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是励志型电影 温馨的节奏 近乎线形的故事逻辑 都决定了各种戏剧冲突都只在camino的人事物中 才得到不平凡的效果。
选择了美国父子很正确 让平凡的故事有了些美国的轻松和小戏谑。
可爱 有点点做作 可在camino和人物背景中 一切都那么自然。
想去走下这段路!
Dad:You know, most people don't have the luxury of just picking up, and leaving it all behind, Daniel.父亲:要知道,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有背起包说走就走的“奢侈”,把一切(责任)抛诸脑后。
Daniel:Well, I am not most people. If I don't have your blessing, that's fine. But don't judge this, don't judge me.丹尼尔:我不是那些“大部分人”,如果你不支持我没关系,只是别论断这种做法,也别论断我。
Dad:My life here might seem like to much to you, but it's the life I choose.父亲:我的生活可能与你大不相同,但这是我选择的生活。
Daniel:You don't choose a life, dad. You live one.丹尼尔:生活不是选择出来的,爸,生活是活出来的。
《朝圣之路》的开头部分收入颇丰的牙医父亲前往法国认领在旅途中意外死去的儿子丹尼尔尸体,在法国的火车上父亲回忆起他当初开车送丹尼尔去机场开始环球旅行时的上面的对话。
关于责任和自由、主流和非主流价值观、以及生活形态的碰撞,居然在这短短的几句对话中被串联演绎出来,引人联想。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责任,也就不会有绝对的自由。
有些责任大一些,有些责任小一些;有些责任来得名正言顺而有些来得莫名其妙些;有些来自别人,有些源于自己......作为一个美国父亲说丹尼尔把责任抛诸脑后,当然不是说他不给老人家养老费,而是指他放弃正在攻读中的博士学位准备来一次没有期限的无厘头环球旅行。
我在想如果是一个中国老头这样说自己的儿子如此“不负责任”,周边会有多少人朝这不孝子扔石头,而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很少有中国的孩子在进入大学后靠自己的辛苦劳动赚取学费供自己读书,毕业后还奢望着老爸给找个好工作,哪敢背起背包说走就走,老爸一发怒你还来个诸如“生活不是选择是活出来的”这样的谬论,简直自寻灭亡。
责任是件复杂的东西,有时候你索取越多,责任就越大,就像人情。
至于大众生活,以前我也愤怒地认为低俗无趣,现在倒是觉得无所谓,甚至开始觉得如果可以还该好好地过大众生活,因为它终归还是投票率最高的生活选项,我们一不小心就做了这个选择,一不小心就成了大众,以至于我们出门旅行了一两个星期就觉得自己另类非主流。
另类非主流也没什么不好,只要非另类、主流的那些人不要老是朝他们指手画脚,可悲的就是他们老是这么干,好像这个社会多元化一点点就是败坏风俗、破坏秩序,特别是对那些年轻人,简直是大逆不道。
而“非主流”当然也不会常常主动向“主流”喝声痛彻,因为历史上从来就很少有少数派主动向多数派挑衅生事的。
于是乎,老人要制约,青年要反抗,来来回回无止无休,说到底缺乏的还是理解和宽容。
于是乎,生活成了一个话题,我们为何而活,如何生,又如何活?
