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了一只导盲犬从服务工作开始,一直到患病期间,陪伴一位视障人士的故事。
拉布拉多犬小Q与保育员的离别,是在它出生后的第四十三天,保育员把小Q放进了小动物专用的笼子里,但是想到从此就要与小Q离别了,她一直无法轻松地把笼子门关上,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抚摸着无精打采的小Q的脑袋,她心里知道是药性起了作用,却还是感觉小Q是因为寂寞与悲哀。
说了一遍又一遍的“多保重啊”之后,保育员再次摸了摸它的头,终于关上了笼子的门这是小Q经历的第一次离别。
离开保育员后,小Q来到了寄养家庭——陈家。
陈家从未训斥过小Q,总是给以小Q无限的温暖与耐心,尤其是陈家小姑娘芷乔很快,小Q融入了“养父母”家庭。
训练为一只合格的导盲犬后,小Q便要离开寄养家庭。
经过寄养家庭的悉心照料和专业机构的严格训练成为合格的导盲犬,在分配主人时遇见了因失明而变得脾气暴躁、性格刁钻的顶级厨师李宝庭骄傲自负的李宝庭因为不愿意接受自己失明的事实而拒绝所有人的帮助,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仅对身边的朋友冷言冷语极尽嘲讽,更是对被送来协助自己上班生活的小Q十分冷漠。
第一次和小Q的相处很糟糕,李宝庭在收到小Q惊吓之后推翻了桌子,然后将小Q赶出了屋子,还在暴雨天里将小Q 丢出门外 楼下的邻居后来将小Q带回来,告诉李宝庭小Q在大雨的夜晚在车子底下守了一夜。
李宝庭给小Q食物,小Q不吃。
后来在导盲犬协会工作人员的了解下,才知道小Q没有排便。
被李宝庭粗暴对待的小Q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主人,反而一心渴望完成自己身为导盲犬的职责,失去光明的生活让李宝庭产生自杀的冲动,他走到大街中央,想被车流撞死,但就在车要撞到他的一刹那,小Q奋不顾身推了他一把,使他免于一死。
导盲犬协会要求收回小Q,然而当李宝庭离开的时候,小Q又追了上去,从此刻开始,人和狗之间的情谊建立起来了。
中途有段小Q被狗贩子抢走,李宝庭他们去找狗的情节,为了证明人和狗之间的感情深厚
后来李宝庭患有心脏病,要赴美国做心脏移植手术,导盲犬协会不允许李先生带小Q一起去。
李先生含着泪,咬咬牙使劲将小Q最喜欢的球扔向远处,小Q撒开脚丫奔去捡球。
等它叼起小球摆着尾巴往回看时,却看到李先生坐上了去机场的车子,小Q立马放下球朝车子跑过去,穿过无数条街巷,闯了数不清的红绿灯路口,差点被车撞,尽管受了伤,小Q仍然不放弃,跟在车子后面,一路狂奔追着主人……最后车子上了高速,小Q被困于高速公路隔离网。
它不停地用爪子拍打着隔离网,急得原地打转,眼神充满着无助与不知所措。
从此李宝庭和小Q分开。
小Q离开主人李先生后,重新回到了寄养家庭。
这个时候小女孩陈芷乔已褪去稚气,长成了妙龄姑娘。
时光在飞逝,唯一不变的是芷乔对小Q的感情。
虽然小Q与寄养家庭相处得很愉快,但它还是惦念着主人李先生,每天都会去长凳子那儿趴着等主人回来。
渐渐的,小Q九岁了,导盲犬到了该退休的年龄。
小Q的一只腿发生了病变,小Q患上了髋关节炎,需要接受化疗,为期只有半年的存活时间……但它仍然继续撑着,等待着主人的归来。
李先生终于从美国回来了,心脏移植手术很成功,他带着小Q走了最后一段路。
在阳光明媚,绿水青山的一天,视障的李宝庭背着重病的小Q,让它最后和其他的狗狗们一起玩耍。
剧本太抓瞎——《小Q》
今天聊聊电影《小Q》。
片名Little Q (2019)。
这部中国香港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石黑谦吾的小说《再见了,可鲁》。
《再见了,可鲁》主要记录导盲犬“可鲁”从1986年6月25日到1998年7月20日的故事。
《小Q》则讲述了导盲犬小Q的一生。
导盲犬(seeing eye dog)是一种工作犬,经过训练后能够帮助盲人基本生活起居,它们习惯于颈圈、导盲牵引带和其他相关配件,懂得多种口令。
导盲犬和普通的宠物犬不同,导盲犬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劳动强度较大,需要聪明有责任心的狗狗才能胜任,所以常见犬种为金毛犬、拉布拉多犬。
导盲犬在国外有百余年历史,而在中国一直没有相关法规支撑,导盲犬出入公共场合总有些阻碍,直到2000年才在《残疾人保障法》里加入了导盲犬相关说明,2006年第一家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挂牌成立。
