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无暇赴死

No Time to Die,007:生死有时(港),007:生死交战(台),007:间不容死,邦德25,007:没空去死(豆友译名),James Bond 25,Never Dream of Dying,Shatterhand

主演:丹尼尔·克雷格,蕾雅·赛杜,拉米·马雷克,拉什纳·林奇,拉尔夫·费因斯,本·卫肖,娜奥米·哈里斯,罗里·金尼尔,杰弗里·怀特,比利·马格努森,克里斯托弗·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西班牙语年份:2021

《007:无暇赴死》剧照

《007:无暇赴死》剧情介绍

007:无暇赴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世界局势波诡云谲,再度出山的邦德(丹尼尔·克雷格 饰)面临有史以来空前的危机,传奇特工007的故事在本片中达到高潮。新老角色集结亮相,蕾雅·赛杜回归,二度饰演邦女郎玛德琳。系列最恐怖反派萨芬(拉米·马雷克 饰)重磅登场,毫不留情地展示了自己狠辣的一面,不仅揭开了玛德琳身上隐藏的秘密,还酝酿着危及数百万人性命的阴谋,幽灵党的身影也似乎再次浮出水面。半路杀出的新00号特工(拉什纳·林奇 饰)与神秘女子(安娜·德·阿玛斯 饰)看似与邦德同阵作战,但其真实目的依然成谜。关乎邦德生死的新仇旧怨接踵而至,暗潮汹涌之下他能否拯救世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荒野狂兽巴拉都是天使惹的祸携父同游第一季青空夏季篇后篇:天地我不太懂你橄榄球传奇颠覆从夺走你的那天起艾米莉亚·佩雷斯路易斯·韦恩的激情人生我不是精英追球夫人,大可不必战火黎明战犬三泉溪暖朝鲜驱魔师人间情缘60秒致死31刑的乌鸦特别篇风雨雕花楼海明威与盖尔霍恩审判恶魔爪哇火线铁血兄弟血性山谷弯刀杀戮痴人之爱

《007:无暇赴死》长篇影评

 1 ) 007:无暇赴死:五十度悲

007死了,我很悲伤。

但我的悲伤只有五十度。

因为,007已经有了女儿。

如果女儿不是父亲的延续,那又是什么呢?

《No Time to Die》这个片名,最贴切的意思是《沙丘》里的箴言。

我绝不能恐惧。

恐惧是思维杀手。

恐惧是带来彻底毁灭的小小死神。

我将正视恐惧,任它通过我的躯体。

当恐惧逝去,我会打开心眼,看清它的轨迹。

恐惧所过之处,不留一物,唯我独存。

007死了,我很怀念他。

So,我要抄17句话,从《沙丘》里,纪念007之死。

1.天堂在右,地狱在左,死神在后。

2.他感到疲倦,又因不能露出倦容而格外劳累。

3.只有意外和错误,才是宇宙最恒定不变的原则。

4.如果儿子不是父亲的延续,那又是什么呢?

(杰西卡下意识地跟着保罗,她发觉儿子已经成了她的人生轨道。

)5.愿望不是鱼,否则世人都会去撒网6.优雅来自城市,智慧来自沙漠7.所有的战争理论归结起来就是计算风险8.只要我们有武器,而且拥有使用它们的自由,那请大家不要抱怨什么公平不公平。

9.这世上最可怕的时刻,莫过于当你发现自己的父亲也是血肉之躯的普通人时那一刹那的领悟。

10.应该有一门科学,专门研究不满情绪。

人民需要艰苦时代和压迫,以发展精神之力。

11.肉体塑造时光,时光塑造肉体12.石头是重的,沙是沉的,但一个傻瓜的愤怒比两者更沉。

13.提示和建议……谣言和直觉。

14.进步这个概念起着一种保护机制的作用,使我们不至于害怕未来。

15.人类只有一种科学:不满足的科学。

16.统治者,必须学会说服而不是迫人屈服.17.人生最古老的目的——明日的生活。

备注:《007:无暇赴死》 No Time to Die (2021)

 2 ) 007新作《007:无暇赴死》影评!丹尼尔版007完美谢幕之作?

YO,《007:无暇赴死》这部丹尼尔·克雷格最后一部詹姆斯·邦德特工电影,也是迄今为止007系列时长最长的作品,在时隔将近2年的延期后,终于上映了,这部会为丹尼尔版的007系列划上圆满的句号吗?

目前电影的评分已经出来了,在各个平台都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今天这期我们就来聊聊这部《007:无暇赴死》。

丹尼尔·克雷格的最后一部007可谓是一波三折,在他带着严重的脚伤艰难的拍完《幽灵党》之后,丹尼尔和其他很多演员一样,对重复饰演一位角色固化自己的演绎生涯产生了排斥,而幽灵党也是邦德最大的劲敌,在《幽灵党》中幽灵党被灭掉之后,似乎该影片可以成为丹尼尔卸任邦德的一部作品了。

但这样的拍完后突然的“不告而别”,又并不是一个系列成为优雅与荣耀谢幕的做法,这有点像《天幕杀机》M夫人被告知突然退休一样,少了些许圆满和仪式感。

邦德要怎么和观众告别,成了我觉得《无暇赴死》这部电影诞生的最终原因,也是这部电影存在最重要的问题,甚至这个问题超过了影片的故事和打斗本身,这部电影是丹尼尔对饰演邦德这个角色,以及丹尼尔面对观众最为温情和私人的话别,如果你从这个角度去看到《无暇赴死》这部电影,这部作品会让你饱含感动。

