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电影一开头讲一德国男子在智利搞革命,还搞得风生水起,于是就被智利政府盯上了,结果逃跑时还不低调,非要拍几张照片做记录,然后男主就被抓了,他妻子(也就是女主)便开始救老公。
这一段很真实,而且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也就是电影中所说的国际革命精神。
这与中国人很不一样,中国人喜欢通过送东西,干活来帮助他人,但如果对方有了家庭矛盾,自己则是避之不及。
而西方人不一样,他们无法容忍不幸的生活,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且将这种帮助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于是就有了一系列的我们所谓的干预他国内政事件。
无论这种方式对不对,但西方国家中至少有一部分人是出于善意而为的。
不过对于政府来说,无论你是否出于善意,只要你鼓动人民反对政府,那政府就要采取措施。
女主找了丈夫的同伴,大使馆,国际特赦组织,但他们也都爱莫能助,女主只能孤身一人前去寻找丈夫,于是德国夫妇就先后进了被称为尊严殖民地的监狱,之后的剧情便成了主角们运气大好,坏人怎么也伤不到他们,反而主角周围的人通通被残害。
在这部分,主角如向导般带我们看到监狱里的一幕幕惨剧:家庭被拆散,人与人之间相互监视猜疑,智慧被视为混乱和灾难的源头,一场三年不曾见面的忠贞爱情被以宗教的名义击得粉碎……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女管理因失误放跑“囚犯”后,被舍费尔(尊严殖民地的主宰者)拳脚相向却毫无怨言。
尊严殖民地里的人的悲哀,不是自由的限制,人权的漠视,而是自己被囚禁而不知,自己以伤害他人为荣的人性灵魂的缺失。
在这样的“社会”中,舍费尔实现了自己的纳粹梦想-对人的绝对控制。
不过,主角终究还是要逃出来。
期间德国大使馆意想不到的阻挠又一次告诉我们个人在政治面前的微不足道。
当德国夫妇带上照片,登上回家之旅时,我几乎是满心欢喜地等待主角回到德国,曝光这黑暗的地方,将尊严殖民地扳倒,而电影却戛然而止。
确实,个人的理想和力量终究是渺小的,不可能撼动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主角能死里逃生就已是上天的眷顾。
虽然最终舍费尔被判刑,智利受到国际谴责,但这已到了2005年,离1973已经很远,可以说男主的理想没有实现。
理想主义历来是大家所抨击的对象,在这部影片中理想主义者的渺小和脆弱可见一斑。
但我还是由衷得敬佩他们,没有他们不求回报的努力,世界或许会是另一个样子。
《尊严殖民地》是Majestic-Filmverleih发行的惊悚片,该片由佛罗瑞·加仑伯格执导,艾玛·沃特森、丹尼尔·布鲁赫、克尔·恩奎斯特等联合主演,于2015年9月13日在加拿大上映。
该片讲述一对年轻的德国夫妇丹尼尔与莱娜反抗智利军政府统领、独裁者的故事影片切入的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披露的是皮诺切特手下皮乌斯在智利南部巴伐利亚村建立的名为“尊严殖民地”发泄兽性的基地。
一对德国夫妇被卷入到这场政变中,丈夫丹尼尔由于被奸细指正参与反对派的活动,关押在“尊严殖民地”遭受非人虐待最后在妻子莉娜的协助下一起逃出这恐怖牢笼的经历。
影片一边是深度揭露皮乌斯的罪行,一边是丹尼尔夫妇如何逃生。
皮乌斯搞个人信仰活动,给被羁押的人下药,企图从精神上给他们彻底洗脑,尽管如此,其滔天罪行还是被公之于众。
皮乌斯是个娈童癖,将一个个家庭给拆散,女人、男人和孩子分别羁押,对千多个男孩进行性侵,让女人干活,让男人施暴,活脱脱的纳粹军阀主义。
影片叙事手法一般,对尊严殖民地的暴虐行为披露还是令人深感惊悚和不安。
这部电影说明了这样的问题,高压手段暴政是行不通的,唯有民主才是政权长久的春天
首先《尊严殖民地》和《逃离德黑兰》都是#逃生类型的电影但是个人更喜欢评分略低的《尊》#《尊》更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压迫感和迫切逃生的欲望,并且保持到了影片的末尾。
