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条线同时走倒是无可厚非,但是剪的太乱了。
小时候天语手机里的看的预告片,终于圆梦了。
情怀4分。。。。。。。。。。。。。。。。
以下为凑字数徐静雨在某音受到限流、删视频等行为后,愤然出走,决定不与某音续约。
据悉,徐静雨同意和B站达成4年2.15亿箱水果的签约合同,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职业生涯签下两份超过2亿箱水果合同的评论员。
新合约将在2021-22赛季开始生效:2021-22赛季4800万箱吐鲁番葡萄;2022-23赛季5190万箱赣南脐橙;2023-24赛季5570万箱烟台苹果;2024-25赛季5960万箱猫山王榴莲,并拥有评论员选项。
上赛季,徐静雨代表某音出战260场,场均2.0小时,每场可以稳定贡献2.7条视频,并拿下年度卓越影响力体育人奖。
转自虎扑
印象里这种类型的中国电影很少。
虽然是2008年的应景之作,我在2009年才看,仍要为之叫好。
虽然比不上同类题材的《奔腾年代》,但影片的节奏也还不错,演员包括配角也都称职。
只是我这样喜欢历史的人,会有点吹毛求疵地问,刘不能跑出好成绩到底是因为舟车劳顿缺乏训练还是像影片所交代的那样过度地不科学的训练?
另外,影片以刘明知不济还是参加200米预赛为结束,强调的是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
但查了一下,刘200米预赛仍未出线后放弃了400米的预赛。
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选择。
讲的是刘长春跑步的故事,从小就是运动天赋。
一个历史纪录片吧,在100米失利的情况下,坚持跑200米。
得到了张学良的资助,这个也是历史上有记录的。
讲的是刘长春跑步的故事,从小就是运动天赋。
一个历史纪录片吧,在100米失利的情况下,坚持跑200米。
得到了张学良的资助,这个也是历史上有记录的。
煞风景的应景之作对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这样一部明显带有应景色彩的作品,我在观看之前已经充分降低了期望值,但没想到的是,观后的失望指数依然很高。
意外的是,这一个人——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的经历竟是如此坎坷,甚至可以说充满了无数跌宕起伏的戏剧元素;更意外的是,如此好的故事素材,如此饱满的人物,最终却被演绎成一部大煞风景的作品。
作为体育迷,对于不少奥运明星早已如数家珍,但是我要承认,对于刘长春,这个中国参加奥运第一人,我所知甚少,没想到,这部电影却给我们呈现了那么多丰富细节,当然有些是编剧所想象,但确有不少历史事实。
1932年,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下不为所动,拒绝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并一路逃避追杀,来到北京,在张学良的热心捐助下,经过海上一路颠簸,终于抵达洛杉矶,代表中国走上了第十届奥运会的赛场……听上去,这就是个异常厚重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即使不走纯体育影片的路线,也完全能打造成一部相当出色的人物传记电影。
从台前幕后的阵容看,电影实在没有失败的理由。
主演,选择拥有短跑专业训练经历的青年演员李兆林实是明智之举,从历史照片看,李兆林和刘长春确有几分神似,此外他健壮的身躯,专业的跑姿,对于演绎这个角色实在很有说服力;导演,侯咏是摄影大师出身,转型导演后的作品《茉莉花开》也算是可圈可点;至于编剧王兴东,就更没什么好担心的了,他的主旋律作品《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无一不是精品,尤其是《离开雷锋的日子》更是让一个主旋律题材收获了商业上的好口碑。
可是,没想到电影最大的问题恰恰就出在最要命的一剧之本上。
刘长春拒绝日方无理要求,逃离家乡,遭遇战乱,被昔日同学误会是将代表伪满参加奥运的汉奸,随后参赛申请又被国民政府因经费不足而驳回,及至获得张学良的慷慨解囊,以及在海上的一路颠簸历经周折,凡此林林总总,无不是具有极强可看性的情节,剧本只要任选几处,浓墨重彩一番,就自然能有一种感人力量,可是剧本却像是漫不经心,潦潦草草,几处原本期待的重场戏无不是敷衍了事,于是只能眼睁睁看着,电影就这样把原本可用煎、炸、煮、炖各法搞一桌满汉全席的食材,硬是随便搞了个火锅就凑合了,虽然各种食材最终也被食客吃到嘴里了,但口感实在有云泥之别。
于是,一个原本可以在银幕上凸现出来的愈挫愈坚,一心报国的奥林匹克英雄,就成了一个几分鲁莽、几分无奈、几分失意的小人物。
甚至看到后来,你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国难当头,爱国青年纷纷寻思救国,他还要一根筋地去参加奥运会?