诚然这不是我觉得最好的丹尼尔版的007电影,但影片必然是为这个系列做出最周到和诚意的诠释,尤其从邦德自己的心路历程出发去看待,从开始邦德在《皇家赌场》的自负和动真情,到《量子危机》带着私人复仇信念去执行任务,《天幕杀机》中对组织和体制的质疑,再到《幽灵党》义兄反派让他不得不再次面对自己的过去。

在这些冒险旅程中,邦德死里逃生,在失去和获得反复中得到最坚定的信任,以及收获了再次的真情。

《幽灵党》中的斯旺博士,成为了邦德内心暗处早已死灰的情感再次重燃的火种,她在《无暇赴死》中和邦德再续缘分,而他们的感情,在影片中将要面临更重大的考验。

《无暇赴死》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特工做任务的电影,我指的并不是影片是文艺片,它也是一部商业片,但160分钟的电影,用了不少的时间去刻画了邦德此前几部作品只是用来点缀的文戏,这部电影拉长了邦德稀松平常但又珍贵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影片一开始就接着《幽灵党》的结局,邦德解决掉幽灵党最大的老大,也就是邦德的义兄布洛费德后,邦德和斯旺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甜蜜退休生活,但好景怎么会长,幸福的日光越强烈,照出两人的阴影就越明显。

他们阴影之下的邪恶势力,再次不请自来,邦德好不容易憧憬的未来被猛然击得支离破碎,两人不得不因为某些原因分开。

时光飞逝,5年之后,阴影下的组织日渐庞大,进而影响到包括美国CIA在内都要参与的任务,此时大家都想到了正在牙买加继续过着退休生活的邦德。

邦德虽然看起来已经可以与世无争,但他知道这个阴影始终会有一天和自己的影子相联结,于是邦德带着他略带憔悴,并且已经能看得出不再年轻的体格重出江湖,去完成他的终极任务。

每部邦德都会有一部主题曲开场,除了《皇家赌场》用复古平面动画致敬此前007系列展示,从《量子危机》开始就用了CGI真人转场穿插整部影片的关键元素和议题,可谓是成为视觉艺术开场的试验田,这一次也不例外,每一个转场和元素的设计,让人看得目不暇接,尤其是一处DNA和武器结合创意,契合本片要素又充满巧思。

而且每次开场也都会请到一位当时最红歌手献唱,本片也不例外,比利·艾利什成为演唱007系列主题曲最年轻的歌手,不过坦白讲这首歌并没有前面几部主题曲来得这么壮阔和大气,但却也符合邦德在这部的心境吧,对于每首歌的喜爱程度这个真的太主观了,我个人是更喜欢《天幕杀机》和《幽灵党》阿黛尔和山姆·史密斯的那两首,两人浑厚和又有穿透力的嗓音,配合着精彩绝伦的开场CGI动画,更让人印象深刻。

等到开场演绎结束后,邦德的任务就此展开,一个接着一个的艰难任务和谜题等着邦德去完成和解锁。

和《碟中谍》不一样,同样都是老特工,伊森给人带来的是每次呈现更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而邦德更多把焦点放在和对手的正面对抗上。

相对来说,整部电影我更喜欢最终反派没登场前的那些铺陈的段落,那个时候一切恐怖事件的原因,和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都被层层包裹,所有机构和组织都在为着自身利益去权衡事宜,邦德如同汪洋孤舟在海浪中潜行并寻找答案。

这个寻找的过程就充满天然吸引力和好奇心,邦德在找寻线索的过程中落入到了更深的谜中谜里,反转和惊喜都在随时发生。

尤其是在古巴做任务中分派到和邦德合作的帕洛玛,看过《利刃出鞘》一定不会陌生安娜·德·阿玛斯和丹尼·格雷格精彩的对手戏。

在这一部两人再续写了短暂的任务合作,对于邦德早已名声在外,第一次出任务的帕洛玛紧张中带着可爱,成为任务中幽默的调味剂,但到了真正危险来临之时,却又发现帕洛玛所谓的紧张和不知所措,其实是她无意间透露的最强凡尔赛,连邦德看到她的身手都要暗赞连连。

对了在影片中还不断制造包袱去调节影片中严肃的剧情,而且每个梗都和邦德以及前面四部作品都有所联动,如果你前面一直追下来会更有体会,可以说这部电影的幽默成分,应该是所有丹尼尔版007中比重最大的了。

影片这次在《皇家赌场》和《量子危机》中的CIA探员费利斯·莱特也回归,并为我们奉上他和邦德最为动人的一场情谊演绎。

莱特虽然在这个系列只是客串的点缀,但串起来后却也能形成一个不错的角色弧光,有始有终,虽然是小角色,但在这部也同样让人共情。

不过在这之后影片开始进入到有点太面面俱到的陈述里,少了前面巧妙的铺垫和制作悬念的紧张感,更多的是直来直往的做任务以及引出反派。

或者说是反派自己现身,一个凌驾于幽灵党更为强大而低调成长的反派组织。

其实在今时今日的商业片中,关于反派人设塑造已经层出不穷的了,影片中拉米·马雷克饰演的萨芬这反派,虽然每部邦德电影反派都有着自己的气场,但相对于《天幕杀机》中就反派动机和复杂构成而言,《无暇赴死》的反派并没有太能形成自己独特气质和魅力。

