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另一面

Toivon tuolla puolen,希望在彼方(港),希望在世界另一端(台),The Other Side of Hope

主演:韦勒·维坦恩,卡蒂·奥廷宁,汤米·柯贝拉,什万·哈吉,詹恩·海蒂恩,玛丽亚·贾维纳廉明,萨卡里·库斯曼嫩,约恩·唐纳,妮若兹·哈吉,伊尔卡·克伊瓦拉,米尔

类型:电影地区:芬兰,德国语言:芬兰语,英语,阿拉伯语,瑞典语年份:2017

《希望的另一面》剧照

希望的另一面 剧照 NO.1希望的另一面 剧照 NO.2希望的另一面 剧照 NO.3希望的另一面 剧照 NO.4希望的另一面 剧照 NO.5希望的另一面 剧照 NO.6希望的另一面 剧照 NO.13希望的另一面 剧照 NO.14希望的另一面 剧照 NO.15希望的另一面 剧照 NO.16希望的另一面 剧照 NO.17希望的另一面 剧照 NO.18希望的另一面 剧照 NO.19希望的另一面 剧照 NO.20

《希望的另一面》剧情介绍

希望的另一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个叫做哈立德的年轻叙利亚难民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家人。近乎偶然之下,他藏在一艘运煤船里流落到赫尔辛基成了一个偷渡客,并在当地寻求政治庇护。维克斯特伦是一个旅行推销员,他在牌桌上赢了一大笔钱之后在赫尔辛基的一条后街买了一家不赚钱的餐馆。在当地政府作出要将哈立德遣返回阿勒颇的判决后,他决定非法留在这个国家。最终,维克斯特伦发现哈立德睡在他餐馆的内院里,并聘请他到自己餐馆里做清洁工和洗碗工。生活会短暂地向我们展示它光明的一面,然而命运很快就会插手其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绿灯侠:畏吾神光BlueDrop~天使们的戏曲~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第二十四季各自孤独的美食家日光之下灰色之壁Tropical-Rouge!光之美少女教授终极目标布莱泽奥特曼大电影大怪兽东京决战千日的约定钱不够用2首秀埃尔塞:差点改变世界的人六样情中间人先生第一季客从何处来情殇浪女大厨第五季偷偷爱着你2011烈火警魂笑咏春设得兰谜案第四季即将出庭恐怖小说家天涯赤子心蜘蛛侠:英雄无归暗夜旅程天下第一丑毛驴县令之赌命考官

《希望的另一面》长篇影评

 1 ) “光影”——明暗交织真实的生命体验

影片概述:故事背景设立于难民潮的国际背景下,讲述一名因恐怖袭击家破人亡沦落为难民的叙利亚人,经辗转到达芬兰并祈求得到庇护,因被当地政府拒绝最终被迫选择非法留境,并在一位当地人的帮助下成功将妹妹接到芬兰。

艺术手法:影片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透着一种戏谑冷淡的气息,与好莱坞的快节奏与强感受形成鲜明对比。

好莱坞电影给人直接的热气腾腾的冲击感,而这位芬兰导演用的是泼冷水的独特的幽默方式,剪辑节奏的缓慢使冷氛围扩散到全场,同时深入思想深处给足观众空间去挖掘冷氛围背后的残酷社会现实。

光影的明暗处理是形成影片这种冷氛围的关键因素,也是全片用以表达哲理思想的手段。

从艺术手法上看,光影形成视觉感知上的黑白两种色调,使画面更显简洁,再配合少言寡语、不苟言笑的人物形象,留白下尽显戏剧性与凄凉感。

思想主旨:导演用片名引出影片对主旨的探讨:希望的另一面是什么?

影片对光影的处理似乎容易让人联想到希望的另一面是绝望,正如光明的另一面是黑暗一样,但导演却在影片中给出另外的答案。

音乐本身就是悦人心神的东西,而它在影片中出现的场景更是直接点明了导演自身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音乐几乎每次都是在主人公陷入绝境之时或前不久出场的,而过不了多久主人公又找到了新的出口摆脱当前的困境,此时一般又会想起似乎是在庆祝的旋律,又过不了多久新的困境出现了……如此往复,音乐表达着:希望的另一面是绝望,但绝望是暂时的。

哈立德对芬兰这座城市态度的转变也尤为重要。

他作为难民初来这座城市就受到本地混混的刁难,但为了安身立命不得不对当地政府说自己热爱这座城市,与他命运相仿的另一位难民的话直接点明了难民寄居他国的真实现状:“我并不开心,但我必须得表现得很开心很满足,否则他们就会认为你有反动倾向”。

而哈立德在经历了绝处逢生之后,思想由之前的被动寻求庇护转变为主动创造生机,这一转变让他最终爱上了芬兰这座城市,实际上他真的爱上这座城市了吗?

