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星爸,我所在环境给我和我孩子带来的痛苦远比电影里所提到的大得多。
我曾试图解释,并非家庭教育导致我孩子患病,这是先天的,换来的却是亲戚朋友给我贴上了“推卸责任”的标签我曾试图解释,我的孩子没有攻击性,他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和你家孩子一起玩,换来的却是“有病还带出来?
”的“缺乏公德心”。
我曾试图解释,孩子能教会的,他不是傻子,换来的却是“我们不是特殊机构”的逐客令。
我曾试图解释,我孩子不是故意弄乱,我会收拾好的,换来的却是“没家教”和强行买下那堆草莓。
标准之外,怎么形成的标准,什么是标准?
社会规训的标准一定合适吗?
这里的所有人看上去都不完全在标准之内,布鲁诺在相亲时会紧张地"胡说八道",年轻的不太守规矩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作为被社区抛弃的集体只能在这里找到最后一个屹立于社会的收容之处,作为社工发挥自己的价值。
他们的生活有自己的稳定性,会聚在一起快乐地大笑,起哄,也有自愧和缄默。
迪伦在面对心仪的姑娘甚至会因不知表达而被当成自闭症患者。
检查专员作为社会标准的化身从影片开始便出现,一直观察并审视着所有这些处于标准之外或灰色地带的人(即使电影有意识地没用检查员的眼睛而带我们去真正地认识他们)。
若所有人都不被接纳,标准设立的目的就像布鲁诺所说的正规收容机构会筛选接纳的患者那样,只筛选并允许能适应社会的"达标的"正常人,是不是我们应该反思标准的合理性与目的?
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少数人就只能被当做烫手山芋任其自生自灭,就为了保证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当我们重点不再是人而是成本资源,有些人就注定只能绝望而无措地站在原地看着社会前进的火车越跑越远。
正义之声和另一个机构(叫什么之家来着…pardon)却搭起了另一个小火车,即使有些破缺、跌跌撞撞却仍能够奋力地载着这些banlieue地区的人们追赶社会的步伐。
大家一起推着,凝结着无数希望,从谷底开出去。
这种人类精神的至善至美永不停歇。
这就是电影要告诉我们的,看见他,捍卫他,延续并散播他。
就像专派员最后的决定:特殊批准,虽然制度仍有大漏洞,至少我们捍卫住了。
关注自闭症的片子有很多,但是关注这个群体的真实困境而不是这个群体中某些特殊的有故事的高功能患者的片子却很少。
比如能一下数出火柴的雨人,那个最后得到nobel prize的耳朵。
这样很好,只是会让人因为易得性偏差误以为这就是全部的自闭着患者的生活写实。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关心我们的人,一种是不关心我们的人,前者是绝对少数,后者是倾倒性的多数。
”他们的确与他人不同,也因此被隔离在正常之外。
但是这个正常,是否是我们所画的一道藩篱,我们能意识到给女性画出的圈,能意识到给少数族群画出的圈,却意识不到给自闭症患者的圈。
悲惨的事,由于低到地平线以下的认知能力,他们很难意识到这种歧视。
什么是正常呢,是否有时候我们太过于在意正常,使得本来不正常的变得正常,因此正常的范围越来越小,那些原先正常的也变得不正常了,这又正常吗?
看到一个有趣的短评,你们允许偏执的人存在,但为什么当我极端偏执的时候,就不容忍我了呢?
标准的界限在哪,由谁来定。
第一个从脑海中冒出的答案似乎是医院这样的权威机构。
他们决定患者的去留和能否得到有效的治疗,这当然是驱动力,我不否认。
可是每个人呢?
自闭症患者的家人,洗衣厂里的女孩,怒不可揭的厨师。
他们是否能够有些同理心,有更多的忍耐力呢。
而不是像杨永信一样,对所有人施以标准化的惩罚,多包容一些。
其实决定正常的标准,大概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同理心和忍耐力吧:)
这些行为上或者会伤人或者会伤己的人,反而是最无害的人,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
那社会为什么要害怕他们呢?
