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最美的就是男女主刚见面的时候,火车驶过,对视,交谈,走在铁轨上弹唱崔健的花房姑娘。。。
太浪漫了。。。
李爱为男主付出了很多,但我还是喜欢姜茜一些,虽然她是个小三。。。
不过也怪男主花心啊。。。
最后春晓的出现算是对他的一种救赎吧。。。
经历三个女人,不是摇滚乐救了他,而是女人们。。。
拍好一部以摇滚为关键词的商业片,又要保证够“摇滚”,又要保证有钱赚,绝非易事。
可以看出《摇滚英雄》在努力向两个方向上靠,但最终都没上岸,既无力迎战同档期对手,又不是一部有诚意的小众片。
最后所呈现出的,不过是碎片化片面化负面化的摇滚符号拼贴出的青春片,一次失败的文化+商业合谋。
走出影院,尽量梳理好复杂的感情,从“摇滚”和“青春”两条线出发,和大家讨论下这部伪摇版本的《匆匆那年》是怎样拍成的。
【第一条线 | 摇滚:假致敬,真利用】借选秀节目复兴春风,“摇滚”在主流文化舞台上亮相的机会越来越多,背后的商业价值若隐若现。
而《摇滚英雄》的观众群体无非两类,一是摇滚乐迷,一是好奇观望摇滚究竟是什么的圈外人。
前者而言,只要没对国内电影绝望,听说有这样一部电影多少会有兴趣主动进影院;后者来说,要不要进影院,要和同档期影片对比一下,看这部片有没有足够特别的卖点。
前者是人气再低可以保证争取到的基础观众,然而,想要票房成绩,就要想办法迎合更多的人。
小众话题进入主流语境难免会有妥协,但真实反映那代人身上的故事也并不难。
怕就怕在呈现是还是以媚俗猎奇的视角,夸张放大最有话题也最容易被误读的部分,甚至干脆沿着误读的思路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部电影也未能幸免。
《摇滚英雄》对摇滚元素的用料看似很硬,很足。
宣传中主打“王菲和窦唯”的往事,邀请到了当红的乐队客串,主演秦昊的气场非常合适,片中梦乐队的青春时代由四个音乐学校的学生出演,甚至导演本人也自带音乐人属性。
然而,上镜≠致敬大量关于摇滚的内容逃脱不了以下几种命运:片面粗糙的复制,放大最吸引眼球的部分,空有表面符号不具备实际内涵。
就个人经验,列举出一下几处:-- 1. 窦唯、王菲及其他 --影射“王菲和窦唯”是《摇滚英雄》的最大卖点之一。
窦唯是八九十年代大陆摇滚乐的领军人物,王菲是长盛不衰的流行天后,他们的往事也是摇滚圈内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不过从影片的呈现来看,已经不能说是影射,简直就是复刻,而且很多地方不太厚道。
当然,复制八卦往事的做法本身就不怎么厚道,这又不是传记片,简直就是抄剧本。
电影与现实对比如下:☆ 男主武为,组建梦乐队,四个大长发少年,1994年通过“中国摇滚新势力”演出震惊乐坛。
★ 男主影射窦唯,窦唯曾在1991年组建“做梦乐队”,不过片中的梦乐队和现实中的黑豹乐队(窦唯曾任主唱)、唐朝乐队更为接近。
唐朝乐队的四人组大长发形象更为深入人心,而片中武为的形象也纳入了唐朝乐队主唱丁武的一部分(武为=丁武+窦唯)。
1994年,唐朝乐队和魔岩三杰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办“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被誉为大陆摇滚的巅峰。
☆ 回忆中的两个女友:女主李爱,从跑龙套演员到大腕,深爱武为,后感情破裂。
第二任姜茜,大学肄业,梦乐队吉他手的女朋友,乐队摄影师,与武为分开后生下女儿。
★ 女主影射王菲,虽然身份从歌手变成了演员,但特立独行的性格和对男主的感情如出一辙。
女二影射窦唯第二任妻子高原,也是摄影师。
王菲如日中天时,由于种种现实矛盾,和窦唯的感情也走到了尽头,高原则取代了王菲的位置,一时流言蜂起。
窦唯和高原后来也分开,高原带走了女儿。
而姜茜的名字显然在影射姜昕(窦唯的初恋女友,摇滚圈音乐人),她大学肄业和窦唯渡过了成名前的几多时光,后来写了《长发飞扬的日子》一书对回忆那段岁月,可以说女主身上也有不少姜昕的影子,相信编剧也没少参考这些资料,姜昕也出现在片尾致谢中,但片中的处理怎么看也不够厚道。