他的身份使他无论辗转多少城市都可能是同样的结局,而现在的他已经有了从绝境中挖掘希望的勇气,因此无论哪座城市对他而言都是同样的,而芬兰正是让他有了这种转变的转折点,是他的当下,是他必须面对的现实。

导演简介:阿基·考里斯马基,芬兰导演,执导个人首部电影《罪与罚》,另有代表作“劳工三部曲”(《天堂孤影》《升空号》《火柴厂女工》)、“芬兰三部曲”(《浮云世事》《没有过去的男人》《薄暮之光》)、“欧洲港口城市三部曲”(《勒阿弗尔》《希望的另一面》),执导《希望的另一面》获得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符合极简美学,非常注重光线的运用。

以滑稽闹剧的方式表现当代社会人类孤独异化的境遇,精细微妙的反讽与怪诞的冷面幽默相结合,在黑色荒诞的氛围中呈现人类真实的生存状态。

其影片对话稀少,构图讲究,极度克制的风格具有极简主义的风范。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总是在描写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物的悲惨生活,但是却能将一种“冷幽默”的喜剧性方式将其呈现在观众面前。

他在表现喜剧性的时候总是能引申出悲剧性的意味,而他在表现悲剧性的时候,又总是能通过他一贯的“冷幽默”的喜剧方式表现出来。

无论是从整体情节上还是单个情节点上,他总在寻找一种悲剧性与喜剧性的平衡。

他的电影语言风格极其鲜明,对人物、悬念等常规电影元素的重视和印象派的影像处理方式、象征性的场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且他无疑表现出了芬兰民族性格中最真实的部分。

相比于伯格曼的室内心理剧中探讨生命与宗教关系的哲理性主题,他的电影却扎根于芬兰的底层世界,表现普罗大众的不断失去以及在失意受挫中可贵的个人尊严的坚持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

 2 ) 生活就是一出戲劇

我之前沒看過Aki的電影,但聽聞他是個奇才,也是北歐影壇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他的作品中,主人公多來自純樸底層的各個角落,有著同種氣質調性;且擅長很冷靜的不經意的笑料,用陽光和幽默隱藏起故事背後哀傷與煩惱的成份。

出奇的創意植入看似平常的生活+色澤鮮艷的場景設計。

Toivon很有他一貫的小劇場效果,風格化極強的戲劇打光,特別記得酒館老闆坐在椅子上沈思時,背景一道矩形的藍色光束將他籠罩,區隔開其他區域的暖橘色,好像在直接告知觀眾「他正在憂鬱」,非常有趣味和劇團美感。

值得觀賞。

 3 ) 如果一个人的希望不在自己身上

《希望在世界的另一端》是一部难民电影,虽然是悲伤的题材,但是阿基导演却是用一种冷中带暖的镜头方式来诠释这个故事,既有笑点,又引人思考难民的问题。

印象比较深的是那位餐厅老闆,从他一开始出场到他遇到男主角,中间的戏都在传达一个信息,他是一位有点奸诈的商人。

卖服装,去赌场赢了一大笔钱,转而进入餐饮业。

他是一位爱钱的人,但是他也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人。

当被前任老闆拖欠三个月工资的员工找他预支薪水时,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并且耐心地听员工讲述他们的理由。

他是一位好老闆。

虽然很严厉地警告员工不可以在餐厅养宠物,但其实他也是一位爱宠物的人,宠物被扔出餐厅将无处可出,所以当员工还是把那隻狗留在餐厅时,他并没有多说什么。

看到男主角无处可去,他还会专门收留他,想门路帮助哈立里伪造假身份证,让哈立里能够继续留在芬兰,而且还会花精力帮助哈立里找他的妹妹。

影片中的芬兰人(除了那几位欺负男主角的街头混混和歧视犹太人的人)都是对哈立里充满同情,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

这让哈立里,一位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喜欢上芬兰,感觉到他留在芬兰生活是有希望的,即使他的身份是伪造的。