这两个“标准之外”的机构,最令人感动的是她们最大程度上把这群孩子当成一个正常的人。
在街上疯跑的女生,他们选择用拥抱让她冷静,而不是绳子。
慢慢恢复的小胖,他们用工作去帮他适应人群。
严重自闭的少年,他们用骑马引导他感受自然。
小黑志愿者每一次和valentin说话的语气都像跟一个普通的朋友说话,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没有小心翼翼和刻意关照,自在又自然,温暖无比。
很戳我的点是小胖每次进入工厂之前都会在vincent肩膀靠一会,一个在无声地找勇气,一个在无声地给支持,这股力量润物细无声。
最后,除了男一和男二,最佩服的是这群年轻人,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里看起来吊儿郎当,却在自闭症孩子们的身边浑身闪着光。
护理人员和患者是彼此的救赎。
护理人员,都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员,照顾这些患者,是有被暴力风险,但是看到患者的逐渐好转,会有成就感自豪感,而且也能在这个过程提高自己,比如剧中有人获得了文凭。
患者,有了护理人员,终于不需要被强制灌输药物,能得到真心的爱护。
约瑟夫,一个地铁贯穿始终,一开始没想明白为什么要他学习,后来一想,他是个正常人啊。
懂了,不要区别对待,是医治他们的开始吧。
约瑟夫的母亲和男主的对话,那个蛋糕,是不是彼此的羁绊?
当后面男主不收蛋糕时,那位母亲说真想一起离开世界(否则她走了儿子怎么办),然后男主说,我想我还是带点蛋糕。
我想,也许母亲希望男主收下,然后好好对他儿子,不要失望。
这样她才能坚持下去。
坚持医治孩子的父母,真的很伟大。
真的认可父母的爱是最伟大的。
剧中这些孩子表演舞蹈时,不禁落泪。
这是多少人的努力形成的美好的结果啊。
这些孩子,护理人员,父母,医生。
总得来说,温暖而有力量。
经常感叹自己的生活好艰难,各种不如意。
但是看到这些,觉得至少健康,能做想做的事,已然应该满足。
望继续努力,改善自己,争取帮助他们。
电影看完总是想到自己,其实是不是算片面的评价?
但是我觉得值得一看,当你低落时。
52Hz鲸,也叫“世界上最孤独的鲸”, 它叫Alice,它1989年被发现。
在其他鲸鱼眼里,Alice就像是个哑巴。
它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个亲属或朋友,唱歌的时候没有人听见,难过的时候也没有人理睬。
原因是这只孤独鲸的频率有52Hz,而正常鲸的频率只有15~25Hz,它的频率一直是与众不同的。
Alice活在其他鲸鱼的标准之外,就像影片里讲述的那些活在我们常人标准之外的孩子。
影片讲述的是布鲁诺和马利克在过去的二十年生活在一个标准之外的世界,那是一个属于自闭症儿童和青少年的世界。
他们分别组建两个非牟利协会,以在贫困地区培训年轻人担任看护工作为目标,负责照顾一些被其他机构拒之门外的重度患者。
影片里重点突出的是两位患者,一位是即将迈入社会的约瑟夫,另一位是身材瘦弱却有很强攻击型的重症患者瓦伦丁。
约瑟夫外表憨厚,甚至看上去很可爱,但他非常喜欢摁按钮,时常会在做地铁时忍不住按车厢里的紧急按钮,导致被罚款,最严重的一次还被扣留需要布鲁诺把他赎回去。
瓦伦丁偏激又带有极强的攻击性,照顾他的看护也是一位刚到这一行任职的新手,瓦伦丁还差点儿把看护的鼻梁撞断。
瓦伦丁刚从医院转出和看护一起在酒店过夜时,由于看护的疏忽导致瓦伦丁大晚上一个人跑出酒店走到大街上,在机构的所有人员的努力下,他们最终找到了瓦伦丁还将他安全的带了回去。
在塑造瓦伦丁这个角色时,部分镜头采用了瓦伦丁的第一视角,最初他视角里的世界是模糊的,他看不清这个世界,这让他感到恐惧,因此让他变得有攻击性。
而他最终在布鲁诺机构里被摘下最初防止他攻击自己而被带上的头盔的那天,他视角里的世界变得清晰,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他的世界里多了一丝温暖。
我最先了解到自闭症这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在小学。
