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姐姐的,万圣节那一段,姐姐即使因为妈妈过分关注弟弟再一次觉得被冷落了,但是知道弟弟真的难过了,还是会穿上万圣节装备去耐心的安慰弟弟,和他分享学校的经历告诉弟弟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有彼此呀,我们是彼此的朋友,我会把我要到的所有糖果分给你。
抱抱~ 说真的,我被这么善良贴心的姐姐暖到了,还有,姐姐万圣节那套打扮美呆了!
这部电影平凡吗?
当然。
因为它不过是一部传统的小成本电影,以其细腻的情感拨动观众内心的那根弦,引发观众的共鸣。
故事缺乏可陈——很俗套的鸡汤类型的合家欢温暖故事,讲述了一个患有缺陷的小男孩在经历了歧视和孤立后,克服了内心的自卑,感化了周围所有原本欺负他嘲笑他的人,勇敢地面对今后的人生。
尽管故事落入了俗套,情节的推动与发展都缺乏新意、中规中矩且极容易被预见,可影片却依旧拥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导演对此功不可没。
《奇迹男孩》同伊朗电影《小鞋子》和韦斯·安德森执导的《月升王国》一样,都将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因为它们都是儿童题材的电影嘛),但更为关键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从孩子的角度来叙述整个故事!
首先,导演将摄像机保持在与孩子相同的高度上,大量模拟孩子的主观视角,因此画面在部分时刻都是仰拍的角度,而画面内的场景相较于一般情况来说,总是格外的“巨大”。
比如小男孩奥吉第一次进校园的时候,固定长镜头中,他渺小的身影与一旁格外“雄伟”的教学楼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对比,仿佛“视死如归”的将军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不归路,带给观众一种莫名令人忍俊不禁的滑稽和“伟岸高大”的感觉,更令观众开始为他的之后在学校会受到的何等的“待遇”而紧张和担忧,除此之外,这样的对比反而从侧面展现出他的勇敢和不凡。
导演巧妙地从小孩的角度叙事,用小孩的天真无邪、纯洁善良,将一碗原本令人生腻的鸡汤调和得有滋有味,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小孩眼中的世界。
孩子的童真与单纯,稀释了原本尖锐的种种矛盾,却使他们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与不公愈发让人心疼,一种令人潸然泪下的欣喜。
“孤独”与“爱”是影片一直在探讨的主题,而“成长”则仿佛是连接两个主题的纽带。
导演主要展现了小男孩奥吉的孤独,这种孤独,不仅仅是周围人对他的孤立与排斥造成的,更是因为他习惯于自我封闭,抗拒接触周围的一切。
导演为了展现他抵触的心理,使用了一个隐喻蒙太奇——那个米兰达送给他的太空头盔,不仅仅从空间上将奥吉与周围的一切隔开,更暗示了他内心的“障碍”。
小奥吉想融入“正常”社会,首先需要的就是成为一个“普通人”,而摘下头盔就是第一步。
导演为了强调头盔的作用,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首尾对比呼应——影片开头,奥吉第一次出场时,跟镜头一直紧随奥吉的后背,配合上旁白的使用,让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戴着头盔的小男孩,营造了强大的神秘感。
这份神秘感,在奥吉摘下头盔的那一刻,将奥吉“丑陋”的面庞带给观众的冲击力推至另一个新的高峰;而在结尾,奥吉勇敢地站在台上领奖,将自己的面容毫不掩饰地展现给台下所有观众,特写镜头中,他的眼神坚定而自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首尾的反差对比,再次突出了奥吉所做的一切简直就是“奇迹”,这也是对电影标题“奇迹男孩”最好的呼应。
给我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奥吉第一天上学,布朗先生选择莎莫朗读本月的箴言。
在俯拍镜头中,莎莫和奥吉分别坐在教室的左右两端,而坐在中间的同学们之间的间隙,相较于与奥吉、莎莫两人间的间距来说,显得格外紧密,展现了一种若有若无的排挤与孤立感,对称构图的运用,除了展现了两人都生活在孤独之中,更暗示了奥吉与莎莫二人将产生某种联系。
其次,在拍班级合照时,奥吉总是想往外跑,但布朗先生一把抓住了他,“强迫”奥吉完成了这张合照。
在我的印象中,这应该是影片中奥吉唯一一张没有戴头盔拍摄的照片,虽然在照片中,奥吉与同学们存在肉眼可见的距离,但这对于奥吉来说,无疑是一大突破。
刚进入学校的奥吉总是沉默寡言,除了科学课,其他时间总是一言不发。
与表面上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
无论是幻想自己穿上太空服,还是见到了乔巴卡,这份属于孩子的奇思妙想让观众在伤感的同时,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欣喜。
奥吉之所以与这个世界看起来格格不入,是因为他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其实,奥吉是非常希望自己能得到周围人的欢迎与肯定,在一次插曲式的幻想镜头中,身着宇航服的奥吉回到了学校,同学们都在他身后,为他鼓掌。
,他十分享受这喧闹的欢快场面。
然而,与幻想中的开心相对的,是现实的残酷与无情,这强烈的反差却极度放大了我们对奥吉的同情心。
这些美好的幻想对于奥吉来说,是激励他在周围人的歧视下,勇敢面对生活的动力。
这份在周围人看起来十分滑稽可笑的“爱”,却让他感受到了温暖。
奥吉是孤独的,缺爱的,可他也是被爱所包裹的。
他缺乏的是友爱,可感受到的却是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尤其是他的母亲,为了他,放弃了攻读硕士的机会,在家亲自教育他。
全家人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奥吉身上,他就像一颗恒星,家人们都是一颗颗行星,围绕着他转!
