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钢琴别恋》,那你一定熟悉这部电影的气息,从取景到服装,从心理刻画到人物对白,这又是一部及其细腻并充满了诗意的电影。
这绝非一部典型的传记片,它只是用诗人的视角来讲述诗人的爱情,仅此而已。
从一开始就能感受堪皮恩的精心设计,一针一线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渐渐地镜头推开来,对话之中将人物,背景一一介绍。
Fanny和Brown的针锋相对,Keats和Fanny的相互误解,可是堪皮恩的镜头叙事总是这样,通过大量的铺陈,让你险些着迷于优美的英国自然风光以及趣味横生的风土人情乃至精致的服装、道具,最后让你置身其中而忘我,忽然,时间停止,你发现,故事来了,冲突来了,猝不及防,却又挡之不住。
在渲染爱情这方面,堪皮恩做到了极致,因而我想她一定熟读英文诗歌,对于济慈整个人的气质,她一定非常熟知,这种熟知并不仅仅是知道,而是切身的理解,从情感上的理解。
济慈是当时诗歌中浪漫主义的代表,当然这是后来给他扣上的帽子,很少有一颗Bright star是能让当时的人承认他的成就的,济慈也是如此,然而不得不说正是因为这样,济慈的人生才如此的诗意化。
济慈的诗很注重画面感,色彩,光影以及外貌,对于情感的渲染也相当会运用技巧以实物作比,所以他的诗总能触动人心,因为每每他诗中表达我们常人所具有的各种情绪时,总是不缺大量的细节描写,所以,“真实即美”——这是他的主张,得承认我们同样也受益于此。
所以整部电影算是借鉴了济慈诗歌的表现手法,让我印象至深的是几个特写镜头,比如在一张纸上的“goodnight”,两人渴望感受对方时放在墙上的手,以及白色窗帘被风吹起时Fanny顺势倒在床上。
每一个镜头都完整的表达了一种情绪,以作铺陈。
我很惊异于这种大量铺陈的力量,就如我之前提到的,表面上风平浪静,你并不会以为有什么,然而内里却时时酝酿着危险,宛如暗礁,导演很聪明的转移了注意力,并引导你撞上这暗礁,霎时间电光火石,悲伤会来得猝不及防。
我喜欢悲剧,我认为悲剧中有一种像是Prometheus神话里锥心的恐惧感和宿命感,在这种强大的力量面前,你会切身体会生命的何等渺小和悲哀,于是你更加热爱生命,并且珍惜此世所能经历的所有痛苦和欢愉。
虽然《Bright star》仅仅让我重温了爱情中最令人难忘的挣扎和纠扯,但那些我曾经历时最真实的感受,会时时让我庆幸我曾拥有过这些,我想,这便是我与这部电影之间产生的共鸣所在吧。
电影结尾是朗诵济慈最著名的《夜莺颂》,在我看来与片尾的衔接非常精彩,而我更想以《Bright star》来结束此文,毕竟这主要关乎于爱情,你可以想象Fanny细步至树林,细细碎碎的朗诵,那种举重若轻的情绪:Bright star, would I were stedfast as thou art---Not in lone splendour hung aloft the nightAnd watching, with eternal lids apart,Like nature's patient, sleepless Eremite,The moving waters at their priestlike taskOf pure ablution round earth's human shores,Or gazing on the new soft-fallen maskOf snow upon the mountains and the moors---No---yet still stedfast, still unchangeable,Pillowed upon my fair love's ripening breast,To feel for ever its soft fall and swell,Awake for ever in a sweet unrest,Still, still to hear her tender-taken breath,And so live ever---or else swoon in death.
Bright Star 看的時候笑得開心,回來以後哭地很痛快 [自己都很詫異講述John Keats死前的3年,也許是他人生最美好的3年?
25歲Forever Panting and Forever Young這部電影很奇妙,看完回去后的難過會把之前愉快的地方全部抹煞,然後那笑也就是苦澀的[其實我好的就是這樣的瘧...這部瘧到心里去了沒有熱烈的開始,沒有熱烈的過程,但是來了個突然的悲傷看之前就曉得,keats死的時候也就是電影結束的時候即時已經準備好了他的死,但還是很難過電影沒有拍keats死時孱弱的樣子,最後他出場是啓程去羅馬再次和keats有關時便是他的棺材運出來,在他居住的三聖山下的西班牙廣場電影拍攝出的都是些美麗且美好的場景有陽光,蘆葦,草地,那片藍鐘花,寫滿詩的紙片,信件,蝴蝶,幫著抓蝴蝶的Toots和Samuel,歡樂的身影,及甜蜜當然也有苦澀和無奈,但是都被keats和Fanny最大程度地忽視正是這些周圍的美好才能使keats寫出如此的詩篇和信件靈感通常都源自生活這部影片從頭到尾都很溫水,沒有甚麼跌蕩起伏於是在這樣的平靜中,一有動靜便是層層漣漪,不過那漣漪也是安靜的喜歡的場景有2個人靠着牆傾聽對方的時候當Fanny檢查Keats的箱子時,一邊地關切和另一邊地溫柔注視Toots突然回頭,他們就定格不動雙手間的親昵最後躺床上的那段真的是從頭到為都很好看....最後結束放名單的時候是ben朗讀keats的詩再說選演員,看完Ben的keats,感覺就是keats再世太有詩人氣質,本來就很萌他,現在是毫無出頭之日了 TATFanny一開始看覺得很一般,但絕對是第二眼的氣質美女,查了下她是澳洲的。
最後她把頭髮剪了,一身黒出現的時候,只能說氣質太好了啊Toots和Samuel,唔,這少年和loli在電影里實在非常搶眼,看了就能體會...Samuel是在Love Actually 里注意到的,另外一部我看了N遍的電影之後又在Tristan and Isolde裡面看到, 那個時候還好矮的一正太,現在已經這麼挺拔了,但臉還是很嫩太太可愛了 >///<
躞蹀 纱窗 lingering about, window veils月光习习 肺叶枯黄 breeze in the moonbeams, withered and yellowed the leaves of lung 死亡召唤 waves and waves 一波高过and waves 一波的声浪 gushed the summoning from death 真和美甜蜜 夏日轻盈Sweet purity, sweet beauty, light is a summer's day 冬夜长 long a winter's night 他的异国千阳耀目灿若天堂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in his exotic kingdom blazing like heaven, 比不上迢迢寒乡 is no warmer than miles and miles away to the north一双胸脯 a pair of breasts一张情网 an arrow of love 她孩子气以为存在会漫长 Childishly, she thought the moment of being would last for a while 便也真的漫长了 it did, more than a while ... 石榴石里无名的手指 In the garnet, there lies the anonymous finger 私自的林莽 and a forest of her own (scrabble after watching Bright Star on 20100712)
Shall we awake and find all this is a dream?这是整部电影最让我感触的一句话。
如果你经历过不能忍受的恐惧,又或者是你承受不了的事情,你第一时间,便会想这会不会一切都是梦?