当时是通过读了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人称“辫子姐姐”的郁雨君写的《我可以抱你吗,宝贝》。
书里是用一位被领养的孩子王家点点的视角,来讲述她那拥有强大而固执母爱的妈妈,为了家中那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王家保保,越过无数伤心绝望、痛苦曲折,最终以无比的耐心和真爱,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得到了保保一个最轻也最重的抱抱。
书里将这些自闭症孩子称为“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好像被隔离在遥远冰冷的星球,不会说不会看,会感到痛但不会哭。
但是我更喜欢将他们形容为52Hz的鲸鱼,我们常人没有办法与他们沟通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能与他们沟通的正确方式,所以他们是孤独的,但是内心却渴望温暖。
我真正接触到自闭症这个群体时,是在初中。
我的父亲通过他的好朋友A,认识了好朋友B,而这位好朋友B的大儿子,就是“一只52Hz的鲸鱼”。
他的年纪比我稍长一些,所以我理应把他称为哥哥。
在三家人一起在饭店准备吃饭时,这位哥哥突然间情绪很激动,大喊大叫并且还挥舞着上肢在做一些动作,我们都不明白他是怎么了,情急之下只好先把他控制在座位上安抚他试图让他安静下来,当时周围的服务员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仿佛他是什么洪水猛兽。
但在上菜后,他快速地把菜品转到自己面前,立刻夹了几筷子就吃,还摁住转盘不让我们转走,我们才明白,原来他只是想表达他饿了。
因为先前我通过那本书对这个群体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对于这位哥哥的举动并不会感到诧异或者厌恶,我更多的是能理解他的举动,但当时周围服务员向他投去的异样眼光,让我感到很不舒服。
就像影片里约瑟夫的母亲对两位官方调查局人员说的话:我经常想到那些刚刚得知孩子诊断结果的年轻父母,没有人提醒我要做长期打算,我们从第一天就开始战斗,孩子小时候很可爱,你不会想象他们长大之后的样子,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当他们长大的时候,人们开始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对我来说,这个世界的人就分成了两类,第一类对我们不再关心、不再聆听,第二类是少数关心我们的人。
父亲的朋友A曾对我们家讲述过朋友B家里的情况,因为朋友B夫妻俩在这位哥哥小时候忙于事业而对他疏于照顾,导致发现事情不对时,这位哥哥已经三岁了。
当时朋友B夫妻俩还算年轻,知道结果后,这位哥哥的母亲可以算是一夜间头发都愁白了大半,他的父亲也感觉一夜间老了许多。
夫妻俩只好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更加努力的挣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儿子未来的生活过的好一些。
但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像我在饭店里碰到的服务员那样,对他们还是抱有异样的看法,不能平等的接受他们,就因为他们活在我们正常人的标准之外。
社会上能有布鲁诺和马利克那样的人,愿意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这个群体,这是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
标准都是人定的,并没有准确的定义。
他们对于我们而言,是生活在我们的标准之外,那我们对于他们而言,又何尝不是生活在他们的标准之外呢?
