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安娜

Inventing Anna,假造安娜,创造安娜

主演:朱莉娅·加纳,安娜·克拉姆斯基,拉弗恩·考克斯,凯蒂·洛斯,Alexis Floyd,Arian Moayed,安德雷斯·霍尔姆,杰夫·帕里,特里·金尼,安娜·迪佛·史密斯,马里卡·多米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虚构安娜》剧照

虚构安娜 剧照 NO.1虚构安娜 剧照 NO.2虚构安娜 剧照 NO.3虚构安娜 剧照 NO.4虚构安娜 剧照 NO.5虚构安娜 剧照 NO.6虚构安娜 剧照 NO.13虚构安娜 剧照 NO.14虚构安娜 剧照 NO.15虚构安娜 剧照 NO.16虚构安娜 剧照 NO.17虚构安娜 剧照 NO.18虚构安娜 剧照 NO.19虚构安娜 剧照 NO.20

《虚构安娜》剧情介绍

虚构安娜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创造安娜》围绕一位调查安娜·德尔维一案、迫切想证明自己的记者展开。安娜·德尔维是 Instagram 上传奇的德国女继承人,她赢得了纽约社交圈的欢心,还偷走了他们的金钱。安娜是纽约最大的女骗子,亦或仅仅是美国梦的新写照?在等待自己审讯的同时,安娜和这位记者结成了一种黑暗又有趣、爱恨交织的关系,而后者也在争分夺秒地为纽约市的一个最大疑问寻找答案:谁是安娜·德尔维?该剧的灵感来自《纽约》杂志上杰西卡·普雷斯勒的一篇文章《How Anna Delvey Tricked New York’s Party People》。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艾尔之光约瑟夫之子3个爸爸拉链波基普西录像带我的88次逃婚三个月薰衣草和夏天美食不美第二季沼泽之地旗舰卢克·凯奇第一季艾米莉王室第二季男神游戏12回合东云色的周末超凡蜘蛛侠2风云高手毒鲨忠诚期末考死亡将至空中轮胎圣彼得堡,我爱你御天无常传幸存者大雪海的凯纳神秘病毒迷恋

《虚构安娜》长篇影评

 1 ) 关于艾伦·里德在美术馆里看的那幅画

艾伦第一次出场,坐在美术馆里面对的那幅画,跟机械姬里的那幅画很像,都是滴画,应该是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被称为无意识绘画。

此时的艾伦已经知道自己被骗了,而且沦为安娜的工具,对于自己在工作上表现出的无意识应该是无比懊恼。

艾伦认识安娜之前只是个无聊的律师,按部就班,生活像上了发条一样准确无误,此时的艾伦在工作上是清醒的,但是在生活上是无意识的。

在安娜举办的第一次派对上,他把维特鲁威人说成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应该是从没有关心过艺术吧。

而之后的艾伦重焕新生,即便知道自己被骗之后,依然会去逛美术馆,安娜虽然骗了他,但是也赋予了他新的生活意识。

从这一点上来看,安娜的确对周围的人有巨大的影响力。

 2 ) 正如托德所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安娜的影子 (珠宝)

电视剧是关于一个年纪轻轻的25岁女孩如何打造自己的人设,差点儿骗取了上千万的贷款的事情。

这不是励志故事,这也不是美国梦,但是编剧们有他们的套路,她会提到这个点。

很多人也觉得这个剧为什么没有完整的还原真实事件,但是不管任何事,你如果完完全全还原事情经过,它还是原本的事情经过么?

就好像罗生门一样,记者的调查也主要是基于当事人或者说亲历者的讲述,这其中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利益关系选择与所保留,有些一次性说不完整,他们会像挤牙膏一样慢慢地告诉你,即使你用所有的数据构建了这个类似3D模型,你也不一定看到了准确的样貌。

正所谓,故事吸不吸引人,不单单是剧情的原因,还有讲述者的节奏、风格、口音、情绪。

这个故事网飞花了30几万美元从安娜那里购买,然后又教给打造无数神剧的Shonda Rhimes(《实习医生格蕾》《Bridgerton》来作为主创,导演有由执导过《穿Prada的女王》的导演David Frankel,执导过《丑女贝蒂》的Tom Verica,执导过《女子监狱》《无耻家庭》的Daisy von Scherler Mayer,演员主要是这几年的艾美奖最佳女配角,Julia Garner(代表作黑钱胜地)Anna Chlumsky(代表作副总统)。

非常强大的创作团队,加上真实案件的知名度,这个剧还没有看就觉得是个分数及格及以上的美剧。

关于安娜的衣橱,各家时尚网站都在努力分析了,度假时大部分的Etro,各种Dior,铂金包,celine的眼镜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因为我不太了解。