#然而《逃》过分突显了男主角的作用,特别是在真实事件与之有差异时,令得《逃》更倾向于英雄片,而且压迫感不足,组建计划时的bgm让我感觉在看《宿醉》,太过于美式。
# YOU FAIL, YOU DIE.
这次德国影展只提前买了一场票,还是因为艾玛沃森。
这个从哈利波特里走出来的小姑娘跟我们一起长大了。
悄悄截图一个广告狗指南的朋友圈
电影片名《尊严殖民地》。
没有提前查故事梗概就买票,这就是电影明星的魅力。
开场音乐有点忧伤,“你走了之后我就没有阳光……”,现在想想,也是男主人公的真实写照。
艾玛沃森,一个漂亮空姐,飞完航班抵达智利圣地亚哥之后看到了正在广场集会抗议的情人,于是立刻要求脱离组织,投奔情人怀抱。
男主演丹尼尔布鲁赫的代表作是《再见列宁》,《无耻混蛋》,三太郎说《美国队长3》他演反派,呃,完全忘了。
不知漫威在电影界作威作福的日子还能有多久?
豆瓣简介说他俩是夫妇。
应该不是。
艾玛沃森的其他空姐同事还提醒她,别让那哥们儿轻易得手,谁知俩人一见面就用舌头狂甩对方嘴唇。
明显是一对烈火情人。
进家门的时候艾玛还说要是发现有其他女人,就cut your balls off.影院字幕翻译是,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自我阉割的语言真是缺乏魅力。
艾玛跟丹尼尔缠绵了没几天,突然得知智利政变。
大街上都在抓人,丹尼尔这货太革命了,都大规模抓人了,还偷拍照片,结果被武装力量押走,被革命叛徒指认,关进了尊严殖民地。
艾玛沃森去求丹尼尔的革命伙伴,大家爱莫能助。
对爱情的激情驱使她自愿投入了集中营,啊,殖民地。
两人经历了各种集中营式的折磨……(脑补不了的,还是得看片。
)前半部分还有点嫌艾玛沃森zuo,干嘛爱上一个搞政治的人,傻了吧。
(前方剧透)没想到逐渐被两人的命运紧紧抓住了。
两人好容易死里逃生,跑到了德国大使馆。
大使馆立刻帮他们补办了护照,但是当天不能走,因为飞机满员了。
这难不倒空姐,艾玛沃森打电话给她的机长求助,得到肯定。
于是大使馆送他们去机场。
你以为终于两人得救了。
那就不是类型片了,类型片要玩翻转的。
但真没想到翻转的是大使馆馆长,居然跟尊严殖民地的大魔头狼狈为奸,联系了大魔头准备把他们遣返回去。
两人死里逃生上了飞机。
被机场控制台要求停飞……现场交流环节忍不住第一个举手提问,德国大使馆作恶的设定,是真的么?
大使馆没有找你们麻烦么?
导演说上世纪70年代,德国大使馆确实做过这种事。
不过他们没找我们麻烦。
恰恰相反,德国总理还陪同我们一起参加了首映推广,电影还在欧盟影展,智利放映。
敢于直面前人的错误,其实也不难,比掩盖简单。
中学课本里不就学了,防民之后,甚于防川……这故事改编于1974年皮诺切特政变时期的真实事件。
大魔头是从德国搞邪教组织出了事跑到智利的,带了一帮信徒。
真实历史上,大魔头的名字就是保罗谢弗,想想演员恩奎斯特的状态,仍然不寒而栗。
恩奎斯特本人就是孤儿院长大的,气质忧郁,从此见到他照片都惧怕三分。
当艾玛沃森进入尊严殖民地的时候,要对领导做常规忏悔。
保罗谢弗当时没有侵犯她,于是我推测他可能娈童……影片进展中也揭示了这一点。
保罗谢弗的一大爱好就是男童合唱团。
这些小朋友都是从德国骗来的。
保罗谢弗告诉民众,比利时有一场音乐会,请一批小男孩去参加,骗这些小男孩带着护照,直接拐到了智利。
从此小男孩再也没有回到家。
尊严殖民地存在了几十年,跟当时的智利政府达成无耻勾当,保罗谢弗帮政府买武器装备,换来政府维护他一大片自给自足,电网围栏的殖民地。
作为当红演员的艾玛沃森在女性权利问题上持续发声。
这部电影的主题,对历史的反思可能也是她参与项目的重要原因。
开拍前她跟导演一起去智利,当地采访了尊严殖民地的幸存者,直到现在,一些老人还对外来者充满敌意,觉得外人侵犯了他们的生活。
作为一个电影从业者,在看电影的时候,忘记了剧作结构,忘记了摄影机的运动,导演的设计,全心卷入主人公紧张逃亡的命运里,是幸福的。