与哈立里不同的是他的妹妹选择继续保留难民的身份,她不希望忘记自己的身份,不想忘记自己的名字,她想要真实地活著,所以她拒绝了哈立里提出的伪造身份证的提议,选择去警察局申请庇护。

身份认同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难民问题,离开自己的家乡,你是否愿意放弃自己原来的身份特性,去塑造新的特性去融入收容你的国度。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另一个国度的人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像餐厅老闆那样面恶心善,愿意接受难民。

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要双方共同努力才可以达到最终目的。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时提出的,美国拒绝接受难民。

我个人觉得没有每一个国家都有义务去接收难民,但主要的世界强国,并且是间接导致难民问题的国家,对难民应该要有一点责任,有义务解决难民问题。

影片中的人物对话很少,人物也没有很多表情,大多数时候都是很严肃的。

这就营造了一种冷调气氛,并且影片大多采用中远景,镜头的切换节奏比较慢,就更是把冷调的氛围营造到了浓烈的程度。

冷调的影片氛围是会疏离剧情与观众的距离的,但是影片中的人物却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传递温暖的。

所以整部影片下来,反而觉得芬兰人对难民是充满关心的,难民在芬兰生活是有希望的。

台湾有一位很喜欢在电影中使用中远景来传达故事的导演,那就是侯孝贤。

看《希望在世界的另一端》时,我想起了侯孝贤导演,他喜欢用中远景,所以在我看来他的电影风格是有点冷调、偏慢节奏,要看懂剧情,你要融入到电影的意境当中。

有时候看他的影片,看不懂的话很容易就会睡著。

但这部不同的是,阿基导演还有黑色幽默,这给影片添色不少。

还有影片的讽刺手法,当时政府对难民的冷漠与当地人对难民的关心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政府的冷漠。

哈立里被遣返回叙利亚的原因是,政府经过考察认为哈立里的家乡是安全的,还没有达到需要芬兰的庇护。

而新闻却报道叙利亚的儿童医院遭到轰炸,联合国曾有声明,战争时期是不可以轰炸儿童医院的。

如果一个国家的儿童医院都可以被炸,那么那个国家是没有任何安全可言的。

看影片的结尾引人深思,为什么哈立里被捅了一刀,他还可以在河边笑得出来。

他是在笑什么,是笑他大难不死,还是笑他在芬兰生活得很开心。

我们不知道,不知道他接下来是否是真的大难不死,是否还是可以凭借假身份继续在芬兰生活,是否还会回到餐厅工作。

结局是未知的,但是我想哈立里笑是因为他被捅了一刀还没有死,他觉得在芬兰他是有希望的。

希望在世界的另一端,为什么希望是在世界的另一端?

是因为他们是难民,他们需要得到别的国度的收留才可以存活下去,他们成为了没有家乡的人吗?

到处漂流的人好像希望从不在他们自己身上,好像希望总是在别人身上。

这样的话,该有多可怜,一个人的希望从不在自己身上。

 4 ) 希望的另一面是绝望

男主Khaled是来自叙利亚Aleppo的难民,他的家人在一次空袭中全部遇难,只有一个外出为家人排队领面包的妹妹幸存下来,他和妹妹从土耳其边境逃出叙利亚,但在逃难过程中走散,独自一人来到芬兰的男主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妹妹。

他得到许多好心人的帮助。

借给他电话联系留在叙利亚亲戚的伊拉克难民、在被判定驱逐出境之后帮助他在押解警察眼皮底下从收容所逃脱的前台接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流浪汉们使他从芬兰自由军流氓的手里死里逃生、还有最后收容他并自掏腰包帮他做假身份证的饭店老板Wikstrom、以及在饭店工作的三个可爱的人类Calamnius, Mirja, Nyrhinen。

影片中穿插了很多音乐,Khaled在各种个样的情景下欣赏来自世界各地乐手弹奏的音乐;影片中还拍摄了许多Khaled和陌生人一起抽烟的场景,作为烟民互相递火。

音乐和香烟能让人在俗世生活里短暂地忘却际遇的不同。

电影中还有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小幽默,画面的构图和配色也带有导演强烈个人色彩,原以为是和《勒阿弗尔》一样温情的结局,然而在营造了许多人性的光辉与美好之后居然是深深的绝望。

难民署对Khaled作出驱逐出境的判定,给出的理由是Aleppo安全状况已经得到改善,当地居民已经没有显而易见的人身威胁。

然而被送回收容所之后电视新闻中就是Aleppo当地爆发政府军与反叛军的冲突升级,炸毁当地一所儿童医院,造成数十人伤亡。

Khaled逃出收容所,路上被露天乐队表演吸引驻足欣赏,却被芬兰自由军的流氓盯上,三个流氓无缘无故就想要烧死他只因他是难民,Khaled被救下之后流氓狠狠威胁道:下次再让我见到你就杀了你!