拉米·马雷克有在尽量去塑造该反派对世界已经生无可恋的反社会反派形象,但过于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套路动因,依然没能让这看似比幽灵党还要深藏不露的反派有多么可怕和深刻。

这次007依然建立在要制造一个比上一部更强大的反派,来衬托邦德更能打,更强大,更无所不能,但这样的单纯表面正反上升旋螺式对比,却忽略了反派内心戏份的深化,以至于造成给人印象只是一个很坏很强的反派,仅此而已。

这一不足就暴露在萨芬和邦德有段颇为长时间的对话辩论博弈上,场景布置有着日式元素的设计,两人面对面跪坐着促膝长谈,可以看出这是导演凯瑞·福永最为擅长的长台词调度,算是致敬了英格玛·博格曼《第七封印》中两角色的下棋对谈,还有一些黑泽明电影的味道。

但实际的对话内容也正因为前面聊的反派塑造和动机过于薄弱,让本来可以沉下来的正反两派精神博弈变得稍显沉闷。

不过反而在影片里正反对抗中,邦德和斯旺博士之间的感情冒险故事线,却能脱颖而出成为亮点,前提是你要清楚邦德在《皇家赌场》如何被感情“背叛”和心灰意冷的,真的不去看看我辛苦做的007“大”系列吗。

就如这部电影制作的目的,就是为完整和圆满落幕邦德而立起来的,因此如果你一直追丹尼尔007版本,你会在影片中再次体会到丹尼尔在整个系列最柔软的感情牵绊,再次受到威胁和挑战,而最后邦德的抉择和结局真的让人唏嘘和感动,这或许也成为该影片高分的原因所在。

人世间最远的距离不在于生离死别,而是在于好不容易得以团聚但却又无能为力。

看过电影大家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

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邦德007系列,在这一部翻到了他所在的最后一页,在《成为詹姆斯邦德》纪录片中,有记录丹尼尔在拍摄《无暇赴死》最后杀青戏的片段,主创选择了邦德和新手特工帕洛玛做完任务后握手分开的一场戏,邦德离开事发现场,消失在长长的街道转角处。

这个任务正好需要邦德身穿标志性黑白相间的西装领结礼服,丹尼尔·克雷格作为饰演詹姆斯·邦德正式和观众道别,同时这样有着特别安排的杀青,也是作为该角色系列的一种传承。

虽然丹尼尔在饰演邦德期间也经历过疲倦和质疑,但15年作为饰演邦德生涯的经历,真正来到道别之时不免也让人充满不舍。

或许这部电影放在影史坐标评价的话并未能成为惊艳之作,但作为丹尼尔饰演邦德的告别之作,已经让人看到丹尼尔对007系列真挚的情感和爱,丹尼尔并不沉醉于该角色给他带来的名和利,而是选择用一部作品去让他和邦德这个角色,让他和观众好好做一次银幕上的卸任,而不是一直把自己的热度和邦德形象消费殆尽。

我之前一直不太理解这部电影干嘛叫NO TIME TO DIE,直译过来其实就是“没时间去死”,好听的官译就是《无暇赴死》,《生死之交》,《生死有时》。

但我看完影片后更直白的意思我觉得是”没有时间等死,或“没有时间让自己无所事事的老去”,这或许也就是邦德作为特工的宿命,从《皇家赌场》那一部开始,邦德就在船上给M夫人写着辞职信,终于到了第5部,邦德可以卸下所有的重担和疲惫,让代号007因为詹姆斯·邦德而显得有意义。

过后当大家聊起詹姆斯·邦德聊起007时,丹尼尔·克雷格将会是成为新世纪无法绕开的007版本,这个系列有着《皇家赌场》让人意想不到的惊艳,有着视觉华丽和深度的《天幕杀机》,还加送两部动作戏还不错的《量子危机》和《幽灵党》,同时也有着完整诚意的《无暇赴死》落幕篇章。

好!

丹尼尔·克雷格最后一部《007:无暇赴死》的点评就聊到这里。

希望能给没看或已经看过电影的大伙伴多了层浅薄的理解和帮助,请期待大聪更多的精彩解析视频!

 3 ) A story about a man

Every time, he comes a little bit too late. 他从没真正救下每一个对他重要的人。

从皇家赌场的Vesper Lynd,到天幕杀机的Madam M,到这部里的Felix Leiter。

永远,走着走着,只剩007自己。

但这一次,丹尼尔·克雷格那初看并不精干的007形象,那略显健硕的身躯,永远挂着一幅苦大仇深的沧桑脸,在五部电影里都奋力地奔跑,于是在尽头前堪堪第一次跑到了死神的前头,挡在他所爱的人面前。

如果可能的话,我想他会喘着粗气,笑着请死神先生也来上一杯Vodka Martini, shaken, not stirred:“都到最后了,总得让我赢一次,对吧”It’s so so British. I’m crying out, but not loud.这是一份对丹尼尔·克雷格最好的告别礼物。

这个角色,这个60年来No Time to Die的神,这一次在银幕上随他而去了。

反派对他说活着是为了留下什么。

确实,一个人做到了,一个没有。

Now, let me tell you a story about a man. His name is Bond, James Bond.(为什么短评要有字数限制!!!

