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此时〉是这几周看到的最棒的电影。
我相信这个以色列导演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会有一番大作为。
〈天〉通篇没有配乐,气氛和节奏却紧张有力,镜头运动之间无可挑剔,完美之极。
奥斯卡之所以不把最佳外语片颁给它,难免有政治因素。
它的巨大震撼力和强烈政治色彩,足以值得我们这些“局外人”玩味。
从人性的角度描写自杀爆炸者,对于一位以色列人而言的确需要勇气。
人们对和平的理解本身就存在分歧,更何况是涉及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间最敏感的话题。
墨重彩部分在于自杀性爆炸者的心理描写,与家人告别后的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爆炸的价值,而到他走上征途陷入迷茫后,影片嘎然而止。
这个结尾引起了巨大争议,在我看来,这是那支最完美的音符。
新闻天天报道恐怖分子的恶行,这部片子就站在“恐怖分子”的角度去看战争。
如果这些恐怖分子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和亲人,结果发现他们都是人而已。
男主是个普通的汽车维修工,家人关系和睦,刚刚遇到喜欢的姑娘,正是要开始生活的年纪。
这是最打动人的地方,原来他们也是有血有肉,被生活困扰的普普通通的人。
男主某天晚上接到消息后就要慷慨赴死,导演把临行前最后一餐以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布局,所以在后来朋友退缩的时候毫不奇怪。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爱和抗议。
电影处处提到真主,宗教的信仰充满了这些青年的生活,他们以真主的名义用偏激的方式追求自由和平等。
男主和朋友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回归真主的怀抱,男主家的门上都是伊斯兰教的标志,这样虔诚的信徒最后决定伤害自己伤害别人。
看似处处都是宗教,导演却清楚的告诉我们没有天堂。
片子从开始不到二十分钟男主就带上炸弹,一直到电影结束也没有预期的爆炸和一片血肉模糊,含蓄压抑,却有着比爆炸真实来临更强烈的震撼效果,片尾男主坐上公交车后坚定又绝望的眼神,只能扎根在你我心里。
女主给男主和他朋友都讲过她对战争和自由的看法,明明一开始特别坚定的朋友最后改变了主意,而男主却没有。
其实从一开始录像机下宣誓的时,朋友讲了妈妈,有个牌子的滤水器更便宜...的时候就能看出来,朋友是冲动但又深爱着家人的,他在最后改变了主意却一心想男主也能改变主意。
但男主给他们恐怖组织的头讲述他身世的时候可以知道从他10岁父亲被当作通敌分子被杀了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思考,思考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在逃跑的途中他也动摇过,在厕所里拍打自己的脸,告诉自己是被真主选中的人。
电影讲了巴以关系,以色列导演以巴勒斯坦的角度看待问题。
和平究竟是什么,信仰纠结是什么?
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电影全篇无音乐,却没有苦闷,有人觉得对白昂长,主次情节不突出,这种半现实主义的表达却是最贴合生活的。
都是为了活下去。
换个角度,世界原来还是讲得通,生活还是逼迫着你我喘不过气。
人类是本质是追求和平的,但人类的本性是杀戮的。
自相矛盾的结果造就了今天中东如此复杂的背景。
基督教世界,为了偿还二次大战对于犹太人的摧残,将耶路撒冷这个三教的圣城,还给了犹太人,于是全世界所有的犹太人都回到了故土。
但,犹太人的回归,却造成了,穆斯林人的无家可归。
当以色列人的空军和坦克,一次次的封锁约旦河西岸的时候,当巴勒斯坦人一次次的流离失所,一次次的在难民营中度日的时候,总会有人开始反击,总会有人站出来。
曾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讲提名的影片,史上第一次站在巴勒斯坦人的角度上,看待整个巴以问题。
当这位以色列人,借着苏农这个英雄之女,说出反暴力宣言的时候,不知道巴勒斯坦人会作何感想?
