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要说主线很简单,女儿为了让失去爸爸的家庭振作起来,在自己的笔下复活了父亲,然后妈妈和弟弟因为事故也去世了,最后女儿在讨论自己应该死还是活。
这样看来还是比较明白的,不过导演或者编剧把各种现实和虚拟给穿插起来,比如女儿书中的父亲,女儿书中发父亲笔下的世界,然后女儿跟书中的父亲,等等关系搞得错综复杂,我想去电影院观看的观众大多不是为了研究编剧这个剧本多么的复杂和深度去的吧,大多是为了娱乐,当然不排除追星去的(包括追主演、导演、编剧等),我想没有多少人会在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将这个电影真正搞明白,看过的人大多会在搞不明白剧情的情况下被亲情感染,因为是个人就能看明白这个是说生死离别的事情,于是这就可以了,足够了。
不过,这样编剧和导演精心构架的剧情和内涵是不是就浪费了?
编剧和导演在搞什么,以为观众都是聪明绝顶的人?
短短数十分钟就可以搞明白?
当然可能我们做观众也不合格,没明白编剧和导演的深意。
当然的当然可能是我智商不够,只有我自己没看明白而已。
不过还有最后一个可能,导演和编剧就没希望观众能明白,纯粹的自娱自乐而已……
韦家辉的《再生号》感觉好复杂,有多层世界,真有一种“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之感。
但影片内在的逻辑联系是有问题的,而且不能构成一个情感顺畅的整体,从剧本的角度来讲,原因出在哪,且听慢慢分析。
为了跟之前《我左眼见到鬼》这样纯粹的鬼片相区别,韦家辉很聪明的先设置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爸爸死去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盲女儿写出来的小说世界,在那里爸爸一个人幸存了下来,但他盲了。
粗看上去,这就如同两个平行世界,但不是那种角色俱在,身份变动的类型,只是让“车祸,目盲”这些元素成为两个世界共通的部分。
如果两个世界互不干扰,自然相安无事,但盲女儿偏偏还是要在书中设计鬼这一元素,并且是假借书中幸存的老爸之手。
于是再添一个父亲书写的世界,那边鬼的故事又一次上演。
这样子一来,三个世界,真是好复杂。
本来只是一个用写小说来疗伤的故事,但故事中的老爸也在写故事,而且这个老爸也不觉得自己是被女儿操纵着写了故事。
开始时相安无事,进展顺利,现实生活中这个残缺家庭成员心中的伤痛在慢慢恢复。
但接下来又发生一起惨剧,老妈跟弟弟也出了意外,这是个转折,同时也是整个故事产生问题的开始。
两个世界中微妙的对应,无疑是戏剧性最强烈,最容易出彩的部分。
现实中妈妈弟弟死了,小说世界里一定也要有人死掉,但因为小说中家庭成员只剩下了爸爸,总不能让爸爸死掉,于是就轮上了那个凭空产生的菲佣出事。
在爸爸写的那个小说世界里,菲佣被吓跑了,但在爸爸幸存的世界里,她还在帮着摆花。
在这个情节点上,我不免有疑问,菲佣死了,为什么爸爸要那么悲痛欲绝?
爸爸是盲女儿笔下的人物,女儿在现实中失去亲人后的悲痛情绪转嫁到笔下的爸爸身上,这没问题,但不应该以现在片中这样,只是因为死了一个菲佣。
韦家辉好象忘了女儿才是主笔,女儿悲痛欲绝时再写小说,会去写父亲痛失一名菲佣吗?
编剧迷失在全知视角的元素对应中,却忘了片中两位盲作家的主次关系。
从这一刻起,故事其实已经乱了套,编剧没准也有同感与担心,接下来女儿说,在小说里要发生什么就可以发生什么,没有命运没有偶然。
其实这可以被认为是编剧当时的真实心境,也等于宣布编剧接下来能任意改变生死与剧情。
于是有了盲女儿去见盲父亲的情节,这样两个世界里的人接触,只是因为女儿说自己要挑战死神。
当两个世界的界限被任意的打破,不同性质的角色想见面就能见面时,故事内在的张力其实已经消耗殆尽了,编剧只是陶醉于两个盲人见面时的戏剧性场面,以及那种如同《人鬼情未了》般阴阳两隔的特效画面。
还是让我们暂且从银河编剧的误导中纠正过来,把思绪理清楚吧,主体情节很简单,一个盲女儿在面临两次失去亲人的情况下,她是去求死还是求生?
而她笔下的盲爸爸世界接下来应该发生什么?
其实妈妈和儿子不应该那么早以“鬼”的身份出现在爸爸身边,特别是儿子竟然是以狗的形象出现,只是为了反复呈现镜头角度一变,人狗之间切换的效果。
现实中妈妈与儿子出了事,盲女儿悲伤,而她实际上已经处在假想中的盲爸爸相同的位置上,就是亲人全部死了,只余下她一人,这时从她的角度来讲,她要继续小说,会怎么安排书中的爸爸呢?
是让他再失去一个凭空生造出来的菲佣?
还是虽然内心痛苦,但庆幸妈妈与弟弟终于去那边跟同样意外致死的爸爸团聚了,虽然那是上天的安排,而不是她笔下的功力?