身为牙医的老丹尼尔当然认为自己的生活很不错,有自己的诊所,有秘书,有空就和朋友打高尔夫球,完全一个社会中上阶层代表。
而丹尼尔,丹尼尔连休学一年再修完博士学位都不干,年纪也不轻,没工作没家庭,未来可谓堪忧,非要去看外面的世界,去走那条“朝圣之路”,走后终于把生命都赔在那条路上了。
老丹尼尔去认领丹尼尔的尸体,确认之后原本就应该启程回国的,却意外地决定带上孩子的骨灰完成儿子未走完的旅途,此片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
“朝圣之路”的途中几经波折,在骨灰盒被偷走之后原本就灰心丧气准备打道回府的,丢失物件却又奇迹般地原封不动被奉还;生性孤僻情绪低落的他却意外地遇上了一群有意思的朋友;原本打算走到“朝圣之路”终点就结束却因为一个吉普赛人的提议走到了muxia,把儿子的骨灰洒进大海......与其说老丹尼尔选择了这次旅途,不如说他冥冥中的必须走上这一趟,如丹尼尔所说“生活不是选择出来的,爸,生活是活出来的”,而在“朝圣之路”上,老丹尼尔和他的那些朋友们估计也确确实实的活了一把,要不然,丹尼尔也不会从此开始一个大龄牙医的环球之旅吧^^
Thank you阿兰妮斯·莫里塞特演唱不如戒了抗生素不如开始控制饮食那些我永远无法拥有的奖杯那些我永远触摸不到的美好感谢你 印度感谢你 恐惧感谢你 幻想感谢你 脆弱感谢你 后果感谢 感谢你 寂静我完全不会怪罪你们这一次我要享受当下能够放手 原谅你 真好一步一个脚印感谢你 印度感谢你 上苍感谢你 幻想感谢你 空虚感谢你 清澈感谢 感谢你 寂静当吉普赛人跳起明戈舞的时候,那种欢快、不羁、狂放的舞姿就让俺的大脑里又回荡起了流浪者之歌的旋律。
电影的开始,儿子就跟父亲说,生活不是选择的,生活是需要过的。
这是一场宿命的旅行;一次回归之旅;一回寻找跟被寻找的过程;一种亲情的释放;一路倾述跟被倾述的渴望;一念能改变一生的窄门。
从比利牛斯山起,到圣地亚哥为终点,一条绵延800公里的路,那是一条美丽的欧洲古道,也是一条无数虔诚者的朝圣之路,而所谓虔诚,最终都不过是虔诚自己的内心。
一路痛苦,一路欢笑,一路忧伤,一路寂寞,也仅不过是跟自己相处的过程而已。
最终该放下的仍然要放下,该执着的还是要执着,一切都没有改变,唯一不同的只是终于路尽头的时候,那种经历过的痛快,跟原本的痛快,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痛快。
在安静的深秋之夜,开一罐啤酒看一场对胃口的电影,真是乐事。
特别是在剧终之际,唯恐那些弥漫开来的被剧情深深牵引着的感相再不可得,只好提笔一记,顺手再开一罐啤酒,更是乐事。
以往的秋日,俺常常能对景生情,想到柳永的‘雨霖铃’,漫游在那些古人的意境里。
尤其是这些天高气爽,飘叶微凉的气候时。
可能是善于忧伤的人总能找到忧伤的理由吧。
在这黄叶满地云淡风轻的日子里,谁又能不呢?
重阳刚过,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如果没有计划在这末日里的秋天玩一场离家出走的话,那么跟这四个人一起去朝圣如何?
一个丧子的忧郁医生,一个欢乐的想瘦下来的荷兰胖子,一个歇斯里地的想要被救赎的女人,一个作家。
一段平淡而没有剧情的故事;一场精彩而波澜起伏的人生。
感谢你 恐惧感谢你 幻想感谢你 脆弱感谢你 后果
女人最后决定不戒烟,她接受了自己的烟瘾;胖子最后决定给自己买套新西装,他接受了自己的肥胖;老人最后决定不改变儿子,他接受了儿子。
朝圣对天主教徒而言并不陌生,很多人有过类似的经历。
基督说:“你们拜父,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朝圣呢?
《朝圣之路》作为一部励志片,朴实得略显琐碎。
很多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个丧子的父亲身上,认为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电影。
其实,我们何尝不曾像那个写作遇到瓶颈的爱尔兰作家,或者希望借朝圣减肥的荷兰胖子那样,貌似活泼开朗,实则烦恼焦虑、充满困惑?