终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和妹妹团圆,Khaled鼓励妹妹家族里只剩下他们二人,一定要坚强活下去。

他安顿好妹妹住在Mirja家里,自己回到Wikstrom帮他准备的住处——地下车库里的储藏间,却被一直尾随他的自由军流氓捅了一刀在肚子上。

影片最后Khaled选择不告诉任何人自己的伤势,躺在河滩上遥望妹妹去警局报告难民身份,身边只有一只和他一样不能留在Wikstrom饭店里的梗犬。

他微笑着摸了摸狗,也许想到帮助过自己的那些好心人、也许想起一路上听到的美妙音乐、也许是在替妹妹憧憬她在这个自由平等国度的未来?

不,应该不会,因为Khaled应该深知希望的另一面是什么。

 5 ) 帮助

这部电影关注的是难民问题。

叙利亚难民作为一个整体,人数众多难免有乌合之嫌,但电影着落在一个具体的难民青年身上,一帧帧展现他如何一路逃难、牵挂自己走失的妹妹、向官方求助结果被拒驱逐、被新纳粹分子施暴……令观众没办法不去同情。

影片仍是阿基考里司马基一贯的简陋沉寂的风格,阿基镜头下的芬兰永远都是缺乏阳光的一潭死水,死水中的人们呆板地活着,木然的表情和僵涩的肢体动作,就像是被导演提着线操纵的木偶。

电影开始是两条线并行,一位上了年纪的芬兰土著,小生意人,过得不好不坏;一个辗转逃来芬兰的年轻叙利亚难民,眼神亮得像年轻的狼,意志坚定心怀善意,总是努力保持体面,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

在年轻的难民被芬兰官方拒绝收留不得不逃出收容所当了黑户之后,他遇到了看似自私实则好心的老土著。

这场戏拍得十分可爱,两人你一拳我一拳打了一架,就把两条故事线打到一块儿了。

老土著和他餐厅里的员工无私地帮助年轻的难民,电影后段相当温情脉脉。

阿基拍这部电影的寓意很明确,难民是人,是人就想好好活下去,而同样身为人的旁观者,理应去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大概是这种有说教嫌疑的创作初衷,电影结尾比较无力,被极端分子捅伤后年轻难民不向任何人求救、顽强自助并且依然肩负起照料妹妹的责任,导演用这个结尾给年轻的难民从叙利亚逃难至今的行为做出了一个总结,整部影片终结在男主角含笑凝望河对岸芬兰都市风景的画面中。

 6 ) 确有无缘之善,亦有无由之恶

我这么丧的人,大概就适合在这种披着惨淡外皮的电影里,遭遇突然降临的一段黑色幽默,然后自己一个人偷偷笑很久;然后走出放映厅,找到那首喜欢的不行的BGM,感到浅浅一股回流的心酸。

阿基的色彩太好看了!

海报完全无法体现这种美,所以换了一张剧照图。

也是电影里两股支线的直接交汇(第一次一脸煤灰的难民和驾车而过的离异男子不算的话)。

北欧中产阶级的人生问题,是轻描淡写了的,妻子酗酒+事业瓶颈(“市场不好了”一句都是通过旁人之口),再加上赌场之夜爆棚运气,和寿司之夜的荒诞喜剧,你根本不觉得他的人生有多大问题。

他好像永远都思路清晰,什么都能解决,可你看,他是极少极少带笑容的。

叙利亚难民的生存之苦,丧亲,分离,背井离乡,无名恶意。

是一个几乎没有私欲期待的人,每一步却和自己所期待的都背道而驰。

他问,假装快乐对我也有用吗?