所以说,在家中,奥吉就是最幸福的那个人,他“并不孤独”。
那影片中,谁才是最孤独的呢?
其实,影片中最孤独的应该是奥吉的姐姐维亚。
在学校,维亚最好的朋友米兰达在一次夏令营回来之后,就与维亚疏远了,她也丧失了唯一的友情。
在家中,她永远都是被自动忽视的那个——父母将注意力都放在了奥吉身上,哪还能照顾到她的想法呢?
(这样的矛盾在我国反而更加具有冲击力,因为在全面二孩开放的现在,许多迎来二孩的家庭都面临着这件棘手的麻烦)本来满怀开心迎来了自己盼望已久的弟弟,可他却让自己失去了更多来自父母的爱,因此对待奥吉,维亚的内心是复杂的。
维亚对奥吉的不满,在母亲因为奥吉“出事”了,便二话不说换衣服去学校一事之后,达到了顶峰。
正如她所说:“你抢走了属于我和妈妈的时光。
”可在看到弟弟一个人闷在房子里时,她却又打扮成奥吉最喜欢的莉亚公主来开导他。
虽然她的内心对奥吉十分复杂,但不得不说,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姐姐,也是一个体贴父母的女儿。
但在影片中,最孤独的维亚却得到了最多的爱!
与米兰达重归于好让她再次拥有了朋友间的友爱;父母和奥吉也明白了维亚的烦恼,开始给予他更多的来自家庭的关爱;但更为重要的是,她收获了自己一生的、来自恋人的挚爱!
她在仔细品味了孤独的苦涩后,明白了“爱”的甜蜜,于是主动张开双臂去拥抱“爱”!
维亚“长大”了。
影片中还有一组隐蔽的孤独——奥吉父母的孤独。
奇怪吗?
我认为这个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他们毫无保留地将爱给予自己的子女,可以说是影片中最具“爱”的角色。
可他们在“给予”的同时,却忽略了“享受”,尤其是忘却了两人间的“爱”!
奥吉的母亲,为了奥吉放弃了攻读硕士的机会,离开心爱的工作岗位,日夜为儿子的教育而操劳;奥吉的父亲,作为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整日奔波在外辛勤地工作。
夫妻俩一里一外,分工明确的同时也密切地配合。
他们为了子女,为了这个家无怨无悔地付出,却忘了他们自己;他们为了子女,为了这个家而“活着”,却不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活着!
这是多么残忍,却又令人感觉到温暖的行为啊!
不过,在影片末尾,当奥吉出发前往夏令营后,夫妻俩也仿佛顿悟了一般,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是该放手了。
通过夏令营,奥吉学会了一个“男人”的勇猛与不屈,收获了尊重与友谊,成为一名“小小男子汉”;而夫妻俩也对“为人父母”有了更加清晰而深刻认识,双方都圆满地完成了“成长”,迈向了“成熟”。
夫妻俩开始有了自己的“情趣”,享受二人独处的美好时光。
母亲也重新找出了当年的论文,时隔多年后再次为了“自己”而拼搏奋斗。
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奇迹”。
奥吉一家的好友米兰达其实也是一名“孤独患者”。
家庭的变故,父母离异给一个孩子带来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最直观最深刻的就是父爱母爱的缺失,这也直接导致了她性格中的自卑。
与奥吉一样,她总是习惯于否定自己而且过分看重旁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这也是她与维亚之间“误会”的根源。
不过,最终,米兰达还是重获与维亚的友情,更收获了奥吉一家亲人般的关怀!