如果按正常的情感逻辑来讲,自然是安排后者,而绝不可能是影片中为了造成两个世界对应,而设计的前者。
妈妈与弟弟设计与爸爸的偶遇,然后以其他的身份介入爸爸的生活。
爸爸甚至开始慢慢爱上了妈妈扮演的角色,虽然内心对死去的妈妈还有强烈的感情。
盲女儿在书中编织着爸爸迟到的幸福生活。
她越写越动情,把妈妈与弟弟之前的一些生活细节写进了小说里,情节上有了漏洞,书中的盲爸爸开始发现问题,他开始对身边新出现的这两个成员产生了怀疑,并最终了解到这是妈妈与弟弟的“鬼魂”,而他自己也是女儿书中的角色,这种独立意识的产生,才是顺理成章的,而不是让爸爸很生硬的闯进女儿的现实世界中,从而进行根本不可能有结果的终极对话。
女儿也发现了之前章节里的漏洞,她想补救重写,但心神已乱,她越是想编织另一个世界里家庭幸福的景象,越是顾影自怜,丧失生活下去的信心。
她慢慢设想自己也应该去另外一个世界,与家人团聚。
这种求死的意识,可能是托梦给了小说世界里的爸爸。
已经知道自己是谁,并且了解整个事件来龙去脉的爸爸,已经不再是女儿笔下那个机械的角色,而是有了自己的声音,现实世界里女儿的盲文小说自动在续章节,凭空出现盲文的字点,而这就是小说世界里爸爸传达出来的信息。
爸爸劝女儿,如果自杀的话,她根本不可能与家人团聚,因为其他家人都是意外致死。
故事进行到这里,盲女儿应该如何解决这个生死难题呢?
影片中她用来选择生死的办法,就是在天台边转圈,让老天代她选择是生是死,其实这跟银河电影常用到的抛硬币是一样的道理,最夸张的就是《暗战2》里林雪没完没了的扔硬币,银河的片子似乎有一个固定的公式,有些元素必须存在,最多只是改头换面一下。
我还是顺着刚才的思路继续下去,盲女儿想死,但又不能被认为是自杀,绞尽脑汁,方法似乎只有一个,同样是从银河电影里找出来的元素,就是郑保瑞的《意外》,当然在我看来,《意外》借鉴了《死神来了》中的设计概念,把不出场的死神置换成银河演员团队。
盲女儿找到某个团队,模拟意外,想骗过死神与孟婆,使自己不被当成自杀者处理,这样就能与家人团聚了。
爸妈还有弟弟这时了解到女儿的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意外”设置中,比如像《意外》中的玻璃下坠,太阳光反射造成的车祸等,进行破坏,让女儿一直死不成,而在最后破坏一次电车触电的过程中,逝去的家人与女儿第一次正面对话,希望女儿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而不因一时的情感软弱而放弃。
上面这样处理,至少在我看来,是尊重了盲女儿第一小说主笔的地位,整个故事是有一条严谨的情感逻辑线的,就如同《蝴蝶效应》,虽然情节在不停的归零重来,但因为主体设置很清晰,所以不会让人感到生涩。
而《再生号》是为了繁杂而繁杂,爸爸笔下的那个世界有点多余,而且把大量的特效用在营造真正的“鬼”世界,生死簿之类的玩意,更是浪费了之前的细心铺陈,而让故事峰回路转后,又回到了一般鬼片的套路上,真是非常得不偿失。
在内地看过很多西片的影迷眼中,韦家辉确实是香港影坛少有的不拘于传统思维,会玩西式技巧的人物,从而对他推崇备至,但冷静分析下《神探》《再生号》,前提构思都不够明确,没有一个可以不断扩展的创意内核,而为了展现复杂,刻意的将不同元素反复碰撞,再加上幽默感欠奉的老问题,导致整体呈现的状态,也只能用“机械的精巧”来形容。
特别是对于鬼这个元素的情有独衷,看来是香港导演的通病,徐克拍《深海寻人》,有很好的水下摄影科技突破,有心理惊悚的故事概念,本可以完全不用鬼来搅局,但徐老怪在这点上同样不能免俗,从而导致臆想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转换显得无比生硬,无论是内地版还是港版。
直接说吧,我认为真正的现实是MELODY的家人在98年那场车祸里已经死光了,只剩下她一个人,所以她把她的思念写进了小说里,可是越写层次越多,越写越悲伤,家人仍然在小说里不断死亡,,以至于她自己的精神接近崩溃了,靠写小说来逃避现实反而让她更加痛苦,(她的小说结构本来像电影十三层凶间那样一层层的分下去,可是到后来空间之间也开始来回穿越,甚至创造出新的空间,每个空间的MELODY的结局有死有生,其实都是女主在小说里对自己思想的投射【比如每个死去的MELODY都是代表了她失去亲人的痛苦,而孟婆的存在则是代表着她思想之中的理智成分(也可以说成是自我安慰,因为失去亲人的人总会希望往生者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理智是痛苦的人能活下来的重要因素】,里面设定的多种选择表现她现实中生或是死的矛盾心态。
即便她在小说里的多种选择都有了结果,似乎看开了生死,可是在现实中她仍然需要作出选择,就像开头结尾表现的那样,到底跳还是不跳),最后她终于放下执念决定活下去了。
天台上那一沓草稿已经说明一切了,所有的情节都包含在里面。
有个暗示大家应该注意,最后孟婆的再生号一起带走的是爸爸、妈妈、弟弟三个人,这辆跨越几个空间的再生号带走的其实是女主头脑中不承认现实的部分(在她小说的几个空间之中,有的是妈妈和弟弟死了,有的是爸爸死了,综合起来看她的家人其实一开始就全死了,她只是不愿承认全部事实罢了),在她所写的诡异莫测的小说里创造出了家人团聚的场面,这是她十年来一直希望看到的场面,其实也是在说明在现实中只剩下她一个人。
另外妈妈和弟弟的死法有点超现实了,不是说阳台砸死人的事情没有,而是说这种事概率太低,比车祸要小得多,更像是小说的写法,代表了女主对于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无奈心态。