而更另人感到绝望的是,当你发现,真的不是梦,你无法有醒来的一刻,因为你活在现实。
在我看这套电影之前,我对John Keats没有丝毫的了解,我只知道这个诗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已经去世,而这部很明显是爱情片,所以在电影的一开始,我已经知道这是一个绝对的悲剧,但是我没有想过,一个我已经知道结局的故事,还可以如此地打动我。
电影没有介绍他们如何相识的,通过搜索,我知道在历史里面,她是他的女邻居。
他们的第一段对白很不惑,有点不搭的感觉,但是她很明显对他很有兴趣,从一开始,女方就在主动的位置。
我一向很讨厌矫情女,特别是那些装作特别矜持,特别另人失去耐性的女生,所以我对Fanny有种好感,她勇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她主动去读他的诗,即便她一点都不懂诗;她做好了饼干亲自拿去慰问他的弟弟;她在意他对她的看法,不喜欢对方以为自己真的就只会调情与服装;她为他去世的弟弟连夜绣了枕套。
所有东西,都是Fanny主动去做的,这个女性很独立,很爱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我好喜欢她。
电影没有描述Keats是如何动情的,他接过她的枕套,吻了一下,之后问:invite me again, alone? 我估计是从那个时候开始,Keats就喜欢她了。
他在圣诞节的餐桌上拉了她的手。
他教她学诗。
他醋意大发。
我很爱看他吃醋的那段。
因为我一直以为Keats太内敛了,几乎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他竟然会因为一张开玩笑的情人卡大发雷霆,淋着雨跑去Fanny家外面狂躁不安地踱步。
他说: "Are you lovers? You have income to marry where i have not." 他竟然是如此深爱着她,却因为自己没有钱去结婚,而不好意思把感情表露出来。
导演很擅长调动观众的情感,每每我以为一些矛盾跟冲突会延续的时候,往往导演就开始了另外一段场景。
这次吵架没有任何结果,另外一个镜头开始,已经是春暖花开的日子,Fanny拿着一支花去找Keats,告诉他,她要搬到隔壁了。
那个镜头实在太美,她穿着一身白色的裙子,象个新娘子般,微风轻吹着,她就出现了在他家门口。
任凭Mr.Brown如何催促,Keats踏出了门口与Fanny相伴。
我不愿意过多地去阐述Mr.Brown这个角色,但是这个角色在电影里面是女主角与男主角以外戏份最多的一位。
他对Fanny的态度从挑战到愧疚,也是因为他,Keats的许多作品才得以流传。
Fanny搬过来了,他们的房间就一墙之隔。
他用手敲了两下墙壁,她也回了两下,之后他把床移到了墙边。
虽然隔着一道墙,但是他们两的心却是从来没有如此靠近过。
他躺在草地上冥思,她从自己的窗外看他,风吹着窗帘,一切都是那么的静溢,美好。
他们一起在田间散步,言语不多,却一切尽在不言中。
其中有一段,他在向她诉说了自己的一个梦之后,他吻了她,之后又被可爱的Toots打断。
后面一组镜头很有爱,Toots走在前面,他们走在后面,在玩一个在我们这里被称作“一,二,三解放台湾”的游戏。
这个镜头把Keats彻底地融入了Fanny的家庭,Toots很喜欢Keats,在电影的后段,当病重的Keats在Fanny家养病的时候,他说:“小家伙你又吃玫瑰花蕾了吗?
要不然你的脸为什么这样红?
”Toots立马就羞了起来,她抱着Keats说:I love you,还送他临别的礼物。
Toots是我看到最最灵光的小演员。
夜莺的歌唱,树缝间的阳光,摇曳的花枝,斑斓的花朵。
Keats继续他的诗作,而Fanny通常在一边干自己的针线活。
那次,Brown说他们要在夏天的时候搬走,Fanny一声不发,但是回到自己的屋里的时候却大哭起来了。
Keats很内疚,同时他也说出了自己最最不堪的状况。
他说:“我没能力结婚,我负债累累,我不能阻止你被别人爱慕。
”Keats其实一直在内疚,因为一方面他没能力承担婚姻,另一方面他是在爱着Fanny,所以有次,在Bright Star这首诗在本电影中首次出现的时候,他说,“去参加舞会吧”,Fanny说,No.夏天的时候,他走了,她在床上卧了五天,等着他的来信。
她问妈妈:Is this love? I shall never tease about it again. 而当她收到Keats的来信时,立刻展露灿烂的笑容,又可以起床了,又可以期待他的来信了,又可以有精神去面对这个世界了。
Keats说,如果可以有三个夏天的时间,跟你化成蝴蝶与你相伴,胜过50年寂寥的时光。
她坐在蓝铃丛间,痴痴地读着这些语句。
在这个现代社会,这些电影场景真的只是一场梦幻,在手机通讯泛滥的年代,我看着一个女子坐于花丛读着情人的来信,我竟然觉得穿越了,我无法回到现在了,因为从前是如此纯洁,如此美好,爱得如此热烈。
在历史当中,Keats的确给Fanny写了好多信件,他称她为"my sweet girl”. Keats一直没敢搬回来,因为他害怕自己耽误了对方的青春,因为他明知道自己没能力结婚。
但是他最终把持不住,又住回了Mr.Brown的家。
电影始终要说到那个悲剧。
我不晓得这个是否是真实的,他没有带大衣就出门了,而的确,他是死于肺病。
他病倒了,渴望看到她;她一个晚上没睡,为了等他回来,无奈却等到了他着凉咳血的坏消息。
当晚,她又把床靠墙移了,她要相守在他身边,即便是隔着一堵墙。
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到温暖的地方去过冬,他们建议罗马,说英国的冬天太冷了。
她问,能不能不要走,就说你实在病太重了,不能走。
她说,你知道我会为你做任何事情的,只要你不走。
他回答:我有我的良知。
观众看到这里可能觉得迂腐了,这个人是不是假正经?
我不晓得现代社会有多少人还真正在为爱情挣扎,有多少人真的深爱着却因为经济状况而不能一起;有多少人真的身患重病却不想拖累对方?