影片巧妙地采用多视点结构,没有单纯聚焦奥吉的喜怒哀乐,而是以奥吉为主,期间穿插了维亚、米兰达、杰克三人的视角,将一个原本缺乏可陈的普通线性故事处理得有滋有味,颇具悬念。
但影片与《罗生门》和《看不见的客人》等影片不同,不是通过多个视点讲述、强调同一件事,而是通过不同视点人物的不同经历,解释之前的疑惑并丰富了影片的细节。
然而,虽然视点不同,但他们的关注点无一例外都集中在奥吉的身上,每个故事与奥吉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奥吉不单单只是主角,更是串联电影的线索人物。
说了这么多,也是时候该挑些刺了。
首先就是这个多视点。
它固然是有上面的种种好处,可其他这些视点人物的故事,因为时长的缘故,显得有些潦草和随意。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视点人物的故事只有起到了解释的作用,并没有推动主线故事的发展。
因此,整个故事就显得有些松散;其次,这个故事与《小鞋子》一样,太过于戏剧化。
为了达到一波三折的目的,很多矛盾冲突的安排略显刻意,因此带给观众强烈的抽离感——因为这样的“童话”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最后的“happy ending”,跟《寻梦环游记》一样,顺应了观众对于温暖的“合家欢”结局的期许,但未免落入了俗套,使影片的高度大大下降——《爱乐之城》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它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达米安·沙泽勒打破了常规,以一个笑中带泪,酸涩中又带有甜蜜的悲喜式故事作为结局,虽然残忍却十分真实。
因为生活中哪里有那么多“王子”与“公主”的童话呢?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寻梦环游记》还是《奇迹男孩》,人物的转变都未免有些太草率了,因此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寻梦环游记里米格的曾曾祖母和曾曾祖父间可谓是深仇大恨,老死不相往来,可在米格出现后,两人却很快冰释前嫌。
一个要强的女人如此迅速地作出了转变,这无疑是让人感到错愕的。
而《奇迹男孩》中,朱利安长时间霸凌奥吉,对他极尽辱骂和嘲讽。
这样一个人,在校长语重心长地讲完鸡汤后就顿悟了!
认识到自己错误了!
导演这样处理,是想体现孩子内心的纯洁并反衬出其父母家庭教育的极端失败,同时还稍稍提及一下阶级等级、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但这样处理太过于想当然,缺乏人物逻辑和人物动机,刻意的味道太强了;最后就是布朗老师的每月箴言,就是一碗碗纯到发腻的鸡汤。
《奇迹男孩》与《芳华》甚至是《妖猫传》,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将主题思想通过角色口述出来。
不知道主创人员的想法:是为了方便观众,还是担心主题思想太过于“深奥”以至于观众都无法理解呢?
这种当观众是不会思考的“傻子”的行为,严重地破坏了电影本身的韵味,换句话说就是想装,却又怕观众看不懂在骂,最后弄得不伦不类。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讲,主创人员的担心又何尝不是事实呢?
在看《奇迹男孩》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残疾男孩自强不息、创造生命奇迹的故事,看完以后才知道,所谓的“奇迹”并不是这个男孩,而是造就他完美成长的土壤和空气,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家庭,家人如众星捧月一般呵护着他,战战兢兢走出家门之后,碰到的也都是充满爱心的校长老师和与人为善的同学朋友。
作为一个不幸有先天缺陷的人,奥吉实在是太幸运了,这个幸运本身才是那个奇迹,所以影片名字是叫wonder而不是wonder boy。
也许这本来就是一个成熟稳定高素质社会所能提供的成长路径和环境,但作为一部电影来说,这还是太过简单和理想化了,奥吉遇到最大的困境也就是无意中听到好朋友背后对他的嘲讽,在学校所遭受的“霸凌”也只是无良同学飞给他一些出言不逊的小纸条而已。
不过这电影定位很明确,就是一部鸡汤电影,姐姐用有些人生来就与众不同来鼓励他,课堂上老师同学会用如果在智慧和善良之间做选择,要选择善良之类的箴言来温暖他……这电影传达给我们的终极奥义就是,善良是征服世界的终极武器,这不仅体现在奥吉与亲人朋友之间的相处上,还体现在姐姐与闺蜜之间的失而复得的友谊上。
这是一个童话般的社会,不真实但又让人甘之若饴,这碗鸡汤由不得人不先干为敬,因为这里的情节太行云流水,细节太精致熨帖,人物也可爱得一塌糊涂,尽管影片云淡风轻,却总能触到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对于我来说,最打动到我的是奥吉与好友杰克威尔以及姐姐薇娅与闺蜜米兰达这两对关系了。
也许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经历过与死党之间莫名其妙的分分合合吧?
