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乃伊》的续集。
9年后,第一集中的男女主角回到了伦敦,还有了一个8岁的儿子。
但是邪恶的大英博物馆馆长(嗯,联想起那些被英国人虏到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这个馆长确实不会太好)和安苏娜的转世又将伊莫顿复活了。
他们决心将沉睡在地下的蝎子王和他的部队复活,以便统治世界(这个目的实在是太俗了)。
于是,英勇的主角们又一次阻止了他们。
尽管剧情很老套,但看在奇幻而又神秘的古埃及历史与神话,恐怖又刺激的木乃伊的份上,该片尚值得一看。
一般来说,一部系列片中的某位人物,如果死了又活,活了又死,死了再活,都会引起观众的极度厌烦(比如《十面埋伏》的章子怡),但这次观众看在伊莫顿3000年来一直为爱忠贞不渝的分上,都用同情的眼光看他又活了一次。
但是转世的安苏娜太令人失望了,她竟然在伊莫顿处于危机时刻的时候弃他而去。
有人说这与她在3000年前为救伊莫顿而牺牲自己反差太大,但这也难怪,因为她只是安苏娜的转世而已,伊莫顿只是帮她恢复了以前安苏娜的记忆,毕竟不是同一个人,也就不会和伊莫顿有刻骨铭心的爱了。
顺便提一下,这个安苏娜的演员,在《八面埋伏》(不同于十面,是个悬疑恐怖片)扮演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尽管撑得够久,但还是在影片过了大半的时候被杀。
在两部片子中都以死亡告终,谁让她不是女主角呢,sigh。
1560年,瑞士钟表匠布克在游览金字塔时,做出这一石破天惊的推断。
很长的时间,这个推论都被当作一个笑料。
然而,400年之后,也即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由30万奴隶所建造。
历史在这里发生了一个拐点,穿过漫漫的历史烟尘,400年前,那个叫布克的小小钟表匠,究竟凭什么否定了伟大的希罗多德?
何以一眼就能洞穿金字塔是自由人建造的?
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对布克产生了强烈兴趣,他一定要破解这个谜团。
真相一步步被揭开: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锒铛入狱。
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制作大师,囚禁期间,被安排制作钟表。
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布克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高压手段,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而在入狱之前,在自家的作坊里,布克能轻松制造出误差低于1/100秒的钟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布克苦苦思索。
起先,布克以为是制造钟表的环境太差,后来布克越狱逃跑,又过上了自由的生活。
在更糟糕的环境里,布克制造钟表的水准,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
此时,布克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
在布克的资料中,多玛斯发现了这么两段话:“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正因为如此,布克才能大胆推断:“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
难以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绝不可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布克后来成为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与开创者。
瑞士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布克的制表理念:不与那些强制工人工作或克扣工人工资的外国企业联合。
他们认为那样的企业永远也造不出瑞士表。
也就是说: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管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电光石火,石破天惊,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
当前,我们的教育生态,恰恰就是以束缚、控制、压制、监管为特征;以大负荷、高速度和快节奏为根本;以每节课都是最后一课,每次测验都是最后一考相要挟。
我们把水灵灵的教育业,弄成了干巴巴的制造业。
我们只有制造,没有教育。
我们只有统一模型的产品,没有千姿百态的学生。
教育,绝不可能在恐惧中产生。