刨除信仰,巴勒斯坦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托,可以依靠。
满目的黄沙和错落有致的隔离墙,以及以色列士兵的荷枪实弹之外,巴勒斯坦人的生活和在地狱无异。
当爆炸了侵略成为家常便饭的时候,我想没有一个民族会沉沦或懦弱下去。
Said是对于父亲的救赎,或者是对于以色列的仇恨,让他为了真主,为了家庭,为了友情,也为了刚刚开始的爱情,选择成为人弹。
从而将自己带出这片地狱。
没有一个国家像巴勒斯坦一样,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国家,为了一个共同的信仰,让他和中东最为强大的国家,抗衡了达20余年。
而人体炸弹,则被西方国家称为,恐怖分子,也许,当以色列的坦克在耶路撒冷的街上肆虐的时候,当以色列的直升机定点清除哈马斯领导人的时候,就不是恐怖主义。
当一次又一次的扩大犹太人定居点的时候,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巴勒斯坦人,怎么会不拿起武器,为了并不存在的家园义无反顾呢?
也许,当巴勒斯坦人拥有空军的时候,就不会有人弹一次次的在以色列进行所谓的恐怖袭击了。
记得《慕尼黑》中,说到世界上没有任何的民族解放运动会成功,除了巴勒斯坦的建国,因为所有的抵抗运动都有家的存在,而巴勒斯坦连家都没有。
犹太人的复国,则造就了巴勒斯坦人的无家可归,如果,巴勒斯坦人还不拿起武器,转而使用所谓的西方的民主和人权的话,那么,越来越多的巴勒斯坦人,会出现在埃及和约旦。
为了信仰,为了国土,为了希望,为了真主,我永远都是个真主的志愿军,因为除了仇恨和救赎我们什么都没有。
救赎和信仰,宽恕和仇恨我们我所谓既,我们义无反顾
三月一日晚上八点多,BBC新闻播报下端的红色字体“Breaking News”再度亮起。
这是我第二次在晚上看到这样的插播,上一次是在两个多月前铁蝴蝶贝布托遇刺,巴基斯坦人发出的悲竦哀嚎,碎裂了那个寒冬里干冷的夜晚。
所以,那个瞬间,直觉告诉我,悲剧再次上演。
中东。
加沙以北的拜特拉希亚。
那些被鲜血模糊的残躯凌乱的横在残垣之间,背景天空中黑色的硝烟浓密。
BBC新闻写实的风格让人窒息,那些迫近的特写,紧凑的跟拍,打出了一个个愤怒,疯狂,哀怜,无助的面孔。
上帝在制作悲剧的时候深谙暴力美学的原理,毫不避讳那些死亡和血泊。
六十八名巴勒斯坦人和两名犹太人在这次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报复性袭击中丧生,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之中。
斯提克斯,黑色的冥河之畔,又一次的冤魂咆哮。
BBC的那个经常画着鲜艳口红的女黑人播报员严肃而克制的脸告诉我,虽然在同一片星球,接受同一个太阳的温暖,可那毕竟只是离我们很远的事情。
只是关于鲜血,关于生命,那片在《圣经》中被描述为“遗产与和平”的美丽土地,如今在半个世纪以来不停歇的战乱下破败得让人唏嘘感慨。
希伯来文书写的神圣历史未曾指引,上帝选民的复兴之路谁都不会料到会是如此血腥。
轰鸣嘶叫的坦克,铮亮的枪管,带血的眼泪,如此的惨绝人寰的梦境,先知们留在羊皮卷上的预兆,仿佛幽浮着却是魔鬼的回音。
我想起镜头里那些母亲和亲人们绝望的哀嚎,持枪的男人和蒙面的士兵激烈的呼喊,他们的表情如镜子一般映出了以色列人的脸——那些在超市和车站的自杀爆炸中死亡的亲人和家属,约旦河的两岸,和平的命运气若游丝,那一幕幕人间惨剧竟是如此的对称的悲伤,如此的相似的残忍。
那些圣城顶上透蓝的天空,此时没有天堂。
想起还是在大学时看过的那部极具争议的《天堂此时》。
片中讲述了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巴勒斯坦人克汉雷和萨德在无奈中迈出的人弹之路,在以色列导演的镜头里,充满了民族间的谅解和人性。
其间他们在仇恨与良知里反思,挣扎,然而无论他们做出怎样的选择,无论他们放弃不放弃他们的使命,却都是无法结束那片土地延续的仇恨与血泪。
上帝无暇顾及这片他曾经宠幸过的土地,天堂之下,生灵涂炭,黑色的悲剧气氛仍在不断弥漫。
以平民的细微视角展现宏观的历史背景,这向来是电影用来描述大时代或者大灾难一种艺术手段。
可这样的叙事线索在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两边看来都是很难接受的。