或许你跟我都没有经历过,所以我们都没资格说他假正经,也许一个人在深爱着另外一个人的时候,真的不想拖累对方。
她哭得很厉害,她说: Shall we awake and find all this is a dream?其实看到这里我也哭了,我无法阻止泪水从眼里面流出来,因为我知道一个人到了无法相信现实发生的东西的时候,才会问,我是不是在发梦?
他走了,去了罗马。
我估计她每天活在等待与希冀当中,因为他说,假装我在春天回来吧。
我估计谁也没想到,这真的是一个假设。
Keats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真就这么命短。
Mr.Brown来了,完成他在这个电影里面的最后一个使命,报告了Keats的死讯。
Fanny哭倒了,她叫着心很疼,无法呼吸。
当然,这里有谁会明白呢?
她当晚就穿起了孝服,走在了旷野中,念着那首她的情人为她而写的情诗.爱情的确没有永恒的,爱情的珍贵就在于它的确是短暂而甜蜜的。
Keats走的时候25岁,Fanny在他走后的几年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走在那片曾经属于他们俩的旷野,而且她从来没摘下他送的戒指。
我不想说导演有多么厉害的技巧,我也不想说两位演员多么到位的演技,我也不想说摄影师把风光拍得象画一样,我真的很想说这是我看到过的,最美丽的,而且是真实的爱情故事。
简坎皮恩的新片《Bright star》是一部非常锐利的电影。
视角锐利,这不是一般的传记片,而有它独特的角度,感知锐利,这是一部需要用所有的感官去感觉,也充分带动和满足视听触嗅味觉得电影。
影片每一个细节提供的丰富感觉相互牵扯和碰撞,像一杯印度chai茶在甜蜜绵柔里里透出的细密恼人的辛辣,无论是影像,音响,还是故事本身,无时无刻不表现出这种对照。
关于爱情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奠定了这种基调。
特写开启全片,一片柔和温馨的白光中,一块看起来柔软温暖的织物突然被一根针刺破穿过——Fanny在缝纫。
粗而硬的暗色针慢慢穿过织物,预示着电影的悲剧结局:看起来圆满而温馨的,终被一些不和谐的僵硬的东西破坏。
温馨和生硬,在这个镜头里诡异的共存,毫不融洽,又充满各自存在的理由,使人必须接受。
这就是我在这部电影里读到的主题,美好的,悲剧的,浪漫的,无奈的,伟大的,自私的,疯癫可憎的,优柔可怜的,集种种矛盾于一体,并不见得那么那么值得推崇和完美,却又是超越一切的和美丽的爱情。
就像尘埃里开出的花朵,美丽,也扎根于尘土,并被轻易飞扬的尘土包围,柔嫩光洁的花瓣上沾满了灰尘,饶是灰尘,也还透出熠熠的光。
电影主要讲述济慈和法妮的爱情,一条隐线包含了济慈的朋友与法妮女佣的一段最后木已成舟的艳遇。
这里没有一对体面的完满的爱情,没有一个可值得热爱的人。
无论是济慈或者是法妮,很多时候都是可憎的。
济慈是一个可怜的失败者,他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贫病交加,软弱唐突。
法妮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控制狂,她全家人都被她的喜怒所折磨,她不知所措的时候会大声喊“妈妈”,冷酷的指挥弟弟妹妹为她做一切事情,只有在济慈让她心情好的时候,或者需要别人扶助安慰的时候,才会对弟妹表现出温柔。
她一直向自己的家人索取,从来不为他们付出。
当女佣抱着新生的孩子到她家里做客,只有她丝毫不看那孩子一眼,因为她心里只有在罗马的济慈。
丝毫全世界都在为这两个疯子付出,全世界都在宠爱他们,看着他们在爱情里面折磨痛苦,因为他们的爱情也并不见得完满,仅仅是狂热。
可是他们的爱情又那么的美丽。
电影里有太多太多从日常生活中所能抽取的最美丽的细节,比如鲜花盛开的春天;敞开的窗口吹进春风,照进温柔的阳光,撩动窗帘和裙子;比如两个人的情诗;屋子里的蝴蝶;透过墙缝塞给对方的纸条……济慈疯了一样在大雨中徘徊在法妮的屋外,来找她时病发倒在她家的花丛下几乎死去,法妮在得知济慈死讯的一场哭戏尤为精彩,那些癫狂是他们爱情美丽的极致。
就是这种矛盾一直纠缠着整部电影,这是这部电影的好处。
当然有很多电影讲述爱情里的障碍,但那些影片无论是爱情部分还是障碍部分,都做得十分平滑完满,而且将爱情与障碍绝对化——相爱的两个人是值得爱的人,困难是无可奈何的绝对的困难,这样增加了戏剧效果,观众的感情倾向也容易的多。
可是这部电影则不同,爱情是一块粗糙扎手的羊毛毯,障碍是戳破羊毛毯的地上的荆棘。
美丽温暖,而尴尬却无处不在。
也许很多的时候,生活里面的爱情的确是这样的,一点儿也不纯粹。
法妮的女佣没有过多着墨,看起来是个单纯的姑娘,但她也不是完美的,她看起来更像一个傻瓜。
可是她爱的很真诚,一个笨拙的傻瓜爱的真诚而愚蠢,是不是好的爱呢?