恐惧会让学生失去生命的安全感,在这种倾斜之下,学生的心灵只有小心翼翼地自我保全,没有活泼泼地主动发展。
这样的制造出来的学生,他们的心灵,既不会完整,更不会幸福。
最要命的是,久而久之,一种平和的,充满好奇心的教育禀赋逐渐沦丧了。
世界一片黑暗。
而真的教育必须是:你的心不再被恐惧占领,不再被理想、符号、词语所裹挟,你必须敞开你所有的心灵和毛孔,直接和世界肌肤接触。
你能闻见世界的味道和气息,触摸到它的柔软和质地,你的所见才是真实、永恒、不受时间限制的东西。
当然,你要真正的实现它,还需要深刻的洞察力、领悟力以及坚忍力,你得永远保持你的敏感,并且和惯常的习性赛跑。
教育的意义是帮助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永远都做你自己。
我们必须杜绝依赖,依赖某个人或者某个观念,通过依赖激励自己,就会产生恐惧,这是虚假的激励。
教育必须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事都能激励人。
叶片的落下、鸟儿的死亡,人们的行为举止。
如果你注意这一切,你就一直在学习。
保持永不停息的探索的心灵,从观察、挣扎、快乐与眼泪中学习。
当我们永远处在发问之中,做一个世界的探询者,并且努力寻找事情的真相,我们就永远处在发展之中。
人本来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但却知道自己不完美,并努力使自己完美的一种生物。
不断地累积,不断地丰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这是人的局限,也是人的发展。
如果一个人说他什么都知道了,那么他已经是死人了;如果一个人认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但一直在发现与了解,他不急于寻找终点,也不想达到什么或变成什么,只问攀登不问高。
这种人才是活生生的,这样的人生就是真理。
金字塔必须由自由人建造,教育,也必须在自由中产生。
唯有自由的人,才有感悟的闲暇,创造的快乐。
我们每天都在创造,我们为自己的创造而感动,我们独立赋予自己学习的意义,选择我们自以为有价值的生命质感。
这个时候,我们的灵感在飞扬,思维在穿越,微笑和友谊都在潜滋暗长。
为了自由,我们还必须摒弃经验。
经验不能使人自由,透过经验学习,只是根据个人原有的局限所造出来的新模子,这个模子会阻碍人找到真正的自由。
榜样有时候也是。
自由是对自己的不断认识,从而达成的对人和世界的认识。
遗憾的是,现在教育最缺乏的就是自由。
对自由最大的压制就是教训,我们只有教训,没有教育。
教训和教育,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我们往往把“教”与“训”混为一谈;但是在儒家两大作品《论语》和《学记》中,不但根本找不到一个“训”字,甚至连“教”字也用得极为少见。
“学”是主动的,“教”是被动的,主动地“学”比被动地“教”更为有效,因此《论语》中有56个“学”字,《学记》中有48个“学”字,远远超过“教”字出现的频率。
教育,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可能发生。
为了提倡主动学习,反对强加于人,孔子不仅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主动学习的愉悦感受,还有“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等谆谆告诫。
真正的教育不应有也不会有训的成分;舍此,我们何以解释“教学相长”?
师生围绕着问题,共同经历或者重新经历原初发现的伟大喜悦。
伟大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则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了强迫教育的危害。
她说:“一个儿童,如果没有学会独自一个人行动,自主地控制他的作为,自动地管理他的意志,到了成人以后,他不但容易受到别人指挥,并且遇事非依赖别人不可。
一个学校里的儿童,如果不断地受教师干涉,禁止,呵斥,以至于诟骂,结果会变成一种性格上很复杂的可怜虫。
”而一个可怜虫注定是教育的残次品。
如何制造出金字塔,注定是那些自由的人。
教育,如何真正地发生?
注定要让学生获得自由,免于恐惧。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永远不会培养出真正的大师。
真正的大师不会在恐惧和束缚中产生。
如果不能给教育真正松绑,钱学森之问,会永远问下去,并且成为天问。
开始重看各种电影,想了想,还是在电影下面的“影评”做一点记录,方便查找和回溯,仅供个人使用。
一律选评价“力荐”。
因为新版太差劲了,想着看看过往的片子到底哪里好。
其实这部电影就是伊伯特说的那种,看的过程还蛮好看的,但看过一遍就算看过了的那种电影。
何况木乃伊1还不算是那种经典好看的商业片,2好一些。
我评论新版,用了一句“木乃伊应该是考古花样陵墓机关现代冲突历史恩怨情感纠葛偶尔小幽默的故事体系”。
重看了1和2,发现原来这个概念就是这两部培养给到我的。
其实新版也有一定的类似讨论,但差异在哪里呢?