最后的台词也具有对应关系,“①小说中我选择死来宣泄,②现实中我跳回天台选择活着;当初我和妈妈、弟弟写小说疗伤(这里是指第一小说空间,对应①句),现在我写小说为自己疗伤(对应②句)。
” 顺序就是:98年车祸导致女主家人死光光,她盲了,女主开始写小说,在小说中她的妈妈和弟弟还健在,只有爸爸死了,于是小说中的女主又开始写小说,在小说女主的小说中,全家只有爸爸健在,于是女主小说中的小说中的爸爸开始写小说,这是最开始的三个小说空间,第一个小说空间是女主、妈妈、弟弟的空间,第二个空间是爸爸和菲佣的空间,第三个空间是爸爸和3个鬼的空间,随着第一个空间妈妈和弟弟的意外死亡,导致了下面空间的连锁反应,第二个空间的菲佣死了,第三个空间三个鬼都没了。
于是第一空间的女主创造出第四个空间,那里的她穿越到第二个空间想和爸爸在一起,第二和第四空间甚至发生了重叠,爸爸、妈妈、弟弟掉到了第五空间,也就是孟婆的空间,妈妈爸爸弟弟被孟婆劝上了再生号,第五空间可以穿插到其他空间(除了第一个空间,因为孟婆空间是第一个空间女主创造出来的),第四空间的女主被孟婆赶回第四空间,跳楼自杀,为了与之对应,女主又创造了第六个空间,这个空间的女主和第一空间的女主各方面遭遇都一样,只是第一个空间女主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不同选择,第六空间女主自杀被再生号救起,获得了生活的希望,有一个长镜头由下而上,正是已死的第四空间女主和决定活下去的第六空间女主,以及站在天台上正决定跳不跳的第一空间女主,这个镜头最能说明这三个女主都只是存在于小说世界,当然,第一空间女主最后还是跳下去了。
死亡顺序就是第四空间女主跳死———第六空间女主被再生号救起,决定活了下来———第一空间女主写完这一切之后仍然跳了下去———现实中的女主跳回天台,活了下来。
小说里的女主死几次都没关系,最关键的是现实中的女主最后没死,之前的一切情节都是小说的幻想和推断,这部电影只有开头和结尾是真实的。
這是神的劇本怎會有地球人想得到 (某香港網友語)唯一的解釋是韋家輝就是神 題記能寫好《再生號》影評(注意,我說的是影評,不是觀後感)的可能只有兩種人。
一種是level與大腦轉速能與韋生媲美的,另一種是對敘事理論(narrative)相當有研究的。
很可惜,本人兩種都不是……智商不夠,遍數來湊。
在去電影院觀賞過兩遍《再生號》後,以下為本人拙劣的分析。
如果說《神探》玩的是多視角敘事,《再生號》則將電影的多層次敘事推向了極致。
片子不算長,但觀看時的心理時間會比實際的84分鐘長,因為腦子一直要保持高速運轉才跟得上情節,不輕松。
剛開始只有三個敘事層次,並不特別複雜,但到後來出現新的層次並且幾個層次間互相交疊、重合,就算把所有腦細胞都調動起來可能還會有些力不從心。
而情節的發展又快過觀眾的思維,那就意味著當你上一個問題還沒想明白的時候,下一個問題又出現了,所以到了最後,觀眾基本上都被故事所控制著走,不得一絲喘息機會。
我嘗試理清一下片子的敘事層次。
第一次看完片子之後,我認為其中有五個層次。
第二次觀看之後,我糾正了之前的錯誤觀點,因為實際上,《再》的敘事層次多達七個……簡單地說,這七個層次大致上遵循“俄羅斯娃娃”(相信大家都玩過,一個大娃娃裡藏著一個小娃娃,小娃娃裡還有小小娃娃,小小娃娃裡還有小小小娃娃…)式的敘事套層結構。
大家都很熟悉的這種套層敘事就是,“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在跟小和尚講故事,講的故事是,‘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只是在《再》裡,套層的方式不是“講述”,而是“寫作”,小說中有小說,小說中還有小說。
如果在看此片之前建立起這個概念,片子會變得好懂一些。
以下對敘事結構的分析肯定會有不正確的地方,歡迎大家指出,並且討論。
需要說明的是,這算不上劇透,因為就算你知道了這些劇情再去看電影,也不會影響觀感(因為就算這樣你也不一定會看得明白…… -_- )第一層:Melody(閻清)的現實生活。
爸爸(劉青雲)在車禍中死了,剩下盲了的她,還有弟弟和媽媽(林熙蕾)。
他們太傷心,希望通過寫小說來寄託對爸爸的思念。
Melody開始用盲文寫小說。
[畫面色調:陰冷]第二層:Melody寫的小說。
在這裡,爸爸是主人公,情況跟第一層相反:車禍後,只有他還活著,Melody、媽媽、弟弟則死去了,而他也盲了,陪伴他的只有一個菲傭Maria。
為了寄託對家人的思念,爸爸開始寫小說。
[畫面色調:飽和]第三層:Melody小說裡的爸爸寫的小說(繞口令開始了…)。
同樣是爸爸做主人公,其他三人死去。
因為太過思念,死去三人的鬼魂回到活著的爸爸身邊一起生活,以非常奇幻非常韋生的方式一家團聚了。
但是陰陽相聚違背天理,他們只能暗地裡小心翼翼地維持這脆弱的機會。
[畫面色調:比第二層更飽和]故事發展到這裡,敘事層次還並不複雜,見下圖(“│”表示上對下的包含):一│二│三第三層裡奇幻而溫暖的一家團聚給第二層的爸爸以及第一層裡的Melody母子三人帶來鼓舞,他們都有了重新投入生活的勇氣。
可是這時,在第一層的現實生活中,悲劇再次發生,媽媽和弟弟意外身亡,剩下Melody獨自面對這個看不見的世界。
Melody心理崩潰,並且將這種絕望投射到她筆下的爸爸中,所以在第二層中,同樣的意外也發生了,只是死的是菲傭Maria,剩下爸爸一人獨自面對這個看不見的世界。
爸爸也崩潰了,他的絕望投射到他的小說裡,也就是在一家團聚的第三層裡(我講清楚了嗎…?