关于音响和影像这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它的音响运用。
和大多数讲述名人爱情故事时候那种协调的,平滑的,刻意将环境音打磨干净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里存留了许多粗糙的环境声音,虽然并不见得是美好的或者美化的,但却使得一切有存在感和立体感,在声音里面听见空间和情绪。
利用环境音响来制造效果的,著名如《罗塞塔》,给人感觉就太过,刻意的强调粗糙和真实,将所有空间塞的太满,反而可供感知的余地就很小。
但是这部影片里的环境音效恰到好处的表现出影片的质感,坎皮恩的女性细腻敏感在这里充分体现。
之前我已经说过,这是一部调动所有感官的电影,许多镜头从私密角度出发,放大而不是放大后美化细节,加上听起来甚至干涩的环境音效,并不见得让人“身临其境”,但是能充分感知主人公的处境和情绪。
而许多的细节,我猜是女性独有的。
我很欣赏济慈和法妮庆祝订婚的这场戏。
法妮一家人和济慈在法妮家屋外的山野里庆祝他们订婚,人们起舞,但是现场没有音乐,也没有画外铺设的音乐,只有人们拍手和口里打拍子,舞蹈却跳的热烈,山林美丽,济慈的耳边还插了一小束红花。
这里的声音显得单调干涩,并不十分的欢庆,拍手的声音甚至突兀,再和人们的笑脸、欢乐的舞蹈与美丽的环境对比,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尴尬、苍凉、无奈。
于是,音效贫瘠、主人公贫病中的欢乐显得尤为艳异和灿烂,同时也尤为悲凉,有一种爱情和生存的挣扎在摩擦与消耗生命的无奈与绝望。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音乐,让人过耳不忘的古典民谣风格的美丽音乐,就像山岗上吹过的那些失落的传说。
以一种完美超越的姿态美丽燃烧着,以一种尴尬绝望的干涩迅速枯萎着,是这部电影不同走向的极端,却时时刻刻并存交织,带给观众的是内心不能舒坦平静的折磨。
简·坎皮恩新片《明亮的星》(thebright star)的原声大碟,以一堂济慈的诗歌写作课作为开场。
在《消极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里,窗外细雨绵绵,学生芳妮·布朗(Fanny Brawne)轻轻地喃喃自语道:“我还是不知道怎样作诗。
”那个时代的富家小姐到一文不名的寒酸小诗人家求教,几乎形同“不耻下问”,济慈说:“诗歌就像在湖里游泳,目的并不是飞快地游到岸边,而是享受湖水的触摸,这是超脱于思想的感官旅行。
”一瞬间,两人的对话被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配合着古钢琴的零星琴声所淹没,让音乐来总结了对话。
《明亮的星》讲述年轻的诗人济慈在弟弟汤姆重病后,搬到朋友家居住,结果与女邻居芳妮·布朗相识相恋,片名就是济慈为布朗所作的众多诗歌中的一首,不属于上乘,但用作题解指代闪亮动人的初恋,倒是很合适。
相比过分甜腻而略显娘娘腔的影片,马克·布莱肖(Mark Bradshaw)的原声大碟,反倒更接近济慈的诗本身的意境。
专辑当中收录了分别由男主角本·威士肖(Ben Whishaw,《香水》的主演)和女主角艾比·考尼什(Abbie Cornish)朗读的几首小诗。
威士肖念的《 无情的妖女》(La Belle Dame Sans Merci ),声音比较虚弱,但也许因此,反而颇为传神地表达出了济慈的青涩以及对于爱情的忐忑不安。
《明亮的星》是考尼什沙哑着嗓子、带着哭腔念的,就是那个年代女性的装腔作势且犹豫不定的姿态。
改编自莫扎特降B 调弦乐小夜曲K.361 的片尾曲,为《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配乐,威士肖独自沉浸在诗歌的世界里,并不回应这如同来自天堂的音乐。
在影片中,此时的济慈已经死去,于是,诗歌成了天堂与人间之外的第三种声音。
除此之外,专辑中还收录了一首济慈与布朗互通信件的念白“letters”,男声与女声交替出现,汇报各自的生活,嘱托彼此的思念。
用时而平缓时而险峻的音乐,表现热恋中人读信时豁然开朗、等信时焦急万分的情绪心态,很有意思。
有人觉得这张专辑的人声有些多,但当威士肖的声音绝不亚于音乐,当它同小提琴的凄凉主题一起出现时,某种化学效果产生了,让人回想到初恋时的痴情与脆弱。
作曲家布莱肖仅在专辑里贡献了 “Convulsion”和“Return”两首小曲,其它的音乐大多改编自莫扎特的作品。
但作为布莱肖的电影配乐处女作,我们还是可以觉察出他的才能。
此外,专辑里保留了许多大自然的声音,诸如夜莺鸣啼和雨点打到窗户上的声音,都很美妙 。
整张专辑非常短,仅23 分半钟,像一首意犹未尽的小诗,也像济慈结束得如此匆忙的人生。
23 岁正是济慈遇到芳妮·布朗的年龄,两年后,济慈死于风寒。
“什么是诗歌”之一:济慈,浪漫的极致
济慈寻夜莺之巢关于诗人诗歌的电影不多,刚看了《丹麦诗人》和《明亮的星》。
很明显,《丹麦诗人》更适合今天的节奏和情绪,喜欢轻快,也更喜欢愉快。
但我们都知道,正如人生漫漫,苦恨长多,诗歌的本来就很少是这样的。
《明亮的星》讲述的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济慈,什么是浪漫,这点大家基本都能了然,但是要达到浪漫的极致,成为代表,那么就必须有一个极致的条件。
而济慈,与其说是天生具备诗人幸运,倒不如说是倒霉透顶,全部厄难都遇上了:济慈父母双亡,与他相依为命弟弟汤姆得了肺结核,很快就离开了他。
他虽然很聪明,也考取了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并且是读足以过上好日子的医学(这点片中没有提到),但他舍弃了医学,而成为了诗人。
尽管如片中所展现的,有热爱诗歌的布朗先生供养着他(当然后面因为布朗自己经济状况不佳,也一再把济慈住的房子租出去),还有诗人朋友筹款送他去治病。
但是他却是生活无法“自给”的成年人,以至于当他发现一个喜欢他的诗,并且能够理解他的诗的姑娘,却无法娶她。
所以他和芬妮之间的爱情连最基本的基础都没有。
加上,最后他也罹患了肺结核。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细腻如济慈,自然也写了不少关于爱情的诗歌,但是到此对于死亡的恐惧,对于爱情的痴迷,以及对于生存的无奈,让他更加执著于永恒的追求。
所以,任何无病呻吟是与济慈靠不上边的,他的诗歌充满无可奈何的赤诚。
而对于死亡、爱情的咏叹以及对永恒的追求,自然也成为了济慈的核心主题。
电影了不起的地方,当然不只是展现了济慈与芬妮的爱情故事;也不只是让我们充分理解了济慈诗歌的内涵所在,根基所存。
更重要的是,通过芬妮,让我们理解济慈,理解诗歌。
一开始,芬妮对于诗歌是不屑的。
她对济慈和布朗先生说的是:你俩的打油诗放在一起,也不如我手工活儿的优点和崇拜者多,而且我的还能赚钱。
这话看起来肤浅,却很真实。
很多年前读过一本先锋艺术的杂志,里面有一句诗,大意是我的诗歌,还不如工人手中的鞋子,因为无法确定我的诗歌是否会感动人,但却能确定他们做的鞋子能够温暖人们的脚丫。
对于诗歌,我们一般都会有这样的概念。
芬妮出于对济慈的兴趣,让弟弟妹妹去找来济慈的长诗《恩底弥翁》,很明显,通过书商的话(进了20本,一本都卖不掉),我们可以看出济慈的诗歌在当时并不受欢迎。
当时里面的开头,却打动了天资聪颖的芬妮。
《恩底弥翁》的开头是这样的:美好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其美好与日俱增,永不泯灭,永不消亡,永远为我们保留一处幽静,一丝安宁,充满了美梦、健康和宁静的呼吸。
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 ever,Its loveliness increases. It will never Pass into nothingness, but still will keep A bower quiet for us, and a sleep Full of sweet dreams,and health and quiet breathing.这段话,被翻译之后,我们直接读感觉很普通。
但是细读一下,我们可以理解这段话正也是人类内心最直白的追求:永恒的美好与安宁。
至于诗歌的翻译,虽然我没有翻译过,但我觉得最好是能够抓住里面的韵脚,粗略理解,应该抓住“S”的韵,估计用汉语的“-i”比较合适。
因为含悲愁意思,适合用仄声韵。
而且也应该翻译出古典的中国韵味来,比如“但爱长欢怿,意其日增厉,厮守莫相离,共听梦中寂”。
而且最好还能够创造一个恰当的意境。
甚至根据诗歌的长短节奏,考虑翻译成诗或者词曲,保持一种高度的契合。
不然我们来读真的很难感受到其中之美。
所以,应该说芬妮作为英国人,能够理解英语的音韵,并且感知济慈的内心渴求,当然作为诗人成功之处,也莫过于引起共鸣,而且共鸣越大,诗歌的影响力越大,流传越久远。
譬如李白的《静夜思》。
芬妮读了之后,坦白:我很抱歉没能喜爱上你的《恩底弥翁》,济慈先生,虽然我没提过,不过我认为诗的开场写得很美。
根据资料,《恩底弥翁》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神话故事,恩底弥翁是个无忧无虑过着宁静美好生活的牧羊人。
月亮女神在经过的时候,爱上了他,总偷偷地给他亲吻。
众神不愿意女神受到诱惑,所以让恩底弥翁选择死亡或者永恒的梦境,恩底弥翁选择了后者,从此女神每晚都悲伤地看着他。
之所以无法喜爱,估计这样的神话故事,和我们的《牛郎织女》差不多,听腻了,觉得不新鲜罢。
芬妮在努力读诗之后,仍然发出“诗歌太纠缠了,不好懂”,这其实也是读诗的第二层境界。
如何解决纠缠的难题,电影采取的方式是“芬妮学诗”。
芬妮因为与济慈的感情与日俱增,所以就与济慈学诗。
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济慈的创作理念,理解济慈的诗歌创作。
我稍微查了下济慈的诗歌理论,发现与电影里面的对话是契合的。
济慈这样对芬妮解释道:诗本身一点也不具有诗意,他是最现实的东西,他不具有特定的形象,他不断地充实着其他的形象,比如太阳、月亮。
这点好理解,比如说月亮,本来就是客观存在。
但是却可以是思念,可以是团聚,可以是理想……诗歌中“月亮”的形象不是固定的,而且还在“充实”,随着诗人的创作在生长在增加。