我就浅浅谈一下我认识的珠宝。

安娜度假时的装束

Alexis BittarAlexis Bittar是个比较小众的设计师品牌,其品牌的饰品都非常精致独特,深受名媛们喜欢。

这对拜占庭风格的耳环由人造珍珠和亚克力还有施华洛世奇水晶构成,造型夸张,元素丰富,很适合度假时的名媛们。

当时那一集,大部分都是巴洛克风格等造型较大,镀金或者珍珠的元素构成的耳环。

当时派对的主人,她还有一个场景是戴着镶满珍珠的大金耳圈

tulia打电话骂安娜时戴的耳环

Oscar de la Renta

Baublebar

因为电视看的不能截图,就是前面她和内夫她们到处玩有一个镜头,在酒吧,她穿了一条红色裙子,戴的这个耳环,这可能是安娜剧中最便宜的首饰,这个牌子是个ins上火起来的珠宝品牌,又是在于设计感的有趣还有价格的合理,它们的耳环很火。

这个耳环的元素burst star倒是很多品牌都做过。

这个耳环不知道是什么品牌的

这个是Oscar de La Renta

Oscar de LaRenta

Nora戴的是Oscar de la Renta的经典款

Oscar de la Renta,应该是在草地筹集资金那集谁戴过,特别像

jennifer behr有一集安娜戴了非常类似的款,但是下面是彩钻。

Nora在剧中戴了很多风格巴洛克的耳环,金和珍珠的元素非常具有力量感。

巴洛克珍珠

律师的妻子配饰是满钻的项链不知道品牌

Jenny Bird

Jenny Bird记者vivian的饰品我只认识这个项链,应该是ins超火品牌Jenny Bird的,低调有质感,简约又不简单。

LovisaNeff此处戴的侧脸耳环看着应该是平价品牌lovisa. 打折时经常几刀。

Neff和安娜此处的耳环也各有特色,一个满钻线条状修饰脸型,一个是镶钻树脂材质辉映眼睛的颜色。

希望之后可以补充,不对也请大家指正。

 3 ) 原以为是一个女骗子的故事,结果是一座骗子之城的故事

网飞首页推荐的封面上,女主角Julia Garner戴着Anna Delvey标志性的黑框眼镜,头发蓬松分叉——这正是我当年在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上对这个纽约骗子名媛的第一印象——她的发质如同她的气质一般发毛。

我本来对这一类社交八卦就不太感冒,所以从未细读新闻内容,只是隐隐觉得这个连假姓氏都既不德国也不贵族的25岁小姑娘,能骗倒纽约上层社交圈,接触到的应该是社交圈里不太入流的new money。

简而言之,没有底蕴识破她牵强附会的贵族背景;没有智力解读她不甚高明的自我包装;没有眼界看穿她似是而非的编造伎俩。

然而,这部以记者Vivian揭露事件真相的过程为切入点的9集网剧,做足了功夫,把一个看似“狗血”的骗子故事(基于事实)讲得里应外合,高潮迭起,层层反转,这主要归功于编剧的结构布局——每一集侧重于一个当事人的叙述视角——虽然因人物参与程度不同,偶有拖沓、注水的嫌疑——总体来说,为这个关于一个女骗子的故事提供了context(背景,语境),即为什么全球最“高大上”的曼哈顿社交圈会被这么一个初出茅庐的德国移民二代骗得团团转,甚至连华尔街最“精明”的金融律师都在劫难逃。

全剧看完,不难发现,Anna在曼哈顿富人圈混得风生水起的主要原因就是:她很擅长融入。

这种融入表面上看,是她坑蒙拐骗来的,比如伪造德国贵族背景,吹牛皮说有6千万美金的信托基金等着自己一到25岁就能兑现,明明是花别人钱、住别人豪宅、搭别人私人飞机和豪华游艇的leech(水蛭),却能心态自如,漫不经心,甚至对不够VVIP的待遇嗤之以鼻,直到所有被抱的大腿弃她而去,她也并未气馁妥协,而是进一步靠编织更弥天的谎言(选址牛逼的大楼,创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号称要做全球最高端的艺术、奢侈、富豪俱乐部),以期获得4千万美金的银行贷款……故事到了这里,Anna已经不是骗吃骗喝的小屁孩,如《天才普瑞利》那样从生活方式层面过几天富豪的日子,或是如《猫鼠游戏》那般纵横天下,潇洒挥霍,因为她自从有了华尔街资深金融律师的加持,那4千万美金的银行贷款居然并非天方夜谭。

如果最后Anna可以证明自己确实有那个所谓的德国家族信托基金,是否贵族根本无关紧要,之前的诸项欠款会得到解决,恶意透支信用卡也不过是有钱人对钱“毫不在意”的风度使然——也就是说,如果Anna真的有金钱后盾,不管这钱是俄罗斯黑手党的,或是别的什么灰色来路,凭借她的“融入”手腕,她都可以在曼哈顿富豪圈占有一席之地。