1和2的男主女主都有属于自己的魅力和化学反应,木乃伊有本事有花样,场景主要在陵墓附近,或者充满古色古香气氛的图书馆、博物馆、庄园,还有各种机关,让主角打斗的紧张感倍增,怕掉下去(这种背地的世界氛围支撑,比比皆是)。
新版夹杂着现代战争,不知在哪里的地下黑乎乎的地方,还弄什么英国郊外的丛林,都不是这类电影合适的场景。
而且木乃伊的本事,或者说各种出现的大小怪(圣甲虫、小树怪、蝎子王),都有自己的本领和作用。
人物的小细节特别有用心,危难时刻有主角配角插科打诨恐惧紧张和幽默逗笑搭配着来,男主魅力爆棚,是那种又温柔又动情同时孔武有力时不时幽默一下调侃自己危机状况的家伙,真是太好玩了。
小道具小花样,都配上了用场,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相匹配。
还有沙漠黑发守护民族特别的魅力,脸上刻字好像02年世界杯的土耳其门将啊,刀也很有艺术感。
加上小飞船,以及1和2部延续的各种传承花样(多米诺倒塌、沙暴或水暴的追赶),新增的角色(儿子、飞船员、蝎子王),也都有自己的魅力。
特别是2,我重看的时候,发现初中一定没少看这个电影,节奏超级好,看的时候我都想得起来后面大概发生了什么,也奠定了我对商业大片的评判标准。
遗憾的是,后来的普通商业大片(漫威那种,还有一些非作者导演的商业大片),没有一部能做到木乃伊2那样的均衡,每个环节每个角色,基本都很张弛有度的共存在那个世界。
5-10分钟就一个新花样新场景,都有用心也很合理也有惊喜看的紧张和小幽默并存。
(比如火车上脏到不行的满墙污秽的厕所,还有引导父母跟进的儿子弄的沙漠景观小模型,都令人印象深刻且感受到背后的用心也和整个世界设定是一体的)有点儿看印第安纳琼斯的那种节奏感和快感。
当然,还有一个特殊的魅力,就是主角会调侃这样的故事设定,面对不合理超常的事情,主角会揶揄自嘲调侃,好像就和观众共情了。
这比起不解释和直接接受的故事设定,要强太多了。
当年要是主创们连续拍成3部曲就好了。
木乃伊1+2,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要重看的电影,也不是经典,这么多年也很少被人提及。
在那些年,这样级别的商业大片,还有很多,观众觉得只是本应如此。
而20年不到,好莱坞已经拍不出来这样的作品了。
有一篇高赞短评这样写道:“安苏娜最后抛弃伊莫顿跑了,太不合理了,几千年前她可是为爱自杀的啊…… ”我想,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想到诸如“价值观传递”,或者“意识形态宣传”,或者“美化衬托男女主”或者“反派倒霉”之类的想法。
但是反推一下,排除出这些想法,这实际上是在问“假如一个古代美女穿越到现代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这样的一个命题。
电影中,安苏娜已经经历了转世,又经过了复活,等于她身处于“未知的,发展了三千年的新时代”了。
这意味着,于情于理,对更加适应新时代的经济、社会、道德的男女主人公,很多简单如呼吸的常识,对安苏娜而言,实际变化巨大。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比如在电影里的时代里,欧洲经历了骑士时代、绅士时代,女权思想已经很发达了,几乎有女尊男卑的意味。
于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在安苏娜“呼吸到三千年后的空气”的那一刻,她已经,是个活在现代(电影中的近代)的人了,已经能从仅仅是短暂接触的人们身上,感到了这种“周围男性对女性的礼遇”,而心生向往了呢。
所以这不是合理不合理的问题,是文明的对抗,是先进对落后的碾压,就像英美对于委内瑞拉之间的不平等一样,离开那个“食古不化”的男人或许才是合理的选择。
而即便她能活着逃出去,想要在新的时代里生存,又何尝不需要再经过先进文明社会中的教育的洗礼,理解三千年前那个制度为什么在这个时代被叫作“奴隶制”,以及之后的“建筑”、“工业”等等“世事”里当时已知的事情之外还有没有哪些从未有过的变化,和在变化之后的社会关系里哪些是一样的,哪些是不一样的,哪些看上去一样实际上不一样,哪些看上去不一样实际上一样,最终成为一个新的文明人。
这让人不禁想起凯瑟琳-泽塔·琼斯版本的《一千零一夜》,在那个情节被改动得几乎面目全非的电影中,阿拉丁变成了一个书呆子哲人,神灯里的灯神是掌握飞机、电视等先进科技的英国人,而她所嫁给的国王,则不再是因为原版中她所讲的故事和她的智慧与勇敢,而是因为她所呈现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爱上了她。
对于产生这样困惑的人,这或许需要再接触一些对立但或许也统一于“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样观点的观点,例如黑格尔的这句:“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我们从历史中什么也没有学到。
”而如果伊莫顿也想收获这样一份爱情,除了复活爱人,或许还要做的,是更新自己的观念,就像《一千零一夜》里的国王一样,学会沉思,学会爱(拜月教主语),理解为什么“ 也许只有一次才能永久”。
梦里真的什么都有吗?
