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动画,小孩,与反战结合在一起实在是有点杂糅了,既没有很好的诠释反战,也让动画结尾部分突然沉重起来,颠覆了前面的那种儿童的美好纯真,但是最后几乎是强行的让所有人握手言和走向美好结局的做法实在是牵强,这种为了反战而反战的结局着实有些突兀,甚至可以说虎头蛇尾。
不过也可以很好的解释,电影里面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大人,我能不能理解为,这本身就不是一场雪仗,本质就是一场最原始最纯粹的战争?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从头到尾一个大人都没有出现,因为这些孩子就是贯穿始终的符号,替换了战争中的所有角色,军官,士兵,军事建筑师,全换成孩子,长枪大炮换成雪球,糖果这种温和的存在,但是人类最为原始的本能就是具有侵略性,反而越是孩子,越是会放任自己的本能,俗称熊孩子,所以选择孩子作为符号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战争的起源往往是其中一方有了侵略的意图,在电影里面也是一样的,一群小孩欺负着两三个小孩,使其不得不应战,于是碉堡拔地而起,战争的号角吹响,你打过来我打过去,装备不断升级,内部矛盾不断,攻击力度不断提升,牵扯进越来越多的人,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惨重代价,最终几乎都有人都开始向往和平,一同摧毁了象征着纷争的碉堡,所以以上帝的视角看来,这部电影就是经过简化,萌化,一场完整的战争过程。
虽然导演不断的安排男主女主暧昧的情节试图化解一部分反战带来的突兀感,用男孩女孩之间美好的爱来告诉观众这是一部美好的卡通电影,而不是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非常深刻的反战电影,但是最后那段狗狗阻止战争的安排还是不尽如人意,太过突然,前面的铺垫也不够完整和自然,导致一下子电影就变了味。
不过整体电影色调一直都是比较的灰,低饱和度,不会有那种鲜艳的色彩和明亮的阳光,也暗示了观众,这部电影是有沉重的意义,不过把纯真可爱的动画电影中加入如此深刻的话题,想必本身就是非常大的挑战,可惜导演并没有做的非常完美。
原版的故事以前读过 我很喜欢这种动画风格 影院左右两边分别一对父女和母子 在共同观影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乐笑声 中间穿插的主题曲非常恰当的表达了这种发自内心的撒欢和小小的任性 片尾席琳迪翁的歌声委婉动听 仿佛安抚着因乐乐死亡而飘荡着的忧伤气氛 对于战争和胜负的思考也恰到好处的点到为止 不同于以往的迪士尼动画片只为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 《冰雪大作战》作为一部引进国内的焦作人的动画电影 在排片量极低的情况下依然能有稳定的票房 正是说明了口碑和正确的线下宣传方式 这是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动画电影 非常适合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观看和思考 希望院线在考虑营利和商业的同时 能够发掘作为文化产业最终的社会价值
在动画电影中,成长几乎是不变的主题。
他们从一开始就带有负面的形象符号,如自私、贪婪、争名逐利等性格弱点,并通过非常行为导致了群体世界的灾难。
最后,他们历经挫折与磨难,获得心灵上的成长,得到真正的欢愉。
改编自1984年真人电影《阻止战争的狗》的儿童3D动画电影《冰雪大作战》同样如此,以小孩子们约定的雪战为核心,讲述了以卢克和索菲亚为首的两个群体的成长故事。
这个“成长”的欢愉写照与深度的诠释,让《冰雪大作战》提名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和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所不同的是,让-弗朗科西斯·波利特执导的动画电影《冰雪大作战》不仅仅建构了人在童年时期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快乐与不羁的“真实”世界,还勾勒出了童年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痛”,进而通过“痛”来完成作为人的成长。