似乎,这才是本剧的核心宗旨:在“高大上”的纽约,本来就充斥了各种骗子,每个人都是hustler,每个人都want something——记者想要的不仅是挖掘真相,更是依靠流量置顶的文章夺回自己失去的事业;前男友想要的不仅是一段关系,更是靠着理想投射中的贵族富豪女友,从中产阶级步步高升;金融律师想要的不仅是大笔佣金,更是人到中年的激情回春与权势的无限扩张;就连《名利场》的编辑、酒店前台、私人教练这三朵塑料姐妹花,也都各怀企图,她们更像我们这些普通人,有着正常的慕强心理,也经常在虚荣心与廉耻心之间艰难徘徊。

Anna的所作所为虽然不可取,但她为了金钱和地位的不择手段,那股狠劲和巧劲,正是纽约的灵魂所在,她很聪明地窥视到了纽约的灵魂("She took a look at the soul of New York"),发现这太契合自己了。

本片英文名是Inventing Anna,这恐怕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Anna的self-invention,这个词在英文语境中有着奋发图强、改写命运的褒义含义;第二层是纽约的大环境促成了Anna的self-invention。

我们别忘了,当Anna第一次离开德国老家,先去了伦敦中央圣马丁,遂即辍学来到巴黎,而后又辗转到了纽约。

这三座城市是全球最顶尖的时尚中心(可见Anna对时尚的追求从未改变),同时,它们也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中心,但纽约与其他两座城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太多的帝国主义痕迹,纽约的核心是金钱和利益,而血统和出身倒在其次。

作为一个在纽约、洛杉矶、伦敦、柏林都居住过的观众,我可以佐证的一点是,Anna的发质和口音都注定她不可能在欧洲混得开。

可是纽约呢?

纽约是最大胆的骗子能混得最开的地方。

或许,Anna原本甚至有一天可以成为美国总统。

从这个角度来说,Julia Garner的表演基于真实人物的特性,至少可以打8分。

如果观众觉得,如此浮夸的演技不可能接近真实,那么只能说,我们对真实的理解还很肤浅。

朱晓闻2022年2月于柏林关注萨尔维亚之蓝(Salvia_Blue)这里没有最有价值的观点,也没有最领先的想法,最有价值的观点在历史中重复了千百遍,最领先的想法是经独立思考分析的结晶。

这里有的是看似被遗忘的,鲜为人知的,极为小众的有趣的人、物、事。

Salvia_Blue

 4 ) 不普通的普通人Anna

很早的时候就听过这个事件,当时只是惊讶于欧美富豪居然这么容易被糊弄,然后就抛之脑后了,没想到这个离奇的事件居然被搬上了荧幕,可见其本身就富有戏剧性。

剧中以各种巧思反复出现一句话“The story is completely true except for the parts that are totally made up."(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故事是真的,人物也是真的,那便总有些经验可以提取出来。

为什么一个25岁的职场萌新,会将一群最聪明最成功的人忽悠的唯命是从呢?

我看下来,总结安娜有几个特殊能力:1、极强的观察力,或称之为看人下菜碟。

她可以看出女记者的情绪受伤并用之控制女记者来达成自己想要的目的,看出金融家为独女而犯愁而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女儿形象,利用金融家的父爱来帮助自己解决路上的许多烦恼。

2、极强的造梦能力,或称之为画大饼。

不论是帮助前男友推销WAKE APP,还是她向各类精英描述自己的ADF愿景,她都是极富煽动力且极为成功的。

Anna让五六十的秃头金融家在跟她合作后又充满活力回复青春,她让一群金融家相信她这个小女孩的梦是必然可以成真的。

3、极强的自信。

Anna所拥有的,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梦和一本产品策划书。

她首先让自己坚定不移地相信了这个宏大的愿望,然后再坚定不移地推销给其他人。

她直到上法庭还坚信自己的能力足够让她成功,只不过是差那么一点。

4、极强的学习能力。

Anna的最高工作经历是一个实习生,然而企业家最上层的东西她都懂,且能做出一个像模像样的企划书。

她跟前男友在一起的两年,从前男友身上学会了做生意的一整套流程,并加以优化,同时把前男友的人脉都变成自己的,当然了,还有前男友的画大饼行骗技巧,ex可谓是Anna经商或是行骗路上的第一位导师。

后来,在Anna自己寻求投资的路上,她一直在观察学习,如何穿着、如果说话、谁是什么性格、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做。

正是因为她哪方面都很懂,所以连上层人物都几乎很难找到她的破绽。

5、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个圈,尤其是上层社会。

跻身金字塔尖的人就那么多,交际来交际去总会认识。

Anna就有能力只要进入圈的边缘,就能把圈里的所有人都变成自己的人脉,且都是褒奖她。

办Party用信用卡轮盘决定谁来付钱,这样也可以实现免费的交际。

6、极大的胆子,亦或是极厚的脸皮。

在朋友不在的情况下,可以在朋友的朋友家一住几个月;在朋友邀请在游艇上吃晚饭然后大家下游艇之后,再回到游艇上待了一个礼拜且不付钱;白吃白喝白住不感到羞耻,即使没钱还要一次次打肿脸充胖子,五星级酒店照住不误。

被Anna骗到的这些精英又反映了什么问题呢?