52Hz的鲸鱼之所以孤独,是因为身边的鲸鱼都不能懂它,它们没有办法沟通与交流。
而像52Hz的鲸鱼一样的这群生活在我们标准之外的群体,他们之所以会做出带有攻击性的行为,是因为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太模糊,他们感到害怕但不能用我们常人的语言表达,他们做出这类行为并不是真的想攻击我们,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
我们是可以通过理解、陪伴去带给他们一些温暖的,这能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并不是一只孤独的鲸鱼,他们是可以融入我们这个大家庭的。
所以,如果有天你遇到了“一只52Hz的鲸鱼”,他们是善良的并不是真的想伤害你,请你不要害怕,请不要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请多给他们温暖,给他们的世界带去一丝阳光。
这些护理人员和自闭症儿童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他们提供了彼此的生存所需。
“有多少大学毕业的学生愿意做挨打的工作”。
就比如黑人小弟,在社会上其实和自闭症患者一样选择很少。
然后他们看起来并没有考虑道德的问题,但也不会只当成工作去完成(即使是布鲁诺,我也只看到了本能的关爱。
本能的情感给人的感觉竟然比道德还要好)。
即使一开始是没有选择,如果每天都在一个没办法忽视“需要帮助的人”的环境,关心别人会慢慢成为内心的冲动和本能吧。
出于责任和义务的话,大概撑不下来会选择离开。
当关心人是一种工作,如果完全出于机械的需求,很难想象能长久,而且感觉人会扭曲的。
其实最打动我也让人难过的是中间的那句“其实我们并不了解他们”,没办法被了解听起来好孤寂好无助。
但我们每个人也多多少少啦。
还有“越需要帮助的患者反而越难得到帮助”,确实很矛盾。
不管我们个人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我们在现实中都绕不开这一点:“社会”是人类的生存工具,而现有“社会”的功能,首先就是为了“最优的资源调度”,“全体的利益最大化”,有余力才会考虑少数群体或个体。
现有的社会是量化一切的,计算的,冷漠理性底色。
ps:这类矛盾的状况总是令人困惑,所以才会有伦理学,有人会去谈道德的原则,而它也能反过来影响制度。
(浅读了伦理学后的一点发现。
)我也有些出于这种困惑而去读的,不过只有不断更新的论点,不会有确定的答案。
布鲁诺和他的支持者的所在所为处于一种没办法忽视眼前个体的人性化的状态,顾不了那么多只能先做下去。
和检察官所想的“如果我们不制止,如何防止其他不良机构跟进”是相悖的,后者是为了避免可能引发的“恶”而警惕眼前的善。
其实和左翼右翼也是一回事,前者行动,后者保守。
还好结果是好的。
其实我觉得,即使行动在带来好影响的同时会带来新的问题,不作为却更不是好选择。
社会进步本来就是要不断解决老问题和新问题,否则就是懒政。
作为一个只顾自己的人,对于行动的人一向特别敬佩。
3月12日,北京雾霾有雨,大幅降温,坐在电影资料馆柔软的座椅上,观看这部关于自闭症儿童的电影。
随着影片的推进,被雨水冰冷的双脚慢慢回暖,就好像被温暖的内心。
《标准之外》的两名导演,此前还合作过《触不可及》,同样是一部讲述残疾人的电影。
《触不可及》当时在国际上叫好又叫座,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大家觉得这部电影不像法国人拍的。
因为里面有欢快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有通俗的配乐,起伏跌宕的故事发展。
简直堪比上乘的好莱坞电影。
但《标准之外》却大不相同,影片从头到尾都弥漫着典型的法式韵味。
“法式韵味”在我看来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活塑造艺术,生活就是艺术本身。
法国电影有时就像素颜的法国美女,老得满脸褶子也不会去拉皮,冲你举眉谈笑之间依稀看得出当年美好的样子。
而体现在电影叙事中,特别是体现在《标准之外》这部电影上,就是很真实、不煽情。
真实在于故事原自真人真事,且拍摄手法非常写实。
这种写实几乎没有对人物、事件进行艺术拔高。
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经过包装和美化的故事,而更像是随着导演的镜头直接走进人物的生活,在观察中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1,故事采取双主角的叙述结构,但两位主角出场时都没有明确的人物介绍;2,社工群体作为背景人物,只凸显了一个问题社工,但也只粗略地描绘了他一部分的问题,此外没有交待众人的背景和经历;3,卫生局对机构的调查没有实际行动,全靠说;4,场景始终没有走出巴黎的日常生活场景;5,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结构来表现起因、经过、高潮、结果,大家看到的更多是一个机构的运作,以及运作中时不时出现的问题。
倘若我们换一种思维,如果是好莱坞的大片拿到这个题材会怎么拍?