以色列人觉得影片美化了自杀袭击者,而巴勒斯坦人觉得片中几乎没有描写到以色列人对他们的压迫和侵略。
一部本意是呼唤和平的影片,却因为民族尊严和国家意识的对立而受到夹击,最终落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不能不说也是另一个悲剧。
中东,自古以来都不是平静的地方。
让拉宾倒下的枪声还在回荡,阿拉法特尸骨未寒,亚辛的遗像依然被扎着深绿色头巾的哈马斯民众热烈亲吻。
领袖们进入历史,带着未尝的理想和遗憾。
那片土地自古以来都不是某一个人可以征服的,伯利恒,加沙,耶路撒冷那些历史上隽金的城市,如同在层层腐尸中生出的玫瑰,你仍然可以闻到岁月沉淀下的暗暗幽香。
埃及人,大卫王,十字军,那些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总会成就一些帝王的功勋,可是那尸骸遍野,万骨枯竭的场面不会轻易的烟消云散,热血渗透了他们脚下的每一片土地,带着死者的诅咒与狰狞,传说当年六个天使一度曾在哭墙上彻夜哭泣,眼泪渗入哭墙,从此墙壁千年屹立。
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犹太诗人耶胡达·阿米亥的诗歌中常常描写到了这片美丽的土地在战争阴霾下的巨大压抑,其中有一句这样写道: 夜幕降临像军号的声音/把我们笼罩/它嘴唇翕动/仿佛祈祷者/面对着某个上帝/嘤嘤哭泣诗人的感性,让他的句子带着一丝被神抛弃的无奈与凄凉。
那里的人民,更是因为一代代的沉浸在那种恐怖的氛围里,而对死去的和平鸽默哀失语。
我想起我们学院里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留学生,他们一起学习,上课,讨论。
仿佛离开那片土地,大卫王的后代和巴勒斯坦人可以在任何屋檐下同生共存,而不是冤冤相报。
只是上主耶和华,真主安拉,还有无数被这片土地的子民自古以来虔诚供奉的神祗们,你们是否听到了你子民的哭泣,只要你们睁开眼,便能看到你们曾无数次展现神迹的土地,“橄榄枝早已滑落”,现今正遭受怎样沉重苦难的折磨。
只是电视上那些充满了憎恶和疯狂的眼睛告诉我,在看不到黎明的黑暗里,此时的中东,天堂无路。
http://vincentzhangyue.blogbus.com/logs/16368567.html
这是一种极端的生存状态。
除了殉难的马太和卑劣的犹大,你甚至连第三种选择的余地都没有。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十九岁的赛义德肩上背负的担子太沉重:宗教的教化,民族的仇恨,家庭的生计,以及那个以叛国罪被处死的父亲在自己心头投下的挥之不去的阴影……也许连他自己也很难说清,从父亲被处决的那一天,到他被告知第二天将是他的“圣战日”的那天晚上,九年来他对父亲胸怀的是怎样的感情。
但那惊魂的一天,擦亮了赛义德看待父亲、自己民族、敌人以及整个世界的混沌的双眼。
他终于大彻大悟,自身人性的弱点才是敌人最致命的武器。
而在这种极端残酷的生存环境里,无论是对生命的轻蔑还是热爱、是残酷还是善良,都可以成为致命的弱点。
无依无靠的家庭、年幼的赛义德……也许父亲有太多的理由可以解释自己的行为,但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可以平静地去倾听他的理由。
父亲最终毫无尊严地死去,作为以色列把玩的棋子,以色列也轻易地将这颗“卒”丢弃。
“他们利用叛徒,我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于是,在九死一生后,赛义德做出了选择,他要拉响那根引线。
虽然他也知道炸毁一两以色列的公共汽车只能引来更深更多的仇恨和报复,于时局无济于事;虽然他也明白这种冤冤相报的把戏,也是人性的弱点被利用和控制的表现;虽然他自己已不再相信虚无缥缈的天堂。
但这一次,他是为了父亲,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尊严。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只能在做受害者的同时,也做一回杀手。
”于是,在灰色的画面背后,隐藏着一段沉重的故事。
当一个人不做马太便是犹大的时候,当一个人必须用杀人和自杀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尊严的时候,他简直承受得太多了。