——是很苦了,却没有卖苦。

回应的方式,是尽力陈述,是信仰尽头,是翻墙而逃,是一个拳头。

两个人的命运相逢,他给他带来了“新生活”,他给他解开了“旧仇怨”。

行动、果然是解开人的困顿的小诀窍啊。

讽刺不是没有。

政府一本正经的拒书之后,是电视报道里的现实。

没有刻意用镜头去逼近血腥,最严重也不过仓库里几滴浓稠的血液。

如果说命运的残酷是基底的话,阿基的暖却是通过旁人一点点小举措露出来的。

印象最深刻,是收容所面瘫护士临行前开门的动作,就好像两个废柴员工用身体挡住狗狗的身影一样——生而为人的、力所能及的善意。

恶呢,竟然也是没有来由。

有整体氛围的左,纳粹风味的右(“该死的犹太人”)也莫名“锲而不舍”了起来。

还是有点遗憾的。

阿基像所有柔软和温和的好人一样,有太多的“想当然”,所有的戏剧冲突都都被磨钝了些,最后河边等死戏,都感觉充满希望——大有一种空中童话的虚。

作为故事来看是好的,但题材和现实隔离太远,总觉得会留下艺术的隐患。

但还是很高兴我的“欧盟电影展”第一片是阿基。

八分给你。

❤️

 7 ) 意乃现身市井中而非栖息苍梧下

小津安二郎、罗伊•安德森和阿基•考里斯马基影片中的角色人物的表演都可以用“僵硬”来形容,但他们之间又有区别。

小津安二郎的是“僵而不硬”,演员大多数的情况下面带浅浅的笑,没有大的感情起伏,面部表情变化很小,其背后蕴藏着些许无奈,但保有温情,小津的风格完美体现解构主义的开放性和无终止性,人物之间的对话,无指向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锚定,但细品觉涵义隽永,他的影像中最平淡的生活原生像却使观者有其各自的解读和感悟,孰对孰错本无定论,生活的真谛在被濒临把握时又被重新解构了,导演没有有意识地传递给观众以某种意义,因为传递的信息不是导演艺术的单一表达,而是日本家庭文化的各种冲突的体现;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是“硬而不僵”,剧中人物面部表情严肃,不苟言笑,双唇紧闭,言语交流生硬而缺少感情,语言交流剔掉所有无用寒暄的修饰枝节,减除圆滑、世故的用语和行为,这样增加了交流的有效性,去除了表达的多义和含混性,阿基的影像特质是结构主义最好诠释,人物关系看似松散、孤立,实际上它们构成一个严实、紧密的整体,孤独的个体也是社会整体的镜像和浓缩,个体是与他人的同一合作中形成并不断地完善自我;而罗伊•安德森的是“既僵又硬”,人物面部涂上油彩,已难看出喜怒哀乐,他们行动迟缓如僵尸,去情感化的生活呈现出一股死气沉沉的气氛,安德森的影片风格是存在主义的被抛,沉沦和向死而生。

阿基的影片以七十分钟左右居多,但这部影片却超过了一百分钟,算是阿基影片中的一个异类。

阿基电影的一大特色是色彩的运用,他的色调是暗色系的,忧郁的,古典而怀旧的,大范围的偏暗色块运用衬托着人物角色与现代时代的隔离与滞后感。

影片色调非常贴合西班牙画家里贝拉画作的暗色调,阴郁而庄重,但影片的内在形式却是印象派的,导演主观经验来迅速捕捉生活瞬间,影片呈现的生活是采样化和粗线条的,导演的目的意不在将生活刻画得精致或苛求逻辑上的严密性,人物偶然的而不是深思熟虑的行为,例如影片中开餐馆的芬兰人对于叙利亚难民的出手相助,更显弥足珍贵。

人物的交谈简洁和直接,即使是得到对方的帮助,也很少说“谢谢”,客气的寒暄在影片中是很难见到的,如此的交流更显真挚。

在这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已经高度发达和全球化的社会的今天,表面上生硬的言语,实际上是摒弃了人们惯常的搪塞、推诿、恭维等假情假意,而还原了语言创立之初的本质。

阿基影片中的芬兰人多为表情严肃,不苟言笑,现实世界中的芬兰人是否也是这般模样?

本人和一些芬兰人有过一些接触,的确他们多是比较严肃,不喜欢开玩笑,通常嘴唇都紧闭着,而且在酒店大堂等处相遇他们通常不会和陌生人打招呼,对于你的问题,会做简短回答,不喜欢聊天和闲谈。

既然说到了芬兰人的性格特征,下面就再闲聊一下其它几个国家的,首先说明,我只是接触了他们中一部分人,具体都是基于自己的观察,并以第三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评论也力求客观(100%的客观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评论都不可避免地受评论者的受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知识结构和价值观所影响),他们作为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言行虽不能完全代表他们的整体,但是每个个体都是整体的一个缩影,每个个体所有的特质都会在其代表的整体中找到多个类似的样本,因为个体的特性都来自与他的群体的遗传性和社会性,而不会凭空出现,因为其行为多是由其在群体之间交流中产生的,不被理解的行为是没有存在意义的,所以见一斑,可大致窥全豹。