芬妮估计也听不明白,就问济慈:你能说点诗歌创作的技巧吗?
很明显,这也是我们常人学东西的一个途径:我不理解,那么我找到它怎么来的,那么可能我就抓住它了。
但济慈又回答道:诗歌创作技巧就是行尸走肉,是绣花枕头。
如果诗歌不能自然地流露出来,就像树上的叶子那样自然,那还不如不要写。
这很明显就是济慈的重要创作理念了,相比“两句三年得”,济慈很明显是“顿悟”一派的诗人。
他强调的是情感与语言的自然流露,当然这就很考验诗人的天赋才华了。
芬妮老实地回答:我还是不知道怎样读懂诗。
这时候,济慈给出了形象的答案:诗是需要通过感觉去理解的,你跳进湖里去,目的并不在于立刻游向岸边,而是置身在湖里。
沉浸在水给你的感觉之中,你不用把湖都写出来,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歌安抚并鼓励灵魂去接受神秘。
这个答案与前面的顿悟创作方法,自然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去感受,去体验“神秘”,然后自然地去流露。
电影中有一段诗句(准确点是济慈给芬妮的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自然流露”:My sweet girl,I am living today in yesterday我可爱的女孩 时至今日 我仍像思念着昨天I was in a complete fascination all day每一天 我都像着了魔I feel myself at your mercy你将我的心摆布Write me ever so few lines and tell me 你短短几句话 便表明心意You will never forever be less kind to me than yesterday你说对我的爱意永远不会减淡一丝You dazzled me你让我目眩神迷There is nothing in the world so bright and delicate 世上再没有什么像你这般明快细致You have absorbed me 你带走了我的灵魂I have a sensation at the present moment as if I was dissolving此刻我觉得自己正在融化此外,电影中有一个片段,非常成功,就是济慈在寻找“夜莺”的巢穴,我们知道外国人诗歌中的“夜莺”与我国古诗中的“杜鹃”差不多,都是诗人特别喜爱的意象。
片中,济慈没有找到,又找到了。
他爬上树冠,整个人张开成大字形,直接横躺其上。
然后他回来写下了:不久,她躺倒在柔软又冰冷的巢中。
她心醉神迷,无法入睡,如此不知所措。
Soon, trembling in her soft and chilly nest. In sort of wakeful swoon, perplexed she lay.这两句,很明显只是某篇短诗或者长诗、歌剧中的两句。
有关于夜莺的巢穴的描写。
在我们看来平平无奇,不过联系到前面的场景,我们应该能够理解,这恰好是“夜莺角度最真实的反映”,也是济慈所谓的“自然流露”。
以至于一直和人家讨论“韵脚”如何的布朗先生都感动到流泪,并且强调:看,这里,有泪水。
你远在我之前,也远在我之上。
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东西。
很明显,这就是无法翻译之处,意境能够理解,语言无法展开。
就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翻译成英语无论如何都没有其中的韵味。
不过,对于李白眼前的黄河,那也恰好仅仅是自然而然,脱口而出的语句。
不过济慈举世闻名的墓志铭(他生前为自己撰写的):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我们应该能够很直接地通过翻译理解其中妙处,甚至不用翻译,初中英语水平也能读出其音韵之美。
至于布朗先生口中的韵律与节奏、遣词,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可以互通的:我无所欲,无所求,任何事看来,都不过是个巨大的梦! 我曾狂妄地抗拒爱,抗拒世界,抗拒所有的一切,抗拒着世俗的牵连……I have clung To nothing, loved a nothing, nothing seen. Or felt but a great dream! O I have been Presumptuous against Love, against the sky, Against all elements, against the tie Of mortals each to each.(布朗:这韵律很美,很独特,有韵脚,却不固于节奏,读来平静,但诗意紧密,不断的重复遣词,让你深深地拥抱诗境。
“我无所欲,无所求,任何事看来”下一句就是了,“都不过是个巨大的梦!”很美。
当然有不足之处,不过也有非常值得称赞的地方。
)最为压轴的诗歌,也是电影的标题,就是济慈为芬妮所写的《明亮的星》(片中把原作拆开成两处,而且不完整)。
它应该是济慈的代表作,也是我们理解济慈“死亡、爱情、永恒”三大主题最好的作品:Bright Star明亮的星Bright star, would I were steadfast as thou art--明亮的星,我祈求如你一样坚定不移,Not in lone splendour hung aloft the night但我不愿意高悬夜空,独自辉映。
And Watching, with eternal lids apart,睁着一双永不合拢的眼睛,Like nature's patient, sleepless Eremite,犹如苦修的隐士彻夜无眠,The moving waters at their priestlike task凝视海水冲洗尘世的崖岸,Of pure ablution round earth's human shores,好似牧师行施净体的沐浴,Or gazing on the new soft-fallen mask或正俯瞰下界的荒原与群山Of snow upon the mountains and the moors---被遮盖在轻轻飘落的雪罩里--No-yet still steadfast, still unchangeable,并非这样——却永远坚定如故,Pillow'd upon my fair love's ripening breast,枕卧在我美丽的爱人的胸膛To feel for ever its soft fall and swell,永远能感到它的轻轻的起伏Awake for ever in a sweet unrest,永远清醒,在甜蜜的不安中,Still, still to hear her tender-taken breath,永远、永远听着她轻柔的呼吸,And so live ever--or else swoon to death.永远这样生活——或因昏厥而死去。
诗句简洁清晰,即便翻译难以尽显其妙,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读出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当然,我们可以结合前面济慈的《恩底弥翁》来理解,会发现济慈其实仍然是在这样的内容园囿中。
不过还是那句话,在我们看完无数偶像剧狗血剧情之后,可能觉得有点尴尬。
但放在济慈来说,这是真挚的情感;放在当时来说,这也是新颖的表达。
而这恰好也是诗歌的根本所在。
I have been astonished that men could die martyrs for religion—I have shuddered at it. I shudder no more—I could be martyred for my religion—Love is my religion—I could die for tha... John Keats (1795-1821). letter, Oct. 13, 1819, to his fiancée Fanny Brawne 才华满溢却不得志,浪漫专情却为世俗羁绊,锋芒初现却又早殇。
这些似乎是贴在许多文人身上的标签,约翰济慈就是其中之一。
在看电影之前,我对济慈的了解仅限于英国文学书上白开水般一板一眼的介绍,在我头脑中济慈,拜伦,雪莱似乎是孙悟空拔下的三根毫毛——何其相似。
背专八人文知识的时候,还在为云雀颂和夜莺颂这两首诗到底哪个是济慈写的这样的问题纠结不已。
《Bright Star》描述了约翰济慈短暂而浪漫的一生。
出身平凡而才华横溢的济慈邂逅了红颜知己Fanny,无奈两人家境背景相差悬殊,然而没有什么能够阻碍两人的真心,当他们终于冲破阻碍即将走到一起的时候,济慈却身染沉疴,去世时年仅25岁。
影片的配乐跟画面都很美,真正地营造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
济慈跟Fanny在一起的时候,如入无人之境的两人时常吟诵济慈的新诗,作为观影者的我,竟也不觉得矫揉造作。
因为在影片所营造的那样美好的氛围里,你会觉得吟诵诗歌并非附庸风雅,何况主人公又恰恰是个诗人。
跟诗人谈恋爱必定是美好的,因为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诗情画意,温婉动人。
济慈说,When you are in the room my thoughts never fly out of window: you always concentrate my whole senses.王小波说,爱你就像爱生命。
古代某位不知名,但在我看来是最最浪漫的一位诗人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但是,跟诗人谈恋爱似乎也是件叫人迷惑的事,因为你会分不清他哪句是真心,哪句是假意。
噢,莎士比亚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他说,你可以怀疑星星是火焰, 怀疑太阳会移动, 怀疑真理是谎言, 但绝对不要怀疑我爱你。