在这一点上,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都是受害者。
张承志曾经写道:“没有什么恐怖主义,只有弱者绝望地反抗。
”我不敢赞同这种观点。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弱者,当他们绝望地流尽了泪之后,还必须用流尽血的方式,不为释怀,只为告诉这个世界他的存在。
我想起了荆轲,当他刺秦已与太子丹无关时,这位神勇侠客的壮举便超越专诸、聂政等一干“为知己者死”的刺客,成为千古绝响;我想起了谭嗣同,当他成仁的决心已与挽救变法无关时,这位昆仑肝胆之士便真的“死得其所”了;我想起了凡高,当他然燃尽了生命的火焰,淬出的一幅幅油画与画商、批评家和世俗无关时,Vincent的生命便永垂不朽了。
历史曾经逼迫那么多人进入绝境,这一次轮到了年轻的赛义德。
沉默的赛义德,最终在火光中爆发。
《天堂此时》,不谈政治,不谈宗教,不谈民族,不谈冲突,它所聚焦的,只是极端环境下人性的艰难抉择,以及为尊严而进行的抗争。
巴以冲突作为热点问题吸引着全球的关注,大道理谁都会讲,谁都明白,但是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外人可以介入的,还是需要两国人民的努力。
影片偏记录,偏说教,剧情不吸引人,不太符合普通观众的心理(除非是电影专业人士和对巴以政治形势十分关心的人),我更希望看到自杀性人体炸弹整个发生过程的原始状态的纪录,更期待那种真实的震撼力,很可惜在本片中只有原因没有结果,非常失望。
电影获得好评离不开题材的热门和人文情怀,但我觉得影片本身并没有那么出色,对于两位主人公的“人性”着墨过多,现实世界的原型是否如此我不知道,感觉上他们应该不会想那么多才对,而且两人后边的造型明显回归演员自我,影响了说服力。
很少有一部让我打满分的片子了。
这部片子真好,真好,看到20分钟便开始唏嘘不已。
这个故事讲的真好,之前说过Hitchcock那个说法,这个故事便是第一流的故事,两个准备去以色列当人肉炸弹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从十多分钟就揭出了他们的身份,然而后面70分钟,虽然镜头较长,叙事平缓,但给人造成的紧迫感和压抑感却有增无减。
看似徐徐的讲述却是无比扣人心弦的效果。
一直预期一个血肉横飞的爆炸场面,而导演的处理却甚为出色,一直压着,压到最后一秒,然后一个闪白——影片在此结束,无声的片尾字幕,黑底白字——就这么简单,放弃了一切视听元素,造成的积累许久的感情终于瞬间宣泄——不由得被感动了。
写这种被深深触动的影片总会语无伦次,我大概是在那个叫萨义德的小伙子被告知明天要去当人肉炸弹的时候瞬间被秒的。
组织告诉他,明天你去。
他的眼里闪着亮光,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去见家人最后一面。
尽管这个时候,他的爱情才刚刚开始。
那是多么难过的一夜!
他看着丝毫不知的家人,看着依然忙碌的母亲和依然跟他斗嘴的弟弟,他的目光是那么饱含神情——当然我知道这是我想象的一种投射,我完全可以体会他的心情,于是我就能感觉到他的目光和他所凝视的家人那种复杂的感情,可是我确实愿意相信。
而在行动出了差错的时候,他的同伴退缩了,而他却一直向前——尽管他有机会放弃,有机会活下来,尽管那段刚刚开始的爱情在向他招手,可是他放弃了。
他踏上一辆满载着以色列士兵的公共汽车,然后是那道白光闪过——故事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天,他在向女友诉说他的身世,他必须做为一个殉道者来洗刷他在难民营的记忆和父亲作为叛徒的耻辱。
由此,影片的双线叙事结构彻底地变成了伪双线,导演将观众的认同强有力地导向了萨义德这个小伙,这个跟我们想象中拉登式的恐怖分子完全不同的、充满了人性和温情的恐怖分子。
他的行动出于他的信仰,但又不完全出自信仰,更多的是他自身的一种牺牲的愿望。
我看到他的眼神闪耀着光芒。
影片导演Hany Abu-Assad身为一个以色列人,却站在巴勒斯坦立场上拍摄了这么一部电影,这件事情便很奇怪。
导演的视角大致是站在苏哈的角度,说萨义德的生活像“一部日本先锋艺术电影”,而当这个外来者在反复地探讨之后,改写了卡勒德的人生观,并在某个层面上说服了萨义德。
这明确地传达了导演的立场,因为主张和平和人道主义的苏哈毕竟是亲以色列的,她说,被你们炸死的以色列人难道没有亲人朋友?
