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还是叫做《辩士》更有味道,毕竟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日本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非常独特的一道风景——默片时代的辩士。
台版译名难得命中一回,他们是能把《后天》翻译成《明日之后》的思维模式所谓辩士直译过来就是默片的解说员,而我之所以认为更应该称他们为辩士,因为在默片时代,欧洲、美国和中国都曾有过类似解说的职业,但是像这样抢走观众注意力,更加具备主观性、自主性,乃至抢走默片主角位置的职业,就只有日本的辩士了。
甚至在有声电影出现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国外电影还是需要辩士来进行日语的解说,真正使得这个行业消失,是在字幕出现以后。
三尺见方的小台子,就差一块醒木了称为辩士,自然是看中口才,而这种口才并非空洞的复述台词,而是更像评书艺人,既要看图说话,又要增加更多的情节、神态、语气,说得矛盾一点,就是让观众更多的注意力从电影转到辩士身上。
影片一开始,我们就能见识到辩士的独特性,辩士行业的大腕儿片冈秋声的演出卖点就是七种声线,他的解说给我们印象深刻,女人、侠士、恶代官、流氓、小孩,声调时高时低(这一点也算是日语的特点),每一次辩士的解说,并不是电影的放映,倒像是辩士的单人秀。
所以每一个电影院当时在门口都是以宣传自家头牌的辩士为核心的,无论是大字海报还是宣传员的叫卖,而观众们呢,与其说是看电影,倒不如说是像看戏一样,是来这里“捧角儿”的。
头牌的名字自然要大大大单纯从影片来讲,《默片解说员》拥有俗套的剧情:两小无猜的小朋友,都拥有自己的梦乡,结果成年以后都偏离了自己的理想,一个虽然成为了辩士,但是却是个只知道模仿的人,还要跟着一帮小偷坑蒙拐骗,另一个虽然成了女演员,但是只能通过依靠男人才能演戏。
跟自己喜欢的女孩吹牛:长大我要XXX,古今中外,不外如是
其实两个人的相认,是到影片后端才实现的,但事实是观众不是白痴,都已经猜出来了机缘巧合,两个人再次在电影院相遇,同时救赎自己。
一个简单的轻喜剧,谈不上婉转曲折或者大气磅礴,让我们感兴趣的倒是那些辩士的表演,看看小鲜肉茂木,一个眼神,下面的女孩晕倒一片......
媚眼如丝
小地方的人,这一下就不行了,让我想起现在的某些偶像来在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青木馆剧院的放映员滨本甚至需要为了配合王牌辩士茂木的节奏,降低电影的帧数,放慢速度,可见当时谁才是观众眼中的卖点。
每一个辩士都要有自己的特点,这一点在影片中被特意做了渲染,但也必然是当时的真相。
台柱子茂木的女人缘和那抒情娇羞的语气;学究型的内藤,张嘴便是英文,还有一边解说一边脱衣服的嗜好;
水平一般,但是特点很鲜明昔日巨星山冈其实的作用是揭开这个行业的伤口,他代表了这个行业昔日的荣耀和没落的未来——
对行业的悲观往往就来自于曾经的站在顶端的人,因为他们的意识往往是超前的里面有一幕,山冈直接吐露了这个行业面临的窘境:其实这个叫电影的玩意都是人家拍出来剪辑好的,可我们呢,我们却擅自给这些影片配上了解说词讲给观众听,实在是丢人啊。
即使没有我们的解说,电影也能看,可要是没有电影,我们就没法解说了。
我们的工作说到底,也不过就是这么一回事。
这是辩士的真实境遇,但是有那么多辩士清楚这个真相,而他们之所以还能够坚持下来,就像我们的男主角一样,是因为热爱。
面对终将没落,甚至可能自己就将目睹这个行业的末日时,仍然无法压抑自己对它的热爱,这难道不是浪漫么?