电影的结尾告诉我们,信德不需要大家刻意去寻找。
有时我们就像那个爱尔兰作家,游客一般漫不经心地走进圣殿,觉得既然不是教徒就没必要装模作样地敬拜。
听着不知所云的某国语言,看着神职人员在祭台前忙来忙去,刹那间泪水夺眶而出,可能连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但周围的教友却习以为常,因为他们知道,这就是圣神的力量。
有时,我们会像那个荷兰胖子,对人生感到困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看不到未来,甚至开始怀疑朝圣的目的,但是,就在踏入圣殿的一刹那,我们旁若无人地跪了下来,这时,我们才知道圣神的力量。
也许,我们并没有选择天主,而是天主从亿万人中拣选了我们,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生死是人最后面临的问题,但是它并不是最难的问题,人的躯壳,人的灵魂,人的意义,这些一一摆在面前的时候,很难说的清。
当我们觉得死亡很遥远的时候,我们挥霍无度,我们常为虚无和忧郁之间徘徊,可当我们面临亲人离世的时候,我们握着那一双手,我们看着那面庞,我们看着这即将沉寂于自然的躯壳,如果躯壳有用,又何要灵魂,我们痛下决心,过好自己的一生,可死亡又很快变得遥远,我们又将忽略那灵魂告别灵魂时的震颤。
一位父亲,送走了自己的儿子,这是莫大的痛,正如儿子失去了母亲,这些是生命很难承受的重量。
到底有没有人生的终极意义,到底这世界那么多的悲痛该如何消解,到底每一个离群索居的灵魂该寻找到怎样的初衷,面对世事苍茫的这些无厘头和琐碎事宜,人的解脱之道又将在何方?
评判自我的价值和内洽是怎样的一种标准?
到底什么样的眼神才是人间最灼热的真谛?
父亲走过儿子走过的路,那空气里曾经有儿子呼出的气息,父亲走过儿子未走过的路,那土地里曾有预埋着理想的足迹。
朝圣之路上,两代人之间在做着一个和解,一次救赎,都是人间有罪之身,只希望能洗去浮华的躯壳,撇出最纯净的灵魂。
但是,世间大道又怎将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世俗生活里种种艰难困厄,种种忧烦操心,种种小事滴落,种种光怪陆离,又怎允许一个人能够只照顾自己的灵魂。
人生是一场体验,是一条注定灭失的路,这是恰如解构般的命题,但人生在很多时候,对于很多人,也是一种挣扎,一场大雾,一堵不透风的墙,一条冰冷刺骨的河。
我们最能的是沉入社会的深渊,结束人作为动物的本质,成为一种“人”的本质,但总要有一条朝圣的路存在心中,如果不这样,那么这一生又有什么意义呢,又有什么值得回忆,它只是一条泥泞不堪又或者平坦无奇的路而已,即踩即灭,这条路消失之后,还有什么人会想起这条路呢?
一条实实在在的路要走,可毕竟此一生不是仅有这样一条路需要走。
大道至简又至繁,人心至乱又至真。
找路,是人生的重要命题,寻心,是人生的终极拷问。
2星,本人并非教徒或驴友爱好者,所以看这个片子就没什么太大的感觉了。
一段朝圣,一段旅行,仅仅就拿一段旅行来说,多多少少是对一个人会有所影响的,在心灵上,在认知上,都会有所改变。
这点我个人是有所体会的,一个按部就班生活的人,打破了日常习惯,一段旅行之后,多少都会有所感悟。
但每个人的选择不同。
有人改变了自己,改变了生活。
但有人继续回到以前的生活,追求自己想要的。
本片适合驴友和向往朝圣者的人看看。
最后的结局没有出人意料,Tom带着儿子的骨灰一路走完了全程。
这样的朝圣之路也是他慢慢打开自己内心的过程吧,从一开始巴不得甩开荷兰胖子,到最后四个人一起默契一笑,都是Tom渐渐开始接受不同的人生的为人态度的转变过程,更多地,作为婴儿潮Bommer一代,老了便开始一本正经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的他,也开始慢慢地了解到儿子为什么要选择旅行,但愿我们都能在还有心力的时候,努力地去了解身边人的想法,去了解渴求和缺乏什么,别到老了才开始懊悔。