这并不是源于什么根本利益冲突,可能只是十分微妙的心态变化,用彼此伤害的方式来表达对对方的在意,构成了交织着苦涩与甜蜜的成长记忆。
孤独的人也许会从这部关于亲情和友情的电影里得到更多的温暖,它让我想念这许多年来随风而逝的友情与爱情,以及离我而去的亲人,它让我产生击败这种内心的孤独感和无力感的勇气,希望能唤起甘于孤独背后被屏蔽掉的一些淳朴情感,哪怕是一闪念间的,也会让我觉得这一刻的世界是美好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这就够了。
完全没觉得这男孩是什么奇迹,倒是他所处的环境是个奇迹,他简直宇宙中心,所有人包括运气都必须照顾他,不然就是有罪,玩的一手好道德绑架。
他身上发生的所有奇迹根本原因都是别人的照顾和运气,并非他自己的努力。
他本人除了打架那回没有怂(只是表了个态就被护驾了),全程都在卖惨,没有主动做过任何事,更不存在什么帮助/影响他人,后面硬是给他颁个奖,而不是颁给帮助他的人是real迷。
然后那些反派当众出丑时他反复发自内心得快乐嘲笑十分恶心。
那装置比赛如果是反派没有体育精神搞不正当竞争结果最后翻车,那是他们活该、自作自受。
但似乎他们并没有那么做,他们大概也是认真准备了个作品去参赛,结果不仅名次没拿着还出了洋相,那么这就属于是别人的痛处了。
之前反派持强凌弱,欺负他,他知道难受,而此时当形势发生逆转,他开始得势,他站到了强势位置时,却对反派做了同样的事:幸灾乐祸,反复拿别人的痛处寻开心。
他是吃过这苦的,还能在“别人难受”这事上get到笑点,拿来反复取乐,只能说这人以前是没机会,不然他和反派指不定谁更坏。
这样的人,给他发个奖、说他是奇迹,把他塑造成人格标杆就离谱。
最后嘛,这片子就算孤立地看拍摄质量,也就及格水平,问题多的很,比如爸妈和jb发型那个小孩都是能出彩的角色却都沦为了单薄的工具人,导致整体看起来假并弱智,加上这神奇的价值观,负分滚出,再见。
亲密关系这个词儿,是我上本科学了基础心理学才知道的。
但是真正理解其含义,是研究生毕业以后的事情了。
直到心理学几乎深入每个非文盲家庭的今天,在我们这片以儒学奠基的文化土壤之上,还是很多人不知道最重要的亲密关系是什么,以及如何去维系良好的亲密关系。
好久没有看美式喜剧了,我曾经因为它有些过于套路、立意不够深刻广博、甚至“三观太正”而故意疏远它,直到本周六去看了《奇迹男孩》,这部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美式励志家庭喜剧,我才发现我是多么想念它。
当年看《请给予》《孩子们都很好》《怎么又是你》《星运里的错》《怦然心动》等等作品时的温暖感又被唤起,美式喜剧,就像是自制的三明治早餐一样,虽然不是不可取代,不是不可或缺,却能带给你丰富而灿烂的满足感,让你感到世界一片美好,人生充满希望。
美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所以家庭的和谐度才会成为总统大选时的参考标准之一(这点在欧洲就不一样了)。
由于对于心理学和美国的社会学没有任何的研究,仅仅是通过少量影视作品了解美国的家庭,观点难免片面:那些成功经营家庭的美国人,都是处理亲密关系的天才———比如《奇迹男孩》里面的三位主角。
首先是久违的茱莉亚罗伯茨饰演的母亲伊莎贝尔,她是这个“母系氏族”家庭的顶梁柱,影片一开头就是她独自决定让外表特别一直接受家庭教育的儿子去上学,尽管丈夫反对,儿子也恐惧,她仍然掩饰住万般的担心做出决策并推动执行——而后的事实证明,她的决定是英明的。
———亲密关系原则之一:作为一个家庭的主导者,必须果断做出对所有人有利的决定,即使执行起来可能障碍重重。