电影竟让观众产生这样的念头,对于这样一部原本要颂扬人物的作品来说,实在是有些啼笑皆非了。
幸喜影片中的几场跑步戏,导演侯咏还是充分体现出了摄影师出身的功力。
无论是刘长春和日本学生的百米比拼,还是船上的甲板独跑,乃至奥运会上的百米比赛,都让人看得血脉贲张,从这个角度说,这几场跑步戏总算是没有辜负影片中“奥林匹克”四个字的应景要求。
只是可惜剧本的严重缺陷,让一个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被大写的人,在银幕上却最终成为一个模糊的背影,渐行渐远。
喜欢热血故事,但唯恐遭遇过分煽情。
2008这部电影的宣传看过几次,想到是千篇一律主旋律篇子,一直心里都稍有拒绝。
2009无意看到……一个人的主题太多,《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的KTV》——一个人常常会限于碎碎念,让人想起刘若英抱着吉他在风中问“想要问问你敢不敢?
”而刘长春的奥林匹克,才是真正孤独地“一个人”。
国破,战火纷飞,学校解散,老师离去,回到渔村在沙滩上昂头奔跑。
心里说,跑吧,我是跑着长大的,不能停下来。
但能为了日本人奔跑吗?
不能……老父亲为易容后的儿子钉好鞋底,说跑遍天下这双鞋子也不会烂;妻子抱着棉被跟着火车奔跑,却没法让他听清“我们有孩子了”;同学中弹后说“你一定要参加奥林匹克”;提了礼物去找体育局局长,局长回应说上报南京,却转身就烧掉了信件。
兵荒马乱,谁还会尽力去帮助一个人的奔跑,虽然他是为了祖国。
但这祖国究竟是谁的国都还不明朗……幸好坚强的理想遇见了张学良,终于揣着8000大洋上路。
通常情况,对于需要完善的电影,导演会出一个导演剪辑版 ,我希望该片也有,因为它存在的意义……虽然我没看(找不到下载,比受保护的大片还牛,但我猜得到情节一二)建议正文:如果有导演剪辑版的话,希望导演把刘翔加进来,最好是在结尾出现,刘翔退赛,国人的失落……“两个焦点,不同时代,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意义会升华不少,上了很大一个台阶,具体怎么处理就看导演功力了!!!
希望会有……
刘长春令我很感动 仅此而已 对于现在养尊处优的那些国字号运动员我就不想多说什么了
从我国著名运动员刘长春之选材,再到《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片名,顾名思义典型为08奥运年投拍的主旋律。
可除了男主角结尾冲出起跑线,稍瞅出点意思,其余时间,剧情尽显平淡。
所以通片看罢,仅记得刘长春一些简单生平事迹,而为民族争光的拼搏精神,反搞得相当模式化。
1932年,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决绝代表日本扶持满洲国参加奥运会,逃避追杀,来到北京,历经千辛万苦独自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
本是个传奇色彩浓厚的题材,倘若悬念与人物冲突稍加打磨,定是人物传记史诗佳作。
可惜编剧王兴东,找不到当日《离开雷锋的日子》之感觉,剧情反写得愈加敷衍,犹如鸡肋。
有些像李秉研的李兆林,本身就是运动员出身,演起刘长春,太过适合。
他健壮身材,十分抢眼,而时常流露在镜头前的那种耿劲,确实添色不少!
可剧本纯为显示其为英雄,人物反太过概念化,缺少血肉。
他拒绝日方无理要求,逃离家乡,遭遇战乱,干脆轻描淡写般随意,难寻惊艳。
那段在船上冒雨跑步,生硬的励志效果,反脱离实际,透出傻气,难引观众振奋。
其实孙海英扮演的严父,马境扮的贤妻,赵琳演的报国青年姚可秀,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还有船上遇见的索菲,表现皆可圈可点。
编导想从侧面多方面烘托,既令刘长春人物饱满,又叫他的奥运路充满崎岖。
但无奈剧本两不讨巧,指使片子瞧开头便晓结局,缺乏悬念,鼓舞人心效果更是差火候,有走过场之嫌疑。
摄影师出身的侯咏,面对资金紧缺,剧本平庸,如此窘境下,到尽心竭力,随处可见亡羊补牢。
本片摄影,充满怀旧色彩,尚算养眼。
客轮在海面突遭风暴,浪花效果逼真,颇具好莱坞小型灾难片架势。
传统民乐的鼓点与琵琶,也为几场短跑比赛,造了些声势。
还有众华侨为刘长春接风时,小段舞狮场面,亦增加了民族气息!
相对众多“假、大、空”国产主旋律,《一个人》虽保守陈旧,但至少做工还见精细,已然不易!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拍出并不在于片子质量如何,这种纯为奥运拍摄的命题作文,主创受了拘束,放不开手脚。
但历史只会记得一个叫刘长春的青年人,克服层层险阻,他曾不甘屈辱,他曾不甘落后,他曾单刀赴会,他曾代表四亿中国人站在奥运跑道上,而事实证明他确实是中华民族的奥运第一人。
正如片中未展现的结尾那般,奥运比赛成绩无关,重要在于努力去参与,勇敢迈出体育精神的第一步。
从此角度而言,这部为奥组委和电影频道拍摄的作品,还是能规矩完成任务。
可说实话这种纯为主旋律的刻意作品,纯为08奥运抹了黑!