换而言之,该动画电影中卢克、索菲亚、四眼、露露、杰哥等人经历雪战后,经过克莉奥(狗)死的“痛”,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找到了那份久违的友情和快乐。
这种“痛”后的情感回归,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与情感点。
以至于,《冰雪大作战》跨越了不同的年龄层,成为一部儿童成长,成人回忆的合家欢电影。
其实,在《冰雪大作战》中,成长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作为个体的成长;第二层面是加拿大小镇上孩子群体的成长。
在假期里,小男孩卢克想以军队的方式指挥小伙伴们玩耍,却因为四眼的反对而化为两派。
然而,刚到搬到镇子上的小女孩索菲亚在卢克“部队”的攻击下,加入到四眼的队伍,并成为领导者。
于是,一场雪战游戏的攻坚战便此展开。
在片中,卢克之所以带领大家进攻索菲亚“部队”,一方面是自我英雄的标榜,这可以说是虚荣与脆弱的一面,毕竟他在索菲亚面前分不清自信和自大。
另一方面,这个没有依靠的卢克是在寻找精神上的“英雄”——父亲。
成人化的人物角色在卢克的儿童时期留下深深的烙印,只有再次经历过失去的痛(克莉奥的死)才能真正的领悟那份爱的真谛,才能逐渐的“长大成人”。
就像影片最后,卢克在克莉奥的葬礼上,吹响那动人的军号,因为此时此刻,卢克已经“长大”,既有心灵的安慰,又有小伙伴们的理解,他真正的融入到了这个群体。
其次,群体的成长,是在彼此的对立中完成的。
以卢克与索非亚为首的“部队”约定的雪战,在挑衅、误会等碰撞下逐渐演化成城堡攻守战。
也就是说,雪战不再是最初的游戏,没有了一开始设定的,单纯的快乐,而成为了打到对方的“报复”。
例如,卢克手下想利用冰球攻击索非亚“部队”,彻底捣毁他们的城堡。
“冰”与“雪”的混杂,使得这场游戏的“战场”变了性质,具有了伤害性。
而得知此时的索非亚“部队”,则制作的颜色的雪球,在深谷里设下埋伏,将卢克一伙一网打尽。
如此一来,双方的雪战攻击便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最后卢克带领大家以冰块攻击城堡,让城堡瞬间坍塌。
坍塌的不仅象征着这份“战争”式的游戏的结局,也标示着他们站在了成长的起点。
当他们面对着坍塌的城堡,面对着埋葬于此的克莉奥,他们后悔不已。
这可以是说,是群体的成长,毕竟他们最终明白了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
康德曾经说过:“美是道德的象征。
”象征正是美的承载物,有了象征才有了意义与美。
动画电影《冰雪大作战》里的故事主角个个近乎都是“儿童”成长者,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因为群体的划分,因为自信与自大的迷失,因为爱与保护而进入到真正寻找快乐与友情的世界。
2015加拿大动画片《冰雪大作战》,取材于1984加拿大真人电影《阻止战争的狗》,豆瓣评分6.1,时光网评分6.4,于2017年4月1日引进国内上映。
一部充满着童真、童趣、童年趣事的动画片,故事情节极为简单,描写了一群放寒假的小学生打雪仗、假戏真做、化敌为友的有趣故事,片长仅82分钟,节奏平缓,但并不枯燥乏味,虽然成年人看起来有些低幼,但很多笑点仍然能够令人哑然失笑、会心微笑,因为每个人都经历过那些逝去的童年时光。
本片将打雪仗这一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童年趣事放大化和夸大化,将打雪仗与古代攻城进行了有趣的结合,增强了娱乐性。
本片的角色形象呆萌可爱,戴着一圆一方眼睛的“四眼”的造型可谓独一无二,在动画片中前所未见。
片尾很多萌萌哒的一年级小学生加盟参战,制造了很多笑点。
从CG3D动画技术而言,本片的技术水准很一般,在纹理、毛发、表情、光影、动作协调性、物体之间的接触与互动等体现CG3D技术水准的要素上都很一般。
本片是2015加拿大本土电影票房冠军(难道加拿大的本片电影产业如此逊色?