但愿有生之年,我也能去走一次朝圣之路。
开头知道是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大概剧情时,以为是一部催泪弹,或者是个父辈应尝试了解孩子心灵的说教片。
可当老父亲只身上路,从满腹心事自我封闭到卸下防备敞开心扉,从一言不发面色凝重到借着酒劲宣泄情绪再到真正融入行者的队伍进入角色,一路上的美景、笑声、有惊无险,让这本来有点哀伤的话题变得自然轻松。
情节虽然简单,但内心却被一个极其宏大的主题轻轻摩擦,跟随着满满的南欧风情的旅途成长与沉淀。
记得一部小说里的女主为了觅回亡夫的遗物信件,千辛万苦,甚至付出肉体与为难她的官员周折,而当拿回了信件后,她松了一口气,收进柜子,再没有看过一眼。
就像旅行,我们总是赋予它或文艺,或信仰等各种意义,而实际上,你就像片中的各类“朝圣者”一样,忘了或不愿承认你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玩、为了减肥、为了茶余饭后的夸夸谈资。
经常,我们就在为寻找自己执着之物的百折千回中迷失,最终忘记了自己寻找执着之物最初的本质。
而本质和意义是事物的不同层面,不能混为一淡,也不能相互替代。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娱乐生命,都是人类浪费时间的行为以不同的方式和游戏规则,说穿了就是用来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
但我们似乎习惯了从中寻找所谓深刻而独特的意义,好象这样就可以用某种崇高来掩盖浪费时间的生命本真。
你也没有在朝圣,你只是或缘分或意外的因为一个人而朝圣这个人,也许那个人是你英年早逝的儿子,是你分手后念念不忘的爱人,是你生死之交的战友,但更多时候,你朝圣的是你自己,不管愿望是大是小,每个人的心之所向即是神圣。
没有神迹,只有慰藉。
坐在房间里,顶着鹅蛋黄的台灯,万籁俱寂。
听不到声响,媒体说今天有我们这代人所能经历的最近的小行星近地轨道接触。
我想到八岁看的彗星撞地球和成为天文学家夜里看星星吃比萨的梦想,心说指不定是不是最近的一次呢,也许有什么东西就躲在那幽幽的真空里,倏的一下冒出来,然后结束一切。
闭上眼,睁开眼,从停车场走回来,面对我的是同一扇窗,一如既往屋里那有点闷闷的空气。
是现实了。
为我一个人放的电影,猛地觉得让人有点不可思议,怀疑是不是在什么棕黑色的梦境里没有出来。
有些老旧的电影院不大的厅里,硬邦邦的折叠椅吱吱扭扭,这不是当年南楼门口的老阶梯的那范儿么。
这是我一个人的电影。
真为这个国家的电影市场捏一把汗。
灯暗下来之后,声音变得格外清晰。
故事里的山和海的声音异常清晰,风声中我觉得自己很久以来第一次掉进了画里。
光影之间,放映机的光束越过重重灰尘,带着跳帧的细微嗒哒声,停在那块不大的幕布上。
我突然就想去山里面觅一座古寺,只有残垣断瓦的坯子,拾起瓦片,重新修补起来。
算是功德一件吧。
既然不能选择生活,就去活出个生活。
我很想在冬天去次河南,想去嵩山,去各种古刹禅室,找一个地方能够让心平一平。
又想去一个能看得见风车的地方,当一回唐吉诃德。
恍惚间想到小时候在北站剧场看完节目,是冬天了,出门哈气就凝结成脆脆的烟,手一碰就碎了。
明晃晃的车灯穿过空气照在苏式建筑的外墙上,鼻子里全都是土腥味。
那时候心里是踏实的,父母都在身边,节目散场也不觉得寥落,该回家了。
又想起千禧年前后与爸妈一起过的那几个圣诞节。
去美美的吃一餐,看些哗众取宠的节目,在现在的眼光中该是嘲笑那时的自己吧,却一双带刃的眼,带刺的耳。