剧本一:相互救赎相互救赎一直是好莱坞屡试不爽的经典剧作模式,无数名作解剖开来都是这个套路。
比如白人司机和黑人钢琴家相互救赎的《绿皮书》、兄弟之间相互救赎的《雨人》,学生与盲人军官相互救赎的《闻香识女人》、小混混护工和富豪残疾人相互救赎的《触不可及》,以及最新的迪士尼动画围绕两个灵魂互相拯救的《心灵奇旅》。
最动人的情感羁绊一定是相互拯救。
《标准之外》这部电影如果用这一套路来编剧,一定会舍弃那些多余的病例,专注于两个人物:问题社工和他看护的问题儿童之间的故事。
而不管最后问题是否解决了,故事的结果一定是两人都得到了拯救。
剧本二:个人对抗体制主角之一布鲁诺(Bruno)为了接纳被正规福利机构拒绝的问题儿童们,在手续并不完备的情况下,就不断扩大机构规模,因为问题儿童无处收治,而自己总是想要帮助更多的人。
但这就和先行的体制发生了冲突,因为它不合规,所以处在“标准之外”。
铁肩担道义,以弱小的个体对抗不完善的国家制度的剧作模式最符合本片的立意。
以这个套路成功的名片也是数不胜数,比如茱莉亚·罗伯茨的《永不妥协》,讲述一个单亲妈妈如何为数百居民向污水公司讨回公道;比如《我不是药神》,用所谓“违法”的方式帮助病患,挑战“正版药”的合法性以及不健全的医疗给药制度;再比如宋康昊的《辩护人》。
要让这种套路出彩,就要激化体制与个人之间的矛盾。
必要的时候夸大体制的冥顽,凸显个体的道义。
同时放大问题儿童自己和他们家人的呼声。
剧本三:个人成圣这种套路顾名思义,就是以一个主角的成长史为主线,比如布鲁诺,描述他从一个不关心自闭儿童的中年男人,受到感召,开始关心照顾第一个自闭儿童,一路不断突破自我,为此贡献出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简而言之,就是走个人英雄主义的路线。
要实现这一问题,就需要剪裁掉所有与布鲁诺个人英雄主义不相关的内容,集中凸显他的成长困境和成圣后的个人光辉。
但《标准之外》没有采取上述任何一种套路,它选择了平铺直叙、点面俱全地还原了这一真实发生的生活场景。
这在一些挑剔的观众看来,或许显得不够工巧。
近几年的法国电影,也确实常被人诟病为沉闷、话痨、没有情节、小制作、场景单一。
这种将生活置于艺术之前的做法,也是一把双刃剑。
就好比烹饪,遇到好的食材时,厨师要尽力呈现出其原汁原味,而不要用过多的酱料,反倒遮盖了食材真正美味的馨香。
而当原材料一般的时候,才需要精心调制的酱料提升口味。
好在《标准之外》的故事属于上好的原材料。
生和死都属于生命举足落足都是在走路。
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
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忧愁在我心中沈寂平静,正如黄昏在寂静的林中。
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生命如横越的大海,我们相聚在一这条小船上。
死时,我们便到了岸,各去各的世界。
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
完全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刀,会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Dylan被瓦伦丁打破鼻子后,他问同他一起坐在长椅上的Bruno:为什么瓦伦丁两分钟前还跟我握手,而两分钟后就撞破了我的鼻子?
Bruno回答:我们刚接触他们的时候,他们像是突然进入了一个集体,周围都是人,他们会不知所措。
因为被隔离太久,他们不懂交往方式,只要稍微有点沮丧或者害怕就会崩溃。
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可能会使用暴力。
而这只是我的理解,因为事实上,我们并不了解他们。
自闭患者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
我们无从得知,他们如何释放善意?
如何表达愤怒?