),陰陽相聚逆天而行,受到上天懲罰,作為鬼魂的媽媽、弟弟和Melody也煙消雲散了。
在煙消雲散的段落,影片第一次出現了層次的交疊,第三層的媽媽與第二層的Maria擦身而過,並見證了Maria的死亡。
因為媽媽第三層中假借Maria而存在,當真的Maria死了之後,媽媽的身份也就泄露了。
小Melody濫用私權創造的一家團聚也被揭穿,所以引致了懲罰。
後面越來越複雜……第一層裡的Melody受到媽媽和弟弟身亡這一巨大打擊,極度絕望下她再次以小說寫作尋求精神的宣泄。
在小說的世界裡,她是作者,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主宰一切。
所以她在二、三層次之外又創造了一個新的敘事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媽媽和弟弟沒有死,發生意外死的是她自己。
這是敘事的第四層次。
[畫面色調:黃色,曝光過度]到目前為止,幾個層次之間的包含關係可見下圖。
一 │ │二 四│三可以看到,四與二層次是並行的。
在[四]裡,媽媽和弟弟沒有發生意外,他們回到家裡,卻到處找不到Melody。
原來死去的Melody以鬼魂的形式去了[二],因為她知道[二]裡爸爸的痛苦,決定去照顧他。
也就是說,她穿越了。
如她所說,她是來跟爸爸相依為命,“我自己一個人,沒有地方去。
你也是一個人,不要趕我走,讓我留下來照顧你。
”這個時候,[四]與[二]的空間竟然交疊在了一起,在同一間屋子裡,Melody和爸爸聽到了媽媽和弟弟呼喚的聲音。
他們互相可以聽到對方,卻看不到彼此的形貌。
這是影片第二次的層次交疊。
[四]裡的媽媽弟弟是活著的,而[二]裡,他們是死亡了的,當[二]與[四]重疊,等於是兩個相悖的平行宇宙發生了重疊,造成了時空扭曲。
在時空扭曲中,Melody與媽媽弟弟掉入了有孟婆存在的死亡世界。
而爸爸則進入了[四]的空間。
呼……大家一起來歇一歇……這個死亡世界是一個沒有維度的、包含了所有時空的新宇宙。
孟婆告知了媽媽弟弟他們已經在[一],也就是現實生活中死去的事實,而Melody在現實中並沒有死,為何會來到這裡?
正在孟婆查看了生死簿,要將Melody打回陽界時,小Melody出現了,她也有一本生死簿。
因為小Melody已經在[三]裡煙消雲散,所以這裡出現的她是[一]裡Melody(也就是書寫這一切的作者,為一家團聚而有求死之心)的強大信念的化身,如孟婆所說,“原來你是求死的那個Melody!” 但這種擾亂生死的做法不會得到孟婆同意,她將被寫死的Melody打回了她來之處,也就是[四]。
靠,寫到這裡,我快要被弄瘋了……我們剛才說了,爸爸這時也在[四]裡。
在這個空間裡,他成為了鬼魂(因為他在這一層早已經死了,而且他變得能看見東西)。
他看到了被孟婆打回來的Melody,她仍一心求死,但陰陽相隔,爸爸沒辦法阻止她。
Melody跑上天台跳樓,爸爸打開門追出去,跌進扭曲時空裡到了死亡世界,見到了在那裡的媽媽和弟弟,三人終於相聚。
孟婆奇怪為何爸爸死了十年卻一直沒前來投胎,原來他一直以小說人物的形式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如片頭所題,“愛,讓死去的靈魂在思念中再生。
”[四]中的Melody終於求死成功,她跳下了樓(第一次跳樓),應了孟婆生死書上的時間。
但奇怪的是,另一本生死書,也就是小Melody的那本上,Melody的死亡時間是一分鐘後。
小Melody是[一]裡Melody的信念投射。
雖然Melody在小說中將自己寫死了([四]),現實生活[一]中的她仍然無力面對生活的絕望,決定從天台上跳下去(第二次跳樓)。
一個人不可能死兩次。
孟婆勸小Melody(也就是Melody的信念)放下執著,讓親人往生,同時也消除了生死書上Melody的死亡,用再生號去了[一]的空間,在半空接住了跳樓的Melody,讓他們最後終於實現了短暫的一家團聚,然後Melody被打回了[一]。
孟婆說,死亡不是懲罰,而是再生。
Melody醒悟了死亡的意義,決定即便是一個人也要好好活著。
她微笑著準備開始新生活。
故事並沒有結束。
鏡頭繼續搖上天台,我們發現,那裡還站了一個Melody。
原來剛才我們以為在[一]裡發生的事情,並不是現實生活,而是現實生活中Melody在小說裡創造出來的第五個層次。
也就說,從第二次跳樓開始,敘事空間就不是[一]而是[五](這樣的語無倫次證明我終於瘋了…)。
現在的包含關係是:現實│五 (跳樓被接住,在再生號上一家團聚,決定開始新生活)│ │二 四 (跳樓已死)│三[五]投射了Melody的矛盾心情──也許生活還是有希望的。
然而,在寫下自己開始新生活的積極結局後,現實中的她(也就是鏡頭搖上後我們看到的她)最終絕望地拒絕了這個可能性,從天台上跳下來(第三次跳樓)。
就當我們長出一口氣,以為“好了,終於到結局了”的時候,鏡頭再一轉,Melody蹲在天台上大哭。
原來剛才我們看到的還不是現實,還是小說!!!
