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一直都很郁闷,只有后面比较经典。
警察和罪犯之间有一个君子协议:先抵御外敌,再解决他们的私人纠纷。
最后的一幕,罪犯救了警员,一个人离开,其他警察紧接着到达,警员本来可以告诉他们罪犯的去向的,但是他没有,为的就是履行他们的承诺。
很有感触!
米国商业片,又一个好警察坏警察的故事,说是血溅,当然少不了枪战,搏斗,死人,主角为什么又是个有心理隐患的,米国片总喜欢弄这么一个貌似Loser,却从(被迫的)战胜自己的过程中重生的家伙,典型范例就是布鲁斯维利,一样的邋遢,颓废,磕药,然后勇猛无比....影片的情节没什么可说的,就是打打打,一方是装备精良的警察黑帮(没错,就是有污点但未暴露的警察们),一方是几条枪的乌合之众,好警察们被迫和囚犯们联合一起对抗警察黑帮,这里说一下黑客帝国里的孟菲斯同学,还是那么酷,牙缝也还是那么大....黑帮老大的气质满像样的。
虽然不停的互相猜疑,挤兑,乌合之众们还是顶住了大部队的进攻,简直是faint,虽然有主场之利,但看起来完全是大部队门没事就来送送死,一点不真打。
影片拍摄手法还有点特色,颜色冷峻,光影明朗,有点像某款真3D游戏的质感,看着还不错,看完没感觉。
身份是社会属性,人性的善恶才是自然属性。
不论上帝赋予他何种社会属性,他的自然属性基本处于恒定。
他与他之间的信任才是真正的令人感到无比欣慰的东西。
他说,因为死亡,这次,他不想再有人死了。
生存的欲望激发了他的本能。
他知道,他又一次选择错误。
又一次有人因为他的选择而丧命。
真正的好故事是对生活的比喻。
一个长达两小时的比喻。
电影是一种讲故事的影像艺术,而好故事则需要剧情的对抗和矛盾。
这部电影就是一部正与邪矛盾重重的好片。
电影里代表正义的警察却成了杀人且充满智慧的恶魔,原本代表邪恶的罪犯却扮演者正邪不分的角色,这是一种对抗。
原本作为警察的男主应该遵守忠诚帮着恶魔警察干掉罪犯,可他没有这样做,原本作为同事的老条子应该协力对抗罪恶,可他最终却背叛自己的同事,这也是矛盾。
警署内外你来我往,智与力轮番搏斗,这也是对抗。
可以说这部电影充满了矛盾和对抗,所以故事才跌宕起伏、剧情才紧凑饱满,最终才会引人入胜。
导演力图告诉大家,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正邪之分,维护社会安定的警察也会贪污也会跟罪恶勾结也会杀人如麻,致使社会动荡的罪犯也并不都是心狠手辣。
现在好莱坞的头脑清楚的电影人都非常明白两个道理,那就是尊重观众的智商,还有就是跟观众的习惯思维斗争到底。
我们一眼就看出一定能活到最后的,即使死也要死得其所的心理医生根本不给咱铺垫一下就咣一枪,一句废话没有,就毫无价值得死了,这个东西虽然大家都有点接受不了但毕竟离真实更进了一步。
还有就是反面人物的智商噌噌的长,以往我们觉得主角的一个一定能够给敌人重创的巧思却被敌人巧妙的化解,这种做法真是太合理了,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势均力敌的较量,把我们从正义必胜的简单思维中拉了出来。
http://tygoonray.blogbus.com/index.html
好歹都伤不起《血溅13号警署》 Assault on Precinct 13 年代:1976年 / 类型:反犯罪 / 导演:约翰·卡朋特 / 主演:奥斯汀·斯托克《血溅十三号警署》Assault on Precinct 13 年代:2005年 / 类型:反犯罪 / 导演:让·弗朗西斯·瑞切 / 主演:伊桑·霍克、劳伦斯·菲什伯恩、一句话评价:在这场正邪较量中,警察联合歹徒,自相残杀。
接着上回说,现在的电影很喜欢给反面角色加一点人性光辉。
《王牌罪犯》里的林奇便是如此,一个江湖大盗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被传颂的对象,某种程度上说是人性善恶标准模糊导致的。
身份是社会属性,人性的善恶才是自然属性。
不论上帝赋予自己何种社会属性,你自己的自然属性基本处于恒定的。