1、金融界掌握在banker手中。

他们可以凭个人意愿给某个人少则几十万多则几千万的钱;2、以貌度人。

Anna掌握了通往上层社会的钥匙,即昂贵有品位的穿着。

几十万的衣服包包穿在身上,你说她是普通人谁也不信;3、越是社会地位高的人越好面子。

其实很多富人是察觉到了不对的,但要不是受限于财务状况不能公开,亦或是抹不开面子,大家都选择了沉默,最后还是一个工薪阶层的所谓闺蜜告发了她,要不然Anna还可以继续逍遥。

Anna洞悉了人性,抓住了所有人性的弱点,才能让她在上层社会如鱼得水畅行无阻。

她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她又是拥有各类超nb能力的不普通的人。

抛开法律来说,我个人是Respect Anna的。

 5 ) 都市虚荣女性群像

还不错的爽剧,剧本故事矛盾线充足,一集刻画一个关键人物,推进的节奏到后几集反而更精彩。

安娜和女记者分析已经很多,想探讨一下剧里其他女配的角色。

女友Rachael: 律师Todd质询她前,我多少对她是同情的,Todd和Kacy的质询后,她仓惶出逃,才知道眼泪都是假装,看似弱者受害方,早就将自己故事卖了好价钱,她是演艺圈和网红圈 精致利己的多数女性形象,为了流量而经营标签,日子久了 自己也分不清是非真假;女友Kacy: 她的职业病一直让她扮演人生导师,时不时冒出鸡汤句,但从受牵连结果来看,这些鸡汤确实也是都市浮躁的速效药,锻炼冥想 划清界限 不要圣母,你就是人间清醒;女友Naff: 单纯机灵小聪明,她很适合去做网红经纪人或直播运营,她的视野格局和不够努力的性格,做导演还是差很多;富婆Norah: 应该是白手起家的暴发户,貌似热情好客,帮助有理想的年轻人找到资源;实则是填补自己被需求被认同的欲望,被自身的空虚反噬;Todd妻:嫁给凤凰男的真白富美,对伴侣有极大的涵养和包容,忍受伴侣的阶层嘲讽,别的女人费尽心机去要的地位,她与生俱来,然而爱心捂不热凤凰男的执着,门当户对确实必要。

 6 ) 罪与罚

故事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是各方权益挤压下产生的剧本,它基本顾及到了每个人的尊严,包括世俗道德层面有罪的人。

安娜的罪映射了每个人的罪,幻想是罪,但它帮助个人僭越自己的局限,甚至是人赖以存活的东西,你也说不好一个本分做事为生存苦苦挣扎的人是否不拥有那一点幻想。

那幻想就是“我是独一无二的,我与他人不同”,不好的经历可能会导致有的人拼命杀死自己的幻想试图活成一个模子用来寻求安全感,但是若我们能够走进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角落,一定能发现他人生的那一点佐料或者说眼眸暗处矿石般的闪光。

另外一点就是关于阶层之罪,安娜有罪是被定论的事实。

也是一种情况的极致版,这种情况适用于大多数人,如果你出身普通或者贫穷,那么追求财富一定是人生之路无法避免的部分,也就是说,你需要去追求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这是命中注定的“罪”,而“生来就有”是无辜的,被搬到台面上的,往往都是无辜的,人们不需要挣扎就可以轻易接受。

而这种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需要一些途径,一些手段,不管是哪种手段,本质上逃脱不了“窃取”“掠夺”资源的嫌疑。

然而,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女性,在真实世界里,有“力量”的主体获取资源的行为,能更好听一些,就是“掠夺”它展示了一种力量,在社会中,男性就是这样的群体,而女性,这部分不鼓励展示欲望和野心的群体,在做这件事时,往往就带有一层“羞于示人”的意味。

这部剧还揭示了,人人都能从这种窃取行为中获得快感,不仅是实际效益,更多是精神振奋,但是,嘴上还会说“这是犯罪”.个人看来,这个特点非常能够解释艺术规则,而如果在艺术中,这种“僭越”是无罪的。

因此这整个事件与艺术圈的关系实在让这个剧本达到了精妙的程度。

 7 ) “美国梦”碎后,只剩一地赤裸的欲望

追完剧后我迫不及待地去读了纽约杂志的原文《Maybe She Had So Much Money She Just Lost Track of It》by Jessica Pressler。

原文的一开头只是从酒店礼宾员Neff的视角出发,通过一堆奢侈品和高档餐厅的名字勾勒一个出手阔绰的名媛形象,我读了也跟Paul一个想法,这个故事有什么看点?