我不想起标题

 4 ) 邦邦身边的小可爱们

Q

1 是给现小对象做晚饭重要,还是给老伙伴查情报重要,哎,IT果然整天要加班,太难了。

2 本喵亲亲无毛猫, 不知道该羡慕谁。

3 “邦邦你这个小傻子,你为什么不跑”,哦,原来是为了心爱的女人,哎,快把电话接给人家老婆,原来我Q才是个小傻子。

(你才不傻呢,最聪明最可爱的本喵喵)M

1 邦邦你居然没死,彻底退休又强行回来就算了,还整天嫌弃我小,我哪里小,明明是桌子大。

2 邦邦一点都不在乎我,擅自杀人都不问问我,悲伤。

3 快接我的阿瓦达坑大瓜。

(最后还是决定发射导弹,瞄准岛上的坑坑)Blofeld

1 邦邦我要剥夺你的快乐,掏空你的世界。

2 我要让邦邦成为单身狗,我的计划成功了。

3 真看不下小两口吵架,快来我这里给你们来婚姻心理咨询(真人生导师瓦叔叔)Safin

1 我心爱的女人到底看上了邦邦什么好。

明明我和他一样好(我比他还要好)2 草药学小王子就是我。

3 即使我爱的女人不爱我,我还愿意帮她带她和别人生的孩子。

(痴痴的Safin)Paloma

1 好激动好激动,我准备了三个星期就是为了今天。

(你确定你只练了三个星期嘛)2 邦邦你不要激动我没有想和你怎样,我只是好心帮忙换衣服...3 boom biu biu boom(姐姐真好看,满屏都是腿)以上就是本集看完有印象的小可爱们,至于邦邦一家三口的故事,就不再赘述了。

(哪有配角小可爱们来的精彩呢:)纯属调侃请勿当真。

 5 ) 007到这部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西装美女香车豪宅充斥邦德的周身,真的看厌了,特工电影神秘悬疑的幽灵气质已荡然无存,到这部已经完全看不下去了只能说太模式化了,太死板了,太枯燥乏味了香车美女尖端科技作为邦德电影的传统配置与边缘亮点,在这一部中继续被“稳扎稳打”一板一眼的钉上去,到这一部特工片的重心已完全失衡,看上去更像是风景画宣传片或者说是广告片走错片场了,剧情毫无波澜精致的片景已不再那么吸引眼球,崩了这部片作为主演换届分水岭也是一个明显的预警信号,传统邦德片的边缘特征已经被放大和利用到了极点,它实在是已经博不动观众的眼球了,作为影史上最长的系列电影的大IP得来是十分可贵的,接下来的变革更是迫在眉睫,也许应该来一个像皮尔斯布鲁斯南那种风趣幽默的邦德缓解一下这段冷血杀手的故事气氛,但是我更期待像碟中谍第一部里的那种神秘、悬疑、幽灵般的谍战气质

 6 ) 英雄迟暮

My name is Bond, James Bond.每一部007的电影,当Bond念出这句台词的时候,不会像这一部这么伤感。

这部影片几乎从开头(略过开场的女主角母亲被寻仇)就弥漫着浓郁的“离开”情节。

Daniel Craig的演出也的确不负众望,把一个苦情英雄(被背叛、被追杀、被玩弄、被关爱、被谅解、被牺牲)诠释到淋漓尽致。

特别是最后独自爬上楼顶,看着远方、迎着呼啸而来的导弹,配上Hans Zimmer招牌的配乐,很让人动容。

英雄迟暮,自古以来是一个经典命题。

当“00号”特工也可以被继承(特别是第7号)时,Bond与007的关系,就不再是一个符号而已。

这部影片用了强烈的对比,让人看的出Bond的过人之处:不只是矫健的身手,因为你永远比不上年轻的对手;不只是炫技的科技,因为对手能拥有更危险的技术。

我认为,Bond(特别是Daniel Craig这个系列的Bond)至少体现了三个与众不同之处:化险为夷的能力化险为夷,是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基础能力。

特别是在身陷囹圄、敌众我寡的时刻,如果缺乏化险为夷的能力,无疑只能做一个悲情英雄,或者只能被证明“努力过,但失败了”。

特别是当所谓“主角光环”加持的时候,这种化险为夷的能力,几乎成为了英雄(或者说各式各样主角)的标配。

于是当我们见过了Jason Bourne,见过了Ethan Hunt,见过了太多化险为夷的桥段之后,很难在这种环境下被打动。

我们总是期待在这一类型的电影中,看到更多的、新的场景,见证想象不到的局面,感受英雄人物完成一个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这无疑对这一类型影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是为什么,007的电影,在经历了多代主角之后,越来越难选角的原因。

当太多桥段被重新诠释、被一次又一次刷新之后,化险为夷几乎是英雄人物的必备技能。

处事不乱的定力在化险为夷难以取悦观众之后,我们还期待能从Bond身上看到什么呢?

我觉得这其中包括了处事不乱的定力。

Bond是一名绅士,是一个穿着燕尾服打架的男士,既需要有铁拳,同时也需要冷静的头脑。

只是之前的Bond太过于矜持,我们很难看到一个愿意为之动情的“人”,因此当Craig顶着压力成为新一代Bond之后,我们才看到一个性情中人,却又处事不乱。

或许这样的人做出的决定并不是每一次都对,或许有的时候就是看着陷阱往下跳,或许他深爱的人会干扰到他的判断力,但是当他面临这一切不利的场景时,他依然能做出当下所及的最好选择,这就是一重处事不乱的定力。

虽然大部分时候,需要把观众的神经蹦到最后一刻(这也是戏剧效果的追求),但是只有这样才足够让人过瘾和铭记。

化繁为简的动力在做出”正确“(或者说相对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最难的还是执行。