影片中大量的电影元素,其中最重磅级的,就是最后高潮部分,在所有的影片都被毁坏后,青山馆的大家毅然决定将大量不同影片的片段进行剪辑,拼凑成了一个影片,最红依靠辩士的精彩解说,赢得了满堂彩。
这种多个影片的剪辑,我们似曾相识,第一个能想到的,便是《天堂电影院》中接吻片段的集锦,其他影片中也曾经出现过,比如史蒂夫马丁的《大侦探对大明星》,而本片中出现的混剪大概是历史上首次吧。
而放映员热衷收集影片片段这个桥段,很明显便是在致敬《天堂电影院》。
收集自己喜爱的胶片片段,是曾经放映员们独享的幸福里面也提到了默片的配乐,我们能看到,青山馆的配乐诗非常典型的日式风格,淡雅,节奏较慢,多以三味线等弦器为主,而其竞争对手则是非常典型的交响乐团形式,气势雄阔,后者的放映也以进口片为主,而硬件也几乎和现代影院基本一样了。
二者的强烈反差也正是大正时代的一种具体反映。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明治维新之后到二战结束之前,这段历史,日本电影行业最愿意选取的,包括本片在内,主要集中在1912年—1926年,这个时代被称为大正时代,该时代的根本特征,是民主主义风潮席卷文化的各个领域。
大正前期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前所未有的盛世。
并于当时欧战结束,民族自决浪潮十分兴盛,民主自由的气息浓厚,夏目漱石称之为“大正浪漫”,另一方面大量西方文化和科技真正进入了日本民间,并且实现了和日本文化的融合。
本片中很多细节都能体现出当时人们对新兴事物的陌生以及好奇心,本片的核心电影便是外来事物,而从1895年开始电影便以迅猛的速度被民间接受。
除此之外,我们在影片中还能看到汽车对于当时日本人来说是多么陌生的东西,不光会引起路人的注意,甚至影片中的刑警会误以为要脱鞋才能上车。
我们还能在影片中看到身穿和服却脚踩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还有刚刚开始流行的森永牛奶糖.....
左侧女性的打扮,带有非常浓郁的大正风,注意她下身似乎与和服格格不入,但又让我们感受到美感的西洋高跟鞋
估计没付广告费,所以片方随便编了一个名字,要知道森永太一郎从美国引进的牛奶糖,自1899年开始销售以后,几乎立刻成为风靡平民阶层的低奢消费品,它的售价基本等于一碗天妇罗盖饭的价格。
那个时代的东方还曾出现过吃冰激凌要吹吹气这样的趣谈正是因为这个时代充斥着传统与现代、民主与封建、科学与迷信的冲突,而又能共存,使得这个时代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可以用来创作的题材。
之前笔者曾经接触过的这个时代的作品有很多,诸如夏目漱石小说改编的系列作品、《本阵杀人事件》、《今夜在浪漫剧场》,甚至还有著名的游戏《樱花大战》系列。
金田一耕助侦探生涯的开始,可惜现在的人更多只知道他那个所谓的“孙子”
和《默片解说员》一样都是描写电影的,可以说,大正时代的潮流是最容易从电影工业里看到的,东方和西方,和风和好莱坞,交相辉映
谁还能记得当初真宫寺樱花给大家带来的温暖,她正是那个年代女孩的理想形象所有这些作品里,大正时代总是最日本也最西化,充满了古老和新鲜的故事、传说和逸闻,一直被现代的日本人所憧憬和美化着,一个美好的时代,一个有着无数故事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电影和电影人是浪漫的最佳代言人。
辩士们放不下电影,仿佛电影就是这样在站台在等待着你的情人,怎么可能就这么放下