韋家輝你個瘋子……也就是說,“第三次跳樓”其實是第六個層次,而我們最後看到這個蹲在天台上大哭的Melody才是真真正正的[一]。
一│六│五│ │二 四│三 [一][六][五]其實都是在表現Melody對於生存與自殺的矛盾心情,但好在,她最後還是決定了勇敢地活下去。
還沒完……在[六]的時候Melody問天,“我在小說中決定生死,生活中是誰決定我的生死?
又是誰在寫我?
”也就是說,新的敘事層次出現了,它就是全知的上帝視角,或者換句話說,編寫Melody故事的韋生(其實它一直存在,貫穿全片,只是在這裡被點明了)。
這是第七層。
………… 韋…家…輝…我真想看看你的大腦是用甚麼做的………………===============本人也死去活來的分界線============生與死,愛與親情,幻覺與信念,寫作與真實。
這絕對是一個讓腦細胞大片大片戰死的腦力遊戲,觀眾的對手是韋生。
剛開始他還有興趣跟你對上兩盤,到後面則完全自顧自的,壓根不帶你玩了。
這也注定了它不能被一般大眾所接受,對於習慣了抱著爆谷坐在電影院裡,讓大腦停止運轉,只讓眼睛耳朵開動起來的觀眾,《再生號》會讓他們覺得相當迷惑和辛苦,不被他們待見也是意料之中。
而對於影迷,相信《再》會成為值得一看再看一說再說的經典。
當然,對於韋生寫出這樣漂亮的劇本,我一點都不奇怪。
在入場前,我反而更關心的是他的導演能力。
因為我一直很懷疑他和杜sir合導的銀河出品裡,到底有多少屬於掛名,畢竟從《喜馬拉雅星》、《購物狂》這些他的個人作品來看,他的導演水平實在是慘不忍睹(《購物狂》最後亂七八糟的結婚戲簡直就像一場災難)……令人欣喜的是,《再生號》的導技雖然稱不上十分完美(的確有少量冗余的或視覺信息表達不準確的鏡頭),但已經明顯進步,光是那一絲不亂的掌控力,就甩出之前的作品幾條街!
(鼓掌~~)特別是特技的運用(據說花了一年的時間做特技),十分出色,讓韋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有了視覺的載體,形成了既有西方奇幻又有東方靈異的風格,在香港電影中非常少見。
最後想說的是,不管能不能跟得上《再生號》的理性邏輯,它在直觀感性上也有很大感染力。
剝開它層層敘事的外殻,內裡其實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絕望的女孩不惜一切代價希望讓死去的家人復活。
想必這是所有人在一生中都必然會經歷到的情感。
在殘忍的現實面前,人總會下意識在幻想中尋找避難所,就像Melody,每次遭受重大打擊之後,她都會馬上投入到小說,在那裡創造一個與痛苦現實相反的世界。
這是何等無力且絕望。
我沒有失去過親人,在看片過程中不只一次害怕這一切終有一天會到來。
在看到Melody一家四口近在咫尺卻陰陽相隔,聽得見呼喚卻不能夠擁抱的時候,這世界上最遠的距離疼得我淚流滿面。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电影的整体格调向多元化发展。
银幕上最高调的江湖人物不再是张扬自信的赌神“高进”,而是性格、形象莫名其妙的“尹志巨”;《古惑仔》系列电影票房一路下滑,连剪辑节奏都变慢了,“陈浩南”的老大告诉他:“做人要低调,做生意要高调。
”监制表示:哩种票房状况?
高调?
其实不止是他们,亚洲金融风暴过后,几十年来被视为理所应当的繁荣和增长居然出现了停滞!
港人自信退潮,取而代之的是被压抑、被操纵的绝望情绪。
人们不再有书写当代英雄,转而寻求对自身精神世界的精细化探索。
曾经的城市偶像,现实中的大哥们……怕是都去做代购了。
天空一声巨响!
银河映像闪亮登场。
银河映像以类型片见长,讲述的故事也五花八门,但无论是黑帮内斗、警匪游戏、恋爱男女乃至贺岁喜剧,都表现了在宿命的操纵下,人生有多么的荒谬无常。
在影片中越是“用力做事”的人物形象,就越是暴露出更多的弱点,最终也会因失败而陷入迷茫困顿。
因此,“宿命”就成了银河映像电影里的核心主题之一。
无论是用尽全力也未能拯救李凤仪的了因大师(《大块头有大智慧》),还是慧眼识人却逼疯自己的独耳神探陈桂斌(《神探》),这些天生神奇的主角们在影片最高潮时,都只能主动或不主动地选择“放下”。
了因大师,我们用一个牌子的拳套诶而我们今天带来的这部《再生号》,则是一个“放不下”的故事。
“爱,让死去的灵魂在思念中再生。
”死亡,是人物在情节中遭遇的最为极端的情境。
人物在面对死亡时,往往迸发出最激烈的反抗,充分展现人物性格。
“杜韦游”三驾马车,都十分擅长利用死亡。
《暗战》里的张彼得只有四天生命,与何尚志之间的巧妙周旋就是他生命的挽歌;《非常突然》中,重案组全班人马在两个土包子劫匪的扫射中瞬间全灭,突出了命运中必然出现的偶然性。
最帅的刘德华,最美的蒙嘉慧而在本片中,死亡不过是一扇跨越阴阳两界的门,人在死后依然在幸存者的思念中鲜活地存在着,作为神使的“大小孟婆”不仅衣着鲜亮卡通,还会犯一些蠢萌可笑的差错。