☆ 武为一个人、而不是整个乐队和唱片公司签约。
吉他手(姜茜男友)出车祸,乐队彻底散伙。
★ 窦唯最初成名是在黑豹乐队时期,后来因为音乐理念单飞。
但这次事件和王菲也脱不开关系,因为王菲原是乐队另一成员的女朋友,和窦唯在一起后,窦唯的处境多少有些尴尬。
吉他手出车祸则是影射唐朝乐队的衰落。
1995年唐朝乐队贝斯手张炬,号称当时中国最牛的贝斯手,因车祸离世,唐朝乐队、甚至整个摇滚界也告别了辉煌时期。
说句题外话,一个人签约唱片这类事最广为人知的案例还是汪峰。
★ 细节:被狗仔拍到在胡同里买油条,四合院里的合影等等都有出处。
以上是“抄袭”的部分,下面是抹黑的部分。
片中男主不仅颓废、酗酒、乱性、歌不怎么样颜值也不高。
现实中窦唯不但有音乐天分,也是完全可以靠脸吃饭的人物。
当然,这一点可能是选角问题,但电影中完全呈现出迎合大众认知中的摇滚乐手负面形象,且对于做音乐的细节没有多少笔墨,大多是随便玩玩乐器唱唱流行腔。
而女主的设定完全是在包养男主的状态,男主也完全被塑造成了渣男,劈腿的缘由没说清楚,又随便甩了第二任女友,人到中年还和外国友人随意乱性,理解成抹黑窦唯、抹黑“摇滚”也不为过。
另外看到春晓这个名字,不知道彭坦会怎么想。
另外片中北冰洋的频繁出现可以理解,但油条是给谁打的广告?
单纯强调这里是首都?
-- 2. 歌词 --音乐的欣赏上大家各有所爱,在这样一部电影里,虽然主打“摇滚”旗号,毕竟是商业片,编曲上流行风一点也可以接受。
但就歌词的内容而言,也完全是小清新的套路,看不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怀疑、反抗和质问,反倒是积极向上、没有迷茫、充满希望,或者用主流话语体系来概括:青春正能量。
令人无语的是,这种感觉也是嫁接在对经典曲目的改编上,以导演作词少年演员编曲的两首歌为例:☆ 《梦》:“我,飞向梦里的路,飞向了太阳”★ 改自唐朝乐队两首经典作品《飞翔鸟》和《太阳》。
“永远没有梦的尽头,永远没有不灭幻想”和“太阳,我在这里”是非常经典的老歌词,带有时代的迷茫和追寻。
但片中的《梦》“选择了方向,就别回头望”完全是青春励志流行作品,请类比传唱更广的“青春有太多,未知的猜测,成长的烦恼算什么”。
☆ 《明天》:“我遇见你,在一辆开往春天的火车,火车往前开,没有为什么”★ 改自二手玫瑰乐队《火车快开》,原句是“我们的青春就要开,往哪儿开”的一系列戏谑排比,和前一条一样,电影中还是表达青春正能量的主体思想,最后歌词里又加一句“在梦里飞翔”,无力吐槽。
看得出来电影在对摇滚现场的表现上是下了心思的,虽然莫名的甩头和曲风实在不搭。
另外有不少在音乐节现场的采风,然而像剧中客串的摇滚乐队一样,终究只是皮毛。
-- 3. 圈里 --在一篇对导演的专访里,用了“崔健力挺”的字眼,其实细读下去,只不过是电影中用了崔健的歌,而崔健没有要版权费。
同样,片中还号称有逃跑计划、旅行团、瘦人乐队客串,但看下,只有走摇滚风的谭维维算客串了一个和摇滚无关的角色,而其他乐队不过是录了下他们的表演现场而已,靠这样来堆砌更多摇滚元素,装作自己是“圈里人”,不过是增加了电影的MV质感。
另外,《夜空中最亮的星》肯定掏了腰包。
-- 4. 电影名 --最后说到电影名上面。
相信大部分人看完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摇滚英雄》,哪儿英雄了?
谁英雄了?
我也反复捉摸这个字眼好几遍,突然脑海一亮,想起10年在工体看了一场号称要重现94年红磡盛况的演唱会,请了一水的摇滚老炮,就差窦唯没到场,艺术总监是宁浩,可能是近几年老一辈摇滚圈的最大集会。
集会的名字就叫:怒放摇滚英雄演唱会。
脑海又一亮,想起去年水木年华的卢庚戌导了一部《怒放之青春再见》的片子,顿时明白了,所谓“摇滚英雄”,就是因为“怒放摇滚英雄演唱会”的“怒放”两个字已经被用过,只好用“摇滚英雄”了。
那么,我预言明年上线一部摇滚青春巨作——《演唱会》。
不是脑洞大,《怒放》和《摇滚英雄》两部片子有很深刻的联系:首先,女主的名字都叫李爱——不明白是什么鬼;其次,导演都自带音乐人属性;然后,阵容都有秦昊;最后,都是所谓摇滚青春片。
——还真是彻头彻尾缺乏创意,海报上“国内首部摇滚青春片”的名号是怎么打出来的?