以一个常人的标准,无法判断。
片尾患者们在舞台中央自由舞动的画面,真的非常感动,或许他们不需要世界的理解,而世界只需要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就好。
Dylan和瓦伦丁或许是互相救赎的,Dylan没有看住瓦伦丁,让他走失后,malik愤怒:这些孩子给你带来了生活的意义,因为他们你才有了一席之地,我遇到你的时候你根本就不存在(大概是暗指Dylan的黑民身份?
)人生知道的第一条:无人可替你决定,你要自己赋予人生活的意义。
Bruno建立的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化机构,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卫生许可等等,可是如果取缔它,自闭症患者就丧失了一个可能可以相对自在的乐园,于是我们就在标准之外,承认它的存在吧。
什么是标准?何时才没有标准?期待Vincent Cassel的演出了。
第72届戛纳电影节展映单元入围 感人却不煽情 爱与信仰的闪光
看过
这对编导的选题还挺固定的:多族裔并存的社会切面,教育与沟通的人物关系,这部讲述社会性质特殊教育群体的故事,拍的非常生活化,开场也不讲人物是干嘛的,但卡索全神贯注照顾男孩的那些松散戏码一出,他的精神力、意志力就汩汩流淌。五个主要角色各有侧重,能去工厂上班的男孩骚扰女同事爱好拉制动,另一个男孩暴力倾向严重让人觉得还不如死了好,这俩人是病患情况的两极;两位男主一位偏宗教一位偏世俗,黑人护工则是未来,他的身份也是护工阶层的注解,五个角色呈现了事件的多重意蕴;另外调查员的线索上,提供了事情来龙去脉的全知视角还不显刻意,也赋予叙事悬念,这个剧本是自然并聪明的。医护和病患两个群体的演技同样把控得当,支撑了本片的纪录体美学。但电影没怎么涉及这家民办机构运营的财务情况,缺了这方面的交代,让人感觉内容无法落地
叙事过于直白,看着无聊
站在电影的角度,确实不错。但是我始终无法共情,我只能和被按了报警器而导致列车晚班的普通人共情,我觉得男主的机构将自闭症放进社会,其实是对社会上众多正常人的不负责,是一种圣母婊的行为,是一种慷他人之慨的行为。
在凯撒奖提名七项,却最终颗粒无收,虽然遗憾,但毕竟这个电影的社会意义更大,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自闭症。片中的演员太棒了。
是那种淡淡的、慢慢的感动。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冲突或是煽情片段。但是,在那些看似生活的、琐碎的片段中,绽放出的人性光辉,就让你们不知不觉被感动了,配乐也很出彩。尤其是,这还是真实事件改编的,一群值得尊重的人,他们是那个庞大的、僵化的机器后面,最好的补充和润滑剂。文森特·卡索表演也是没得挑。
18分钟未吸引我继续看下去
落拓法外
拍得比较流水账 机构做的事情确实很NB令人敬佩 但考虑到实际又觉得很微妙 完美的社会应该照顾到所有人 但在如今普通人活着都已经如此艰难的情况下 还能有那么多余力去关照少数病人吗 所有人都能幸福的乌托邦根本不可能存在 这样的事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总之整体感觉比较平看起来比较无聊 感觉不如直接拍纪录片
善良往往被利用,每个人努力做好不给这个世界添乱就已经很好了。
21_015。太伟大了,父母对自己小孩都不一定有这样的耐性,更何况是四十个小孩。虽然说同时他们在帮助这些人身上也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但真实的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帮助他们能在社会上自立,真的是太伟大了
多关心自闭症的人吧。好暖的电影。
一部不好看的好电影
小众题材,说自闭症收容所的,看着像纪录片,但是好像又是电影,整体比较无聊吧结局给了个开放性he,拍的稀碎,不觉得好看,只卖同情心的电影有点太单薄了
融入
法国电影一如既往的扯蛋,又看了一遍,恶心
和【触不可及】一样的配置,特殊群体,情感饱满,演技出彩
就完全是我的菜,好题材,但不刻意煽情,靠自然表演和生活细节支撑起情感张力。创作非常有诚意,准确的表现情感和人物,无其他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