可见导盲犬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生事物,能有一部影片来介绍介绍导盲犬也是挺不错的。
小说《再见了,可鲁》是2003年的作品,放在当时,应该是一个比较时髦的事情。
电影《小Q》如果能够早个十几年出现,效果和分数应该比现在要好很多。
同样是改编自《再见了,可鲁》的电影,观众们对比一下日版的《导盲犬小Q》就可以很轻易地发现差距。
人的一生可以拥有很多部手机,而每部手机则只有一个主人,所以请你多陪陪你的手机。
同理,人的寿命远超小狗,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狗狗,而狗狗一生则只会认定一个主人,也请你多陪陪你的狗狗。
道理说起来都懂,但是做起来的时候就不一定是那么回事了。
日版《导盲犬小Q》剧情看似波澜不惊,其实都是讲生活中的细节林林总总都拍了出来,观众们看了就知道,这是有生活经历的故事。
这部《小Q》则一直在用力诠释“刻意”。
大量情节设置都在刻意煽情,刻意营造剧情反差,试图将眼药水挤到观众的眼睛里,达到催泪效果。
别看影片中有许多明星加盟,实则表演难度不如狗狗配合来的大。
只可惜,《小Q》在没有情的情况下却硬要煽情,浪费了小Q的卖力配合表演。
本来想给影片打5分,看在小Q面子上多给1分,打个6分吧。
如果有人感到感动,那也是想到了自己的狗子,而不是被这里的狗子打动。
就像玩浪漫一样,要在看似不经意间让对方有一种心动的感觉。
煽情也是如此,煽情要煽到点子上才行,否则就是在对着观众的脸喷防狼喷雾,没想到观众们久经沙场,都是带着防毒面具在看。
我也是养狗之人,《小Q》完全没有碰到让我感动的点。
情节设置就让人觉得很无语,问我感动不感动,反正我是一动不动。
既然李宝庭老先生争胜好强,死要面子活受罪,那么好嘞,就让他一个人继续犟下去呗。
导盲犬的需求缺口那么大,既然这里不需要帮助,就把帮助留给最需要的地方啊。
完全不需要让导盲犬来对李宝庭进行心理疏导,李宝庭需要的是一名心理医生。
小Q很可爱,剧本太抓瞎。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和爸妈一起在电影频道看的,剧情二星,另外一星致敬剧组对导盲犬和视障人士这一群体的关注,一星给片尾采访有导盲犬的视障人群的花絮。
残障人士的世界的确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因此在很多设计上并不能顾及他们。
去年1月20日寒假回家,高铁邻座是一位盲人朋友,是位很开朗的人,同他聊天的确缓解了疫情不明朗带来的担忧。
他在北京玉渊潭附近的一家按摩店工作,家在湖南。
春天时会和同事一起去公园看樱花,他可以免票,而同事作为陪同人员也可免一人的票。
聊天时他对各品牌手机的视障服务系统设计了如指掌(似乎是小米最佳),给我演示了如何通过敲打和语音使用(的确挺专门的设计,屏幕全程不会亮,但能用很快的速度读语音)。
总之他真的很能快乐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在高铁上他点的高铁外卖;我们加了微信好友,有时也能看到他外出游玩的视频(他拍摄都是高举手机,原地转圈,把自己周围的一圈景象拍下来)。
但他的生活的确有诸多不便。
在高铁上他找不到盒饭的开口,我帮他打开了盖子。
他以为自己点的盒饭是混成一盒式的,但实际上是分区式的,隔成不同的小块放不同种类的菜,很妨碍他夹菜。
下高铁时,我和周围的乘客不断提示他出口的方向;但他没找到自己的行李(之前没想到他应该带着行李箱,毕竟他有一个大背包,不然应该叫乘务员帮忙,大家下次乘公共交通遇到这种情况一定呼叫乘务员),很大声地呼唤乘务员很久才找到行李下车。
残障人士坐高铁是有登记的,那天的确乘务员有疏忽,等那位朋友下车后才来问我这里是不是有位盲人。
7月左右看到他回北京的视频,今年他也回家过年了。
希望新的一年里他能少些磕碰,多些暖意,继续开心地奔走。
这部片子,我说不清楚是不是想翻拍日本的导盲犬小Q,看到这个片名就想:连片名都懒得想了吗……导盲犬小Q,我是深深地被打动了,小Q的平凡又不平凡一生,它和主人深深的牵绊,没有太多语言和情绪的渲染,像一部纪录片一样,通过镜头语言传递出来让你感受到。
而小Q,有一种强行让你感动的味道,不能说任达华演得不好,不然不会给三星,可整个片子很不舒服。
没注意导演是谁,他到底怎么想的?