完全符合的,只是宏大命题,情怀绑架,和不着边际。
另外,《摇滚英雄》海报中“摇滚”的字体和香港2012年一部《起势摇滚》海报的字体重合度非常高,请大家自行判断。
最可惜的点在于,《摇滚英雄》不仅真的不是首部、没有摇滚、只是青春片,甚至连青春片的路子也是从青春片巨制《匆匆那年》搬来的。
进入下一部分:【第二条线 | 青春:不致敬,直接用】作为一部没有任何先锋意识和思辨能力的电影,里面被污名化的不只是“摇滚”。
秦昊卖肉出演可以理解,毕竟老婆是制片人。
但有一个情节却不怎么让人舒服:女孩子春晓在中年男主洗澡时聊天,开口时随意掀开洗澡的帘子,男主像惊慌失措斥责她之后,说了几句又掀了一次。
掀帘子这一桥段,我总觉得在哪里看过:一个背负“90后”标签的非主流外形女孩子,和陌生老男人共处一室时,随意而自然地掀开全裸老男人的遮羞布。
(这部电影里被污名化的不只是“摇滚”,不只是“青春”。
)追溯看过的所有烂片,终于在青春片里找到了答案。
对,是《匆匆那年》。
《匆匆那年》里隐瞒身份的男主初恋的妹妹对卖肉的男主做了同样的事情,只不过掀开的是浴巾。
细思极恐,我突然发现,就连人物设定上,不止春晓,每一个人都能从《匆匆那年》里对上号,双线回切的叙事手法也一模一样。
或者说,去掉所有本来就没什么联系的摇滚符号,这就是一部《匆匆那年》的致敬之作。
对比如下:☆ 《匆匆那年》的双线·回忆线:青春少年时,男主和女主好上,一段得意时光,几年后男主莫名劈腿女二,女主心碎默默离去,男主心碎甩女二。
女主特别好,男主渣。
女主有打胎戏。
·现实线:男主进入颓废中年,突然有天遇到莫名闯入生活的非主流短发少女,少女在身边逗留几日,帮他回忆起许多往事。
最后摊牌,少女是女主的妹妹(设定为男主并不认识)。
最后莫名happy ending★ 《摇滚英雄》的双线·回忆线:青春少年时,男主和女主好上,一段得意时光,几年后男主莫名劈腿女二,女主心碎默默离去,男主心碎甩女二。
女主特别好,男主渣。
女二有意外怀孕戏但没打胎,可能因为女主女二没有妹妹,需要新角色帮男主回忆。
·现实线:男主进入颓废中年,突然有天遇到莫名闯入生活的非主流短发少女,少女在身边逗留几日,帮他回忆起许多往事。
最后摊牌,少女是女二的女儿(设定为男主并不认识)。
最后莫名happy ending好了,补一刀,《匆匆那年》的女主妹妹和《摇滚英雄》的女二女儿都是刘雅瑟演的。
看到这条线索水落石出,我终于明白,之前堆砌的摇滚元素,不止是供赏玩的猎奇符号,更是障眼法,一场巧妙的化妆舞会,每个少年带上“摇滚英雄”的面罩。
相比匆匆那年的好学生,《摇滚英雄》里更像是不好好上学的坏学生,在思想觉悟上已经低了一个档次。
摇滚的粉饰也没有到位时,就只剩下一部残妆的青春片。
行文至此,这部分也不必再谈太多。
-- --其实,摇滚和青春的碰撞在大陆商业电影中远不是第一次。
有第一代大陆摇滚兴盛时期,田壮壮的《摇滚青年》(1988,虽然和摇滚乐的关系不大),张元的《北京杂种》(1993,崔健主力出镜,大量老炮出没)以及青春片兴起时期,张内咸的《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2013,马頔、宋冬野主演,小清新路线,中二病结尾),卢庚戌的《怒放之青春再见》(2014,校园民谣风回忆录)等,但口碑都是不上不下,更没有票房的成功,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子。
而崔健的《蓝色骨头》(2014,风格突出,但制作粗粝)也没有绽放出更耀眼的花来。
再相比其他由音乐人故事改编的非传记作品,《天鹅绒金矿》(1998,影射David Bowie)和《最后的日子》(2005,影射Kurt Cobain)都是成功且有深度的作品,窦唯在中国摇滚乐史上也是有足够的分量和代表性,如果是有诚意的作品,不可能一点深度都拍不出来,却成为青春的无病呻吟。
总之,把摇滚嫁接到青春片上并不是个坏主意,那些叛逆、激情、爱恨正是两者最为交融的部分。
但要驾驭好真正的摇滚口味,拍一部破除类型片定式的青春片,难上加难。
话说回来,无论怎么宣扬小成本制作,宣扬有文化有情怀,《摇滚英雄》毕竟是一部商业片,无法揣测导演的真实动机是什么:是想为摇滚发声,结果在实际运作中遇到种种困难,最后想法和票房两边都难保全?