剧版则是从报道记者视角去切入这个故事,一开始也会很容易感到无聊,但是后面随着消息源的扩大,一个个celebrities的名字犹如报菜名般为安娜的传奇经历添砖加瓦,我会不由自主地跟着Vivian去探索安娜的诈骗史。

Why this girl? 安娜并不是个让人一眼惊艳的美女,气质也一般,甚至性格也不nice。

岂止不nice,她说话和做事的方式都比我想象的要更加bitchy,这也让我对那些大人物为什么对此买账而更加惊奇。

但是安娜对时尚的造诣确实出众,完美地包装了她,还有她巧妙的话术,让她能跻身各类名流party,受到了那么多名人的认可,这些认可看似很浮于表面,但是他们对他的感觉是对的,她真的不一样。

但是我觉得如果像网友说的那样,从安娜的视角去演绎这个故事的话,很容易变为高智商犯罪爽文,只供观众娱乐一下就完了。

而实际上安娜的内心,没人能知道,第一视角也拍不准确。

跳出来第三视角看这个故事,虽然也是诸多揣测,但是更冷静一点,更能看见其中的荒诞。

所以比起直接写安娜,编剧塑造了一个与安娜不同年龄、不同家庭、不同职业,但是又有几分相似的女记者,与安娜形成对照,把视角跳出来,放在环境里去写安娜。

Vivian这个角色很有意思,把她设计成一个孕妇我觉得有双关的意味,”conception”既有“构思”也有“怀孕”的意思,整个剧集是以她构思整个story的过程为脉络,story写成之日也是baby生产之时。

我甚至带入进了Vivian这个角色,不停地想打破砂锅问到底:Anna Delvey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Anna Delvey是Anna Sorokin虚构出来的德国女继承人,但是电视剧里的安娜又是真实的安娜吗?

也只是记者Vivian通过多方侧写,在无限接近于真相之后,再次搭建出来的人物,安娜永远是神秘的。

当然,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今天不是Anna,明天也会是Bella、Cara、Daisy。

诚然,Anna是众多“socialite”里面的传奇人物,但也是这个环境造出来的“英雄”。

从很多细节能感受到,美国也很人情社会,办事立项目,看人(脉)而不看能力。

就像原文作者写的那样:纽约是一个“where glass towers are built on paperwork promises”的地方。

最后一集,甚至到了德国,Vivian去调查了安娜的成长史,我觉得很多观众肯定也跟Vivian想象的一样,认为肯定是原生家庭造就安娜如此,但事实却与预期不同。

尽管安娜在学校遭受的排挤,让她渴望通过改变造型来改变自己,从而得到别人的高看,但是这并不是她走上诈骗的决定因素。

观众的探索面对她平凡的家庭,只能落在她仿佛“天生坏种”的无力结论上,像她父母一样,对安娜做这些的动因let it go。

世人无法知道安娜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正如她自己说的一样,她一开始就是安娜。

但是在她疯狂又孤独的旅途中,我们看到了她是如何一次次被爱人、朋友抛弃。

她周围的所有人都是希望从她身上获得什么,Chase想要一个有个性的漂亮洋娃娃给他在社交场上装点门面,为他拉来投资;Rachel看起来很无脑,但其实是个精明的利己主义者,与安娜来往就是图她的钱,在把公卡搭进去之后,还能把这段经历变现,再赚一笔;Neff跟安娜其实在财务上差距最大,但是她却真把她当朋友,心疼和同情仿佛让她跟安娜处在了一个平等的地位,哪怕认清安娜在骗她之后,还要“讲义气”,这就有点像是为了把自己与其他“被骗得团团转”的人区别开来,不显得那么可怜的做法,在安娜的身上找一种自我感动。

其他人就更简单了,Nora有钱但寂寞,让她住家里哪怕被坑也当花钱看个笑话;Alan把安娜当理想女儿的的投射,在她身上找对生活的新鲜感;Todd在安娜身上投射自己草根出身对上流社会的不满,以及渴望用这个案子来证明自己的价值;Vivian想挖安娜“假名媛”的故事,让自己洗脱“假新闻”记者的标签。

看起来是安娜骗了所有人,实则是所有人相互利用,没有完美受害人,所有人都是这个荒谬犯罪的共。

安娜故作的不屑,掩盖不了她想成为上流的欲望,围在她周边的这些人的欲望又投射在她身上,整个故事像一个欲望的万花筒。

下层的人为了利而出卖名,上层的人为了名而舍利。

安娜自己造名,再用名谋利。

“Anna looked at the soul of New York and recognized that if you distract people with shiny objects, with large wads of cash, with the indicia of wealth, if you show them the money, they will be virtually unable to see anything else. And the thing was: It was so easy.”在物欲横流的纽约,那些吸引人眼球的故事总是“started with money”,so what's the real story? 阶级矛盾?