看了一眼,导演是罗永昌
影片《小Q》当中的狗狗除了刚出生时萌的让人心化,大部分时候都沉稳安静到让人心疼,只因为它是导盲犬,它要经过专业训练,它要帮助主人出行、生活。
男主人公是一位顶级厨师,患疾病失明,不能接受现实,暴脾气,借酒消愁,甚至想到轻生。
导盲犬小Q的出现,帮助他打开心灵,重回工作生活轨道。
可以说,小Q给了男主人公新生。
导盲犬,没有宠物狗的活泼,没有警犬的神勇,但它们却是盲人最信赖的伙伴,它们是盲人的眼睛。
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的导盲犬,服务盲人,走出房门,感受这个多彩世界,也希望社会给予盲人、导盲犬更多宽容与便利。
首次写于2022.5.6也从来没想过,我居然有被飞机上随机播放的电影吸引到的一天orz在飞机上听不清声音,只断断续续看了一部分,于是昨天晚上又看了一遍“有声版”hhh故事其实是很简单的故事——导盲犬小Q和怪脾气主人李宝庭的生活轨迹。
讲真一开始李宝庭的设定真的很遭人烦,就像西蒙所说的一样,“小Q表现得很好了,为什么他还能这么不尊重它”。
换作是别人,面对他人的粗暴对待,估计早就想“离家出走”了。
但是小Q没有,或许是骨子里的善良,或许是身为一只导盲犬的觉悟,在李宝庭对它说“我没得选,但你有,你走吧”,它还是会选择陪在他的身边。
在小Q舍身救了李宝庭一命后,这个阴鸷怪脾气的主人终于渐渐对它有了改观。
从拼死拼活也要从狗贩子手里救下小Q,到经历心脏手术的重创之后还不忘对小Q的约定,这个角色总算是完成了“蜕变”。
不过我总感觉,李宝庭对小Q态度的转变有点仓促,可能这段是用概括性的视角去描绘的,没有具体展开,所以就……不过李宝庭的那句“如果它回头发现我走了,会不会生我的气”,以及小Q与李宝庭时隔数月重逢之后,在病入膏肓之时最后一次成为他的眼睛,这段剧情还蛮戳我。
其实一开始小Q还是预备役的时候,我还以为芷乔对它的“训练”是故意让它做错误动作,导致考核失败,从而能让小Q一直留在自己身边来着……好吧果然是我把人心想得太坏了hhh在结局中,小Q和主人李宝庭的双向等待,更加展现了他们对对方的感情。
哪怕芷乔对小Q说,“其实你不用等他了,你照顾了他这么久,也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来照顾你好不好”,哪怕小Q躺在地上一天天地衰老下去,李宝庭还是坚持说,“小Q对我真的付出了很多,所以,无论它还剩多少时间,我都会留在它身边”。
还有就是关于李宝庭的转变,在最后拍照的剧情里,已经全盲的他大大方方地伸出手来指着手机说“我来”,在对方回应他“你行不行啊”的时候,他也没有表现出生气的情绪,只是不以为然地表示“为什么不行”,如果换作是开头那个阴鸷怪脾气的他,估计早就跳脚了hhh虽然中途人物的转变有些许生硬,某些剧情也莫名有点强行煽情,但总之也算是一部很温情的电影。
个人很喜欢结尾那句话——“狗狗都是色盲,只能看到黑白色,我想,它们是把最好的色彩,都留给了我们”,彩蛋里采访盲人的片段也很感人。
电影本身就不多评论了,但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成功地引起了我的反感!
从任达华坐着车去看徒弟,镜头特意给了福田口岸那个路牌一个强调,我就感觉不太对劲。
果然,前半部分展现的香港,是繁华又整洁,温馨又博爱的天堂,一跨过深圳河,整个城市就变得脏乱差。
突然出现的深圳人一脸阴险凶恶,见到盲人第一反应是把人家的导盲犬偷去准备卖去狗肉节!