于是我们依然能看到一个“快刀斩乱麻”的Bond,特别是在常规途径走不通的时候,Bond单刀直入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感慨的是,当局采取行动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这些ABCDE的限定条件足以让一次行动难产,只有在这种时候才倍加期待一个能打破常规的英雄——因为做成了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如果做不成则他可以揽下全部责任。

对于MI6的官员来说,他们既希望Bond能够留在队伍中、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也希望Bond能够急流勇退、不要为他们带来额外麻烦。

这一点在新任007(虽然只是这一部)身上得到了充分印证,的确也让这些新的特工们在最难时刻只能退后。

化繁为简,这里的”繁“并不只是任务太重,而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或者说,需要被考虑的因素太多,因此让人心生繁意。

Bond所能做的,就是把最繁的情形用最简洁方式打破,然后找到幕后真凶并求偿。

英雄归来,依然是后会有期影片的最后,一直到演职人员的演出表走完,打出了一行字 James Bond will return.是的,当我们看到一个为爱而死的Bond时,除了热泪盈眶外,不禁要问“难道这就是结局?

”当然,在看过那么多007之后,我们不会认为这就是这个系列的完结;Bond的故事依然要继续,后续依然会有新的演员,以Bond之名继续扮演着007的故事。

只是当我们从Casino Royale一路看来,看着这一代Bond的故事就此落幕,不免还是会有点伤感:或许Craig演出了真正我们想看到的James Bond。

这个系列的Bond,摆脱了传统的“冷战”背景,完全把故事带到了现代,Bond也更加接近一名特工。

在这个系列中,我最喜欢的依然是Skyfall,特别是Roger Deakins的摄影,把光与影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Sam Mendes的指导,带来了一个更工整的故事;Thomas Newman的配乐,居然很像是Hans Zimmer在操刀;以及Javier Bardem神经质的演出,那种不怒自威的表情,颇让人印象深刻。

回到这部影片,当Bond最后一次面临live or die的选择时,他选择了自我牺牲,更像是Craig在与这个人物做“了断”。

或许我们很难再看到一个像他这样诠释Bond的演员,后续的新任Bond也几乎不会延续这一代的背景设定,但是不得不说,他为Bond、为007的电影注入了更多的力量,也让这个系列焕发了生机。

这一代的Bond,就这样画上了一个句号。

我们期待下一次再见。

 7 ) 一场早有预谋的牺牲

9月7日上线美国网络的播客式纪录片《成为詹姆斯·邦德》中,丹尼尔·克雷格与007系列的两位制片人谈到休杰克曼对他的影响,他的原话:休告诉我的一件事是我不是休,因为休是非同寻常的,他的妻子叫他参议员杰克。

他出去跟大家挥手、交谈,亲吻每个小宝宝。

每晚演出结束这些都会持续几个小时,我就也加入了,我想:“好吧”,因为大家是来看我们两个表演的,而且他们见到我们俩很激动。

所以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那份快乐让我接受了成名并被关注的事。

在当时据英国首映不足一月的时间点上,这番话颇有几分微妙的含义,似乎预示着克雷格版007将会迎来与“金刚狼”近似的宿命。

战死疆场,对于拯救过世界N次的英雄来说,无疑是N+1次的终极加冕。

哪怕不做这番言外之意的解读,单从角色的生命周期来看,结局也早已写定。

纵观第六代系列,克雷格饰演的邦德始终游走在低气压带,他经历过之前历任所没遇到过的背叛、出卖、失手、误判,如果把邦德的命运比作一架拱桥,想必终点只会垂于深壤当中。

但或许单凭厄难也不足以击垮雄硬了半个世纪的007的脊梁,除非他自己再也无法挺直。

在《天幕杀机》当中,邦德受到了险些致命的贯通伤,回到MI6进行上岗考核,样样都不及格。

尽管M骗了他,可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已经不再是《皇家赌场》里徒手扒钢筋的新晋精锐特工,身体机能、心理素质、危机反应,一切都在走下坡路。

说到这里,必须由衷地赞叹罗杰·狄金斯的摄影之术。

在我看来,他不光升华了007系列的美学基调,更深入地塑造了人物此时的状态—衰老、无助。

他毫不留恋地舍去了好莱坞一贯用于俊男靓女脸上的大平光,替换上阴影和虚焦,精细地把黑暗嵌入邦德脸上的褶皱之间,以至于在庄园和教堂间奔走的几个镜头,会让人恍然惊觉,眼前这个疲惫不堪、应接不暇的身影,还是我们认识的007吗?

M去世的时候,邦德难掩泣目。

这是历史上邦德第二次在银幕上哭泣,上一次还是在69年上映的《女王密使》。

规范写作原理中有一条法则警惕着编剧,不要让你的英雄角色当众落泪,除非你已经做好了写死他的准备。

(《女王密使》是第二任007乔治·拉赞贝出演的唯一一部007电影,后因票房创新低而换角。

从IP意义上来说,拉赞贝的邦德也“死”了)回顾克雷格版邦德的特工生涯,有二字梦魇附着在灵魂深处,挥不散、驱不掉,夜以继日不住叹息,那就是信任。

这梦魇源自邦德晋升“00”号特工后的第一项重大任务,爱过的第一个人。

英国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国际联络官维斯帕,一个令人心颤的绝世美女,为救两位男友而先后通敌两次,使得邦德的任务告负,还冤枉了战友,以至邦德在救援维斯帕无果后,含恨说道:“那个贱人死了!