还是只为了题材出新和在导演资历上留下一笔?
我个人希望是前一种,但谁又能说清道明。
作为一个看到摇滚话题就马上贡献票房的少年,也知道想要有成功的商业片必须有所妥协,但确实很期待一部像样的作品出现,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摇滚英雄》并不是。
-- --(图文完整版请移步微信公号:rocktheold)
北电场先一步看了《摇滚英雄》,华语青年影像展的展映作品,一部打破传统充满新意的影片。
双线叙事的结构并不新鲜,细想有其用意。
1990年正值中国摇滚黄金时代,2010年至今应算中国摇滚逐渐复苏的时代,两代武为的故事也分别暗和时代气质。
年轻版武为的理想主义极端浪漫,中国摇滚蓬勃气势和戛然而止,中年版武为在草莓迷笛上的找寻似乎暗合当代摇滚大众化下的摇滚精神回归。
个人命运与时代特征的高度契合。
对于影片来说,难处理的是两个时空讲的是同一个人(由不同的演员表演),两个时代的武为处于完全不同的环境与心境中,但20年的时间跨度下又潜伏着难以言说的情感的放纵、延续与回归,影片的处理手法相当娴熟,无论是剧情安排还是美术设计时代感都很强,注重细节的真实,带着观者在两个时空来回穿梭,感叹青春与时间的流逝,感受爱与梦想的伟大。
在声音方面的处理非常惊艳,这也是一个音乐题材的影片应有的气质,可以看出导演和录音在声音方面细腻的设计,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电影的录音难度很大,声音的层次感非常强,很重视非语言类声音的叙事,充分调动了影片各种声音元素来完成抽象表意,帮助观众更好的获悉影片情绪上的变化,在叙事上合理地做出暗示。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有时候我有意识地接受到了声音的刺激(比如梦乐团表演的段落),同时也有我不会特别注意到,但是影响着我潜意识的声音(比如四合院段落出现的声音)。
至于说电影里面出现的众多歌曲,不管是经典的(如老崔《花房姑娘》),或者正流行的(如逃跑计划《夜空中最亮的星》),使用的非常好,光这一点对于热爱音乐的人来说就很过瘾了。
放映现场听导演说如何拿到这些音乐版权的故事,非常感动,抱着一颗热爱电影热爱音乐的真诚的善良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导演既是电影人也是音乐人,有自己的执着与坚持,这也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剪辑节奏与影像风格,表现出一种强劲的生命力。
片里也有很多桥段让人回味,电影既是艺术,是表达,也是商品,是工业,对于一个小成本影片来说,在个人表达与商业元素之间保持精致的平衡尤其难得。
我一向不善于怀旧。
我是活在当下的人,既不纠结地回首以往,也不无聊地展望未来。
然而最近因为在微信上连载旧文,身不由己地常常在重温文字时回到过去,而今天刚刚看完的这部电影更是将我瞬间带回了九十年代,那个我还年轻,还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大学时代。
我并不想从技术层面分析这部电影拍得到底有多好,和以往一样,我固执地认为,一部电影只要有一个地方打动我它就算是成功了,而我自认为已阅片无数,在心里是有自己的衡量标准的。
这部电影不止一次打动了我,甚至在影片结束时我仍少见地坐在原地不动,直到把片尾看完,并且听完了最后那首歌。
我看着银幕上音乐节的写实画面内心充满感动,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去过音乐节了,自从家里不再有车之后。
还记得上一次去摩登天空音乐节时内心所感到的失望。
当然也记得我参加过的每一次音乐节:草莓,迷笛,张北草原音乐节……所以当片中出现熟悉的画面时,我顿时被往昔的回忆击中。
第一届张北草原音乐节不巧下了雨,在午夜时分喧闹之后迎来了暂时的平静,我们钻进帐篷休息,一直等到半夜三点,然后淋着微雨看张悬唱歌。
周围是一顶顶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帐篷,衣着特异的文艺青年们往来穿梭。
夜晚的风带来深深的寒意,但心里却感觉有热血沸腾。
还有某一年的音乐节,压轴的是我最喜欢的杭盖乐队,他们粗犷雄浑的歌声瞬间将我的热情点燃,我疯狂尖叫,纵情狂舞。
我不知道如果换作今天我是否还能这样,我觉得我内心激情犹在,只是恐怕有些力不从心了。
我是多能跑题啊,写了这么多还没怎么提到电影。
我想说其实我不是要写电影,而是想要写那个年代热爱摇滚的自己。
上大学时我曾经留过一头狂野的披肩长发,那一年黑豹和唐朝正流行,我迷他们迷得如痴如狂,因此别人说我的头发像唐朝主唱时我甚至有些沾沾自喜,全然不顾对方是不是在讽刺我像个女汉子。
我想和我同龄的爱摇滚的女生们大概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和刚刚认识的男生坐在图书馆前的大草坪上弹着吉他唱张楚的“姐姐”,在何勇的“钟鼓楼”里寻找自己熟悉的影子,声嘶力竭地呐喊“回到唐朝”,在窦唯高亢的歌声里感受柔情摇滚带来的震撼,当然也少不了最牛逼的老崔,时至今日他仍是中国摇滚圈不可撼动的领军人物,不论在何种场合,只要听到他的歌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激动。