拜托,我承认深圳的确有坏人,但就算是坏人也不会这么傻,这么好品相的拉布拉多,就算偷了也不至于拿去卖肉啊!
要这么编,直接把这个盲人绑了去卖肝卖肾不是更值钱?
香港电影一定要抓紧所有机会丑化大陆吗?
大家DNA这么接近,为啥你那里有爆棚的人性光辉,我们就都是吃狗肉的人渣?!
我不是杠精,这是我近些年出入香港无时无刻体会到的深深的恶意。
即使是一部想来大陆扪金的商业片里,也很容易立刻嗅出这股习惯性的恶意。
持着这种“同胞不如狗”的态度拍出来的电影,即使得了奥斯卡奖,在我看来还是恶心
最近很想看令人感动的片子,知道见到这部电影!
真的很令人触动!
这是导盲犬的故事,让我萌生了工作后一定养只狗狗的想法!
看完之后,我才知道导盲犬在年幼时候都要找到寄养家庭来适应和人的相处,退休后也是要回到寄养家庭的!
电影开头,五只出生不久的狗狗,脖子里戴着颜色不一的项圈,排排坐吃东西,我便意识到,哦,这是小时候的导盲犬!
小Q,一只长着棕色海鸥胎记的导盲犬,是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一只非常聪明,非常优秀的导盲犬,而他的主人,却是一个因不能接受自己身体变故而变得喜怒无常的非常优秀的糕点师!
最初,李先生对小Q那么不好,看得我红了眼睛!
小Q呢,却是无论怎么骂都不肯离开。
从车轮下救出意欲轻生的主人的那一刻,李先生知道,他的人生有了新的意义!
他们朝夕相处,日夜相对,在小Q身体机能退化,面临退役的时候,李先生不得不出国治疗!
追着他跑了那么久的小Q,真的戳到了我的泪点!
它日复一日地守在主人常坐的公园椅子边,过去是主人等着他玩累了回来,这次换它等主人回来!
还记得那个棒球⚾吗?
那是主人为了它从小朋友们手里留下的,回到昔日小主人那里,它把自己小时候的棒球埋到花坛里藏了起来,藏起与主人的回忆等主人回来!
怎么有狗狗这么有灵性?!
所幸,他陪着主人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熬过了主人自己孤独的那些年,在生命的最后,它的主人一直陪着它!
有人说,导盲犬很可怜,它们需要一直工作,没有自由,但是换个角度想,他们可以24小时陪在主任身边,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导盲犬,是主人的眼睛,甚至是许多主人重拾信心的希望!
导盲犬训练师说,他们眼中最美的时刻就是,他们准备好了互相照顾,开始新的人生!
这真的是一部很温暖很治愈的电影!
没看过《导盲犬小Q》,所以不存在对比,但失望是真的。
作为一个以治愈、温情为主题的电影,叙述好一个简单美好的故事,感动应该是很自然就会产生的,但因为一个个硬伤,感动都变成了刻意煽情,让我看得尴尬不已。
硬伤一:作为香港电影,故事地点发生在香港,原音本来是粤语,但为了大陆观众,只能配音成普通话。
但“闺女”这样的台词和配音演员偶尔出现的北方口音,配合香港的城市风貌和香港演员的表演,实在让人出戏,也让人很难沉浸在故事情境里。
硬伤二:宠物电影里,给每个宠物角色准备几个演员是很正常的,因为小猫小狗很难时时处在工作状态,多准备几个演员才能保证工作进度。
但同一个小Q,一会浅鼻子,一会黑鼻子,一会黑的上面一点红,偶尔嘴边还多出几块疤,对于看宠物看得多,能分辨狗子长相的我来说,这等于时时在提醒我这只是戏。
导演挑狗子就不能挑至少鼻子一致,像一点的吗?