儿子奥吉一开始的上学之路充满荆棘,遍体鳞伤回家哭泣,伊莎贝尔和他的卧室对话简直可以推广给所有的母亲:先明确由于情绪离开餐桌是不礼貌不合规的,然后是轻柔请奥吉发泄出悲伤,倾吐心声,而后她坚定的论证自己的儿子不丑,因为自己是妈妈,所以说得最算数,然后是那个闪闪发光的句子:心决定我们去哪里,脸标记了我们去过的地方。
自己的皱纹是儿子手术的计数器——这是表明皱纹是爱的证明——就是说她对儿子的爱始终如一甚至有增无减,最终用一个诙谐的甩锅结束了睡前的安慰。
白天被重伤的奥吉被满满的母爱包围着入眠。
——亲密关系原则之二:当家人受到伤害,要尽最大努力肯定他,让他知道你和你的爱从未远离。
起初看到卡司阵容,不太理解为什么选择欧文威尔逊来饰演父亲内特,观影后全然明了:这个父亲的角色有点像为这位天生浪漫、阳光、有“气管炎气质”的男演员量身打造的,估计看了此片的女孩都爱上他了吧。
虽然从影片中看出好像家庭一直都是伊莎贝尔执掌大权,但我还是觉得这个专制制度是从奥吉出生后确立的。
马上要拿到硕士学位的妻子,为了儿子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和事业,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孩子的治疗、照顾以及教育,内特尊敬妻子,也心疼妻子,并且刚好妻子有足够的决策智慧,让贤事件何乐而不为的事情。
他每次小声和儿子说话,都是那么可爱,尤其是承认自己害怕妻子的时候,观众在笑的同时,心里都是感动的。
同时,他并没有让出一丝父亲的职责,他送孩子上学(虽然不是每天),给予儿子男人式的鼓励,在伊莎贝尔忘记给女儿道晚安时及时补位,陪儿子和朋友玩《我的世界》(其实我实在不懂大人会喜欢那个游戏吗),和妻子一起去医院救治狗狗,所有孩子的重要场合,他都不曾缺席。
——亲密关系原则之三:珍视伴侣的牺牲,尊重她的地位和选择,并用行动支持协助,作为男人,酷到不行。
最后是有些类似艾丽范宁气质的姐姐维亚,估计所有人都想要一个这样的大宝吧。
和黄多多一样,她自弟弟出生就毫无理由的爱他,习惯着弟弟是太阳的家庭星系,一边照顾自己,一边帮家长分担家事,心事只能向闺蜜倾吐。
在闺蜜也无来由的疏远自己之后,她终于到了崩溃的边缘。
最难过的时候,她去了姥姥家附近的海滩自己纾解。
回家后如实告诉伊莎贝尔之后,母亲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长期忽略已经伤害到女儿,安排了弥补的母女约会——然而,意料之中约会被弟弟的状况破坏了,之后她做了什么?
没有自己躲起来哭,没有对母亲发怒(她并不是不会吵架,而是深知时机不对),她成功地拉着弟弟出了门去讨糖——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她绝对继承了母亲的谈判天赋。
——亲密关系原则之四:家人也许会暂时忽视自己,但不能因此不自爱或封闭自己,适时表达抱怨,用行动支持,会获得应有的回报。
就是这么深谙亲密关系的三个家人,给奥吉营造了一个完美的避风港,他可以肆无忌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爱,可以每次受伤后都重新上路,一次次鼓起勇气去改变那个不适应他的环境。
几乎片中的每一次家庭对话都值得借鉴,希望正式上映后去观影的家庭都能在感动之余有这方面的收获吧。
当然,最后奥吉获得的荣誉奖章,还属于那些在正确和良善间选择良善的孩子们,这是这部影片的另一个主题——友谊(其实也是未成年的重要亲密关系之一了),但由于篇幅和主题限制,这个主题就不写了。
最后鸡蛋里挑两根骨头吧:1、片中两个完全正面的人物:沙莫和贾斯汀,都是黑人,而“反一号”一家都是上流社会的白种人,不知道是不是受近期好莱坞的政治正确的限制而如此安排的。
2、翻译老师,关于黛茜,原台词都用了She了,您为啥还译成“它”呢?