日本新片展,上海大光明影院。
电影曾有默片时代,但在日本并没有真正的默片时代,因为有一群被称为默片解说员的人们。
——稲垣浩最初知道默片解说员是从黒澤明監督的自传「蝦蟇の油(蛤蟆的油)」,因为他的哥哥曾经做过默片解说员,因而他得以比更多人更多更深更早地了解电影,想来这也是他后来成为导演的一大契机吧。
这部电影就带领我们回到了那个时代(大正),以一种诙谐,温情又扣人心弦的方式,令现场观众都笑中带泪,当之无愧是我的近期最佳。
默片解说员无疑是只有那个时代才会出现的特殊职业,随着有声电影的来临,会如太阳升起后的露水般消逝。
可即使如此,从中我们更能认识到电影本身的不可思议——哪怕形式上有了变化,内容有了变化,看的人有了变化,但它依旧不可替代。
以及它还是在不断进化的,比如电影最后多种素材的大乱炖,不就是当代的剪辑大佬么,这思路,领先了近一百年哇。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对默片时代的致敬,不如说是对电影本身,对电影从业者,对所有热爱电影的人们的致敬。
若问作为影迷的我何为幸福,那一定是能够看到许许多多的佳片吧(๑•̀ㅂ•́)و✧
如果说真正喜欢电影的人都会奉《天堂电影院》为神作,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低配版的《天堂》 低配之所以为低配,就在于喜剧这一标签从中作梗。
喜剧标签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它成就了许多电影,默片时代的卓别林、基顿,库布里克的讽刺经典《奇爱博士》,还有日本的一系列脱力系电影。
但却也毁掉了更多电影的封神之路,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典范中的典范。
不必要的戏剧性冲突,喜剧的过大比重,拍得不够深入,这是阻碍这部电影成功的几个原因。
最显著的是临近结尾的那段追逐,镜头分散割裂跳跃,节奏明显已经被喜剧完全带偏,格调一瞬间落入尘俗,可以说是极其失败。
但这部片子的内核还是相当优秀的,对电影历史流变的感慨,对人生无常历程的感悟。
还有烧毁影院,储存胶卷等情节,都依稀可以看见《天堂电影院》的影子。
另外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还在于电影虚幻与生活现实的交融。
尚且不谈电影最后打破第四面墙的精彩操作,就是男主声音沙哑时和女主的那段联合解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消除影视与现实距离的伟大尝试。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瑕不掩瑜,但明显值得更好。
两年前特别幸运在大银幕上看过一次《雄吕血》,1925年的电影,只有画面没有音轨,所以更幸运在毫无预期的状况下,现场见识了一下真正的弁士是什么样子。
今天看到《默片解说员》里,池松壮亮饰演的《雄吕血》导演二川文太郎一出场,马上心里一惊,临近结局时提到阪东妻三郎的名字,又是一惊,直到片尾字幕一出,九十五年前《雄吕血》的影像出现在银幕上,“日本从来都没有默片时代”,太美了。
希望到2025年的时候,能无论如何再看到一次弁士解说的《雄吕血》
( 刊登于《南方人物周刊》,此处略有改动 )去年圣诞前夕,我在大光明电影院,仰头望着眼前的《默片解说员》,时不时想起2014年的夏天——同样是在这里,我观看了一代女星阮玲玉主演的默片《恋爱与义务》(1931)。
与之相伴的,还有一位来自台湾的“辩士”。