前一阵校友聚会组织K歌,我不顾形象地吼着“无地自容”,别的女生围着话筒唱“一无所有”。
这是我们的青春岁月最美的回忆,是曾经代表了激情与梦想的“摇滚英雄”。
还是说回这部电影吧。
有人说它影射了王菲与窦唯的故事,然而步入中年的武为却仍然像是愤青,他的愤怒来自于无法与世界握手言和。
这个世界早已不是他当初熟悉的样子,一切都让他感觉无所适从。
这是所有的理想主义者或早或晚都将面临的问题。
是向现实妥协从而证明你可以混得更好,还是依旧保有心中的梦想并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但现实中的窦唯显然比武为的境界要高,他早已看穿一切与世无争,虽然在地铁上被人拍到颓废的中年大叔形象,但却丝毫不以为意,多年来遗世独立的生活使他对他人的眼光与评价一笑置之,他天真固执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悠然自得。
这是个早就活明白了的人,当年那个个子不高却气场强大,才华横溢歌喉独特一开口便hold住全场的摇滚青年,也经历了武为一样的愤怒时期,最终在与世事的博弈中成了笑傲江湖的高手。
我始终认为有窦唯在的黑豹才是真正的黑豹,就像离开家驹的Beyond再不是Beyond一样。
那时所有红极一时的乐队后来都经历了相似的事情而分崩离析。
有些人永远地离去,将生命定格在了最璀璨的年华,比如张炬。
再来谈谈电影里的爱情。
看电影的头一晚我刚好看了“晓松奇谈”里“白衣飘飘的年代”那段,听到高晓松讲述他年轻时的校园民谣和姑娘们。
在九十年代的摇滚圈里也少不了姑娘们的身影。
那时的摇滚乐手们是女孩们眼里真正的英雄。
他们弹起吉他就能轻易俘获漂亮女孩的心,让她们死心塌地义无反顾地爱上。
那时的女孩多么单纯,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利心,甚至也不计较得失,为了才华就可以献身,轻而易举就陷入爱情。
对于电影是否影射窦王之恋我不想多说,其实答案还是挺明显的,当我看到那张与现实中几乎一模一样的照片时,内心不禁生出无限感慨。
那时他们青春恣肆神采飞扬,爱得奋不顾身如火如荼,她还没有成为天后,被他的才华吸引甘愿和他一起住在胡同大院里,早起去倒尿壶被人拍到也不在乎。
没有那么多现实的羁绊,没有谁比谁更成功,他们的心里只有音乐与爱情,以为此刻的相爱便是永恒。
但后来的后来,变了,散了,各自走上再无交集的人生轨道。
当初的抵死缠绵也只能化作表面的云淡风轻。
可那时候多美啊,在铁轨两边初次相逢,她梳着麻花辫穿着红裙子,他背着吉他长发飞扬,她让他唱歌给她听,于是他唱起了崔健的歌。
还有那些最快乐的时光,一个女生为四个男生拍下的照片,将曾经的美好凝成了永恒。
我始终觉得年轻的时候就应该疯狂,甚至荒唐一些也不要紧,谁没在年轻时碰得头破血流过,重点在于我们付出代价,收获了无法复制的最宝贵的青春回忆。
所有的拥有最终都会成为失去,但这丝毫也不能阻碍我们去追求的决心。
因为为了拥有而奋斗的过程,就像一朵花开的时间,当漫长的岁月过去,我们会记得盛放,忘记凋零。
写到这里忍不住又联想到了自己,大一时我买了把红棉吉他,报了个校外的吉他班,每天晚上不出去晚自习,而是一个人在宿舍的床上练琴,十个手指全都磨出了茧子。
我清楚地记得临近初级班毕业时那个教吉他的老师(也是一个长发披肩的摇滚乐手)把我叫到他家里去试图引诱我,当时才20出头的我竟然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他,还告诉他我并不爱他。
真不知他如果长得帅些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也许一念之差我也成了片中那个混在乐队里的文艺女青年呢。
然而对于音乐的热爱终究还是没能冲昏我的头脑,我老老实实地把四年大学混了下来,去走了大多数人选择的那条正常的路。
所有的回忆都只停留在了过去,只有当我今天在银幕上看到熟悉的场景时才再次被唤回,在那一瞬间我发现它依然清晰如昨。
突然感觉有没有把它写成影评又有什么要紧呢,关键是我写出了我想写的,关于青春,关于回忆,关于摇滚,关于爱情。
真庆幸我出生在七十年代,成长于八十年代,我的青春属于美好的九十年代,可以留下那么多珍贵的回忆。
怀旧并非我的初衷,我只是想说,每一个曾经热爱摇滚的青年都有一颗渴望自由的心,而激情并不只属于年轻人。
虽然如今已人到中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怀揣着一颗热情洋溢的心,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个人主观:这是以消费崔健,窦唯和王菲 高原 姜昕 张炬为主的电影,纹树的纹身 摄影师 为高原, 王菲就是那个拿拨片的女主角 香港影视天后 ,就连2014年的女主角因为他的音乐所以才喜欢上了摇滚可以看做是姜昕,乐队里的吉他手最后骑车死了,难道不是映射张炬?