她说,为什么非要用暴力手段?
她说,我们可以谈谈——她反对的是巴勒斯坦极端民族主义。
但是导演却将观众的认同拼命地导向这两个恐怖分子,他试图传达的信息便很明确:希望巴以冲突两方都能看得进去,是的,我们都没错,错的是历史,我们置身于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被携裹着,无法不沿着那条路继续走下去……在反复的争论之中,对主题的开掘深度完全不亚于Ken Loach的金棕榈影片《风吹稻浪》。
看过不少以色列的短片,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角度,猛然见发现CCTV所有的叙述在我心中崩塌,哦,听得太多了,多到让我忽略了另一面或许可能应该的真相。
影片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在谈到巴以关系,并且毫不客气地指出,以色列人同时在扮演着受害者和刽子手的角色,而另一方面,又借“英雄之女”苏哈之口在反思着巴勒斯坦的极端民族主义。
并且,用卡勒德的反复和软弱消解了所谓坚定的信念,用萨义德出于其他原因的义无反顾消解了这个行动的意义。
是的,除了给亲人朋友带来伤害,杀死几个以色列士兵并给以色列口实之外,还有什么用呢?
那么萨义德的行动便指向了更高层次的追求。
影片反复渲染的宗教情绪以及由此衍生的极端民族主义在告诉我说这些东西叫做信仰,可导演分明在片中告诉我们,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天堂。
影片细致地刻画着这两个天真纯朴的小伙子行动前的准备,他们理发、刮胡子、换衣服——所有阿拉伯人的表征都被去掉。
他们祈祷,颂经,录像——摄像机卡壳的真好啊,当所谓坚定的信仰和誓言在被重复两次之后便变得无比的可笑:举枪宣誓的时候,卡勒德忽然说,哦,妈妈您下次买另外一种滤纸,那个便宜——难怪,那份誓言本来就是写在纸上的一个外加的约束,而非出自内心。
正如片名和题目所言,天堂此时。
殊不知此刻和现世就是天堂,你们说的那些都是浮云,你们所谓的天堂,我真的去了,炸弹响起的那一刻没有天使和真主,什么都么有,你们说的全他妈是假的。
那一瞬间的白光——我不知不觉流泪了……
10.14周六。
新一轮巴以冲突已经持续七天。
晚上看这部电影时,新闻看到以色列要求加沙以北巴勒斯坦居民24小时撤至南部。
无法评论,距离中东十万八千里,双方说的都好像有道理,历史有时也是那么扯不清楚。
我很难过,但也只能像偶像剧女生流着眼泪对那两个打架的男生说:你们快别打了。
抛开政治,这电影拍得挺好的,还有点希区柯克的味道。
但电影主题这么敏感,怎么能不谈政治呢?
巴勒斯坦人会骂:tm的我们的勇士怎么会这么软弱?
犹太人会骂:这些都是恐怖分子,tm哪里是正常人?
这里没有天堂。
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不可知的真主到底有何意义?
当宗教成为一个符号,成为一种工具,一切都看的如此清晰和盲目。
伟大的灵魂和盲目的生命的结合,就注定了这是悲剧的诞生。
《慕尼黑》和《天堂此时》在同一时间,地球的两个角落发出自己的声音:仇恨和暴力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不管是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都是被命运栓住的狮子,越是想逃脱民族的命运锁链,就勒的越紧。
机关枪、人肉炸弹、直升机、定点清除,仇恨和暴力使得一场战争变得没有胜利或者失败,只有无休止的死亡。
只是影片也只能点到这里,哪里才是方向,哪里才有未来?