首先说一说美国人吧,毕竟他们给人的感觉是无处不在,考虑到美国短暂的国家历史,加上其复杂的国民组成,可以说美国人是没有统一的民族性的,作为一个全世界各民族,各种族的混合体,他们对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都有一定的接纳性,但整体上,美国人是看不起黄种人的,但表现是非常隐蔽的,多体现在一些小细节上,例如旅游场所或餐馆的一些工作人员,他们对于白人是面带微笑的,对于黄种人表现不卑不亢,即使有笑容,也有种皮笑肉不笑之嫌。

当然大家可能会误会说:“是不是你自己玻璃心,一边向往美国,一边又总觉得自卑和自尊心受损,酸葡萄的心理作祟?

” 那估计您会错意了,因为本人一贯信奉人人生而平等,一样有龌蹉的思想,一样的吃喝拉撒,皆是自私自大的一团团活动的肉而已,而且我也不向往其它任何国家和地区,因为看过了解过之后,发现各有各的光鲜和污秽。

下面说一下日本人,基本上我遇到的日本人都非常的有礼貌,做事情讲究遵循原则,即使是某个事情做了无数遍,他们都不会走捷径,当然他们对于国人喜欢抄近路办事方法比较不喜欢,他们也非常的爱干净,还有他们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去喝酒都非常的实在,与国人都想让对方多喝不同,他们喝起酒来毫不谦让,每次都以喝多喝吐告终。

日本人由于民族组成的纯粹性,所以他们的民族的特性也非常的明显,固执而执着,并且他们对于亚洲其它国家的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轻蔑,但他们对于不符合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言行是看不起的,其交谈的话语的语调和面部微妙的表情已表明了他们的内心。

再聊一聊韩国人,他们也是比较的讲礼貌,见面非常谦逊地打招呼,他们做事对于规矩的遵守介于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做事遵循原则也有时不排除走捷径,而且他们好多人都可以讲一些中文,而且他们也比较喜欢用一些简单的中文表达,不是为了简单地秀一下他们会了几句中文而已。

下面看看印度人,他们有时会非常明显地表示出来看不起中国人,估计自己一直为自己自诩的白人身份不被认同而愤愤不平有关,而且他们大多数人喜欢夸夸其谈,大谈心灵鸡汤,说的多做的少,是镶金边的尿壶-嘴好,眼高手低,作CEO是他们最好的选择而且现实也的确如此。

接着让我们看一看法国人,他们做事情没有美国人的严肃性,行事有时偏随意,即使是工作上的事也不例外,有时他们显的比较自大,估计还是吃着以前拿破仑的老本的缘故。

说到英国人,他们多表现温文尔雅,讲话句式比较复杂,用词比较美国人考究,交谈时比较尊重对方,会聆听对方再作回应,不似美国人多喜欢夸夸其谈。

英国人与国人交往,非常礼貌,但他们的骨子里面是傲慢的,他们总是抱着一种令人不易察觉的高高在上的姿态。

最后说一下德国人,他们做事严谨,但表面不像芬兰人看上去那样冷漠,对于寻求帮助的人比较热情,为人谦逊和对人礼貌,他们的自豪和优越感是不外露的,这是最高层次尊贵感,不靠轻看和贬损对方而彰显自己。

而低层次恰恰相反,人们最看不起的是和自己相像的同类人,因为他们为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而恼火,基于库利的“镜中我”和拉康的“镜像理论”,我觉得人们逐步地形成自我的过程也是渐渐厌恶自己的一个历程,所以他们才选择轻贱“像自己”的他者来排斥“自己”。

 8 ) 不要难过,人生总是有好有坏

歌很好听,轻快里带点沧桑,芬兰人们显然也很喜欢,可跳舞的时候依旧面无表情。

有始有终的面瘫和情景剧似的干脆的镜头切换,让这部电影呈现出略显怪异但非常有趣的气氛。

全片最神秘的人物大概是“好心人”,好心人无处不在,总能适时出场带领主角柳暗花明。

然而导演并不是一个天真乐观的理想主义者。

不然,在主角客观克制地讲述了自己的难民逃亡经历并不卑不亢地夸了芬兰一番后,庇护申请总该通过吧?