Bright Star John Keats Bright star! would I were steadfast as thou art--Not in lone splendour hung aloft the night,And watching, with eternal lids apart,Like Nature's patient sleepless Eremite,The moving waters at their priestlike taskOf pure ablution round earth's human shores,Or gazing on the new soft fallen maskOf snow upon the mountains and the moors--No--yet still steadfast, still unchangeable,Pillow'd upon my fair love's ripening breast,To feel for ever its soft fall and swell,Awake for ever in a sweet unrest,Still, still to hear her tender-taken breath,And so live ever--or else swoon to death.灿亮的星 灿亮的星啊,但愿我能如你坚定—— 但并非孤独地在夜空闪烁高悬, 睁着一双永不合拢的眼睛, 犹如苦修的隐士彻夜无眠, 凝视海水冲洗尘世的崖岸, 好似牧师行施净体的沐浴, 或正俯瞰下界的荒原与群山 被遮盖在轻轻飘落的雪罩里—— 并非这样——却永远鉴定如故, 枕卧在我美丽的爱人的酥胸, 永远能感到它的轻轻的起伏, 永远清醒,在甜蜜的不安中, 永远、永远听着她轻柔的呼吸, 永远这样生活——或昏厥而死去。
(顾子欣 译)1818年,济慈23岁。
那年,诗人患上了肺痨,同时诗人还处于和方妮·布朗小姐的热恋中。
正如诗人自己说的,他常常想的两件事就是爱情的甜蜜和自己死去的时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情绪激昂,心中充满着悲愤和对生命的渴望。
在一个深沉的夜晚,在浓密的树枝下,在鸟儿嘹亮的歌声中,诗人一口气写下了这首8节80多行的《夜莺颂》。
Ode To A Nightingaleby John Keats My heart aches, 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s My sense, 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 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 One minute past, and Lethe-wards, had sunk; 'T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y happy lot, 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 --- That thou, light-winged Dryad of the trees, In some melodious plot Of beechen green and shadows numberless, Singest of summer in full-throated ease. O, for a draught of vintage! that hath been Cooled a long age in the deep-delved earth, Tasting of Flora and the country green, Dance, and Provencal song, and sunburnt mirth! O for a beaker full of the warm South, Full of the true, the blushful Hippocrene, With beaded bubbles winking at the brim, And purple-strained mouth; That I might drink, and leave the world unseen, And with thee fade away into the forest dim; Fade far away, dissolve, and quite forget What thou among the leaves hast never known, The weariness, the fever, and the fret 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ay hairs, 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er-thin, and dies; Where b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 And leaden-eyed despairs, Where Beauty cannot keep her lustrous eyes, Or new Love pine at them beyond tomorrow. Away! away! for I will fly to thee, Not charioted by Bacchus and his pards, But on the viewless wings of Poesy, Though the dull brain perplexes and retards: Already with thee! Tender is the night, And haply the Queen Moon is on her throne, Clustered around by all her starry fays; But here there is no light, Save what from heaven is with the breezes blown Through verdurous glooms and winding mossy ways. I cannot see what flowers are at my feet, Nor what soft incense hangs upon the boughs, But, in embalmed darkness, guess each sweet Wherewith the seasonable month endowsThe grass, the thicket, and the fruit tree wild; White hawthorn, and the pastoral eglantine; Fast-fading violets covered up in leaves; And mid-May's eldest child, The coming musk rose, full of dewy wine, The murmurous haunt of flies on summer eves. Darkling I listen; and, for many a time I have been half in love with easeful Death, Called him soft names in many a mused rhyme, To take into the air my quiet breath; Now more than ever seems it rich to die, To cease upon the midnight with no pain, While thou art pouring forth thy soul abroad In such an ecstasy! Still wouldst thou sing, and I have ears in vain --- To thy high requiem become a sod. Thou wast not bonr for death, immortal Bird! No hungry generations tread thee down; The voice I hear this passing night was heard In ancient days by emperors and clown; Perhaps the selfsame song that found a path Through the sad heart of Ruth, when, sick for home, She stood in tears amid the alien corn; The same that ofttimes hath Charmed magic casements, opening on the foam Of perilous seas, in faery lands forlorn. Forlorn! the very word is like a bell To toll me back from thee to my sole self! Adieu! the fancy cannot cheat so well As she is famed to do, deceiving elf. Adieu! adieu! thy plaintive anthem fadesPast the near meadows, over the still stream, Up the hilside; and now 'tis buried deep In the next valley glades. Was it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 Fled is that music --- Do I wake or sleep?夜莺颂查良铮 译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又象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并不是我嫉妒你的好运,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
哎,要是有一口酒!