如果以色列人不对以色列国的建国持有羞愧之心,如果巴勒斯坦人不能接受现状,那两个国家都将被被悲剧的命运所缠绕。
原文见我的blog:http://www.tianya8.net/2006/03/blog-post_15.html
这部带有巨大震撼力和强烈政治色彩的电影,罕见地从“恐怖分子”视角出发,大概是历史上首部描写巴勒斯坦自杀爆炸事件的影片。
影片呈现的暴力杀戮背后,那些充满执念与悖论的信仰令人发指,又充满悲剧色彩。
你能够看到理想主义者Said举手投足间的信念感,看到他所背负着的沉重历史,看到他所坚信的、有关生命与尊严的论述。
最后,你看到他在巴以冲突的极端生存境遇下走向毁灭,自毁并毁灭他人,你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影片毫不客气地指出,以色列人同时在扮演着受害者和刽子手的角色。
“英雄之女”苏哈的话语,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巴勒斯坦极端民族主义与宗教的联姻。
固然,信仰具有不可思议的救赎力量。
但当宗教所教导的“谦逊”被遗忘,代之自以为正义的傲慢,那么由此衍生的极端民族主义,就能被用作毁灭性的武器。
正如庞龙在《宽容》中援引了整个西方文明史来说明,任何宗教在走到超越了宽容与和平的疆界之外的时候,宗教本身就会从一种人类的救赎行为变成一种愚昧的退化行为。
印象最深的片段之一,是Khule在自杀袭击前的宣誓。
他高举枪支,神情肃穆,但摄像机不断出问题,Khule只好一遍又一遍说着同样的话,直到重复让庄重的誓言成为闹剧。
于是,他说出了自己在整部影片中唯一一段真挚的表述:“妈妈,有个牌子的过滤器比我们家现在用的要划算很多,在×××商店可以买到……”应该说,《天堂此时》展现的更多是一种文化心理冲突,而非广受争议的价值判断问题。
也就是说,它无关乎暴力行为的英雄化。
联合制片人贝罗·贝耶表示:“支持或者反对暴力都不是这部影片的注脚,我们想要做的,是让所有的极端主义者变得更具人性化。
”重点在于“人”,而不在于“凶手”抑或“殉道者”身份。
因此,在自杀式袭击者与家人告别后,他们走上征途,陷入迷茫,开始怀疑自己爆炸的价值。
对于巴以冲突的历史而言,这或许只是徒增不被记住的又一次伤亡事件,或者局部冲突的爆发点;而对于一个家庭、一个个体而言,这是极为千钧一发的时刻。
结尾放弃一切视听语言,将爆炸处理得极富戏剧性——对Said而言,死亡才是唯一的救赎、唯一的道路,哪怕这条道路根本没有出口。
于是,这张年轻英俊却又疯狂麻木的脸庞,在一片刺眼的白光中悄然熄灭,正如在他之前、在他之后的所有人。
【3L】配乐缺失,流畅至简的定框取景;冷峻带点日常温暖,只是废区驻人心,破烂缺笑,有人“向往天堂”。
天堂无路
心中有天堂,总比现在的地狱好,但最后时刻地狱蔓延进他的心中。平,慢,中午意识涣散,题材欣赏无能,好难看下去。
除了男主角长的比较吸引人之外,其他还好
2024年再看此片,风评可大逆转了。20年前要求别人绑炸弹,还要用天堂,天使来作为诱导洗脑。20年后的今天,若你要一个加沙的巴勒斯坦年轻人这么做,估计根本不用动员。我看过一个满脸血污,对着镜头一边哭一边控诉的少年,他的眼神透出的那种愤怒与仇恨,绝不是这一两部电影就能化解洗白的。
还好
现实。。现实的最震撼。。人的价值??
3- 看了一半睡着了
信仰、民族、压迫、反抗……一切的一切,也许只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开的一个玩笑。
这么俊俏的小青年执意寻死,我很不舒服。断壁残垣,人活的只剩家人的时候还要自杀做人弹。被害者、迫害者,人类竟会活出这种诅咒。觉得自己没有尊严就要去复仇,漫无目的的生活里只剩对假想敌的仇恨,因为自己判断阿拉会高兴就去杀掉别人,别老把阿拉挂在嘴上了。
这是一部稳中积累最后全部爆发的好电影,很多·线索需要观众自己体会。可能刚刚去了巴勒斯坦所以看到这个感触良多吧。
#认识电影 P5 现实主义电影举例。十分平庸,浪费了好题材。爆炸后会怎样?会被两个天使接走。真的吗?当然。
70/100,描绘的够细致,琐碎的事件反倒更具真实,光是视角的选取就能带来极大的冲击。在战争之殇的语境下,抛出了两个问题:个人能左右多少,又能解决多少。
制片国家:巴勒斯坦被占领地区。这是个难以执行的任务,当你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你会不忍打扰它的平安宁静。
关于人体炸弹 ,这类影片中的经典 || 最后那个镜头还在我那脑海中 ,公共汽车上 ,无声 , 恐怖气息的弥漫
没想好为什么做之前不做,想好了就一定要去做
有些时候,重要的是你不去做。
看过
想不起来碟借谁了
天堂彼时,没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