一部是辗转多地时隔83年重回上海的中国默片,一部是致敬默片时代“辩士”的周防正行新作,记忆中的辩士和电影中的辩士交相辉映,在时光倒流的旅程中慢慢重叠,悠然讲述着电影的童年时代。
暖黄色的回忆笼罩之下,1915年的染谷俊太郎与栗原梅子因默片而结缘。
他们偷偷溜进电影院,惊讶地看到大荧幕上的自己。
通过辩士鬼斧神工般的解说,他们误入拍摄现场的镜头非但毫不突兀,反倒浑然天成。
热爱默片的他们,诉说自己的梦想,讨论喜欢的辩士,分享甜蜜的奶糖……一切如梦似幻,宛若明艳俏丽又稍纵即逝的大正时代。
彼时的日本,不仅安稳富足,更是文学、艺术、思潮全面开花的“摩登时代”。
明治维新后,日本吸纳了大量西方文化,而日俄战争的胜利又让其民族自豪感加速膨胀。
东方与西方,传统与新潮,不断碰撞不断交汇,迸发出不同寻常的火花。
辩士,正是东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由于早期西方默片内容与日本文化差异较大,辅助观众理解电影的“辩士”便应运而生。
传承着日本文艺基因的辩士制度,将传统欣赏习惯与西方电影无缝对接,老百姓自然喜闻乐见,辩士也随之成为大众偶像。
受到众星捧月般拥簇的辩士,很快超越演员和导演,成为电影行业的中心。
影片中,招牌辩士茂木贵之就曾扬言:“并不是好的默片吸引人,而是我的解说吸引人。
”这话听似狂妄,但置于彼时社会环境却是稀松平常。
此外,电影中也不乏——为了配合辩士解说,不惜牺牲电影画质,随意调节放映速度甚至片长的情节。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听辩士讲段子,才是“看”电影的重点。
辩士不仅直接影响观影效果,更决定着一部电影是否卖座。
为了吸引观众,影院想尽办法与人气辩士签约;连锁反应作用下,影院之间、辩士之间的拉锯战也开始频频爆发。
影片中,百年戏院“青木馆”就被新开张的“橘馆”挖了墙角。
而轮番登场的不同辩士,十人十色,共振着一出默片时代的复调。
曾经火遍乡野的山岗秋声,能用七种声线讲解《后藤市之丞》,名字即招牌;如今却手不离酒,即使上台解说也寥寥数语。
面对质疑,他淡定表示:“啰里啰嗦的解说,只会妨碍观众欣赏默片。
”看似醉汹汹的他,其实早就对电影形成清醒又超前的认识——“即使没有解说,电影也能看;可要是没有电影,我们就没法解说了”。
青木馆前首席辩士茂木贵之,骄傲自满,为了前途甚至可以牺牲妻子,十足的小人嘴脸;但他业务能力超群,是同事眼里“最会赚眼泪”的师奶杀手,连见多识广的千金小姐橘琴江都一度为之着迷。
毕业于师范学校的眼镜辩士内藤四郎,台风就很有辨识度——爱秀英文也很能出汗,常常一边解说一边脱衣服,让周围的人手忙脚乱。
解说结束,他会重新穿戴整齐,再来一口龙角散。
戏份不多,却引人入胜。
男主角俊太郎,也在“青木馆”不断丰富着自己对于辩士的理解。
虽然从小就口口声声立志要当辩士,但十余年来,俊太郎一直停留在模仿他人的阶段,可谓“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直到山岗秋声吼出“世界上不需要两个一样的解说员”,俊太郎方才醒悟:做辩士要有自己的风格。
渐渐地,俊太郎摸索到了自己的方向——无论放的是什么电影,他都能即兴发挥、巧妙衔接,有时还会说上几个荤段子打打擦边球,惹人发笑。
尤其是——胶片被毁后,那场堪称“B站鼻祖”的混剪解说,可谓是全片的高光时刻。
此时的俊太郎,不仅是解说员,更是集编剧、导演和剪辑师为一身,直接用声音参与甚至重新编排电影叙事,将其变成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一部默片时代的“绝唱”。