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
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杯沿明灭着珍珠的泡沫,给嘴唇染上紫斑;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忘记这疲劳、热病、和焦躁,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色的绝望,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去吧!
去吧!
我要朝你飞去,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车驾,我要展开诗歌底无形羽翼,尽管这头脑已经困顿、疲乏;去了!
呵,我已经和你同往!
夜这般温柔,月后正登上宝座,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但这儿却不甚明亮,除了有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葱绿的幽暗,和苔藓的曲径。
我看不出是哪种花草在脚旁,什么清香的花挂在树枝上;在温馨的幽暗里,我只能猜想这个时令该把哪种芬芳赋予这果树,林莽,和草丛,这白枳花,和田野的玫瑰,这绿叶堆中易谢的紫罗兰,还有五月中旬的娇宠,这缀满了露酒的麝香蔷薇,它成了夏夜蚊蚋的嗡萦的港湾。
我在黑暗里倾听,多少次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我用深思的诗韵唤他的名字,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茫;而现在,死更是多么富丽: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当你正倾泻着你的心怀发出这般的狂喜!
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见——你的葬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
永生的鸟呵,你不会死去!
饥饿的世代无法将你蹂躏;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曾使古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或许这同样的歌也曾激荡露丝忧郁的心,使她不禁落泪,站在异邦的谷田里想着家;就是这声音常常在失掉了的仙域里引动窗扉:一个美女望着大海险恶的浪花。
呵,失掉了!
这句话好比一声钟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地方!
别了!
幻想,这骗人的妖童,不能老耍弄它盛传的伎俩。
别了!
别了!
你怨诉的歌声流过草坪,越过幽静的溪水,溜上山坡;而此时,它正深深埋在附近的溪谷中:噫,这是个幻觉,还是梦寐?
那歌声去了:——我是睡?
是醒?
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济慈的父母在其青少年时期相续去世,虽然两个兄弟和一个姐姐非常照顾他,但那种过早失去父母的悲伤始终影响着济慈。
在埃菲尔德学校(Enfield School),济慈接受了传统正规的教育,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济慈受到了师长克拉克(Charles Cowden Clarke)的鼓励。
年轻的济慈非常钟爱维吉尔(Virgil),14岁时,他将维吉尔的长诗《艾涅阿斯纪》(Aeneid)翻译成英语。
1810年,济慈被送去当药剂师的学徒。
五年后济慈考入伦敦的一所医学院,但没有一年,济慈便放弃了从医的志愿,而专心于写作诗歌。
济慈很早就尝试写作诗歌,他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仿作,1817年,济慈的第一本诗集出版。
这本诗集受到了一些好的评论,但也有一些极为苛刻的攻击性评论刊登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一本杂志(Blackwood's magazine)上。
济慈没有被吓倒,他在来年的春天付印了新诗集《恩底弥翁》(Endymion)。
1818年夏天,济慈前往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旅行,途中得到消息说他的兄弟汤姆得了严重的肺结核,济慈即刻赶回家照顾汤姆。
这一年年底,汤姆死了,济慈搬到一个朋友在汉普斯泰德(Hampstead)的房子去住,现在人们已将那所房子认作济慈之家。
在那里,济慈遇见并深深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邻居——方妮•布朗(Fanny Brawne)。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疾病与经济上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济慈,但他却令人惊讶地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圣艾格尼丝之夜》、《夜莺颂》和《致秋天》等名作。
1820年3月,济慈第一次咳血,之后不久,因为迅速恶化的肺结核,1821年2月23日,济慈于去意大利疗养的途中逝世。
这部片子第一次看是在当年的电影节上,几乎完全没看进去。
为什么进不去记不得了,大概是觉得不像济慈不像简坎皮恩不像时代剧不像浪漫剧,总之各种不符合观众常规的想象和期待。
可能还有部分原因,是这部片子对观众的英文程度有所要求,而当年在大银幕上看的是生肉,很多细节就睁眼瞎了。
最近重看,竟然被里面的气氛完全地彻底地迷住了,一个多月来反复不知看了多少遍。
这是部非常结实的影片,清晰、准确、细腻、简洁而克制地呈现了爱情发生的过程,同时满怀温柔。
这是一部特别静,同时也特别烈的影片,影片里的每个瞬间都是活的,流动的,充满魔力的。
我每次看,都有种被真理照亮的感觉,也有种被温柔治愈的感觉。
该片的视点很特别,基本上跟以往的爱情影视剧里根深蒂固的男性视点倒了个个儿,主体性在女主人公这一边。