看完后,虽然影院里的人很少。
但是大家仍然鼓起掌来。
虽然是主旋律电影,但是,并没有显得主旋律。
只是描述了这个事件的过程。
建议大家去看。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少的人去看,这么少的人来评论。
了解历史才能真正的爱国啊。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2008)7.42008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运动 / 侯咏 / 李兆林 石凉①剧作:两个时空交织呈现,由于体育题材,创作者将心理困境缩小,更多呈现出外部因素给人物带来的困境,如满洲国事件、船只延期、一票不赞成等,作为面向大众的电影,这一点处理使影片更具可看性。
同时两个时空的切换节奏随着叙事进程逐渐减慢,各自独立叙事的时间逐渐拉长,最后凝聚在当下时空,这也让整体叙事摆脱了一般人物传记片的线性叙事。
②人物:创作者以“拼图”式表现出刘长春的个人性格、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等信息,每场揭示出信息的方式都有新鲜感,而非通过直观的画外音解说,做到“用画面叙事”。
②用光:片中多次出现暖色和冷色“对撞”的画面,如刘长春深夜出舱房,日本人围困时九一八事变等场景,以视觉表现传达出人物心理。
侯老师本是摄影出身,所以摄影这块还是很值得拉片的。
③运镜:片中运动镜头使用率明显高于固定镜头,且和人物动作、音响音乐相互配合进行两个时空的转场,让观众有视觉连贯性并且能较好区分两个时空。
每次的无技巧转场真的很丝滑,比如鸣笛声、逆光跑步的动作、过去的对话等。
④表演:主人公在两个时空的性格变化不太明显,虽然在服饰和妆造上有了一定的改变,但人物弧线没有勾勒出来,人物性格没有发展,难以引起认同。
且个人认为如果人物的方言处理完善会更加分,口音有些出戏。
(背着同学跑步哪里,真的很阿甘)⑤意象:刘长春—船—关公这三者组成了一个系统的意象群,三者都是“单”的象征,刘长春只身代表中国参赛,航船独自在深海上激荡,关公一人单刀赴会。
其所指不言而喻。
⑥从中国电影元情感的角度来说,该片可看作是“人—族”叙事模式的变异,主流民族精神容易引起共鸣,但也容易陷入窠臼,作为一部命题作业,该片在艺术和商业中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平衡,“家国情怀”没有过强的说教意味,可为当下新主流电影所借鉴。
最后排开电影谈及历史与民族自身,其实刘的生不逢时充满了悲剧意味,近代中国的国情让这位西西弗斯的坡度更加倾斜,而国民的愚昧无知同样雪上加霜。
现代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之下,我民是否真的为关公的出世作了努力,我民是否愿意让自身成为关公。
刘长春确实是个短跑人才,可惜生逢乱世。值得纪念,毕竟是中国人的奥运第一人。影片一般,情节稍显简单。演员的身材一级棒。
拍的太差了,剧情拖沓,台词矫揉造作,明明是一个很燃的题材,只有黑白片那段让人感动,应该说是历史让人感动,而不是电影本身。
【B+】补记
他不是一个人,他身后是一个国家
吴大维怎么演都是吴大维...
有点感受。
没啥意思
在中国如果这是虚构的故事最后绝对会让他拿冠军。。。
看这部主旋律,第一因为刘长春是我们大连人,而且和我家有些亲戚关系;第二,因为奥林匹克。不过,作为一部主旋律,也算不错了。
意义重大,结局一般,电影较差。
08年初中时看的
那个时候山河破碎就连国民政府也不予支持,刘长春在当年只能说代表了一个民族,事迹感人,但导演出的片子一般,艺术色彩与叙事太刻意~
虽然知道是一个主旋律影片,不妨碍我的爱国之心让我为之感动
虽说有我出演,但实在是有够烂
体育是全民的体育,跟政治挂钩多少有些别扭,如果非得挂上那也得让人看得热血沸腾才对,看得不是很燃,体育精神可以鼓舞国民,增强国力仍需全面努力,让我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不管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还是一群人的奥林匹克,只要能超越梦想一起飞,就是你我需要真心面对。
补标!
头一次看主旋律献礼片居然感觉还可以 可能出于导演之手再次也次不了太多 非常欣赏这里没有吧外国人刻画成无脑的SB们 这点就比那叶问系列强 本来想给三星 但是发现美大叔一枚 就是演宋教授的那个BTV主持人 果断加一星!
眼中噙着泪看完前1小时。影片相当不错,人物刻画,故事情节设置,都很OK,没有任何硬伤问题。正是因为我们曾经弱小过,我们曾体验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所以对于那些单刀赴会的弱国小国,我们的现场观众们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四星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