女主角梅子,则在大正时代女性主义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头顶勇气与梦想,最终如愿以偿,闪闪发光。
当俊太郎被仇家弄哑嗓子,台下嘘声一片时,梅子不顾一切上台救场——与俊太郎并肩站立解说电影。
值得玩味的是,他们共同解说的,正是由梅子本人表演的《火车阿千》。
在默片时代,演员无法通过言语传递所思所想。
而此刻,梅子化身为打破“沉默”的载体——发出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心声,哪怕往往只是台词。
而面对导演二川文太郎(历史上真有其人)的拍戏邀请时,梅子没有马上做出选择。
当火车鸣笛声起,依旧不见俊太郎的身影,梅子亦不再犹豫,踏上了属于自己的追梦之旅。
与此同时,俊太郎骑着没装上踏板的自行车,前团伙头目永尾虎夫拉着三轮车,警察木村忠义坐着人力车,正上演一场生死逃亡。
最终,宛如胶片般不断滚动的轮胎飞出、落下,俊太郎与电影的缘分也戛然而止。
而梅子与导演正坐着蒸汽火车驶往“新世界”,仿佛预示着一场全新的电影革命即将来临。
如此,离梦想唾手可得的俊太郎身陷囹圄,不敢奢望的梅子反倒在京都成了电影女星。
俊太郎与梅子正是“辩士”与“演员”的化身,象征着电影的发展历程——演员逐渐取代了辩士,成了电影至关重要的元素。
无奈的是,两者注定无法携手并进,一如他们之间纯真到似有若无的爱情。
当然,周防正行的电影,终究不是一碗“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毒鸡汤。
影片结尾,这样一行字映入眼帘:“电影曾经是无声的,但在日本几乎没有这个阶段,因为有活动弁士的解说。
”既然是送给默片时代的一封情书,自然少不了诸多迷影桥段。
无论是墙上的海报,还是发放的宣传单,亦或是播放及混剪的影片,无一不是借电影人物之口,向那些经典默片致敬。
而这些戏中戏,又往往与正片形成互文,增添了影片解读的维度,令人联想到戈达尔与姜文的电影。
如:俊太郎多次表演解说的《怪盗吉格玛》(1911年),讲述的就是法国强盗团伙的故事——这与俊太郎少时顺手牵糖,长大后加入盗窃团伙,最后坐牢的结局不谋而合。
电影内外,也有不少令影迷会心一笑的“彩蛋”。
《谈谈情跳跳舞》中的女主角、周防正行的妻子草刈民代,就在2段“戏中戏”(《椿姬》《南方罗曼史》)中亮相;饰演山岗秋声的永濑正敏,还曾在为盲人解说电影的片子《光》中担任男主角;片中寥寥几个镜头的梅子妈妈,正是一代文艺圣经《情书》中少女藤井树的扮演者,酒井美纪。
当然,竹野内丰、竹中直人、小日向文世等“老面孔”也在片中可圈可点。
作为一部收获诸多奖项的日本电影,《默片解说员》宛如一面镜子,反映着当今日影的现状。
虽然观影中不时会联想起十多年前的《魔幻时刻》,甚至更早以前的神作《广播时间》《笑之大学》,但实话说来,还是相去甚远。
遥想上世纪90年代,日影呈现的是一幅百花齐放的多元姿态。
可惜的是,无论是天马行空的奇幻狂想,还是生猛活泼的讽刺批判,如今都非常少见。
取而代之的,则是清新情怀牌下的倦怠与保守。
或许,年逾花甲的周防正行,也想借本片来探讨:当今的日本电影又将何去何从?
《默片解说员》的故事,最终停留在了1925年。
总被众人缅怀的“大正浪漫”,实则早已是危机四伏、临近日落西山。
然而大部分人,对于即将到来的——辩士的制度衰败与更大的社会危机还浑然不觉。
青木馆外,山岗秋声略带落寞地悠然远去,如同默片乃至大正落幕前夕的一个时代切片。
参考资料:《日本电影史》 佐藤忠男《日本电影110年》 四方田犬彦
#电光幻影# 《默片解说员》,温馨喜剧风格里,独有的那份庄重。