也有朋友说,他们逃离的太容易了。
也许导演的重点不在这里。
同是逃亡片,本片比《肖申克的救赎》更让我紧张不安。
因为这是活生生发生过的事情,可以降临在任何一个有一点理想的普通人身上。
一个人被自己的国家出卖,毛骨悚然。
PS 想看的,A站B站都有。
男人崇尚事业梦想,女人为了爱情,最后也等同于自己的梦想, 就以这么一段古典忠贞,传统的爱情观,来与宗教,独裁,世道,死亡博弈,并最终获胜,当然这概述就不去深究这个比较bug的痛快结局了,坦白讲,这影片如果不是有突出的邪教风格,没太多可写的,设计逃逸的情节和当中的各个重点情景的渲染都觉着偏弱,没有touch到,基于最近在读欧洲简史和刚刚完成了35天的岛国+美帝旅行,书本已足够佐证一个事实,所有西方宗教,除了极早期犹太教,教宗和成立背景几乎就沾邪了,辅助统治或自己统治,杀戮再平常不过,尤其后来屡屡使用沙林毒气,而行程体验中就是他国媒体各种偏见造成的西方愚民很是受用,简单讲就是日美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大大弱于东方对西方的了解,回想起最近新加坡前外交大臣在哈佛的演讲,真应景。
略有偏题,anyway, 忽略宗教,本片着实没太多touch可讲,最后,再横向比对下《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输出,“有信仰,不论宗教”,这就是我想抛给您的
题材背景比较敏感,国内不会上映这类实际上是非常好的片子。
简单了解历史背景后『尊严殖民地』很明显首先这里让人更有“尊严”,殖民地更体现了德国纳粹的精髓,一个浓缩的“国家”,独裁高度统一集权,吃药洗脑麻痹,个人崇拜主义,披着上帝的皮的“信仰”,更别谈人权自由,互相举报监督失去信任的“完美世界”(请不要瞎联想)。
长大了的艾玛戏路越开越广(现在哈利和罗恩都被遗忘了),虽然故事不算新颖独特,但拍摄节奏非常紧凑,所以艾玛也能为演技不少加分。
德国男演员也是熟脸,装傻装的也不赖。
最后起飞振奋人心,为机长点赞,任何时期我们都需要机长这样的人物。
逃离德黑兰,逃离军舰岛,逃离光州,逃离殖民地,一系列的逃离题材都有一段真实的政变的历史,而其中会失去了多少无辜的人们。
这是一部建立在历史剧情基础上的爱情影片,为了救出男友,艾玛自投罗网,100多天的磨难终于逃离了魔鬼的地狱。
不说这个电影本身,就这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那个真实故事……世界还是很可怕的。
然后故事的最后说事实却没什么改变的时候,真的有种说不太出来的苦涩吧。
之前看过逃离德黑兰,这个算是德国版的逃离德黑兰吧。
然后最近也在看一本书说的是从朝鲜逃出来的那个女孩的故事(书名:为了活下去)……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什么的,真的不是说着玩的。
除了这些被报道出来的,还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事情,这样的地方,也许现在还有很多,默默的藏在社会的一些角落。
编造的故事再怎么离奇都是人想象的到的,但是真实是人无法想象的。
希望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少,愿逝者安息……
在同学的推荐下看了,发现是艾玛·沃特森主演。
刚开始以为是爱情故事,后来发现是历史事件。
电影的节奏很快,氛围很强,气氛烘托的太到位了!
我的心脏,一直跟着跳跳跳!
真的是就差那么一秒,结局就是个悲剧。
对智利这个国家没什么印象,现在是负面了。
钱可以改变你的权利,你的权利可以改变你的位置,你的位置可以改变周围的人对你的“服务”。
继而他们重构了自己的心,重构了人民的思想,人们生活在上帝的怀抱中。
世界上的哪个角落里还有着这样那样的“尊严殖民地”?
上帝,保佑你!