这电影看到了很多别人的影子,剧情烂的掉渣,抱吉他去轨道上练歌,难道是因为窦唯黑梦专辑的封面?
这天真烂漫的偶遇也太超前,轨道噪音大,谁会去那练吉他,然后摆个造型开始扫弦,我虎躯一震开始怀疑这是偶像剧?
但男女主角真他吗的太难看了,1994年 姑娘不一定非要扎麻花辫子,不过狗尾巴草和麻花辫确实是90年代大陆青春电影典型的标志,之后偶遇到的两个主女角像站街女,为突出乐队的勤苦所以选择抗麻包吃不起饭抢方便面,傻帽的台词换成傻逼更好点吧?
连毒品都没,电影怕被和谐吗?
难道中国摇滚就是打炮 打架 吹牛逼 戏果?
真不知道你拍中国摇滚是为什么?
是为了精神,还是想证明中国摇滚没有精神,那么你已经告诉全国观众了,这简直是部黑中国摇滚的电影,麻烦导演先去看看中国摇滚记录片再拍摄,不伦不类的电影,真是黑了个梦嘞。
第一次评论,语句不太顺。
但看过片子的你应该懂得。
一群丑逼通过不停喝酒、打架、做爱、撕逼、作死、唱歌来拼凑的所谓音乐电影。
浮夸表演已经让我忽略了他们是一群丑逼!
更要命的是还竟然敢糟蹋摇滚了!
现在很多玩乐队的为了避免大众异样的眼光尽量保持低调,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树立起的形象让一个外行导演直接给瓦解。
与其说导演是猪一样的队友倒不如说导演是直接黑咱摇滚圈。
导演也是颇具经济头脑,很多音乐节现场的片段直接由迷笛来提供,包括片尾字幕的小片,这可省了不少钱。
听说这电影还是以窦唯和王菲当年的故事为原型拍的,去你妈的!
什么也不想说了!
差评!
个人主观:这是以消费崔健,窦唯和王菲 高原 姜昕 张炬为主的电影,纹树的纹身 摄影师 为高原, 王菲就是那个拿拨片的女主角 香港影视天后 ,就连2014年的女主角因为他的音乐所以才喜欢上了摇滚可以看做是姜昕,乐队里的吉他手最后骑车死了,难道不是映射张炬?
这电影看到了很多别人的影子,剧情烂的掉渣,抱吉他去轨道上练歌,难道是因为窦唯黑梦专辑的封面?
这天真烂漫的偶遇也太超前,轨道噪音大,谁会去那练吉他,然后摆个造型开始扫弦,我虎躯一震开始怀疑这是偶像剧?
但男女主角真他吗的太难看了,1994年 姑娘不一定非要扎麻花辫子,不过狗尾巴草和麻花辫确实是90年代大陆青春电影典型的标志,之后偶遇到的两个主女角像站街女,为突出乐队的勤苦所以选择抗麻包吃不起饭抢方便面,傻帽的台词换成傻逼更好点吧?
连毒品都没,电影怕被和谐吗?
难道中国摇滚就是打炮 打架 吹牛逼 戏果?
真不知道你拍中国摇滚是为什么?