”这话对于从小接受绅士教育的邦德来说,已经代表失控的愤怒。

我总会后知后觉地猜想,假设当时维斯帕与幽灵党虚与委蛇,把自己不得已的叛国行为告诉邦德,整个系列的情节走向是不是就会截然不同?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维斯帕太了解邦德了,她亲眼看到邦德被算计后险些抄起刀子火拼的毛躁与冒失,也看到邦德险些被洋地黄放倒的疏忽与脆弱。

尽管她爱他,却也明白,凭那个时候初出茅庐的邦德,不可能带着她这个拖油瓶在强大的幽灵党封锁下杀出重围。

与其这样,还不如她主动舍弃生命,换邦德一人周全。

邦德也很快想通其中关节,所以在《量子危机》里他沉溺于酒精,并陷入失眠。

这是对当时志得意满的邦德的迎头一击,也是他晋升后得到第一个教训,爱你的人不一定以你想要的方式爱你,当中可能会产生欺瞒、伤害,对于一个本就以谎言为生的特工来说,想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就格外艰难。

如何判断敌友?

如何甄别爱意与利用?

正如同周迅在《飘摇》里唱的那句歌词,“你不在我预料,所以我为你受煎熬。

”想通归想通,放下却太不容易。

《量子危机》结尾,邦德把维斯帕颈上所挂的阿尔及利亚爱情锁扔进雪地,代表他已经不再为维斯帕愚蠢的飞蛾扑火所困,而直到终章《无暇赴死》,他才直面维斯帕的坟茔,也直面了当年那个冒失的、无力的、逃避的自己。

在第六代系列中,邦德亮出那句经典的“Bond,James Bond”台词的手段尤有深意。

那是在《皇家赌场》结尾,邦德面对真正的元凶怀特先生时,仿效之前被他冤枉的MI6前辈雷内·马修斯的自我介绍方式而来。

他用口头禅的方式铭记这一位同僚,也在暗中传递出他的价值选择。

比起放过一个坏人,更严重的是错抓一个好人;比起怀疑,更要紧的是相信。

无论是挚爱亲朋,还是昔日寇仇,都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在邦德面前倒下。

维斯帕的死教会邦德这个世界不是按照他想象的样子运转的,他需要时时擦亮双眼;马修斯的死教会他哪怕被误解,也要坚守住自己的所认定的正义;M的死教会他,这份坚守的代价无非是死亡,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天幕杀机》结尾处,邦德已经汲取了这个角色所需的全部领悟,他终于可以独立面对这个风云诡谲的世界,同时谨慎地使用手中的力量。

所以《幽灵党》里取消“00”号特工的危机,对他而言也只是小麻烦。

真正富有诀别意味的时刻,在于邦德走进危楼当中,发现死去的几位重要角色的照片就贴在两边的墙壁上。

这番景象,是邦德的便宜哥哥、幽灵党头目布鲁佛送给邦德的一份丰厚的殡礼——纷至沓来的回忆。

而邦德却无暇驻足享受,他还得抓紧前进,把“哥哥”捉拿归案。

这一代《007》电影,经过了四任导演不同风格的演绎,又见证了编剧罢工、票房低谷、开机换导、疫情隔离种种风波,但始终未曾中断对于邦德各个阶段的性格侧写,从不同角度丰盈了角色的灵魂。

于是哪怕在大篇幅的动作戏份之余,我们仍旧能见到邦德变化的完整弧线。

而这一点,正是千禧年的“007”能够在超级英雄的夹击下保持了15年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拍完《幽灵党》,克雷格对媒体说就算割腕也不回去拍邦德了,但制片人芭芭拉·布罗科利对他说,不,你要拍,因为故事还没完。

弧线的最后一截,就是死亡。

于是终章的创作命题也有了,就是要看“无暇”生活的邦德如何“赴死”。

老实说,《无暇赴死》的不尽兴大半要归因在马雷克饰演的萨芬头上。

作为末代反派,萨芬接不住前任布鲁佛的气场,除却面具和皮肤这样的表面功夫,缺乏给人带来压迫与恐惧感的表现。

特别是在面对玛德琳及其女的举动,很难形成具有说服力的动机。

他仿佛只是一个介质,为了承载压轴登场的 “纳米机器人”——能够精准定位DNA并造成大范围扩散式杀伤的恐怖武器。

这种能够造成血亲屠杀之灾的Bug级设定,是此前所有邦德电影都未曾描述过的,也充分说明,电影中呈现的科技水平接轨时代尖峰。

《幽灵党》里,安德鲁·斯科特饰演的C雄心勃勃,要以全球实时连线的“九眼计划”取代老牌的“00”情报部门。

面对咄咄逼人的政敌,拉尔夫·费恩斯饰演新上任的M,用低沉的嗓音,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秘谍宣言”。

你杀过人吗?

你得在非常确定的情况下,才能动手。

对,你得调查、分析、评估、找准目标,你必须直视你要杀的人的双眼,然后你下定决心。

那些无人机、窃听器、摄像头、记录,以及世界上所有的监控手段,都无法告诉你下一步要怎么做。

杀人执照,也是一张禁杀执照。

有意思的是到了《无暇赴死》,遗祸无穷的“大力神计划”也是由新M主张操持的。

这意味着哪怕是出于善意,新M也想替换掉手下的特工。

在招牌的开场动画中有副场景一闪而过,那是DNA双螺旋中间的蛋白链变成了相对的两支手枪,交相开火,表明一个人的罪行早已镌刻在他的骨血当中。

既然是这样,经过技术修缮的纳米机器人完全可以接手杀人的工作,而无需让特工经历“直视双眼”的良心拷问。

结合上一部留下的科技语境,特务这个古老的职业面临起了颠覆性的挑战,在信息一键直达、惩戒远程制导的社会里,是否还需要他们的存在?