那时候却是觉得那么幸福。
如果再抽个奖赢个小小的礼品,那就真是锦上添花了。
回到家里把灯都关上,独点一枚绿色的灯泡,或兼上一串彩灯,在客厅里跳着笑着。
浓浓的一头一脚血液里都是温情。
现在再打电话回去,妈和我谈的却都是把老房子卖了吧什么的了。
我需要某种救赎,也许这独自一人的电影便是契机了。
El Camino de Santiago,圣雅各之路。
影片开头只感觉美国人真是站在世界顶端惯了,在自嘲之余已经把自己没有文化只顾装腔作势不懂装懂瞎吹牛逼的死相看作一种文化。
这是极为可怕的。
午夜巴黎中看到了些许,这影片又尤甚。
然而这一条朝圣之路本身的风景已经足够了,撑起一部上乘的影片已是绰绰有余,哪怕零散一些,公路片拍成风光片也只能说无功无过。
回到高中的那种状态吧,哪怕只有一瞬,半日的光景已足够。
想回到一个秋日,刚下过雨,期中考试结束之后大家来到积了水的塑胶篮球场,球掉到地上就难再弹起来,就这样缩手缩脚地投投篮,消磨过晚饭前的时间。
又想起那时看的许多阳光明媚的电影里大片蔓延的葡萄园,阳光透过树叶缝隙照下来。
和故都泥土清香的雨水与沙尘混在一起,是如何的一种味道。
我真是很想出门走走了,去为了见识人的样子而旅行,试图去爱上沿途的风景与遇到的人们。
电影里那些西班牙小旅馆的招待们让我想到我所到过的每一座旅游城市里热情可爱的人们。
他们自豪地为你指一条明路的时候,心里大概就是那样的心情。
我已经禁锢在现有的状况下太久,在熟悉的屋檐下嗫嚅活过,不敢做出任何不凡之举。
我不知道十几岁的那个自己是如何消失蒸发得无影踪,每每只有极偶尔跳出来的那些机遇中才能想起。
我想是不能这样下去了。
千篇一律的规矩生活,为学习为工作所困的日子可不可以暂时远离一下这躯壳,不要成了绝对的惯性,权当给我一个喘息的机会。
想到夏末自己放弃了停下来的机会,在此之前也并无悔觉之意,唯独今日频频念起来,只有嗟叹。
电影散场,没有其他人的场也就不叫散场,是该回去的时候。
坐在只我一个人的电影院里,看字幕升起。
心中该是怎样的忐忑与唏嘘。
这样的时候,总是很想读康拉德,他的海洋小说。
2011.11 于达勒姆
没感觉。
对节奏慢的片子有点难以入口了
与《转山》的极端环境和孤寂旅程相比,这部片子里的朝圣者好像是在公园里散步。但这不妨碍我也想有朝一日走一遭santiago de compostela。
在心里热泪盈眶
旅行,徒步,像阿甘那样奔跑,最使你接近自己的内心。但前提你TM得有钱
同样题材的转山只是为了表达而表达的作品,这部才是让心升华的精品。不去会死。它让人有走出去的冲动,因为我们大多人都不是在“生活”,只是在“过活”。4.5
3.5
有一天,我也要去看看这世界
開頭感傷切題,越後面越無趣,最後無力至極收場
四星;如果《转山》是骑单车去拉萨的玩命小清新,那么《朝圣之路》就是徒步去圣地亚哥的倔强老头,都是为了完成已故亲人的梦想,《转山》处理得太过沉重艰辛,该片更加轻松诙谐。
x1.3 倍速 清理 风光片
way overrated.
还是喜欢艰苦一点的啊
这是一场疗伤的行走,一次关于我们是过生活还是选择的生活之间的差异。在路上,如果人们都可以慢慢的剥落内心的隔墙,彼此协持着并肩行走。如果人都可以坦诚相待,不谋讹诈不贪势力不计涩难。那就是最好的旅程。
徒步之旅,替意外死去的儿子完成没走完的路,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嘴炮有点多。
I was expecting so much more than this.
总体比较一般 整部片子不温不火 风景也一般
不是很喜欢
漂亮的风景,萍水相逢的友人结伴同行,再配上好听的音乐,算是一种人为的美化。
年轻时太忙,没有时间行走。老了身体不行,没有体力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