),是中国首次引进加拿大动画片,片尾曲由加拿大歌后席琳迪翁演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演唱者),那荡气回肠的嗓音为本片增光添色。
本片的国语配音由《疯狂动物城》的原班人马配音,配音水准非常专业,配音演员对角色个性的把握非常精准。
看完本片未免疑问,这些熊孩子的家长都到哪里去了?
看完本片未免感慨,在如今应试化教育遮蔽一切的时代,片中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到哪里去寻找?
光看这电影名字感觉应该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吧,再加上在视频网站上这部电影评分还是蛮高的,女儿看到图片也说想看,但是点进去后我就后悔了!
这是一部直到看完都没能明白它想表达的是什么,剧情可以说完全没有!
里面那些主角的性格也是让人喜欢不起来。
不明白视频网站上的高分是怎么来的,也可能是因为看的都是小朋友家长给友情分的原因?
首先 对于本篇来说制作良心我无话可说 这三颗星便是给制作 但是剧情真的是我无力吐槽 前面都还OK 后面乐乐被堡垒压死 麻杆埋怨男主 这还说的过去 但是旁边小孩没有一个人出面说不是男主一个人的错 要玩游戏是大家同意的 要把堡垒交换再打一次是苏菲建议的 为什么到后来大家都默默看着不说话?
这不是和冷暴力一样的么?
后来麻杆主动和男主和好 所以大家就也都和男主和好了?
不想说话了 还有他们才几年级就接吻啊 有点少儿不宜吧(这点我表示可能身为中国人还没有那么开放)
这是没人理他的难过
大家埋乐乐没人理他
小小年纪接吻 表示我十八了还单身啊还说一句 其实我不喜欢苏菲 前后态度反差太大 乐乐死了没有对男主安慰之类的 麻杆和男主和好后大家一起摧毁堡垒一起拍照了却和男主手牵手
本来是陪小朋友去看的电影,没想到挺让我意外的,虽然剧情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对于小朋友来说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几场雪仗之后,误会越来越大,最后通过乐乐的死告诫大家战争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带来伤害,只有相互理解,团结有爱才能获得快乐,全程笑点萌点还是挺多的,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们真的萌哭我,但是最后乐乐死了也是让我挺伤心的,小朋友也一直哭着问我为什么就死了,看来对孩子还是有一定引导作用的,其实偶尔陪孩子们看看这样简单纯粹的电影也让自己心灵得到抚慰,回归童真的美好,影片中的配乐还挺好听的,欢快的曲调也与电影相匹配,小朋友都还跟着跳起来了,是一部很适合大朋友小朋友看的影片。
这是第一次有加拿大的动画电影在国内上映。
如绘本版质感的人物造型和色彩,提示我们这部作品来自一个遥远的国度,也提示我们不能用一部普通商业大片的标准来衡量它。
影片其实是在没有矛盾的情况下,硬造出了一场战争的矛盾。
就像那个冰雪中搭建的城堡,平地而起,没有深藏的地基。
影片还在没有英雄的情况下,挖掘出了一个让人动情的英雄——那条朴实的大狗,可能是为了让孩子的成长显得有点代价吧。
不过这个代价也显得有些刻意为之,因为它并不是必然的、时不可解的结果。
男主人公牵着妈妈的手,站在父亲坟墓前的情景让人印象深刻。
他独自在谷仓的二层,蜷缩着身体,看着父亲的照片的镜头,也让人心碎。
他是军人的后代,流淌着军人的血液,所以会热衷于战争的游戏。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他还是一个孤儿,他在情感上是有自闭倾向的,他向着冰雪城堡发起的战争,何尝不是在向一种坚固的情感堡垒发起的冲锋呢?