说到这里,邦德的死因才全部浮出水面。

他的生理性死亡,源于伤病和苍老;他的心理性死亡,源于看破红尘的圆满之境,再无成长的空间;他的社会性死亡,源于时代已经准备将他抛弃。

野火终要烧尽,春风又会吹来新生,“007”这一系列将会迎来怎样的活力?

比起史上首任007的黑人女演员,我觉得有个迹象更为可喜,那就是编剧最后一栏出现的名字:菲比·沃勒—布里奇,靠《伦敦生活》和《杀死伊芙》两套剧集声名鹊起的新贵。

她的加盟,打破了“007”电影核心编导团队从无女性的铁幕。

从台词风格来看,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无暇赴死》中最出彩的帕洛玛一角正是出自她的手笔。

菲比也透过这一角色传达着女性观众对于特工题材的理解,充斥着不苟言笑、苦大仇深的男性审美霸占银幕太长时间,也该让让位给像帕洛玛这样性感而轻盈的新鲜表达了。

尽管这几天我对克雷格版邦德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但还是不得不说,一边让现任邦德葬身火海,一边在字幕打出“邦德即将回归”的字样实属制片厂的阳谋。

它又给我一种理所应当地期待,下一序列的“007”有可能将会和重启的“蜘蛛侠”一样,把时间线拨回过去,讲述邦德失孤、受训等故事。

今年我25岁,保守估计下次在电影院里看到邦德也要等到30岁了。

不知道那个时候我再见邦德会是怎样的反应,可能会对娱乐化的桥段笑得更大声吧。

人到中年,不就是意识到许多事情自己做不到,然后开始对这些做不到的事情报以美好憧憬的过程吗?

 8 ) 琳德,邦德去找你了!

刚从影院出来,一声长叹,跟过去的十五年告个别(IMAX2D真不好找,不过好歹还算有良心,起码有2D可看)!

布鲁斯南版的邦德正值青春期,看了个热闹,现在回头看皮尔斯硬气不足,油腻有余(此版粉丝勿喷)。

到了克雷格版的邦德横空出世,才开始慢慢读懂这个男人,你的想爱而不得,想退而不能,一步步陪伴着自己成长,十五年一晃而过。

每一部都是集摄影、配乐、服装大成之作,外景更是风光无限,故事虽然老套些,但一部娱乐化的谍战片,都快拍成文艺范了还要啥自行车啊。

最后的最后,祝两位在那边永远幸福。

这才是爱之火花!

 9 ) 一语双关的标题,不算完美的结局

这个结局很多人不会喜欢,因为不是happy ending。

先说标题,很值得回味。

No time和结局里邦德没有足够的时间逃走呼应,No time to die暗含邦德是想和家人团聚的。

关于结局,讲道理,有点刻意。

首先,在最终boss以女儿威胁邦德,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处理手上有人质的他?

其次,搞破坏一定要用导弹炸吗?

用手雷可以吗,用锤子榔头不行?

最后,防御装置被重新启动,只有可能是boss干的,就那么没防备吗?

经验丰富的特工,连中数枪倒地?

然而,站在克雷格整个007系列5部作品的角度看,这个结局未必不是相对完美的。

最后一个镜头,悲壮的音乐响起,邦德眼中却充满了温柔,平静地注视着飞来的导弹。

往昔历历在目:初恋Vesper,以她名字命名的酒,“一旦喝过,你就会只想喝它”,陪他走到最后的伴侣Madeleine。

以及那个灵魂拷问,除了当杀手,是否还有其他选择。

对于邦德来说,或许这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责任,只要自己活着,随时都可能要响应祖国的召唤。

能够放下一切,对他来说未必不是好的归宿。

好在,有红颜知己相伴,此生并无遗憾。

The function of man is to live, not to exist. I shall not waste my days in trying to prolong them. I shall use my time.To James.

 10 ) 气到睡不着

想了想,横竖是睡不着啊。

这个结局真是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其实从菲利克斯死掉的那一刻,我就觉得剧情走向有点不太对了。

结局我真的以为那是在开玩笑!!

我以为会有反转的,结果呢,并没有!!

有人懂吗,我真的没想到邦德的结局就这,就这,我看了25部007,6任演员的表演,跨越60年的故事线,编剧你就给邦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吗?

自从丹叔接演007,死亡似乎变得容易,主角也渐渐卸下光环,回归人性。

原来冷酷特工詹姆斯邦德也会深爱一个人,也会盼望着安顿下来与她退隐江湖,甚至有了自己的孩子。

但,这不是邦德啊。

邦德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但并不拘泥于情爱。

他博文广知,武艺高强,那座岛他怎么可能逃不出来,这种脸谱化的对手,并不比过去任何一个更强,他怎么可能无法预判反派的恶毒手段,怎么可能在不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就贸然发射导弹,编剧你告诉我,詹姆斯邦德怎么可能犯那种低级错误啊。

他可是詹姆斯邦德啊。

我真的不明白。

编剧你怎么可能不懂,007怎么可能只是一个代号。

007=James Bond,不会是其他任何人,这很难理解吗?