德國電影《謊言迷宮》(Im Labyrinth des Schweigens,2014)裡提到,人稱「死亡天使」的門格勒醫生(Josef Mengele,1911-1979)在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進行多項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然而因為龐大的家族勢力庇護,背負約40萬條人命的他始終逍遙法外,直到1979年意外溺死於巴西。
逃亡過程中,門格勒曾藏身於智利的「尊嚴殖民地」(Colonia Dignidad),那是前納粹成員保羅.薛佛(Paul Schäfer,1921-2010)建立的德式小農莊。
他以宗教慈善為號召,實則進行嚴格的思想管控,同時配合獨裁的智利總統皮諾契特(Augusto Pinochet,1915-2006)研發武器和毒氣。
艾瑪.華森(Emma Watson)主演的《窒命地》(Colonia Dignidad),顧名思義,正是以這段駭人的歷史為背景。
故事開始於1973年,智利的政治鬥爭風起雲湧之際,皮諾契特指揮軍隊發動政變意圖奪權,因此許多擁護阿葉德總統(Salvador Allende,1908-1973)的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抗爭,來自德國的丹尼爾(Daniel Brühl飾)也加入聲援行列。
未料,在混亂的局勢中,丹尼爾遭軍方逮捕並被秘密送走。
心急如焚的空姐蕾娜(Emma Watson飾)在多方打聽下,得知男友丹尼爾被關在神父保羅.薛佛(Michael Nyqvist飾)建立的「尊嚴殖民地」裡,於是她決定喬裝成追隨者混入其中,伺機解救男友脫困。
從劇情來看,《窒命地》雖然取材自一段沉重的黑歷史,但在導演佛羅芮.加倫柏格(Florian Gallenberger)和共同編劇Torsten Wenzel的改編下,其實更像是好萊塢常見的驚悚片;話雖如此,電影還是翻轉了「王子救公主」的典型戲碼,讓艾瑪.華森肩負起拯救王子的任務。
事實上,艾瑪.華森之所以決定參與演出,正是因為角色設定引起她的興趣。
近年頻為女權運動奔走的艾瑪.華森,2014年獲聯合國婦女署任命為全球親善大使,同年9月發表的性別平等演說更是震撼人心,廣獲好評。
電影裡的蕾娜固然不像艾瑪.華森直言自己是「女性主義者」(feminist),但從她的種種言行還是可以看出她不同於傳統女性——或者說是父權社會所認定的「女性」——的一面。
影片中,蕾娜藉由工作空檔,和居住智利已久的男友丹尼爾約會。
某天早晨,蕾娜起身見到全裸的丹尼爾只著一件圍裙在做早餐,她一時興起,拿了丹尼爾的相機偷拍下來,並在洗好的照片上寫下「我的男人」(my man)。
這一幕,顯然是意圖翻轉性別觀看位置。
電影製作人兼劇作家蘿拉.莫薇(Laura Mulvey,1941-)曾指出,好萊塢電影中所再現的女性都只是男性凝視(gaze)的對象。
換言之,好萊塢都是以滿足男性視覺愉悅為出發點來提供影像。
當中最著名的範例是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1899-1980)的電影《後窗》(Rear Window,1954)。
片中的男主角大半時間都坐在窗前,透過攝影鏡頭偷窺對街公寓一些人的生活起居,包括一名女性舞者。
故而攝影或照相往往被視為一種具有侵略性、偷窺的行為,而攝影機鏡頭更是「陽物」的權力象徵。
然而到了《窒命地》,握有「陽物」的卻是蕾娜,丹尼爾自然成了滿足視覺愉悅的被凝視/偷窺對象。
其實就像先前兩人在嬉鬧調情時蕾娜所說:「如果讓我發現你藏有智利妹,就剁掉你的老二。
」在這段關係中,掌握「陽物」的從來都是蕾娜。
翻轉性別框架的不只有蕾娜,還有機長羅門(Julian Ovenden飾)。
電影一開始,在空姐們的起鬨下,羅門拿下機長的帽子,露出一頭飄逸長髮。
不用說,在航空公司的規範下,男性是不能蓄留長髮,而在多數社會觀念裡亦是如此。
羅門的服裝儀容表面上看來符合規定,實際上卻在暗中破壞規定,他將長髮隱藏在制服帽子底下的行為就是對各種規矩(性別、航空公司規範、社會觀念)的最大嘲諷。
「人有時就是要打破常規,」羅門的座右銘不僅在關鍵時刻推動劇情的進展,更激勵了蕾娜,讓她下定決心涉險救男友。
事實上,《窒命地》就是不斷地展示各式有形和無形規矩的建立與破壞。
神父保羅一手策畫的「尊嚴殖民地」如同《驚爆焦點》(Spotlight,2015)的波士頓,是個極為封閉的宗教場域,一切行為準則皆以宗教為依歸。
在「尊嚴殖民地」裡,保羅就是唯一的,也是絕對的上帝,他的聲音與命令經由廣播及其他形式滲透至社區的每一個角落,並規範著每位居民的言行舉止;一旦違反規定,就會遭到眾人的集體審判。
於是在統一且不容質疑的嚴格規範下,每個人不僅衣著大同小異,就連行為舉止甚或思想都趨近一致,因此展現出來的是猶如行屍走肉般,面無表情的個體;這卻是保羅眼中的「人間仙境」。
說穿了,「尊嚴殖民地」其實是個縮影,反映出極權社會造就的荒謬烏托邦,若想戳破這層美麗的假象,就必須倚靠未曾受到浸淫、完完全全的外來他者,譬如蕾娜和丹尼爾。
電影從這裡開始衍生出一項耐人尋味的議題。
蕾娜和丹尼爾都是活在「尊嚴殖民地」之外的人,他們不受極權箝制,思想和行為也相對自由許多,是以對他們而言,「尊嚴殖民地」裡的一切都是那麼不可思議,甚至是駭人聽聞,因此想方設法都要從中逃離。
然而對於那些長期住在裡面,或者是出生在那裡的人來說,「尊嚴殖民地」的生活真的那麼不堪嗎?