是为了精神,还是想证明中国摇滚没有精神,那么你已经告诉全国观众了,这简直是部黑中国摇滚的电影,麻烦导演先去看看中国摇滚记录片再拍摄,不伦不类的电影,真是黑了个梦嘞。
第一次评论,语句不太顺。
但看过片子的你应该懂得。
看了一下大家的评论,大多数都是说不好。
我不知道大家是什么年龄,我并没有经历电影中梦乐队的时间,我现在正处于青春这段时期。
我和一个朋友突然聊到电影,他说:“好电影就像《摇滚英雄》一样”。
当然我能理解他,摇滚就是一种叛逆,而青春也是一种叛逆,所以叛逆理解了叛逆。
而剧中喝酒、打架、做爱、撕逼、作死、唱歌没有人说它就是摇滚,这只不过是为了让电影情节较丰满些。
那些说摇滚就只是到处约炮 酗酒滋事 坐穿牢子 兄弟反目 背叛爱人的,我只能说你不懂摇滚。
文/晚唐胭脂前些天在电影学院的标放看了个片儿,华语青年影像展的展映作品之一,电影《摇滚英雄》。
它对我来说,完全是一部粉丝电影。
那天放完片,第一个举手提问的大叔说:“导演,我是74年的,窦唯的粉丝,看了你的电影很生气……但是,这是个摇滚的电影。
” 双鱼座的导演左小岸先生态度谦和,先鞠了一躬,慢慢的回答:“首先对不起……但这不是谁的传记电影,只是创作时采访了很多亲历者,所以有很多细节很真实,但愿望很善良,只是为了让更多人相信摇滚青春很美好……”。
和这位提问的先生不一样,看了这部疑似映射了王菲、窦唯恋情的青春故事片,我很感动。
双鱼座的我是王菲的死忠,从高一开始,我就偷偷攒零花钱买王菲的新专辑磁带,在周末班会上跟另一个喜欢古典音乐的学霸男生据理力争,说流行歌没什么不好的,你听听王菲就知道了。
到大学跟寝室的小妞儿们煲耳机,一张盗版MP3还互相借来借去,非典那年用她的《暗涌》写了第一个MV的剧本,结果自己溜回家,坑死了拍这个MV的室友。
再然后上讲台教书,在王菲和李亚鹏离婚的第二周,在电视文艺的课堂上大讲特讲王菲历年的作品。
看得起这位姐姐的演唱会,也是攒了半年的积蓄,才买了两张门票,邀请青梅竹马的那个男生,一同前往。
对《摇滚英雄》来说,你可能是窦唯的粉丝,可能是王菲的粉丝,可能是逃跑计划的粉丝,可能是崔健的粉丝,但在那场展映中,有几个人和我一样,是导演的粉丝呢?
细细想来,与左小岸先生,大概近十五年,有那么几次有趣的偶遇:1.2002年春刚刚考入广播学院的我,去给来武汉招生的老师帮忙。
碰到当时还在读硕士的左小岸,他话不多,只是听另一个美女老师说,这位学戏剧戏曲学的师哥,歌唱得不错。
2.2003年夏被同学拽进班主任王宝民老师的剧组,一个号称中国学历最高的35mm胶片剧组,在内蒙五原县猫了一个暑假。
左小岸先生已经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当时的顶头上司,制片主任加副导演。
那个片子叫《葵花朵朵》,我们都写了一些飘散在风中的诗,也寻不着下落。
后来,他送了一张CD给我,叫《左小岸的冬春夏秋》,那个时候我还没到过巴黎,从浅绿的封皮里,和淡淡的吟唱中,只看到丝丝愁绪。
3.2010年秋在偶然回京的一个假期,去同学家的路上,和正在过马路的左小岸夫妻擦肩而过。
听说他的第一部电影《夏至》早已经拍完了,在筹备自己的又一个片子。
4.2014年冬病中无心学习,加上写不出论文苦闷至极,便独自跑去玉渊潭玩儿,顺便蹭了蹭今年华语青年影像展的开幕式。
没有想到,一个染着黄头发的导演,一个执教近十年的大学老师,还挤在一群20多岁的电影学院学生里,略带羞涩又非常坚定的说:“我叫谭华,拍电影十年。
”于是,就有了电影学院的那场观影。
北京深秋的初寒夜,快十一点了,我们一撮人看完片激动地挤在电影学院校门口,遇到因为腼腆没有上台面对观众的乐队主演和摄影师,聊得恨不得有个乌冬面的小摊出现在面前,可以逗留得再久一点。
那么,如果我不是导演谭华老师的脑残粉,这个片子我会去看吗?
看完会打多少分呢?
幸运的是世界上真的没有上述如果。
这个片子让我受到莫大的鼓舞,给了我一个嫁不出去的女博士生继续坚持做电影的勇气。
拜托,左小岸先生,我尊敬的谭华老师,您作为一个教制片的老师,一个人把编剧、导演、剪辑、作词作曲演唱、配音这些事儿都干了,还给不给我们这些学生留活路了?!
还有您那位思思美女夫人,怎么做到用那么少的钱拿到崔健《花房姑娘》版权呢呢呢?
这得是多么厉害的制片成绩啊!