期待电影《默片解说员》已有许久,终于在电影资料馆把这部影片完成在大屏幕之上。
预期之中的宏伟,欠缺了一点点,但是意料之外的感动却是融洽的满满。
整部电影的喜剧风格给的毫不吝啬,剧情故事很生活化的平实,但是表现起来,欢乐的点埋在了整个故事过程里,是很生活化的欢喜,而不是故意搞笑,于是经历起来更贴心,欢喜感由心而发。
年少时青梅竹马的小伙伴,有了各自的际遇,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又在成年后的阴差阳错里再次遇见。
自小喜欢表演的女孩子成了演员,但是浮浮沉沉的艰难着演员这个行业的坚持。
自小喜欢默剧解说工作的小男孩,却辗转中被裹入了犯罪集团,成为行骗群中的一份子。
本性善良的他想方设法的摆脱这些纠缠,想好好的过日子,认真的做一名默剧解说员,机会真的来了的时候,他做出了最全情的投入。
日本电影,是在幽默的调性和残酷的现实里,平衡性做的最好的。
本片就是如此,整部电影,幽默也好,黑色幽默也罢,喜剧效果,荒诞和奇幻感默默的融在所有的内容里面。
而故事中所叙述的现实,却是一次又一次的用着残酷的模式在开启着推动,唯有当两者交汇之时,露出一丝希望的光,缓缓地照在了人心上。
之前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这部电影也是相当热门的作品,当时没能及时看到,略遗憾。
因为口碑很好,所以我的期望值是比较高的。
正片显然达不到我的期望,应该是说比我想象的有活力,但是厚重的推进感不足。
男主演成田凌是个不错的年轻人,身上或有诸多优点,但是多年来的很多角色演绎一直有些单薄。
现代剧里并不是很明显,丢在历史年代里,总是有点架不起来的感觉,略失分。
当然,也有剧本身的缘故,但是我感觉演员还是需要承担很多的。
竹中直人、竹野内丰、小日向文世、山本耕史,本片的配角光芒四射,还是很有看头的。
影片没卡在我的审美上。
虽然不错,但是预期太高了,失落了。
作者:小佛搞特
《默片解说员》。
这个名字蕴含着显性的冲突、传统的消逝、悲剧的坚守。
但周防正行不会把影片的走向引到这样的路子上,他要含笑半步癫。
一流的创意,日本声优的发达原来是有传承源头的;二流的演员,日版古天乐和标准日式美少女中规中矩;三流的情节,如痴似狂,那是老港片式的尴尬型闹剧。
33333333333
俊太郎,带我离开吧。
蜘蛛:只能帮你到这了。
Hona! Go ki ge nn yo u
终将重逢
讲到这句时梅子正好进场
真是强大的命缘呀凑正文字数 XD一百年前,黑白默片风靡日本,大人小孩都为之著迷。
俊太郎(成田凌 饰)常常鑽进戏院偷听免费电影,不管是邦片还是洋片,总能将辩士的口吻模仿得唯妙唯肖,「旁白辩士」是俊太郎自幼的梦想,长大后却沦落为「冒牌辩士」,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再让小偷趁机闯空门。
在某次差点穿帮的过程中,他带著赃款逃到小镇戏院「青木馆」,戏院裡有醉汉辩士、花美男辩士还有肥宅辩士等各种不同风格的辩士,加上电影放映师、乐师以及小气老闆夫妻带他畅游电影幕后世界,但小偷集团、热血警察紧追不捨,童年一起看电影的初恋女孩也跟著现身,还有镇上那新开幕的时髦戏院,老闆的女儿也疯狂地爱上了他,俊太郎的青春恋爱梦该何去何从……
即使俊太郎赶上了那趟火车,也不会是一个喜剧结局。
天赋异禀的俊太郎出道即巅峰,赶上了默片最后的辉煌,但他的才华很快就将成为屠龙之技;生性倔强的梅子不会真正放弃自己的演员梦想,虽尚青涩,却注定会随着同样青涩的有声电影一起大放异彩。