在这场战争中,每个小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属性。
有的是干力气活的,有的则善于用脑,有的充当添油加醋的挑食者,有的则是处于中立孑然自好。
有双胞胎令人幽默的“不默契”和永远为伴,也有亲姐妹间的拌嘴与相知,当然还有男女主人公一间钟情的暧昧好感。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孩子的世界,而是一个迷你的社会。
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个冰雪村庄是成年人缺位的,几乎没有家长、老师,所以这种迷你社会的塑造不仅有其人际关系,而且有其物理环境。
在一片白雪中,任何颜色都很容易衬托出来。
在一群孩子中,任何情感都会变得纯粹。
最终,影片就像讲述了一个梦,父亲的牺牲也是一个梦,梦醒了,战争结束了,城堡崩塌了,大家又充满欢乐,唯有大狗就像父亲那样留在了梦里。
动画影评俱乐部 inside
故事有剧透。
我没有经历过战争,所以别欺骗我这个是什么反战思想。
我是个成年人,也不是要把它放在哪一个高度去评判它。
言归正传,看到宣传片的歌,我想这应该是一部欢乐片,所以订票,周末,大男孩看动画,包场。
男主老爸死于战争,留下一个号子。
坐标加拿大雪景,时间:假期。
无聊的一堆孩子,他们想找点乐子,然后男儿(四眼)建议惹怒对方,这样战争(雪球游戏)就能开始。
攻守两派,守方建城。
女主角在开场就和男主一见钟情,东方的教育不允许,至少在大学毕业前。
OK,好了,游戏开始,两军交战,好惨烈,你来我往。
最后的最后,游戏玩大了,乐乐(狗狗)被埋在了雪堆里,挂了。
大家都很内疚,男主也很内疚,镜头转向到埋葬的结局。
男主出现,吹响了号子,战争总是残酷的;会有伤亡(这个孩子可能看不懂)因为最后的最后,他们合力拆掉了城堡。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哪里有乐子就靠近哪里。
欢乐和童年成了合影。
这片子拍给小孩子看又深奥了些,拍给成年人看又没有温情(全剧没有大人出现,唯一一张男主和妈妈的合影还没有头)6分,不能再多了,因为被我拉来包场的弟弟他要打我了Ps:仅代表个人立场
作为北方人陪女友看电影打发时间,一开始感觉动画挺无聊差点睡着,后来反正没事做,就开了开脑洞发现几个问题。
1为什么一群孩子打仗无辜的狗狗死了。
2为什么一部欧美电影主角却是黑头发。
3加拿大军队打仗跟中国军队的冲锋号是一样的吗?
4为什么大个子看起来傻傻的战斗力却很强好想有俄罗斯血统。
5一年级的小孩子出场到底意味着什么?
整部动画片有许多看起来隐隐约约的线索,甚至让人不自觉的联想到了国际格局,看似清淡的动画逻辑却隐隐有着一些扑朔迷离的联系,很好玩,却不推荐。
因为实在是看困了!
ps:已经看过的有人跟我有一样的想法没?
小孩还挺爱看
看得我几次要睡着了,孩子喜欢。
没啥亮点
以前不怎么喜欢动画电影的,现在还好
还好吧
出差瘫在床上的夜看的第二部。这种构图和剧情明显不是好莱坞的风格。成长有时候是很漫长的,有时候却只要一瞬之间。
剧情比较简单但是挺有教育意义的
主题曲的法语原版、英文独唱版都是我席琳迪翁女神唱的,在电影院听得很开心哈哈哈哈哈~!动画片本身…一般般吧
好无聊的动画片,这么久以来影院看的最无聊的动画片,看到我儿子都不想看了
你们在说反战,我却受不了亲近的人离我远去,因此我选择从来不要有亲近。
挺适合小孩子看的。
阻止战争的狗儿童版呀 立意很棒!妹妹可以说很疯很可爱了
孩子的视角,简单却又不简单,除了那个突兀的吻。
音乐超酷,lulu学luke走路翘可爱!
对自己的一个交代。结束的太突然了
和儿子老公一起看的,还不错,挺正能量的,有和平的大主题。
挺无聊的 找不到点
挺少看canadien動畫片 雖然看的國語配音版 小屁孩兒們臉上凍的兩坨紅好萌 喜歡這種輕鬆就為了表達孩子之間友情的故事 少來拔高英雄主義啊拯救世界拯救地球 挺好
有些无趣了
这就是所谓的大平哏吧;好久没看到过这么纯的低幼向作品了,果断放弃进影院看2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