硬伤三:三首歌把小Q为主人做的“贡献”用歌词的方式全方位向观众进行了解读,就怕观众看不懂导盲犬作为主人的眼睛,有多伟大。
而且每首歌播放时,电影中的时间跨度都特别大,几个月到几年都用一首歌就带过去了。
这特别舞台化的表现方式,让本来那些生活细节里能感动人的东西,都被直白的歌词和大声的音乐完全盖住,感动也就不剩什么了。
硬伤四:文戏非常生硬和功能化。
比如小Q抢救的时候,演员们毫不着急,而是排排坐,平静地交流着小Q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和好处。
梁咏琪看着年老的小Q在玩耍时,突然说:“小狗都是色盲,只能看到黑白,那是因为它们把色彩都给留了我们“。
这突兀的台词本来逻辑就靠不住,放这里明摆着就是强行拔高主题。
因为这些硬伤,导演结尾给出一长段时间把小Q一生倒叙了一遍,本意是希望引起观众的感动,结果却是让人直想赶快离场。
(本文涉及剧透)
电影《小Q》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甜品师凭借自己的手艺名利双收,来他店里的顾客和想拜他为师的人络绎不绝。
可惜命运的玩笑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启,一向凭借自己能力去立足的大师,有一天因为视觉障碍竟然需要一只导盲犬去辅助他的基本生活,没有导盲犬帮助的他连基本行走的能力都没有,他面临的是路上的行人因为他的碰撞而冲他大喊“眼瞎不会看路啊!
”一向高标准严要求的他在这个时候也无力反抗,只能自暴自弃的冲着空气喊叫“是啊,我就是瞎!
”。
陪伴他的导盲犬其实在影片开头早早埋下伏笔,当时李宝庭和妹妹李宝儿(梁咏琪饰)去廖碧珊(袁姗姗饰)家做客,这时候李宝庭接住了一只意外从楼上掉落的狗狗,也就是这个突然降临的狗狗成为了他今后的眼睛——导盲犬小Q。
影片里的李宝庭把所有热情献给了自己的甜品事业,眼疾带来视力障碍甚至失明对他来说都是致命打击,没有了工作,没有了光环,甚至没有了照顾自己基本生活的尊严,这个时候的他因为绝望,倔强抗拒,尤其小Q的存在更是在向所有人证明着他的无能,所以对待小Q他是排斥、厌恶甚至有些憎恨。
本片主人公和导盲犬情感升华互动的四个时期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
第一时期:小Q对任达华的情感的单线付出。
这时候任达华对小Q毫不在乎,雨夜遗弃、不喂食、不带出门上厕所,小Q 也只能委屈的蜷缩在小窝里,本能的守护着主人。
这里和影片开头袁姗姗等人所代表的爱狗群体形成对比,把小Q对残障人士的无私付出烘托的倍加感人。
但人总是会在朝夕相处间产生情感,单向的情感也不会让故事继续。
第二时期:就在李宝庭逐渐打开心扉,接纳小Q时,小Q却被狗贩子抓走。
在库房里一群人为了追回小Q 的一系列混战,也让影片传递的情感更加有力度,视觉呈现也更加饱满,这时候李宝庭和小Q的情感也上升了一个台阶,在这个时候,人狗之间的感情真正达到相互依恋,产生了质的变化。
第三时期:就是李宝庭前往美国治病,不得己和小Q分开。
李宝庭坐在车上,小Q在后面不停地追逐,它抄小路、跳格挡,直到它被围在了铁网里还是不断努力挣脱束缚,它站在护栏后那悲伤无助的眼神真的让每一位观众心碎,就是没有希望的持续执着着,将情感逐渐堆砌逐渐蔓延。
第四时期:李宝庭治病成功回国,但此时的小Q却又患上髋关节炎,等待它的是后腿无法站立,甚至在不久的将来生命的逝去。
其实在小Q最后的生命时刻,也是本片主人和它感情最为浓烈的时刻,就在这最幸福的时刻戛然而止的停歇却最动人,令人唏嘘遗憾,心里却又充斥着万千感慨。
《小Q》在做一次新颖的尝试,情感随着时间在加深,而生命在随着时间做“减法”,无论是人还是狗,都在伤病、老化中逐渐学会面对和接受离别,也正因如此,那些例如小Q的意外降临才显得那样惊喜与珍贵。
这部电影值得一说的还有人物线索的细节处理,有李宝庭这个负责推动影片主要情节和带动主要情绪的主线,也有像袁姗姗这样负责带动整个影片最初的感情基调,甚至在最后负责情绪引领的副线,在整部影片感情基调和矛盾冲突的制造方面这两条线相辅相成、功不可没。
无论是小Q出生作为导盲犬到主人家里,还是后来生病见证它生命的离去,可以说袁姗姗这个角色见证了小Q每个生命的关键点,同时也为观众讲解着导盲犬趋于无私奉献的一生。
与此同时,袁姗姗还在片中提出了一个关键点,就是当大家觉得导盲犬24小时陪在主人身边很累,却不知对于天性忠诚的狗狗来说也是一种幸福。