如果参悟这个道理,再看《血溅十三号警署》里离奇的警匪关系,也就有了可站住脚的依据。
其实,是非的标准,上帝也没说的那么肯定。
黑吃黑1976年的旧版《血溅十三号警署》中,出场人物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警察,以毕少普为首,他受命前去看守一个即将废弃的13号警察所。
事发时,与他同在现场的还有两个女文员,和若干看守人员。
第二种是黑帮,他们之所以要挑起事端,是源于前一天夜里,六名未成年黑帮成员被警方击毙,他们发誓要为同伙报仇。
于是,他们召集了一大批的黑帮分子,一路上乱杀无辜,直逼13号警察所。
第三种人是无辜群众,以小女孩和她的父亲为主。
他们仅仅是开车经过的路人,却被黑帮分子拿来当做牺牲品,小女孩当场击毙。
她的父亲为了报仇,打死了一个黑帮成员,最后冲进13号警察所寻求庇护。
第四种人是囚犯,以拿破仑·威尔逊为首。
他们需要从原本的囚禁地转移到另一个监狱,但途中有一个囚犯生病,囚车不得不停留在13号警察所。
这原本是四种毫不相干的角色,却因为共同的地点:13号警察所,而产生了不能割裂的关系。
但不难发现,前三种人物,从他们的身份和行为中,已经让人明白各自在影片中所处的立场。
唯独最后一种人,他们的身份和他们所做的事情却大相径庭。
拿破仑·威尔逊在监狱里被监狱长各种欺凌,但显然他也不是好惹的主儿,逮到机会就会报复。
按理来说他应该是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可是当警察所面临另一股敌人势力时,罪犯和警察破天荒的站到了一起组成了抵抗同盟,共赴枪林弹雨,保卫13号警察所——这不就像是当年国共两党合作,或者是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那样吗?
当然,我知道这样的比喻不太恰当,但就像历史课本里写的那样:“它团结了可能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侵略势力。
”这未尝不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影片的导演约翰·卡彭特,刚出道时大多拍摄都是低成本B级片,在小片里混迹多年后,他的电影反倒有一种强烈的大将之风。
这部《血溅十三号警署》的故事脉络有如霍华·赫克斯的《赤胆屠龙》的影子,而在片中也多流露出西部片的遗风。
在警察局里,毕少普不断朝窗口开枪,而外面的黑帮分子前仆后继的朝窗子里爬的那一幕,俨然是西部勇士在保卫他的领土。
虽然囚犯们也为保卫警察所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显然这与人们的传统观念上的警匪关系相悖,只能套上反类型片的名号存档。
自相残杀原版的故事情节设置,为警匪片类型铺开了一条路。
而2005年的翻拍版在此基础上,再拓宽出一条路,将黑帮分子变成了另一个群体:警察内部的黑帮势力。
其实这个安排是有证可循,美国部分警察与黑恶势力勾结早已经公开的秘密。
他们从黑帮手中牟利,两者互利互助,相互依存,令人不齿。
在影片中,这群恶警察势力试图将囚犯灭口,以此掩盖他们的罪恶行径。
警察就利用这些囚犯当做人质,抵抗这些恶警察的入侵。
于是我们就看到,警察势力联合囚犯,共同对付另一群警察的奇特场面。
好莱坞向来喜欢改编,改编的目的无疑是利益。
2005年前后的畅销大片几乎一半以上都是翻拍,包括《十四罗汉》《史密斯夫妇》等等。
改编的好处在于省事儿,它总比重新在脑海里凭空捏出人物关系、故事架构要容易的多,但弊端是,稍不留神就成了鸡肋。
本片的导演让·弗朗西斯·瑞切显然知道现在的观众想要什么,“现在的观影意识,已经完全摒弃了简约、适力的叙事原则,悬疑、暴力、阴谋、罪恶交织、视觉冲击似乎更能吊起现在人的兴趣。
”美国编剧罗伯特·麦基曾说过:“要在讲得精彩的琐碎故事和讲得拙劣的深奥故事之间挑一个,观众总是会选择讲得精彩的琐碎故事。
真正的好故事是对生活的比喻,一个长达两小时的比喻。
” 所以翻拍的《血溅十三号警署》选择了贴近现实,更加尖锐的矛盾做影片主线。
黑吃黑的故事已经不新鲜了,而当警察打警察,这不就能调动观众的兴趣了?