女性平权?

也许都想讲,作者也身在其中看不清楚。

安娜的动因也许并不特别,你与我或许都有。

但是因为是安娜,故事有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Anna is fake, but the desire is real.

 8 ) 让人害怕又佩服

太敢了。

安娜不只是一个勇敢的、古代战士一样勇猛的追梦人,她的大胆,是冰面上砸下来的一块石头——虽然剧中并没有拍出这种彻底的、畅快的感觉从一笔资金、一个工厂开始,财富逐渐积累,不断积累迭代,几百年后富有的依旧会是那些人。

old money和old famous是网红明星掺不进去的一海。

我们,再不过中产阶级——置购房产,红色特斯拉,海归的孩子们,那又怎样?

你的特斯拉可以停满车库合成一辆新的宾利,大笔的信托可以作为一个小小的门票,那又怎样呢,old famous的增值、的未来、眼界,这是一个已经基本固定的圈子,人们评判人们凝视人们思考着你、你的资格是什么。

安娜看到了这个冰面的痕迹,她狠狠的坠入、砸了重重的一拳,她变现人脉变现自己能力无所不及,她真的只差一点就赢了。

就像那个老故事,想要发财就先借上一个亿,一半用于这个一半用于那个,bang,你的阶级就固化了。

但是从来没人告诉你该怎么借到这一个亿。

这是一个理想化了的故事,太多辞藻和文艺化抹平了它的捷径,可是——这件事、这个途径是可行的。

在华丽已经随处可见的时候突出了的是细节,面料的光泽,花纹的走向,那些是金钱和涓流的世界打磨出来的品味,这和那华丽分阶级没有什么分别,世界依然是富人穿黑色,布衣穿白色那一套。

她的做法并不正确,但是这是一声雷声,小小的。

更上面的人做出的事情往往都是为了粉饰,让人们接受现状,不断的自我说服。

“我做不了这个,我没有学过”或者“不行的,我没有钱”,这些都是固化思维和自我否定。

just do it,没有人会穿你的鞋来安慰你,你能做的只是冲,哪怕头破血流也要冲,更大的萝卜更丰腴的肉,冲就好了。

不要习惯于现状,不要固步自封,不要自我说服地安于现状,往盒子的外面看。

 9 ) 你相信你自己编的谎言吗?

你相信你自己编的谎言吗?

最近与“诈骗犯”有缘,接连看了三部:猫鼠游戏、Tinder诈骗王、创造安娜,都是真人真事,但最好看的我认为是猫鼠(看看编/导/演的阵容就明白什么叫一分价钱一分货),而这部百分之五十:一半亮点,一半糟点。

糟点首先此篇编造的成分实在高于真实的本身;其次虽然编剧有胡诌八扯的段位,但九集还不如两小时的电影把内容还原的有力清晰,最后是关于这骗子的品质:虽然都是骗子,但当下的骗子(网红)的水平真是越来越low,仅靠简单粗暴的强势与人格分裂便能节节升高?

如果这也叫高&明?

那老一代的诈骗犯看到年轻的诈骗犯估计不能不痛斥:神马 玩意儿?

真是一代(骗子)不如一代…..胆量尚且有,智商岂可言?

全程安娜hold不住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Do you know who i am ?

” 连她代理律师都形容她的妄想症到了史诗级别!

“your delusion must be on some epic level.”

亮点首先在安娜的扮演者朱莉亚身上,她的演技基本撑起了一大半亮点。

压根没想到她是个纯犹太人纯以色列妞。

虽然有人批她说她没仿好俄罗斯人的口音,但这张脸真有九分俄罗斯人的特征。

而且朱莉亚把安娜的人格分裂也演出了极致:一点一画,一颦一笑,一招一式,一哭一闹,她把现代网红病态心理和状态拿捏的还是超精准的!

其次的亮点在片子的一些内容建构与呈现里,如片子呈现出安娜欺骗的水平其实并不高明,相反很low,只是她为达到目的时造谣亲人,利用爱情,藐视朋友这些冷血的行为成了亮点….而这不需要任何“高级智商”,仅仅靠妄想症+自恋狂+分裂症(通俗点就是全然不顾羞耻)就可以搞定!