第二部虽然有抄袭第一部的地方,但还是非常值得一看啦这本看着看着,发现已经变他们两对恋人之间的战斗了,伊默特普最后挺可怜的呢,艾弗琳可以义无反顾地来救瑞克,但自己的恋人却说了声NO.....头也不回地跑走了,,,哎,也难怪他最后心甘情愿地掉进冤魂的深渊,老婆都不要自己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其他伊默特普是个挺悲剧的人物啊,三千年苦苦追寻的恋情,最后竟这么化为乌有了...
先看的3再看的2只能说编剧的思维已经黔驴技穷了一样的大场面,一样傻乎乎的冲一样莫名其妙的大boss被干掉只能说美国人的智商就适合看这个但愿不要再有4当然,特技确实精彩,比画皮好太多了
这部影片和它的上一集一样,都是尽职尽责的好莱坞商业大片。
那些商业影片的元素这里几乎个个都不缺。
有历史,有特技,有爱情,有悬疑等等等等。
如果只是追求休闲和娱乐,这种影片最适合。
它使你紧张,使你惊叹,但不会触及心灵,不会使你感到沉重。
玩玩的话看它挺不错。
这种片子的主人公往往都忙着拯救世界,但观众几乎没人会当真,会认为世界真的处在危险之中。
看这种影片,心态要好。
因为是休闲的,所以看的时候不能太钻牛角尖,不要太在意什么历史不对,逻辑上错误太多等等,如果那样,我们就会失去休闲的心情,背离了看这种电影的初衷。
木乃伊三部曲终于都看完了,也算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尚记得看木乃伊第一部的惊喜与惊艳,第三部昨天看完觉得意犹未尽,中国的木乃伊始终是不伦不类的,下了第二部看了才觉得还算过瘾,始终延续的第一部的惊险与搞笑,还有坚贞的爱情加上聪明的小男孩。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上一部中的大反派和女二号,细看也是女的漂亮,男的性感,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他们一样拥有坚贞的爱情,坚持了三千年的感情,让人如何舍弃,他即使被加上三千年的咒怨,即使变为木乃伊依然不舍不弃,女人为了那一眼的情缘而殉情,跟随着他无怨无悔。
但竟然是这样的结局。
我一直疑惑不解,但是听到伊莫顿的一句话,我才了然,it is my destiny。
这是你我的命运,即使错过了千年,即使那女人已经无法再为他牺牲,他依然坚信,那是他们的命运,永远爱着,永远错过。
看着他最后眼中有泪,张开双臂,以优雅的姿势放手,我为他 的爱情而难过。
虽然这是他的命运。
爱情有时也是一种命运,虽然我不知未来如何,我愿意接受这宿命。
1.为什么坏人之间就不能有永恒的爱情?
这个问题需要问问编剧2.岩石的那个蝎子王造型很失败,把我雷得不得了。
3.不如第一集精彩。
第一集算是旧瓶装出了新酒,第二集就完完全全沦为平庸的商业片了,而且片中的小虫小怪数量特别多,多得有点让人反胃
故事升级,场面虽比不上《特洛伊》、《指环王》,但也比《冰与火之歌》强,至少人头够数;最后女主救男主与反角形成鲜明对照,真是枉费了男反角的千年痴心,不是心如死灰而是全身心已成灰,建议就不要再归来了,再归来必须吹口气便通令全球,而这样就失去了男反角本身的意义了。
之外,女主之弟的耍宝也不唐突,男女主角到处秀爱,还有他们人小鬼大的孩子,都试图阐明这是部有层次的老少皆宜的片子。
诟病的地方是,主角以一敌数,大难不死,说不过去,这是好莱坞动作片乃至动作片的通病吧,烧水哪没有水垢;还有,巨石的发型和它的战斗力显示它是太监蝎子吗?