死去的人,不仅不会对生者造成伤害,而且还会通过强烈的念力守护生者,最后甚至进行了“物理性”的干预。
通过这些机巧,观众可以认识到:死亡并不是命运中最可怕的遭遇,最可怕的遭遇实际上是相爱的人阴阳两隔。
原本相爱的人被强行分隔在不同的世界里,因为对死者的思念产生了死者的鬼魂会回到本位面与其相会的幻想。
而这种幻想又因为虚实难辨越发令人焦灼。
无论是生者本人,还是生者所虚构出来的死者鬼魂形象,都因为这种“放不下”对彼此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生者对尘世已毫无兴趣,沉浸在通过“写小说”来缅怀往生亲人的虚构世界里。
而死者在虚构的世界里,则因为放不下对生者的思念而迟迟不愿转世投胎。
因为投胎,意味着了却尘缘,意味着要在自己亲人的思念中永远消失,意味着这个故事的终结。
所以随着双方在“小说”中互动的增强,双方之间的思念不仅没有稍稍平复,反而越演越烈,以至于通过自杀来放弃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生命。
唯有此道,至少能在宛如儿童剧舞台的萌萌哒阴曹地府里相聚。
至此,亲情的价值在寂灭中得到真正的实现,阴阳两隔的相思之苦才会被真正“放下”。
在这部影片中,死亡又一次作为“宿命”的载体出现,但是跟银河的那些“黑色”题材所不同的是,意义和价值并没有得到消解。
通过在生与死之间的徘徊,并没有让个人意志在荒谬中扭曲和崩塌,而是用一种略显阴沉的方式实现了救赎。
和其他“银河”电影一样,“宿命”在这部电影里是人力无法抵御的,但也正是通过演绎着命中注定的死亡,“亲情”这一价值更显得宏大而不可磨灭。
众所周知,本片使用了“层叠套娃”的叙事结构,韦家辉也因此一部封神。
他被视为香港最优秀的导演之一,这话说得有点大;但要说到他被视为香港最优秀的编剧,没有问题。
作者通过对故事使用复杂的顺时时序反复书写来表现人物之间强烈的情感纽带和宿命主题,并加强观众的无望感和对时间的感受。
同时往往在一段轻松自如的亲情描写之后制造突如其来的一记重击!
用偶然性引导故事进入另一“层”故事。
这种精妙的叙事结构与大量的隐喻相结合,创造出一种似真似幻的美学意境。
在各层“小说”里,提供主视角的“父亲”和“女儿”在相应的世界里都是盲人。
盲,一方面喻示了失去亲人的巨大创伤,独活于世孤苦难当;另一方面则说明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已对尘世封闭,一心探索和往生亲人的精神联系。
在屋里摆布鲜花像极了墓园,代表了灵魂伴随着投胎真正寂灭。
屋外往来不绝的缆车,其实就是往来于阴阳两界的灵魂摆渡“再生号”,不仅在剧情中承担着将灵魂从阳间运到地府,也要从地府将得到救赎的魂灵拉到人间的任务,也在关键时刻,让两父女穿过虚拟世界相遇。
既促进了美学风格的形成,也起到了叙事作用。
即便是落魄,也不会沉沦!
最后,还要赞扬一下导演的选角眼光和普通市民刘生的精彩演出。
如果说在港片的黄金时代,能够代表香港的男人就是张国荣和周润发,那么在能够代表“银河”电影的就是刘青云。
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虽然也有经费不足、条件简陋的问题,但无论多么草台班子,书写出来的篇章永远是铺张扬厉、文采斐然。
银幕上展现的都是英雄豪杰,即便是《秋天的童话》里窝囊落魄的“船头尺”,也是爱得投入、爱得果决、爱得有魄力,绝非今日小妞电影里的男跟班可比。
而“银河”电影,描写的都是生活在香港这座城市夹缝里的小人物,宿命无时无刻不在拿捏他们的要害,所以他们委顿卑微、亦正亦邪。
这种前提下,刘青云瞪着一对铜铃般的大眼,一脸阴沉地登场了。
他既不高也不帅,沉默寡言、生人勿进,似乎随时都会爆发情绪。
但正是因为他这种平凡的外表,才能够演绎普通人的情感,让观众一看到他就产生强烈的共情冲动。
特别是他对着警察高喊:“點解又係我屋企!
”的时候。
本文系青岛“八又迷影组”第81期(2018年4月14日)放映活动影评,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又”,请勿随意转载。
青岛放映 | 青岛站81期《再生号》
因思念而产生幻想,幻想之中又有幻想,又是要用右脑看的片子。
开始还能明白现实与小说的关系,到最后几个世界混合的时候,我也混乱了。
看来,太强的逻辑思维会削弱对本片的感觉。
关于片子里的亲情,因为过于在意几个世界的联系,这方面没有太多的铺垫与描写,显得有些突然,这方面显然日韩片是行家。
叙事超越情感,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演员变得没用了,即使请了刘青云来,也没太大的发挥空间。
关于结尾的处理,个人觉得有点过了。
跳个楼跳了三四次,也许导演安排每次跳楼都有不同寓意,但我却是越看越糊涂。
没死的话,生活还是有希望,但我实在看不出Melody有什么生的理由,死了与亲人团聚岂不更好?