更何况,他在片尾还被捅了一刀呢。

担心观众因温情的剧情而弱化了难民问题的严重性,我觉得没什么必要。

指望“好心人帮助”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度过难关,而非稳定健全的难民保护机制,这听起来不是很妙。

Too good to be true的情节设置,反而让人觉得有点丧丧的。

那些理想化的“天无绝人之路”,更像一个看透世事者的自我安慰:倒霉时别太难过,想要生活过得去,总是有好也有坏。

不过幽默的人总不会过得太糟——当然,芬兰人开玩笑的时候也是面瘫。

寿司那段恐怕没人不喜欢,恨不得扑进屏幕拯救无辜的芥末;被咸鱼寿司荼毒的客人们离开餐厅,失败的老板让员工回家,自己孤独地坐在店里,一旁的点歌机(?

)啪的一声灭了,真是惨淡哈哈哈。

很多好玩的小细节,导演镜头里面冷心热的芬兰人太可爱了。

 9 ) 牵线的风筝,放飞的希望

前不久,终于五五六六,迷迷糊糊的啃完“风筝”。

好的是,还能为哈桑和阿米尔各自的“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唏嘘感慨…!

今晚,这部“希望的另一面”剧情如此对仗,让我再次回到两兄弟经历的那一面。

阿米尔和父亲从阿富汗逃难到美国,男主和妹妹流落到欧洲,途中男主和妹妹失散。

男主在芬兰得到了好心人外冷内热的温暖关怀,就像芬兰寒冷的天气和火热的桑拿。

男主通过司机帮助找回了妹妹,恰如阿米尔通过司机找回自己侄儿。

“风筝”看过感觉沉重感伤,“希望”则更显轻松温暖。

 10 ) 迷人的酷且善良的餐厅老板形象

有一种古典式的含蓄的幽默,像看一部温情脉脉又令人忍俊不禁的默剧。

缓慢的蒙太奇与陈旧的颜色不知是否对应着芬兰不景气经济下的社会氛围。

喜欢对老板刀子嘴豆腐心的刻画,前一秒用芬兰语跟伙计说,我们可不能让这人(难民哈立德)留下,后一秒就用英语问哈立德是否想要份工作。

电影开头离开妻子,临近结尾找到妻子,从妻子的对话引出原来老板是为了让妻子戒酒才离开。

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乐队引入餐厅,非常简洁地暗示了这是哈立德出的主意,帮助餐厅重新获得了人气。

老板的善意也得到了相应的福报。

没有描述哈立德给老板出主意的镜头,没有描述怎么找到、联系上乐队,仅仅一个镜头,让福报来得含蓄、不油腻,更有力地温暖人心。

《希望的另一面》短评

节奏和配乐拿捏的非常好,滴水不漏,阿基的冷幽默叙事有一种洞穿一切的力量

9分钟前
  • 尘埃眠于光年
  • 力荐

不是很能接受这种诠释"希望"的方式,即便很应时应景,可也不免很单薄。主题是单薄的,那呈现主题的形式也自然是单薄的,基本没什么可探究的,两倍速观看也丝毫不影响。还是那句话,不管别人从这部片子里看出了什么大道理,也影响不了我就是觉得它一文不值的想法,近8分的高分如果只是观望效应的产物,着实也太可笑了些。第一次看芬兰电影吧,很可能也会是最后一次,评分的话,就值一颗星。

13分钟前
  • 南宫非攻
  • 很差

白左拍的文艺片打着喜剧标签却即为沉闷我为啥要看这个

15分钟前
  • 飘渺孤鸿影
  • 较差

说实在的,没理解到大师的点…表演都太生硬,镜头语言也并没有想象中的丰富

18分钟前
  • 你好,再见
  • 较差

还是阿基那些固定的元素,木讷的人物、极少的对白、餐馆、乐队演出(每次都这么好听)、生活的辛酸和总有来自周围的善意对待。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独特冷幽默。男主真好看啊,有点像拉博夫,卖寿司日式打扮的时候忽然又觉得有点像山田孝之。

20分钟前
  • RealityBites
  • 力荐

脑缠粉跪求永不退休的拍下去,一如既往的风格和少不了的元素,烟酒、狗狗、氛围、音乐品味、熟面孔、一本正经的幽默…一切都非常的阿基,贴近当下的社会境况,看似一贯的冷峻克制实际更加的有爱和暖心,充满了关怀和人情味,再丧也丧不到哪里去,再糟糕也会触底反弹,再苦再难生活总会给点希望之光。