蕾娜和丹尼爾碰頭並策畫好逃亡路線後,蕾娜想帶烏蘇(Vicky Krieps飾)一起走。
不料當三人終於順利逃到鐵網外,重回自由世界的懷抱時,烏蘇竟不幸誤觸電網身亡。
自9歲開始就來到「尊嚴殖民地」的烏蘇,可說是從未接受過外界的影響,她的思想與人格都是在極權統治底下養成。
這樣的她,居然在被拯救到自由世界時丟失性命。
倘若說:「不自由,毋寧死。
」那麼烏蘇的死又該如何解釋?
又或者,所謂的「自由世界」根本是另一個不自由的極權世界?
相信這是《窒命地》最為犀利的一筆。
《窒命地》有好的題材,當中也有值得思考的空間,只可惜劇本編寫的不夠完善,多處推動劇情進展的關鍵轉折明顯鋪陳不足,顯得倉促且突兀,尤其後半部蕾娜和丹尼爾的逃亡過程更是如此。
另外,偏向商業驚悚片的改編方式雖然讓影片節奏緊湊,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但也大為削弱了這段真實歷史的特殊意義及其蘊含的批判力道。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影片聚焦1973年智利政变时期,一对年轻的德国夫妇丹尼尔与莱娜反抗智利军政府统领、独裁者皮诺切特的故事。
当时正值智利政变的高潮期,丹尼尔被皮诺切特的手下绑架到一个被称为“尊严殖民地”的秘密基地。
那儿正是前德国纳粹分子逃亡智利所建的聚集地,而军政府武装进行着大量的刑讯工作与秘密人体实验,被绑架的人从来没有一个曾活着逃出“殖民地”。
然而丹尼尔的妻子莱娜没有放弃,她找到了基地所在,并计划救出丈夫。
电影最后说什么都没有改变,正好这几天爆出来某小国文件,几番遮掩死赖后依然什么都不会改变,极权社会让人窒息。
好久没看到这么心闷的片子了。这才说明,这片子好。
节奏控制得不错,有关尊严殖民地这主题的长短片看过一些,这部算不错。
本来真实改编的故事,却拍得如此的散乱而又懒洋洋,特别是影片的开头,更觉无聊。好在后面的节奏跟上来了,但仍未踩到点。这样的题材有些糟蹋了。
一百多分钟的电影,十多分钟后,每一分钟都好方
演技超群,故事曲折真实
影片拍得中规中矩。但是当中的意义,看得让人恶心。。。独裁者。。。呵呵呵呵
表现地特别好莱坞,但对于呈现一段历史来说电影的传播效果毕竟是目前最好的方式
不愧为戏里戏外都是人道主义救援者滴艾玛沃特森真是太爱你了。。。
关于独 裁和邪教的题材。但是明显该露的地方却不露。德国大使馆都不想保护的人,飞行员却在取消飞行许可的情况下协助主角两人逃跑了,这个好像说不过去。德国从业人员真的少的可怜啊,好多电影、电视剧都是那几个演员。女主艾玛·沃森表现好一般,人说是女神,我却认为她既不漂亮也无气质,在这电影里永远是一双仇恨的眼光。
匪夷所思的剧情,我觉得这个剧本改编的很差,我没有兴趣看完,感觉就是找虐
有点无聊...
最后半个小时精彩,前一个多小时有点闷
好无聊的电影,反派们都傻得不行,尤其是女主不要总是一副我在拍时尚大片的高冷酷帅状行吗?
看着挺让人窒息的虽然艾玛身上发生了很多bug但从水道游出来那一刻我想到了杨过和小龙女
好紧张,不过看完之后一瞬间想到,还有这么痛苦的经历,地产狗我有什么不敢做的…
很不错的电影呢,艾玛沃森这一部的演技有进步,但还是全程愤青脸,最后半小时很精彩。恐怖的政治!
艾玛演的永远是婊子角色,符合她本人的气质。
智利版argo 这种很容易看的很紧张。。emma童颜❤️
屈臣氏小姐目前为止最好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