谁让美国这个国度的包容性如此强悍呢!
可惜,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2005年影片上映之后,口碑和票房一样奇差无比,看来聪明反被聪明误,又一根鸡肋就此诞生。
反类型指数:★★☆适宜人群:警匪片迷
where‘s capra finally,is he really dead in car? he's quite well when iris ask him to pretend to be dead.
最近上班实在是有点忙,也感觉到了工作的压力,一直以为自己可以时刻在工作上保持冷静,但发现自己也并非圣人,这个星期篮球也没去打,但电影还是要看的,至少一个星期一部吧,买了期看电影,好贵啊,15元,唉,看来在中国,不论是看电影还是电影杂志,总不是我这样的平民能欣然承受的。
这片子当然也是耳熟能详啦,谈不上有什么惊喜,大多数都被我猜到,最后那老警察出卖同伴也被我猜到,唉,算了,还是要看整体,整体来说这片子还是不错的,除了开头和结尾,大部分的戏都在警署里,各个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很不错,给人以吸引力。
今天睡了整整十二个小时,但现在依然在打哈气,看来我真的是每天需要十小时睡眠的人,今晚依旧早睡吧,还有外面的天气,实在是热得不行,不知道十年以后,上海的夏天会变成什么样,估计那时候夏天就每天都是三十五度以上了,环保啊,人类啊……
33个被逼到绝路的警察,有着精良的装备,竟然打不死几个老弱病残的乌合之众。
震天的枪战声没有吸引任何人的注意,着火却引来了大批的消防队员。
小时候看电视,总爱把剧中人分成好人和坏蛋,好人注定不平安,坏蛋注定要使坏。
于是,幼小的心灵里总要为好人担惊受怕,暗暗着急,诅咒坏蛋不得好死。
长大了,越来越发现好人和坏蛋的二分法真是显得有点幼稚。
人是一种太复杂的动物,研究人性注定到最后面对的是混沌一片,是说不清的。
滔滔浊世,芸芸众生,他们行善,他们作恶,有时一人集两者于一身,以善恶把人分为两大泾渭分明的阵营,殊不妥当。
历代的开国之君,哪个不是杀人盈野,哪个不是功绩著世,他们是好人还是坏蛋呢?
一介山野匹夫,受不了官家或者权贵的逼迫或者暗使绊子,愤而拔刀,他们是好人还是坏蛋呢?
(多言一句,突然想起一个例子,金庸小说《连城诀》的主人公原型,这个故事在《连城诀》后记里讲得十分清楚。
) 于是,从道德上的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蛋这个问题,先搁一边儿吧。
不过,这并不影响人们在生活中的自我标榜,你说你是我好人,说明对我是无害的,容易赢得信任。
政府是一个群体里标榜的最大好人,而警察局更应该是好人中的好人,因为他的职责是要保卫公众的利益不受到危害。
标榜好人并不一定就是好人,因为在里面工作的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要吃饭,要做爱,有贪欲……总之,他也是一个人。
如果标榜为大好人的警察变坏了呢,而且不止一个人,而是一个局子,他们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发生,据说香港在上个世纪的某个年代警察贪污成风,腐败透顶。
在这里要说的《血溅13号警署》也是类似的情况,执行任务受伤的耿直警察罗尼克,伤愈后被安排在一个偏僻的警署工作。
在大雪纷飞的圣诞夜,这个偏僻的警署迎来了为大雪所阻的囚车。
囚车里有四个犯人,其中有一个是臭名昭著的黑帮头子毕晓普。
罗尼克怎么也不会料到,囚犯的到来是设计好的一场杀局。
毕晓普是由于和一名警长利益分配不均而被捕的,警长故意把他押到这个偏远的13号警署,就是为了杀人灭口。
警长带着大批属下来执行这一任务,他也没有料到会碰上耿直不识时务的罗尼克。