《摇滚英雄》里面,你将会看到一个可爱倔强又悲情执拗的70后大叔,在回顾自己青春的同时,又被另一个乖巧耍宝的90后小萝莉俘获的故事。
90年代和2014年当下的时空交织,叙事的娴熟,用任何一位已知的叙事大牛的风格来形容《摇滚英雄》,都是对这部电影的侮辱。
好像“无招胜有招”的武林高手,将一切的爱与恨,都根植其中,撕扯开来,又弥漫开来,最后新鲜奉上。
很久没有看到国产电影中,有把音乐玩得这么轻松的了。
跟《北京乐与路》、《如果爱》都完全不同,作为一部投资不过一千万的小成本院线作品,我想他们已经贡献了全部的心血、诚意和善良。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跟《蓝色骨头》完全不同,这是一部摇滚电影,充斥着当下的青春躁动,沸腾着年轻热血。
所以,不要再纠结王菲和窦唯的过往,还相信青春还怀揣梦想的你,在《摇滚英雄》即将面市的时候,难道会掏出不到一杯星巴克的钱,约你的哪一位,买好最划算的团购,走进离你最近的电影院,去看看左小岸先生的片,倾听和自己成长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摇滚青春梦?
虽说是不世出的天才窦唯与三个女人姜昕王菲高原的模板,从电影角度,年轻的武为颜值确实不忍直视…,剧情仓促混乱,可能很多知道那个年代中国摇滚故事的,都会有种以窦唯代入感来看待这部电影。
但毕竟是电影,也别太认真,看看就好…,总比拍不出来,审不过去,比没有强 !
才子最注重的是精神世界的共鸣,他们和人间俗物毫无瓜葛,也绝不可能向世俗妥协。
对于这样天才来说,婚姻不一定是爱情的坟墓,但一定是他的坟墓!
诞生于摇滚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但她们大都以失败告终,成为了悲剧…!
https://view.inews.qq.com/k/20220803A06AQ800?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
秦昊要成仙了~
确实为了秦昊才看的,演技很好,就是电影的剧情……
喜欢挺有意思的我愿称结尾为我去年夏天看过的最强反转。啥鬼
2015年的电影 那时候的我还不懂摇滚 如今的我也许依然不懂吧 但我喜欢音乐 多元素的 我自己没有能够成为音乐家 我想我的孩子会不会喜欢 最后他们父女相认 孩子因为她爸才喜欢摇滚的 这是我对这部唯一感到欣喜的 整个故事在那个年代里 我们无法去想象那时候的摇滚 梦境照进现实 或许是一样的 或许这样不摇滚 但这就是人生 青春一眨眼就过去了 然而我的青春没有遇到摇滚 我就变成了大叔 但现在我却可以重新再去找回青春 找到摇滚
是什么让外人觉得摇滚不好,就是你们,三星给男神秦昊
与期间大堆插曲的某乐队水平相当。千古之谜揭秘之乐手为什么要留长发:Solo,Pogo等都得靠头发来控制节奏!这是个引力需求…
哇靠你是投资人派来黑窦唯的吧!!!!!!还黑土摇。进行时的几段父女互动挺好,多给1星。
Jesus, 我怎么能没标记这部
主角没有魔岩三杰的才华,却患上了一样“病”。青年时期长的太丑,没气质。这些都让故事立不住脚,尴尬点太多。李梦和秦昊是亮点, 也是买票的原因。
故事桥段一星,秦昊李梦一星,高仿全家福一星。
拍的是中国摇滚的黄金十年,五星的片子,硬要加后面的种种废情节,就是这几位明星的加入,破坏了整部片子;只要那个乐队就好,就能撑起整步片子,我们愿意为摇滚买单;电影中的演出已经燃爆我内行人都明白,这是那十年某个超牛乐队,我只要摇滚,不想目睹后来的种种。
咱们拍窦唯王菲栾树姜昕都可以,就算连带着把唐朝黑一下也没问题,可是特么的窦唯年轻的时候又特么的那么丑吗?不能忍,差评之、坐等我窦仙人怒操导演
披着窦唯王菲外衣的稀烂青春片
94回忆那段儿挺好!评分不至于这么低吧!
难看得一比。窦唯年轻时候那么帅,能不能找个好看点儿的男生来演?刘雅瑟既然打算走演戏的道路,能不能找个老师好好指导一下自己的台词?太生硬了,还有很重的口音。
对于这时代,文青都在回溯过去,企业家都在巴望未来。至于现在?真low真烂。
烂,真的烂!导演为何要青年男主表现的一脸猥琐啊?还以为这是九十年代拍的呢,看完了一瞅,2015年的片子,导演可真复古。另外编剧导演和窦唯多大仇啊,这电影就是消费那些年那些事儿呢。
只要有伊能静参与的电影必是烂片!另外这赤裸裸的梦乐队,窦唯、王菲、高原、、、有意思么?这摇滚摇得不装逼是装坏好吧。要纪念迷笛二十年吗?那有必要搞出个十九岁的女儿来爱她妈爱的男人么?还能不能像迷笛一样接地气点?星星为李爱和瘦人打的
看完也不清楚该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王菲窦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