(好吧,因为新华字典有规定)
这部电影我是一个人去看的。
整个巨幕影厅原本只有我一人,后来来了四个小盆友,打破了我的包场计划。
影片开始的20分钟里,我哭了两次。
第一次伴随着Auggie第一次入学,原本嬉笑热闹的校园因为他的出现突然安静,小朋友们都把目光停留在他身上,前一秒,后一秒,这个对比拍的很刺人心。
我跟着Auggie一起挣扎,想着如何是好。
突然他说“如果你不喜欢你在的地方,那么就幻想你想去的地方。
”于是他幻想着自己是凯旋而至的宇航员,每个孩子都喜气洋洋的想跟他high 5,那一瞬间,我被一种类似阿Q的漩涡吸进去,但是莫名的顺心。
第二次是当Auggie满身伤痕的从荆棘密布的学校回到家,不断的说“OK”“fine” 却在母亲的轻声询问里崩溃离开。
事实上,朱丽叶罗伯茨的眼角早已爬上岁月的痕迹,她来当这个饱受折磨却从不曾放弃的母亲显得尤为贴切。
Auggie失控嘶吼,诉说诸多不适,母亲含泪隐忍的温柔安抚,“心决定我们去哪里,脸标记我们去过的地方。
”那时候我的心中被委屈填满又被温情治愈。
前20分钟就在不停的哭哭笑笑中度过。
影片有很多金句,Auggie第一次见校长和小朋友代表的时候,“面对小孩要比面对大人更难一点。
因为孩子不会掩饰。
”入学的时候,爸爸那几句“男人们之间的对话” “第一,你可能会看上去很孤独,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还有前面提到的,妈妈那几句话。
影片讲杰克的视角时,杰克妈妈为了劝杰克跟Auggie做朋友,一脸抱歉和遗憾地说“他就是那个冰激凌店的孩子。
”杰克突然错愕。
“记得在冰激凌店 你弟弟那么善良还是被他吓哭了。
” 其实这里是编剧的一个情怀回忆吧,据说R.J. 帕拉西奥因为和孩子们在冰激凌店看到了一位面部残疾的小女孩,其中一个孩子被吓哭,心中觉得伤害了那个与众不同的小女孩,于是写了《wonder》。
嗯,一个温情善意的故事。
最后说说看这部片的动机吧。
之前看奇迹男孩的剧照 想到something just like this 的这个版本。
看完电影之后又找出这个视频。
嗯,一切都对了。
❤️Where'd you wanna goHow much you wanna riskI'm not looking for somebodyWith some superhuman giftsSome superheroSome fairytale blissJust something I can turn toSomebody I can kissI want something just like this贴一个🔗👇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4085977
① 这电影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国配,场里来了不少小孩,看得似懂非懂,家长也不好意思多解释。
如果我有孩子,比起动画,我更希望TA别错过这样的电影,用两个小时浸入纯粹的美好与真诚,胜过许许多多的言传身教。
② 长相与众不同的奥吉,映出和释放了身边人内心的友善、热情和勇敢,能结识他,是一种天赐的幸运,是生命宝贵的礼物,从银幕下更是如此,毕竟我们得承认,影院外的现实比这要残酷那么一点。
③ 章回体的叙事,细腻呈现了奥吉身边许多人的心灵视角,也让他们在奥吉影响下做出的改变,不沦为廉价的感动,具有真实可触的情感。
④ 富二代一家对校长表达“我们有必要照顾每个人的情绪吗?
”其实在成年人的许多环境,这话值得商榷,但在校园这样一个孩子们蹒跚着心灵的脚步,不断学着与整个世界相处的国度,让孤独的小天使感到如沐春风,理应是一件令人倍感幸福的事。
⑤ 每个人都体验过孤独和落寞,都有害怕被歧视和遗弃的恐惧,奥吉的遭遇只是放大了这一切,本质上他与我们没有不同。
所以面容正常的我们,可以切身分享他的情绪,感同身受他的每一次喜悦和沮丧,也可以从他的经历中,汲取面对生活的勇气。
⑥ 片方安排在这个《星战》刚上过的档期真是用心良苦啊,也是想让一大堆星战梗尽量通俗易懂吧。
作为星战迷我还挺受用的,楚巴卡的几次现身都蛮逗,皇帝竟然也被搞出幽默的一面。
⑦ 昨天看《神秘巨星》,今天看《奇迹男孩》,一周在影院里哭两次也是够够的了,而且都是结尾放大招时没忍住,灯亮的时候根本来不及掩饰啊啊啊。
⑧ 最后,不知你会不会有同感,但是:奥吉看久了其实挺帅的呀。
而且我想,所有像他一样拥有赤诚心灵的人,都会是如此吧。
No.2 《奇迹男孩》2018年第二部,很暖心的一部作品,是我的菜!
蓝色的海报下没有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反而在寒冷的冬日感受到一股温暖!
主人公奥吉长相不是很好看,会吓到其他小朋友,母亲一直为他做家教,终于他走进学校,要学会和小伙伴交往。
现在是一个看脸的社会,我们往往只会注意到一个人外边是否美丽,却忽视了这个人的心灵美。
而这部电影就是让我们走进人的内心世界。
里面还有很强的戏剧冲突,小伙伴之间对奥吉的表现。
奥吉姐姐维雅和闺蜜之间的感情,等等。
人间冷暖,全在这短短2小时内展现。
很多事情我们也会感同身受。
虽然影片女主是奥斯卡影后大嘴朱女士,但是这位小正太Jacob 继《房间》之后再次为大家奉献精彩的表现,这个小男孩真的不一般,这么小都能表现得非常自然,太棒了!
感谢制片方能引进这种温暖的电影,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能感受心灵的慰藉!
问一个问题:如果若干年之后你有了孩子,但ta在心理、生理或者外表上跟别的孩子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比如外貌奇特、智力欠缺、自闭抑郁,你还会尽自己所能抚养ta成长吗?