这种病态的人格只有在身无分文、无人帮助与理会的时候,她才能恢复点点“正常”:对黑夜的胆怯(无家可归)让她心底最深处的良知反而有一丝涌现。

编剧让我们籍着安娜顺便看到了那些莫名相信她谎言的上流or中流社会的猫三狗四们真实的面目。

他们能被安娜骗就是因为他们各个都与安娜一样“有病”:孤独、骄傲、自负、贪婪、色相、玩忽职守、自以为是……孤独并不可耻,但人忘了本分真是可耻。

虽说人应当有同理心,但有些情况,同理心真的不必给那些不听劝告且非要享受自作自受的人,羞愧则是这群病人所得的最好的果实!

必须要提的是安娜的亲生父母:这对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新一代俄罗斯移民父母真是最了解他们女儿问题与真相的人。

(想起我妈经常说我弟的一句话:你一撅屁Gu要拉什么💩,妈都知道,😂亲爹妈从来都是话糙理不糙)而他们也选择了最佳的方式与有问题的女儿相处,那就是完全放手:谁的生活谁负责!

(十八岁前你撒谎的后果父母帮你一起担;十八岁后,你继续撒谎的后果就要自己承担,合情合理不是?

最后一集安娜在败诉前奔溃着给自己25岁的人生做了一个总结:“全世界终于都知道我离“成功”那么近,我不是个白痴!

” what????

F???

这无可救药的女主,这病入膏肓的台词….这中了浮夸造作世界的毒,这执迷不悟的领悟……OK,编剧的动机如果是要观众服了二十一世纪那些丑陋网红们那无与伦比的病态心理的话,那小编你赢了!

全集最高潮我不觉得是安娜花偷来钱时的嚣张跋扈态,或是她流落街头时的落魄相,而是她在面对她曾能利用的“朋友”与她讨债时,她仍把谎言说成是“努力” ,把欺骗当成创业,而全场只有那一位与她第一次见面却如她亲生父母一样了解她的陌生人,云淡风轻滴送给她一句评价:嗨!

碧~痴!

你是个骗子!

还表演呢?

还装 牛呢?

还继续耍疯啊?

还相信自己编造的谎言呢?

看到这里真是大快吾心, 这编剧应该是 童话之王Andersen《皇帝新装》的巨粉啊!

废话太多,不如一语到位:就!

她!

人!

间!

清!

醒!

啊!

至于倔强、执着、善良又心软的记者薇薇安戏份确实不少,有时候还有点盖过女主安娜,但没她的串线也会失去那些重要的线索。

她最经典的一句是 “A boring life doesn’t produce Anna.” 可经典话语不代表它是完全正确的!

的确她只说中了一半:平庸创造不了安娜,但病态心理是可以创造的,而且可以创造无数个“安娜”(网红)。

最诙谐的冷幽默则是瑞秋儿偷摸去唐人街警局告发安娜这段,那两个警察的台词即时戳中我的笑点。

对啊!

你知道在警察眼里,你瑞秋儿的困难与这大千世界里所有的麻烦相比是属于哪个级别吗?

想解决你的问题只有一个办法:please擦亮心眼!

谨慎择友!

不要再相信天上总给你莫名掉下来馅儿饼吃!

永远吃自己的、拿自己正当赚来的才是减少这类麻烦的捷径。

金钱、成功、权利,名誉…..魔毒害人不浅!

再漂亮再精明的骗子仍旧是骗子, The Devil is a liar and the father of liars.(John8:44 ) 。

除非骗子真的洗心革面….弃魔从义….

真实安娜&演员安娜

 10 ) 片名是动词而不是形容词

故事本该在第六集结束,值得三颗星,但最后两集back to reality,更加渲染了安娜的力量,“she‘s good at making people care about her”,“Everyone so eager to help”,以及让人回过神去发觉,故事背后,影片真正想让观众关心的并不只是安娜是什么样,而是这样的安娜从何而来,child like this is “made out of nowhere”,并不是家庭并不是环境逼迫,如果只是杂志给了安娜那样的梦,又是什么给了她孤身一人冒充贵族的胆量,危机时候谋划签证法漏洞的淡定?

“so you just let her go?

” “no,she's always beyond us”

《虚构安娜》短评

蹭热点

6分钟前
  • Jnfrt
  • 还行

2.5,多半星给纽约。好多人说女记者的戏份不讨喜,但是个人觉得女记者以及采访安娜周围的人的戏都比安娜本人的戏好看。女主的演技真的喜欢不起来,说话的口音着实让人厌烦。而且看下来她除了会虚张声势之外到底还会什么?