两条线在一个上升一个下降的过程中短暂相交,碰出了美丽的火花,却注定在相交的一瞬之后渐行渐远,让人联想起《一个明星的诞生》的故事。
当两个孩子坐在台阶上述说自己的梦想时,这一切就已写就;彼此错过,将记忆定格在交点或许反而是他们的幸运。
话说,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可能又是截然相反吧,一个明星梦碎的女孩和一个屌丝逆袭的百万UP主,那倒真的有可能是个团圆结局。
不过,仅就感情而言,其实梅子才是那个让人怜惜的人物吧。
再看一遍电影,会发现从头到尾都是梅子在主动,俊太郎一直到电影最后一个镜头也没表现出对她超出儿时玩伴的感情投入,被警察抓住的时候也只是慨叹终究逃不过一劫,而不是错失真爱的感觉,所以可能自始至终真的只是小迷妹的一厢情愿吧。
每当俊太郎面对解说和梅子之间的时候,都毫不犹豫的先选择解说,即便对梅子有那么一点情窦,也是远排在他对解说的热爱之后的,梅子一次又一次的期待变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这大概就是说“恨到想杀了他”的原因吧,然而对他的爱慕又是源自解说,所以“想忘也忘不掉”。
那段双人电影配音是最典型的诠释:一个入戏过深,一个假戏真做,那一瞬间,她觉得自己仿佛真的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了。
片中的俊太郎,在解说以外是个没出息的怂包,连救出梅子都是靠误打误撞,但抛开这个喜剧人设,其实很具代表性:因才华爱上一个人,却发现那才华成了自己最大的情敌,这是很多女孩的经历吧。
黑岛结菜的邻家女孩形象很适合梅子的角色,让人心动但不至于着迷,于是俊太郎的反应也显得真实。
结尾,当小迷妹在更多人生沧桑中长大,那段感情归于回忆也就在情理之中,最后听完了故事的结局,解开了执念,就不必也不忍再重新面对那个人。
感情在这部电影中,戏份不重,但很细腻和真实。
令人激动到想要起立鼓掌的剧本。
这是怀着对电影多么深沉的爱,才能创作出的伟大剧本,精彩绝伦的剧本。
全部采用固定镜头拍摄,配乐上面也刻意的采用简单和复古的音乐。
以前的影视资源少,一部好片子,大家会看了又看,反复观摩,而日本的默片时代,临场配音的人,就变的非常关键,他的演艺可能影响到大家一次完整的观影体验,这和以前京剧著名曲目反复演绎是一样的,每个京剧表演者的演出质量直接决定了当次的观看体验是好还是差,所谓名角的演绎自然是要惊天地,泣鬼神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影视资源爆炸,流媒体,网大的兴起,让每天新拍摄的电影,电视剧多了百倍,千倍,短视频的兴盛,更是让影像资源变得泛滥成灾,人们逐渐迷失在了这一片迷惘的海里面。
但是无论是抖音,快手,网大,混剪,微电影,电影,这所有的影像为什么会吸引我们呢?
是因为那一个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景,生活片段和故事,屡屡触碰到我们的心灵,甚至直抵最深处,无论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长的,还是短的,那些活生生在影像里面流淌的生命,却是人类永恒的温柔乡。
在这个无比冷酷的现实中,在这个没有答案和回声的宇宙中,让每一个灵魂有了,暂时逃离这个"牢笼“的轻松,安宁和自在。
我说晚上看个轻松的喜剧片,正好最近下载了这部。早就想看了,果然没失望。全片都是傻傻的人物,很让人轻松,但不让人烦。中后段有几个剧情非常有趣。很多演员也挺出彩。完美达成晚上放松的任务。有关电影的电影,比我想象的还要好一点!