有一对夫妇生了一个智力欠缺的孩子,一直养着,这个孩子直到八岁都还不怎么会说话,逢人就喊“爸爸妈妈弟弟”,三个他最亲的亲人。
就像很多智力欠缺的孩子,他的诸多行为比如不脱裤子就大小便、乱喊乱叫,都让人十分不解,当然更难以忍受。
在他八岁的那一天,父母带着他上了一辆火车,在火车发车前父母下车了,然后鸣笛声响起,火车呜咽着跑向远方,“他“也没了音讯。
这件事就发生在我家乡,想来距今应该得有二十年了。
”他“比我稍大几岁,我们两在这个世界有交集时间段里我才刚刚出生,因此对他没什么印象。
这些事是我的家人后来告诉我的,可即使只是在别人不经意的口气和语言下说出来,”他“都给我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印象。
《奇迹男孩》的故事跟这完全相反,为了帮助外貌奇特的孩子融入社会,母亲放弃了硕士学位在家一直带孩子,并充当家庭教师至五年级;父亲逗比的言行下藏着一颗深爱儿子的心;姐姐同样经历着青春的苦恼,可她依旧对弟弟保持着善意。
片尾奥吉带上学校奖章的时候,他接受全校师生家长的掌声,就像五十年前美国开始接受黑人一样,长相奇特的奥吉在电影中也被接受了。
《奇迹男孩》作为电影,里面还是有很多戏剧化的片段,比如分得那么清楚的好小孩和坏小孩,比如开了挂的奥吉的智力,比如好小孩战胜了坏小孩。
《奇迹男孩》就像是一篇美好的童话,尽力保持着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可它终究只是童话,让我们向往,却不能成为实际生活的准则。
有一部纪录片叫《远山远处》(英文名”the horse boy“), 大概内容是一对夫妇生了一个自闭症的孩子,他们为孩子采取了诸多现代治疗方法,无一奏效。
后来他们把孩子带去了外蒙古,寻找草原上的萨满(类似于祭司那种人物),希望通过超现实的方法治疗孩子。
最后孩子被治好了吗?
片子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他的父母在经历了数年的现代治疗和数月的蒙古之行后似乎变得更加通透了,正如他母亲所言”不论他是否被治疗好了,也不论他能不能变得跟正常孩子一样,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不再想着去改变他,而是拥抱他的独特和古怪,我爱他。
“不想着去改变,而试着去拥抱独特、差异、多元。
尽管我的生活经历撑不起对这句话的理解,可我还是很喜欢这句话。
不管这句话在现实世界的执行中会是多么的艰难,我依然会在这些文字中看到自己注视的双眼。
回到前面讲的那个故事,我并不想去责备谁。
面对一个智力欠缺的孩子,所有的亲情都会被不可理喻的行为所磨灭,在日日夜夜的折磨和纠结中,随着孩子年纪渐长,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总会不期而至。
再回到前面那个问题,如果我真地碰到这样的事,在孩子出生以后我会尽可能地帮助他成长,帮他获取这个世界的承认,这会需要额外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所以如果某一天我意识到以我的经济能力和知识水平无法帮助他在这个世界获取作为生命的尊严时,或许我也会放弃,我也会在站台看着火车呜咽地跑向远方,而在之后的夜里泪湿被衾,渴望那个面孔走进我的梦里。
可既然要放弃,那前面为什么要坚持呢?
或者说既然看不到希望和结果,为什么要坚持呢?