芬尼对济慈的关注,一种强烈的、专注的、细密而持久的注意力统摄了整部影片。
演员艾比不知怎么做到的,她的每一个微表情,她整个人的每一刻的存在状态都像是活在这种注意力中。
这种注意力动人,是因其纯粹,以及基于纯粹的清醒。
芬尼眼中的济慈,就是百分百的济慈,没有掺杂一点其它的投射。
纯粹性很难,以至于爱情神话中常常需要宣称爱的纯粹性,“我爱的是你本人”“其它的我毫不在乎”。
但这种宣称很快被缝合进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意淫中,想象自己才是那个被宣称的对象;一旦被动变为主动,目光立刻复杂起来,就像《傲慢与偏见》里伊丽莎白看达西,一开始看见的是一个傲慢的符号,后来看见的是达西的庄园——高富帅的符号。
看这部片子还有一个感觉,好像导演恨不得把全世界的温柔和善意都给济慈,这个出生在马厩中,父母早亡,身边不断有亲人死亡,才华一生得不到承认,25岁死于贫病交加的诗人。
影片中的芬尼是个性格很烈的女生,但是面对济慈会柔和到小心翼翼的地步,屏住呼吸一样地凑上前去,粘到跟前去。
芬尼的弟弟和小妹妹都是默默的神助攻。
芬尼的妈妈虽然忧心,但终归是一个体谅的母亲。
还有佣人,亲戚,朋友,凡是出现在银幕中的人物,都对这个苦逼的诗人怀着爱与呵护(尽管我们知道济慈生前受尽了评论界的恶毒攻击)。
坎皮恩曾说,在她眼里,济慈就是一个天使,一个divine being。
影片好玩的一点是坎皮恩对本卫肖这名演员的使用方法。
说起本卫肖,很多导演都很爱用这名神一样的演员,分给他神一般虐的角色,而且总是忍不住重口味地对待他那极度瘦削的身体(有个做gender study的47岁的女教授专门写了一篇视觉分析的长文,图片高能慎点http://professorfangirl.tumblr.com/post/42957325953/on-ben-whishaws-body-a-visual-essay)。
一向重口味的坎皮恩(小时候看《钢琴课》的心理阴影到现在还在)在处理济慈这一角色时一反往常,她让他轻盈地躺在花枝上,或被芬尼一家人轻轻地托起来……本卫肖演了那么多角色,济慈好像是唯一一个身体上受到善待的,像对待天使一般的善待。
我查资料时还发现了一点好玩的,不论是济慈,还是本卫肖,还是坎皮恩都对浪漫这个概念嗤之以鼻。
这个后来被封为浪漫主义代表诗人的济慈其实特别看不上卿卿我我的所谓爱情,他没想到自己后来彻底沦陷在爱之中,并给后世留下36封给芬尼的信。
是这些信触动了坎皮恩,并引起了她对济慈的兴趣。
坎皮恩被济慈的哲学Negative Capability深为所动,并让它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该片的拍摄方法。
简单说,Negative Capability是允许自己滞留在神秘之中,而不诉诸理性。
掉进去,不急着上岸,不论水下藏着什么。
这需要百分百的勇气和诚恳,济慈就是这样一个百分百的人,这样的人不是天使是什么。
《明亮的星》拍摄的三个月,坎皮恩用各种方法让她的演员停留在这种Negative Capability中。
她说,我要做的只是保证这个演员就是他的角色,live in the moment,至于他具体怎么处理台词和肢体,不干我事。
她总是对本卫肖说,别太用力。
(Ben: "I think it's Jane's design that when you are not trying to achieve sth, that's when the most exciting things happen and arrive on you. This idea is being receptive rather than forcing sth to happen.")本几年后追忆,拍摄的过程对他本人也是一个治愈的过程,坎皮恩是对他影响最大的导演,从此他学会了放松。
简说她只想拍一种“gentle, tender, delicate”的感觉,要做到像布列松一样的简洁。
《明亮的星》这部影片刷新了我对她的看法。
我一直觉得《钢琴课》过誉了,各种符号和隐喻太适合理论家大做文章,而且过于黑暗了。
《明亮的星》把这些剔除得干干净净,然后让人感受到这个五十多岁的女导演的温柔和干练。
坎皮恩的这部影片不是用来分析的,是打开各种感官来感受的。
里面有各种热闹的自然声,反倒让你感到心里特别安静,在安静中感到生活的流动和感情的强度,感到两个敏感而诚恳的人的互相吸引和靠近,感到那种饱胀的将要溢出的情绪。
P.S. 最喜欢圣诞节这场戏。
壁炉里的火苗啪啪作响,济慈怀抱一只猫盘坐在地毯上(仔细听能听到猫的呼噜声),芬尼端着盘子进来。
两人对视,都有点愣,忘言。
芬尼擦着杯子,说“我早上在想你睡的是不是我的床?
”济慈还在愣。
芬尼“I believe you are.” ("are"的声音切的是一只杯子轻放的特写镜头。
剪接太棒了!
)两个人说着莫名其妙的话,然后小妹妹这个熊孩子端着面包默默地闯进来了。
嗯,特别静,特别烈。
看不下去
“是你的幸福使我太欢欣”“就这样活着 不然死去”
总觉得缺了什么
boring star
简康平
原來和candy是同一個女豬演的哪~~電影亞無蛋了一天世界
好一个欲说还休……女主更肥了,但是最后那场Bright star朗诵声情并茂十分动人;Ben依旧孱弱迷人。
該要表達的完全沒表達出來!!!也不知道憋着幹嘛!還是說就這水準了!
亲湿了
一开始就在等待不是么,诗人的成就必须等他死,同时再结束一场杜鹃啼血的爱恋。我盼望许久的Ben,纤瘦的小腿和他的爱一样纯洁又锋利,除了爱他我无能为力。
少妇正太皆色衰,英伦男优似无后。古人唤明星为呇,济慈却意在阑珊、口在她怀。
淒美的愛情故事,唯美的浪漫攝影,沉悶的敘事節奏--古典主義,女性視角,半傳記。
这不是电影……
分了六次还是没看完的动力 就这样吧
晦涩有如英国的微寒潮湿。不知怎的,看到济慈我总想到游程文同志。
文青片,无聊!
最后的那句诗加上音乐真的感动到了。
太文艺 有几个镜头挺美
没有看到fanny作为主角的用意以及亮点,整个故事的核心并不突出,啥都没表达出来,一堆的平铺直叙,再加上一两个莫名其妙的转折递进,真够没意思的。
女主角身形魁梧,好多衣服穿在她身上都像大妈,她只属于某角度美女,并且美得经不起推敲,很遗憾她和男主角在一起没有组成美丽的画面,配不起整部片的静谧。显然我也不知道弟弟妹妹的角色在剧中有何作用。诗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