一般一般的第二部,期待第三部,有东方的中国
基本延续第一部的精彩。不记得什么时候看的了,但时隔多年,两军相撞时前锋那几排人直接pia飞的壮观的情景,仍然深印我心。然后结局貌似实在太狗血了……
大场面多了很多,特效实在是看不下去,放在当年我觉得效果也不是很好(正面对比星战前传&指环王)。剧情老套到角色自己都在吐槽,男女主在一起就老想着亲亲,把伊莫顿衬得好悲情。好多角色都在犯傻,没什么意思。
续集自然没有第一集好,但解释了前世今生,石头居然也出来了,3D版的魔蝎大帝有点惊喜。
就是感觉结局千年之恋崩了,有点说不出来的滋味。。。虐!
双女古埃及范儿打斗还行
6.5 全面升级的续作,但依旧一般。
元素比第一部丰富,视效也比上一部好,就是感觉有点鬼扯
编剧脑子有洞,心疼反派×2,虽然写得很弱但还是很喜欢他。
。。完全觉得是在侮辱观众智商好吗!!剧情敢再弱智点么!
炒The Mummy的冷饭,不能够更缺乏创意诚意。故事逻辑太弱智,小孩的watch projector简直滑稽。女主时隔大约10年,连儿子都生了,仍然没能够好好练习埃及语,读起来还是和第一部一样慢,不知道十年间都做了什么,大约是和男主亲了很多嘴吧。
与加斯帕诺颇有几分相似的阿诺德·沃斯洛因爱的幻灭坠身无间地狱;因考古冒险题材而与夺宝奇兵系列天然有几分相似的本片,更陷入到模仿复制的深渊:环游地球热气球;夫妻救子擒凶记;高草血洗侏罗纪;决斗改变战争进程,星战前传幽灵的威胁;爱上老板的女人犯下弑主重罪,波顿的蝙蝠侠;甚至两女殿前比武桥段,都仿佛看到了卧虎藏龙的影子……当然说深渊有点夸张,总体而言整合内化得还算自然顺畅。
2.5/10 最糟糕的一类原阵容续写思路,自以为是地在前作留白的部分涂抹;惹人嫌的游客闹剧,抛弃了殖民反思/反噬,类型化的想象力尽失,经费的升级反倒丢失了低成本时的荒唐喜剧感,只有薇兹还是美的
比第一部还要精彩,场面宏伟壮观,惊险镜头不断,投资成本绝不低于前部。也赋予历史一段传说,两个古代埃及美女比武部分也超精彩,很惊艳啊,身材好棒。巨大沼泽里的小木乃伊们很好玩。坏人死的也算壮烈,没有了爱情,宁愿堕入地狱。
结局就是渣!安苏娜都3000年前就为伊莫顿死过一次了,3000年后会跑?尼玛那可是3000年的爱好吗!编剧的脑子被圣甲虫吃了。倒是女主,3000年前还爱着伊莫顿,我只能理解3000年后她是带着老公到前男友这儿示威来了。o(╯□╰)o
剧情的逻辑性严重受到了影响,前因后果和起承转合都太过勉强,导致漏洞遍布,终极反派的设定更是缺少了联系,更像是胡编乱造;多数桥段向前作致敬,必须好评,但幽默桥段缺少了新意,也缺少了活力,几乎笑不出来;特效场面在当时可能很壮观,现在看来却是五毛特效。巨石的造型看起来太蠢了
也许是节奏很快的缘故 感觉比第一部匆忙。跑来跑去又打来打去的 比起这些热血的打斗 我还是喜欢第一部里饱满的探险精神。很多都是在延续第一部的东西 比如伊莫顿复活。虽然有种炒冷饭的感觉 但是适时的搞笑桥段还是延续了下来。好电影一般都给四星 我会打五星的电影是我觉得打五星都不够的电影。
继续扯淡。。。
A great sequal!
艺术指导不错,装扮给力,化腐朽为神奇,有几场戏印象深刻,CG的水平和强森的演技一样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