生活的底色。
在生命中,我们总是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被推到了生命的最前端,我们深切的爱着,自己却始终不明白。
生活一直在继续着。
在结束的时候,我们会在墓志铭上写下,我的一生,我都忘了。
如爸爸所说。
写于二零零五年
父亲老渔充满智慧,处事从容不迫。
连死时都那么安详。
但是还是让女儿伤心了。
原因是女儿虽然怨过他,却是那么的想让他陪伴着自己。
世事艰难,命运无常,唯于智慧与爱值得品味智慧的父亲角色印象深刻的有三个,老渔算一个,还有《Meet Joe Black》里Hopkins扮演的,还有就是《名侦探柯南》(呵呵,不是电影了)里小兰的爸爸(那个怪老头)
写于她拍陌生女人来信之前是不是应该说她是大陆的张艾嘉或者许鞍华,但她的刚一出手也并不比她们逊色。
《我和爸爸》中能感到她的才气智慧,知性与感性。
小成本的电影,能网罗到叶大鹰,姜文,张元这些人,这些人应该不是冲着她的美貌或者已有作品的名声去的,我想应该是欣赏,这些人看到了她的潜力和才华。
大陆电影不缺少长得漂亮会演戏的女演员的,少的是好的导演,一个好的导演可以让从来没有过表演经验的人当上影帝,比如姜文之于夏雨;一个水平一般的导演可以让好的演员再无精彩,比如孙周之于巩俐。
讲亲情的电影我们有过不少,非要把人弄到哭得稀里哗啦的份上,滥情煽情矫情,哭过之后便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喋喋不休把什么都说尽了,那是拍给家庭妇女看的电影。
《我和爸爸》当然也是讲亲情,一个有点特殊但又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中淡淡的,欲罢不能千丝万缕的父女之情。
一个有些混蛋的父亲,游离于正常的生活轨道之外,却又让人觉得他的生活再自然正常不过了,发过财有过钱最后又一无所有,对女儿的感情中有温情的内疚的苦涩的成分,都表达得非常到位,让人感觉到他的可爱。
而女儿也是这样平平淡淡的,上大学,谈恋爱,结婚离婚生子,在缺乏爱的环境中过早地结婚,未听父亲的劝告。
一个本来也许会是问题少女的路子,甚至会想到她会有轰轰烈烈的走法,大学上得有出息了,傍了大款了,赚了大钱了,但都没有,一切都很平淡,平淡地能触摸到生活本来的样子,很多人就是这样过着。
不止才气,还有她的野心与大气。
电影不会把什么都说了,让我们自己来感受来设想。
想到她要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了,这样一个探讨人心理的故事,由女导演来拍也许最好不过了,我甚至有过找到她的网站,给她写封信的冲动,建议她拍萧红的《呼兰河传》,或者把萧红的一生拍成电影。
在这样的市场喧嚣泥沙俱下中,终于有人认真地来拍文艺片了,终于有些题材不会毁在二流或者三流导演的手中了。
片头,小鱼身边的男子抱着一个孩子,和她一起往墓地走去。
旁白说着小鱼的妈妈让她一定生个孩子来陪她,那么这个孩子,便说明,已经有人陪她了。
于是,我开始感到,隐隐约约的幸福。
故事讲得是本来单亲的小鱼在母亲意外身亡后回到的父亲身边,没什么戏剧性的故事,没有大的冲突。
使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很老的歌词“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
”小鱼的父亲也许和许许多多望女成凤的父亲不一样,但又是一样的,他爱着自己的女儿,他把女儿当成手心里的宝,他的骄傲。
老多跟我说,如果他有我这么个女儿,肯定美坏了,才不着急把她嫁出去。
我当时觉得怎么可能,父母不都着急把我嫁出去吗。
可仔细想想,老爸从来没有说过。
他就是很乐意给我做饭吃,虽然弄得我不敢说什么好吃,他会天天做的。
他就是觉得我好,虽然他从来不说,但如果我问他,他肯定说我长得好看。
他就是觉得我聪明,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不用教也那么出色。
我谈恋爱受了委屈,妈妈可能都会觉得恋爱都这样,但老爸不会,虽然他也不说,但他不高兴,他觉得他的宝贝女儿凭什么受人家的气。
我在家宅着没关系,我好吃懒做也没关系,我是他的女儿,他就是这么宝贝我。
和电影里那个老鱼一个样。
尽管老鱼是那么不靠谱的一个人,但作为爸爸,都是一个样。
如果我不是仔细想,我可能都想不到这些,平时里习以为常的优越感,是一些隐隐约约的幸福。