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圣诞夜,为了逃出生天,罗尼克释放了四名囚犯,组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外敌。
这一夜,习以为常的善恶发生了惊天大反转。
警署外的警长一伙儿不择手段,警署内的罗尼克和囚犯也开始了淡化掉善恶的磕磕绊绊的合作。
在经过一夜的浴血奋战后,罗尼克和毕晓普以及一名女警员保全了性命,可是曾和自己在警署内一同抵抗的其他人(三名囚犯、四名警员,其中一个老警员最后证明是奸细,还有一名罗尼克的心理医生)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天亮后逃出生天的罗尼克,一点儿也不开心,他曾为执行任务时致使同事丧命而愧恨不已,(那名心理医生正是因为来警署为罗尼克进行心理治疗滞留在警署而毙命的),如今,他的同行们在这个夜晚为了杀掉毕晓普也要致自己于死地,不知他会做如何感想。
影片这个时候就结束了,我想他很可能会离职,从此不再做警察了。
影片中的奸细老警员曾说,他们就是想杀掉毕晓普,如果罗尼克一开始就让他们带走毕晓普,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麻烦。
或许,他在当时让他们带走毕晓普会保全姓名。
但是,一开始,他并不知道外面的是自己的同行,他以为是营救毕晓普的匪徒,那么,他不可能屈服。
等他知道是自己的同行后,同行也不会再放过他。
无论如何,影片中的罗尼克是幸运的,他及时地和恶人毕晓普并肩作战。
但电影毕竟是电影,现实中的人恐怕远远没有如此幸运了。
曾看过一部有关上面提到的香港警员贪污横行影片,影片的最后提到,由于贪污的警员太多,最后,只能处理一批贪污巨鳄,最后貌似还引起了警察的罢工反抗,于是,一般般的贪污就不了了之了。
可是,香港从此有了廉政公署。
腐败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整个系统都出现了问题才是最为可怕的,他们能够达成一致,并无所不用其极。
如果你是那个系统的就无法独善其身。
可怕乎?
想起网上的一个段子,某大员入狱,儿子大学毕业,工作没有着落,入狱探监,向父亲哭诉,父亲说给你开个条子,去找谁谁,儿子说人走茶凉,你在任上或许开条子还管用,现在还管用吗?
父亲说,以前我在任上,想让谁当官,就让谁当官,现在我在监狱里,想让谁进来,谁就得进来。
还想起徐克的《刀》,世道艰险,强出头的没有好下场。
和尚行侠仗义,最后被宵小所害。
民众骂贪官是坏蛋,而那些没有被供出的同党则称其为善人。
我们看和尚是侠客,而宵小看和尚则是恶人。
我们看片中的罗尼克是好人,那死不甘心的警长呢,无可置疑,认为罗尼克可恶至极。
谁好谁坏,这个问题,其实是个相当操蛋的问题。
何必呢,无论你身居何处,大家一起陷入庸常吧,别探讨了,让我们一起行善作恶吧。
唉,有时候挺怀念小时候,那时候,好人会一直做好事,坏人会一直做坏事。
没什么意思,老套无聊,居然这么高分
无聊的翻拍
没有惊喜,也不沉闷
不错,老美总是把强权摆在反面。
伊森霍克怎么老演这种警察
一堆csi脸
伊森霍克就去演病秧子诗人作家蛮好的 演警察差点意思( ? _ ? )
伊桑·霍克,等着你的成长
乏味
没逻辑
快进看完。
有机会还是要看一下卡朋特版的
有点莫名其妙
制作精良了,各路人物来历清楚了,女人火辣了,枪战刺激了,但是就是找不到卡朋特的感觉!还有就是,社会越来越乱了。
【时光网搬家计划】
还是比较刺激的
喜欢伊桑霍克,还记得死亡诗社中的陶德吗?剧情还是很不错的
看完以后,才突然想起来貌似看过一部剧情与之类似的美国成人片…好尴尬,虽然这部是正片,但一点不耽误剧情的蜜汁尴尬
還行,比想像中好
翻拍片,在剧情解释上,比老版做得更决绝惊险,变成警察内讧,大反派和主角的关系一下子成焦点,改编剧本比原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