23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力荐

第一次看芬兰电影。难民,庇护,遣返,驱逐。和他比我太幸福了,很安全,吃得饱,睡得好,还能看电影。与政府机构建立良好关系是我们的秘诀。餐厅做的菜也太简单了吧,沙丁鱼罐头,带着罐头就上桌了。整个土豆,一刀没切,这也算厨师?光头党:新纳粹主义的青年组织,仇视亚裔移民。有吸尘器真好,我也想要一个。寿司上的芥末放的太多了吧。老板对员工真好。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x411V7qh

25分钟前
  • O型血
  • 还行

这效果感觉是几十年前的

27分钟前
  • 都发厂里
  • 很差

考里斯马基也走上了温情主义与圣母情怀了,都忘了有《阿拉伯人的骆驼》这个寓言。有时候真是觉得无情与理性的政府更是惯出了一大批身在温柔乡中不知世界残酷的情怀婊。

28分钟前
  • 山有林
  • 还行

高冷温情像改良寿司

32分钟前
  • mxx
  • 还行

阿基一定读过阿甘本!与其说这是他对“神圣人”重新夺取政治身份的承认,不如说他彻底毁坏了这个词汇原初的意义——神圣人不能被作为牺牲而献祭给神——他将作为一个异乡人,被暴力这一原始的神祇刺死在芬兰的土地上。他不再是死于战乱与流亡,而是在重新伪造公民身份之后,作为一个芬兰公民被杀死。或者说,并不是那张伪造的证明,而是国家权力之外的死亡,结束了神圣人的漂泊。

37分钟前
  • 王不知道
  • 推荐

主题属性限制,水准大不如前

42分钟前
  • 旋转楼梯
  • 还行

勉强及格吧。最好笑的是兄弟伙凑一起开个日本餐馆,背景音乐用的是《竹田の子守呗》。一餐馆老板一叙利亚难民,演了一小时双男主才汇合,老板那条线更多阿基的套路,赌场赢钱开饭店的基式冷幽默;难民一条线则附加了申请身份、遭驱逐、找人改身份证之类生存体验。配色和布光非常纯熟了,感觉这剧组就像个熟人之间的聚会

46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3.5。承接旧作《勒阿弗尔》对欧洲政治与局势的关注。充满戏剧张力的静态摄影、日光灯管低照明营造的冷峻色调、不苟言笑的反戏剧化表演……阿基将自己所有招牌式的电影语言都用在这部温情中带着犀利,欢乐后催人流泪的影片中。

51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可知道,有的餐厅并不发放菜单,因为厨师只做一道菜——就算有菜单你也没得选。“作者导演”圈里,阿基·考里斯马基就是一位这样个性厨师,他不像其他有些大导演,想办法从技术或题材上实现突破和对艺术生命的延续——而是恰恰相反,把对自己已有风格的坚持作为“突破”和“延续”本身。参加2017年柏林影展(并最终荣获最佳导演奖)的新作《希望的另一面》,依然是阿基对底层阶级,社会福利机制,移民等敏感问题谱写的另一部变奏曲。

54分钟前
  • 蝶志凯序
  • 较差

死太艰难,我只想好好活着

57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浓郁的阿基气质!叙利亚难民感知人间冷暖 那家爵士舞曲环绕的餐厅 极简主义 出离戏剧化 停滞的表情 让我有种在看法斯宾德的错觉

1小时前
  • 蝴蝶夫人
  • 推荐

剧情

1小时前
  • 尘世流年
  • 还行

三星半。又见难民题材,拍的很别致,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或者刻意写实的方式,前半段叙利亚难民和芬兰普通中产阶级两条线并行,正在你好奇着导演会以怎样一种方式让这两个人物汇合时,双方的各自一拳让整个故事的发展方向骤然一变。如果芬兰也有类似总局的审查制度,估计审片官员要被这片膈应好一阵。

1小时前
  • 柯里昂
  • 推荐

两条主线宛如并行而缓缓流动的河流,它们在某一处交汇然后故事发生了。这一次,阿基将目光聚焦于移民问题:在展示社会残酷的一面后也让人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爱与关怀。希望的另一面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在悲观失望下还抱有的乐观。这次,慈悲的导演没让哈立德的故事悲剧收尾。“死太简单,我要活着”

1小时前
  • 方枪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