气死我了。

而且还要女特工主动让贤才把属于邦德的代号还给他。

另外M怎么可能那样对邦德说话?

编剧咱脑子有病就得治,脑子进水了就及时控出来。

把007代号给黑人女这件事,完全可以类比《黑凤凰》里把泽维尔天赋青少年学校改名“琴葛蕾学校”,而且目前看来,007选不选下一任,选什么性别、什么肤色、什么信仰、什么性取向都不重要了,因为詹姆斯邦德的故事2002年就结束了。

但凡编剧你承认了这是个ooc爱情同人电影,我都不会这么气。

最后我只想说,就这样轻易杀死了60年来6位演员费尽心血打造的邦德,这么多观众心目中的英雄模板。

HOW DARE YOU.

《007:无暇赴死》短评

给丹叔版的James Bond一个体面完整又合理的故事结局, 除了强大的避弹能力之外真的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Ana部分太可爱了没看够!

10分钟前
  • 三七
  • 推荐

在漫长的告别中迎来一个浪漫的结局,一如十五年前《皇家赌场》的结尾:关于见证爱人的死亡和如何追忆他们,以及——阿玛斯真的不够看!

15分钟前
  • Stiles
  • 还行

子弹绕着走就看起来比较恶心

19分钟前
  • 虬髯客风中凌乱
  • 还行

”女性演员和有色人种演员们都值得更好的角色。当女演员应该拥有和邦德一样优秀的女性角色的时候,为什么她们还要去演邦德?”……道理虽然没错,可投资方要的就是借热门品牌舆论影响力最广泛地传播当下的价值理念!靠尊重规律慢工细活,等到产生“更好角色”的那个品牌或平台堪比邦德的热度,黄瓜菜都凉了。所以齐泽克才说,“好莱坞大片就是当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困境的指示器”。此困境的急迫性其实也同样决定了十多年前克雷格入主本系列:危机将至,必须改变,银幕上需要一个不同以往更成熟稳重不花心勇担当的詹姆斯邦德。想象一下当年如果罗杰摩尔也出来对媒体调侃,“克雷格是个好演员,他值得更好的角色,而不是去演一个与其自身性格特质向去甚远的风流倜傥幽默潇洒的007。”……PS福永和福奎阿可能是好莱坞最实至“名”归的两位清宫戏导演。

22分钟前
  • 赱馬觀♣
  • 较差

又名《没时间解释了,快上车。》

23分钟前
  • 寒狐居士
  • 推荐

有时候你很想很想安排一场体面的葬礼,然后妻子心不在焉,朋友穿错dress code,牧师酗酒宿醉,小孩爬上屋顶玩出短路,那个路过的女人艳光四射但半程就离席了,留死者在棺材里默默爆炸,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效果吧。无良比喻,烂片。

26分钟前
  • 道臣岚
  • 很差

沒想到我第一次遇見你 就要和你說再見。

27分钟前
  • Jazzysmt
  • 力荐

这不是最帅的007,但已经是这个时代的极限了。

30分钟前
  • 八行笺
  • 推荐

两个多小时下来,最好看的竟是片头mv

31分钟前
  • 小黑
  • 较差

阿汤哥的《碟中谍》和克雷格的《007》是现如今大银幕上仅存的两个系列特工动作大片了,今年之后,只能期待阿汤哥继续发光发热了……

35分钟前
  • YWCJ
  • 还行

太长了,在电影院睡着了一次…然后我想说邦德人邦德魂 本质都是工具人

3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大反派们的内卷也太严重了,黑寡妇编出信息素锁,007造了个纳米机器人情花毒。。。不得不说,超英界最有思想的ip还得说xmen。

42分钟前
  • 春三十
  • 还行

中规中矩,情节有点拖,跟之前的比起来高下立见。主要原因还是既要立人设,又要拍故事,还有很多新角色加入,原素较多,却没有更好的方式调和在一起。

43分钟前
  • Tiddler.
  • 还行

160多分钟看下来完全是受罪 一个字评价又臭又长 凡系列电影一类从来就少有优秀作品 又尤其是这种纯爆米花动作商业片 因它演员 模式等都很固定 每一部的剧本以现今的电影工业来讲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甚至于轻松加愉快 以此类电影为例 就有谍影重重 碟中谍 速度与激情 疾速追杀等 007系列是很古老的ip了 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演员一直会换 ip却绝不会止于此

46分钟前
  • 等等我
  • 较差

文戏拖沓,结局潦草,反复而精准地诠释“为了XX而XX”这个句式。

51分钟前
  • 麻薯奶油波波兔
  • 较差

看到绿娃照片就泪目

52分钟前
  • zhang 2nd
  • 推荐

超乎意料地难看啊🤪是真的拍不下去了。其实冷战时代保守主义的大IP居然一直能用到这会儿,还不断在第三世界收割,说明这些年创作者们各种掩饰、微调的工作也都做得够拼了,如今是真没招了,可以歇歇了……

53分钟前
  • 高玉宝
  • 较差

当丹尼尔克雷格的詹姆斯邦德,对大家说出「向我开炮」然后「在烈火中永生」的时候,我在想:要不是碧梨的主题歌和全世界最美丽的女人安娜德阿玛斯,给一部007打一星该多尴尬啊。

54分钟前
  • 梦魇马戏团
  • 较差

这节奏是真够慢的……

57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看到没空去死,还以为有多紧凑多激烈,结果剧情拖拖拉拉夹带着煽情160分钟,时间充足地去死了。

5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