终于看到了徐静蕾的《我和爸爸》。
一个倒序的结构。
总体感觉中规中矩,但是一些镜头调度没有契机,很随意,但是情绪还是出来了。
而且,我哭了。
影片结构很规范:开端:妈妈意外去世,小静跟随一直不在一起生活的爸爸生活。
爸爸是个吃喝玩乐不靠谱的人,经常带小静去自己经营的酒吧。
一次涉嫌在酒吧中容留妇女卖淫,被判入狱。
中段:小静独自生活,完成大学学业,也有了男朋友,父亲出狱,并且有了一个女朋友。
四个人吃饭的时候,小静告诉爸爸他要到湖南结婚,并且去上海工作。
父亲很伤感。
结尾:小静怀孕了,和丈夫过不到一块,回北京和父亲一起生活,孩子生下来,父亲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小外孙女疼爱有加,小静看到了父亲的爱。
小静没有工作,家里也没剩下多少钱,父亲重操旧业去连夜赌牌,最后突发脑溢血丧失了记忆和基本行为能力,小静支撑起了这个家。
都是生活里的东西。
我比较不喜欢的是她的叙事方式,缺乏叙事逻辑,有种很跳跃的感觉,事件几乎都是片段似的,没有前因后果,比如:突然爸爸就去给她开家长会了,之前没有任何交待。
爸爸的性格有一个转变,一直是一个玩闹的人,在小静有了孩子后,慈爱的本性爆发出来,似乎比自己的女儿更疼爱小宝宝,可能是因为人上岁数的原因吧,越老就越脆弱。
最后出去打牌捞钱也是为了生活和孩子,最终付出了自己的健康,可能这就是爱吧,所有在小静身上没有付出的爱,在外孙女身上都补偿回来了。
父女俩打电话,一个谎称自己正找鞋,要出门谈事情,其实在开往火车站的车里;一个谎称自己已经上车,其实还在车站外的电话亭里。
最终还是没有见面,父亲怅然靠着车看着北京站。
这个段落让人感动落泪。
看完以后很久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心情,感动、感慨、或是感伤老于是一个对家没有责任感的男人,常年在外面和别的女人混,挣钱也没有给家里,家只是一个符号,可是害苦了他的老婆,拉扯着一个小女儿,期望着一个不回家的男人。
可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却被车子撞死了,丢下一个不知所措的女儿。
他回家里带着女儿,看着长大的女儿,估计他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可能还有忽然升起的父亲的自豪感,女儿选择和他一起生活。
他带着女儿去他常去的酒吧,在女人面前逞能,而女儿就在一旁写家庭作业。。
他不停的换女人,有钱的时候挥金如土,没钱的时候到处钻营。
渐渐的老了,身边的女人像潮水一样退下去,只有一个女人一直对他不离不弃,无论他有钱还没有钱,而他,没钱的时候才会最想起她。
老去的他对她有了一种依恋,于是他们在一起生活,可是他却明确的说我不想结婚的,他永远不会安定在一个女人的身边,即使是现在老而无钱。
最后,她离去了,找了一个安稳的老头,过上平常人的生活,因为她不是圣人,她有着一般女人对家的渴望,而她也理解他无法给她。
女儿长大了,有点恨他的爸爸,恨他对她的不管不问,高兴的时候带她一起去玩,不高兴的时候几天都不回家,像以前妈妈在的时候一样,永远来无影去无踪。
大学时她谈恋爱了,是一个乡村里的小伙子,两个人在她家的小屋里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过着平常的家庭生活,虽然平凡,但应该是她从小就期望已久的。
所以她爱的义无返顾。
记忆最深刻的是女儿请他吃饭,这是一个争吵的戏份,女儿把他请回来吃饭,告诉他要和一个学历史的湖南小子结婚了。
他们发生激烈的争吵,女儿说出来一直无法喧泄的恨,说你什么时候真正的关心过我,管过我,那个时候我最需要你管的时候你哪里去了,现在来管是不是太晚了。
而男生的戏份不是太多,但他产的话中,看出他是一个阴鹜的人,他在他们争吵中,不时的加进去几句,阿姨说这是人家的家事,你一个外人不要说的太多好不好了。
他急了,说你们从我家出去,阿姨又说,这是人家的家,什么时候成你的家了。
他恼羞成怒,对她发火,说看看他们都是些什么人。
他看似老实,其实自私,小气,大男子主义,自鸣得意,自以为是,看似忠厚其实什么都输不起。
所以临走的时候老于告诉他女儿,他不是一个男人,如果她要和他离婚,他要什么就给什么。
如果他要离婚,那就是她的福气,到时候不要留恋直接回来找老爸好了。
真是精到。
后来果然被他说中了,一年后,她带着刚出生的女儿从南方回到了北京,身边的那个他已经不知去向。