在充满悲观气氛的全剧最后,突然安排了一个希望的结局,有些不能接受。
让一个又盲又孤的女孩儿活在世上,日日忍受思念亲人的痛苦,何尝不是一种残忍。
小说里选择死,现实中选择生,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吧。
刚看完,一个感觉,这片儿从头到尾都是在玩一个情节编织和逻辑交插的技术活。
如果有人硬要对我说这电影在阐释生死的主题上表现出了怎样的深度,对不住,我只能抱歉的对你说,我没感受到。
一直感觉,韦家辉只要是在脱离杜琪峰单干的状态下,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难以克制的‘轻飘感’,也许较二人作品浪漫有加,但却失去了之前的某种厚重。
倘若把《大只佬》中依托佛家思想表达出的理念,看做是从传统之树长出的现代分枝的话,那么,《再生号》中类似《千与千寻》式的想象力,不得不说,已经成了一种和创作者所处传统血液失去联络的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尽管,当然,它依然好看。
刚看完,很想说几句。
跟想象中一样,再加上前段时间见到老杜对韦生的吹捧,我觉得这是个典型的“编剧实验作品”。
韦生拍这个,就是为了挑战自己的剧作能力的极限。
这下好,在香港的这个领域,他是彻底无敌了。
(当然以前也算无敌)有的人反映这次韦家辉编剧本有点走火入魔,我也稍有此感。
感觉是有点“为结构而结构,为层次而层次”。
但这种挑战自我的态度绝对值得尊敬。
通过这个电影,我也更加肯定,韦家辉就是个百分百的编剧人。
作为导演来讲,水准仍有欠缺。
跟以往他跟杜琪峰合作的电影相比,这片子的视听手段确实平庸了些,当然他的追求可能不在于此。
而单从整体故事上来讲,总感觉还差些力度,我们只会对剧本的精巧而叹为观止,但依然感觉欠缺了那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我觉得这跟他讲故事的手法过于直白有关。
尤其是旁白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
感觉整个电影一直很想让观众感动,但总是差一点劲。
我想这更多的是属于导演功力的问题,跟剧作关系不大。
但尽管如此,爸爸打手心的时候我还是掉泪了。
但我显然还希望得到更大的打动。
影片的最后高潮并没有凝聚起预期的力量来,于是让整个影片显得较为小气了。
比较一下我刚看完的《母亲》,那个结尾简直是绝笔,令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当然不知道是不是我对韦家辉要求有点高了。
不过我个人觉得对这种的自己的领域拔尖的人来讲,要求再高也是应该。
另外我觉得影片阴间的设置有点俗套,不过倒算是符合民间特色的。
空中搬家一段相当浪漫。
最后我想说,韦家辉和杜琪峰真是绝配。
一个编剧,一个导演,一个搞故事,一个玩视听,都在自己的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求新,永不疲倦。
而且两个人又彼此了解,互相欣赏。
所以两个人的合作迟早会成就真正的杰作。
《神探》就是一个证明。
艳照事件过后,好像小柏芝们都如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冒出来了。
Harry Potter 的 Global Marketing 做得真是好,连孟婆都要向 Hogwarts 借校服和魔法火车。
可惜他们不厚道,给了辆缆车,也忒破了点。
言归正传,我认为好的电影技巧是:用简单的(但不是简陋)手法去承载、表达深邃的主题。
而不是本末倒置地、用复杂的手法来传达简单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这种复杂的手法是导演不得已为之,那说明他无能;如果是有意为之,则说明他装腔作势。
如果这种复杂是以累赘和繁琐为基础的、而表达的主题又是比简单更加直白浅显的,那只能说明这个导演既无能又爱装腔作势。
香港现在无能的导演多了去了,再加上一个自以为是的,不过锦上添花。
九七年看《一个字头的诞生》,惊为天人。
自此认为家辉是香港最有前途的导演。
但是当新世纪伊始,接连几年看到像《鬼马狂想曲》、《喜马拉雅星》、《购物狂》这样的影片,我彻底无语。
一个稍微有点水准的导演,用心一点,即使是拍贺岁片、爆米花商业片,也不至于拍得这么不堪。
对于《再生号》,我还没有看过任何影评,但我知道一定会有人称赞其结构的复杂性,就像《神探》上映的时候那样。
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同,但对我来说,“复杂”不是一部电影值得被称赞的理由。
对于这么一个“复杂”的剧本,我只是觉得可笑,像看马戏团小丑表演。
确实,剧中演员的演技也是儿童舞台剧式的。
关于逻辑性与合理性,我想说这部电影是逻辑与合理的,任何电影其实都是逻辑与合理的。
不管再怎么荒谬的剧情,都可以有一个解释。
就算把这部影片掐掉结尾,在最令人迷惑的段落嘎然而止,至少也还有两种办法解释剧情:1. 从心理学的角度; 2. 从平行宇宙的角度。
所以去讨论剧情本身的逻辑并没有多大意义,评价标准是影片的主题是否需要这种九连环式的结构。
如果说电影是一个心灵探索的过程,那么剧情与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应该正好契合人类需要获得最后‘顿悟’的自然历程,这是一部影片真正的内在逻辑。
在《再生号》中,Melody 要生要死的逆转完全是自己内心的随心所欲,没有推动力,缺乏说服性。
既然如她自己在幻想世界中得到的安慰:死了还有知觉,死了有孟婆,有再生号,还可以和见到家人团聚——那死有什么不好?
何必贪生?
这个女人活着无力面对现实,要自杀又没有勇气,只是唧唧歪歪地一遍遍幻想自己自杀的场景,忽而生忽而死,重复了太多次之后,实在令人厌烦,恨不得冲她大骂:八婆!
快点死了算了!
令人遗憾,影片的题材和创意其实都不错,但是要制作出一部好的影片,靠这些远远不够。
眼高手低是大多数的人通病,理想与现实总是有那么大的差距。
用厨子来做个比喻形象化一下银河的三巨头:杜琪峰是五星级酒店的金牌大厨,手起刀落庖丁解牛般硬桥硬马,做的就是这个气势。
用餐环境必须配以冠冕堂皇,服务生个个燕尾服一张嘴一口伦敦腔:“May I help you?”倍儿有面子,这就叫范儿,吃了道《枪火》够出去跟人吹半个月的;游达志是小区门口大排档的老板大哥,技巧娴熟,极具亲和力且调皮鬼马。
经常还会不见外的拉个凳子坐你旁边吹一瓶,一边念叨着他曾经多么牛B闪闪却又《非常突然》的大起大落;韦家辉则是世外高人,可能先祖是御厨出身,也可能是半路出家突然顿悟。
这边厢农村办喜宴,一人包办百十号人的流水席游刃有余,敦实的硬菜《和平饭店》,辛辣的小炒《一个字头的诞生》,家常菜《鬼马狂想曲》,《最爱女人购物狂》,《喜马拉雅星》……能满足各种口味的食客。
那边厢杜师傅办国宴请他去帮手也不显得技拙,《大块头》,《神探》登韦氏绝活颇能登得上台面。
韦厨子永远不按常理出牌,你不知道他会用什么材料做出什么味道。
但这道名叫《再生号》的回锅肉有点过于炫耀奇技淫巧了。
就像不安于寂寞的绝顶高手,出山游历,恰巧遇见血雨腥风的武林大会,蹲在一边看了半天热闹,那边头破血流昏天黑地的打了几天几夜,终于一人浴血而出几近登顶,他却一出手轻轻一掌给拍死了,然后拂袖而去:“试试掌而已,你们继续,盟主爱谁当谁当。
”你看,我在厨子的比喻中又套了个武林高手的比喻,是不是说得有点乱?