9分钟前
  • 溢谱普
  • 还行

无非是个比常人脸皮更厚、钻了透支信用制度空子的非常没有魅力的人。应该原本是想拍赝品轻易击碎所谓假大空的上流社会,没拍出来。(女性主义视角也有点隔靴搔痒

12分钟前
  • 明珠一颗孙小美
  • 还行

改的特别傻

16分钟前
  • FloatingBoat
  • 较差

3.5 其实我看到一半就有点看不下去了……最后两集还算有点高潮……记者的表现有点太歇斯底里了 老公又太稳重 老公反应太轻微 有点不太现实把……女主的演出很不错 有钱人真的就吃这一套么? …话说alan不是被提升了么 那怎么还从VIP场掉到了最里面的12号场?…女主前男友最后怎样了?就那样在迪拜继续骗人?…

17分钟前
  • tankdream
  • 推荐

这种诈骗豆瓣上也发生过,路径基本一致,当事人也曾经名嘈一时

21分钟前
  • 我累特
  • 还行

连看tinder男骗子和纽约女骗子的感想:二位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归罪于奢侈品买的都是正品吧🌹

24分钟前
  • rice-burger
  • 还行

这个题材拍成爽剧就差不多了,想要深度还是不太成功。本身女主就是骗子,用第一视角拍她如何实施各种骗术会更有看点,第三视觉展示了太多不必要和令人催眠的戏份,也拖慢了节奏。另外不清楚真实事件的主人公性格如何,但剧中女主的人设有些割裂,一方面她既然能把这么多上层人士骗得团团转,按理来说应该非常聪明,并且心理素质超强,剧里却总表现她无能狂怒的样子,实在让人觉得说服力不大。

28分钟前
  • 唯我主义
  • 还行

3.5 半认真半satire的腔调拿捏的还挺有意思的 是高于netflix平均水平的剧了

33分钟前
  • やま
  • 还行

整个节奏有点难受,记者团队有点可爱,感觉与其看这个剧不如多看看当时的新闻报道。

38分钟前
  • 安非
  • 还行

骗术并不高明的寄居蟹人格主角操纵她的低智失心疯辩护律师以及超雄女记者…本剧看下来感觉美国人智力都不高的样子,而且怎么一个个都为了工作不要生活?有闲心关心别人看样子还是工作量不够饱和。本剧叙事手法比韩版高级很多,盘子也铺得大,但收尾居然纯靠煽情嘴炮…令人迷惑

42分钟前
  • mångata
  • 推荐

珊达大妈真念旧 新剧里居然还有格蕾的爸和妈

47分钟前
  • doherty
  • 推荐

这片的cast有种从路上随便拉来的感觉,一句话恨不得做17个表情,声嘶力竭揪着我的耳朵,按住我的脑袋,说嘿瞧我他爹的多会演!!!!

49分钟前
  • 漪芩
  • 很差

1.24-1.30/还挺喜欢看女记者的工作日常的,4集以后渐入佳境

54分钟前
  • Vermouth .
  • 还行

我觉得四集就可以讲完的东西没必要拖那么久,节奏稀烂,本子拖沓,看到后面昏昏欲睡。

57分钟前
  • 抛掉奶盖上街去
  • 较差

高开低走,女主演技真的撑不起来这个绝佳题材,太年轻太表面。全员演技浮夸。duck不必的怀孕女记者情节。水出了一季。最多3集mini剧就能解决的事儿。题材真的好,说的也不够透。很遗憾。

1小时前
  • 闸蟹大拿
  • 较差

get your VIP !!! 有一点挺有意思,就是那个摄影师说安娜的品位是完美的,但是那个有钱老太太说她的品位很差!看完了其实有点难过,如果安娜这么拼这么能想办法都成功不了,那美国梦其实就是假的呗。当然可能有人会说慢慢挣钱啊,干嘛非要一下子就申请两千万美元贷款,就不能白手起家一点一点赚吗?酒店那个女的就是自己攒钱拍电影,她说她开始拍了,又说要辞职,可是哪有那么容易呢?另外安娜真的很会PUA其他人,先是给甜头,然后时不时说一些刻薄伤人的话,再扮可怜脆弱,再凶狠……反正和她在一块就是过山车一样的刺激,她的朋友、律师,还有记者都有点被她PUA,里面也会讨论是不是被安娜owned ,黑客军团里也会讨论这个。这种拥有不只是被钱收买,而是灵魂精神层面被降服了,心里放不下安娜,受不了看她受苦……

1小时前
  • 9o1o31
  • 推荐

国家反诈中心教材;记者律师靠安娜也成就了自己。

1小时前
  • 娓娓
  • 推荐

这个剧真的看得我压力很大,女主和她周围的人脑子都很有病,女主是narcissistic psychopath,周围的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本剧我最喜欢的几个人物:Vivian的老公,Nef的男朋友,Todd的老婆,Rachel的男朋友。

1小时前
  • 每天花痴胡明轩
  • 还行

典型的观众预期崩塌。大家兴致冲冲的来看女骗子发家史,结果是女记者职业故事,谁要看安娜的律师的家庭关系啊……

1小时前
  • 曹笑天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