老油子,这是女儿给他的评价。
但是他又是那么可爱。
对女儿对外孙女的爱是那么热烈,女儿回来后,他就哪儿也不去,守在家里带外孙女,女儿上班,就他一个人在家照顾小孩,他做的不错,把他一辈子的父爱都集中在这时候给他的女儿,外孙女。
他后悔年青时的挥攉,说那个时候只要稍省下一点点,现在女儿也不用去上班,他完全可以让她们过的很好。
看着女儿辛苦,他心又开始朝赚钱上面想了,做什么呢,当然是赌博最快来钱了,于是他偷偷的半夜起来,找到麻将场,为了她们他打的很专心,赚了好多钱,看着他专注的样子,其实看的心里很难受,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而且他为了女儿的生活,直想着要给她们多一点钱,那种奋力一搏,还有因为衰老而别无选择,无法东山再起用其他的方式来赚钱的无奈,英雄末路。
很难受,也很感动,虽然知道赌博不好,他女儿甚至因此又对他产生了恨意,说我只要你在家里,我不想再体会到被你抛弃的感觉。
他输不起所以他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常是他赢的。
但是最后因为全神贯注做牌,有人在外面大叫一声抓赌,他吓成了痴呆。
于是他的女儿不仅要照顾女儿还要照顾一个痴呆的爸爸。
这样的爸爸,不好说是好还是坏。
但是很感人。
一个不温不火还琐碎的故事,但感动我了,因为这就是生活吧。
当年买过盒装的D5,有一次见到有D9也顺手收了一张。二十年后才在视频网站上第一次看。相当心疼当年买DVD的钱,两张盘加起来能买一股茅台了,幸好那时没比特币,不然更心疼。不给王朔挂编剧是对的,老徐这噼里啪啦一通剪,成片真跟王朔没啥关系了。开篇的学生时代觉得还挺好,剪的狠,叶大鹰爸爸的形象一下立住了,而且不拖沓。后面四个故事横跨七年,爸爸和女儿居然一点反转和成长都没有,关系就这么一直好下去了。不是不行,但得铺垫一下啊。现在的节奏像电视剧只留了最高潮部分,怎么到的高潮?剪了。于是一个挺接地气的故事让人看着好假。无他,情绪接不上。父女情,得突出一个情字,没了情绪,就剩一糟老头子跟闺女犯贫了。那看电影干嘛,听相声多好。
葉大鷹有點兒猥瑣……我怎么看出來了一點亂倫……
叶大鹰演的真好,相比之下,徐静蕾这个专业演员反倒像个业余选手了。
大学时候,在大学生活动中心看的,2元一场。
爸爸..就是这样的人吧..
做为演员与导演,徐静蕾的追求还是有区别的,影片虽简陋了点,还是有拍艺术片野心的。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吧就不花了!"这个故事讲得一般,但是题材比较讨好.但是叶大鹰和徐静蕾没有父女的火花.
怎么觉得演的这么恶心呀,台词表情眼神儿我都当情侣看的
没印象。
高赞评论里“读电影学院硕士没用,多搞几个文青男朋友才是正经。这话送给赵薇”可谓扎心。当年因为博客徐静蕾被奉为才女,这戏看来是得到京圈(尤其是大院儿圈)才子们的肯定。也听说张元的片场一到收工就有条顺盘亮大蜜来找他。片中主角关系更像是恋父情结叠加皮格马利翁,上来老妈一死,吃尽亲子和父权利好。顽主还是年轻的时候有反叛精神,老油子要有既得利益者的自省。翁婿饭桌对峙两边都恶心,女的还得在恶心里挑一个。三妹是老炮儿推崇的识大体飒果。“你女儿已经是一果儿啦”,这性意味的话当爹的感觉夸奖呢还是也不敢和其他男人翻脸?时代真的是变了。徐静蕾是最早在媒体上谈冻卵的女星,逐渐变成上层阶级女性的标配。鲁豫采访问她工作和感情放在一起危险吗,她说:这就是考验你的理性和教养的时候。可太优越了
叶大鹰的老鱼塑造的好,身上那股世故劲油劲人情味浓厚劲,老徐那时候还不像现在这么令人倒胃口。
卖弄。
一般般的亲情电影,部分细节挺好
难道徐是想说明,父女就是前世的情人?
2004.3.13 vcd 寝室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我跟你说这跟人品没关系,感情是一定要转移的,婚姻也一定会有危机,你要有思想准备。如果那天来了,你可千万别怪自己做错什么……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最没辙的时候,想着你还有个爸爸,会为你做任何事的。”
被人狂批的片子 我却觉得很动人 老徐总是能给人一种无比真实的感觉
代入不了父女的角色
有些许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