乱就对了,犯了《再生号》同样的毛病。
韦厨子这道回锅肉就是这个感觉,食客知道这是回锅肉,也知道回锅肉应该是什么味道。
可韦厨子说:“我的回锅肉不是一般的回锅肉,你吃出来我回了几次锅?
”我们TM只是想吃道回锅肉而已啊!
你是做给我们吃的?
还是做着自己玩的?所以,对韦家辉的编剧能力顶礼膜拜的不要延续到这部《再生号》,平行结构的《一个字头的诞生》和多视角叙事的《神探》已然证明韦家辉不愧为华语编剧的翘楚。
可《再生号》为了编剧而“编”,却忽略了讲故事就有点自我陶醉了。
我倒宁愿相信韦家辉此次是尝试了一下存在主义的哲学思辨,不过很可惜,这依旧是不够成功的。
如果我的理解方向正确,那么《再生号》的篇头韦家辉便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什么是鬼?
有人说鬼是死了的人,因为舍不得在生的亲人,留在这个世界上没走;又有人说鬼是在生的人,舍不得死了的人想象出来的。
”前一个说法涉及平行空间理论,鬼和人为不同空间的平行体;后一个说法则沿用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
平行空间和存在主义结合的优秀电影有很多,个人认为最好的是《十三阶梯》和《移魂都市》。
二者都探讨了同样的问题:何为存在,是感官上的确认还是丰富的人生经历?
并用空间错位来试验这个问题,但都未曾给出结论。
而韦家辉在《再生号》里却试图对这个问题盖棺定论。
《再生号》的开头味道做得很足,小女儿 Melody 跳楼前的回忆,特写至小说手稿,镜头语言为“It's written。
”命中注定。
之后通过回忆开始论证自己的观点,Melody思念亲人,以写小说的手段创造出虚拟的平行空间来抚慰自己,却又因现实中的变故导致虚拟的平行空间同样产生不可逆转的变故,最后由虚拟空间的经历得到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的超脱,决定以后好好生活。
很可惜韦家辉陷入了自己的逻辑悖论中,Melody最后的超脱是否也是另一个作者的剧情安排呢?
所以这种题材只能拍成开放性结局,最后Melody在天台两个分身反方向跳楼,影片就应该戛然而止,可惜最后画蛇添足的主旋律结局,神作变拙作。
确定存在需要怀疑而非肯定。
我们都是薛定谔猫,既活着又死了,即是人也是鬼,即是现实存在的也是虚拟想象的。
罗素曾提出过一个关于时间的思想实验,是问你如何证明世界不是在五分钟之前被创造出来的。
当然你可以举出许许多多的例子来证明,证明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的时间至少已经绵延了五分钟。
比如你拿出一根钢笔,说,这是三天前你在中关村家乐福买的,而且你极为细心地保留了当时的小票;假如我不信的话,你还可以带我去家乐福查找三天前的记录……但我可以说,这只笔、这张小票、中关村和家乐福这些名词和实物以及你此刻对三天前的记忆(记忆本身是神经元的电流),都和你的身体一样,是五分钟之前创造的。
这样你就没办法再做进一步的反驳。
哪怕做同位素的放射性检测也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射线、衰减甚至此刻地球上全部的物理化学知识也都是五分钟之前上帝创造好的。
所以,罗素说,谁也证明不了,谁也无法肯定。
故事本身其实很感人,刘青云也依然很棒,但是似乎不是一个出色的电影剧本,有些空泛,又过于复杂,更奇怪孟婆的西洋造型
说教片
故弄玄虚
故事不错,画面不够精美……
感人
有必要这么强调结构吗?真相把那个孟婆掐死,谁让你出来的?都无法自圆其说……
这片子拍的傻乎乎的,虚幻过了度有点让人觉得做作
韦先生是哲学家,要么杜琪峰找他呢?
230 国语配的这个难受啊。。
有想象力的电影
2009-9-14 0:38:07 9/6.7(17) 无言以对
里面的女儿有点张柏芝。曾经也幻想过至亲至爱的人有一天离开自己时,我乞求能重聚的时刻。so,这个点是对了!故事层次太多需要慢慢梳理一下!
韦神啊韦神,挑战智商和运转之作。
林熙蕾还是那么漂亮
韦家辉与刘青云再次合作创造一个奇幻的世界。本片中有三重世界,一是现实世界,二是现实中女主角小说里的世界,二是女主角小说里父亲笔下阴阳重叠的世界。文字能够带给人意淫的快乐,可现实中依旧充满灾难,逝者已逝,活着的人想找寻活着的勇气,依靠精神鸦片是没用的,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创意不错 有点混乱
现在看来就没那么优秀了,最好的两部分是爸爸装作不认识妈妈,另外是盲女主人公的相差一分钟的自杀,主要还是没有找到并发展更有趣的细节。
不懂的人尽情的不懂吧
故弄玄虚
似乎好剧本被拍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