至此,一个充满爱心又理智的角色饱满呈现在观众面前,可以说这个角色既有情感渲染的铺设又有故事方向的牵引。
袁姗姗在这里的表现的可以说自然流畅,确实为影片增色不少。
作为观众,很开心在一众香港熟面孔中看到她,而且为她挑选出这样一个好剧本发自内心的叫好。
在一个所有人都将番位写进合同里的大环境里,袁姗姗作为一个知名度、作品量都不低的女演员,显然更多考虑了作品质量和意义,这是难能可贵的。
人在一次次的离别中成长,也是在一次次的失去和获得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有时细水长流可能是生命的逐渐流逝,有时晴天霹雳也可能是另一种惊喜降临。
还可以,就是故事节奏有些慢,这类故事有着先天的观众缘,有原版玉珠在前,这版增添了狗狗视角,不过不失,轻生那段全程慢镜头和音乐,基本代表了电影整体的风格,任达华演得好,狗狗戏感人
太催泪了😭
1080#华叔还是别演的大叔了吧
狗狗很可爱,任达华演技也不错,只是故事改编得太尬了,太出戏了,完全没有原版那种温馨治愈的气氛,导盲犬的科普也非常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问题,我觉得任达华的生活太优渥了,以致于我一直在慨叹他好有钱啊,而不是被感动
有关导盲犬的公益电影,动物永远会令人感动,还要感叹一下,HK的残疾人救助福利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看了这么多宠物狗电影,最让人感慨的还是忠犬八公。
改编的还算不错,相对原版戏剧化了很多,主要原因是任达华这个角色前期比较暴烈,不过任达华演得还挺好的,和小Q的互动也比较自然,与原版另一个不同是加多了寄养家庭的戏份,因此感觉与任达华的戏份缺乏时间感,总的来说还可以。至少可以说是日本真人电影汉化最成功的一部吧?
狗不错。
7.2评分哪里来的?要剧情没剧情,要内容没内容,狗狗一星。狗狗,全剧最佳。太尬了。。强行煽情真受不了。。不适合在影院看,不推。从配乐到演员再到拍摄风格有点没眼看,。。。
任达华的演技一如既往的很稳,低调隐忍不张扬,很容易将观众的情绪带进剧情里。导盲犬的题材很好,影片最后也放出很多因为导盲犬的存在而重新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狗狗的世界很单纯,从一开始选择自己的主人开始,就认定了自己的一生,所以我最爱的动物就一直是小狗。不过电影不少情节的确是其他电影的套路,创新的地方很少,盲人对狗的态度由排斥到认可到亲密,其实也是对自己黑暗人生的重新接受与适应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看不见的人反倒感受更深,喜欢小狗的不妨看看这部电影,到最后,会感动哭的。
中产阶层拟人化狗狗自我感动式扯淡故事。。原著没看过,但原著一定是写的很好不扯淡才会被改编成电影,结果到了香港人这里不仅让人看到了香港电影传统的做作和小格局,还看到了把人的情感强加在狗身上的扯淡情节。不可否认各位演员的演技,也不可否认狗狗的好,但是故事细节和整体的表现形式看起来就是那么扯淡,强行煽情有嘛意思?不过香港人训练狗确实很有一套。
真的很温情。时间点儿的问题,看的时候跟一对陌生母女包场了。前半段狗狗不被接受,受到抗拒淋雨和责骂的时候,小姑娘哭了两次;后半段,狗狗追着车去机场的时候和渐渐老去的时候,妈妈哭了两次。这就是孩子和大人的世界吧,小孩子以为那些看得见的伤害最大,成年人更懂得这个世界的爱和别离,那些默默发生着却无能为力的对抗的才是最大的悲伤。值得庆幸的是,我们遇见,彼此接受,能够陪伴着走过,就已经是最大的福气了。
梁咏琪吃了仙丹吗?还这么年轻!
猫狗的电影都比较无感。 你是我的眼 用在这部电影里还挺妙的。
最喜欢听里面他摸头喊傻闺女,它真的是傻的可爱,愿所有狗狗都有一个爱它的人
15岁的时候看小Q 和现在看小Q 一样看到落泪 越是这样简单真挚的情感往往越直击人心 在自由和陪伴面前 狗子选择了陪伴主人 不离不弃死心塌地 给予爱最后也得到了爱 情感是相互作用的 哪怕是一座冰川 也有被照耀融化的时刻
过于煽情引起不适
题材很好,但没拍好。
因为自己有喂宠物,所以真的好难过。
任达华演盲人演的真的很好…狗狗很可爱…that’s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