我不知道,我也一直在寻找答案。
在中学时期,我认为这些答案是可以用语言说清楚的,所以我拼命的写文章说服自己,追求通透,追求顿悟。
可直到现在,我还是没有答案。
如今我认为很多事情去坚持了才知道答案,可是不知道答案往往又很难坚持下去,这是一个悖论,我解不开这个死结。
我之前说:坚持早睡早起,坚持锻炼,坚持少玩手机,多看书,多出去走走,学会做出计划,认真对待眼前的工作。
这些行为习惯,不是因为我有了什么远大的目标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只有坚持这些,我的生命才有底色,我才能有信心去面对生活,我那无处安放的骄傲才有了寄托。
是的,我在为了坚持而坚持。
听起来很苦逼,确实,跟自己打交道很无奈,对错也好,高兴痛苦也罢,全在心里,需要自己慢慢去咀嚼消化。
但就在这些过程中,我看过清晨的校园,释怀的笑脸,从额头留下的汗滴,还有翻动的书页和笔下的文字。
在某个时间点,单单这些具象的外在就足够感染我了。
一如此刻,透过宿舍的落地窗,我看到雪花飞扬,披上白色的校园格外动人。
”你很美“,我微笑着说。
影片小演员雅各布·特瑞布雷曾在《房间》中展示出超出年龄的表演天赋,该片中,他将10岁男主演绎得既可爱又聪慧,即便头戴厚重的宇航员头盔,观众也能跟他心灵沟通。
影片偶尔也落入儿童电影的窠臼,显得过于可爱和为低龄群体制造不恰当的幽默。
不过,影片最终成功不只是讲述一个复杂的故事,而且给观众传达了少年经历困惑、孤独和害怕的体验。
影片在宣扬善良,却又极具讽刺性。
电影主旨在于接受个体差异和发掘超出表象的内容,但却没有突破传统而只是停留在表面。
暖到心都化了。
要定期看看这样纤尘不染、能从头哭到尾的暖片,流流泪,换换芯儿,软化下内脏,享受下被加了美图滤镜的生活温柔以待的两个小时,值了。
小孩版《象人》,把学校幻想成外太空,用《星球大战》来逃避现实,最后获得小伙伴们的《伴我同行》。鸡汤励志又说教,假装带着《绿野仙踪》童话般的甜味…
主题没有去塑造苦情,而是从童真和不同人物视点出发,因为现实中背负的不幸是相互的,逆境只是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而已。所有的感动点都能被打中,因为人间自有真善美,套路但真挚。和去年的独立电影《布里斯比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显然不如《布》。
科学怪人之子……剧情挺一般的。
导演用“分段式”手法展示剧中人物,然后整合插入合而为一,再加上各种温情片段,确实很难让人讨厌得起来!只是这种“play on the safe side”的模式也使得电影并没有闪光点,说不出来哪里不好,却也不觉得哪里出彩,大概就形容得这类电影吧!
从出生就是奇迹的男孩奥吉,因为容貌,从开始和人相处时的自卑到自信,容貌固然重要,心灵美才真的美。
钝化苦难,全员暖人。
还不错,只是没有我想象中那样催泪,男孩的周遭太暖了。倒是姐姐让我哭了。那个will感觉会长成一个大帅哥。
放那么多催泪弹 真讨厌 社会明明比电影冷酷多了
男孩的奇迹是因为他身旁的那些天使,多数人都是善良的。电影里看到一些美国人的家庭观与教育观,加上导演采用多视角的方式进行叙述,很喜欢这样的处理。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都是心酸与动人的。正如片中所说: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一起为他鼓掌。不过整部影片拍得过于梦幻,反倒显得不够真实和有力。
说实在,小童星雅各布的那张小脸儿,尽管被特效化妆整成了“小怪物”的模样,我仍然觉得可爱到简直萌化了,大大的眼瞳里面充满了表达,而且放在同龄儿童里显得格外小只的身板儿,也特别招人疼。怎么会有这么可爱、这么会演的小朋友啊!
能让观众在电影开篇不到10分钟就哭出来,就很已经厉害了...
政治正确的令人讨厌,一个没有坏人的乌托邦,每个人都是真善美的标杆,哈哈,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让世界充满爱。另外,在正确和善良之间选择善良真的对吗?
论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一切都建立在一个殷实、有爱的家庭之上。所以根本没什么奇迹,就是个童话。
结构比想象中复杂中,情节也很丰富,故事不是单一主题,而是在残疾男童的周围全面讨论了家庭,亲情,友情和爱情。电影本身也没有可以煽情,是一部克制而温馨的作品。里面见到那么多熟悉的面孔,真是令人感到温馨。
《鬥陣小子》有則故事:某橫綱一出生就患了肌肉失調的怪病,長肉速度快到身體給腦子輸營養都來不及,讓他得以靠力氣稱霸日本;其他患者辦不到,因為他們嬰兒時就餓死或腦死了,唯獨橫綱的爸媽是藥劑企業金主,且愛他不惜任何代價──猜到我要說什麼了吧?生在愛與經濟兼健全的家,才是奧吉真正的奇蹟。
姐弟俩都不爱敲门,笑死。人少的场景就像网络情景剧,是因为没有bgm吗?Jacob宝贝儿的演技太好了吧。知道了巴西国菜feijoada。拔河那里的老师应该是Jacob的爸爸。里面展现了霸凌升级:言语霸凌、暴力霸凌。对小主人公自己的努力描写不够。
价值观有点浅了。没有触发我的泪点。豆瓣分数高于无问西东是挺难理解的,可能国人还要先普及一些比较朴素的价值观,才能再思考一些再深刻点的。
一碗甜而不腻的普世价值鸡汤,非常好喝。看之前我以为是讲主角小男孩的,原来是章回体,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视角每个人都有选择。每个人都很美很好。开演前基友给我说这部电影就像夏天一样清新,是啊没错,像泡在透明干净的玻璃瓶中的黄瓜水一样,安心又健康,还有甘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