电视剧质感
不好看
太闹腾了…… 其他短评里提到的优点、我都不觉得怎么样¯\_(ツ)_/¯
被拍成这种感觉不太符合故事。轻浮。
一般般 一半棄 沒有特別吸引我的點
大正时代关西腔,刚好对应日本默片解说员的黄金时期,在当时新潮的玩意儿如今散发着复古范儿。情节里不断突出解说员对默片的影响作用,不过我真有几分质疑。把悲剧解说成喜剧,违背创作者本意,作为公映来说是否妥当。把散落的胶片勉强拼凑起来,由解说员对着不连贯的画面强行编故事,效果真的会好吗。这种类似B站饭制二创的做法,初看确实会有新奇感,不过如果想看电影正片原貌的观众该如何呢?电影后半段进入一种松散夸张的喜剧状态,都在用笨拙的肢体动作造成笑点,坏掉的自行车、后厢还带着人的三轮车、人力黄包车,追逐大戏里谁也跑不快。与《雄吕血》连映观看,中途看到有二川导演的角色在片中出场,片尾直接用《雄吕血》原片片段来致敬。不过感觉此番致敬并没有完全融入到主线故事里,二者的关联度不太充分。
闹剧部分很像三谷幸喜了。
【BJIFF 2020】之前只知道默片时代会有现场配乐,但对现场解说知之甚少,解说不仅给电影带来二度创作的空间,甚至能成为默片时代的主导。现场的观影效果非常棒,轻松有趣,笑声不断,有些桥段的设计具有默片的喜剧效果,最后靠解说化腐朽为神奇的段落令人拍案叫绝。
电影里的观众看默片,我们看他们,谁在看着我们呢?(黑岛可真美啊!
又是一部有关电影和配音(?)的片,一天之内连看两部。这片真可爱啊,全场笑个不停,而且很神奇的是场内几乎都是妹子😅 看之前我以为是给默片的情书,结果是看图说话讲故事大会…… 救妹子破墙和三方追逐那里笑疯了
周防正行用尽洪荒之力想做自己的影史和电影学表达,但是很悲惨得失败了……影像-叙事者之间,我们是要相信自己看到的,还是要相信他人转述的?到底何为真实?因此聪子上台给自己的角色配音/两人在打破的幕布后对话然后并肩离去这一场景(这个打破第四堵墙的用法太太高级了)是全片最贴近这一主题的因而格外动人。后来导演努力把“闹剧”抻回主题——成田凌为随意剪辑的作品配音,可能是因为我不了解默片史,所以没有被打动到。说到喜剧的部分,结尾三个人借助各种形态的自行车互相追逐这个点做得很有创意很有默片感。周防正行还是那个大师。
男主长得很像哈里斯带……真的完全不好笑
看困啦~~
打通银幕内外,打通舞台上下;打通困境梦境,打通笑与泪。打通娱乐大众与艺术至上。在夕阳的金光中,我想要你跟我一起,逃进这美好的感伤、悲情的浪漫。
其实是一部纯商业电影,并没有之前吹的好,整个故事完成度不算高,很多人物都没有深入,比如山岗秋声和警探,橘馆老板女儿那条线后面完全断了,池松壮亮饰演的导演更是毫无作用
没有意义
#BJIFF2020#【保利天安门激光巨幕厅】北影节又一惊喜之作,影厅内笑声此起彼伏,剧本扎实,情节跌宕起伏。用喜剧的形式讲述了大正时代默片解说员的传奇一生,戏内戏外都是戏,那会儿解说员既是演员也是电影明星啊,绝对不亚于“声入人心”,是一部电影的灵魂人物。另外每个配角也很出彩,尤其是弹三弦琴音那个,简直承包了一半以上的笑点。哈哈哈哈,太喜欢这种中二风格的片子了。
日影新片展看的6部电影中最最喜欢的,非常优秀,甚至可以提名第一届【金脆奖】的那种优秀,哈哈哈。片中每一个角色都个性十足,充满魅力,比如可以手脚并用的放映员,烂醉如泥而又参透电影真谛的前首席解说员和富有魅力却又特别好色的现任首席解说员,弹三弦的,当警察的也都特别有趣。男主女主建立在焦糖奶糖上的爱情也非常美好与浪漫,选角也很棒,不仅有名而且符合角色气质。同时电影中迷影梗也特别符合影迷的口味,整部电影也算是一封写给默片时代的情书,充满了怀念,其中有一辆车的车牌是1895(电影诞生年份)也算是一个小彩蛋了。放映员蓝色铁盒的收藏令人羡慕,也希望体验一场带有解说员的默片观影,日本能拍出这样的电影甚至让我都有些小小嫉妒了。
严肃题材喜剧化处理注定了可看性提高却难成大器,如果换成山田洋次,他会给你拍成一部电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